微胶囊的研究发展

时间:2019-05-14 13: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胶囊的研究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胶囊的研究发展》。

第一篇:微胶囊的研究发展

1.3 微胶囊释放方式与释放机理 1.3.1 微胶囊释放方式

微胶囊芯材的释放[10-12]按扩散、膜层破裂和囊膜降解3种方式进行。①扩散通过选择合适的壁材、控制制备条件,可使胶囊膜具有渗透作用。芯材随液体(如水、体液等)的渗入而逐渐溶解,并向外扩散,直至囊膜内外的浓度达到平衡。②膜层破裂外壳因挤压、摩擦而破坏。如口香糖中的甜昧剂和香精。微胶囊的芯材可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因壁材的溶解而释放,这是最简单的释放方法,如喷雾干燥法制造的粉末香精和粉末油脂;一也有因温度的升高致使壁材融化。③囊膜降解囊膜受热、溶剂、酶、微生物等影响而破坏,释放所包裹的物质。有意识地选择壁材和包囊方法,可使芯材在指定的pH值、温度、湿度下释放,如利用高分子材料的溶解性随体内各部位pH值不同而改变的特点,使壁材在指定部位溶解而释放出包裹的物质。聚乙烯基吡啶类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属于胃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而苯乙烯一马来酸酐在碱性条件下溶解,是肠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选用不同的壁材可改善包裹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1.3.2 微胶囊的释放机理

通过膜的作用来控制释放的系统,其扩散速度遵循费克扩散定律:dM/dt=(A/h)X D(Cs-K X C。)(1)式中:dM/dt,是单位时间囊心的释放量,g/s;A是膜的表面积,cm2;h是扩散厚度,cm;D是聚合物中抑制剂的扩散系数,cm2/s;C。是抑制剂在膜中的饱和溶解度,g/cm3,;K是抑制剂在聚合物和环绕装置的过滤介质之间的分散系数;C。是释放到环境中的抑制剂含量,g/cm3。溶解度和分散系数可通过热力学方法得到,抑制剂分子运动(由扩散常数表示)是一个由尺寸、形状、抑制剂极性和扩散介质形态所决定的动力学参数。因此,如果抑制剂被一层惰性膜包围,且在胶囊中含量保持恒定,释放过程就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即释放速度为常数。如果是球形胶囊,方程(1)就可推导为:dM∕dt=4π r0 ri(Cs-Ce K)(r0-ri)(2)式中:r0表示微胶囊的半径,cm;ri表示微胶囊核心的半径,cm。1.4 温度感应型控制释放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4.1 表面接枝PNIPAM型感温性微胶囊

Okahata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报道了一种在表面接枝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温度感应型微胶囊。结果发现氯化钠和染料分子透过微胶囊的透过系数在环境温度不高于PNIPAM相转移温度时较低,而在环境温度高于PNIPAM相转移温度时较高。这是由于表面接枝的PNIPAM在温度T>LCST(低临界溶解温度,即相转移温度,PNIPAM约为32摄氏度)时呈现收缩并变得疏水;而在温度T<LCTS时则呈现膨胀而且亲水状态。由于溶质分子在膨胀且亲水的表层中的扩散要比在收缩且疏水表层中快得多,从而达到温度感应控制释放的目的。

1988年Kidchob等将PNIPAM接枝在多肽微胶囊表面,并研究了FITC型葡萄糖从其中释放速度的温度感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环境温度变化而跨越过PNIPAM的LCST时,FITC型葡萄糖的释放速度会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突然变化,亦说明表面接枝的PNIPAM表明有效的起到了温度感应控制阀的作用。

1.4.2 膜层中含有PNIPAM凝胶颗粒的感温型微胶囊

2000年Ichikawa和Fukumori研制出了一种在膜层中含有亚微米级或纳米级PNIPAM凝胶颗粒的感温型微胶囊。由于膜层中的PNIPAM凝胶颗粒会随温度变化而产生收缩-膨胀现象(即在T<LCST时会膨胀,而在T>LCST时收缩),于是在环境温度T>LCST时膜层内会因PNIPAM颗粒的收缩而形成很多空穴,这时药物分子透过膜层的扩散阻力较小、释放速度较快;而在T<LCST时由于PNIPAM颗粒膨胀而使膜层中空穴被填满,于是对药物分子透过膜层的扩散阻力变大,从而使释放速度下降,磺化咔唑铬钠(CCSS)从具有上述结构的微胶囊中释放速度的温度感应特性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摄氏度时CCSS释放速度特别低,而当环境温度为50摄氏度时其释放速度则突然变得很大,较好地实现了“开—关”式环境温度感应型控制释放。

1.4.3 膜孔接枝PNIPAM“开关”的温度感应型微胶囊

褚良银等在2001年提出了一种在膜孔接枝PNIPAM“开关”的温度感应型控制释放微胶囊。孔膜内PNIPAM接枝量在较低的情况下,主要利用膜孔内PNIPAM接枝链的膨胀—收缩特性来实现感温性控制释放:当环境温度<LCST时,PNIPAM链变为收缩状态而使膜孔“开启”,为微胶囊内溶质分子的释放敞开通道,于是释放速度变快。在膜孔内PNIPAM接枝量很高的情况下,膜孔即使在环境温度T>LCST时也呈现不了“开启”状态,这时主要依靠PNIPAM的亲水-疏水特性来实现感温性控制释放。当环境温度T<LCST时,膜孔内PNIPAM呈亲水状态;而当环境温度T>LCST时,膜孔内PNIPAM变为疏水状态。由于溶质分子在亲水性膜中更容易找到扩散“通道”,所以在环境温度T<LCST时的释放速度比在T>LCST时要高些。

第二篇: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第一:家庭环境的氛围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心理氛围。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也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各尽其社会和家庭之职责,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同享欢乐,共分忧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解决。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

是我的家”,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二:家庭的教育模式

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基本模式:(1)保姆—溺爱型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种家庭的父母和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希望孩子早日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孩子在吃、穿、玩、用上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这真可谓是对孩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逐渐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就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不仅子女本身要付出代价,而且整个社会也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又是相当高昂的。(2)专制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

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第三: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

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以上是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篇: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09信管2班03成雅婷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最高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土地、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变为以信息能力为最高参数的评价标准系统。对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更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础、方向指南与技术准备。作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电子政务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电子政务的建立将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由于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转,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内部网络上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无从保证,更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纵横成网、架构合理

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建设之初,我们都在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结合省、市、区情况,按照国办提出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书,紧紧贴近需求,由小到大,由浅人深,由单机到网络,递进发展,并已形成了一个“三网一库”的科学架构。

(2)电子政府、雏形已具

电子政务建设中组建的“三网一库,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级政府机关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三网一库”,使物理的政府“升华”成了一个虚拟的电子政府体系,使办公效率提高、交换加快、决策走向科学、政令更加畅通。

(3)育有队伍、拥有数据

经过近十年的耕耘,政府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关注,井且人员的结构也日趋合理,突出的特点是,人员知识结构的“两栖化”,即这些同志既懂得机关行政管理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现已成为政府机关办公不可或缺的部门和力量。

(4)业内认可、应用有序

由于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走了一条贴近需求、便捷实用的务实之路,使广大公务员尝到甜头,既解放了生产力,又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辅助领导决策的水平,同时还使个人素质一了一个档次,从而调动了机关干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5)先行一步、优势无比

中国政务信息化系统,相对于其它领域的信息化系统而言,启动较早,有连续性,应用扎实,系统可靠,安全性高,已成气候,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由于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间的可干预性、协调性互动性以及对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索取的高权限性,使得他的发展壮大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

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虽然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而且还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与“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相区别。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二)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办得比较成功的“海淀园数字园区”,其职能范围也只仅限于中关村海

淀园区区内的企业,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就不灵了。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网站数量在短时间里成倍增长,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上网工程秘书处,2000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应用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由于缺乏预算来源和合理的经营机制,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网页与网页之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有些政府网站只重视了网页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这两年来,尽管从市场发展速度来看,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了。恰恰相反,由于“数字鸿沟”以及各种体制的障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根据联合国“2003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的调查,在173个成员国当中,我国排在第74位,只在中等水平。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还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问题。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

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网络安全。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第四篇: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姓名:班级:学号: 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 朱娟 经济管理

2013年6月9日

小城镇发展研究

电大经济管理班

朱娟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速度都处在快速发展时间,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管理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一)小城镇的概念

我国的《国史通鉴》中指出:小城镇是指县城和县城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建设的卫星城。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型小城镇即县城和县属镇,二是乡镇和村镇,统称为农村集镇。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它是城市经济向农村渗透和农村生产力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结果。

(二)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仍然是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燕尾服的一个“大战略”。从宏观方面讲,小城镇建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这是被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基本事实。社会发展到今天,“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村和农业内部得到解决农业问题必须靠发展工业来解决(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反哺农业),农民问题要靠农动力的非农就业来解决,而农村问题则要靠城镇化来解决。这三者中,城镇化是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基础和载体。只有实现城镇化,乡村工业的发展才能产生聚集效应,实现可持续和高效率;只有城镇化,农民的就业转移才能实现。

2、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需要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数量之庞大,客观上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必须协同分流。我国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圈,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专业性强的小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城市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若干规模不等、性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城镇体系结构。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人们过去的抉择和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已民彻底改变了以往城市化模式的经济基础,小城镇长人口增长已经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成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道路、农村人口流动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但是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并不是鼓励小城镇遍地开花,那样会导致国家建设基础分散,大量耗费农业用地,也不利于聚集效益的发挥。

二、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超过了30%后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到2003年已经达到40.53%,表明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小城镇数量与规模 据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1年末,我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建制镇20374个,建制镇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近10倍,而乡的数量则下降了近3倍,为19341个,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崭新阶段。小城镇除了在数量上的增长外,其规模也不断地扩大。

(二)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分布

从分布情况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区域分布不平衡和不同地区小城镇类型的差异。

三、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一)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二)“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阴影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在,还需要国家制定和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

(三)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五)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各级政府要从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二)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的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要深化传统建设方式的改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片开发、配套建设。

(三)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共事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

(四)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臵。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更应是市场行为。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入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六)尽快建立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许多建制镇的行政区划偏小,总体实力偏弱,资源配臵不合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制约,影响了小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结合机构改革,对规模较小的建制镇进行撤并,同时还应逐步减少镇级机关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胡顺延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2002

2、朱启臻叶齐茂 小城镇建设 2004

3、俞燕山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2001

4、乔忠 王敬华 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对策与展望 2003

第五篇: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研究

陈根山: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双聚焦”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陈根山 来源:浙江在线(作者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横林支行副行长陈根山)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要么具有成本优势,要么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取得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无论是在品牌、规模和成本等方面,还是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领域,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抗衡。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当今金融市场高度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充分认清和把握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坚持走既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又不同于已经或即将进入该地区外资银行的发展道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主要得益于区域内“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根植于区域经济与传统优势,选择“双聚焦”发展战略,即在客户定位上聚焦于中小企业和“三农”板块,为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主阵地。

一、“双聚焦”发展战略的理念内涵

“双聚焦”发展战略即集中型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对象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集中使用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提高市场份额。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定位—“双聚焦”发展战略:聚焦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即在服务对象上,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实施“双聚焦”发展战略即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经营风险,又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三农”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性发展。

(一)“双聚焦”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

一是市场定位: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规范要求,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保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二是客户定位: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区域内农民、居民及农业龙头企业、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流客户,适度关注中高端客户,努力争做区域内最佳中小企业

服务银行。三是业务定位:坚持以传统业务为主,加快业务创新,着力开发中间业务产品,营造竞争优势。

(二)“双聚焦”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一是在经营空间上,以中国广大农村为目标市场,专注于区域内中小企业和“三农”业务市场。二是在经营范围上,强化特色服务与产品的开发,扩大对城乡的金融供给,提高区域内城乡金融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所作为。三是在经营模式上,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在银行品质上,全力打造具有良好创造力、核心竞争力现代商业银行。五是在根本目的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双聚焦”发展战略的选择依据

深入细致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农村金融机构选择“双聚焦”发展战略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倾斜,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对金融服务有着更大的需求,这是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是从农村金融发展来看,农村金融机构一直是中小企业和涉农产业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随着中小企业和涉农产业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确立了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地位。

三是从自身业务发展来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短时间内还难以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大企业,但在中小企业和涉农经济方面,却具有人缘、地缘、情缘等天然优势,可以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带动业务规模的加速扩张、经营效益的迅速提升。

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于“双聚焦”发展战略,在兼顾政策性义务(服务“三农”)的同时,把业务发展的主体放在满足该区域内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上。这样,不但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区域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特征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市场定位。更为有利的是,在区域金融竞争中,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形成既分工协作、又有序竞争的格局,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双聚焦”发展战略的分析研究

(一)“双聚焦”发展战略具有环境的适应性。一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回顾这些“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二是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农村经济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高效规模农业和种养殖业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明显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初具雏形。三是区域内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立足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城乡联动,拓展业务空间,扩大区域优势,形成分布合理、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城乡金融布局。

(二)“双聚焦”发展战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农村金融机构”双聚焦”发展战略是以增长战略为主线,加速推进业务发展为目标。”双聚焦”发展战略目标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市场定位、支农发展目标等是一致的。一是市场目标。农村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规范要求,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保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二是支农目标。遵循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紧扣为农、支农、便农的服务方向,增加支农贷款的投放比例,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科学量化农业贷款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营销激情,做大做强做优农村金融机构的品牌。

(三)“双聚焦”发展战略具有竞争的优势性。一是具有丰富的关系资源优势。农村金融机构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本地本土人,这使植根于本土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人脉优势。二是具有“决策迅速,经营灵活”优势。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性本土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决策链较短,能够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这对资金需求迫切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优惠。农村金融机构除了享受国家目前所出台的多项扶植政策外,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给农村金融机构诸多便利。

(四)“双聚焦”发展战略具有预期的收益性。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双聚焦”发展战略后,将在优化资产组合的基础上,改善收入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创新支农机制,大力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使之成为业务发

展支撑点,种养殖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采取对策,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营销和服务,充分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优势,为具有不同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特殊信贷政策,力争使业绩优良的中小客户成为稳定的客户群和利润源。

四、“双聚焦”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两大市场进行客户细分,找到创造核心价值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客户,并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不断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和分类管理,进一步增强农村中小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创新小额农贷业务品种。小额农贷发展至今已呈现出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应要加快业务创新,积极扶持“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促进农产品升级换代,才能保证小额农贷持久旺盛的生命力;着重推出“大学生创业贷款”,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推出“农业科技贷款”,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推出“生态农业贷款”和“特色农业贷款”,大力支持发展节水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创新企业金融服务品种。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坚持以风险控制、贡献度和成长性为核心,制定中小企业客户细分标准,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积极创新小企业服务模式。农村金融机构根据业务发展情况,积极推广发放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开办置业按揭贷款业务,拓宽资金营运渠道,降低资金运用风险;开办原材料、应收账款、仓单等抵质押业务;以信用等级评定、风险定价为基础,以有效资产抵押为基本前提,优化企业增量贷款的投向结构,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要设计专门格式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申请书和调查、审批报告。在调查审批中重点审查企业还款能力、主营业务现金流、信用记录等,考察主要经营者的品质、能力、业绩及个人资信情况。要注重现场调查核实,不

单纯依赖财务报表,要通过信贷人员的尽职调查。

(四)建立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市场营销的研究和分析,采取相应策略,尽快提高市场营销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是农村金融机构十分迫切的问题。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按三农业务客户、公司业务客户、个人金融客户划分部门,对同一客户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营销全部纳入同一部门推进和管理。二是在业务管理方面,应尽快改变主要依照行政级别确定各级行经营定位和业务授权的做法,减少经营管理层次,提高整体效能。三是在部门协调方面,以提高市场营销综合竞争能力为导向,强化跨部门协调及相互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

(五)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持续推进操作风险的日常监测,逐步实现自我约束与内部监督的流程化、经常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和操作风险防控氛围。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以此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双聚焦”发展战略具有以下“三性”:一是具有适宜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在农村、乡镇和城郊,有50年的发展历史,在服务中小企业和涉农经济方面,却具有人缘、地缘、情缘等天然优势。二是具有可行性。对战略的最终的和主要的检验标准是其可行性,农村金融机构与区域内“三农”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共赢共存的,“双聚焦”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得以生存与发展。三是具有可接受性。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双聚焦”发展战略,能受到各级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社员代表或股东的认可和支持。

下载微胶囊的研究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胶囊的研究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沙河西发展研究

    长沙河西发展研究 2013年的日历已经彻底翻过,在崭新的2014年伊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新面貌成为众多投资置业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这个新旧交替之际,异地湘籍返乡置业人群大量......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近30年来,邮政金融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城乡居民不断扩大的金融贸易量发挥了极大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不可......

    潍坊市发展研究学习心得

    潍坊市发展研究学习心得 摘要:以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只讲解国家大事,大政方针,我们也是仅仅把目光聚集在大方向上,但事实上与我们最休戚相关的是本地的发展,比如南京市、玄......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一、会展旅游的效应分析 会展旅游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骆 英〔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前景、旅游收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我市旅游......

    秦皇岛房地产发展研究

    秦皇岛房地产业发展分析摘要: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的风生水起,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作为滨海宜居城市的秦皇岛,以假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