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14: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

第一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作者 陈瑶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旅游开发优势(S)

1.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1.2 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1.3

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旅游开发劣势(W)

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重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

2.2 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壮民族风情、顶蛳山贝丘遗址、大

明山、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南宁的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与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乏可参与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顶蛳山贝丘遗址,南宁市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建立起以顶蛳山贝丘遗址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南宁,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

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附近,是一条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老街,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首选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不仅南宁人都懂,在全区甚至全国也小有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红火,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复杂、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却困扰着它。

2.3 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它们是南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旅游开发机遇(O)

3.1 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它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发展成为社会生活,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都将为南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3.2 政策的重视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度开发壮乡文化风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刘三姐剧场、东南亚美食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饮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3.3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

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南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年南宁入境旅游前10名的客源国中,有4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为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旅游开发威胁(T)

4.1 周边省市旅游业蓬勃发展,造成南宁客源市场分流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南宁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广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尽管南宁的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

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例如省内的桂林,这几年不仅继续大打“山水甲天下”这张王牌,还大力开发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内涵,对于南宁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就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等地的旅游资源与广西又形成省与省之间的竞争。

4.2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展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广西的历史文化以及南宁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这方面旅游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它极大地阻碍了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通过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保存较好,对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劣势主要表现在如何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方面,面临的机会有人们强烈出游的愿望和要求,政府的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和引导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南宁旅游带来的机遇等;存在的威胁主要有来自省内省外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以及旅游人才匮乏等。通过比较分析,在大环境下,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竞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南宁拓展旅游业的一种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3]南宁统计年鉴2006[G].南宁: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9月.【作者简介】陈瑶(1979-),女,瑶族,广西融安人,民俗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与旅游。

第二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旅游开发优势(S)

1.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1.2 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1.3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旅游开发劣势(W)

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重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

2.2 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壮民族风情、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南宁的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与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乏可参与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顶蛳山贝丘遗址,南宁市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建立起以顶蛳山贝丘遗址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南宁,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

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附近,是一条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老街,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首选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不仅南宁人都懂,在全区甚至全国也小有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红火,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复杂、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却困扰着它。

2.3 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它们是南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旅游开发机遇(O)

3.1 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它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发展成为社会生活,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都将为南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3.2 政策的重视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

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度开发壮乡文化风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刘三姐剧场、东南亚美食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饮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3.3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

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南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年南宁入境旅游前10名的客源国中,有4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为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旅游开发威胁(T)

4.1 周边省市旅游业蓬勃发展,造成南宁客源市场分流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南宁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广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尽管南宁的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例如省内的桂林,这几年不仅继续大打“山水甲天下”这张王牌,还大力开发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内涵,对于南宁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就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等地的旅游资源与广西又形成省与省之间的竞争。

4.2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展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广西的历史文化以及南宁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这方面旅游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它极大地阻碍了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通过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保存较好,对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劣势主要表现在如何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方面,面临的机会有人们强烈出游的愿望和要求,政府的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和引导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南宁旅游带来的机遇等;存在的威胁主要有来自省内省外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以及旅游人才匮乏等。通过比较分析,在大环境下,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竞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南宁拓展旅游业的一种现实选择。

第三篇:以南都网为例,分析新闻策划(论文)

对“光合作用书店倒闭”新闻报道(策划)评论

——以南都网为例

【摘要】:2011年10月北京两家光合作用书店倒闭,引发供货商抢货追债,更是有很多员工收到“被辞职”短信。实体书店为我们的精神提供清新、自然的氧气——阅读,可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书店都行走在消逝中,该如何拯救实体书店,出路在哪里?南都网跟进做了一系列的报道,“拯救”书店。它一步步地将报道推向高潮,从各个方面对此事件做分析,做了一次完整的策划。

【关键词】:光合作用书店、出路、深度

北京光合作用书店的倒闭,似乎是民营书店的一个信号:实体书店越来越难以生存。书店已经人去楼空,店员也突然就“被辞职”了,供货商不断追债,市民感慨如今的书店真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得以停留、休憩的精神领地也逐步缩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自身的经营出现问题?还是网络书店的强大攻势让它招架不住?而实体书店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各大报纸、网络及其他的媒体都做了许多的报道,比如西安晚报的《实体书店与网络售书展开价格大战 揭秘图书低折扣玄机》、山西日报的《实体书店的文化功用》、荆楚网《民营实体书店路在何方》、中广网的《光合作用”调整商业模式 拟春节前重新开张》、第一财经的《光合作用欲靠“网上卖书”重生》等等。

而南都网对此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是完整的,它不仅参与了各个部分,同时还做了深入的研究,在事件性和深度方面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南都网的报道形式很多样,不仅有文字、图片,同时在新浪发起了微话题“光合作用书店倒闭**”互动调查,广大的微博主评论转发,增强了影响力。此外,南都网还做了特别专题策划《书店,终难逃简牍般的宿命?》。

坚持时效性,跟进报道

从最开始事件的展开,南都就紧跟事件,全方位地进行报道。以光合作用为代表的民营书店的倒闭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原因是什么?是网上书店的冲击还是自身经营的问题?南都大幅报道《网络书城压境,实体书店巨头相继“败走麦城” 光合作用、风入松、季风„„昔日民营精英上演悲情剧终》,从这时就已经展开了实体书店的出路的探索之道。后期还有《论“光合作用”书店的倒掉》、《民营书店的痛与哀愁》、《民營書店的痛与哀 看光合作用书店的猝死》、《网络书城步步紧逼:光合作用书店能否起死回生》等等。

网络让时效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这次的光合作用倒闭的事件中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最新情况。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尤其是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会将这些零碎的新闻吞噬,所以南都网分秒必争,坚持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事件,同时还制作出了专题,在这方面是很值得赞赏的。

深度报道,角度新颖

南都的报道很全面,从事件一出,它就致力于探究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这些报道、评论为民营书店的经营提供了很多的出路,也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地理解。报道及时又兼顾深度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它的策划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很成功。

同时,南都还策划了专题《书店,终难逃简牍般的宿命?》从各个方面来解析这一现象,不仅是探究原因,它还把以光合作用为代表的书店和新华书店对比,探究《电子书能否一统江湖?》以及《为什么中国没有亚马逊?》,从新颖的角度向我们解析了民营书店的倒闭原因、出路以及电子书市场的走向,还有国外的网站的模式等等,都为民营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意见、线索。

对比这个时候其他的报纸、网站等媒体探究的都是它的出路,思维单一,没有新颖可言,这个时候受众对于大量的雷同的报道就会很厌倦。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也表明,人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在满足一个阶段之后会继续朝着更高的要求前进。所以,当受众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委后,他们会要求更新颖的、多角度的报道来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所以,南都的报道可以说是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全面同时重点突出,南都关于光合作用书店的纯事件性的报道是不多的,但是解读性的、深度的报道和评论却占了大部分。从报道要有重点这点来说,南都的报道以深度报道为主,很值得阅读。因为这个时候纯粹地报道事件、跟进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人们在求新的同时还要有深度的阅读来填满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认为南都的报道的内容既全面又有重点,同时角度新颖独特,是很值得学习的。

报道形式多样,但缺乏视频

南都网关于光合作用书店的倒闭的报道采取了多种的报道形式,不仅有大量的深度报道、解析以及评论,还配发了很多的图片来帮助读者了解情况,除次之外还有一个关于该事件的专门的策划。通过“生存危机”、“同店异命”、“生存反思”、“黄雀在后”、“淮北为枳”等几个栏目来帮助大家了解民营书店的生存状况和出路,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在这个专题中,它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增加了互动性。南都设置了在线调查“民营书店关闭的原因主要”,还有微博互动环节和网友留言,让大家广泛地参与到事件中来。网络媒体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网民的互动性增强,它是一种双向媒体,我们可以更快地得到网民的回馈以及他们对于该事件的评价。这样互动就实现了,而这种互动的便捷、快速,是其他的媒体无法比拟的。

但是,它本身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缺乏,这是它的一个缺点。如果说这个事件的图片材料难以成集,那么视频的部分就不应该缺少,毕竟只依靠文章也不能够吸引广泛地受众,视频作为广受欢迎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存在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央视也就此进行了报道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但是南都在这方面做的不够。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媒体中,视频由于其自身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视频的缺失是一大损失。

南方都市报对于光合作用书店倒闭事件的报道策划整体上可以说是成功的,我认为它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时效性与深度报道的结合,多种的互动形式。如今,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在求新的同时深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大了这点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当然,它还是有自身的缺憾的,比如缺乏视频的运用,这也提醒了网络媒体:视频的运用对于新闻报道的策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第四篇:新农村医疗---以辽宁为例

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健美

摘要:辽宁省自2004年试点农村新型医疗保险以来,到现在全面覆盖各市、区、县,取得的成就可由老百姓的参保数额看出。虽已实施几年之久,在这整个农村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有没有提高,此文将对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 农村新型医疗保险 现状及对策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致贫、返贫问题”。2003年1月,《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在全国试点推广。1 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保险运行情况分析

(1)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实施情况

2004年7月1日起,辽宁省在台安、桓仁、大洼、法库、长海5个县相继实行了新农合制度。2005年初,全省又新增加20多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试点,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36个县(市、区)建立新农合制度,占全省涉农县(市、区)总数的48.65%,参保人数逐年上涨。目前,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辽宁省已经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覆盖农业人口约2156万人,参合农民达1967万人,参合率为91.4%,2008年从新农合中得到实惠的农民达1954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98.7%,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农合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 元/ 人, 其中县财政补助10 元, 乡镇财政补助5 元, 农民筹资15 元。辽宁省新医改方案提出,2010年新农合在上一年年人均80元的补助标准上,政府补助提高到人均12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30元,人年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例达到45%以上,年住院补偿封顶线达到4万元。

(2)辽宁省在农村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从筹资水平看,06年全省有8个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达到了人均50元的标准;在基金管理上,全省普遍采取卫生部门经办、财政部门审核,在商业银行或信用机构建立专户储存支付的办法,县、乡两级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代理银行管钱不管账,做到了钱账分离、封闭运行。各地基本建立起财政监管、审计和社会监督制度,强化了对基金的监管;全省全部采取医院垫付制,即定点医疗机构对出院患者结报,定期到县经办机构审核、县财政局核准,然后由财会结算中心或银行结算。从2008年开始,全省基本统一新农合补偿模式,取消家庭账户,全部实行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模式,门诊、住院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为3∶7,节余资金和新增资金主要用于门诊补偿,引导农民就诊“能在村不到乡,能在乡不到县,能在县内解决问题不外转,能在门诊不住院”,防止“小病大治”现象发生。对住院农民实行分级分段按比例补偿,起付线乡级为50至100元,县级100至300元,转诊到县外医疗机构就诊,定在300至500元左右,门诊报销不设起付线,封顶线设为3万元。据相关报道,从2007年开始,辽宁省在沈阳市所有县区和营口市部分地区开展新农合资金“零结余”试点工作。沈阳市还投入2000万元建立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与合作医疗制度有机衔接,即在合作医疗补偿的基础上,对其自付部分,按照70%的比例再次补偿,使农村困难人群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例能够达到80%以上。

目前面对“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辽宁正着力破解。以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为重点,辽宁灵活采取协作、集团化和托管等方式,扩大城市大医院服务半径,增强县及县以下医院技术力量,让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截至目前,辽宁省共有44家县医院以各种形式参与医疗资源纵向整合。辽宁省医疗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老百姓的困难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说,为有效化解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把上面的“油”加到下面去,09年6 月辽宁决定了进一步纵向整合医疗资源,以城市大医院为依托,扶持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力争1家县医院有1家实力强大的三甲医院与之对口衔接。

盛京医院充分发挥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龙头作用,与法库、新民、阜新等地18家县(市)级医院达成协议,建立盛京医疗联盟。联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克说,与县级医院开展协作,既缓解了基层医院资源不足的矛盾,也让大医院能腾出手来更多地接诊疑难重症。通过建立协作医院,该院两年来先后有369名专家教授到农村医院会诊、义诊,诊治病人7000多人次。

经过几年的试点及全面推广,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农合制度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一些地区新农合制度在操作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农民在这个制度下,并没有真正减轻医疗负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亟待解决。

(3)辽宁省农村新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面临的问题(3.1)制度运行的实际绩效低下表现

1.参加“新农合”看病费用高。农民反映,加入“新农合”有医保和没有医保到指定农村医院看病收费不同,有医保看病花钱多,没有医保看病却花钱少。如在本溪,农民看同样的病,没有医保看病,拿药和打点滴4天共花198元,有医保则需要390元。而参加医保只给报销20%,即70多元,这样看同样一种病就比不参加医保多花约120元。农民表示,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参加医保开药贵,不参加医保开药便宜。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报道: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落不到老百姓的头上。现在的药价太贵,而且医院在医治病人的时候首先问你是自费还是合作医疗,如果是自费,药价要相对低一些,如果是合作医疗,药价则要贵一些。里外里,一样帐,老百姓咋整也是吃亏,本来可以1000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就要3000多,就算报销40%,相当于报销1200元,但老百姓花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个人诊所卖的药可能只是20元钱,但到了合作医疗那里,这药就要变成40-50元,老百姓还是一样吃亏。新合作医疗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但是却把医院成全了。原来好多乡镇的卫生院都要倒闭了,都开不出支来,搞了合作医疗之后,把所有的医院都救活了,现在乡镇卫生院的效益都好起来了。

2.部分农村基层医疗部门利用新农合制度套取国家医保基金。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每年缴纳20元保险费,其中4元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纳入农村医疗合作保障体系统筹,16元归农民支配,如本没有看病,则退还给农民。但我省部分地区却不退还给农民,而是通知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农民去医院取药,以药抵应返现金,农民对这种做法意见较大。

3.指定医院看病给农民带来不便。农村合作医疗规定农民必须到指定医院看病,但我省有的村屯离乡中心医院三十多里路,到乡中心医院看病非常不便。同时,农民反映,由于医院的利益原因,从今年开始到指定医院看病不给转院,除非农民患者面临生命危险。

4.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受伤治疗没有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加入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认为伤病都有了保障。但实际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受伤治疗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农民需要自己另外再买意外保险。

由此看来,农民之所以不满意,一个很主要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医疗费用没有减轻,不仅如此,总体上来说甚至还有加重的感觉。尽管得了大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给他们报销一部分,然而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即使让他们承担剩余部分的支出,他们也没有能力。因此,大病还是看不起。另外,对小病来说,很多药品在有起付线限制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下一般是不能报销的,主要是自己买药然后服用。由于药品价格的上升,小病的负担实际上也加重了。因此,他们更觉得处于不利地位。

(3.2)实际绩效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经过文献研究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药品的价格确实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医院通过名目繁多的检查项目的收费来增加农民负担的事情屡有发生。为什么药品的价格会逐年攀升?党和国家制定的一项好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什么不能把实惠落实到农民头上?

1.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相关。对医疗服务来说,医患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各个行业中都会出现,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的信息不 对称像医疗服务行业这样严重。提供医疗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获得。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的身体,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得到认可的资格,那么,很容易给患者留下永久的伤痛。这些专业知识的壁垒导致医生和患者在身体到底有何疾病以及如何治疗等信息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不对称,患者才只能相信医生的权威,在是否住院、住院多长时间,是否用药、用些什么药,是否需要做检查、做什么检查,是否需要动手术、何时动手术等问题上,患者没有决策权。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实际上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处于优势的医院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高额利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患者由于有第三方报销,则更加成为医生和医院进行过度医疗的对象。

2.与医院的筹资制度有关。目前,在现有的医疗制度下,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个是政府投入(财政拨款);一个是医疗服务收费;一个是药品加成收入。

政府投入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承担。由于各级财政的财力水平有限而且相差较大,因而总体上来说该渠道的资金来源呈萎缩状。对于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物价部门都有所规定,目前规定的收费标准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劳务的价值偏低,常规项目收不抵支,高、新项目收费相对合理,处方过程中允许收取药品差价。在药品加成收费上,医院利用加成15%的合理规则,通过多进多用高价药品、大处方等办法尽量提高药品加成收入。在医疗服务收费上,医院利用信息 不对称的先天优势,通过诱导需求,过度使用诊断、检查、治疗、化验等服务项目。这种过度医疗服务事实上是不必要的,然而患者只能接受。实际上,医院为了攫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在该制度运行过程中,它们还经常有医患“合谋”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行为。比如,医院记录上患者重复住院,而实际上患者仅仅住了一次院,或者根本就没有住院,这样医院就可以利用患者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骗取高额的报销费用,而医院给予患者一些小实惠或者根本不予告知。

3.与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有关。根据国际经验,医药市场应该存在一定的垄断,这有利于医药技术的进步,也会让患者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单位产品价格低的好处。然而,由于转轨时期制度的不完善,国家对药品的生产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控和干预,药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有专业人称药价高是现在医药市场上的正常现象。将药品的价格提升,也是药厂的无奈之举。因为现在花费在流通环节上的成本太大,若想保住药厂的利润,必须提高药价。一个普通的30块钱药品,给代理公司的价格也就3块钱,即只有10%。剩下的90%都要花费在流通环节上,包括主管部门的打点,医院相关负责人的提成,其中包括主管院长、药房负责人、临床医生,如果某一个庙不烧香,那么这个药就很难进入医 院,也不能大规模地被患者采用。如果物价局在上级或者政策的压力下,硬性规定药价的最高限额,那么药厂的博弈策略只能是停止生产老药,然后稍微更改一下配方中的剂量,申请一个新药,把新药的价格定得高一些,从而使药厂存活下去。如此看来,农民所承担的高药价主要还是因为耗费在流通环节上的成本太高。药厂为了生存不愿意承担该成本,只好通过高价策略进行转嫁。农民是弱势群体,无力反抗。实际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中央的救助精神,体现了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但是由于配套的制度改革上不去,因此,合作医疗的收益很难真正落实在农民的头上。4.与监管制度有关。政府试图通过监管来使药品的价格趋于合理,试图通过立法和监督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但事实上,这种监管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药品生产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动,监管这个行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监管人员来说,监管的“门槛”是非常高的,有效监管是不容易做到的。另外,国内药品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布较大差距。吸收和消化国外技术以及国内药品生产技术的创新,这些都使药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很快,而过快的技术更新难免让监 管人员眼花缭乱,这就弱化了监管人员的有效监督。其次,监管人员本身自律素养、道德认知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有效监管难以实施。有些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压榨 医院,徇私舞弊、牟取私利。监管人员的数量也是监管是否有效的决定因素。以辽宁省阜蒙县为例,阜蒙县卫生局总共只有16人,而全县有35个乡镇、372个行政村,他们根本不可能对全县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地检查和监督。2 对应问题提出建议对策

如何才能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绩效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绩效必须从上述原因入手,解决与好该制度运行相关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1.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知识水平。改变生活习惯,建立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掌握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对改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有好处的,不至于大病小病都找大夫打针,上医院住院,这样会节省医疗开支。对收入增加幅度小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自助”措施,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制度,就是为了能够看病不难、不贵。然而,作为一个互济制度,又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同时从中收益,只能有一定的覆盖 率。政府提倡的是大病统筹和一定的覆盖率兼顾。实际上,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增加农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可以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压力。

2.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我省新农合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全省人均筹资标准从2007年的50元提高到100元。2009年全省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并逐步建立起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逐步提高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医院作为一个既提供私人物品,也提供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的组织,不适宜将其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实际上,医院作为一个可以生产产品的特殊企业,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它有很多办法将这种压力转移。农民之所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反响不好,在于医院利用了这个制度来减缓资金压力。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很多乡镇医院都“起死回生”,原来亏损的医院现在扭亏为盈了,尤其是私人承包的医院,承包者也从中赚了很多钱。某些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确实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救了他们。这种局面不利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切忌形式主义。比如,阜新市卫生局2006年一年就新型合作医疗下发了700多份文件,但基本上都落实不了,空对空。下发的文件都是指标式的,要求达到什么什么标准,但这些指标的制定没有科学性,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存在形式主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同样不能到位。很多监管实际上就是吃吃喝喝,走走过场。因此,若要改善制度的运行绩效,须切忌形式主义。

4.强化就医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好坏是新农合能否取信于民,保障基金公平、安全的关键。目前我省新农合医疗管理模式多为管理机构挂靠在当地卫生局,各乡镇管理机构多设在卫生院,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黑哨”现象难以避免。因此,要加强对新农合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督促各地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管理的各项制度,防止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新农合基金,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决控制医疗费用。要逐步推进监管制度化和条例化,吸纳参保农民参加监管,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5.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应把私营的乡村诊所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乡村诊所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申请加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农村整体医疗水平,降低医药费用,减轻农民负担。目前,部分地区已将乡村诊所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效果较好,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

6.控制医院的药品价格,杜绝搞双轨制。参保就医收费问题直接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强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解决药品价格双轨制问题,不能参加医保开药一个价,不参加医保一个价。新农合是我省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事关辽宁2000多万农民的健康保障,也是省委、省政府最为关注的首要工作,不能因为在药品价格问题上搞双轨制,毁坏了政府形象和质量。

7. 确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要尽快建立我省新农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设定指标体系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评价,包括政府责任、群众参与、资金筹措、乡村卫生组织、实施方案及制度、管理和监督等;二是效果评价,通过当地农民和政府管理部门双重考核其效果和量化指标,包括受益面与抗大病风险、服务数量和 质量、医疗费用、乡村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满意度等。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农民是评估的主体和权威,从而保障农村合作医疗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论政府在构建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责任

王群 ,李永强

辽宁日报新闻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绩效的调查

隋福民

第五篇: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论文)

旅游文化学论文

姓 名:

专 业:旅游管理

班 级:09级2班 任课教师:刘波

学号:

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云南民俗旅游发展为例

商学院

09级旅游管理2班

摘要:民俗旅游是云南省旅游资源中最有活力、最生动和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云南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还是对云南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发展。文章从云南民俗资源的特色方面着手,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旅游 云南 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在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交叉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体现出它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正文

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师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为其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二十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民族民间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通常将其归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内容。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其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地貌与气候类型、民族种类及文化三方面。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势地貌雄峻奇特,地域类型极为丰富,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之外的其它地貌特征——高山峡谷、湖泊盆地、雪山冰川等;从气候特征看,云南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气候类型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云南立体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对多的省份,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云南开疆拓土,创造了极其多样的民族文化,优美动人的民族歌曲,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还有风韵别致的民族乐器,情趣盎然的节日庆会,都蕴含着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情趣。在民族构成上,云南独自拥有白、怒、傣等15个民族,这些民族形成的奇风异俗,只有在云南才得以一见;在文化方面,不仅拥有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还收内地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文化的影响,形成多元统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2.层次多:云南民俗层次多,具有差异性。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在解放初期,占云南大多数人口的汉、白、会、彝等民族像内地一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但像傣族、藏族等民族处于农奴制社会形态,甚至小凉山的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基诺和独龙等族处于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加上发展缓慢,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使得云南各民族的发展不均衡,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开放层次各异,特征明显,差异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使得云南一的民俗文化保持了完整、系统和稳定的状态,保持了其特殊性。最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个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征鲜明,对比强烈。正是由于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巨大差异以及多层次性,使得云南成为旅游大省,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体验,观赏。

3.组合性:云南特有的社会发展史、异彩纷呈的民族多元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绮丽风光、壮丽的山河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位较高,感应气氛较佳,互补性较强,能过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的要求。

4.神秘性: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有的民族支系繁多,民俗不仅相同,长期以来的封闭与落后,许多民俗不为外人所知,其神秘色彩浓厚。

二、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1.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实现了完美结合。这是云南民俗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在石林,除了可欣赏奇特的自然景观外,还能聆听关于阿诗玛的美丽传说,参观石林附近的撒尼人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购买撒尼民间刺绣工艺品。每年农历6月24日,实施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石林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在风景秀美的普者黑风景区,不仅可以欣赏到峰丛、石林、石芽、溶洞、暗河、湖群等各种喀斯特地貌奇观,还可领略那里壮、苗、彝、瑶等少数民族的古朴奇特的民风。再如,香格里拉之旅,不仅可观赏壮美的雪山、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风光,同样可体验白族、纳西族、彝族、藏族和摩梭人独特的民族风情,了解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还可探索迪庆高原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之谜。2.民俗旅游的品牌形象已树立。云南民俗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品牌形象已树立,无论在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宣传促销或是在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培训教育等方面,云南民俗旅游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外游客中已享有较高的声誉,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民俗风情,在旅游者心目中为云南旅游树立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形象。

3.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旅游首先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张水平,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其次,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加快了该地区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再次,民族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并且对保护云南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游不可忽视的作用,云南古镇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在旅游中被挖掘利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光大。

(二)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俗旅游在发展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游客心中确立了良好的形象,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观念更新慢,加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不深入。受经济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许多旅游资源至今尚未等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从民族风情的开发,不但存在种类开发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地域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如丽江地区,目前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蛀牙集中在古城区和宁蒗的泸沽湖地区,其他几个县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和不全面。其次,对已有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至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对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挖掘不深、不全,导致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如昆明市内的民族村,虽然近来开发良好,但也存在之简单重复各民族风俗,而对其文化和历史挖掘不够。最后,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联动不够,已有产品各自策划展开,没有整合到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中,不能发挥联动效应。

2.民俗旅游活动中的功利意识和庸俗化现象严重。随着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云南民俗旅游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功利意识驱导下的开发现象。在急功近利意识指导下,许多项目已经扭曲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旅游者根本了解不了多少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些景点游客看不到真是纯美的民族风情,感受到的只是强烈的赚钱的愿望,结果使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好想象或原有印象一扫而空。古朴醇正的民风在发生变化,不守信用,欺骗游客的事时有发生。民俗旅游在刺激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复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使民俗文化庸俗化。3.民俗旅游资源在不断消失,差异性逐渐减弱。无比丰富的各民族文化是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云南民俗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正是这种差异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旅游者的目光,促进了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全球性的文化一体化正在发生,差异的弱化必然意味着特色、魅力的消失,从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关系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地区过于重视短期利润、增长驱动和政绩效能,不注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导致对一些不宜开发资源进行包装并使其商业化,破坏和冲淡了地方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开发模式趋同化,民俗旅游产品呈现标准化,简单化的倾向,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突出,难以吸引领导潮流或创造时尚的旅游者,最终将沦为大众旅游产品或被替代。

三、实现云南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旅游时一种理性旅游,它不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心地位,而是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认识到旅游发展应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参与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减少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突出产品多样性和文化含量。云南民俗绿玉产品的开发要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路线,避免众多产品雷同,毫无新意,否则必然导致有限的宝贵投资浪费和引起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最终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备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条件的旅游区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统一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开发与管理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在审批立项时应加强可行性分析,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相协调,各种民俗项目之间以及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应该形成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良性结构,防止争夺市场,力求收到良好的整体效益,同时,还需要挖掘产品的民俗文化内涵。把云南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云南民俗旅游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民俗环境气息的旅游环境,无论是硬件的设施,还是软件的服务和管理,都要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包装。

2.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虽然改革开放后,云南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贫困面貌难以一下改观,人们追求眼前利益、功利意识强。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人们的环境意识、文化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还相当薄弱。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和文话保护教育,对全省各族人民及外来游客进行爱护民俗景观、保护民俗文化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文化保护观念。同时,制定相关法律,使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和强制性的法律相结合,对损害民俗景观、丑化民俗文化、毁坏民俗遗迹、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

3.突出产品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既要倾听旅游者的需求,也要重视当地居民的呼声。在真诚协商的基础上,对于综合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提升旅游资源综合实力来领导旅游需求热潮,创世界民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团结的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各地应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机构,在当地旅游发展之前,确定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特别是本地传统文化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明确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公众”文化向旅游者推销,哪些东西可以被当做是“地方色彩”而向旅游者展示,但与此同时又不会给当地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并依此制定相关的保护对策,维护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完整性。最后,各地应认识到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文化内涵所在,要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组合的研究,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意,以此来激活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与传统,并通过强化当地居民的民族自我价值意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的活代表。

参考文献:

[1] 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2] 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04)[3] 康蠡.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1)[4]施仲军.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4(05)[6]杨丽娴.试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2003(02)[7]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薛群慧 张晓萍.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9]赵权鹏.海南黎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2002(02)[10]陈烈,黄海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开发原则[J].热带地理.1995(03)

下载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以南宁为例(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厦门圣果园民俗旅游度假村(样例5)

    厦门圣果园民宿度假村项目 闽南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简介 一、项目概述 随着国家高铁网 “四纵四横”的规划,厦门北站片区改造和整体折迁,一个又一个曾经美丽的闽南小村不复存在......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为例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为例(2002-10-29 16:34:07)【摘要】以正在进行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为例,从技术路线,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新......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问题的思考——以南通为例大全

    淮 阴 工 学 院 学 年 论 文 作者: 系 (院): 专业: 陈晶晶 学 号: 人文学院 工商管理(商务秘书)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问题的思考题目: 3082114302 ——以南通为例 指导者......

    论文简要大纲-例

    09会计4班XXX0904104xx 题目:《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及策略选择研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为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为例摘要: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是促进地方团结,行为规范,民众自治,增强地方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同......

    民俗旅游是口号,还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山西沁县为例

    民俗旅游是口号,还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山西沁县为例 刘杨 邓超明 一、何为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

    论文(样例5)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范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

    论文提纲样例

    论文提纲样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内部非正式交流研究”提纲 1绪论 用400-500字简要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