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沼与后续服务管理晌搽索及对策
浅谈农村沼与后续服务管理晌搽索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沼气
后续服务
存在的问题
建议
论文通过对临猗县当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了适合本省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沼气事业的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不断的被开发和利用。产业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使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日渐突出。后续管理服务的明显滞后,已成为沼气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解决好沼气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临猗县自2003年发展户用沼气以来,截止目前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口,而经过调查后发现,使用率只有65%,许多沼气池被闲置不用。原因有多方面,有外出打工不用的,有农户懒于管理不用的,但主要是由于后续服务管理跟不上,造成农户无法正常使用的。搞好农村沼气建设后续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又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笔者针对临猗县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临猗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情况
临猗县能源办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模式和机制,现已在北景、东张等十四个乡镇先后设立了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用户提供服务。
2007年,临猗县能源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协调推进。全县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建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组织实施。首先完成了5个服务站的建设,发放了5辆抽渣车。2008年,又建设了164"村级服务网点,发放了16辆抽渣车。今年又建设了一个区域服务站,64个村级服务网点,并给每个网点配备一套沼气维修工具,一辆抽渣车及沼气配件。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县各村,使沼气用户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80%以上的沼渣沼液得到综合利用。同时在各个服务站都确定一名优秀技工,负责本区域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旨在保证沼气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后续管理工作的逐渐完善,无形之中提高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二.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临猗县已孕育出一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组织,在模式和运作机制创新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沼气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临猗县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9000余El,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5%,大型秸杆气化站两处,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处。而服务网点少,覆盖面小,未形成完整的沼气服务体系,满足不了广大沼气用户的需求。
2.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
近几年,从省级财政专项中安排了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机制探索,为项目县(市、区)搭建组织提供了部分资金。但对沼气服务组织在运行上尚未有补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沼气服务组织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弱、条件差,服务人员报酬低,制约了沼气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沼气服务站要维持其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从临猗县沼气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目前沼气服务站完全市场化运行难度很大,现有的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低农户建池成本,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维护费用,而农村能源建设部门又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乡村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
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农户或业主,农民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开展服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沼气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形态的创新,又是新生事物,农民对它的认识还比较陌生,花钱买服务的观念淡薄,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三.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搞好管理服务,既是农村沼气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前提。要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发挥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在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介入,弓l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并且在宣传发动、制度建设、资金筹集、规范运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初步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
2坚持农民主导原则。把农民愿意不愿意、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的标准,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花小钱、大服务”、“民建、民管、民受益”思想,做到让农民成为物业化管理的主体,从管理机制的建立、资金筹措、服务内容等全过程参加。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建立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服务网点的可持续运行机制、以沼气管护为基础的乡村服务物业化机制等,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3坚持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原则。把城市社区管理的市场机制引入到沼气物业化管理中,政府部门扶持不包办、管理不越位,沼气物业化管理点的建设、沼气物业化管理服务内容的制定、沼气物业管理员的招聘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谁出钱、谁得益”,实现服务有偿化。要把服务体系与沼气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既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又要保证服务网点的效益和发展。
4.坚持规范管理原则。把沼气物业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签订合同、再提供服务,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接受农村沼气主管部门的监督。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讲求实效,不贪大求洋,确保沼气农户受益。
四.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建设步伐,扩大沼气后续服务覆盖面。
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能否保持沼气池正常、长期、高效运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要积极培育沼气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壮大农民沼气服务合作社,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2.加大扶持力度,为沼气服务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沼气服务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筹建组织和维持正常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我省户用沼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些地区的农民还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要开展完全市场化的沼气服务难度较大。因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沼气服务组织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沼气池出料、沼肥运输、沼气池维修等机械设备的采购资金;在运行初始阶段,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弥补其工作经费的不足;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沼气建设管理。
3.加强政府弓l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沼气服务组织的对象是沼气农户,他们愿不愿意参加沼气服务组织,是开展沼气服务管理的基础。由于沼气服务是新生事物,沼气用户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介入,引导农民确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与农民一起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把好处讲透、把政策讲明、把措施讲实,消除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调动沼气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沼气服务组织。
4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沼气后续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制定沼气服务网点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加强对沼气服务组织的监督、检查和考评,严格奖惩措施。对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沼气设施建设、安装、维护、故障排除等技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要建立沼气服务网点的信息档案,并纳入农村沼气项目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第二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实施方案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汲取重建轻管的教训,不断探索完善全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与综合利用的机制和路子,更好地发挥农村沼气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能源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家居环境洁净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村和谐文明化的目标。根据《天水市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实施方案》,结合全县沼气建设的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按照“政府推动、协会搭桥、部门参与、提升效益”及“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县、乡镇沼气协会为支撑,村级沼气协会和服务网点为基础,乡镇能源专干和村级沼气管护员为主体的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为全县广大沼气用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便利、安全的服务,推进沼气事业健康发展,促使我县沼气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3+1”模式
继续完善创新并大力推广“行政+协会+农户”的模式。“行政”实行“3+1”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即县、乡镇、村三级行政催促,加县能源部门业务培训指导;“协会”即县成立沼气协会、乡镇成立沼气分会、项目村成立村级沼气协会,县能源办成立沼气服务公司,负责沼气灶具、配件、沼气新产品、新设备的采购供应工作,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农户”是后续服务管理的主体,具体承担沼气的日常维护、管理和使用。通过完善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行市场化。
(二)认真抓好“七步工作法”
1、坚持搞好业务培训。县能源办、农技站、经作站、农广校等部门要搞好协作配合,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每年春、秋两季,组织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全力抓好对管护员和农民的沼气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乡村管护员和广大农民较好地掌握农村沼气管理与技术要点,正确分析和判断沼气发病症状及病因,并能够对症施治。同时,农技站、经作站等单位要确定专人抓好沼渣、沼液在粮食、蔬菜、果树等方面的对比试验、示范工作,发挥三沼的综合效益。
2、全面开展普查。要组织人员,集中时间,对项目村沼气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普查。一是准确把握好“五字要诀”,做好普查基础工作。“五字要诀”即“望、闻、问、验、用”。“望”就是看气压表气压高低,看料多料少、料稠料清等;“闻”就是打开沼气灶后闻有无异味;“问”就是向农户了解使用情况;“验”就是用PH试纸检验沼液的酸碱度;“用”就是掌握农户的综合利用情况。二是认真梳理,分类指导。将普查情况进行详细归纳梳理,区分不同类别和具体情况,划分正常运行的“放心户”和非正常运行的“问题户”,集中解决“问题户”。三是科学走好“三步曲”。即首先由技术人员和管护员寻找病症、分析病因、开出“良方”;再由乡镇干部、村支书按“方”完善和整改;最后由乡镇干部、村支书、乡管护员联合到农户“回头看”,回访实际整改效果和群众满意程度,让群众填好回访卡。
3、全力抓好日常检查。乡村管护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巡回检查,记好日志,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切实对项目户负责,做到随叫随到,快速上门及时处理,并做好管护维修记录,努力为农户搞好日常管护服务。
4、组织开好“两个会员大会”。一是县、乡镇要在项目村召开村沼气协会成立大会,运用这一特殊形式,使农民更深刻、更清晰、更全面地感受沼气的好处和政府的良苦用心,也能使项目户与管护员迅速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二是组织召开项目户后续服务管理经验交流座谈会,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管好用好沼气的积极性,有效刺激户与户之间形成竞争局面。
5、积极收缴沼气会员费。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和“政府投资设施、农民购买服务”的原则,将政府扶持的公益性服务与农民的自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民主建会、制度管人、会员缴费、有偿服务,做好项目户入会的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会员每月缴费1-2元,会费统一缴到乡镇分会,由乡镇分会确定专人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真正做到来之于用户,用之于沼气。也可以按照“先服务、后入会、再缴费、得民心”的原则,耐心动员项目户入会,积极收缴沼气维修会员费。
6、要认真落实“三勤四防”措施。沼气池的管理最怕不换料或大换料,主要是出料不及时或出料太多,都会造成气少或不产气。要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防有毒有害物质入池,防沼气池附近使用明火,防厨房住人,防灶具用后不关开关。同时还要注意池中的酸碱度。
7、落实好管护员报酬。管护员是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主要力量。每个项目村一般要确定一名管护员,根据管护任务大小和沼气数量多少,合理核定报酬标准,并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县上拿一点、乡镇挤一点、协会收一点的办法,协调解决和全面落实好管护员的报酬,让管护员无后顾之忧,全力服务于沼气事业。项目乡镇要把管护员与村组干部一样对待,这是一条硬要求。
三、具体要求
1、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继续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户主责任制的“三级责任制”,明确沼气项目建设责任在县、乡镇、村组,管护责任在乡镇;明确乡镇长为沼气建设和后续服务管理第一责任人,乡镇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县政府与乡镇分别签订后续服务管理责任书和建设进度责任书,与农业局签订业务指导责任书,农业局与能源办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逐级落实责任制。
2、进一步提高财政扶持能力。要把后续服务管理作为沼气建设的生命线。建立以事养人,有人办事,有章理事的财政扶持、激励机制。对已建沼气项目户县财政每年每户给予补助,主要用于乡村管护员报酬补贴,并列入财政预算,以后随着沼气建设数量增加而不断追加财政补贴。
3、进一步加大行政推促力度。要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当年建设任务,重点督建设进度与进展,督建设质量与标准,督使用率达标。已建沼气项目,重点督后续服务与综合利用,要以综合利用效果来检验沼气生命力。不断加大沼气建设特别是后续服务管理与综合利用的监督力度、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将后续服务管理与综合利用,同建新建项目任务一样纳入全县综合责任书进行考核。县农业局要制定细则,进行定期与定量、经常性与性地考核。
4、进一步提升宣传培训水平。要继续把宣传培训贯穿于沼气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加强技术培训与普及,实施“技术入户工程”,对技术干部、管护员和项目户,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经常开展沼气技术、管护技能、对比试验和综合利用知识培训,特别是对沼气技工和农户要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增强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实现项目户每户至少有1名会使用、能管理、懂综合利用技术的明白人,真正做到建池有人指导,使用有人培训,维护有人服务,持久发挥沼气效益。
第三篇:X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
工作情况报告
近年来,在国家项目支持和省、市、X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X户用沼气得到了较快发展。到x年底,已在x个乡镇的x个村建成农村户用沼气x口。为确保我X户用沼气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我X依托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建成村级服务网点x处,网点服务已覆盖全X所有沼气项目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后续服务管理办法和模式,现将我X服务网点运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沼气服务网点运行情况
从x年实施农村村级服务网点项目以来,我X共实施项目x批次,建成服务网点x处,目前除x因整体拆迁无法正常运行外,其它x处网点都能正常开展服务。据统计,到上年末各服务网点共为农户提供服务达x多次,其中:抽渣服务x车次,更换脱硫剂、沼气配件等x多件、沼气池启动服务400多口、维修维护病漏沼气池700余口、入户排除沼气安全隐患30余户、向农户提供沼气安全使用和“三沼”综合利用知识宣传300多次,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示范8处。维管人员在开展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投入到了沼气建管活动中,协助能源办完成了“大培训大回访”活动和每年的沼气安全检查等工作,通过参加上述工作,维管人员能更快更清楚的掌握自己所开展服务区域的具体情况,做到对每一口沼气池的运行、管路的密闭性以
及“三沼”综合利用等情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工作。
二、在后续服务管理中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
为确保后续服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切实解决群众维修难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办法》,明确X、乡、村各级在沼气管理中的职责。X农村能源办负责全X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培训指导工作;乡镇宣传动员群众管好用好沼气,监督本区域网点服务情况进行检查管理;村委会协助X、乡能源部门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进行调解解决;村级服务网点做到“五有”:有店面、有电话、有懂技术的维修人员、有配件、有服务价格表,严格按服务行为规范和沼气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开展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一支技术过硬、高效、稳定的技术队伍是开展后续服务的重要保障。在维管队伍建设上,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一是积极组织维管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后续服务管理培训班,通过学习,提高技术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二我办每年都对维管人员集中进行沼气安全运行管理,病漏沼气池检修、沼气服务车辆驾驶等技术的现场指导与操作,使他们熟知沼气发生原理、沼气池常见故障的排除及建后的安全使用、管理,提高了沼气使用的安全性。三是每年组织维管人员到外地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开展互学交流活动,找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
针对性的进行强化学习,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增强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三)加强机制创新,转变服务方向
随着农村养殖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转变,农村户用沼气推广越来越难,为使户用沼气建设持续推进,我们的维管工作关口前移,积极组织维管人员创新机制,转变服务方向。一是在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进服务,用网点专业设备组织沼气池的装水试压和接种物投放,以此来提高群众利用沼气的积极性。二是每年春季组织维管人员开展一次沼气利用宣传和普查工作,及时排除故障,保障已建设沼气池的利用率;秋末冬初开展一次沼气安全指导检查,保障沼气池安全越冬,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组织检查中我们对维管人员按每户每次给予0.5元的补助,以微薄的报酬鼓励维管人员做好服务。三是把“三沼”综合利用作为当前沼气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维管人员中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在X能源办的协助和支持下,维管人员在引导农户转变发展方式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目前沼液沼渣的利用在X乡X、X乡X等村得到普遍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网点运行困难
目前我X已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78处,确定了服务人员,配备了服务设备,但对沼气服务人员在运行上尚未补助政策,农村能源建设部门又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服务人员没有基本的工资保障,向农户服务如果收费低,根本解决不了报酬问题,收费高群众不愿意,也违背的沼气项目建设增收节支的初衷,服务人员积极主动服务的热情不太高,同时,沼气池清渣是沼气服务最主要的工作,由于沼气服务车辆故障频发,对服务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来,农村沼气建设任务繁重,我X能源办人员较少,主要精力都放在沼气项目建设上,后续服务滞后,致使农户在沼气使用中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维护,停用半停用的沼气池比较多,要实现二次启动,原料及进出料资金还需投入300元左右,农户缺乏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三)沼气发酵原料普遍短缺
由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牲畜养殖量大大降低,造成沼气发酵原料短缺,导致产气不好,使用效果不佳,尽管我们提倡用秸杆作原料,但用秸杆作原料需要预处理,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成本高,绝大群众不接受,这给沼气正常使用和户用沼气推广造成了严重影响,维管工作出现一些维管网点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
第四篇: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江西国家税务局
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现状与对策
江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事前审批”已逐步取消。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为堵漏洞、防风险,税务总局提出加强税收优惠政策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但未出台统一的后续管理规范,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责边界尚不明晰,涉税部门之间和税务机关内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和管理合力,基层一线对税收管理风险难以把控。本文从防范税收风险角度出发,通过调研分析,收集了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后续管理的必要性和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税收优惠 后续管理 风险防范
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税务部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方式随之从审批制转变为直接申报备案制。面对事前防范手段日益弱化的新形势,如何规范简政放权后的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切实防范税收风险已成为打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一、后续管理现状 持续深化的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可以说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便利了纳税人、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税务机关征管压力,但又因放管结合不到位等原因也随之带来了改革“阵痛”。
(一)简政放权的积极效应
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原先大都属前置审批制,简政放权后大部分转为备案(或直接申报)制管理或被取消,管理方式逐渐从“事前审批”向“事前服务、事中控制、事后监管”转变(见表1)。
表1 简政放权后国税系统税收优惠管理情况
项目 合计 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其他税种
合计 96 62 29 5
申报类 11 4 3 4
备案类 85 58 26 1 注:该表数据汇总江西省国税系统现有税收优惠事项
简政放权后,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大大简化,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对征纳双方而言实现了“双赢”。一方面,充分赋予了纳税人自主享受、自行申报税收优惠的权利,减轻了纳税人负担,优化了税收环境,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突出表现在“三省”:一是省时间。取消行政审批后,纳税人上报信息不用县局、市局层层流转审批,只需要携带符合规定的涉税资料到办税服务厅进行备案,就可以即时办理,办理时间较之前普遍缩短十余个工作日;二是省精力。取消行政审批后,部分纳税人报送资料减少40%以上,避免了纳税人“多头跑”的现象,办税环节、办税次数、办税时间平均减少30%以上,即办事项增加50%以上。三是省成本。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小微企业所得税、促进就业创业等税收优惠事项办理门槛降低,扩大了受惠面,提高了优惠效率,企业享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另一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也使得税务机关从繁杂的“保姆式”管理和行政审批压力中解脱出来。涉及审批各环节的税务人员不必再为纳税人提交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某种程度上大大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压力和风险。
更为可喜的是,简政放权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给纳税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经济发展的辐射效果更加显著。以江西国税为例,随着简政放权的逐步推进,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户数比简政放权前增长56.07%,优惠税额增长66.47%,均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政策实施效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基层征管一线和纳税人,我们发现,由于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到位,简政放权的政策效应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纳税人对享受政策越来越“迷惘”。出于对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和理解不到位,对后续管理要求改变的不适应,纳税人中不会、不敢、不愿享受优惠政策现象在蔓延。一是不会。由于纳税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何进行备案、应提供哪些资料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不了解,特别是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对税收相关优惠政策不熟悉或理解出现偏差等原因导致了纳税人未按期按规定备案、申报时未填或填错栏次等问题,致使企业未享受或错误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不敢。简政放权后,要求纳税人必须对自己的涉税事项潜在的风险承担全部责任,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害怕备案错误被追责而不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甚至还有个别财务人员隐瞒企业主私自放弃享受优惠权利;三是不愿。长期以来,纳税人习惯于税务部门事前的审批把关,对税务部门审核依赖性较重,不愿改变多年来的办税习惯,对简政放权后的备案制方式抵触,有的甚至要求按原方式报请税务部门进行事前审批。
2.税务人员对如何管理越来越“无措”。随着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制的推行,原有的管理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基层一线的税务执法人员对事中事后该“管什么,怎么管”困惑重重、茫而无措。一是权责划分不清。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中,没有对税务机关的权利职责以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划分,税务人员执行政策依据不清,不敢作为。如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后转为其他权力的23个事项,迟迟未进行明确和规范,税务人员只能按税务审批进行处理。二是管理规定相互冲突。有的税收管理规定与法律法规相互冲突,如在不迟于汇算清缴申报时备案的规定:按取消税务行政审批相关规定,未按期备案不影响优惠享受,而《征管法》要求,未按规定报送相关资料需进行处罚。也有的政策不统一,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两个优惠目录中存在部分项目认定范围和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管理方式缺位。简政放权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办税需求的获取渠道将减少,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风险苗头不能及时捕捉,风险洞察力短期内可能减弱。同时,还存在仍沿用老办法管理新事物的现象,对如何防范纳税人违规创造条件享受优惠政策的办法不多。对纳税人自主申报的涉税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很难把控,特别是取消入户执法后,税务人员对纳税人报送的信息无法及时核实确认。
3.税务机关对执法环境越来越“无奈”。简政放权对减轻纳税人负担、营造良好税收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国税收法治理念尚未完全树立、部门本位主义较为严重、纳税人税收法治素养缺乏等,严重影响到税收执法环境,加大了简政放权后税收管理的困难程度。一是地方干预增大。随着税务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和取消,基层一线税务机关对于政策落实的权限增大,地方对税务机关干预的屏障降低,来自地方的涉税干预力度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要求允许企业违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纳税人遵从度不高。有的企业不符合税收减免的条件,但是为了享受税收减免,“创造条件”享受优惠条件。比如资产损失、投资受益和税收优惠享受等原来需要事先审批的事项改为备案制,可能存在备案不实和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税款流失。三是税收社会共治氛围不浓。部分涉税职能部门认为税收治理是税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本职工作关系不大,对税收共治缺乏主动性,时常发生推诿扯皮、应付了事的现象。尽管近年来税收共治工作不断规范化,但大多数仍存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工作,工作措施落实力度不大,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如科技部门对高新企业税收管理的配合不够,公安部门对税务部门移交的涉税案件不愿承接等。
二、问题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税务部门简政放权工作进程势头良好,力度强劲,成效显著。但由于在厘清权责、制度设计、风险防控、社会共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简政放权推行过程中“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
(一)权责未厘清是简政放权推进过程的“中梗阻” 税务部门简政放权是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社会责任权利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厘清权责边界是简政放权的关键所在。目前,税务部门仍未对行政权责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并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税务部门同纳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边界不明,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后续管理措施制定不及时、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科学、此前政策清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简政放权后执行税收政策把握口径不统一,税收政策难以准确落实到位。
1.税务权责清单出台不及时。2016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方案》,首先在税务总局等单位开展试点,要求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以清单形式列明试点部门的行政权责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等。截至目前,税务部门权利和责任清单仍未出台,税收执法权责清单、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权力责任义务边界仍未厘清,税收执法流程和税收执法程序仍不明确,直接导致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在简政放权后的税收优惠事项办理中因无据可依而不敢作为。截至目前,除7项税务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保留外,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清理完毕,其中57项予以取消,23项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但至今未全面出台明确、统一、规范的后续管理办法和措施,纳税人与税务部门权责边界不清晰。
2.后续管理措施制定不及时。2015年以来,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强化后续管理的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从后续管理的原则进行了规范,均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后续管理缺位的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建立简政放权后税收优惠后续管理工作机制,对后续管理的途径、程序、内容、编制等没有进行明确,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进行后续管理中难免会感到困惑。一方面,由于简政放权后税务部门权责边界尚未完全明晰,税务人员感觉压力骤然减轻,出现了从“严审”到一放到底、彻底不管的思想波动,主观上造成税收优惠政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税务行政审批改备案后,部分税务人员感觉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少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加上近年来税收管理员因管理不到位被追责的案件日益增多,客观上造成了税务人员不愿管、不敢管的情况。对于长期“享受”税务部门“保姆式管理”的纳税人来说,习惯依赖税务人员代办、包办相关涉税事项,自身对税收优惠政策关注、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够深,在没有明晰权力责任义务边界的情况下,往往造成纳税人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未享受、少享受或因非主观故意导致违反税法被处罚。
3.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科学。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政策出台缺少必要的认证、听证程序。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过于复杂,造成不仅仅是纳税人甚至税务人员也感到理解难、操作难、享受难。简政放权后,围绕企业高新技术的一系列税收优惠,都从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在充分享受简政放权带来便利的同时,普遍感到税收风险的显著增加。如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费的加计扣除不再需要税务部门的审批,只需在享受税收优惠时自行备案即可。但企业却很难自行认定该研发费项目是否属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甚至税务部门都无法进行认定,没有科技部门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作出权威认证,企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有很大风险,一旦认定失误,企业将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另外,简政放权后,一些原有的税收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实际,但这些制度并未及时清理和废止,无形中增加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如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在新的税收形势下,其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税务部门责任风险过大、保姆式管理过多等缺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纳税人减轻甚至开脱其应承担的责任创造了条件。
(二)税收风险防控手段不足阻碍简政放权打通“最后一公里”
简政放权后,在目前纳税人遵从意识不高、外部信息来源不畅、征管措施不力、稽查手段单一的当下,可能出现虚报税收减免条件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的现象,税收风险防控手段不足的问题在简政放权后进一步放大。
1.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税务机关及其部门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税收风险防控的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至事中事后监管,但目前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与简政放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各级税务部门对风险的登记评估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形成执法风险数据库,也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使得目前的风险防控手段还十分粗放;风险防控机构仍未设立,各级税务部门还未设立风险防控中心,风险防控工作缺乏承担主体和管理机构;风险应对能力较差。目前税务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大多止于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建立。如简政放权后,税务部门仅仅注重税收优惠政策备案资料的完整性,但对资料中数据的完整性、逻辑性、关联性难以进行风险管控。
2.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税务部门推行简政放权,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做支撑,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是保证简政放权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信息系统在税务机关内部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纳税人履行义务的方面,其他方面还不够完善:数据获取渠道不畅,税务机关的信息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等第三方海量的与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信息来源渠道不广,简政放权后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将减弱,如果不能在简化办税流程、精简办税资料等要求下及时从第三方获取纳税人信息,将导致因信息掌握不全面而产生的税款流失风险;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强,对涉税数据的管理分析和比对不到位,运用大数据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的金三系统,未能完全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仍然是以省为单位建设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全国范围内的税收数据共享和交换仍未实现。
3.税收违法成本过低。简政放权后,大量的权利归还于纳税人和市场,纳税人自行确认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需要极强的纳税人自律意识,税收违法行为的惩戒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纳税人违法行为很多都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其税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有违规享受优惠政策行为,多以补缴税款进行处理,进行处罚时往往在自由裁量权之内选择低幅度进行处罚,或是以补税代替罚款,甚至是以罚款代替刑罚,导致纳税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增加了纳税人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的“积极性”,势必会给税务机关增加较大的管理难度。
(三)税收社会化管理不到位影响简政放权跑出“加速度”
税收社会化管理的推行程度决定了税务部门简政放权的推行质效,在还权还责于纳税人的过程中,综合治税强大合力尚未形成、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税务部门简政放权跑出“加速度”。
1.综合治税强大合力尚未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成型的一套税收社会化管理体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支撑不够,征管法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在法律条文规定中没有明确哪些单位和部门具有提供社会化管税的义务,以何种形式、程序进行,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社会力量得不到充分调动。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税收保障条例》《征收协助条例》等,但这些规章只限于地方,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操作性较差,其法律的权威性方面也略显不足。除了法律层面,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化管理规范、办法和具体的措施。部分涉税职能部门税收共治意识不强,参与税收社会化管理的主动性不够。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是否满足“产品(服务)范围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足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条件,税务机关难以核定,如果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核实则更具权威性;在涉及残疾人优惠政策中,由主管民政部门核实残疾人劳务合同签订情况、上岗情况、工资发放等情况,将大大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2.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简政放权后,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的准入门槛被大大降低。在税收优惠政策备案管理中,部分纳税人资料的真实性需要涉税职能部门进行验证。如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需要科技部门配合等。但现阶段综合治税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税务部门与涉税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仍不顺畅,纳税人的备案资料难以核实。特别是纳税人优惠条件发生变化后,税务部门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导致纳税人可能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由于联合惩戒机制缺失,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也间接“助长”了纳税人违规享受税收优惠的投机心理。
3.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对涉税中介机构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发挥中介力量参与社会化税收服务等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纳税人主动寻求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代理税收业务的意识不强,与发达国家税务代理相比,我国税务代理率普遍较低,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委托税务代理的纳税人不到10%。另外,涉税专业服务立法缺失阻碍行业发展,涉税专业服务的法律支撑仅有部门规章《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法律级次低,不能作为设立行政许可的依据,导致2014年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和职业核准的行政许可被取消,行业发展和作用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同时,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人员良莠不齐,无论在机构规模,职业人员的素质,还是管理制度方面,都与税务部门简政放权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对策建议
税务部门应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对取消和下放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管理,持续推进后续监管精细化和税收风险常态化,实现取消行政审批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以管理“强身”实现职能“转身”。在行政审批和办税负担上做“减法”,在后续管理和监管上做“加法”,把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持续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一)顶层设计是基础:完善取消行政审批后续管理制度
顶层设计主要内容就是要厘清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权责边界,将该放的权力放到位,将该担的责任担起来。
一是取消不适应形势的税收制度。加大税收征管改革推进力度,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进“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税收管理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取消省以下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管理事项,以权责清单形式列明税务部门、纳税人和涉税职能部门的行政权责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等,在梳理、明确税收行政权力的同时,一并清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逐一厘清与税收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职责边界等。规范税收备案管理,制定减免税备案管理办法,规范备案形式,明确备案程序、监督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责任,增强备案管理刚性。
二是制定和完善后续管理制度。加快后续管理制度建设步伐,建立规范化、程序化后续管理长效机制,明确管理权限、管理部门和工作程序等关键事项,增强后续管理制度的确定性、协调性。增强同一税种优惠政策调整的前后衔接,增强不同税种优惠政策相互协调,以利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准确理解、正确适用。跟踪评估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续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根据后续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和细化相关管理措施,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理顺后续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准确界定取消行政审批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力和责任,厘清、理顺基层纳税服务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衔接程序、时限等,实现配套跟进。注重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后相关涉税法律、法规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既要防止出现制度真空,又要防止产生新的制度陷阱和风险,为基层执法提供可执行依据,让基层敢放敢管、放权到位。
(二)风险防控是关键:持续提升税务机关后续管理效能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推进后续监管精细化和税收风险管理常态化,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根本转变。
一是依托大数据应用识别风险。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健全数据采集规范。拓宽数据采集范围和渠道,完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整合第三方涉税信息和互联网涉税信息,建立风险模型,加强数据分析,强化风险识别,按照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加强主动管理,提高“互联网+税务”时代运用大数据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能力。
二是落实扎口统筹制度防范风险。加强税收风险规律研究,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及分析识别模型。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按照风险管理流程,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有效实施风险管理。
三是强化税务稽查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增强稽查精准性、震慑力。加强税警协作,健全税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打击税收犯罪活动。
(三)社会监督是保障:以社会化思维构建共管共治新格局
实现税收社会化管理,释放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降低征管成本。
一是树立税收共管共治新理念。税务部门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实现税收职能必须依赖全社会力量,把本该纳税人负责的归还纳税人,把不该管的、管不好的交给市场或社会,依托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目前明显超出了税务部门管理职能范围的部分事项,可以放在社会分工中,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最优效果。
二是搭建税收共管共治新平台。搭建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从制度层面规范综合治税相关部门履行税收保障、提供涉税信息的主体责任。如由科技部门核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条件,并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在涉及残疾人优惠政策中,由主管民政部门核实残疾人劳务合同签订情况、上岗情况、工资发放等情况,并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税务部门认同科技、民政等部门的核实证明,但不承担核实责任。
三是构建税收共管共治新格局。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引导公众监督,依法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纳入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畅通公众投诉举报通道。建立税收违法黑名单制度,加强协同监管并对税收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曝光税收违法典型案件,落实欠税公告,强化舆论监督。发挥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纳税人使用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的涉税服务,并加强监管、规范涉税服务活动。
课题组组长:王
勇
课题组成员:陈玉萍
徐先锋
刘占涛
余
璐
第五篇:农村保洁服务与管理规范
XXXX-XX-XXXXXX-XX-XX实施 发布
DB
DB
/TXXX—2014
地方标准规范
(报批稿)
农村保洁服务与管理规范
发布
DB330424/T 100—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人:XXX、XXX、XXX。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0424/T 100—2014
农村保洁服务与管理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的管理要求、保洁服务和监督检查等。本标准适用于乡(圩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见会农治办〔2015〕1号、会农治办〔2015〕2号会农治办〔2015〕3号、2洞字〔2015〕54号)。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设置要求 3 管理要求
3.1 机构设置(见洞字﹝2015〕53号)
3.1.1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负责辖区内涵盖圩镇、村庄、河道、道路等的农村环卫保洁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3.1.2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专职工作人员10名,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卫保洁工作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考核工作。
3.1.3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负责对对农村中乱扔垃圾等违规行为依规查处。
3.1.4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保洁员实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3.2 制度建设(见洞府字〔2015〕23号)
3.2.1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应建立和健全乡环境卫生保洁规章制度,实现环境卫生岗位定范围、定职责、定待遇,实现环境保洁人员定岗位、定人数、定时间。
3.2.2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应根据各环境卫生保洁服务岗位的特点,调整作业时间、作业方式,合理探索和实施机械化保洁作业。
3.2.3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监督考核制度,形成乡、村两级监督检查机制。3.2.4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应建立环境卫生保洁专项工作台账,及时、有效、规范记录,定期整理相关资料。
3.2.5 各村宜将农村保洁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3.3 人员配置(见洞府字〔2015〕23号)
DB330424/T 100—2014 3.3.1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设立专业环境卫生保洁队伍,配置专职环境卫生保洁员。3.3.2 各村保洁员按常驻人口配置,分区域负责保洁工作。3.4 设备配置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配置应符合DB330424/T XXX的要求。3.5 宣传评比
3.5.1 乡及各村应利用板报、橱窗、横幅等宣传工具,采用多样化、有针对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3.5.2 各村可通过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文明乡村、卫生乡村、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增强卫生意识、文明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4 保洁服务 4.1 通则
4.1.1 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应由相应的部门组织实施:
a)b)c)d)e)乡交通运输站负责乡级公路保洁工作; 乡水管站负责主要水域保洁工作;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联系、协调工作; 乡农技站加强秸秆等农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
乡兽医站负责畜禽污染的治理及动物尸体的监管及处置工作力度,避免动物尸体混入生活垃圾中,确保得到有效处置;
f)居委会负责辖区内涵盖集镇、村庄、河道、道路等的保洁工作。4.1.2 应保障以下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a)b)c)d)e)主要道路、桥梁、河道等两侧; 圩镇及店铺门前;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自然村落、社区; 环卫设施周边。
4.1.3 加强对乱粘贴、乱涂写、河浜等环境卫生难点开展专项环境卫生治理。4.1.4 保洁实行定时管理和车辆定点集中管理,每天保洁时间不少于8 小时。4.1.5 垃圾箱、果壳箱、垃圾房清运和清理及时,做好垃圾箱的维护更新工作。4.1.6 保洁员在岗保洁时应着保洁工作服。
4.1.7 村庄应制定垃圾收费和保洁服务标准并公示,宜直接向农户收取垃圾清运费用。4.2 圩镇保洁
4.2.1 主要街道、圩镇菜场实行16 小时保洁,次要街道8 小时保洁。
4.2.2 圩镇街道、人行道两侧、绿化带实施巡回保洁,对垃圾箱、果壳箱、垃圾房清运及时并清洗,并定期维护更新。
4.2.3 圩镇河道应进行长效巡回清理和保洁。
DB330424/T 100—2014 4.2.4 圩镇保洁应实现:
a)b)c)d)街道、人行道两侧干净整洁无垃圾; 河道、桥堍两侧干净整洁,无暴露垃圾; 垃圾房、果壳箱周围干净整洁; 垃圾清运及时、规范、无遗洒。
4.3 村庄保洁
4.3.1 村庄日常保洁实行全覆盖,巡回保洁、垃圾收集每天不少1 次。4.3.2 村庄中池塘及其周边定期清理保洁,每周不少于2 次。4.3.3 村庄垃圾清运及时,日产日清。4.3.4 保洁工作应实现:
a)b)c)d)e)f)村庄中农户垃圾收集设施完好; 垃圾设施周边干净整洁;
行政村所在地、小集市干净整洁; 村庄中池塘周边干净整洁; 村庄内道路两侧干净整洁;
农户房前屋后、房屋夹弄干净整洁,无垃圾积存点。
4.4 河道保洁
4.4.1 河道应实行定期清理保洁,保持桥堍、河滩河岸两侧无垃圾、无障碍物、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4.4.2 在有害水生植物爆发季节应组织保洁人员及时进行打捞,防止有害水生植物大面积覆盖。4.4.3 各村在枯水季节宜组织设备和人员对河床进行清理和浜叉垃圾清理,保证河道及其两侧干净整洁。
4.5 道路保洁
4.5.1 道路保洁应实行8 小时保洁,垃圾清运及时,日产日清。4.5.2 道路保洁应实现:
a)道路两侧垃圾收集点附近清洁;
b)垃圾收集点不出现垃圾满溢或周边脏乱现象; c)道路及其设施清理干净,保持整洁。4.6 垃圾清运
4.6.1 垃圾清运及时,日产日清,实行封闭式运输,防止二次污染。
4.6.2 垃圾箱、果壳箱、垃圾房、垃圾中转站及其周边保持干净整洁无垃圾残留。5 监督与考核(见洞字〔2015〕25号)
5.1 乡成立乡环境综合管理站,负责全乡环境卫生监督考核工作,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乡、村两级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并复查。
5.2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每月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农村环境进行明查暗访,检查结果予以公示通报。
DB330424/T 100—2014 5.3 乡环境综合管理站专职人员对其分管区域的环卫保洁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通过日常检查、常态化监督,保障保洁工作开展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