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展示研讨会培训稿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展示研讨会培训稿
一、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状:
从教师角度说作文教学陷入“集体迷茫”的状态。
一是无计划状态。兴之所至,临时命题。整体看就是东一棒槌洗一榔头,无目标,无针对性。
二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七年级开始瞄准中考作文,学生忙于背范文。教师忙于指导所谓技法,热衷于“给作文穿上漂亮的外衣”,作文教学似乎只是给学生传授写作的“花拳绣腿”。
三是依赖于并不科学读写结合。这是那些比较用心的老师。但读有读的路数,写有写的规律,阅读能否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恐怕值得怀疑。读读写写,不断反复,这是一条写作之路的“暗胡同”。
从学生的写作角度来说,出于一种神经分裂状态:
1.题目不像题目,文章不像文章。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但你看了学生的题目,你看不见眼睛,让你雾中看花。
2.文体不清,各种表达方式混用。你正要听他叙述下去,他给你抒起情来了;你想要知道事情的结果,但他给来一段议论;该要点明主旨了,他给你来一段歌词。
3.行文无头绪无层次,文意不贯通,结构随意而无章法。他的中间一段可以作为开头,而结尾的部分可以放到中间。
4.语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根本不知道他究竟说的是什么,更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5.写作能力存在短缺和断层。
不成语、不成句、不成文、不成体、不成章。问题严重在不只是差生这样,就是那些好学生也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学生作文总体表现出的“原始”混沌状态,明示着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无序粗放状态:缺乏系统、规范指导和训练。究其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文章本天成,不是几个标准件就能组装的。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人为的条块切分,点面雕琢,不符合作文过程本身具有的特殊规律,作文教学应突出主体性原则,冲破理性化的樊篱。还
有人认为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证据多是一些优秀生以及一些作家成功的经验。否定能力成长的循序渐进规律,轻视教师教学的作用,强调自学自悟,只着眼于极少数精英的成长。有这样的认识,自然不去探究作文教学的先后序列。
二是教师责任意识、求真意识、教改能力等。大多数教师无力致力于作文流程研究,理不出教学的头绪。
教材方面的原因
初中学校作文教学目前的乱象,与现行语文教材的作文设计有关。一是现行课标教材侧重点有缺陷。以人文话题编写单元模块,特别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生活体验,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但是缺少疏导、缺少过程的整体构建,那这水就会四处横流。二是现行课标教材写作设计缺乏层次性。将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式”进行设计,形式上创新了,但系列缺乏内在的逻辑,因为这样的写作只是阅读内容的一种综合延伸,缺乏一种层递式螺旋上升的作文能力训练线条,所有话题作文都处在几乎同等的能力层面,这样的作文系列就很难保障作文教学目标的完成。且不说有许多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单这话题来说,教材上的话题是有限的,而用来作文的话题却是无限的,以此来弥补学生写作中的缺陷无非是杯水车薪。
二、教学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设想:重建写作教学过程与策略系列。
作文教学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出在“教学”层面,而是出在更深层次的“课程”层面,也就是说,写作课程面临着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的“课程构建”。具体说来那就是目标构建、内容构建、过程方法构建以及作文评价方式的构建。
其中的“目标重建”就是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分配到三年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分步或者渐次达成目标。
“内容重建”是指学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特别是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写作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这个“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关注家庭,感受亲情”,“再现生活,叙述一件出乎意料的事”、“畅想未来,我心飞翔”
“过程方法”构建指“写作教学策略”的构建。这种策略,一是包括别人的经验,从一些诗人作家总结出来的规律,或者学生从文本间接获得的写作策略。
一是写作实践反省的结果(即元认知经验知识)。如“怎样把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怎样画龙点睛”,“运用怎样的方法突出人物的特征”、“怎样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
这既包含一般意义的中心、主题、结构、写法等方面的文章写作经验策略,还包括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结构、如何起草、如何修改文章的写作过程策略,还包括写作过程中的兴趣激发、自我情绪调控、问题的解决技巧,写作策略的运用等元认知的经验等。
“策略”着眼于行动,是行动的方略,是以追求“实际效果”为指针的,包含着“临时性”“当下性”“可能性”“实用性”内涵。“策略”着眼于认识,是对“真”的追求,以主观符合客观为指针。“写作策略”不同于“写作方法”,它是介乎写作理论和具体写作方法之间的一种课程形态。
国外的教学研究证明写作策略、摘要写作、合作写作以及明确的写作目标和要求,对提高写作能力效果非常明显的。
构建写作教学策略系列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性定位作文教学目标。目标定位有三个层面的要义:
1.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倡导“为自己作文”“为他人作文”。
2.水平达到度:改变过去沿用已久的作文评价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一厢情愿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3.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题目,设定几个等级发展性目标,追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共同、相应提高。
第二,三条线索齐头并进。
1.文体线索,即遵循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规律和特征。如什么是顺序,什么是倒叙;什么是归谬论证;什么是打比方。
2.内容线索,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话题、人文话题。如“成长”“爱国”“人生”“亲情”“自然”“动物”“文化”“艺术”“求知”“品德”“奇思妙想”等;
3.写作策略线索(过程与方法线索)
方法方面,各种文体的写法如记叙性文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多视觉、多角度、动静结合等),如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肖像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个性语言等),如结构文章的方法,(悬念、波澜、照应)。各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如看漫画、读材料、续改写等的一般要求。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写作习惯、培养写作思维能力,如何落实写作规范,如何进行讲评等。
过程方面,如怎样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和提炼,如何构思布局谋篇,如何开拓思路,如何列提纲打腹稿,如如何突出主题、如何修改文章。
第三、各种写作要素综合循序布局,构建作文教学新序列。
遵循课程标准有关写作的目标要求,构成作文教学系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①目标系列 ②内容系列 ③文体知识系列 ④方法系列 ⑤过程系列 ⑥素养系列。
以上六要素是就作文教学系列的纵向分剖,这些要素中相应的点与点的横向组合,就构成了各学期若干个作文教学单位。列举一个作文教学单位的内容如下:
目标点:能按顺序写清楚一件事,力争做到有详有略。内容点:以见证人的身份叙述一件事
文体知识点:什么是顺叙;怎样进行细节描写;怎样进行心理描写:第一人称“我”。
过程点:领会写这件事的理由;列提纲;自主修改。方法点:把细节写充分;考虑插入心理描写。
素养点:做一个有心人;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写字要工整。
三、教学实验的设想
1.着力于写作教学内容、文体特征知识、写作教学策略的构建。既可创建独立的写作教学过程序列,通盘考虑三年写作教学过程序列,也可依托现有课程载体——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增补、改造、完善人教版写作教学过程序列。
2.七八九分年级开展实验,不管从那个年级开始,一定要有三年整体规划。市里一个学期征集一次设计材料,一学年出一本结集。按照每学期八次大作文,十六次小作文设计,培养点最好不要重复。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写作课程序列。每次写作应该有一个教学设计:包括“目标描述”“写作内容”“教学过程”“例文点评”四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文体写作知识提炼+模板材料”“教学策略”“素养培养”等。
3.过程尽量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四、关于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第一,写作教学需要重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和阅读并列的独立的写作序列。只是依附于阅读文本,难以构成较完整的序列。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很难把一篇篇前人的文章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
二是进行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积累。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技巧、语言,都应该作为作文能力的营养材料训练吸收而为我所用。对课文的复述、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续写,都是必要的训练和积累的手段。这个序列可依据文本安排,可以有所侧重,理出一个简单的头绪。
三是倡导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积累。无论是日记、周记、札记各种形式,把所见所闻所感,自由写下来,作为另一个作文积累的仓库。这一条线有的学校已经闯出了成功的路子,如广饶县英才学校。三线并行,主线突出,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丰富踏实多了。
第二,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无话可说”或者“说空话套话”?原因很多,但缺乏读者意识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常言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没有经过学校教育的儿童,他们说话或者哭闹的目的性普遍明确,他们知道谁的手里有好吃的好玩的,眼睛就会对着谁,态度就会亲近谁。现代社会人类教育活动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写作的读者对象是老师和评卷老师,因此偏离了写作作为交际的本质。
一、缺乏读者关注,对自己要求不严,很难形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持续的写作动力。
二、缺乏读者的评价交流,作文水平提高不快,自认为写得很好的作文往往老师给予的评价并不高,从而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以让学生列出读者信息清单:
1.列出我的假定读者或读者群。包括读者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喜好,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需要帮助的事情。
2.考虑“我是以什么身份与这个读者进行对话。这种身份的优势在哪里,谈这个话题适合运用怎样的语言。
3.考虑读者对文章的期待,包括已经知道哪些信息,作文应重点写那些内容。其中的障碍点、兴奋点是社么等。
4.想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或段落可能会激起读者共鸣,怎样能强化读者共鸣的效果。
日本的语文界十分重视作文读者意识的培养,而且让家长、同学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三,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有必要着眼于学生智力发展过程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 如低年级,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期,练习想象作文;
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持续性概括性都有很大发展,安排练习观察作文,情景作文;
高年级是学生抽象思维的敏感期,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绎能力、发散能力。按照创新思维的路子,先创设情景,启发思维;再质疑求异,多向思维;最后发散创新,写出个性。
第四,作文应彰显个性色彩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许多教师将作文教学定位于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作文分数上,于是过分强调写作技巧,思想上设置条条羁绊,认识上安排道道框框,往往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畏首畏尾,行动维艰,不敢“想入非非”,不会心游万仞。渐习渐染,学生变得惟技巧是从,思想受到严重束缚,个性色彩被抹煞,情感火花被浇灭,由此造成的影响反映在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提笔行文或凑或抄或套,要么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要么千人一面、千文一腔。
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活动。作文过程中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修改等环节都是个体的主观行为,表现出个体的与众不同。优秀的作文正是由于闪耀个性色彩而感人。
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彰显个性色彩呢?
一、培养和张扬学生的独特感受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写作资源。生活阅历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要指导学生根据作文需要搜集素材,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地过滤加工,积淀情思,善于探求,挖掘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学生一旦拥有了独特的感受能力,就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也才能赋予作文以鲜活的生命和鲜明的个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只有具备创
新思维能力,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对学生而言,只要在作文中能够做到有新的发现,能够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创造性地运用,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就应该视作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知的和未来的,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广。其次,要对学生多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逆向思维过程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种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认识事物的某一面,而忽略了与之相反的另一面,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道而思之,反其道而写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新颖独特的发现,写出的作文一定会富有个性。
三、培养学生语言的个性。作文要具有个性,语言就必须独具个性。独具个性的语言,是指那些为我独有、浸透着作者性灵和情愫的语言,是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联想的语言,是那些鲜嫩脆爽、充满本色的语言。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即大人腔,通常是孩子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或学习成人的表达方式而讲的话,缺少个性和童真;另一套是与伙伴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这套语言生动、形象、有灵气、有个性。我们必须沟通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性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要知道,有时一个词语能救活一个句子,一句妙语能激活一段文字。
四、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作文既培养个性,也负载个性,是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反过来,学生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杜甫的诗多忧愤悲凉,陶渊明的诗常闲适恬静,朱自清的作品总是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匕首……这都与他们的个性有关。外向的学生,往往能写出富有激情的作文;内向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散发着压抑的情绪。有的学生多情善感,景物描写十分出色。因此,教师要善于从作文中分析学生的个性,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学生有了良好的个性,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悟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写出的作文也就充满活力,放射出个性色彩。
第五,多级表达,逐步发展学生的的表达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言:“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
能有好的效果。”叶圣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因此,我们可以以“表达”为中心,设计一种渐进式的训练层次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大致可有:自主性表达、规范性表达、技法性表达、创新性表达四个层次。
一、自主性表达
许多同学在轻松愉快、没有约束的情境下往往能一气呵成写出一篇千把字的日记、书信或是所谓的“随笔”,而且往往是文采飞扬,情真意切的。但在作文课上,面对老师所布置的作文题时,情形则迥然而异——大多是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结果是干瘪空洞,枯燥乏味的。
原因何在?前者写作时,心灵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没有立意的制约,主题的限制,能够性情所致;后者则思想被禁锢,手脚被束缚,再不能自由挥洒了。
写作是用来表达情感、交流见闻、发表见解的。因此,作文本应有更多的自主性,应该如泉水自然流淌。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我们应在一定时期,应给学生写作以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权利,放宽要求,减少限制。
一是材料的自主选择。著名作家陈忠实说过,“写什么在我来看并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主要决定于作家自己的体验”。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写自己的生活,不能胡编滥造、应付差事。
二是情感的自主抒发。情动于中,言发乎外。作文要的是情感的真实而直接的流露,内心率性而自然的表白。
三是语言个性的自主展现。由于生活的背景经历不同,心理个性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喜欢客观叙述,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感化的色彩,有的不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华丽词藻……万紫千红才是春,极具个性的语言,能更好地体现写作者的个性与才华。
二、规范性表达
在通过自主性表达放开了作文的思维,打开了写作思路的基础之上,还得让
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规范。近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近乎泛滥,平时作文乃至考试作文出现了许多文体不明的习作,或曰“四不像”之作。其实,中考作文中对文体的要求还是相当明确的,即使是话题作文中的文体自选也并不等于没有文体要求。
事实上,文体自选确是给予了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考试中选定了哪一种文体,就必须要按照这一文体的一般要求来安排结构,组织材料。否则就是胡扯。
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文体意识,写作记叙文就要规规矩矩地叙事,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要写出事件的过程;写作议论文就要明确观点,用充分的事实、道理去论证;写作说明文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把事物说清楚……
三、技法性表达
对于初中学生的写作,从更高的要求上说,不仅要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而且应当“构思新巧”。
鲁迅在《致李桦》的信中曾言,“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在他的《致陈烟桥》信中又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指的就是写作技法,指的就是写作过程中在文章的主旨表达、结构章法、语言选用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特别的方法手段。
因此,在学生的写作能够合乎一定规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地教授、示范一些常用的写作技法,诸如以小见大、托物象征、虚实相生、反弹琵琶、铺垫衬托、对比映衬、抑扬兴波、镜头组合、双线挽合、总领分合、悬念生疑、突转逆折、伏笔照应、曲终奏雅等等。
四、创新性表达
写作的过程,当是作者展示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表现自己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我们应把写作看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因此,创新,当是我们写作的最高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作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要寻求创新,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能使思维不断深入,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此,在展示范文乃至教授课文时,教师当引导学生对有关作品的语言、章法、结构、技法等发问、探究,以汲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同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更能激发创造的火花,也当积极地予以引导与培养。为此,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作文时,要力求更多地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创新之处,以保护、增进他们的创新热情。
第六,写作教学要构建新课型
从创新作文教学课型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是一条崭新的蹊径。举例如下:
一、博览助写课
博览助写课,是以广泛阅读为主要方式,以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为重点内容,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写作指导课型。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视线吸引到重点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上。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 大量记诵。对于名著,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记多背。教师可组织“名著背诵(篇、首、段)”竞赛或交流活动。还可引导学生开展“每日默写”活动,要求学生将背诵过的名著中的诗文、句段工整地默写到活页纸上,一学期结束时装订成册,学生给自己的“默写集”编目录。写前言,配插图,写后记。在大脑里建立起一个文化宝库。
细腻品味。为了避免学生作文时生搬硬套,老师还必须指导学生细心品味,仔细体会,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深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怎样“助写”?
1.论述引用式。写议论文,引述名著里的故事或现象。
2.读感评论式。引导学生开展名著点评或评论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拟题导练式。比如《我们班上的“林黛玉”》《新时代的“及时雨”》《曹操再生》《我心目中的王熙凤》《我们宿舍的“葛朗台”》《俺村的“阿Q”》等。文章写得个性鲜明,形象丰满,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发,阅读名著的热情也骤然高涨。
二、体验感悟课
体验感悟课,是指亲身参与实践,用心去感受事物,用脑去思考问题,用情情感去表达生活的一种写作指导课型。让学生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复杂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生有自己的感触和思考。
怎样上好体验感悟课。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的能力呢?
1.走进大自然,写观察笔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2.走进社会,搞社会调查。3.走进自我,感悟自我。
4.融入生活,发现探究生活本质。
三、思路拓展课
思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任何一篇文章都会循着一定的路子写下去,从文章来说,就是文路;从作者的思想来说,则是思路。思而有路,表明作者的思想有条理性、规律性。思路是作者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轨迹。
思路拓展课,是对学生重点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唤醒记忆,展开联想想象,开拓思路,巧妙构思,增强写作思想厚度的课型。
1.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当人们的思维活动长期沿着一种方式进行的时候,其思维结果往往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作文要反映缤纷多彩的人生、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在这则材料中,“身后的门”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生活”,关掉身后的门意味着“抛开既往,开创未来”。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多向立意:①关上身后的门,才可以更专注地走前方的路;②放下昨天的包袱,才可以轻装前进;③悔恨昨天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把目光投向今天或明天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④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起点,把每一天当做新
生命的开始,会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⑤把过去的事忘怀,做好现在的我,不浪费现在的时间,才能创造我的幸福明天。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2.全面认识事物,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对某一种事物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就会避免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化。如《人与路》《逆境与成才》《自卑·自信·自强》等,只要我们重视这类题目的辩证思维价值,有意引导学生去辩证地思考,就会拓展写作思路,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来。
四、自主写作课
自主写作课,是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作文能力,使学生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一种写作指导课型。
提倡学生自主命题作文,写自由作文,写观察日记、周记,是学生自主写作的好方法。
自主写作课型的实施,要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划定大的写作范围,如话题、文体。第二,给学生提供反馈、交流的机会。
第三,注意“纠偏”,及时纠正自主写作中出现的偏差。
五、写作指导课。
六、写作展示课
七、写作讲评课。第七、科学使用批改评语
作文评语要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要针对学生作文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善于抓住作文中的“亮点”,点燃学生写作激情;要在评语中体现人文精神,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教师还要严肃认真地书写,用美好的语言和隽秀的文字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
具体来说,评语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多种类型,这里不妨抛砖举隅,以求引玉反三之想。
一、聊天交心型
中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从生活体验到写作技巧都远不够成熟,所以要求不能过高,而要善于从选材到结构、从内容到表达、从言行到思想等方面去挖掘其作文的闪光点,并在评语中对其优点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被肯定的喜悦,并有望把这种良好的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写作的兴趣甚至是对人生的希望。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自信心不足的弱势群体,教师更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如:“虽然你的文章内容单薄,但题目新颖。观察再仔细些,描写再细致一些,你的作文会大大改
观!”千万别语气生硬地只指缺点:“内容单薄,字数不足!”“错别字连篇,不可救药!”“离题了,重写!”教师只要觉得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或者与前几次作文比较取得了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和肯定。——作文就是育人。
二、描写点评型
教师给学生习作下评语不宜粗疏空泛,也不宜枯燥干瘪。应使用描写点评进行指导。如果评价习作论点明确,可在论点句附近旁批:“这个句子点明了中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文,好!”如果有一组排比句用得好,可这样旁批:“排比句如水出峡谷,浩浩荡荡,颇见气势。”再如,发现学生的习作多处不通顺时,不能光写“语句不通”了事,而应具体指出语病的根源,应如何避免。教师要像再世华佗一样,开出“对症良方”来。同时,给予热情鼓励。如:“虽然你的文章错别字很多,但内容真实感人,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些‘侵略者’赶出国门,还规范字一个‘安宁的家园’吧!”——作文就是给孩子治病
三、剥皮仿句型
把一些古诗名句拿来改造,填进新的内容,就叫剥皮诗。见到学生的作文确实新颖生动,不妨借助剥皮诗的形式给予鼓励:“韩寒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学园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是仿清代张翼的剥皮诗。
当今网络语言泛滥,在社会上一时难以禁止,学生在作文中有时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网络语言。光是批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加以引导。有时候不妨适当采用网络语言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要耐心地告诉学生,要用规范的语言写文章。网络语言是一种亚文化,许多是不健康的,不能用于其他方面。
四、幽默风趣型
文有妙文,批有妙批。古代一次乡试,有位秀才引用经书“昧昧我思之”一词,意思是思念深切,却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批道“哥哥你错了”。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至今还常被人们说起。
作语文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每读到学生幽默风趣的作文,往往会哑然失笑,身心愉悦。换一个角度想,要是学生看到我们老师一反常态、颇具幽默风趣的评语,肯定会得到更大的快乐(因为老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是缺少幽默风趣的)。如果学生能在快乐中写作,或者说能从写作中得到快乐,那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有时不妨来“幽”学生一“默”。让学生也笑一笑。
例如,遇到学生抄袭作文,你也不必直接点明,不妨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竟然还有一个人写的文章内容与我们的同学完全相同!”也可以说:“我看到一篇文章与你写得基本一样,你要查对一下,学会维护自己的著作权。”或者说:“我见到过类似文章,虽然发表了,但是总觉得它不如你写的精彩。
总之,作文评语既有评价的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
第二篇:小学教师教学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学习心得
刘德欧 2013年3月23日——2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都匀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守会》的培训学习。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副主任张齐华(小学一级教师)《雍数对确定位置》示范课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的《数学广角》示范课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小学高级教师)唐彩斌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好玩的圆周率》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被他们深厚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感染和陶冶。使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三位老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主动的学习。现将本次学习的具体心得整理如下:
一、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任何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发生,这正是张齐华老师所讲的课堂生成。没有生成,一堂课就没有生趣,缺少一种令人难忘的记忆,有了精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加以好好的把握,将会使这堂课大放光彩。
顺应课堂生成进行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是正面的,顺应教学发展的,当生成偏离预设时,教师必须毫无疑问的、有效而巧妙的把生成引到不偏离整体教学目标的路线上 1
来。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的“度”?张齐华老师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而把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让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一帆风顺”地直达目的地;也不能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本次讲座中刘松老师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数学知识
潘小明在讲座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加以论述:
1、对传统学习环境的分析
主要概括其特点是封闭的、被动的,强制性的学习环境,不利于造就未来公民。
2、破除旧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他说“理解学习环境,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多种外部因素,包括情景设计、学习的气氛、探索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共享探索成果,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科学的评价等等。”
然后潘老师总结他在近几年的重点摸索的几个问题:
(1)、学习的目标应重新定位(实际是价值观)
(2)、创设有合理空间的问题探索情景
(3)、教师要找到自己的位子(从居高临下,到学生的大朋友)
(4)、合作研讨,共享成功快乐
(5)、科学评价,给学生指示思维路标
最后潘老师作出了经典总结:让我们用温馨而又铿锵的话语,为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气氛;用智慧与创造为学生创设合理恰当的思维空间;用激情与激励撩拨孩子们的心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何尝成功的乐园!
三、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唐彩斌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怎样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1、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激情。
2、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3、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能够享受生活,富有童心、童趣的人。
4、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5、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淡泊名利、善于合作、宽容大度、乐于助人、非常尊重他的领导和同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钱老师最后总结:“一位教师不在于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盛多。能人幸参加这次培训,解决了我十年来在教学教法上的困惑,打破一直困扰在我心中的“必须有课件才能上好优质课”的思想,让我的思想真真正正的得到一次洗礼。
第三篇:初中语文复习教学研讨会交流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研讨会交流 ——作文复习:如何围绕话题快速选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话题作文选材的基本要求。
2、能针对话题选择并确立合适的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提到做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我们通常会想到要有高超的技巧,往往会忽视选好原材料的重要性。在我们的作文中常常也会出现和这相类似的问题。现在的作文题很多时候是话题作文,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程度很大,可供选择的材料也很广泛,以致有部分同学不知道选择什么材料来写才好;而有些同学则随心所欲、拿来就用,不对材料进行挑选,不能写出质量好的文章。没有好的原材料很难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同样,没有选择好材料不容易写出好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针对话题选择并确立合适的材料。
二、常见选材上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
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 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阅读面狭窄,选材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写作时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现象普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考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
只为凑字数篇幅,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三、选材的原则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激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考 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
2、真实感人,力避虚构
选材的窍门,最为重要的还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把笔伸向心灵深处,写出首先能够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不能感动自己的材料,当然也不能感动别人。
3、新颖典型,力避陈腐
现实生活是最丰富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比比皆是。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颖、典型。或挖掘历史素材的时代内涵,或抒写时代青年的风采,或展望美好未来前景等。千万别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围绕中心选材是选材根本要求,但根据写作意图、话题指向来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的材料是很难的。因此写作时要仔细审视现实生活,要认真甄别积累的知识素材。做到选材,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4、贴近生活,避生就熟
中学生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阅读面各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不一样。有些同学总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素材不够典型,不够新颖,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放下架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自己 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文章才能体现出真善美,才有个性。
四、如何针对话题选择并确立合适的材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素材,写作时我们只要根据话题,把有关的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挑选,必定能找到合适的材料。怎样才能在我们的“题材库”中快速找到我们想要的材料呢?我们可以用“联想----拟题”的方法来拓宽我们的题材面。用这种方法,碰到任何题目,我们选择的题材都可以非常多。
下面以04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操作。声音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蝉鸣鸟语;生活中的歌声书声,笑声哭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其中,一定有某种声音让你难忘。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也许会让你领悟到可贵的哲理……
请你以“声音”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否则扣分。
第一步:联想,就是围绕“声音”来展开联想。
1、看到“声音”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2、把你想到的内容用一个中心词写出来。
3、把写出来的词语按人、事、物、地点、时间、季节……进行归类。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把以上的内容通过画图来完成。步骤如下:
1、先画圈,就是首先把“声音”圈起来,意思就是围绕“声音”进行联想。
2、画种类线,就是在圆圈上画几条线。种类线一般画三条至五条就够用了。然后在种类线的外端注明种类的名称等。例如:人、事、物、地点、时间、季节、类别、性质等等。
3、点点,在种类线上标上中心词。例如:在“人” 线上点出“老师”、“父母”、“同学”等;在“物” 线上点出“蝉”、“鸟”、“琴”等;在“性质” 线上点出“幸福”、“悲伤”、“悦耳”、“特别”、“难忘”等;在其他的信息线上可根据实际情况标上联想到的内容。
第二步:交合拟题。每条线上的信息点可以与“中心”交叉结合,也可使不同线上的信息点交叉结合,这样拟出的题目会又快又多,而且不乏好的题目。
(一)在同一线上组合拟题。
例如:在“人”线上可拟:《父母的叮咛》、《我的心里话》、《朋友的嘱托》、《妈妈的唠叨》、《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支持(感谢)》……
在“性质”线可拟:《幸福的声音》、《难忘的声音》、《内涵丰富的声音 》、《心灵的独白》、《令人震撼的声音》……
(二)在不同线上交叉组合拟题。
例如:物与人上的信息点交合,可拟出的题目有:《琴声感动我心》、《我爱大自然的声音》、《我和琴声袅袅》、《家人的留言》……
地点和类别上的信息点交合,可拟出的题目有:《校园里的笑声》、《我家的欢声笑语》、《夜阑卧听风吹雨》、《生活中的笑声》《自然之音》……
其他线的交合还可拟出《“老师喜欢你”》、《不屈的声音》、《寻找对手的声音》、《自然之音》、《属于春天的声音》、《春天和鸣曲》……
题目拟出来后,再根据选材的原则,选择自己有把握写好的材料来写。
根据这种方法,以后遇到话题作文,审好题后,马上画圈、画线、点点,将有关信息交叉组合,就可快拟题、拟好题并选好题材。
五、课堂练习
人们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 人们的习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念也可以改变…… 学习方式可以改变,生活态度可以改变,人与人这间的关系也可以改变……
请以“改变”为话题,用“联想---拟题”的方法,拟出不少于五个作文题目,并给其中一个题目写出作文提纲。
六、课堂小结
“联想---拟题”选材方法的要领是:
1、画圈。
2、画种类线。
3、点信息点。
4、拟题。
5、选材。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听到写作就怕,有畏难情绪。根据学生反应,他们怕写作文,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没内容可写。我观察过学生随堂作文课的情况,大部份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后,要花20分钟左右去确定写作内容,少数人更要花超过30分钟的时间。作文在中考占了很大的分值,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文的得分,考场上绝对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选材,否则作文有可能写不完,这就出现了不少学生的考场作文材料欠新意或不典型等,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
这种训练方法其实是通过画种类线,点信息点,帮助学生进行回忆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或体验中找到符合作文要求的题材。一节课的训练,除了个别基本差的学生还不得要领外,大部份学生都能用这种方法在较短的时间里拟出了不少好题目,都能选到较好的作文题材。
给学生讲了这种方法以后,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写作文。作文的题材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文章的立意也比以前深刻。不少学生语文学不好或怕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在初三复习阶段,作为老师,我觉 得在复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语文的一些方法。这对学生的复习备考和以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8.9 8
第四篇:新安县2013年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
新安县2013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初中:
为了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标准》精神,明确初中各级段命题方向,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根据教研室工作安排,决定召开新安县2013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研讨课:外语初中陈卫星《故乡》8:30—9:15;
2、微型课:2012年县优质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微型课展示9:15—10:003、评课:实验初中刘玉珍,中心组成员10:20—10:50;
4、教学研讨:教研室胡振峰,初中命题趋势和方向10:50—11:30。
二、会议时间:2013年3月29日上午8:30准时开始。
三、会议地点:外语初中综合楼四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语文教师。
2、名额分配:城关、铁门16人,五头、石寺、北冶、正村各10人,磁涧、李村各8人,外中、实中、洛新、仓头、石井、曹村各6人(若参加人数有变动,请于26日前告知)。
铁门一中6人,二中5人,三中3人,四中2人。
新安县中小学教研室2013年3月25日
第五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伤痛,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对自己的学生讲授大堆的写作道理,费尽心机,口干舌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许多学生对作文动起笔来总是叫苦连天。我们怎样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乐”作文了。首先分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如何摆脱目前的窘境,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局面,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
写作教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写作”不仅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
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
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