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篇一: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张骞与丝绸之路求答案 张骞与丝绸之路求答案 血刺晓星mznp 2014-11-02 张骞与丝绸之路关系:张骞并不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在汉朝之前就有商人从丝绸之路走过,不过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一条商业和文化通道,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读完短文我认为张骞是一个忠于祖国、具有百折不 挠的优良品质和开拓精神的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 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篇二: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篇三: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摘要: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是一篇课外阅读是一片说明文,具体地写出了张骞的个人信息和他和丝绸之路。同学们可以作为课文丝绸之路的课外阅读。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 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 丝绸之路 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 丝绸之路 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丝绸之路 的路线并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条。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线,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最为重要。喀什古称疏勒,按当地语意即为 丝绸集市。两汉时期,中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经丝绸之路不仅大量贩运中国的丝织品,同时也大量西运蚕丝作为丝织原料。
更多有关《丝绸之路》的学习内容,请点击 备注:《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篇五:张骞与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第二篇:张骞与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篇一: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2012年春期)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0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篇二:张骞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文明与和平的使者
开发区实验小学
【课程标准】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传播文明、维护和平等方面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从小树立崇尚文明、维护和平的意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在传播文明、维护和平等方面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2.了解古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深厚友谊。
3.树立崇尚文明、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了世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该怎样和谐相处呢?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播放歌曲视频《我和你》)
板书课题 : 文明与和平的使者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期间,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友谊、团结、和平、进步”的新形象,。主题曲《我和你》的歌声将全世界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心愿。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认识一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维护和平的友好使者。(指课题过渡)(出示张骞图片、板书: 张骞)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我们来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
(小组汇报4名:生活年代、小故事)
师:给予补充和评价。
2.重温丝绸之路,了解张骞事迹.(1)、老师介绍:西汉时期的张骞,肩负国家重任,不辱使命,历尽磨难,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开拓了中国通往欧亚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板:丝绸之路)请看课本38页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课件:西域图、西域路线图,古今地名讲解)西域:
中原: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河南周边部分的广大地区。狭义指河南省。
活动一:学生根据路线图说说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2)师问:横跨欧亚两洲的这条通道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呢?(课件:丝绸之路)(看课本指学生回答):因为中国精美的蚕丝、丝绸是这条道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课件:丝绸、丝织品、丝绸之路)过渡:指图: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像一条绚丽的彩带,横贯亚欧大陆,绵延7000余千米,把欧亚的古代文明连在了一起。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道具追随张骞,沿着这条丝绸之路走进历史,察看一番,感受一番,亲身体验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吧!
活动二:回归历史,亲身体验。(各组体验交流)
(3)师: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是商贸的桥梁。
中原人民组(礼仪、文明)、(物产丝绸、文化、技术、艺术等道具)———西域人民(礼仪、文明、物产、文化、技术、艺术等道具)
(课件:物质)找四组4个代表交流再开放交流(丝绸、指南针、造纸、水利)----(葡萄、舞蹈、胡桃、雕塑、汗血宝马、胡萝卜、胡麻)
(4)师小结:刚才互通有无的物质文化交流场面,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西汉时代,多么友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呀!
(5)师问:假如没有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会是什么样的?(4生)
(6)小结:可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课件友谊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 活动三:请填写课本39页表格,然后组内交流。
(6)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交流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的主要事迹和意义。(小组四生汇报)
(7)师结:张骞——这位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优秀品质?(指生答后出示课件:张骞品质)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赞美张骞这位促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开辟西域的中原第一人、外交家、探险家、战将、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2.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为世界文明与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和事例?(小组交流)3.中华民族崇尚文明与和平,文明传播就在我们身边,维护和平人人有责。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打算现在或将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山东,了解咱美丽的家乡菏泽、巨野呢?(交流汇报,情感升华)(8)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也都能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刻苦学习,树立崇尚文明,维护和平的意识,人人争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为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而努力!
五、播放歌曲结束:
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热情,信心百倍,携手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唱响:友谊!团结!和平!进步!请再次欣赏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六、板书设计:
八 文明与和平的使者
张骞--------------------丝绸之路
篇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市一中历史教研组
谭
湘
珍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正是有
了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
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篇四:《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五: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吴中区胥口中学 薛萍
本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方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第一课。在“和同为一家”中,已涉及中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从本课开始讲述中国与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本课内容为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向学生展示西汉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和特点,从这里开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为后两章唐、宋、明清时期中外交流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差异,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
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⑵在师生共同识读“丝绸之路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识读、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⑶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
⑵丝绸之路
2、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
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
⑵通过文字、图片、短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丝绸商队”,配乐《丝路驼铃》,学生想象图中场景。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我们欣赏了大漠风光和商队,我们再来欣赏一张敦煌石窟的壁画,你们知道这幅壁画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设疑)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在哪里?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走进神秘的西域。
(多媒体展示)《西域位置图》和《西汉初年西域概况》
(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第一段,明确西域在什么地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西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关系: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大的如乌孙,小的如依耐,他们受到匈奴的控制。其中大月氏国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受尽了屈辱,发誓报复匈奴,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南下攻汉,威胁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汗高祖刘邦曾领兵攻匈奴,但曾被围困。此后,汉朝对匈奴处于守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明确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设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多年以后才回来,经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谁能结合书本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生动叙述故事)(及时鼓励学生)
(多媒体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方向及其年代》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我们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发挥想象——经过匈奴控制区;生死难料;沙漠区;饥饿;风沙;水的威胁;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作铺垫。
(提问)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你们觉得张骞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我们体验到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优秀品格)
(拓展)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成绩还不理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的精神去克服,定然能走向成功。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提问)你能说出张骞这次出使有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呢?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
(学生回答)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概况和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p91课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播放短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外交关系。(分析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道路,加强联系。所以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为“张骞凿空”,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是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使者,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
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为此,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多媒体显示)《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的设立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探究引导)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开通了中西交通的要道,这条要道就是什么呢?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
(知识窗)丝绸之路的得名——丝绸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型的商品。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图》
引导学生根据书本p92,结合示意图,说出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为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作铺垫,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1)材料: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穿着锦衣绣服,成为古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公元前1世纪,是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的丝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丝国”。可见中国的丝绸在当时西方社会的珍贵。
(探究活动2)材料: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瓷。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看着这条线路,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我们似乎看到了丝路上奔波往来的商人。
(探究活动3)填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归纳)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许多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同时,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播放短片)《东西方物产交流的内容》(点评丝路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多媒体展示)丝路沧桑——丝绸之路在古代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深深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结合书本p93“楼兰古国的消失”,探索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原因是什么?(①与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②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天然植被的破坏。)(播放短片)情系丝路
(启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已不能发挥作用,但依然有着深厚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试一试)请各小组课后收集资料设计一条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介绍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旅游景点。
(课后练习)评估测试卷第十五课。
第三篇: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 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 B、匈奴
C、大宛 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 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
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
2、从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请从“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知识梳理
第四篇: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级: 姓名: 组号: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1、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堂清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 B、匈奴
C、大宛 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知识图解:
感悟收获:
第五篇: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 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x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x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
5、西汉以前,x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x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