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春 配套教案
春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精读法,摘录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春天图片 写春名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二、简介作者自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期开始创作新诗,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著名散文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末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蓑(suō)酝酿(y ùn niàng)应和(yìnghâ)嘹亮(liáo)涨zhǎng zhàng 薄 bó báo 晕 yùn yūn 藏 cáng zàng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酝酿:这里是说空气里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烘托:这里是衬托的意思。卖弄:炫耀。
四、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春草_图。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赞春
划出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体会精彩何处。
五、探究质疑
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全文起什么作用?(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近了”。把物质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先写“一切”画出春天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六、赏析课文
欣赏 春草图 仔细看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你觉得本段哪个词用得最好?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钻。写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2、除此之外,作者还抓住了春草哪些特点来写的?(抓住关键的语句或词语)(嫩、绿、多、软)
3、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写小草的?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春草?体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分别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情态:“偷偷地”“钻” 旺盛的生命力 质地: “嫩嫩的”“软绵绵的” 柔嫩 颜色: “绿绿的” 生机勃勃 ••••
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旺盛、多 特点: 嫩、绿、多、软、生机勃勃 ⑴嫩嫩的、绿绿的 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偷偷地、钻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⑶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5、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
6、第三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由景写到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更能烘托感情。欣赏“春花图”,思考
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2、作者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侧面衬托花;增添春天的活力)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比喻、拟人,此处还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由花甜联想到果实)生动形象,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1)写花朵多;(2)写花色艳;(3)写花味甜;
(4)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6)不但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道:甜
特征:繁多、艳丽、芳香
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由高到低 从上到下 “树上、花下、遍地” 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高低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虚实结合 花的色彩 花的味道 色味结合
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太阳 明暗结合
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 品味修辞之美 “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春花争艳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艳丽的景象。“花里带着甜味儿”
通感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芳香。“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春华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春花的繁多、艳丽、芳香。
“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 色彩。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的闹着”是听觉感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
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默读“春风图”,把每一句标上序号,做一做
1、这段文字的第一句从__触__觉写春风的__和煦,第二句从__嗅、味___觉写春风的__芳香___,第三四句从视、听__觉写春风的__和悦_____,从而把难以捉摸的春风写的_有形 ____、__有声___、___有味___、__有情____。
2、“卖弄”本属__贬义___的感情色彩,这里却带着褒义____的感情色彩,运用了拟人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儿的___欢快__。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修辞手法看,既有_比喻___又有__拟人__,写出了春风__和煦__的特点。
春风图
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 视觉: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成天嘹亮地响着” 特点:和煦、芳香、和悦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
这句话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这是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风像一位美丽的花仙子,一夜之间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山野 春风像一位调皮的孩子 春风像小女孩柔顺的头发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卖弄”一词贬义褒用,再现鸟儿筑巢迎风时的欢乐情景,同时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春雨图
1、作者抓住春雨的什么特征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划出具体的语句)像牛毛(细密);像花针(闪烁);像细丝(细长、连绵)比喻、排比
2、这幅图中还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树叶、小草、灯光、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 从上到下,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1)、“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绵长);(2)、“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4)、“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雨中植物新而闪光,充满生机的特点。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不能。这句话虽未写雨景,却衬托了雨夜的寂静和祥和。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动静结合、由景到人、由近到远传达出一种寂静祥和的气氛。迎春图
1、迎春图写出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考考你
2、第七自然段“迎春图”与前面哪一段相照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迎春与盼春相照应)
(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我来问,你来答
1、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比喻,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3、这几段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你知道是什么吗?(歌颂春天的无限美好,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概括五幅春景图的含义,点明全文中心。与开头互相呼应。)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
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
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
七、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的作用。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 赞美 总体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2-7)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 姑娘—美 总
青年—力
归纳写法: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八、积累拓展
1、成语中的“春”
2、古诗中的“春” 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 春风满面 春回大地 春风化雨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枯木逢春 和风细雨 桃红柳绿 描绘春天的诗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九、课堂练习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1、反衬春草的可爱。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是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3、侧面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树上-花下-遍地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当堂检测
1、常识填空。
《春》的作者是 ______,字___,号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朱自清 佩弦 秋实学者 民主战士 《背影》 《荷塘月色》 《绿》 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①句表达效果更好。用两个“盼望着”,更好地表达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②句中“春风”“春天”不如①句中的“东风”“春天”有变化。
2、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嫩的,绿的。
①句表达效果好。“偷偷”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更富于情趣;“钻”比“长”更能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绿绿”,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为红色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A)A.指引 B.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B)A.然而 B.的样子 3.一年之计在于春(B)A.计算 B.打算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A)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1.拟人、反复 2.拟人、排比 3.比喻、排比
十、作业
与朱自清先生比一比 •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天写活了,写的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这一节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学到不少朱自清的秘诀了,下面请快快动手,写一段你最喜欢的景色,来与大作家比一比。(春、夏、秋、冬的景色任由你选)
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
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 赞美 总体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绘春(2-7)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 姑娘—美 总
青年—力
教后反思
第二篇:配套教案
22《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搜索作者苏轼,让学生知道苏轼及作诗的背景。用百度搜索西湖风景图片,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利用百度搜索课文的朗读录音,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简介西湖,引出诗人,读懂诗题。
1、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杭州看成是人间天堂,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西湖)
2、想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吗?请大家用心地欣赏这些景色,待会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播放课件,配乐)
3、生描述,师小结:是呀,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西湖美景倾倒了不少的游客,特别是古代的诗人、画家,他们在此游山玩水,流连忘返,他们饮酒交友,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其中的一位诗人,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3、课件出示诗人。认识这位诗人吗?说说对他的了解,师补充介绍。
4、课件出示诗题。生自由读题。指名读。
5、从指名读题中引出诗题意思。再读诗题。
(二)、诵读诗句,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1、出示整首诗,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错误。
3、展示朗读,评价。
4、读准读出诗的节奏都没问题了,但读诗,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这韵味怎么读出来呢?我想,我们就得跟随诗人,走进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意境,能行吗?
5、从诗题中,我们已经知道诗人看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诗中那几句在写诗人看到的风景呢?板书:晴 雨 出示前两句(生齐读)
6、指名读,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晴好 雨奇
7、那西湖的晴天好在哪儿呢?理解“潋滟”
⑴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利用课件帮助理解,说说还能用什么词或句子表现水光潋滟。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湖面,让诗人陶醉了,他忍不住赞叹,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⑵但在晴天的西湖,诗人仅仅只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吗?他还会看到什么?(清澈的湖水,湖面上的小船,悠闲的游人)在诗人的眼里,原来晴天的西湖如此多姿多彩,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指名读第一句。齐读。
⑶晴天的西湖,诗人是道不尽的好,那在诗人眼里,雨天的西湖又是如何呢? ⑷齐读第二句。
⑸跟第一句一样,这里我们也可以抓一个词,那就是“空蒙”。“空蒙”?那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件出示雨中的西湖。(集中小图)(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如同神话中的仙境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
⑹是呀,雨中的西湖,与群山相应,有云雾相伴,也是别有一番风景哪!于是诗人默默地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指名读。
⑺雨天的西湖,虽没有了晴天的明丽,却平添了一份迷蒙、神奇的美,让诗人驻足留恋,暗暗称奇呀!齐读第二句。
⑻苏轼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两幅明显不同但又同样美妙迷人的西湖美景,再加上同学们的想象描绘,西湖景色就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西湖有如此奇妙的景色,身临其境的诗人自然是满心喜悦,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再读这两句。
8、苏轼用了两句诗把一个美丽的西湖写得形态兼备,富有灵气,富有活力,让我们也为之陶醉,诗人更是如此,他不由地展开了联想,(出示后两句诗)师范读。生齐读。
⑴说说,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谁?(西施)。西施是我们诸暨人,听到她的名字,你会马上想到什么?(美)。那诗人是怎么来形容西施的美的呢?读诗句。说意思。理解“总相宜”。⑵西施的确是很美,那诗人为什么可以把西湖比作西施呢?苏轼的比喻用得真是巧妙呀!自从有了这首诗,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作为诸暨人,也许我们应该感谢诗人,因为有了这首诗,有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施,有更多的人会来西施的故乡旅游参观。让我们怀着骄傲之情读一读这两句。
⑶学到这里,老师一直有个疑问,到底西施的淡妆浓抹,哪个是西湖的晴天,哪个是雨天呢?
小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想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总之西湖的晴天雨天都是如此地秀丽、迷人,诗人可以把它同美女西施相提并论。再读这两句。
9、小结:苏轼的这首描写西湖的诗,没有具体写到是西湖的哪一处景点,也看不出是那一季之景,其实,西湖的山、水很美,西湖一年四季都是看不完的美景。诗人用诗句抒发了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让我们也随着诗人一起再来赞一赞吧!齐读整首诗。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10、让我们也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西湖,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边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播放开始时的课件,配乐!
(三)、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1、描写西湖山水的诗篇还有不少,还想再学两首吗?
2、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苏 轼 宋 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毕竟西湖六月中,白雨跳珠乱入船。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接天莲叶无穷碧,望湖楼下水如天。映日荷花别样红。
3、生自由读。说说这两首诗跟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
4、交流讨论(也是写到了西湖的晴天,雨天。写雨是写雨来得快,去得快。指名读相关诗句。写晴天,主要写荷花的美,读这两句)
5、课外去了解诗句意思,积累这二首诗。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雨亦奇
总相宜
浓抹 淡妆
第三篇:剪纸配套教案
第一课:剪纸艺术欣赏教案
课题:剪纸艺术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的简介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它的特点、品种与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定义和区别。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
PPT、讲述法、讨论法、作品展示
四、课前准备:
剪刀、铅笔、橡皮、蜡光纸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展示,剪纸姑娘 提出问题一:
什么是间美术?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图片展示:(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种类(学生补充)提出问题二:
什么是剪纸?学生回答补充问题。插入福娃图片引入剪纸内容。剪纸语言基本符号。
导入南北地方差异图片,插入南北地方特色音乐。提出问题三:
南北方剪纸的特点及区别。(学生分别分析回答)
课时:第一课时 插入郭沫若先生的诗。南北方剪纸的共性。连续性。图案化。
形象夸张、优美、节奏感强。剪纸的表意:谐音、象征。剪纸作品欣赏。提出问题四:
剪纸在我身边。(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动手练习制作剪纸图案。
课堂小结:以郭沫若先生的话为例结束本节课内容。
六、总结: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民间剪纸,期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剪纸,感受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深入了解,应注意教师语言更加专业化。
七、作业:
学生课下准备纸张完成课上未完成的剪纸练习
课题:剪纸艺术欣赏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的简介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它的特点、品种与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学习刻纸的基本方法。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
PPT、讲述法、讨论法、作品展示
四、课前准备:
剪刀、铅笔、橡皮、蜡光纸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剪纸形式的动画视频。引出课题。讲授新课:
播放音乐《喜洋洋》导入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讲述作品,并介绍剪纸作品,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同时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讲解中国剪纸简史、中国民间剪纸的地方风格。(图片配合欣赏进行讲解)
1、图片展示:(各地民间美术)
2、剪纸的形式:阴刻 阳刻
3、剪纸的分类:单色和套色
4、仔细观察《虎》这幅作品属于哪一类?你还见过哪些有特色的剪纸,组内交流一下。拓展延伸
现代创意剪纸,让学生们将民间艺术与现代结合,继承和发扬。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通过教师的示范、课件演示,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如何制作,同时在作画过程中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表扬画的扎实的同学,最后设计一小段结束语;本课主要是对中国剪纸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查看,同学们运用不同表现形式来制作,我相信只要你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周围更多的你喜欢的中国民间美术。
六、总结: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民间剪纸,期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剪纸,感受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深入了解,应注意教师语言更加专业化。
七、作业:
课下积累剪纸的资料进行剪纸擂台比拼
第二课:剪纸的工具及技法介绍
课题:剪纸的工具及技法介绍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民间美术活动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运用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完成一件美术作品,通过设计制作来表现。
二、设计思路
设计、剪刻的学习活动可结合剪纸的知识,以对折、剪刻技法为主要内容。在技法训练、创意、表现等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难度,使学生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含量。
三、教学重点
学习剪纸折、剪等技法方法,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特点。
四、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作品的能力。
五、教具学具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课间、实物,以及作业用纸,剪刀等材料工具、剪纸活动分组围坐,便于制作时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
1、教师导入: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 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我们用剪刀代替笔,把我们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寥寥数剪,日常用品、车船、花卉、果蔬、虫鱼、鸟兽、人物跃然纸上,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教师出示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剪纸》。
(三)学习新课
1、教师出示剪纸作品(欣赏剪纸作品),让学生认识剪纸。
2、刚才看这些作品,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简直由于材料简单(薄的彩纸),学习制作方便,所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呢,剪纸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学校、节日装饰、环境布置、以及制作教具等等都能用到。剪纸的形式(以讲解为主的教学)
剪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色剪纸、套色、染色、影像剪纸、镂空剪纸,镂空的花纹也变化多端,有(圆形、半圆形、月牙形、锯齿形、三角形、菱形等等)
5、剪纸的基本技法
阴刻: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阳刻: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6、过渡:刚才这些作品栩栩如生,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制作出生动的剪纸作品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剪纸的方法。
剪纸的方法:(课件出示)有对称剪和不对称剪。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对称剪的制作方法。对称剪有对折剪、四折剪、五折剪、六折剪、等放射对称剪法。教师给学生做剪纸示范。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7.对称剪纸制作方法:教师示范剪纸,边示范边总结制作步骤,并板书。
对称剪法在剪之前需将纸按不同折法折叠,然后根据设计的纹样再剪。在建的时候,有些很细小的部分还可以用刻刀来刻,剪刻结合。一般在刻纸下都要垫一块垫板,要注意安全。设计与制作(教师辅导)
课堂作业:根据刚刚学到的剪纸基本技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几幅剪纸作品,进行展品,选出优胜的一组,给予艺术之星称号。其优秀的作品纳入校园艺术走廊参展作品。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互评选出优秀的一组)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剪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中间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一定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七、教学反思:
课题:剪纸的工具及技法介绍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提高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不同的手法剪出窗花。
3、情感与态度目标: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民族剪纸的了解和兴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剪纸的剪、刻的基本技能技巧。教学难点:对剪纸艺术的信心与兴趣,剪纸外形设计。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各种规格的彩色纸、剪刀、刻刀,订书钉。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剪纸)剪纸: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你能说说我国的民间艺术还有哪些吗?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有陶瓷、泥塑、布艺、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灯彩、吊饰、木刻、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这些民间艺术品,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这其中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剪纸》
一、情境创设:(挂图)出示红“双喜”字。
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熟悉)太熟悉了!这个“喜”字,也是老师带给你们的祝福:愿你们每一天都喜笑颜开!这个字谁会剪?(总结学生的方法)现在请用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巧的手, 把这双喜剪下来,好吗?(学生剪,老师巡视指导)(创设剪“双喜“这样一个情境,激起学生活动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都跃跃欲试,渴望自己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剪好的同学,请把双喜举起.(看一下)很多同学都已剪好,而且很漂亮!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老师归纳步骤::对!可以先把纸对折,画上线,再剪.(折叠、画线、剪裁)。因为喜也是轴对称图形, 对折一次,画上一个喜再剪下;对折两次只要剪喜的一半就可以了。(生答师演示折叠双喜,以及喜字的其它形式。板书:剪纸的折法:1.对称折)(通过教师演示双喜的折叠过程,形象生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探索活动: 仿例制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另一张纸,看下一幅图(蝴蝶),按照刚才的三个步骤,动手在自己的红纸上剪剪看,能不能得到这个蝴蝶的图形.老师将取优秀的作品展示.(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作品展示: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画出各作品对称轴.(很好!这是对折两次剪出的两只蝴蝶:这是对折这一次得出的一只蝴蝶。)
二、体会设计思路:、师:人的智慧是无尽的,简单的事物里往往蕴涵着不平凡.我教同学们几种折法:(板书:2.三角折 :3.四角折 4.五角折 5.六角折)(如:五角折 ①将方形色纸对角或对边对折,要折整齐。②把折好的纸再平均分五等分折。要注意这样折好很重要。③在折好的纸上画上简单的花纹,花纹的线条要接连。把要剪去的地方画上记号④按照纹样剪出,小心揭开,美妙的图案出来了)。
小结:窗花剪法的步骤;特别要注意什么,看图讲述。
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试试在这张基础上,你能剪出什么图案?比比看,哪位同学的思路更独特、更有创意!(生剪师巡视)(生上讲台讲述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剪法!真了不起!剪纸可以有多种剪法,折叠的次数多,要画的线、要剪的线就会少一点.但不管哪种剪法,能创作出好作品就是好方法。剪纸的分类 :
1.剪纸从地域上分:可分为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出示挂图 北方剪纸: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剪纸: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
2.剪纸按制作方法分类:主要有剪纸和刻纸(出示工具剪子、刀子。)3.剪纸按色彩表现分类:主要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图片)
三、了解“窗花“
很久以前,人们就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剪出精美的图案点缀和美化着生活。咱们总是到过年时,家家窗户上都贴出用彩纸剪出的图案,贴到窗户上,俗称“贴窗花“。这就是剪纸迎春的风俗,它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窗花”的图案花样很多,有花卉、鸟兽、虫鱼及图案纹样等。它既有画意,又有装饰趣味,很受群众喜欢。
(挂图:这些剪纸还都有它独特的意蕴在里面如:连年有余、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富贵吉祥、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吉庆有余等等、、、、、、)
这些窗花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充分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四、创作设计:(刻纸练习)
师:用剪子剪纸我们都尝试了,那么,咱们用刀子练习一下刻纸好不好!下面同学们自己用刀子刻一幅剪纸作品吧。(事先准备好刻纸样稿工具)
师:好!老师期待着更多精彩的作品!每位同学还要给作品起个名称!开始!(生操作,师放音乐,巡视指导。)
师讲评:刻完的同学把作品举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同学们创作的喜悦!(略停)大家最喜欢哪一幅作品?老师都喜欢!我们有请xx作品的主人谈一谈,你的作品名称是什么? 师总结:艺术是博大精深的,在简单中呈现了美,更多的是呈现了美的深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剪纸世界!来感受美!(展示老师收集的漂亮剪纸)
五、课堂拓展 :
同学们用这一节课,就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剪纸为什么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学生答:
1、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2、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3、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所以剪纸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
4、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简单,容易搞到;产品有实用性;传授和学习具有随时性;不耗费体力。
5、因为那是传统的手工艺术。)老师总结: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把我国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课后反思:
第二课:剪纸的符号
课题:剪纸符号的识别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剪纸的基本技法之
2.通过折、画、剪的一系列体验,使学生对对称图形有初步的认识。
3.组织学生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剪纸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剪纸艺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环节
(一)基础技法介绍:
大家知道,学习汉字书法,都是先从学习笔画开始的。而剪纸符号就如同书法中的笔画,在剪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未剪纸之前,先要了解、识别每一个剪纸符号的形状及用途。
由上图得知,剪纸符号大致分为: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等。一幅吉祥如意的团花,或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剪纸,都是由这些剪纸符号组合而成的。初学者,要仔细观察、辨认每一种符号的造型与区别,先默记,后临摹,练熟了就能运用自如,组合成变化万千的花样。临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画再剪;另一种是不用画稿直接下剪,这样效果更好,只是难度大些。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下面,具体介绍第一种常用剪纸符号的剪制要领。l·小圆孔
小圆孔在剪纸中是常见常用符号(见下图),例如:人物、动物的眼睛,花心、花瓣和浪花的水珠等.剪小圆孔时,首先对准圆孔中心空白处轻轻扎一个眼,然后顺着眼往边沿剪,即逆时针方向转360度。2 月牙形
形状近似月牙,比较容易掌握。
先从月牙中心空白处下剪刀,顺着月牙的外轮廓线从左往右剪即可。常用于吉祥宇中的眼、口、眉,人物及其他动物的眼睛 3 柳叶形
通过折、画、剪的一系列体验,使学生对三等分折纸图案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三等分折纸的方法。
组织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三等分折纸、剪纸的学习过程,小组讨论、设计图样。
(二)完成练习
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完成剪纸练习。
课 题:剪纸符号的识别 课时:第二课时
课 型:剪纸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有趣的剪纸花边,使学生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构成规律,并认识其实用意义。
教学重点:二方连续纹样的构成规律和实用意义。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己能设计并剪出几种二方连续纹样。
教学用具:二方连续纹样(剪纸)作品若干幅、制作步骤、示范用具、二方连续的骨架图、带有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的花瓶、瓷器、纺织物的花边、带有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的古典建筑物等图片。
学习用具:色纸、铅笔、剪刀、胶水(浆糊或双面胶)、画纸。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剪纸用具。
二、教学新课。出示范作,用多媒体放出二方连续的骨架图,分析、说明二方连续纹样的构成特点: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的两个方向重复排列。
三、教师说明二方连续纹样的应用,用多媒体放出用二方连续作装饰的花瓶、瓷器、纺织物的花边、带有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的古典建筑物等图片。再请一些学生列举几种日常所见的、用二方连续纹样作装饰的物品。如:报刊题花、花布、手帕的花边等。然后小结:经过二方连续装饰的物品显得更美观。
四、讲解剪纸步骤。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步骤图,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剪纸步骤,有折、画、剪、贴四步。
示范:
1、用条状纸对折三四次,注意层数不要太多,以免难剪。
2、用铅笔在折好的纸面上画一个简单的纹样,注意花纹的线条要连续,不要过细或过窄。接着,把要剪去的部分涂上灰色。
3、按设计图样剪好、贴好。剪时不要把连续的地方剪断。
五、设计的图样不同,剪出的纹样也不同,分析示范作品中的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纹样的设计方法,为创造新颖的二方连续纹样做准备。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剪三——四种二方连续纹样,要求纹样新颖。
第四课对称折叠剪纸
课题:对称折叠剪纸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剪纸的用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自豪感;
2、初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培养剪纸的兴趣;
3、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教学过程
来干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常用剪纸:窗花(装饰窗户)、喜花(喜事装饰)、实用图样(服装、鞋帽等纹样)等。简介”浦江剪纸“。出示”蝴蝶剪纸“作品范例,问:漂亮吗?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巧手剪出比老师漂亮的作品。2.指导纹样设计(1)蝴蝶五彩缤纷,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谁来说说? 讨论后得出结论:对称、三部分组成(触须、身子、两对翅膀)。(2)我们设计图样的时候,可采用写实、概括、夸张等手法。板画示范举例:
(写实)(圆形)(菱形)(三角形)……(3)学生独立设计。在一张对称折叠的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轮廓,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3.尝试剪纸(1)将自己设计的图样按轮廓线剪下来。展开后,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会更匀称,更漂亮。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2)除了外轮廓的修改,在蝴蝶的身上是否可剪点图案呢? 学生各自尝试。交流,看看谁挖的”洞洞"漂亮。(3)小结剪纸常用的符号及用刀技巧:(纹圆点、月牙纹、柳叶纹、锯齿纹、水滴纹、花瓣纹……)(4)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把一只蝴蝶剪好?(5)总结、提示剪纸的方法:先构图,剪纸时一般先剪图案内部的小块地方,再剪大块的,最后剪外轮廓。4.独立练习根据今天学的方法,独立设计完成一幅对称蝴蝶纹样的剪纸。交流、展评。5.课外延伸 班内办一个剪纸专栏,让大家欣赏;剪一件心爱的作品送师长、亲友或同学,表达一份真诚的心意;装饰学校、家里或邻居的窗户等,美化生活。
课题:对称折叠剪纸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剪纸的用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自豪感;
2、应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培养剪纸的兴趣;
3、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美术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进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构思想要的图形。对称图形。2.指导纹样设计:
(1)小组先构思要完成的图样,派代表说说构思想法。(2)教师简单指出上节存在的问题,和 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完成。
将自己设计的图样按轮廓线剪下来。展开后,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会更匀称,更漂亮。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进自评,各小组进行互评 选送优秀作品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篇:赤壁赋配套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二、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一 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当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二 文体知识
赋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 “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 时代背景
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苏轼政治上失意,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 ”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东坡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中是豪放的风格。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五 正音正义
1、壬戌()
10、酾酒()
2、桂棹()
11、横槊()
3、余音袅袅()
12、渔樵()
4、幽壑()
13、扁舟()
5、嫠妇()
14、匏樽()
6、愀然()
15、蜉蝣()
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17、狼籍()
9、旌旗()
18、枕藉()
六 串讲课文
第二课时
设疑自探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
—— 悲观
苏子—— 乐观
3.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月下泛舟
吊古伤今
阐述哲理
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
(悲)
(乐)4.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5.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其思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人
不能以一瞬
无尽也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
喜
(4)、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6.探究课文中苏轼所言,结合苏轼的儒、道思想,体会其人生态度。
主客是否真正为现实中的两个人问答对话?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解疑合探
一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试分析: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精神的永恒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壮志难酬 二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四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 五 试总结本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写作目的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方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体验乐观旷达的情怀,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第五篇:配套失物招领教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12课《失物招领》第二课时 作 者:许少云 单 位:萧山区汇宇小学 撰稿时间:2010年1月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称作“失物”,为什么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本篇课文的线索。教师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应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能看课文相关插图,并选择字词说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应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带有感叹号、问号的句子)【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坏处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趣读文。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出示课题齐读。我们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出示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带领大家去植物园参观。看图(出示课文插图)。能干的孩子能看着图画,选其中的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说得好!(自由说、指名说)
3、小朋友真聪明,能讲故事内容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同学们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2)指名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并随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3)指导学习第1段:
a、指名学生说。(预设:我读懂了第一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参观。)
b、小朋友们回想一下,我们去游玩的时候,高兴吗?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指名说)c、我想,你们也一定体会到书中的小朋友们去植物园参观的心情了。来,代他们把高兴劲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评价、齐读)(4)指导学习第2段:
a、同学们来到了植物园,你看(多媒体出示画面),植物园里好看吗?说说同学们来到植物园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子: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看图理解“很大很大、很多很多”,照样子再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b、指导读好句子: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c、出示句子: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专心”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d、植物园很大,同学们听得很专心。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导读第2段,读好“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可专心了”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a、出示句子:中午,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草地上吃自己带的午饭。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学们在一起 2 团结友爱。
b、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要求:读得欢快些,读出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之情。正准备回家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请同学们读第4自然段。a、请把唐老师说的话用“——”划下来再读一读。
b、出示唐老师的话:同学们,刚才张爷爷捡到一些东西,是哪些同学丢的,请到我这儿来认领。
c、思考:从唐老师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d、指导学生朗读好老师“严肃”的语气。预设:唐老师说话时的语气怎样?平时,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严肃地说话?试着用严肃的语气读唐老师的话。(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老师示范读、齐读)
3、学习第5、6自然段。
(1)引读:同学们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东西,四十双眼睛„„四十双小手„„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2)提示学生:句末是感叹号,学生们都摸过口袋,坚信自己没丢东西,所以回答的口气很坚决。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
(3)大家都说没丢东西,那唐老师说的“失物”到底是什么?板书:失物 a、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失物”一词的后面板画各种垃圾,并画出他们的表情,想一想,垃圾会说些什么? b、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4、分小组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1)估计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有: a、什么是“失物”?
b、孩子们丢失了什么?他们认领了自己丢失的物品吗? c、“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d、唐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2)教师引领学生间互相解决简单的问题。其中第四个问题估计学生能说出来,但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教师设计了填空题:因为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
看到
看到
所以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3)教师引领学生探讨乱扔垃圾的坏处。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同学自觉领回失物,并送到果皮箱,我们为他们高兴。
课件出示填空题:因为我们看到
看到
看到
所以我们感到高兴。
(4)指导学生用高兴喜悦的心情齐读第8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渗透思想教育。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努力与学生生活相连,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并逐渐学会提问,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浓的问题意识。
本课文章比较长,教师花了许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从“不会朗读”到“能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的事,旨在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思想教育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