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时间:2019-05-14 14: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第一篇: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

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 1.粗犷豪放

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2.乐观、自信

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如: 种地—“顺垄沟找豆包”、“哪打滑哪住犁” 打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面对挑战—“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3.生动、幽默、俏皮

东北方言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常采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形象来表达,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一些习惯用语非常生动形象、夸张惊人、俏皮幽默。4.多元融合

东北人的祖先是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游猎民族。在东北的广大区域内生活着多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东北方言里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如: 1)“悠车(儿)”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这种用具也比较流行,有句话叫东北三大怪,其中一说是“养个孩子吊起来”,指的就是悠车儿。它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似船型,用木板制成,有一米长,两端是椭圆形的,像猪腰子一样,因此也称为“腰车”。车的下端有几根木制方楞,在方楞上钉有厚厚的木板,悠车的上端左右各两个铜制的圆环,还有四个铜钩用四根很粗的绳子拴着,绳子是从屋顶吊环里穿下来的,悠车的外端还有好看的图案,高级一点儿的还在绳子上拴两个铜铃。

2).在现今的东北地区的地理名词中有很多是来自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东北的山山水水都印刻着各少数民族生活的足迹。例如: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思为弯曲的江。图们—为满语“图们塞勤”的简称,“图们”意为“万”,“塞勤”意为“河”。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之义。5.在东北方言口语中,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来称呼人,这是东北农业文化的一个特征。假如你是一个外地人,刚下火车,就会被热情包围住:“大哥大姐吃点儿饭吧,包子、馅饼、大米粥都是热乎的,刚下火车怪累得。”一席话说得你似乎真的到了亲戚家,只好进去吃,否则不好意思。在东北,不论你是先生、小姐、老板、太太,还是处长、经理、教授,都可以称呼为“大叔、大爷、老姑夫、大妹子、咱哥们”等。这些被人认为土得掉渣的东北话,与东北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有关,是血缘意识、亲情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二、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魅力走上舞台,走进影视

东北方言是地域文化品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品牌包容地域文化的精华,即地理和历史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这一个”文化。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品牌。它产生于地域,又是其文化的代表。能够称得上是东北地域文化品牌的,当下公认的是东北的“二人转”和最近上演的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此外,还有每年春晚东北方言小品。1.东北二人传是东北方言的最集中体现的地方戏曲,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在民同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感冒看场二人转,强起捂被发场汗” 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东北人民丰富的语言,无疑是“二人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乡村爱情》等等,在央视和其他电视台热播,引起了观众的好评,也因此成为东北文化的品牌之一。“二人转”和东北风味的电视剧取材于关东地域的生活,东北方言自然成为剧本的叙述语言、描绘语言、表情语言。其文本用东北方言传达出关东独具文化持质的心理、意识、情感、习性。“养活的孩子叫猫给叼去了,白费劲了”(电视剧《刘老根》)、“翠花,上酸菜”、电视剧《东北一家人》等极具东北特色的语言,体现了东北农民式的幽默和乐观的文化品质。

3.而近十多年来,由于每年春晚小品中都有众多东北籍演员的出色表演,比如黄宏,赵本山,范伟等,使东北方言的生动活泼幽默得以在全国闻名,小品作品中的诸多方言台词也成为了下一年的流行语,这足以展示东北方言的感染力。比如,“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来个粘豆包”(《红高粱模特队》);“这叫鞋拔子脸哪?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昨天、今天、明天》),“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拜年》);“耗子给猫当三陪——你挣钱不要命了!”、“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拜年》)在这些小品作品中,东北话也极尽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同时非常讲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用来抒发说话人的情感,增加语义强度、力度,达到令听者心生形象生动,醒目而强烈的深刻印象。例如,:“海湾那旮吃不了兜着走:威胁对方以后可能遭受重大惩处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昨天、今天、明天》;“签字售书那天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他搞他的民间艺术,我整我的出版物。生活上俺们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帮助,咋跟你形容呢”(《小崔说事》)

东北方言在东北文化品牌中的使用,有喜剧性的效果,所以东北方言现在已成为娱乐主流中的主打语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和符号,在语言中,代码和信息互相依存。文化只能存在于语言中,任何文化的特性只能在自己的语言中展示出来,方言土语本身就是最直观的地域文化信息,是语态化符号化的地域文化存在。要研究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特性出发。

三、在熟语俗语歇后语的使用中再添活力

东北方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普通话很接近,甚至听起来比北京话还标准些,但是作为一种方言,它的许多词汇是独有的,是世世代代东北人生活经历积累的结果;它朴实生动,活泼风趣,充满着浓浓的黑土风情。在东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歇后语,熟语,谚语,演绎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

1.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问事儿问老头儿”,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痂子—— 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嗑出臭虫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克敌制胜。

2.东北方言的魅力表现在其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极性夸张。“八杆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形象直观的表现关系的疏离。“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给个棒锤就当针(真)”,比喻心眼儿过于实在,不能判断真假话。“包子有肉不在摺儿上”意为有财富、实力而不显露。“吃不了兜着走”是威胁对方以后可能遭受重大惩处。

四、从东北方言中看民俗文化

1. 东北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非常看重是非曲直,做事讲究“正理”,不能讲“歪理”,做人又有人样儿,不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比如当个人利益受到侵犯却无力反抗时人们常说“你咋这么不讲理呢?” “咋地吧!就这样!”。“他那个人四六不上线,清点儿搭理他,别把你带沟儿去!”而中国人在男女关系上的思想保守性也在东北话中得以体现,人们往往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让听者自己揣摩体会其中深意。如,“那你看,他俩是咋回事?能是啥关系?” “啥关系?那关系呗!”

2.“面子”作为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社会规约性。在语用学研究中,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借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理论”,用来解释话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他们把这个理论分为了“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以表示希望赞许肯定和不想因迁就别人的话语而丢失面子的心态。然而,从整体上反观东北方言,它的批评类言语行为大多比较激烈直白,很少有委婉含蓄的提醒来保留面子。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这些批评类话语也会因说话双方的社会角色差异,听话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作具体的含糊调整。

如长辈批评晚辈时说“你是和(ge)谁说话呢?”,就暗示了晚辈之前的话语不分尊卑长幼,没大没小,冒犯了长辈的尊严。又如平辈人之间有时会提醒说“你这话儿有点过了”“差不多就得了”“别得理不饶人啦”同样暗含着先前的话语有些浓烈,有些火药味儿。“把话说开唉”则是希望能够开诚布公地说,从而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除了批评之外,在闻听到对方遭遇不好情况时,为了给对方留些脸面,东北人也常常会采用语义模糊的方式。例如,“听说你那啥啦,我过来瞅瞅”,这个“那啥”就代指听话人的不好遭遇,由于不便直接说出,用代词可降低对听话人的情绪刺激,减弱语义强度。

五、总结 东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俗文化,有着很土很野性的美。一马平川的沃野草原孕育了属于东北人特有的文化,因此,东北人的性格上大都印着明显的东北原生态的印迹,他们豪爽奔放,不拘小节,质朴纯真,不矫揉造作。所以,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字气一样,具有着野性大气的美,它亲和力十足,直通人心,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便会对“大哥”“大姐”等亲切的称呼所打动,因为东北话的亲切真诚,让你永远不用处心积虑加以防范,人和人的距离通过这种方言的交流可以神奇地拉近。总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山黑水,茫茫林海养育了亿万东北豪情儿女,也造就了大气奔放却不失幽默诙谐的东北方言。

第二篇: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 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还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由于传输手段受限,加之东北口音影响,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如“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lèn”是“嫩”的误读;“得瑟”是“抖擞”的误读等等。这些误读在为东北方言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东北“黑土文化”,为东三省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第二,东北方言的特点。语音上,不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你我能否重(cóng)复昨天的故事(sì),我这(zè)张(zāng)旧船(cuán)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cuán)。宋丹丹作为一名北京人,以其过人的表演功力将这段话的“东北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特点在许多其他影视作品和小品中亦有所体现,它为这些文艺作品增加了不少亮色。在以元音“a”开头的词组前加“n”,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如,“安排(”nān pái)、恩爱(ēn ài)等等。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已经很难显现,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再使用具有此特点的东北方言。在东北方言中,一些发阳平音的字往往读成上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福”、“职”、“蠕”等。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变“üe”音为“iao”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如“乐”、“学”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更加风趣诙谐,读起来虽有些“土气”,却十分亲切。东北方言从发音上体现出了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和无畏的个性。

构词上,东北方言特别常用叠词表程度,除了前文说到的“杠杠的”“嗷嗷”,还有“磴磴”(形容结实)、“呼呼”(形容迅疾)、“咔咔”(形容灵敏)等等,这些副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之深,同时又体现出东北人直爽奔放的内心世界。

词语运用上,东北方言更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例如,东北方言中,人们把没精打采的人成为“瘪茄子”,这是由茄子被霜打或日晒而呈现出来的蔫状所引申的;再如,“香饽饽”原指一种好吃的面食,却常被用来形容人气高的人或事物;又如,“铁”是牢固坚硬的金属,因此东北方言中常用“铁子”来形容与自己关系亲密、牢不可破的人…… 东北方言灵活的词语运用,像是为东北人的生活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东北人如此有激情地面对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东北方言的传播现状及形式。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通过影视作品,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形式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从乡村爱情到不差钱,从忽悠到急眼„„这些作品和语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然而,东北话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到全国不仅因为东北方言小品影视的精彩,东北方言自身也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其中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多数东北人说的 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道还少,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正因为东北话相对标准,读音咬的较为真切,所以运用各种拼音手法都得心应手。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个很多大的优势。

其次,东北方言许多俗语隐含着高度的人生智慧,并且寓意积极、劝人向善。例如“吃人家最短,那人家手软。”也是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这些来自生活得词汇虽然没什么大道理,但富于哲理,耐人寻味,使俗语也成了一本学不完的教科书。

当然,现如今,普及普通话的政策对东北方言正在影响,许多有有特征的东北方言也消失了,只凭口耳相传的东北方言也应该得到整理和保护。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的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文化。方言是与特定的地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结晶。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胡适认为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文学语言。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东北方言正以它独特、诙谐的语言特征强力的感染着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邵则遂,刘宝俊 《大学生语言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马思周、姜光辉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韩耀旗、林乾 《清代满族风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芳 《解读东北喜剧小品》

中国喜剧网,2004年5月

张婧、陈坤 《东北文艺现象透视》

艺术百家 2007年

第三篇: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 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 艺术 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 自然 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 影响 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 分析 ,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 中国 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 研究 和 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 问题 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 规律 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1.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1.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āo)东北方言读同胞(pā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ā);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ě)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ě)。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2.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ü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2.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ò)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ó)东北方言读抚摩(mē)、乐山大佛(fó)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2.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 教育 我们要“好好 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ü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ü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ü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第四篇: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入学 2012 学习地点(函授站)铁岭 学生姓名 刘春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9.25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前言„„„„„„„„„„„„„„„„„„„„„„„„„„„„„„(3)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4)

(一)平翘舌不分„„„„„„„„„„„„„„„„„„„„„„„„(4)

(二)改换r声母„„„„„„„„„„„„„„„„„„„„„„„„(4)

(三)多加声母 n„„„„„„„„„„„„„„„„„„„„„„„„(5)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5)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5)

(一)以e代o的现象„„„„„„„„„„„„„„„„„„„„„„(6)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6)

(三)多加鼻韵母n g 的现象„„„„„„„„„„„„„„„„„„„(6)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7)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8)

(一)调值不到位„„„„„„„„„„„„„„„„„„„„„„„„(8)

(二)字调不一致„„„„„„„„„„„„„„„„„„„„„„„„(8)参考文献„„„„„„„„„„„„„„„„„„„„„„„„„„„(10)致谢„„„„„„„„„„„„„„„„„„„„„„„„„„„„„(11)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摘要: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 :普通话 东北方言 语音特点

Abstract: The dialect of the offshoots of ancestral could on the border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who spoke mandari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ther the general can understand it,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 of dialect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pread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 not putonghua “limited”, has its own voice, straight in the u.k., to his wit and humor, and Zhao benshan, Gao xiumin, wait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ist Fan wei by the Northeast Errenzhuan, plays and movies for the work of art creation, the dialect with a new art and formed a “the Northeast dialect Hot”.To exis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and in the vernacular of searching self-analysis, the trial with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contrast, from initial and final, the tone of the three main way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 speech and the northeast of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help.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diale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s a “market”, but it can never replace mandarin.The han nationality specific position.Keywords: Mandar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 引言: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二)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ý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îu)东北方言读肥肉(yî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三)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üo)东北方言读同胞(pü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ü);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þ)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þ)。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û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一)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î)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ï)东北方言读抚摩(mý)、乐山大佛(fï)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û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û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û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û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û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三)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üo;谋(mï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û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û,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üo)东北方言读剥皮(bý);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â);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î);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一)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二)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ü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þ);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ý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â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ü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ü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þ)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ý);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þ)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ã);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10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4]黄伯萧、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文英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五篇:浅谈东北方言与满语的关系

浅谈东北方言与满语的关系

刘英子

(江西理工大学 外语外贸学院 江西赣州)

摘要: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满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东北方言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载体。

关键词:东北方言;满语;词汇;文化。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的肃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地涵容着周边诸多部族,最终形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由于与汉族频繁密切的交往,两个民族之间长期杂居共处,特别是公元1644 年,清王朝入关,大批满人“随龙入关”,使满族固有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冲击。满族文化、语言在几近消亡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满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日趋消损而退居次要地位,使用地域与日俱减;另一方面,在两种语言的斗争过程中,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乃至对汉语普通话之影响也不断加大,满族人在向汉族人学习汉语的同时,把自己从东北带来的方言土语和一些满文词句融合在汉语中。

而东北汉语方言的最后形成,当是在明清之际。当时东北汉人因移民激增,留下的汉人相当一部分已融入当地的诸民族中,这些自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土著汉人”最先受到满语影响,对后来汉人语言上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正是在他们与满族人的双重作用下,才最终塑造出东北地方话的独特形象。

一、东北方言中满语的地名

满族是中国东北部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数量浩繁的满语地名伴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地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未能流传下来而湮没消逝了虽然如此至今仍存在数量可观的满语地名群仍以其迥异别种文化的独特面貌在我国的地名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比如,哈尔滨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又有一说其满语发音为 halfinn 直译为“扁状的岛屿”,齐齐哈尔旧称“卜奎”bukui 是“摔跤手”之意,是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译为“边疆”的意思,佳木斯giyamusi 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

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兰旗署设“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嫩江原称“墨尔根”为满语“精于打猎的人”之意,后在1913年设嫩江县其满文发音为 non ula。伊春1967年设伊春市满语为“皮毛之乡”的意思,是由河得名,伊春境内主要河流为汤旺河,在伊春市市区的一段称为伊春河。同江市,1913年设临江县后于1914 年改为同江,1987年设市同江旧名叫“拉哈苏苏”苏苏一词满语中为高梁,拉哈一词语义未明现正在查找中牡丹江满语中称“牡丹乌拉”为弯曲的江的意思汉人取谐音为牡丹江满文发音mudanula。“吉林”又叫“吉林乌拉”是满语江沿的意思

地名文化是一个代代相传连续不断的传承过程是民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能体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特征反映文明的进化过程满语地名的命名体现于生产劳动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其命名者生活生产方式变迁及意识形态的演变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智慧希望和信念同时渗透了民族主体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并带有独特的创造性是思维意识的一种物化形态东北地区在地名命名上的满族特点是其地域生态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客观反映。

二、东北方言中满语的体现

哈拉巴在东北是人人皆知的。它本指猪、牛羊的前胛骨,后也代指相应部位的肉,甚至人的肩胛骨。其来源于满语“哈勒巴”。

拉合辫是满族筑屋墙的独特发明。它是在房。架立起后,下部以垒坯或夯土版筑法起基础,然后在木架上以泥草辫密编成墙,为防寒可编两重,中间实以泥土,里外抹大草泥而成。这种泥草辫满语称“拉哈”,敢以之而成之墙称“拉哈辫墙”,元音央高化成“拉合”。清人方成济云“‘核’犹言‘骨’也,木为骨而拉泥以成,故名”把满语当作汉语,大为谬误。

哈什、哈哧房皆是“仓房”之意,来源于满语“哈沙”。

瓦昏味儿《东北方言词典》谓;“象葱蒜、肉类腐烂的气味”,又说成“ě哄味儿”。按,“瓦昏”是规范满语,满文作wahnn,汉义为“臭”。“瓦昏味儿”即“臭味儿”。

旧时大人在哄小儿时,常用“马虎”“马猴子”“马耗儿”来吓唬小孩使不哭听话。其来源于满语“马虎”,义为“鬼脸”。

东北话中最具特征的词语是“嗯哪”。是“东北汉人最常用的应允声”。考

察起来,“嗯哪’.来源于女真语“—那”,汉义为“是”糟代满语口语音“依”如、“音喏”,规范语音“依努”,满文作inu。在现在满语口语中,音“逆啊”“义讷’“义能”。元音高化是语言发展史中的普遍特征。由低元音[a]高化成央中元音[e],再进一步高化成高元音[u]。东北话中之“嗯哪”,可以认为是口语中首音节重读元音[i]受其后的辅音[n]之影响而发生逆同化增音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首音节元音央高化或失落,即成为东北话中之“嗯哪”。作为表示肯定、赞同、允诺的词语·基广泛出现在13常生活用语中,如:“你说的是这个?⋯‘嗯哪,就是它。⋯‘你早去早回,别在路七耽误哇!⋯‘嗯哪!⋯‘你看这样中不中?”“嗯哪,中。”意即“是,是的”。

网户搭。旧时出租船、网以收利的人被称为“网户搭”其中“网户”为汉语,“搭”为满语,满文作[da]汉义为“头领”。“网户搭”即“网户头”或“网户主”。还有一些满语词,不仅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而邑进入北京话乃至普通话中去了。

蒙古包。其现在已成为对蒙古族圆穹顶帐蓬的规范称呼。但它却不是蒙古语,由“蒙古”而知系他称,非自称,此其一。其二,蒙古语“家”、“帐房’祢‘格乐”的。据西清《黑龙江外记》“呼伦贝尔、布特哈居就水草,转徙不时,故以穹庐为室,最便拆。穹庐,国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可知这是满语,满文写作monggo boo义为“圆毡房”(直译为“蒙古房)

乌拉。这是旧时东北人冬季普遍穿的用皮做的鞋 子。清代文献多记之,如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鞠牛豕皮为履,名日渥腊”;西清《黑龙江外记>“冬日行役,率着乌拉,⋯⋯软底而藉以草,温暖异常”;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土人著履,曰乌拉,制与靴同,而底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月漉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且亦耐冻耐久”等。鞋中所垫之草,即素有“关东三件宝”美称之·的乌拉草(另二件为人参、貂皮)。

飞龙。从字面上看“飞龙”颇似汉语,却与之无涉。这是一种生长在关外的飞鸟,本名榛鸡,又称树鸡。体长一般20厘米许。羽灰褐色有斑,头顶有一束盔毛,嘴短小,爪细,腿多毛,为东北著名山珍野味,清人多记之:“鸟有飞龙。大如鸽,自朔至望,其飞渐高;自望至晦,其飞渐低。二十八、九,乘骑可逐得之,今以祭。⋯‘岁贡鸟名飞笼者,斐耶楞古之转音也。形似雌雉,脚小有毛,肉味与雉同,汤尤鲜美,然较雉难得,多在深林密薮,故汉名树鸡。”可知:其非汉语,而是满语音的变读,其规范语日“斐耶楞古”口语曰“费叶棱乌”(旧清语作“非牙郎阿”乃其阳性谐音)。后人穿凿附会,显然是望文生义。

大麻哈。大麻哈鱼是东北地区的特产,主要产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亦见于绥芬河、图门江。“大麻哈”系满语“大发哈” “方口胖头’’)之口语变读,民国杨木墀纂《依兰县志>谓“达巴哈鱼,满名‘刀依嘛哈”。

哈什蚂。“哈什蚂”乃规范满语“哈锡蚂”(“水蛄”)之口语发音。今天所称之“哈什蚂”,已转指中国林蛙,民间俗称红肚蛤蟆。

堪达犴。“堪达犴”简称“犴”,即驼鹿。这是—个满语词,满文作k’andahan口语作“罕达犴”乃辅音[k’][x]之交替。

档子。清初,以五六寸之薄板书写满文记事,以为簿籍,积数片,则用牛皮条蒯。即为档子。此后,分类立卷归档保存的文件遂沿称档案。“档子”满语音“档色”,满文书作dangse。

磨即。东北话的“磨即”、“磨蹭”,是来自满语的“mojii或muoduo”

胳肢窝。东北人管腋下叫做“gezhiwo”,开玩笑时挠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音译。

勒勒。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挨尅。东北话的“挨剋”(aike)受到指责、训斥。如“那家伙挨剋多少次了,也没脸。”再不听话我可要剋你了”,“剋”就是满语“打”的意思.三、满语化东北方言在小品中体现

小品《拜年》中有这样的话:“不是我说你三胖子呀,像你这样领导干部哇,把你‘撸’下来算对了。”“你找范县长,你往乡长家都不干了,你跟我‘扯’那没用的。”前一句的“撸”与本文中的满语及物动词的“捋”是同义词,此词源于满语。后一句的“扯”与本文不及物动词“扯皮”是同义词,亦源于满语无疑。小品《就差钱》中有这样的话:“现在还有饥荒呢!刚拉的。”“还跟我俩扯呢!”“还差点儿没扯走我一万块钱。”第一句的“饥荒”,与本文中的满语名词“饥馑”为同一词,转引为“饥荒”。

小品《老根断案》中有这样的话:“如今嘴歪斜楞眼。”其中的“斜楞”与

本文及物动词“斜视”为同义词,亦可称为“斜楞”。

小品《小崔说事》中有:“几个‘嗝儿’就把你打蒙了。”“你这招太‘阴’了。”

第一句中的“嗝儿”,即为“打嗝儿”,与本文中的满语不及物动词“打嗝儿,打饱嗝儿”乃同义词。第二句中的“阴”,与本文中的形容词“阴险”为同义词。

小品《同学聚会》中有这样的话:“我压根儿就没走。”“你装啥呀!你说你到我这你装啥呀!”“你跟我俩装呢呀!”“这个玩意儿(韭菜)好摘,撸巴撸巴就完事儿了。”第一句中的“压根儿”,与本文中的满语形容词“压根儿”为同一词。第二、三句中的“装”,与本文满语中的不及物动词“装样子”、“装模作样”,形容词“装大模大样、装大样,”为同义词。第四句中的“撸巴撸巴”,与小品《拜年》中的“撸”亦为同义词。

赵本山小品之所以能够闻名全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的魅力,而小品语言则多为东北方言,其中又包含大量的满语因素,从中可见满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类似例句在小品中还可以举出很多,本文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故不赘述,文中的数例已能说明满语在东北方言中的作用。

满语融入汉语后,在东北大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其结果是东北地区的汉语得到了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当然还包含其他语言,如蒙古语、朝鲜语等,可以说东北方言是东北民族共同创造的。满族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较大民族,加之这个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过长达近300年的清王朝,无疑增加了其语言的影响力。满语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其语言的独到之处,它具有淳朴、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等特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语义,充分表现出其语言所独具的魅力,颇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汉力.乌拉街的方言土语[J].江城论坛,2010,1:28.

刘国石:浅谈满语与东北文化的形成 2010

东北汉语中的满语因素[J].东北史地,2009,3:49.

包婷婷:浅谈东北方言中的满语成分 2008

《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作业

浅谈东北方言与满语的关系

学院:外语外贸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081班

学号:05号

姓名:刘英子

联系方式:***

121544443(QQ)

下载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北方言祝寿词(共五篇)

    母亲令狐大容九十寿诞祝 寿 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中午好! 今天是2013年5月14日农历的4月初五,我们大家欢聚在这里,为我的母亲大人90岁华诞举行庆祝。值此举家欢庆......

    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

    元语用意识分析

    元语用意识视角下的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的分析 摘要:元语用意识是顺应论框架下的理论,人们在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元语用意识的支配。一般情况下,话语中元语用意识......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摘 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论文[精选5篇]

    摘要:本文运用语用理论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几个主要特征。话语标记语是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话语标记语在话语中具有关联性、顺应性及礼......

    打油诗极其特征分析

    打油诗极其特征分析 学号:2008212936 姓名:朱小鹏 打油诗是一种体裁,不拘文人雅客、市井俗士皆可创作,没有任何门槛。它只是一个工具,有没‘文化’均可操作,或许文化人操作得更......

    人群特征分析(精选合集)

    人群特征分析: 老人(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相关产品): 老年期的涵义: 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源于生物学,后移植到社会 科学领域中,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逐渐成长、衰退 再到死亡的一系列形......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