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19-05-14 14: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篇: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与法学有关的法律现象。(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2)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①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②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3)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2. 思考学科分化之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并反思其不足之处。

学科分化对于法理学研究具有的深远意义,利用好学科划分对法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可以有力的推动法理学的长足发展。(1)学科分化的含义 法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法学从整个社会科学中分离的历史,也是法学内部不同学科分化的历史,从古代混沌合一的法学中逐渐分化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一系列的部门法学。当代法学学科的内部的分化趋势还在继续,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领域,需要新的部门法学研究,另一方面在原有的部门法学科之下又出现了新的进一步的划分,法学发展有划分越来越细的趋势。(2)学科分化对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 学科分化使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和龙头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科分化使法理学主动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其他科学中寻求思维启迪和理论资源,产生了很多富有理论开拓价值的新法理学流派,或者积极同其他科学进行科际整合,产生了众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3)不足之处 但学科分化也造成了法理学研究面的狭窄。造成法理学消化吸收其他科学成果的能力比较弱,难以与其他科学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科本身是综合的,知识本身也是综合的。但学科分化造成了法理学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只专而不博,这会影响到实际部门。

3.法学教育是什么类型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定位于素质教育。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包容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具有通识基础和职业定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4 法学是不是一门社会学科

法学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公共道德价值观,并是把其具体化、操作化、强制化、程序化的一种学科。5 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第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第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 正确把握不同历史类型社会的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二 正确把握同一历史类型社会常态发展时期和危机时期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三 正确把握阶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第四 正确把握现实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状态极其发展趋势

7思考价值分析方法与语义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分对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

价值分析是分析法律的价值,平衡法律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法律正义和善。这是法律的根基。这也可以说是对法律的“应然性”分析。而语义分析,则是指法律概念的体系,法律的实证分析,此种分析将法律的研究建立真实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法律的空中楼阁。这是对法律的“实然性”分析。8 如何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第二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三 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第四 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理学的未来 第一 科学形象的确立 第二 实践指向的增强 第三 学术流派的多样化 第四 科技互动更加深入 第五 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第六 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9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第一 是学习法学其它学科的需要 第二 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第三 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第四 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与其它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第二 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第三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第四 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认知有何进步意义

他们揭示了法的概念的核心内涵与基本要素,为研究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2 法的规范作用

第一 告示作用 法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第二 指引作用,是明确规定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包括两种模式:授权性的可以选择的指引(允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和义务性的不可以选择的指引,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示而行为 第三 评价作用,法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作用。第四 教育作用,是指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作用。第五 强制作用,是说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法律规范专有的属性。13当代中国主要法的主要渊源是什么

第一 立法 第二 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 第三 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司法解释 第四 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第五 国际法 第六习惯 第七 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 第八 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 第九 外国法 第十 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 14 法的效率范围是什么

法的效率范围,通常指法对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和空间有效。明确法的效率范围,是法的遵守和适用的一个前提。社会主体理解一定的法所具有的效率范围,才能明了自己的行为和利益同该法的关联。司法人员和其它用法人员理解法的效率范围,才能明了准备适用或正在运用的法,同一定的对象,空间,时间是否有合法的,必然的联系,才能准确实现法的效力,而不至于将只适用于中国主体的法拿来适用于外国主体,或把只适用于此地,此时的法拿来适用于彼地 彼时 15 在法学研究中有哪几种关于法的要素的分类

近代以来,流行的法要素模式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第一,命令模式,即将法律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 第二 规则模式 由新分析法学派的英国法学家哈特倡导,他主张法律是一个规则系统,法律可以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 第三 规则 政策 原则模式。所谓政策,是指有关必须达到的目的或目标的一种政治决定,一般来说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特点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的某种集体目标的保护或促成问题 第四 律令 技术 理想模式 即将法律归结为律令 技术 理想三种要素 16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第一、在对人对事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的学者将法律原则称为超级规则。第二 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第三 在时候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相同。冲突的规则的适用常常是么无效,要么有效,确定相互冲突的原则的适用时,常常是对冲突的原则所代表的利益作出权衡,相互冲突的原则必须衡量或者平衡,某些原则比其他原则具有较大的“分量”。17 在司法判断中,法律原则有哪些功能 第一 司法裁判离不开法律原则的指导。第二 法律原则具有弥补具体法律规则缺失的作用,当法律规则缺失的时候,司法裁判可援引相应的法律原则来对有关事件作出裁判。第三 法律原则对司法裁判中相关的自由裁量权有限制作用,是确定形式自由裁量权合理范围的重要依据。第四 法律原则在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补救作用。当立法食物导致出现个别明显错误法律规则或者出现突发事件只是直接使用法律规则作出处理会发生明显不公时,需要放弃对特定法律规则的直接使用,转而运用相应的法律原则。18 法律体系的特点与划分标准是什么

特点 第一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第二 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第三 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第四 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19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主要法律部门有哪些

宪法极限法相关法。民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每个法律部门又包括若干子部门,有些子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18 为什么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首先 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 其次 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 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最后 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 机构上的相关关系 第二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第三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四 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一 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第二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第三 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个包括哪些内容

内在方面 第一 动机。行为受一定动机支配,法律行为也是如此 第二 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第三 认识能力 法律行为的认定需要考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 外在方面 行为 这里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第二 手段 指人们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方式。第三 结果 法律行为必须要有结果,因此结果是法律行为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一 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 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 法律关系是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主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 个人(自然人)这里的个人是指具有生命的 个体意义上的人 第二 组织 各种形式的组织构成了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 国家 在特殊情况下 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 物 指一定物理形态存在的可见之物 第二 人身 人格 人身和人格分别代表着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利益,是人之为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 行为 第四 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 24 如何理解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首先,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其次,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再次,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总之,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与义务实现的手段。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有什么不同之处

道德责任论是一种无形的限制和约束,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观,是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社会责任论是一种具有大众约束力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责任,应该有法律的约束在里面。27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件

第一 责任主体 是指因违反法律 违约 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第二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两者在法律责任的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第三 损害结果 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或伤害。第四 主观过错 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得主观心里状况。28 如何理解程序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限制程序义务人的主观随意性。防止程序义务人滥用或越出他所拥有的权力或权利 第二,保证效率最高的手段。事先运用程序将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来普遍推行,则即便当事人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有欠缺,也能保证选择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达到程序目标。第三,维护和促进手段的正当性。第四,运用程序阻碍实体目标的实现 29 正当程序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 第一 角色的分化 第二 程序外因素的阻隔 第三 直观的公正 第四 对立意见的交涉 意义 第一 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平等的前提 第二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制衡的机制 第三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解纷效率的保证 第四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 30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关系

法对正义的实现分为两部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因此,必须通过程序正义的实现。在程序正义方面,法律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为纠纷和冲突的解决提供规则程序,另一方面也通过程序来确保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公正性。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纠纷的公正解决。其次,实体正义的实现依赖于程序正义的保障。程序正义相对于实体正义又具有独立性。第一,程序正义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第二,程序正义的实现不依赖于实体正义。第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可能发生价值冲突。31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首先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 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最后 发的起源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法与原始社会习惯之间的关系

两者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原始社会习惯能够转化为法。并且都具有某种强制力,相互具有历史的联系,在形式上相似。33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之处

第一 判断地位的差别在大陆法系,除了行政法院系统外,基本上不存在判例法,而英美法系,以普通法为基础判例法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第二 制定法编观念的差别。在法典编撰大陆法系是接受罗马法的产物而英美法系则主要以判例法为其法律渊源的主体。第三 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 大陆法系的传统是实体法 而英美法系则注重程序法 第四 法律分类和术语上的差别 34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从阶级属性层面上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首先是工人阶级极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产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上看,当代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民主立法程序中形成并存在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的国家意志。从生产层面上看,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服务,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实现共同富裕服务。从社会作用层面上看,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基本特征 第一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 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第三 权利确认和权力保障的统一 第四 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 第五 一国与两制的统一 第六 国情与公理得统一

法律演进

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之中的法律制度在整体上从落后状态向先进状态的不间断但却是长期而缓慢的发展或者进步过程。36 法的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 社会发展引导和促进着法律的演进与发展,是最终决定和推动法律的演进与发展的力量 第二 综合来看 法律在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其根本动力的确在于一个社会内部需求的增长进化和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外在推动 从技术角度上讲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在法律规范 法律制度及其法律适用程序与技术的从简单到复杂 粗糙到精细 感性到理性等等 第四 从法律内容及其价值蕴涵来看 从特别注重法律义务附加的优先性到在价值蕴涵上以法律权利优先的法律法律权利义务的平衡配置 第五 在姿态上 体现为独立法律体系从自我确证的封闭式发展到互有差异的多法律体系彼此交路与融合的开放式演讲 发展过程 37 法律继承

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就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38 法律移植

指新法律对旧法律的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两种法律制度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内容上的影响一承受关系,他不能完全表征一个国家对于其时代的其他国家的法律或国家法律的引进 吸收和聂取,因此需要创造或借用别的术语来表示 39 立法的特征

立法是由特定主题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制定 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40 立法体制

是一国立法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 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

立法过程 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级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过程 42 立法程序 指立法主体在制定 认可 修改 和废除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守法 制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执法 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 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司法 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体系 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及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法律职业 指以律师 法官 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指法律职业者认识 判断 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它具有专业性 法律性 实践性的特征。

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是法律方法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 47 法律解释 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48 法律论证 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 法律表述 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之间的区别

法学方法,就是围绕这法律这个中心,研究和预设法律的方法,指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正确的法律,有关法学方法的学说叫做法学方法论。其研究就是律法。法律方法,就是法律的应用,法律方法是应用法律的方法,怎么样把法律用好这里,不仅着力于实现既有正确的法律(这点是运用解决问题--应用),还注重于正确地发现新法律,有关法律方法的学说是法律方法论。(这点是研究理论)就是说法律方法的范围会比法学方法的范围广 50 法的价值概念的三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第一种使用方法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哪些值得期冀 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 第二种方法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 第三种使用方式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51 法在哪些方面对秩序起着维护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2 维护权利运行秩序 3 维护经济秩序 4 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5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法与生产关系 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发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法律应当从哪些方面尊重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 1 主体平等原则 交换和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而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是自愿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前提。2 财产权一体保护原则 由于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交易主体对于财产的平等的权利,又由于统一性是市场和法二者共同的逻辑要求,故财产全一体保护原则变应成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需遵循的原则。3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是商品交换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也是市场联结的纽带。4 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效率最大化的保证。故应遵守。

法对政治作用的体现 1协调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需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2 规范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利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3促进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指对政治关系的变更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4解决政治问题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有的政治问题要靠暴力甚至战争来解决,但有时也有许多政治问题可以也能够有法律手段去解决。55 法与国家的关系 法和国家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一 法离不开国家 1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的是国家的力量,法律的立 改 废 离不开国家行为 2 法律受国家形式影响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对法律形式和法律制度有直接的影响。3 国家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直接的 实际的渊源 总之 法律离不开国家,从属于国家 国家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二 国家不能无法而治 1 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2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 法律是组织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 4 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 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法律与政策的关系问题

首先是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两者是上层建筑不同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各有自身的特殊性。1 所体现的意志属性不同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人民的意志 而政策是本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 表现形式不同 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 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而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 3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政策的贯彻执行则不是依靠国家强制力。4 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 由于党对国家 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依靠政策来实现,因此,党的政策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而法律一般是调整哪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的关系。其次是两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1 政策对法律的作用 党的政策,特别是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是制定国家法律的基本依据,这就是政策对立法的指导作用 2 政策的制定和实现离不开法律 首先 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政策的实现

第二篇: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法的产生、法的发展、法的本质和特征等等,这些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法理学所要重点讲述的内容。第二,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法社会学包括:法与政治、经济、国家、道德、科学文化等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同时也要研究法对这些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反作用。第三,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法的创制、实施及实现、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违法与法律责任等。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是法理学研究的对象。简单来说就是包括法哲学、法社会学和法的运作问题。

法理学研究的这三方面是法学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规律,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是学习法学其它课程的前提。我们研究其它的部门法学必须要首先了解法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贯穿于其它部门法中,所以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三篇:网络社会法律现象研究论文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公民的自由与言论拓宽了不少空间,也给许多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在一片利好的消息中也是泥沙俱下,诸多犯罪也搬到网上来,网络自身也催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法律问题,使得人们有时无所适从。诸如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大多还是将传统的侵权形式移植到网上来,这些运用传统的法律规则可以解决,但是,一些仅仅是网络带来的新的法律问题,却是传统的法律规则没有涉及,也无法解决,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虚拟财产是什么玩意?

网络游戏中的装备、QQ号等等,我们称之为“虚拟财产”,这些所谓的财产却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财产,也不同知识产权,它无状无形,以电脑数据形式存在,但却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玩家有时为获得某一套游戏装备,不惜花费数千、数万元钱购买。那么,它在法律上能被承认为财产吗?

司法上承认虚拟财产开先河的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这个案件发生在2003年,为李宏晨诉北京北极冰科技公司案。2002年1月,还在读大学的李宏晨,在学校旁边的网吧里买了一张《红月》点卡,成为一个网络游戏玩家。2003年初,他的主 ID(游戏中用户的账号)已达934级的高级别。然而,2003年2月17日,李宏晨突然发现自己一个 I D里的虚拟武器全部不见了,他立即给游戏公司的客户服务部打电话。2月19日,李宏晨得知自己的武器被转移到了另一个 I D上。他要求客服查封这个 I D,但对方告诉他,他无权要求游戏公司这么做,除非有公安机关的公函。而承德市公安机关和北京公安机关给出的答复都是:“虚拟物品无法估价,我们无法就此立案”。6月20日,李宏晨在《红月》中另一个 I D的所有装备都被删除,游戏公司次日发出公告称删除原因是“该 I D拥有大量复制装备”。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形下,李宏晨以游戏运营商侵犯了他的私人财产为由起诉了北极冰公司,要求恢复丢失的游戏装备,升级他的游戏角色,给予经济、精神赔偿1万余元。但北极冰公司认为,虚拟装备没有价值,而且公司与玩家签订过“玩家账号被盗用期间发生之损失由玩家自行负责”的服务协议,况且公司已尽到了保护义务,所以不应承担责任。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玩家玩游戏时,获得游戏时间和装备的游戏卡均要用货币购买,所以这些虚拟的“武器装备”是有价值的无形财产。由于运营商没对这些虚拟物品尽到保护义务,所以应恢复李宏晨所丢物品,并赔偿经济损失1560元。

但是,这只是个别的法院对于游戏装备有限度地承认,其他法院呢?对于其他类型的游戏装备是否承认呢?可能就不容乐观了。在深圳,就发生过一起盗窃QQ号的案件,结果就有些出乎意料。

案件的事实经过是这样的:被告人曾某2004年5月31日受聘入职腾讯公司,后被安排到公司安全中心负责系统监控工作。2005年3月初,他通过购买QQ号在网上与杨某认识,两人合谋通过窃取他人QQ号出售获利。在2005年3月至7月间,由杨某将随机选定的他人QQ号通过互联网发给曾某,曾某私下破解了腾讯公司离职员工柳某使用过但尚未注销的账号密码。曾某利用该账号进入本公司的计算机后台系统,根据杨某提供的QQ号查询该号码的密码保护资料,然后由杨某将QQ号密码保护问题破解,并将QQ号的原密码更改后将QQ号出售给他人。经查,两被告人共计修改密码并卖出QQ号约130个,获利61650元。

对于这起案件,检察机关是以两被告人构成盗窃罪提起的公诉,认为QQ号具有价值,是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盗窃QQ号构成盗窃罪。然而,法院审理认为,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财物通常具有经济价值,并且其经济价值能够以客观的价值尺度进行衡量。QQ号码是一种即时通信服务代码,其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服务,并且这种服务自申请QQ号码时起通常就是免费的。而且,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尚未明文将QQ号码等网络账号纳入刑法保护的财产之列。据此,公诉机关指控中的QQ号码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产保护对象。法院认为,曾某、杨某采用篡改他人电子数据资料的方法,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两被告销赃获利6万余元的行为虽不足以构成盗窃罪,但作为侵犯通信自由罪的量刑情节进行评价,并属违法所得,依法应予追缴。

看来,对于虚拟财产的性质、法律意义,还是各说各的,是否可以将其纳入法律意义上的财产特别是民法与刑法中的财物,还存在许多争议。据悉,早在2003年底,由业内起草的《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立法建议书》呈送至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但是截至目前,包括网游玩家的游戏账号以及其账号内的虚拟物品等虚拟财产还是没有得到立法确实的保障。看来,要弄清“虚拟财产”到底是什么玩意,并对其加以法律保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商家能否发行“虚拟货币”

与虚拟财产很相似的是虚拟货币,比如Q币、网易币等等,随后,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货币。

那么,这种虚拟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为什么在网上会具有某些货币的功能呢?以最早出现的Q币为例,所谓Q币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可以在腾讯网站统一支付的虚拟货币,通过银行、手机、固定电话,甚至在网吧、报亭就可以进行充值。1元人民币可以买1个Q币,用户可以通过Q币使用相关增值服务,用来购买腾讯公司通过网站、客户端等方式提供的等值服务,比如说购买QQ秀商城中的商品,购买QQ家园商城中的商品,支付会员包月服务费用等等,也可以用来兑换游戏币在QQ游戏大厅中使用,但并非任何代币票券。然而,事实上,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这种演变跟网络游戏有关,当网络游戏中的装备成为玩家的抢手货,于是出现了游戏中的装备的交易,无论是 “魔兽世界”的“魔兽币”,还是“剑侠情缘”的极品枪,通通可以买到。开始的几年中,由于电子支付还不发达,虚拟物品的交易一般都是“同城交易”。买卖双方同时到一个网吧,并排坐下,你给我人民币,在游戏里,我把虚拟货币或装备转让给你。后来,汇款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随着交易的频繁,玩家开始用人民币购买游戏点卡,然后用卡换取虚拟物品。但是,很快玩家们就发现点卡并不能彻底解决麻烦。于是,玩家们盯上了Q币,QQ的普及性和Q币的小面值使Q币逐渐成为一种可以在各网络游戏之间流通的等价物,而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Q币便开始具有了一般等价物性质,成为一种虚拟货币。

这种演变就给我们带来新法律问题,我们知道,货币是由政府发行的,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发行货币。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周洪宇和王君清都提交了一份来自清华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江赫吴的长达18页的报告,报告认为,虚拟货币是虚拟世界的特殊客体,充当一般等价物,主要用于购买虚拟物品。玩家持有的虚拟货币主要是通过杀怪缴获的,即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不断“生产”出来,虚拟货币的“储量”是无限的。这与现实中的纸币不同——纸币必须由政府发行,不可能民间生产。虚拟货币本身具有虚拟价值。可以看出,游戏中虚拟货币的总量没有上限,如果玩家不停地杀怪,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虚拟货币。因此,虚实交易——这不是只有法律研究者才能关心的单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这涉及到是否应该允许“代练”、“造币”?怎样应对虚拟货币现实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王君清代表呼吁,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有关部委尽快启动网络游戏立法筹备工作,广邀各方面人士参与,通过调查研究、民意征集、专家讨论、立法听证等方式,对一些难点问题给出说法,为最终实现立法创造条件。

“虚拟人”有名誉权吗?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对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毫无疑问,是享有名誉权的,任何人也不能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其名誉,然而,当一个自然人隐身于网络上,仅仅一个ID时,他还有名誉权吗?

2004年4月26日,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个关于“虚拟人”名誉权的案件。原告张某(网名“豪门•玉儿”)从6年前起,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玩联众的网络游戏中的“四国军棋”。后来,他以9537 分名列8段位、司令的称号,在“四国军棋”游戏中,排名第一。2003 年1月份,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四国军棋”论坛中发布公告称:近日接到大量客户投诉“豪门•玉儿”利用联众系统漏洞,用同一ID号同一时间在不同服务器玩游戏,进行炒分,经过对“豪门•玉儿”的游戏记录进行检查、核实,发现“豪门•玉儿”利用该系统漏洞进行炒分作弊;根据联众游戏作弊处罚的规定,决定对“豪门•玉儿”予以清零处分。张某认为,联众在没有通知自己的情况下,无根据地将自己的积分清零,并取消排名,致使很多用户认为自己是骗子,对自己已构成名誉侵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恢复自己的名誉权、在国家级报刊及联众网络上公开道歉、承担诉讼费、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等诉讼请求。

在诉讼中,联众的律师提出,虚拟的人物没有名誉权,本案原告并非合法诉讼人。联众对“豪门·玉儿”因炒分作弊将积分清零,针对的是ID号中的“豪门·玉儿”,并非针对张龄。网络的ID号有两个层次,一是注册人,二是使用人。从“豪门·玉儿”的炒分作弊事实看,有多个使用人。张龄在ID号注册的信息与“豪门·玉儿”不一致,原告的真实身份不是“豪门·玉儿”,所以也就不存在清零积分侵犯张龄名誉权的问题。2004年9月1日,船营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要求联众公司于判决生效后三日内,在联众世界网络发表“致歉通告”,公开就“豪门·玉儿”被清零一事对“豪门·玉儿”致歉;为ID“豪门·玉儿”恢复积分9537分;向张龄给付精神抚慰金30000元人民币,等等。

联众公司不服判决向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被上诉人张龄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人物“豪门·玉儿”相对应,张龄有权提起诉讼,并且联众公司将“豪门·玉儿”积分清零这一行为属侵权行为,故联众公司应对其侵权行为承担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同时,二审法院还认为,原审判决由联众公司向“豪门·玉儿”致歉不当,因已认定“豪门·玉儿”即张龄,且本案当事人是张龄,“豪门·玉儿”只是虚拟人物,故联众公司提出的不应向“豪门·玉儿”致歉的上诉请求有理,联众公司应向张龄致歉。

此案打响了维护“虚拟人”名誉权的第一枪。如此一个自然人以真实姓名上网,那么,其在网上遭遇侮辱、诽谤,理所当然侵犯了其名誉权,应当适用现实世界关于名誉侵权的规则,但是当他以一个ID 出现在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人”时,他还有没有名誉权,本案开创了司法保障“虚拟人”名誉权的先河,值得肯定。然而,有关“虚拟人”名誉权仍然与现实社会对于名誉权保护相关规则有着不同的地方,亟待立法进行完善!

传统婚姻遭遇“网婚”挑战

随着虚拟社会的兴起,在网上进行谈情说爱的现象越来越多,通过网络认识成为恋人甚至夫妻的也不在少数,但其中最令年青人好奇的莫过于“网婚”了。

所为的“网婚”的程序非常简单,在各家开设“网婚”的网站里,只需要随便注册一个身份,你就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社区,拥有一套住房,可以养花、做饭、工作。而在这个“虚拟城市”里,市政府、百货店、律师事务所等等也应有尽有,包括婚姻登记处。在BBS或者聊天室认识的网友,只要双方都满意,就可以申请“登记结婚”,然后在网上经过简单的确认程序双方即可结婚。婚后,夫妻双方共同生活在一套房子里,可以装修房子、修整花园、饲养宠物,甚至可以生儿育女。如果双方或有一方不想维持婚姻关系了,同样,只需点点鼠标,申请离婚即可。近些年来,“网婚”的风靡出乎人的意料。2004年,有媒体调查数据称,国内参加“网婚”的网民约有10万人左右。而在2005年,上海一家公司推出的“爱情公寓”创办仅一个月左右,目前的入住用户已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住户以20岁至25岁的女性居多,最小的16岁。

也许,对于大多数未婚的少男少女来说,“网婚”只是一种新款游戏,有专家认为,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不过,对于已婚的男女来说,“网婚”又意味着什么呢?其性质是什么,与传统的婚姻是什么关系,会不会对传统婚姻产生冲突呢?

去年,哈尔滨就出现全国首例因“网婚”引发的离婚诉讼。四年前,家住哈尔滨的林女士赶时髦也安装了一台电脑,并在小区内率先申请了宽带上网,一下班夫妻俩就一起在QQ上聊天,好不自在。后来,由于时间一长,她对聊天失去了兴趣。倒是她的丈夫张先生从此迷上了网络聊天,此后令她奇怪的是,丈夫每天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还很神秘,不和林女士说话,有时候还经常聊到半夜。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她发现丈夫竟然在网上有了老婆,还共同抚养了一个孩子。两人常为此争吵不停,无奈林女士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但丈夫没同意。林女士最终以丈夫涉嫌重婚罪把丈夫告上了法庭,并要求得到丈夫的精神赔偿费。她在诉状中称,其夫在网上结婚生子,这种“重婚”行为对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要求丈夫赔偿精神损失费10万元。对此其夫张先生却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在网上无聊消遣而已,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妻子的事情。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公民婚姻成立实行登记原则,无论是“网恋”还是目前极为流行的“网婚”,显然都不具备这一法定形式要件,因此没有重婚之嫌。据此,法院同意了林女士离婚的请求,却驳回了她要求丈夫支付“过错赔偿”的要求。

目前,对于“网婚”,网民、专家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对未婚者而言,可将网婚当作试婚,以此积累经验,为将来做准备。而对于已婚者,至少也可以用来解闷或学习别人的持家之道等等。也有人认为,目前人们热衷的网上虚拟婚姻游戏,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现实婚姻的不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虚拟婚姻是弊大于利的。她认为把网婚当作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还可,但不可过分沉迷,珍惜家庭才是生活美满的本源。有专家从法律上分析“网婚”的性质后认为,按《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双方只有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其婚姻关系才能成立。网婚不符合婚姻法的要求,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对社会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网婚虽有悖社会道德,但根据现行法律,网婚也谈不上违法。

然而,网婚不仅仅是会损害夫妻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网婚者往往会日久生情,节外生枝。对于现实婚姻充满着巨大风险性。有报道说,有些网上夫妻,已经熟悉到连对方穿什么颜色的内衣都了如指掌的地步,还经常毫无遮拦地说一些有关“性”方面的话题,超过了普通的男女关系。甚至,有的网婚者移居网下,变成了露水夫妻。看来,网婚不仅仅是网婚者有无涉嫌“重婚罪”那么简单,由“网婚”引发的许多现象是现行《婚姻法》无法进行规范的,需要加强调研,适时进行立法完善!

第四篇:2014司考法理学: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司考法理学: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2014司考法理学: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迎接2014年司法考试,法律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家必须重视基础阶段的复习,务必夯实好基础知识点。

精彩链接:

2014司考法理学:法的渊源 2014司考法理学:法的要素 2014司考法理学:法的价值 2014司考法理学:法的概念

一.法律部门 1.法律部门的含义

法律部门,也称为部门法,是按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

(2)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

3.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

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二者并不是一个

概念,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公法、私法与社会法

(1)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私人利益的法律”。

(2)私法是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法律 敎育 网

(3)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http://www.xiexiebang.com/(4)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社会化现象的出现,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即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

(5)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在调整方法、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法律体系

所谓法律体系指一国全部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1)法律体系只是一国全部的国内法所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上的国际法;

(2)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只是一国现行有效的法,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失效的法;

(3)法律体系的构成基础是法律部门。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法理学)初论法律不是万能的

初论法律不是万能的

法律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制度,已经为当今大多数现代国家所普遍接受。但正如阳光下的阴影,法律作为一种人定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或谓之缺陷,不可能以万能身份存在。法律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是一种存在的物自体,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作为一实体与其他制度存在相互作用,与自身属性的各要素相互作用,法律这一物自体在其创制运行及适用解释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地影响和制约。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指出,“法律的缺陷部分源于它所具有的守成取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刚性因素,还有一部分则源于与其控制功能相关的限度”。探析法律不能万能则从法律的局限性着手,探求原因。

一、法律的外部局限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制度的法律局限性的外在影响因素首先事当时社会中作为其物质基础的生产方式。作为制度的法律事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此社会的物质基础上的。正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发展与进步中才逐渐产生了国家及作为国家派生物的法律制度。纵观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及法律历史发展,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落后必然会影响作为其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的作用限度;横观整个当代世界,同样的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却大相径庭,物质基础的差别恐怕是最深层的原因。其次,作为社会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也会受到其他社会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政治体制。洛克在《政府论》中详细而又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各种政体对民主与法治地影响,美利坚地开国元勋们则更进一步把分权理论付诸实践。因此,政治体制地模式与法律制度地作用之长短关系显而易见。同时,马克思所指的制度领域与精神领域的互动也说明,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设计或选择,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文化历史传统及宗教道德影响。

二、法律的自身局限性

(一)法律的保守性、滞后性与进步性、稳定性同存 法律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保持社会秩序和行为规则不变,以便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从而便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法律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避免的保守性,当争执发生而需要法律来处理时,法律的目的就是保护现存的秩序系统,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破坏秩序的人实施惩罚和制裁,从而保护和恢复旧有的秩序。但法律又需体现出它的进步性,法律应当试图消除社会存在的弊端,对权利、义务、权力等法律资源进行再分配,以使社会更合理,以期实现法的首要价值目标——正义。法律的保守倾向由于根植于法律的性质之中,决定了法律必须是一种稳定明确的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一旦法律制度设定了一种权利义务方案,那么为了自由、安全和可预见性就应当尽可能避免对该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破坏。法律这种稳定性也不可避免地与易变的社会发展产生冲突。于是便产生了法律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导致法律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的滞后。

(二)法律的抽象性、模糊性与普遍性、一般性兼容

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冲突最主要的规范,其应当无可争议地表现出它对不同社会情境的预见能力,法律的可预见性要求法律条文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能够言简意赅之同时又能对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都具有约束力。可是,这些抽象的、概括的术语所表达的行为规则,又得去处理解决各种具体的、特殊的、千差万别的事件、行为、关系,这显然有些“强法所难”,相对于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整体来讲,法律是明确的规范,而针对具体案情而言,法律却是模糊的、不确定不分明的。当我们把特殊情况纳入一般规则时,任何东西都不能消除这种确定性核心和非确定性边缘的两重性,这样所有的规则都伴有含糊或空缺结构的阴影。法的模糊性与法的普遍性是共存的基本技术特征,法的普遍性本身蕴涵了法的模糊性。法的抽象性、模糊性与普遍性、一般性是一枚硬币的正面与反面。

(三)法律的形式性与僵化性相伴

法律是通过规则或规范术语、概念表现出来而被人们所接受的,法律可以调整的只能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建构的也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秩序,法律只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不过问该行为的出发点,对那些形式上合乎法律要求而内心却并没有接受它的人,法律并不予以追究。而且,法律是一个文本的世界,稳定的规则体系是由形式结构的完善和精致支撑的,然而用这种完善的封闭形式结构,来约束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生活,法律的呆板和僵化凸显了出来,难以照顾到具体人和事的特殊性。同时,法律的僵化性还表现在过分注重程序问题,导致一些案件因程序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而难以继续进行,以至于当事人不得不利用其它比较灵活的方式如私了、自助来解决纠纷。

三、法律运行中的局限性

(一)法律的不周延性

法律是人理性的精神产品,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印迹。认识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法律创制的必要前提,而立法者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上是有局限的,这或多或少影响到立法者对客观利益关系的正确反映,使制定出的法律不可能完全正确反映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完全正确对各种社会关系施以调整,即法律是非全真的。如果说非全真性是法律在认识上表现出质的局限,那么不周延性则是法律在认识论上表现出量的局限。所谓不周延性是指应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没有能够完全被法律调整。法历史发展证明,任何想要用法律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人类创造实在法不可能尽善尽美。

(二)法律的依赖性

法律本身是一堆毫无生命力的规则,其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无论是以神或天或人民的名义。当法治由抽象的理论回归到现实层面的操作,立法、行政、司法所对应的法律的制定、执行和解释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如影随形、萦绕不去。法治终究是法律精英的统治。从狭义上说,即法官的统治,也就是说,徒法是不能自己运行的,法律要实现它被人赋予的正义的价值目标,最终得通过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它的本身。在一个法治的国家中,笑到最后的并不是法律,而是通过制度筛选出来的法官。

法律运行决不是靠自律与说教,而是在要求社会主体自觉守法的同时。以强制力作为保障实施的重要后盾正因为法律有了以强力为保证的外在约束功能。成文法才能够不仅仅停留于意志层面而具有对社会成员行为和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规范的强大作用。问题在于,这是一把双刃剑,法律运行过程中对强力和对人的依赖,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使法律的实际运作效果与其预期日的之间产生巨大差距。甚至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因为这种以强力为后盾进行运行的法律既可以为“性善者”所掌握而成为维护民众福社和社会公益的“善法”。也可以为“性恶者”所操纵而成为压制民众自山与人权的“恶法”。追溯一下法律运作的历史。无论是远占的暴秦。还是近现代的纳粹法西斯,“法”的强力统治一旦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带给民众的是残暴和苦难。带给人类的是文明退化和社会退步,个中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四、法律万能的不可能性

法律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这是法律产生、存在、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客观基础。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种认识就不会终止。但对历史长河中的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来讲,其认识能力和水平又是有限的。正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成为法律局限性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法律的局限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只要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及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进步的现实这两大导致法律局限性的主客观根据存在一天,作为它们的反映物——法律不是万能的现实就存在一天。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理论可能是法理学的一个永恒探讨的主题。

下载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 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秘书学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特点任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新科学。 2、 秘书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 秘书是一门综合性、实......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推荐]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 学院班级:人文学院档案091 姓名:郭岩 学号:5000409009 摘要:认识是实践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只有理性认识上清楚了,实际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从事档案工作也......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指导:法律解释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指导: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和特点 (一)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二)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三)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法律人必读书目 法律思想史 法理学

    法律人必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而且是一本理论法学的学术著作,这个称谓使得它好像并不是那么适合新生的阅读,尤其是......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后感

    【内容摘要】“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博登海默对法律的独特理解,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其本质上就是对法律、权力、权利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解读。要使权力支持和尊重法律,国家......

    王海现象中的法理学思考

    “王海现象”的法理学思考 摘要:“王海现象”对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遏制制假货蔓延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王海现象”引出的法律问题却更值得我们深......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绪论 一、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因此,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

    有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 今天有幸参加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研修的第一次活动。上午聆听了朱建人处长的指导性讲话,以及两位优秀教科室主任的经验介绍,有很大的触动。下午在阮望兴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