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通俗小说》提纲

时间:2019-05-14 13: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通俗小说》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通俗小说》提纲》。

第一篇:教材《通俗小说》提纲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

(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一)40年代通俗文学境遇

1、三个独立的政治区域表现出了文化差异,但新文学的通俗化提上日程。

2、新文学作家主动团结通俗作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推举张恨水为理事。

3、左翼青年读者流失和“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先锋光芒隐灭,通俗小说大量采用变得常规化的现实主义写法,使得大面积的雅俗日渐消失。

4、新通俗小说家和受旧派文学影响的新小说家涌现出来。

(二)不同政治区域通俗文学的特点

1、沦陷区:因新文学地盘的空出,通俗文学市场需求突然增大而显得分外繁荣,以上海的言情小说和华北地区“北派武侠”的昌盛为代表。

2、国统区:用民间形式、旧戏曲形式进行创作,宣传抗战,创办通俗文学刊物和社团。显示了多样雅俗联手的过程。

3、解放区:文学更大范围的转入战时状态,读者对象转向偏僻农村的农民,通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写作包含新思想的农民读物成为当务之急。

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1、张恨水、刘云若

A、张恨水(前述):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从来没有的高度。

B、刘云若:用通俗形式写尽复杂的人性表现。(例《小扬州志》)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社会言情小说主要承续了30年代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此类小说所达到的高度。因为张恨水、刘云若的通俗言情体比任何通俗小说体式都先一步显示了现代性特征。

2、秦瘦鸥

A、代表作:《秋海棠》

B、小说表面已无章回形式,多采用新小说手法

C、大量舍弃纪实部分,进行虚构

3、予且

A、代表作:《觅宝记》、《君子契约》、《七擒》等

B、用通俗小说探讨“现代事实”,赋通俗小说以现代品质。

C、把纯文学的创新成分迅速转化为大众的成分,例如心理分析法、侦探推理的结构等。

(二)武侠

1、“北派武侠”对武侠精神的现代阐释

A、表现武侠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困境。证明了理想江湖世界的缺失和现代社会英雄气质的减弱。

B、以侠的世界来批判现实

C、以侠的人格、生命境界的开拓来肯定现代人的抗争和进取,肯定人性及人道主义思想。

1、白羽

A、代表作:《十二金钱镖》、《偷拳》等

B、按现实规律来描摹世态,使武侠处于现实社会的背景下活动,为武侠灌入了现代精神。

2、郑证因

A、代表作:《鹰爪王》

B、热衷纯技击小说,不完全写侠情

C、偏于写实,由实到虚

3、王度庐

A、《卧虎藏龙》、“鹤——铁系列”

B、使武侠小说进入“五四”以来“人的文学”序列,获得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的综合美感。

C、小说创作以性格心理、性格动作为重心,并在叙述中投入主观感情。

三、解放区文学的通俗化:

(一)解放区通俗文学的一般特点

1、通俗文学基本不受文化市场机制支配,由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力量加以推行,服务对象是农民。

2、因为文化基础的不尽相同,各根据地之间通俗文学发展存在不平衡。

3、通俗文学不再由转型的旧派文人掌握,而成为一批革命新文学家手中的武器。

(二)解放区通俗文学的两大潮流

1、仿民间的通俗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

2、化民间的通俗文学:以赵树理为代表

赵树理的小说将民间评书彻底新文学化,而且能够容纳、表现农村变化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农村新问题、新面貌、新的历史进程,因此成为新型的革命大众文学体。

第二篇:中国通俗小说漫谈

中国通俗文学

中国通俗文学以建国时期为分界,建国之前代表人物是张恨水,他的代表作是《京华烟云》。建国之后是金庸。

金庸原名是查良镛,他共有十五部作品。分别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本《越女剑》。梁羽生虽然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但是通俗小说中武侠小说却无人能超过金庸.刀光剑影,爱恨情仇被金庸写的出神入化,以致其他人无从下笔,这时候才出现香港古龙以一部《小李飞刀》剑走偏锋。无论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是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黯然销魂掌,六脉神剑,这些早已深入我们中国人的脑海里。

曾经又一次大规模网上评比中国最知名作家,鲁迅第一,金庸第二。这并不是说金庸没有鲁迅出名,只不过鲁迅是中国人心中有文化色的代名词。曾经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金庸星,由此可知金庸在中国文坛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在那个电报惜字如金的时代金庸的小说达到了用电报转载的地步。由此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

金庸虽然创立了明报,参与了香港法的起草,但在我看来,将武侠发扬光大,让通俗小说大放异彩的金庸更值得人们敬仰。

第三篇:教材解读提纲

教材解读提纲:

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前后知识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小数的认识》《方程》等来深入地驾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生一天 为孩子一生

——如何专业地读懂教材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严 勇

各位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是从上上周起就开始紧张了,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驾驭,好在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我们来共同切磋交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课后才会少些遗漏少些负担,从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来看,一堂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读懂教材要承载的那些东西?

一、对话意识

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特别要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来了解新课标的一些新东西,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

原课标: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主要的关键词:

——现称为“核心概念”

(6个)原课标: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10个)修改后:数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推理能力

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修改前:双基,基本知识

基本能力

修改后:基本知识

基本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经验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什么?张玉仁说:“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学教学本质偏离与否。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理解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要读教材分析,弄清这个内容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有什么良策帮助我们理解编者意图,更好的吃透教材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境图?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备课时主要思考为什么学?(价值)学什么?(本质)怎么学?(人本)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插入电子课本图)教材就是几件摆放整齐的物品,我们就要思考:难道教材就是这些吗,它背后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会这6种搭配就行了,而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精彩纷呈,有意凌乱地出示有效信息 ——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让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教材是整齐摆放),然后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引出新课:每天起床都要做什么,小兰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黑板上凌乱地贴出了5个图片,一件上衣一件下装有多少种穿法?学生自己独立搭配后,教师组织讨论,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是非常乱的,说着说着就断了就不知道下面怎样摆放了,老师问:弄着弄着就。。这样是问到学生心理去了,学生:糊涂了,乱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点一点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怎样建立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如何将实物变成图形再转化成符号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即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思维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样去数学化,这样去建立数学模型。对于教材,你能多挖掘一步你的课就能再往前一步,搭配这节课吴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学生会6种搭配就够了,而是将符号,将分类都带进来了。(观看视频前1分钟+10到25分钟的视频)搜:吴正宪+搭配(第一个视频)

读教材时,可以把各种版本的甚至国外的都看看,拿来借鉴,这样会拓宽你的视野,你在设计教学时就会眼界更开阔一些,思路清晰一些,比如估算国内一般问:200元买下面的东西够吗?国外的教材是:有下面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估算什么时候精算?①收银员将费用录入计算机② 付账

③。经过这样的思考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方面就是精心选编练习。如果你认为教材中配备的练习不合适就要自己选编练习,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业上的随意性,因为那样等于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根据教材灵活编写练习题的能力。

3、与同伴对话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师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一点在我们学校体现相当充分,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为了某一个内容的处理在讨论在争论,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非常欣慰,感谢你们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成长把好学放在第一位!

4、与名师网友对话

5、与学生对话

这是我们目前还要努力的一件事,我们心中学生观还少了些,特别是对学生的知识起点的考虑少了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是哪些,还没掌握的是哪些,掌握的程度如何,我们千万不能当学生是0知识起点。对教材理解不深入,对学生关注较少,我们更多的关注了这节课学生要会做哪些题,作业尽量少出错,考试考高分这些趋于功利的东西,这些将学生更多的作为机器作为工具的做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就是缺乏发展性,延展性。“人课合一”是课堂的最高境界。树立这样的观念: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支配数学教师的全部教育过程!要把学生由操作工变成思想者!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对某个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我们老师最应该补课的,因为我们大多是师范生,不比数学系数学专业的大学生。

行动研究案例一:《四边形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见小学数学教师2011.7、8合期

在意的是“数学思考”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解读及思考

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三位教师都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节内容。综观三节课,基本流程相同:找四边形——初步小结特征——分四边形——讨论分法——总结特征——巩固练习。课中分类的环节都做得比较充分,现将分类环节的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教例一

当学生把6个四边形从十多个图形中找出来后,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哪些四边形的特点是相同的?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自主分类。教师巡视,有选择地请学生在黑板展示分法。一位学生分成两类:

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想法。生:直角的一组,没有直角的一组。师:这位同学是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图形的? 生:从角的特征。师:从角的特征,还可以怎样来分?„„

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分类时观察的角度,但对分得的结果却没有加以利用。笔者以为,仅仅分好类是不够的。“分”只是基础,引导学生以“角”或“边”的视角进一步认识某些四边形的特殊性,才是分类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例二

当学生从8个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后,教师又重新出示了6个四边形。

师:你能介绍一下这6个四边形的特点吗?老师先来说一个,比如4号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3号的四条边、四个角都是一样。

生:2号图形的两条边是一样的,四个角是一样。生:6号图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把这6个图形分分类吧。学生自主分类后,反馈交流。

生1:A:

1、2一类

B:

3、4一类

C:

5、6一类 师:这位同学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生2:1、2、3号有直角一类,4、5、6号没有直角一类。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1、2、5、6一类,3、4一类。师:他又是以什么标准来分的? 生:四条边不一样长,四条边一样长。„„

这位教师注意了分类的标准,但在分类前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观察与判定,给后面分类带来了框框。因为有了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分析,在学生的认知意识中,自然认为每个图形都可以归为一类。所以,从分的一开始就有许多类产生。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先确认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接着认识一些比较特殊的四边形。教例三

教师请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围一个四边形。学生活动后,展示交流。学生呈现的基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自己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你们围的四边形都—样吗?请你们把这些四边形分类吧。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首先想好分类的标准,需要时可以用尺量,同桌可以合作。„„

这位教师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学习材料的不足所造成的,请学生用钉板围四边形,优点是学习材料的产生具有生成性,缺点在于:—、由于钉板的特殊性,学生围的大部分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习材料不够丰富;二,由于每个学生只围了一个图形,从心理上更为关注自己所围图形的特征,而缺少对其他图形的观察,从而造成对其他四边形的感知严重不足。此时,要求学生分类则有关注点分散的弊端了。

当然,从总体上分析,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似乎都在力求找到分的结果,而对分后结果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课后与三位教师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把“分的方法”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于是。“分正确”便成为三节课共同的目标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教材例2“把图形分分类”的误渎。

“四边形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一节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学习中,初步认识了特殊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比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南师大版和浙教版等多种国内新课程实验教材发现.只有人教版教材单独安排“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经过研读人教版教材中与四边形有关知识的编排后发现,这与教材自身编排的序列有关。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单独编排“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可以看作是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的准备课,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步子小、有梯度”的编排特点:又因为在人教版教材四边形内容的编排中。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周长、面积之前,没有相应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时间,因此,在此安排这节内容,也有弥补教材“四边形内容序列”编排缺陷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为,”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目标定位不应仅仅是四边形基本特征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把图形分分类”,它还应该承载着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内涵。1.初步体验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策略

从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图形的认识”除了一年级初步接触一些之外,系统认识是从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本节课既要在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特征等知识要点上有所收获,又需要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于是,引导学生体验以“角”或者“边”的角度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

2.基本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等相关内容的基础,而教材对此又不再单独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本节课中结合四边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作进一步认识,也就显得很有必要。而这些知识要求,也正是认识四边形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有了以上的认识后,笔者对本节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分一分”、“搭一搭”两个活动来展现。

活动一:分一分

本活动预设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第一次“分”,找出四边形。通过对四边形的确认,初步得出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是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

层次二:第二次“分”,把四边形分类。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图形,从“角”的观察度入手研究四边形,可以发现有些四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从“边”的观察角度来研究四边形,发现有些四边形的边是相等的,有些则不相等。无论是从“角”。还是从“边”的角度来分析,都会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层次三:抓住学生分类过中分成三类的成果,作进一步梳理,引导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当然这是一个机动的层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定。

1.第一次“分”:观察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为什么?

2、学生自由观察。并把序号写在本子上。反馈时,先找出四边形,然后说明哪些

3、不是四边形.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隐去。问: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得出: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2.第二次“分”:把四边形分类。

师:这些图形虽然都是四边形,但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类吗,请你试试看;

学生活动后反馈(先反馈分成两类的)。

结果一:

师生共同确认这是根据角的特点来分的。

师:第一类中的四边形,同学们都认识吗?原来是老朋友了,这里有——(长方形、正方形)师:长方形和正方形原来都是四边形中的一种。它们是怎样的四边形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结果二:

师生共同确认这是根据边的特点来分的。

师:第一类的图形中,哪些边是相等的,分别是什么四边形呢? 3.第三次“分”:分成三类的展示交流。结果三:

师生再次确认是根据边的特点来分的。

师:在四边形中,最多可以有几条边相等,(这些分别是什么四边形?)活动二;搭一搭

本活动的意图在于,通过先想后搭的“搭四边形”活动,引导四边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四边形的特殊性。让学生体验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分好后,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它们是怎样的四边形”、“这些分别是什么四边形”等,正是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四边形的特征。

2.关注图形认识中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里指出,“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的目标则是“丰富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显然,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图形认识的重要目标之一,前面谈到的三节课中,明显弱化了这一日标的设计、笔者的实践则通过“搭一搭”这个活动,组织学生想象和验证,突出了这一教学目标。

课堂上实际操作时,有学生禁不住喊出了:“斜了!斜了!”这正体现了“先想后搭”活动既是引导学生对各种四边形特征进一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形象上升到抽象。又从抽象转化为直观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有利于在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之间联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案例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电子课本图)见小学数学教师2009.4

调查访谈

在教学前我们走访了一些老师和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口算12×10时,都习惯于用小蘑菇的思路,教材所附其他三种方法几乎不会出现。这是情境图出现问题呢,还是教材编写预设方法时考虑得过于复杂呢?

四、再读教材

我们再仔细阅读教材和教参。教参中的一段话启发了大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有的知识经验,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当面临新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引导学生或把新的计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计算,或依据对数和运算的理解进行类推,或对给出的新算法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探索算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算法。另一方面,注意呈现不同算法积极交流的场面,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策略去探索算法,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算法。”对学生来说:12×10的计算是新的计算问题,如何将新的计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计算呢?教材预设的12×5、12×9、60×2、108+12是已经学过的计算。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来探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是科学合理的,不应该忽视这样的方法。那么如何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策略去探索算法呢?

再读教材情境图,我们发现,图可以这样理解:A、已经搬来的是9箱,又搬来1箱;B、右边一摞为5箱,左边一摞加 送奶工怀里抱着的一箱也是5箱。

仔细研读教材后,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加工,在尊重原图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原图,将静态的情境图改为动态分步呈现,使情境图发挥最大的教学信息传递功能。

五、课堂回放

师:今年8月,北京承办奥运会。我们每个中国都为之骄傲自豪,运动员们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训练,为祖国争光(出示运动员训练图)看,运动场上共有117名运动员正在训练,牛奶场还专门为他们送来了牛奶。(出示送奶图,图中显示5箱牛奶)送奶的叔叔先搬来几箱?

生:搬来5箱。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搬来5箱,每箱12瓶。

出示问题:117名运动员,每人一瓶牛奶,搬来5箱够吗?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12×5=60(瓶),60<117,所以5箱不够。(师板书算式:12×5=60(瓶)师:估计再搬几箱就够了?(生有猜再搬4箱,有猜再搬5箱)师:(动画演示又搬来4箱)又搬来几箱?现在一共有9箱,共多少瓶? 生:12×9=108(瓶)。(师板书算式)师:够了吗? 生:还不够。

师:猜猜再搬几箱就够了。生:再搬一箱。师:为什么?怎么想的?

生1:一箱12瓶,9箱是108瓶,再搬一箱就是108+12=120瓶,120>117。生2:9箱是108瓶,117-108=9瓶,12>9。

生3:先搬的一摞是5箱,共60瓶,再搬一箱,第二摞也是5箱,10箱是60+60=120瓶或者60×2=120瓶,120>117。

生4:再搬一箱就是10箱,12×1=12(瓶),12×10=120瓶,120>117。(学生回答时老师适时板书算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想出了120×10的计算方法,来回顾一下这几种方法,谁愿意解释算法?

„„

六、分析

这样设计将静态的情境图稍作加工,动态呈现了送奶工搬牛奶的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通过已知经验“12×5=60”、“12×9=108”和“60×2=120”、“108+12=120”解决新的问题“12×10=120”。几种方法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通过阅读情境图逐步思考得出,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 识,通过逐步呈现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是否够。

值得追述的是,教师在得到这几种算法后生“对给出的新算法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探索算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算法”。这位教师有对算法进行刻意优化,而是通过“试一试”中12×30的计算,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合理、有效、普通、适用的算法。

七、反思

课改以来,老师们不再将教材看作神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许多教师心中。但凡上公开课、展示课或者竞赛课,很多老师不是考虑如何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占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更好的情境,认为用教材中的情境就不能体现新意,就不能发挥创造性,就会步入俗套。

对教材作适当改编,这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权利、问题是教师在改动教材之前。是否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特级老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帅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应沉下心来,弄清教材中的主题图和例题中每个问题、每句话所蕴涵着的意图、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真正走进教材,切忌浮光掠影,只有首先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感悟教材资源的优越性。用好教材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使之享受思考的快乐!如果不认真研读教材,没有走进教材就随意臆断,轻率地改动教材,就会画虎类感犬,弄巧成拙,教不到点子上,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了。

本校数学课堂尚存在的问题:

1、简单问题复杂化

2、不善于利用先进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猜一猜、估一估等来组织教学

3、计算课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估计过低,往往当学生0知识起点来设计教学

4、对教材的把握欠精准

第四篇:通俗小说论文

我的第一门公共选修课

生活中的第一次会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磨灭。而我大学中的第一门公共选修课选择了《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我相信我会将这门课所学到的东西印在脑海中。因为我喜欢小说,喜欢它里面的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烘托等等。然而,在我没学这门课之前,我对通俗小说却知之甚少。给我们讲课的李老师和蔼可亲又不失幽默风趣,这门课我还是很喜欢的。这篇文章我就写在我的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课程中所收获的主要内容。

这门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历史通俗小说、言情小说、倡门小说、哀情小说、社会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我知道了通俗小说在一般文学史上是不受重视,甚至是被鄙夷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但是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通俗小说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社会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大都市市民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第二是报刊、印刷业的发展及稿酬制的确立;第三个原因是江浙两省深厚文化底蕴的才子为创作提供了创作队伍;最后一个原因是梁启超边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通俗小说的概念一向比较模糊,是因为它的文学地位的不确定性。长时期以来人们强调它属于“旧文学”或“封建残余文学”的一面。实际上,最终它已融入了新文学之中,成为新文学内部的现代通俗文学的一部分,只是中国新旧文学的决裂十分“戏剧化”事后的复杂融合过程往往遭到历的掩盖,所以反而看不清楚了。通俗小说,就是写法比较传统的、以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为主要目的的小说。相对来说,严肃小说在结构、主题和语言方面要求作者有更多的创造性。按刘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的解释,通俗小说是“泛指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并且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小说”。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范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老师很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现在和原来通俗小说的区别:以前的小市民看通俗小说大多是消遣,爱吃小点心,所以以前的通俗小说只对人们的胃口,不关心你喜不喜欢吃与你吃的健康不健康。通俗小说的通病就是抄袭,集中于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情节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我很赞同老师给我们说的这句话“中国人一生在做两件事:自己演戏给别人看,看别人演戏。”而鲁迅的《野草》《复仇》正好反击了人们的心理——你爱看热闹,我偏不让你看!似乎人生来就喜欢追求刺激,欣赏祥林嫂的痛苦来转移或者发泄自己的痛苦,表现出当时那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和人们内心的残酷。通俗小说和时代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时代,城乡差别极大,成分问题很重要,最好的是革命干部或者革命军人。在路遥《平凡的世界》有体现。

言情小说包括狭邪小说、倡门小说、哀情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张恨水,在二十年代已崭露头角,三十年代达到创作的顶峰。二十年代以写报人杨杏园与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青的故事的长篇《春明外史》一举成名,三十年代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分别以京城国务总理金家七少爷金燕西与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和平民少爷樊家树与天桥唱大古书的少女申凤喜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他在抗战时期写的《丹凤街》、《八十一梦》“不是为言情而言情了”,“在故事中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表现出了进一步的雅俗结合。当时男女自由恋爱不被社会,家庭,父母所接受,男女双方不能圆满结局。小说结局尸横遍野,遁入空门。我们的思想是受社会制约的。李泽厚说“中国近代人物比较复杂,新旧观念的交错,先进与保守构成了中国近代时期极为复杂的矛盾”。中国早熟的恋爱多发生在兄妹之中,知音就是你唱我能和,你上句我能接下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聊斋里都是男性做的白日梦。社会言情小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你与社会与无法分离”。张恨水认为历来的言情小说内容不外乎三角与多角恋爱,而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而已”。但是要言情,并要完全摆脱三角与多角恋爱而又不脱离现代社会,这就比较难作了。小说的结构必须有一交错点,“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里去找“交错点”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往的“公例”,只有“于此公例中,于可闪避处力闪避之,或稍稍一新阅者耳目”⑦。这样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写情敌角斗之事,而其结局,一方似结婚而非结婚,一方亦似离别而非离别”。与传统的言情小说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内容上将言情加武侠(如《啼笑因缘》),或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春明外史》等。而在叙事形态上多是“一男数女”或“一女数男”的多角恋情,而且爱情的结局大都是悲情。仅以一篇《〈啼笑因缘〉自序》即可看出他写悲情,在悲剧艺术及悲剧的结局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传统。

狭邪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以妓女生活为题材。早在唐代、明代就有此类小说,近代更多。近代狭邪小说受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影响,由短篇发展到长篇,往往多达数十回。在内容上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妓女的态度和倾向上,是非褒贬,非常鲜明。多是曲街背巷,欲望与被欲望的关系,没有具体的肉体描写,比较干净。当时的妓院是雅之地,北大陈独秀被妓女抓破脸,郁达夫带学生去妓院。如俞吟香的《青楼梦》,用虚写的手法把妓女写得多情多义,风流高雅,创作出理想化的妓女形象;而张春帆的《九尾龟》,把妓女都写成坏人,狎客也都是无赖;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对妓女生活的描写则比较客观,较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妓女的现实生活。从文学流派来说,狭邪小说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

武侠小说里侠义公案小说,描写清官和侠客除暴安良。《施公案》侠客无记载,但施世伦确有其人,侧重于写发生在市井的刑事案件,里面的官员没有侠客的帮助就破不了案,这些侠客在见了施公案之后才发挥自己的作用,之前都是被世俗化了。他手下的侠客不但帮他,还可以当年指责批评施公,断案平淡无奇,语言粗俗。金庸武侠小说,在这一节我知道了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自名门子弟,徐志摩是金庸他舅,金庸的作品卓越地展现了侠义的层次丰富性。武侠小说里的武器从宝剑、大刀、毒药、蒙汗药到暗器,由内家功夫到外家功夫。我还知道了金庸作品中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它的原出处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其实,老师给我们分析了许多作品,当然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学完这门课,却让我从对通俗小说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通俗小说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在这门课中,我不但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更让我学到了很多生活上的哲理,俗话说“戏上有假,世上就有真”。感谢老师,感谢通俗小说,让我学到了如此多的东西,第一门选修课,值了!

第五篇:教材《新诗(二)》提纲(定稿)

新诗

(二)提纲

三十年代的新诗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排辈相互竞争的局面。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本时期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承续了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部分。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

中国诗歌会的诗人一开始即自觉与同一时期的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带时代阶级斗争的“疾风狂雨”,要求诗歌缩短与大众的距离。

创作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要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诗歌观: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本时期中国诗歌会创作的特点:

第一,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结果——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不足——把诗歌的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大都是急就之章,艺术上较为粗糙;诗歌存在单一化。

第二,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和主观性;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不足——导致“群体”中的“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诗人主观世界的消失和对艺术个性的忽略。

第三,在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导致了抒情性因素减弱与叙事性因素加强的趋势,叙事诗得到了重视与发展;提出“歌谣化”的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在一起,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目的在于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对诗的形式上的变革采取激进的态度,关注现实与民间疾苦,表达平民百姓的呼声。

臧克家

始终关注现实,诗歌形式上受新月派影响,尽管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表示了极大地同情。

坚忍主义: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有深刻联系,不肯粉饰现实又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是前期新月派的继承与发展,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有徐志摩、饶梦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和陈梦家、方伟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在诗的形式从格律向自由发展的转变趋势下,诗歌注重抒情,并向内心回归,提出“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诗人的诗感发生了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这是由时代造成的。后期新月派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现代派趋近。

后期新月派诗人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影响最大的是“十四行诗体”(商籁体)的转借与创造。后期新月派诗人正是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从而为新诗的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为绵延至今的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开辟了道路。

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戴望舒的《雨巷》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倾向,1929年《我的记忆》是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年5月《现代》杂志是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原地,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代表作家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诗歌主张:第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走诗的贵族化道路;第二,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都市怀乡病;第三,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文言语入诗、诗的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追求诗的朦胧美,即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第四,现代诗的现代诗形更体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意象抒情诗。

《汉园集》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这是更加注重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卞之琳此时期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是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最着力于是的欧化、古化或化欧、化古,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卞之琳新的东西(新的智慧诗),一是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他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他接触到了许多现代哲学命题,却无意深究,这视为对早期白话诗以至更遥远的宋诗对“理趣”的追求的一个隔代回应与发展;二是诗的非个人化。将西方小说化、典型化、戏拟化的“戏剧性处境”与中国旧小说的“意境”融合,达到“个人”的隐匿,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

下载教材《通俗小说》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通俗小说》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入学教育教材提纲

    前 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 录 第一章 认识大学 第一节 大学是什么 一、大学的发展历程 二、大学精神 三、认识所在大学 第二节 开启大学新生活 一、认知生活特点,尽快适应新......

    小学作文教材提纲(共5篇)

    卷首语:亲爱的小朋友们,作文的世界充满着趣味,有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有趣的事。作文就好比一条河里,而我们就像这条河里的小鱼。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河里欢快的嬉戏,在其中找到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培训提纲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培训提纲(人教版上册一) 教体局教研室范存才庙街小学王玉香 本册教材整体内容分布情况 (一)数与代数 1.大数的认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位......

    烟草专卖职业技能高级内管教材提纲

    第四章内部监管 第四章 内部监管 学习要点: 1. 对卷烟、雪茄烟生产企业日常监管的内容和方法 2. 对烟叶复烤加工企业日常监管的内容和方法 3. 对烟草薄片、烟丝、卷烟纸、滤......

    2009年管理岗培训题提纲及教材准备

    2009年培训题提纲及教材准备 一、管理岗培训 (一)、公司经营生产业务流程培训 教材:1、公司经营生产业务流程图。2、公司经营生产业务流程讲解说明。 附:1、公司经营生产业务流......

    2018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提纲五篇范文

    2018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提纲 第1章 资产 第一节 货币资金 一、库存现金(一)现金管理制度 1.现金的适用范围 2.现金的限额 3.现金收支的规定(二)现金的账务......

    2018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提纲

    2018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提纲 第1章 总论 第一节 法律基础 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 1.法的概念 2.法律的概念 (二)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2.法的......

    2014年陕西社区考试辅导教材提纲增删对比

    2014|2012|2013年陕西社区考试辅导教材提纲增删对比 (标注仅纲呈现同并等于教材内容增删)更多资料分享请关注大成公考微信号sxdcjy 、陕西省情省貌 (二)陕西历史与文化 3.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