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时间:2019-05-14 14: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第一篇: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引言:

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本是为帮助他的朋友而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的影响之深,为社会广泛认可。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由于家盗贼案和齐东镇贾家“灭门”大案引出玉贤、刚弼两大“清官”形象。小说借老残这一游医的见闻,表达对表为清官而实为酷吏的“伪清官”的揭露与批判。同时,也借老残之口表展现他对于清末整个现行官僚体制的看法与态度。

一、刘鄂和《老残游记》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学识博杂。刘鄂早年科举不第,二十四岁时,曾去扬州与毛庆蕃一起,拜从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

他曾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后来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刘鄂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老残游记》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素材。他学识博杂,则为其作品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受太古学派思想的影响。这种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让他在对待社会问题上,只能上升到批判官僚的层面,这对他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残游记》作于清代末年。本是无心插柳,据说是为帮助他落难的友人,不经意发表而风行于世,乃至影响不凡。

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二、《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江湖游侠

(一)《老残游记》中的清官

在封建社会中,清官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与崇敬,历史上也不乏人们所期待的清官,如包拯、海瑞等。他们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常为民请命,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人们多是歌颂清官,而对贪官污吏加以大量的揭露和批判。而《老残游记》中,作者却花大量的笔墨,揭露一干清官的种种形迹,借一系列的冤假错案,展现“伪清官实为真酷吏”的景象。

小说中最突出的“清官”形象有两个,一是玉贤,一个是刚弼。小说中以“老残”的视角展现了这两大“清官”的所作所为。

1、给强盗做兵器的玉贤

小说在第三回说起玉贤,以几个饭馆客人的闲谈侧面描写玉贤的清廉刚正,小说第四、五、六回,老残一路游历,以其所听闻的三件事侧面反映这“伪清官”。其一便是,于家屯强盗事件,其二便是杂货店主儿子吃酒胡言冤死之案,再是客店主人妹夫白布之案。

于家屯强盗案中,玉贤武断专横,不分是非曲直,直接将于家三父子收于站笼之中。文中陈仁美为吴氏请旌表,玉太尊笑道“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话说的好,斩草要除根。”

而客店老板又说,那移赃的强盗,听见这样都后悔的了不得,说:“我当初恨他报案,毁了我的两个兄弟,所以用个借刀杀人的法子,让他家吃几个月官事,不怕不毁他一两千吊钱。谁知道就闹得这么厉害,连伤了他四条人命!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么大的仇隙”

强盗的一番话与玉贤的所作所为相对比,强盗尚且有其底线,而像玉贤这类官吏,虽是百姓的父母官,实际上为达目的,有意残害无辜,更能展现其酷吏的本质。作者正是通过饭店食客、客店老板、杂货店主等一一向读者揭露了玉贤这一“清官”明面上是如何的“清廉”、“不要钱”,实则是“真酷吏”之象。

苛政猛于虎,掌权者打着善的旗帜却做着恶的事情,却不自知,这比烧杀抢夺的强盗有过之无不及。正如文中杂货店铺老板所说“江南真是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百姓有苦不敢言,有冤不敢诉,一方面是这猛于虎的苛政,另一方面正如文中于家姑爷所说的官官相互。这便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使得百姓捂住嘴,不敢言,如同杂货店老板一样,儿子被害死,也只能含泪称玉太尊为清官。

玉贤这种“路不拾遗”的“丰功伟绩”,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他们的做官哲学是:要紧的不是人命,不是冤情,而是他们个人的前程,他们的乌纱帽。无数百姓的鲜血、枯骨把这些“不要钱”的“能吏”层层抬了起来。

2、刚愎自用、独断专横的刚弼

第十五回,黄人瑞向老残讲诉齐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刚弼一来就是严刑逼供魏家父女。刚弼,谐音刚愎,正是刚愎自用。刚弼断案,只听一面之词,再因魏家官事愚忠,期望用钱向刚弼买下魏家父女两条人命,却中了刚弼的套子,刚弼以此为据,独断而行,直接定了“杀人凶手”,再屈打成招,硬要坐成个故杀。正如文中魏氏所说“刚大老爷!你不过要成就我个凌迟的罪名!现在我已遂了你的愿了。既杀了公公,总是个凌迟!你有何必要坐成个故杀呢,你家也有儿女呀!劝你退后些罢!”,刚弼一笑道:“论做官的道理呢,原该追究个水尽山穷,既然已如此,先让他把这个供画了。”

掌权者不明是非曲直,完全按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评辩是非,一手遮天,杀民如贼,硬生生将贫民百姓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才有魏氏这血泪之诉。

刚弼这类官吏任意杀伐百姓,致使百姓“人不如鸟”。正如老残所思:“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杀害他,又没有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于饥寒之外,又有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官吏们如此伤天害理、残酷暴虐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博得一个“清官能吏”的美名,“急于做大官”。

刘鹗笔下刚弼这类所谓的“清官”,“自以为不要钱”,刚愎自用,主观臆断,滥杀无辜,使百姓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是“不要钱的酷吏”作者借老残之口,抒发对这类伪清官的控诉与批判。

(二)《老残游记》中的游医老残

小说写这一江湖游医老残。正文中第一回就介绍了“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号。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同,所以学也来曾进得一个。这老残既无祖业可以守,又无行当可做,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能治百病,所以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他一路游历,山东古千乘地方治黄瑞和之病;救登州蓬莱阁大船之险;治高公馆小妾喉病;除曹州强盗之乱;解救翠花、翠环;破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然而他虽为江湖游医,治病糊口,实则也是在医治社会之病。

清朝末年,家国**,社会腐败,滋生出种种惊天不平事,整个社会是病态的。小说中的社会实则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投影,作者正是借老残所见之现状反映现实。再说老残之于玉太尊、刚弼,某种程度上前后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人物形象。后者是残害百姓,一心谋前程,急于做大官。前者如文中所说;“天下事冤枉的多着呢,但是碰在我辈目中,尽心尽力替他做一下子就罢了。”是个仗义正直之人,江湖行医,一身侠气。他除盗患、救二翠、破冤案,遇见不平事,便解决不平事,他的身上有着侠义之气。

三、《老残游记》中官、医结合解决社会问题

小说中,老残所遇之事,以玉太尊强盗案、齐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为例,最终都以官与游医老残相结合而解决,这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作者对于封建官僚制度的态度。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从小便随父亲官职调动而行。他从小受到这种官僚气息的浸染,接受的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子的气息。在思想上,他逃不开封建社会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范畴。如同他在《老残游记》中所写,对于像玉贤、刚弼这类伪清官,他始终持批判态度,然而对于清王朝整个统治体系他却未曾有过只言片语。他认为这样的体系是不错的,坏就坏在这种体制之下个体官僚的败坏,让整个体制彷佛也是败坏的,所以,问题最终出在个体官僚上,而不是体制的问题。

个体出现问题,需要纠正,于是就有了老残这个体制之外的人对其进行“医治”。正如文中所见,老残在除曹州强盗之乱、解救翠花/翠环、破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时都依靠了官府的力量。结语

刘鄂创作《老残游记》,揭露伪清官残害百姓之象,开中国历史之首。作者借老残之口抒己见,托小说之事,绘社会之实,批判清末种种恶相,无心插柳,却成大荫。

第二篇: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

通俗小说课程论文

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

[ 摘要] :小说《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刚弼因为“不要钱”, 而被称之为“清官”。但这些所谓的“清官”, 自恃“不要钱”, 就“何所不可” , 使百姓 人人担着三分险。“清官”们这样做的全部目的, 是在于博得一个“能吏”的美名, 以提高自己“加官晋爵”的速度。这样的官吏不是“清官”, 而只是“不要钱”的酷吏。

[ 关键词] :老残游记;清官;酷吏

《老残游记》是一部内容复杂、艺术上颇有特色的作品。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两个封建官吏——玉贤、刚弼。这两个官吏因为“不要钱” , 而被作者称之为“清官”。其实, 他们不能算“清官”, 充其量是在“不要钱”的名义下更加“为非作歹”的酷吏。

一、“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杀民如杀贼”

刘鹗在小说中主要描写了玉贤、刚弼两个官吏, 围绕着这两个官吏的事件, 构成了《老残游记》艺术结构的主干。关于这些描述, 其根本意图, 作者说: “赃官可恨, 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 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 不敢公然为非, 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刚愎自用, 小则杀人, 大则误国。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 自《老残游记》始。”(第16 回原评)我们知道, 在刘鹗的思想观念里, “不要钱”的官吏便是“清官”。但透过作品, 我们所知道的却是:“不要钱”的官吏, 残害起百姓来,会更加肆无忌惮, 比赃官酷吏更加可怕!确切说, 他们是不要钱的酷吏!这就使这部作品在揭露现实的黑暗方面更加深刻!对曹州知府玉贤的描写, 无疑是《老残游记》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作者从各个角度, 全面深刻地塑造了一个 “不要钱”的官吏形象。虽然作者多以侧面展开对玉贤的描写, 但作品从一开始, 读者就已经感觉到了玉贤的“能干”在封建官僚内部, 官吏们说:“门口十二架站笼, 天天不得空, 难得有天把空得一个两个的”!1

“臣人是能干的, 只嫌太残忍些。未到一年, 站笼站死两千多人。难道没有冤枉吗?”曹州府的各方百姓这样偷偷地陈述自己的感受: 玉大人冤杀了于朝栋父子;王胜夫妇的独生子因错说了几句话就被活活站死;马村集客店主人的妹夫由于被义和团的小师兄报复, 也被站笼站死!曹州府一带风声鹤唳, 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里是一个地狱世界”!俺们这玉大人真是了不得, 赛过活阎王, 碰着了就是个死!“

同时, 作者还正面描写了玉贤审理案件时的情形:

这边值日头儿就走到公案面前, 跪了一条腿, 回道“大人的话:: 今日站笼没有空子, 请大人示下。”大人一听, 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什么人, 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 大人一查簿子, 用手在簿子上点着说“一:,二, 三: 昨儿是三个。一, 二, 三, 四, 五: 前儿是五个。一, 二, 三, 四: 大前儿是四个。没有空, 倒也不错的。”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行收监? 明天定有几个死的, 等站笼出了缺, 将他们补上好不好? 请大人示下。”

玉大人凝了一凝神, 说道:“我最恨这些东西!若要将他们收监, 岂不是又被他多活了一天去吗? 断乎不行!你们把大前天站的四个放下,拉来我看。”差人去将那四人放下, 拉上堂去。大人亲自下案, 用手摸着四人鼻子, 说道:“是还有点游气。” 复行坐上堂去说:“每人打二千板子, 看他死不死!”那知每人不消得几十板子, 那四人就死了。

这便是一个“清官”的所为!连作者也禁不住愤激地说,“这个玉贤真正是个死有余辜的人!”

“清廉得格登登的”刚弼, 其残忍同样让我们目瞪口呆。在审理齐东镇 13条命案时, 刚弼训斥差役:

你们的伎俩我全知道:你看那案子是不要紧的呢,你们得了钱, 用刑就轻些, 让犯人不甚吃苦;你们看那案情重大, 是翻不过来的了, 你们得了钱,就猛一紧, 把那犯人当堂治死,成全他个整尸首,本官又有个严刑毙命的处分: 我是全晓得的。今日替我先拶贾魏氏, 只不许拶得他发昏,但看神色不好, 就松刑, 等他回过气来时再拶。预备十天工夫,无论什么好汉, 也不怕你不招!

在刚弼的严刑拷问下, 贾魏氏熬不过酷刑, 只得含冤承认。可见,玉贤、刚弼

这样两个官吏,自恃“不要钱”,便“理直气壮”地“杀民如杀贼”!“不要钱”,“却要你的命”, 他们的办案过程惨无人道!

二、“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 —— 刚愎自用,主观臆断且固执蛮横

玉贤、刚弼之所以这样惨无人道地残害百姓,“赛过活阎王” ,与他们为官、为人的恶劣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恶劣特性便是:刚愎自用, 主观臆断且固执蛮横。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们不做实地调查, 不听当事人的申诉, 判断是非曲直的方法和手段,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由于强盗怀恨于朝栋一家,便设了圈套, 栽赃于于家;当玉贤看到从于家搜出来的打鸟儿用的土枪时,立刻喝道:“那有良民敢置军火的道理,你家一定是强盗!”看到被强盗栽赃的衣服时,玉贤完全置于家父子流血含泪的“冤枉”声于不顾,大嚷道:“人赃现获, 还喊冤枉!把他站起来!” 而刚弼的武断行事,更是到了近乎荒唐的程度:

倘人不是你害的,我告诉他照五百两一条人命计算,也应该六千五百两, 你那管事的就应该说:“人命实不是我家害的, 如蒙委员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百两的数目却不敢答应!”怎么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算账呢? 这是第二据。我劝你们早迟总得招认,免得饶上许多刑具的苦楚!

在刚弼的意识里,魏家肯来行贿, 便是有罪的一个铁证!所以主张用严刑来拷问贾魏氏。

玉贤、刚弼的这种主观臆断, 固执蛮横,已经使他们完全丧失了人性。于朝栋的儿媳吴氏,想方设法去挽救蒙冤的于家父子的性命,“他天天到站笼前来灌点参汤, 灌了回去就哭, 哭了就去求人,响头不知磕了几千,总没有人挽回得动这玉大人的牛性”。不仅如此, 他们就连国家法律也置若罔闻:“这位东家向来不照律例办事的”(律例:当时全国官吏判案时的法律根据——作品注)。玉贤们上不顾国家律例, 下不顾民情事实, 一切以主观臆断为中心,“小则杀人, 大则误国”,“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三、“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血染顶珠红”

玉贤、刚弼这些官吏任意杀伐百姓,致使百姓“人不如鸟”。“鸟雀虽然冻饿, 却没有人放枪杀害他, 又没有网罗来捉他, 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 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于饥寒之外, 又有一层惧怕, 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官吏们如此伤天害理、残酷暴虐的全部目的, 只不过是要博得一个“路

不拾遗”、“清官能吏”的美名, 以做官, “且急于做大官”!玉贤自己说:“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 若放下他,将来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话说得好, 斩草要除根&, 就是这个道理。”终于, “玉佐臣要补曹州府了”, “因为他办强盗办得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宫保赏识非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玉贤这种“路不拾遗”的“丰功伟绩” ,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他们的做官哲学是:要紧的不是人命,不是冤情, 而是他们个人的前程,他们的乌纱帽!于是,无数百姓的鲜血、枯骨把这些不要钱的“能吏”层层抬了起来,让他们在冤埋城阙暗!的基础上,“血染顶珠红”了!

总之, 刘鹗笔下玉贤、刚弼这些所谓的“清官”, “自以为不要钱” ,便刚愎自用, 主观臆断,滥杀无辜, 使百姓风声鹤唳, 人人自危!与其说他们是“清官” ,不如说他们是“不要钱的酷吏”更为确切!“自《老残游记》始” 的,不是揭示了“清官尤可恨” , 而是作者沉痛地告诉世人:“不要钱!的官吏更为可怕、可恨!而这些惨无人道的、“清廉得格登登的”官吏,所作所为的全部目的, 就是要在无数百姓的累累白骨上, 博得个“能吏”的美名,以使自己以更快的速度“加官晋爵”!

[ 参考文献]

[ 1]季羡林, 张燕瑾, 吕薇芬.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研究[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的近代文学研究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刘德隆, 朱禧, 刘德平.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第三篇:浅析《老残游记》中临时量词的语义特点

浅析《老残游记》中临时量词的语义特点

摘要 临时量词在现代汉语中以其独特的风姿发挥重要的作用,临时量词借自名词和动词,一些本是量词的词为了表达的需要兼有修饰作用,从而可以看量词有三个语义特点,①隐喻修辞,②语义模糊,③多义性。

关键词 临时量词 修饰 语义特点 形象功能

临时量词是量词里一个小类,具有十分独具的特点。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中认为:“临时量词就借用名词当两次用。”而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中认为:“临时借用的量词借自于名词和动词两种。”《老残游记》出现大量的临时量词,其中也包含很多借自动词的量词。临时量词具有量词的表量功能,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形象功能也在增加。

一 借自名词的量词

这类词具有一定的体积活着面积,能够跟所修饰的词构成包容关系和附着关系。有的学者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将其称为借用名量词,大多学者分为可附型临时量词和可容型临时量词。

1)可容型临时量词 比如:

①岂不救了一船人的性命?(《老残游记》第一回)

②送八两银子谢仪,还在北柱楼办了一席酒。(《老残游记》第三回)③他一肚子觉得我冤枉了他一家子。(《老残游记》第五回)④赶急走回店中,叫店家笼了一盆火来。(《老残游记》第六回)⑤吃了一口茶,县里预备的轿子,执事早已齐备。(《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第二回)⑦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老残游记》第六回)

⑧却只是一盘馒头,一壶酒,一罐小米稀饭。(《老残游记》第九回)⑨黄人瑞刚才把一筒烟吃完,放下烟枪。(《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2)可附型临时量词 比如:

①一头大汗,走进店来,怀里取出一个马封。(《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②只见陶三已走到堂屋中间,醉醺醺的一脸酒气。(《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除了《老残游记》里的这些,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借自名词的临时量词

1)可容型临时量词: 杯 车 飞机 箩筐 屋子 楼 袋 锅 包 篮

箱子 桶 勺 抽屉 池子 盒 坛 柜子 笼

腔 如: 一抽屉书 一箩筐心事 一腔热血

2)可附型临时量词: 天 地 脚 腿 鼻子 巴掌 屁股 眼 爪 脑子

如: 满天星 一地苔藓 一脚泥巴 一腿毛 一屁股债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中对可容型临时量词和可附型临时量词的区别做了分析,只是没有明确给两类词定义。

A可容型 叫店家笼了一盆火来 吃了一口茶

B可附型 醉醺醺的一脸酒气 一头大汗第一,“一脸酒气”可以使“满脸酒气”,有“满”的程度义,同时带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意味;而A类没有这个意思。第二,可以说“两盆火”,但不能说“两脸大汗”。第三,“一脸的酒气“可以加“的”变成“一脸的酒气”,“两盆火”就不能说成“两盆的火”。

二 借自动词的临时量词

借用于动词的临时量词同时起到计量和描摹事物形态两个作用,利用事物、动作、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动作行为,凸显事物的特征。

《老残游记》中的例子:

①说着,又喊了一乘轿子。(《老残游记》第三回)

②正在胡思乱想,见门外来了一乘蓝呢轿,并执事人等。(《老残游记》第六回)

③只见外边有人掮了一卷行李。(《老残游记》第十三回)④东隔壁店里,午后走了一帮客。(《老残游记》第十二回)⑤看了有点把钟工夫,这一截子的冰又挤死不动了。(第十二回)⑥一跑得来,就把那魏老儿上了一夹棍,贾魏氏上了一拶子。(《老 残游记》第十五回)

⑦吴氏就收拾收拾,选了一挂双套飞车,赶进城去。(《老残游记》第四回)

⑧看有许多的人正在那里,刨挖火里的烬余,堆了好大一堆。(《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这些临时量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名词是受事,如:①“乘”(一乘轿子)、⑥“夹”(一夹棍)、“捧”(一捧土)、“挑”(一挑水)、“摞”(一摞钱)、⑧“堆”(了好大一堆);一类是名词是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例如:④“走了一帮客”、“滴”(一滴油)、③“卷”(一卷行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来自动词的临时量词有:

串 担 捆 叠 抹 抱 搂 堵 摊 撮 提 抔

三 特殊量词

这类词本身就是量词,并非借自其他词类,但是修饰的名词并不是通常的的格式,刚强调其修饰作用。比如“①一盏寒泉”。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打破原有的结构规则,突破语言的局限,扩大了审美的张力,提升文字的表达效果。

比如:

①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老残游记》第二回)②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③可怜俺田家就这一线的根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④小金子、小银子早过去了,吴二听了,心中握一把汗。(《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⑤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老残游记》第六回)

⑥这是你的一片孝心,本县也没有个不成全你的。(《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⑦只剩一层白灰,几星余火,却还有热气。(《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②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我们可以改写成“一条雪白的山”,群峰紧紧相连如同一条玉带在远际飘扬。我们形容山一般用“座”,《老残游记》中作者用“条”将整个意境全然呈现给我们,更强调山的形态特张,也给我们峰顶覆满皑皑白雪的错觉,充满了神秘感。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一线生机”、“一丝希望”、“一片冰心”、“一米阳光”、“一尺忧伤”、“一串笑声”、“一抹红晕”、“一袋思想”、“几缕思念”等等。这样的描写充满了人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具体的事物感情化、童趣化。

四 临时短语的语义特点

1)临时量词具大部分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是文章表达生动有趣,具有十分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比如:

①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老残游记》第八回)

②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老残游记》第九回)③那初三四里的月亮只有一牙,请问他怎么便会慢慢地长满了呢?(《老残游记》第十回)

④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老残游记》第二回)⑤东边有一丝黑影,随波出没。(《老残游记》第一回)

⑥刚睡了一蒙蒙觉,就听外边嚷起来了。(《老残游记》第十四回)⑦一抹彩霞

这些借用的临时虽然具备表量功能,但是作者着意突出的往往是其表型功能,淡化的是其表量功能,借量显形才是其实质。例如①“一线河身”中的“线”极言河的纤细,如同一条丝线,形象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感;③“月亮只有一牙”,一牙月亮形容月牙的形状,纤细的月牙挂在夜空中,怎能不让人怜惜呢?⑦“一抹彩霞”使人联想到似乎有人用彩墨在天幕上一笔抹过,留下一条绮丽的彩带。这些隐喻使语言简洁流畅,言简而意丰,量词直接做喻体,比喻词消失,表达上生动有趣,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修辞的优点。比如“一点灯”,把灯比作一个点,形状一致都是很小,也给人感觉是距离灯很远,2)临时量词语义模糊,读者无法清楚地知道精确的数值,实际上就是虚指。

比如:

①刚睡了一蒙蒙觉,就听外边嚷起来了。一蒙蒙到底是多久,十分钟?二十分钟?

②桌上却摆了满满一桌的果碟,比方才吃的还要好看些。(《老残游 记》第十七回)一桌的果碟,因为桌子本身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这座菜是满汉全席还是三菜一汤?

③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老残游记》第一 回)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是害了“一个”奇病。

同时有些含隐喻的句子呈现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比如: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一点灯”,把灯比作一个点,形状一致都是很小,也给人感觉是距离灯很远。

3)临时量词的多义性

一般情况下,容附型的临时量词只表示包容关系不表示附着关系,如:“一城山色”、“一罐小米稀饭”,一般我们会认为是包容关系,但是有的可容型临时量词可以表示附着关系,比如“一桶泥”,可以表示包容关系,意思是“桶里装了一桶泥”,也可以表示附着关系,意思是“桶上沾满了泥”,类似的情况比如“一碗油”、“一口好看的牙”,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是因为事物在空间上存在着“有界”和“无界”之分,在容附型的临时量词里这些“无界”的名词很容易产生歧义,而“有界”的名词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歧义,比如:“一筒烟”、“一船人的性命”,所以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景做具体分析。

临时量词是一类是十分得有趣的词类,本文只是浅浅地做了一下研究,关于临时量词还有很多语言现象和研究分析可做进一步探讨,临时的词汇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参考文献: 《老残游记》

刘鹗

《浅析现代汉语临时量词的语义特点》 卢伟 安徽师范大学 2003年 《临时量词短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李灿 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现代汉语临时量词探析》

姚彤 南京师范大学

《语法讲义》

朱德熙 商务新书馆 《现代汉语》下册

黄伯荣 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分析

开题报告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

分析

姓名:周明

指导教师: 黄琳琳

系别:外语系

班级:0902(30)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电影《与狼共舞》是由凯文.科斯特在1990年执导、编剧并主演的一部西部影片。《与狼共舞》的男主人公邓巴是一位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再一次冲锋中立下战功的中尉,他对战争感到无比的厌恶,只想求的心灵的宁静,在获得了英雄勋章和健康的痊愈后,他请求调到美国西部边境,带着好奇和勇敢的心走进了即将被“文明”所吞噬的印第安部落,与那里的印第安人接触,由开始的陌生、敌意,到了解、熟悉,逐渐与印第安人建立起友谊的故事。

本论文通过对电影《与狼共舞》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概括地描述出多元化视角下的印第安民族的生活画卷,重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消除人们对印第安人的误解和歧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人权解放,唤醒人们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同时提醒人们看问题应该客观,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二、文献综述

在众多的关于《与狼共舞》的作品中,作者和研究者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描写影片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的。其中有一些人从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转变进行着重分析。例如曹元在2009年,她的《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一文中指出《与狼共舞》打破了西部一贯以来表述印第安人的套话,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不再是食人生番,不再是青面獠牙的野蛮人,他们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形成一组英雄式的人物图谱。影片首次将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的、有名字的“人物”来刻画。

有一些人从影片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分析的。例如:罗晓燕在2005年,她的《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文中分析,荒原象征自由反叛精神的乐土,自我实现的象征体;天空象征美丽、善良、希望;狼象征着理解、独立、和平的化身;水牛象征着美国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打斗场所的森林和溪流是黑暗和邪恶世界的象征;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生命、力量、热情的象征;日记本是善良的见证、身份的象征。影片从事件、细节、人物到社会背景、动作、声音都采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将整部影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影片显得非常精美。

有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分析印第安人形象。例如李光华在2009年,他的《神奇而沉重的注解——《 狼图腾》 及《 与狼共舞》 中的狼》一文中指出《狼图腾》这部狼的赞歌、狼的挽歌从另一个角度唱出了印第安挽歌的凄美与悲怆,唱出了印第安民族曾经的屈辱、失败、仇恨和无奈。书中呼之欲出的狼的形象丰富、充实了《与狼共舞》中“白袜”的内涵,诱发了观众无限遐想,使观众能够公允地、历史地重新认识美洲的草原“狼”: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和平、和谐共处是姜戎和科斯特纳的共同呐喊,他们呐喊着对自然的回归,对和谐的渴望。

有些人从多元主义文化观分析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例如:张婧在2009年,她的《《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一文中指出影片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这些文章都再现了《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的形象,只是侧重点不同。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我发现以往的文章,作者只用很少的篇幅来描绘印第安人形象,少数人提及的是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所以,我要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写一篇分析再现《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为主题的论文,以电影作为基础,从民族、文化、道德品质等角度具体分析再现影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以期达到让人对印第安民族有一个全新、全面、具体的认识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途径,查阅收集大量与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比较和筛选,再次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围绕论题进行研究

四、写作思路

引言

1、《与狼共舞》及印第安人民族简介

1.1 影片简介

1.2 印第安民族简介

2、《与狼共舞》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文化

2.1 印第安语言

2.1.1 从“无声”语言看印第安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1.2 从代表人物名字看印第安人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2 信仰和仪式

3、《与狼共舞》中印第安民族优秀品质

3.1 热爱动物、珍惜成果

3.2 慷慨无私、忠肝义胆

总结

五、写作计划

2012年4月20日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5月11日论文一搞

2012年6月1 日论文二稿

2012年6月22日论文三搞

六、参考文献

[1] 曹元.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以与狼共舞为例[J].电影文学,2009(04).[2] 顾向阳.电影与狼共舞对美国边疆个人主义的反思[J].大理学院学报,2010,13(5).[3] 何燕李.与狼共舞:约翰.邓巴的摇摆性身份[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2).[4] 雷群州.征服与反思——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西部片的主题演变

[J].电影评介,2009(17)

[5] 李敦之.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与价值反思[J].电影文学,2011(08)

[6] 李光华.试从历史角度分析与狼共舞中狼的寓意[J].电影评介,2008(05).[7] 李光华,李金凤.神奇而沉重的注解——狼图腾及与狼共舞中的狼[J].电影评介,2009(09).[8] 罗晓燕.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5(09).[9] 邱悦.原始生态的野性呼唤——电影与狼共舞的社会文化学阐释[J].大舞台,2010(10).[10] 田璐.与人共处不如与狼共舞——电影与狼共舞评析[J].电影文学,2007(03).[11] 王忠霞,孙胜忠.与自然共舞——与狼共舞的生态批评解读[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05).[12] 曾玲琴.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0(09).[13] 张婧,史彩霞,焦玉彦.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J].电影文学,2009(17).[14] 周霞.荒漠孤烟中的英雄神话——回首美国西部片[J].电影,2006(08).[15] 朱必前.与狼共舞 和谐共处——小说与狼共舞评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01).

第五篇: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学号:080212009012 姓名:施航工业设计2009级

摘要——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本文主要从小说《简爱》的内容入手,浅析简爱这一女性的光辉形象,关键字—— 简爱女性执着反抗成长

一、小说《简爱》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

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简爱》中简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三次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1.第一次反抗

小说刚开始写到简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自幼寄宿在舅母盖茨海德家中,里德先生去世后,舅母对她态度转变很大,对她咒骂甚至毒打,甚至将他关起来当牲口一样圈养,这些幼小的简都默默的记在心中,她不去反驳反抗不是因为她的懦弱,而是没有一个好的时机。直到,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出现,将她带出了舅母家。临上车的时候,简在舅母家大门口将她这几年的怨恨全都说了出来,用最恶毒的话诅咒了虐待她的舅母和表弟。这是简第一次勇敢对自私,冷漠,恶毒的报复。

2.第二次反抗

从盖茨黑德“出逃”后,简来到了罗伍德。她本以为逃出了“地狱”,但是她所面临的又是另一个噩梦。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是个外表正派,却极度虚伪的人。从第一次见面,布罗克赫斯特对简就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简刚来时,他让简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当着所有孤儿的面批斗她,说她是个罪人,只有主才能拯救她,洗涤她的灵魂。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简的内心是无比的愤怒的,她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喉咙紧缩”的状况,然而,海伦的出现和坦普尔的教诲及时了制止了这个有极强自尊心的女孩子的愤怒。就是这样两个对简来说极其重要的人并没有一直陪伴在简的生活,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席,成就了简又一次的抗争。海伦过早的逝去,这是简一生中直面的第一场死亡,但是与海伦的最后一场谈话让简明白死亡并不可怕,这给这位本就勇敢的女人生命中加入了更多的无畏。加上坦普尔的教诲,简再一次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

这一次的反抗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拥有一种自主意识。简在身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时候,敏锐的意识到应当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主动的反抗正是女权主义极力提倡的。

3.第三次反抗

简遇到罗彻斯特后,面对他喜怒无常,蛮横无礼的性格脾气时,简总表现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简的这种性格罗彻斯特也慢慢的喜欢上了简,而简也对罗彻斯特开始产生好感,继而一片痴情。但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想到自己根本比不上伯莎梅森,她无时的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时无刻的不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做着斗争,因为这些想法她的内心做着挣扎,最终决定离开。

如果说,前两次的反抗是基于情感支配下的冲动,那么第三次的反抗是简建立在理性思维后的反映。这种理性依然依附于其本身对于自由而平等的爱的渴望之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思维结果。

4.第四次反抗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从惠特克劳斯逃走了。这一次的逃走意味着简的两种反抗。一种是对宗教的反抗。圣约翰.里佛斯是一个野心勃勃,洋洋自得、个人英雄主义想法极强的基督徒。他企图简牺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成就道义上的责任。简的反抗是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另一种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抗。简回到了桑菲尔德,回到了已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的这一举动是一个颠覆,颠覆的是传统的门当户对、颠覆的是以往的童话故事。最终,她在追求真爱和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更成就了一个伟大了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的反抗不仅是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反抗,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些制度的反抗。

三、结语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虽然受尽磨难,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们震撼。其中,简爱独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了这样的爱情信念,她在追求个人幸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于她来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罗切斯特的财富与他们的爱情无关,她之所以衷情他深爱他,就是因为他能与她坦诚相见,能够读懂简爱身上不平凡的气质、才学、美德,简爱成了他生命中难求的知音。而罗切斯特用来对待简的那种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也使简深深爱上了他。

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有力的批判了但是社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而追求独立的人格的简爱,同时也更注重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即使她的经历不艰辛但仍热爱生活,坚定自己爱的信念,等待平等纯粹真实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爱情,并最终经历磨难后与自己爱的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这部小说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高贵的,困窘的环境改变不了她的高贵,艰难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她的高贵。简在不幸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对于当代的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英)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版.[2]彭凌丽《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的思考》

[3]董菊.《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杨玲谭贤军.《<简•爱>中的宗教、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分析》.《大众文艺》.[5]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下载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一、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二、浅谈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浅析作者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态度 参考文献- 2- 33 - 4- 5- 6- 7- 8- 9- 1010......

    企业文化与形象[合集]

    人人乐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一) 人人乐企业文化企业目标: 成为最优秀的连锁零售企业五大理念: 员工理念:员工是人人乐最宝贵的财富,员工和顾客一样重要。 顾客理念:顾客是我们的贵宾,我......

    潮州历史上的清官与廉吏(大全五篇)

    潮州历史上的清官与廉吏在潮州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他们名垂青史,为后人所褒扬所传颂,千古留芳。潮州人民为他们树碑立传,修庙造坊,太平街上的碑坊最多的时候就有103座。......

    10000字《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比较

    摘要: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义学史和美国现代义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性,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

    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范文模版]

    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 在中国古代,曾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时期,也有推动社会善治的经验积累和浓厚的清官文化思想,也出过包拯、海瑞等清......

    浅谈《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浅谈《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体,群体当中......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摘要:《长恨歌》与以往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不同,它以哀婉的腔调讲诉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著名的爱情故事,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

    广告中的皇帝形象

    广告中的皇帝形象 摘要: 皇帝,作为古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产品广告中被作为一种形象出现,我们就几则印象最为深刻的广告作为典例来分析皇帝形象在广告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