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创 新的可能, 并不只是科学家才有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要通过教 育、培训、开发、激励和实践来培养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广博的知识, 才能实现创新的可能。[3]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 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这就说明,我们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可以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关键, 我们要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锻炼。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数目逐年增多。据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到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尽管近年来第一、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这些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并没有下降,相反,还有大的提高。以浙江省为例,其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初期向工业社会中后期的过渡阶段,并以机械、电子、化工等为支柱产业,急需工科类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工科类专业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对比较广阔。
但是,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三股力量碰撞的局面,加上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总量在膨胀。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初期,创造出新就业岗位的潜力一时还难以显现出来,使原有就业矛盾加剧。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计划管理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使专业性强的工科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困难[1]。
二、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现象,在择业过程中也易产生盲目追求高薪的意向性偏差、选择大中城市就业而非农村和基层的区域性偏差以及选择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而非民营、乡镇企业等的结构性偏差[2]。同时,抗挫折能力弱等也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从工科大学生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看,除了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体现外,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具体要求都是随着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环境等各种因素时刻改变的。这就对高校在专业的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到高校专业内容设置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专业教师新知识转化、课程设置调整速度等的限制,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做出调整,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有调查显示,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3]。因此,毕业生接收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相对来说都是滞后的,尤其是工科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能马上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需要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和实习。
2.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就业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多数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同时,用人单位招聘学生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重学历但更重能力。很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企业实习的经历都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但是在高校培养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传授理论知识的力度更大。再如,成绩不是决定性的标准。很多企业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砝码。如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即使成绩相对差些,可能会更具有竞争优势。而在高校里,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更多的还是依靠学习成绩这一指标。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相互认知上易产生误区
对如今的大学生而言,“铁饭碗”已成为历史。在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也往往教育他们“先就业后择业”。
工科类专业多属技术类,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而学生在就业伊始,如果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朗,没有认识到工作的好坏、有没有发展前途并不是其就业一两年就能看出来的,就很容易忽略对自己就业的长久规划,一味看重报酬高低而忽视了对工作单位的深入认识,一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觉得自己没有被单位重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以致于频繁跳槽。
而另一方面,在有了毕业生易把企业做“跳板”的固定思维后,很多企业在面对大学生时有了更多的排斥心理。即使录用,也不委以重任、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岗位,也不进行培训。这又进一步加深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学而无用的落差感,易积累失望、不满等消极情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工科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对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工作队伍、培养方式、依托平台、创新模式四个方面进行。
1.工作队伍 对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也就要求工作队伍要在传统意义上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层面扩展到涵盖如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而能对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规范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另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邀请企业家、公司人事部门、技术部门等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校外辅导,以其亲身经历和实践感受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着重培养自身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我们利用110周年校庆,聘请一些成功校友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并为学生开设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2.培养方式
(1)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对工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能促使他们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了解用人单位注重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现状,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找到自身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运用好各类资源,加强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求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
工科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到厂矿、企业工作。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们必须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科研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但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验能力、工艺能力、解决工程实
[4]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一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为了让工科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并结合“优秀生培养计划”、“大学生科研导师制”等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科技竞赛,将科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安排专业实习等,使大学生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拓宽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调整了就业期望值。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锻炼,从根本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依托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多方位的实际活动为教师及学生在生产、科研、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学会创新方法、知晓创业和创新的艰辛,进而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5]。
因此,对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有效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个平台,加强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则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足,将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6]。
我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和尝试:依托专业教师和企业科研合作的良好资源,专业教师为学院和企业牵线搭桥,学院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创造平台;企业也通过学生对该企业认知和认可度的增强,在学院通过专长招聘的形式招聘优秀学生,从而达到双赢。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专利”,在本科院校实施,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的舞台。特别是工科大学生,其一方面接受学校系统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边学习边实践,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的协调培养下,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行为素质都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获得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4.创新模式
在产学研教育的基础上,工科院校还可以进行模式创新,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尝试,让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和提高。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要解决工科大学生与企业间存在的认知误区等问题,需要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对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妨借鉴一下部分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经验。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习等过程,对企业的文化、发展思路等有具体的了解,查找自身与企业要求间存在的差距,甚至是可以根据企业中具体岗位的要求打造自己;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具体需求与部分教学环节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匹配出最适合公司发展和运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如在我院开办的“维科营销班”,即为在纺织、材料等专业的工科学生中,以学生自行报名为基础,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有意向去宁波维科集团工作的学生作为学员,通过开设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外贸英语、品牌管理、人文素质讲座等相关课程,并安排实习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学员通过考核顺利结业的,则可与维科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并由该集团公司人事部根据学员的特点安排具体岗位,设定具体培养方案。第一期“维科营销班”结束后共有13位毕业生与维科集团签约,有的已开始崭露头角。
第二篇: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
心理学观点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三个我:一个是“本我”,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发至内心和肌体的欲望和满足感,渴求欲,掠夺欲、霸占欲等等。
“自我”是后天的,道德的,面子感,荣誉感,是碍于情面、体面的一种表演,是前台行为。同时“自我”又是人性的弹性空间,这里包括怜悯之心修养等等,“本我”始终是人的主流色彩。
“超我”是外在的强力约束,强力压制、强力限制、强力剥削等等。这是三个定义性概念。
“本我”是永久的,顽固的。“自我”是前台的,临时的,表演的。“超我”是无奈的,被迫的,外界强制附加的,是外界的强制约束力。比如让你从石家庄走到北京,你肯定不走;假如有枪逼着你,不走就枪毙你,你肯定能走到北京。原来萨达姆一直住豪华官邸,让他去住贫民窟他绝对不会住,但是最后他钻进下水道里,死活不愿意出来,美国大兵生拉硬拽才弄出来,这都是“超我”,“超我”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婴儿刚生下来,不管是否亲生母亲,都会毫无顾及的吸奶,当不给他的时候,他就会哭闹,这就是与生具来的“本我”。随着长大,人的“自我”就被培养起来,比如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非常懒惰,平常早上懒得不想起床,恨不得都羡慕死人;这天睡在大街上他尿来了,他还是克服着走个背静地方解决,这就是“自我”。真实的认清了人性,才能准确的选择如何克服人性带来的灾难。
权利财富越大“本我”越大,“超我”就越小;地位权利和“本我”成正比,和“超我”成反比。地位越低财富越少,“本我”越小“超我”越大;“自我”有时是源之“本我”,有时是因为“超我”。比如一个小偷偷了鸡后,给鸡一把米吃,鸡感觉小偷爱他,这个表演就是小偷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源于他想吃鸡肉,不让鸡饿死,这个“自我”是源之“本我”,吃鸡肉是小偷的“本我”。突然传来人喊声,小偷赶紧把鸡藏在怀里,鸡感觉到了温暖,这个表演是源于“超我”,小偷怕被抓。“自我”源自欲望、“自我”源自害怕,所以信任不能取代监督。
人类的本质属性决定人对物质的需求总是超过物质的供给,对物质的欲望总是超过产能,对物质的欲望总是隐藏在“超我”的后面。地位越高“本我”就越大“超我”越小,地位越低“超我”越大“本我”就越小。比如一个打工者和老板,老板几点上班自己决定,随意;打工者就必须按时上班。所以人们都渴望扩张自己的“本我”缩小自己的“超我”。打工者也都下决心要奋斗,自己当老板。
人的一生都在扩张“本我”反抗“超我”之中,有时扩张“本我”浓于反抗“超我”,有时反抗“超我”浓于扩张“本我”,“自我”是徘徊在两者之间,倾向那一侧取决于怜悯之心和道德修养程度。纵观历代起义都是赶走了剥削者,自己又成了剥削者;就是一个完成反抗“超我”后,实现扩张“本我”的过程,这就是周期律。当一个人的地位角色转换后,充分的掠夺满足“本我”,无底线的跨越道德、法律,压缩“超我”,他的“自我”就是缺失人性,缺少修养。
任何人时刻都在谋求自己的“本我”;反抗自己的“超我”。谋求“本我”是人性的常态,克制自己的“本我”是超越私心的一种为义。无论穷人富人都有剥削他人的属性和反剥削的属性,这就是顽固的“本我”。一个被剥削者在反抗剥削的过程中夺取了天下后,地位的转变,剥削他人的属性开始呈现。所以历代都是打天下享天下,起义成功者成了新的剥削团伙。毛泽东的想法是打天下与人民分享天下,邓的想法是带领手下小弟们享受天下,根本上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毛泽东的伟大也正在于他违背历代王朝的轨道,与“本我”分道扬镳。
如假毛泽东打天下享天下,手下的人马早在建国初期就把蛋糕分光了,红军官兵都是大资本家,大财主了;也不会给现在草根出身的人机会,现在的一些资本家也许没有今天好运气。按照历代起义成功的规律,大大小小的财主,祖上都是起义皇帝的各级部将军兵。草根外人轮得到你发财?给你机会吗?
一旦“超我”失去了限制,“本我”就会膨胀,所以监督是必要的,但是监督只有透明才能有强制实效,人类的贪婪本性决定了一些不可预见的灾难,一旦失去了有力的监督,“本我”的顽固需求就会泛滥,所以真正的规范只有靠监督,监督需要透明,没有透明,在强势面前就无从谈监督。
穷人不见得没有贪婪邪恶的心,富人也不一定就没有开明、怜悯的心。回看当前左右两翼,绝大多数基础人众是爱国,求真的。同时有个别的、极少数的左霸、右奸。其本质相同,都是缺少道德修为,过份的追求自己的“本我”;不同的是所处阶段不同,左霸处于反抗“超我”阶段,右奸处于固化“本我”阶段。
左霸是拉帮结伙,自居大佬,指手划脚,少有谦卑,投机取巧。右奸是出卖和不惜牺牲全民族的利益,只图自己一时得利的极少数汉奸。
爱国派就是民众派,其定义:按理是超越自己私心,从长远角度为国家民族着想发声的所有群体;不是按跟谁混不跟谁混来划分的。
第三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从而分清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克服和清除“人性自私论”的影响。重点难点: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重点;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而本课所要学习和讨论的则是善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看71页前言。现在我们就先讲第一节: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有欲望、有理性、会思考、造工具、有语言、能劳动等,但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板书)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见页页第三段)。(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食欲、性欲、求生欲。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请看67页)(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②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联系:
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举例)
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板书)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如人的语言、思维、制造使用工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等,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板书)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如68页1段)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6、“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
私有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可见,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
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循。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把动物的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有的人这样说:“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3)它错误地把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
所谓个人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个人利益人人都有,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
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是自私,非当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的个人利益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心情愿做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周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1976年1月8日去世后,联合国下半旗一周哀悼,一些成员国表示反对,秘书长讲了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内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决定顺利通过。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在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小结:(略)
作业: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第四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二)
(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4.美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二)整体感知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教具准备板书、资料(三)教学过程[典故导人]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新课讲授]1.人的自然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2.人的社会属性。(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四)总结、扩展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五)板书设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的自然属性。(1)表现。(2)作用。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1)人是社会的产物。(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它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五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导入新课我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学生阅读,回答)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那么,动物有哪些属性呢?动物的属性与人有什么不同?投影:一个风平浪静的上午,中国的两艘远洋船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突然,船体猛的一震,船尾的人看见泛着白色浪花的航迹上,浮动着一片鲜红的液体!待船赶回出事的海域,大家发现海上漂浮着一条大鲸鱼,其背上被螺旋桨打出了一道伤口,伤口深及脊柱,白色的椎骨清晰可见,伤口的血还在汩汩地向外流,然而,更为奇特的事出现了,这时,只见十几条大鲸浮出水面,组成一个大圆圈,将受伤的鲸围在中央,接着,群鲸一齐向天空喷水,水柱高达十多米。人们一时弄不清这是群鲸在保护受伤的同伴?还是向大船示警与抗议。洪水到来时,蚂蚁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个蚁球。大的蚁球可有篮球那么大。当洪水到来时,蚁球随波漂流,一旦能够靠岸,蚂蚁就有救了,此时的蚂蚁便一层层散开,象是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胜利登陆。当然,岸边的水中会留下不小的蚁球,那是最底层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起来了,但他们的尸体仍会紧紧地抱在一起。狗急跳墙是大家熟知的成语,是以狗在危急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的冒险。狗跳跃而上的墙壁高度,以1979年8月4日英国第22届军用犬大会上,德国牧羊犬所创下的3.5米为最高记录。请同学们分析:动物有哪些属性呢?动物的属性与人有什么不同?以上的材料反映了动物的自然性,主要体现了动物的求生欲及自保的本能。这种自然性人也有,是人与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有同学提出,这些材料也反映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社会性,因为动物之间也有兄弟情深。也有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蚁球漂流中牺牲的蚂蚁。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大家知道,生物在种类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而种类互助的现象又是常见的。例如,很多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常常聚集成群,过着群聚生活。这种群聚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蚂蚁、蜜蜂等昆虫所过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来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洪水中的蚁球。另一种类型的群聚,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如蝗虫、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它们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一起寻找食物。这种群聚生活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就捕食来说,成群的狼可以捕食到身体比它们还大的动物。就御敌来说,成群的麝牛可以有效的对付狼群的袭击,成群的鲸可以抵御意外的侵害。狗急跳墙,主要是由于动物的生理机能所导致的,动物体内贮藏着一种叫三磷酸腺苷(简称atp)的高能化合物,平时其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和日常生活,其余则以化学能的形式隐藏在细胞内以备急用。当“狗急”之时,平时“养精蓄锐”的atp就会迅速出击,并摇身变为“二磷酸腺苷”(简称adp),释放出的能量。这时的化学能就转变为机械能,或光能、电能、声能等。狗的这种机械能的转换能力特别强,当它窘急时,狗的肌肉获得了巨大的能量,便会产生超乎寻常的爆发力。使肌肉猛烈收缩,狗就会跳墙而过了。综上所述,鲸、蚂蚁或狗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本能行为或生理机制,都是动物自然性的表现,它们与人的社会性是不同的。那么,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说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2、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板书)(1)人的社会性的含义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人的产生角度、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把握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2)人的社会性的主要表现: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正如同学们所言,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它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那么,什么是社会属性呢?①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学、考古学和社会发展史都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的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和思维,都是社会的产物。②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在生产活动中必然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从事生产的人也就必然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③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活也不能摆脱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生活也具有社会性。(3)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为什么)人的社会属性提示的主要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本质。人会做事情,不会像动物那样只听众“本能”的召唤,还要遵循其它的规则。如,法律的规定、道德的制约等。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渗透着并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人的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改变着客观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区别开来了。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人的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不同阶级的人,对生产资料有不同的占有关系。因此,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4)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区别: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特有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②产生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联系: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③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区 别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层次不同
较低层次
较高层次
产生条件不同
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联 系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性就没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在把握人的社会性时,要注意几点:第一,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第二,这里讲的是本质特征,而不是讲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第三,这里讲的本质属性是与其它相比较而言的本质。第四,本质属性并不等于唯一属性,人类还有其它的属性。
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自私是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指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观念。它的特征有三点:一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二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三是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讲“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l)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设问: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吗?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8页的最后一段小字材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设问:那么,原始人那种一切从群体出发、一切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也不是,当时的人们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话所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脑筋却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既然自私的产生、消失并不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消失相一致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更不能说它是人的本质。(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时,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时,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大家非常熟悉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邱少云,假如单纯的是趋利避害的话,受本能的驱使,那本能该告诉他,扑灭身边的火焰,而且初时只须吹灰之力,但他为什么一动不动任火将其烧死呢?后来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人真会在生死关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选择这种痛苦的死亡吗?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一个人会留下最后一份食物给别人吃吗?”“会把剩下的最后一口水给别人喝吗?”我想对同学们说,会的,就因为他是人,所以他可以做到。邱少云是接受过党多年教育的志愿军战士,所以,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他可以制约自己的本能。1998之夏抗洪抢险中,当浊浪排空、惊涛击岸的时候,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江总书记称为“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有多少子弟兵为了他人的生命让出了自己的救生衣;有多少洪区百姓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眼看着洪水淹没了自家的一方土地、一片家园。所以,有人说,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就越能自觉地运用社会属性控制和调节人的自然属性。对照他们的行为,再把动物本能的“自保性”说成人的本质,用以证明“人性自私”,很显然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这种观点的错误还在于:(3)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9页第3自然段,看一看什么是个人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利益是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的,所以,确实人人都有个人利益。而且,人也只有有个人利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的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能算自私,非但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个人利益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设问:假如自私是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就应该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所有人、所有人的所有举动,该都是出自自私,都是在私欲的驱使之下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为之做出贡献,甚至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我们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爱戴,就是因为他有着大公无私的、高尚的品德。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联合国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当时,有的成员国代表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讲了这样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的决定因此而顺利通过。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中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同学们都喜欢看《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但我想讲的却是有关泰坦尼克的真实历史。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人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亡夫的深情。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字全部能概括得了的。生活、学习在社会主义的人们,应当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绝不能以“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念来推卸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自私不是人的本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巩固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观点。请同学们围绕讨论中问题,以我们学习过的人的本质属性有关观点为指导,课下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