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片璀璨的星空,那么中国古典文学就是最具东方韵味的耀眼明星;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花园,那么“香草美人”这一文学印象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朵。“香草美人”意象源于生活,是楚国地方文化与屈原精神的最美艳遇,使沉睡的性灵得以浪漫发声,是《离骚》艺术成就里如烈火般张扬的光芒。《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遭遇不公待遇之后的惊世之作,全诗文词哀婉缠绵,感情十分强烈。屈原由于受“党人”的诽语所迫害以及君王的摇摆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然而他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冷却。追寻开明政治上下求索不遂其愿,只有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美政理想以及抒发自己彷徨失落的苦闷心情。
一、“香草美人”意象的起源发生研究
1.最早追溯到诗经
香草美人意象流传至今,已经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含义。香草意象作为一种单独的象征符号,它一方面指德行和人品的高洁;另一方面是相对于恶草而言,意味着政治斗争的两边。美人的意象多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这一意蕴丰富的原型印象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
(1)依诗而兴之说
很多人听到香草美人会想到《楚辞》、《离骚》之文,但其实香草美人这一观念并不是从这里产生的。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观念的形成与楚国地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受民间生殖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刘怀荣教授在其著作《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中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起兴,以繁花盛放的样子映衬新娘美艳的容貌以及热闹非凡的新婚场面。《蒹葭》一诗中提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凄迷恍惚,耐人寻味,不过这些诗歌内涵比较单一,景物与伊人之间象征暗示的关系,也只是起到了简单的比兴作用。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大量以草木作为抒情表意的意象,比如《郑风·野有蔓草》 草美人抒情模式属于后者,《离骚》中出现的大量繁草佳木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并非其实物本身,而是饱含了人具有的的性灵品行。诗人借用香草美人婉转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感,以香草美人原本生命形态作为感情落脚点,倾注自身独特情感体验,使之具有独特内涵以及明确的象征性,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寄托,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引人联想,意味深长。
2.借香草寄意
纵览全诗,《离骚》通篇中出现的香草共有十八种,这些缤纷各异的植物作为“香草”大多具有高洁美好的品性。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8中江离芷草秋兰这些平常普通的植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德性。然而后代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同以致于对诗句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何所独无芳草兮,9尔何独怀乎故宇。”中的“芳草” 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认为是比喻君王,而清代“书痴” 林云铭则认为这里的“芳草”是指修洁之人。再如王逸认为“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11此句中的“众芳”应是比喻群贤,而清代楚辞重要注家蒋骥则认为这里的“众芳”是比喻君王。针对这些富有争议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刘怀荣教授指出:“《离骚》香草美人的符号系统,事实上包括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义功用,但详细说来语句中的香草或美人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何种意思,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评注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甚至连基本划一的准则也难以找到。”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即对于《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具体含义是难以有统一明确的解释的。但是《离骚》中香草美人“譬喻说”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离骚》中品种众多的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具有两层寓意:一是指人的品性高洁,一个艰辛痛苦的过程,屈原独自一人上下求索,先求宓妃,无奈遭遇“虽信美而无
13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或缺的,对于守礼节重视美的屈原来说这一点他比谁都明白。朱熹《集注》有云:“此与下章即所谓修吾初服也。”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恰好符合屈原身正不屈的伟大形象,屈原也意在表达自己不愿改道而行的用心。这里的荷并非香草,生于泥淖中却自强不息努力绽放,不忘初心,正好是屈原自寄理想的绝佳意象。
6.香草美人抒情效果
屈原屡次写到将香草作为自己的装饰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20包括自身衣冠佩戴都有香草来点缀修饰,集众美于一身。文人墨客乐于借助日常生活中或者自然界中的某物本身具备的特质,来表达某种感情、志气和节操。这些香草作为美好的事物让作者不断去追求探寻,同时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比方“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1可以看出诗人为了采集喜爱的香花香草不顾朝夕替换,如此的辛勤劳苦,亦无所怨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22诗人早晨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以菊花残瓣充饥,如此天然精纯的饮食,后面又说“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23诗人强调我的情感就是这样坚贞不移的啊,形消骨立没有什么关系呢。近乎孤傲高洁的情怀可见其信念的执着。诗中多次提到的兰、桂、芷、菊等等香草可以作为一组独立意象群体,用来表白诗人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独立品性。屈原《离骚》是在遭受小人诬陷以至被贬的情况下创作的,那时候诗人心中一定有很多复杂的心情需要倾诉,有很多积郁需要抒发,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情感到达了一定的点上,即已经到非说不可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所说的所写的东西往往是真的。现代人们常说的真善美,情到深处说的东西往往是真的,而真的东西往往激发向善的社会效果,善和美又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香草的最终目的就是映衬了诗人至善至美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香草美人”抒情模式对后世文学影响研究
1.影响概况
“香草美人”抒情模式对后世文学创作渗透面及其广阔。从横向文学体裁看来,后世诸多的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领域对香草美人都有着继承和发扬。纵向年代特征看来,随着朝代更替时代变迁,香草美人却并未世事难料的社会洪流遗忘在沙滩上,而是随着社会洪流的波涛自成绵延不绝的文学传统,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和创
新,已经褪去了它最初天马行空颇具无厘头特色的不着调个性,这些遥远而深邃的凝聚先辈们智慧与灵感的原始意象,犹如华夏大地奔腾的骏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更是一种深藏于血液中的力量之源。
2.对后世赋的影响
屈原辞世以后,文人墨客们对赋的喜爱并未因此衰减。香草美人意象单薄的浪漫主义色彩经过屈原不凡人生经历以及超凡的人格魅力的融合,变得浓郁而极富现实感。以男女喻君臣正好与仕途失意的文人心中感觉相似,影响最为深远,这里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他的代表作《洛神赋》“感宋玉与楚王说神女之事”而作,深受香草美人之影响,并且使传统陈旧的美人意象获得新的发展,冲破了只是把美人视为一种文化标记或符号的限制,将其变为一种全新规范化的艺术形象,使其面目神彩和内心世界同时得到了充裕的显现。作者与洛神之间的人神殊途以及人神恋爱暗示了其与理想的断裂,畅快地宣泄了自己的失意与孤独,“常系心于君王”的鲜明形象令人叹惋。
3.对诗词领域的影响
在诗词领域,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诗歌常见表达方式。香草美人意象将草木注入了人的情感体验使之人格化,常以香花香草来比喻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性。东晋诗人陶渊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承继并发展了香草美人象征系统。陶渊明诗中著名的菊花的意象明显是受此影响,菊花在屈原《离骚》中已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即它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不屈不饶,亦充满了恬淡隐逸气息。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容彰显其不随流俗的独立人格。文人墨客对香草美人意象都有普遍的认同感,迫于政治压力,或者是都表达倾向的转移,相较之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他们更愿意在原型意象中寻找寄托,这种隐约含蓄的表达方式往往营造出朦胧诗意美,更添诗词之文采。
4.小说领域的影响
小说领域我想重点谈谈它对蒲松龄和曹雪芹文学创作的影响。《聊斋志异》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神鬼,“人神恋爱”模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超脱和追求时常是混在一起,《离骚》中的失意情绪在这里得到了解脱和满足。所以人神恋爱这一传统模式并非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载体,而失意文人对爱情的追求都可以说是受到了“香草美人”的影响。《红楼梦》的伟大不用多说,但是那上百个人
物形象的塑造就堪称一绝。文中有颇多对女性的精彩描写,典型人物如潇湘妃子林黛玉,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里面有竹子。竹子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是清高、气节、坚贞的形象,这正与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气质相吻合。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是因为它的理念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在现实的世界无法依存,在文艺的舞台却能自然复苏。而文人们细腻灵敏的心思一旦捕捉到这些原型,也就是捕捉到了流传已久并且日益深厚的集体情感,就会把个人情感转化为集体情感,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常常会有这种千里之外的共鸣感,这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最让人觉得意味深长,似乎很近,但又无法触及。也许这就是香草美人最终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凤显.楚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童一秋.屈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3]常森.屈原及其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配饰象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47):5.
第二篇: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I﹑理解《离骚》的准确含义及英语译文,理解“香草美人”的含义,为赏析译文打下基础: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从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通常译为“Sorrow After Departure”.有译为“On Encountering Trouble”。也可以直接写“Li Sao”.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在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从以上对屈原德行文采之评价,我们似乎可以闻到远古飘来的淡淡的芬芳。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II﹑了解屈原生平,以把握《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的背景。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诗人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如下列诗句中英文的比兴意义: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以芬芳香草比品德高尚。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众女嫉妒比小人诽谤。
Theslanders envy my beauty ,oh﹗They say I playlicentious part.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以规矩绳墨比法度纪纲。
They like the crooked and not the square ,oh﹗ Accommodation is their measure.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以恶鸟凡鸟比正人君子。
The eagle cleaves alone the air,Since olden days it has been fleet.III﹑在把握“楚辞”的特点基础上,理解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在英译文中把握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楚辞”: “楚辞”以楚地的诗歌形式和方言声韵来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诗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如原文中出现的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离骚》里的香草据统有15种,如下列出:江离、芷(兰芷、芳芷)、秋兰(幽兰、木兰)、申椒、菌桂、荃、蕙、留夷、揭车、杜衡、秋菊、薜荔、芰荷(芙蓉)、宿莽(按:如琼枝、若木之类似是而非的不入谱。)《离骚经》中的辞句举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江离就是芍藭。辟芷是生在幽僻处的白芷。秋兰又称建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译文(许渊冲 译1995)如下:
I have so much beauty inside,oh,And add to it a style ornate。I weave sweet grass by riverside,oh,Into a belt with orchids late。
Like running water years will pass,oh。I fear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ne。At dawn I gather mountain grass,oh,At dusk I pick secluded one。
The sun and the moon will not stay,oh,Spring will give place to autumn cold。Grass will wither and trees decay,oh,I fear that beauty will grow old。
Give up the foul while young and strong,oh,Why wont you my lord,change your style andway? Ride your fine steed,gallop along,oh,I ll go before you lest you stray。
余既滋兰之九晼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哀众芳之芜秽。译文(by Tr.XuYuanchong)如下:
I grow spring orchids in fields nine,oh,And a hundred acres of clover。I plant peonies line by line,oh。Mixed with fragrant grass all over。
I ’see their leaves green and blooms red,oh,And reap the fruit in season due。I am not grieved they’re withered,oh,But they decay mid weeds in view。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科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译文(许渊冲 译1995)如下: All vie in avarice and greed,oh。Their lust is never gratified。
Judging others by their own deed,oh,They ’re jealous-minded and green–eyed。I am not so eager as they,oh,To run after wealth here and there。Old age draws near from day to day,oh,Have I a name lasting and fair? From magnolia I drink the dew,oh,And feed on aster petals frail。My spirit being pure and true,oh,Do I care to grow lank and pale? I string clover with gathered vine,oh,And fallen stamens there among,I plait cassia tendrils and twine,oh,Some strand s of ivy green and long。I〞ll imitate the ancient sage,oh,Not the vulgar world of today。
Though I displease the modern age,oh,I〞ll follow the ancient way。
诗中花草,如江离、芷(兰芷、芳芷)、秋兰(幽兰、木兰)、申椒、菌桂、荃、蕙、留夷、揭车、杜衡、秋菊、薜荔、芰荷(芙蓉)、宿莽出现在下列诗句中。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I weave sweet grass by riverside,oh,Intoa belt with orchids late。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修身清洁,取江离辟芷等香草作为衣物,联缀秋兰佩戴在身上。」亦即屈原博采众善以自我约束,修养身心。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At dawn I gathermountain grass,oh,At dusk I pick secluded one。———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 夫 蕙 苣: Pepper and cassia also grew,oh,Sweetorchids were formed into rings。
兰是兰科的一大类植物,种类繁多,不知屈原是种那一种?蕙有可能是蕙兰,而不是蕙草(即熏草,或称零陵香),为建兰的一种,花红色,边缘有黄带。
此是屈原说他既栽植了九畹(田三十亩曰畹)的兰草,又种了百亩的蕙兰,也就是寓意「虽被流放,仍大量栽植兰蕙,修行仁义,勤奋不懈。」
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I plant peoniesline by line,oh。Mixed with fragrant grass all over。朝 饮 木 兰 之 坠 露 兮,夕 餐 秋 菊 之 落 英:Frommagnolia I drink the dew,oh,And feed on aster petalsfrail。
再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译文:The Sacred One neglects his duty,oh﹗
He will not look into my heart.Theslanders envy mybeauty ,oh﹗They say I play licentious part.再看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文:My heart tells me its good and meet,oh﹗I won’t regretto die nine times.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该句译为:My way ahead ’s along ,long one,oh﹗I’ll seek my Beauty high and low.(许渊冲 译1995).Tr.David Hawkes把该句译为:“So longthe road had been and full of difficulties,I sent word tomy escort to take another route.”
第三篇:浅析杜甫《登高》的抒情模式.docx
古典诗词中,悲与秋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当看到秋日里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景象时,古代诗人们借以清秋的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这就是“悲秋”作品。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用“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一“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们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就自然的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秋天不一定可悲,但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深深地融入了秋景中,使“悲秋”变得沉痛。“悲秋”点明本诗抒情的主核,一联14字,含八种悲意“万里是一悲远,悲秋是二悲凉;做客是三悲离,常是四悲久,百年是五悲老;多病是六悲身,独是七悲孤,登台是八悲思、怨和愤”。八种悲意层层递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贫病潦倒,末路穷途的人生悲剧结局。这把颈联的内容补充的更加具体、深入。一悲:久居他乡,则艰苦备尝;二悲:艰苦自然愁多;三悲:多愁催人老;四悲:艰苦、愁思、衰老多病,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更加贫病潦倒;五悲,也是最能点睛之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酒,更加增添了愁烦。
诗人在处理此诗的情景关系时,景物的描写注意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情感的表达层递推进而又浑融包裹,情与景相互包含又相互增色,情由景生,景为情设,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以“悲秋”为核心,以“哀”贯穿全诗
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历代诗人所做诗词的“原型”。从三国抒思妇之怨,到南北朝写亡国丧家之痛,直到以后历代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生命悲叹,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这与秋季自身的特点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谈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按照自然的四季循环往复,炎炎夏日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秋季。这些萧杀寂寥的景象被多愁善感的文人们赋予了浓厚悲凉的色彩,于是,秋士悲、秋女怨,文人墨客也禁不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地愁肠百转。秋天就这样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天人合一地成为了悲伤的秋天,也成了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凄凉情怀。古代诗人之所以悲秋,根源有二:一为“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感伤,二是“天涯沦落”的人生苦绪。杜甫恰恰备尝了上述两种境遇。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这段时间是杜甫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大历五年作者卒)。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创作此诗时,杜甫已经是56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多种疾病。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又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同时,诗人自安史之乱爆发,携带家小十余年间辗转流徙,到处做客,生活无着,穷困潦倒,备受折磨。作此诗时恰逢秋日重阳,诗人登高临眺,望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悲哀。
诗人描述的秋景,“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秋天萧瑟、冷清、寂寥的悲情随之便自然流出。秋日里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仇及其身世之悲。尤其是颈联的八悲及其尾联对八悲加以补充的五悲,是对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将生命的悲哀绝望,将人生的哀痛宣泄到了极致。全诗起于“哀”而归于“哀”,哀景开笔,哀情结句。全诗以“哀”贯穿始终,以“悲秋”为基调。将秋景的“悲”与秋情的“哀”充分的结合,诗人的感伤思想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抒发感情的悲壮之美和含蓄、曲折之美 这首诗的悲、哀不同于其他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时所作诗的无病呻吟或感伤的气氛过于浓厚。此诗“悲秋感伤”但更加“悲壮”,它的整个基调是雄浑壮阔的。《登高》中,诗人营造了悲壮的意境,抒发深沉、浓郁、浩瀚的悲情,以开阔壮大的秋景映衬诗人浓重的忧愤。诗人将自己身体的多病、困窘潦倒个人“私愁”与国家命运、时局动荡相联系。在情景交融方面,诗人在此诗中选择的物象都是概括性很强的大意象,如“天空”“劲风”“猿声”“江河”“百年”“万里”,情由景生,此景所蕴含的情也必然宏大、壮美。虽然这是一首人生的悲诗,但诗人并不是一味的哀伤、愁闷,在其中反而蕴含着壮烈的感情。
《登高》一诗,抒情含蓄幽深,曲折往复,情感表现既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厚。八句诗四联,每一联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写景部分确实有力的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景物中。
第四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通过建立矩阵模型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建立的四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企业在发展各阶段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策略。构建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模式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文化,最初是由各自在不同自然环境下集合的人类群体——部落、民族、国家为了生存与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沟通、交流所产生的在各自内部共通的意识和信息等逐步发展成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理念等。由于各民族、国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并在交通、信息尚不发达、互相沟通不畅的时代各自发展,从而使那些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容量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哲学观念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可见,文化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阻碍或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 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以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施展着极大的影响,这和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一样的。1978年8月—1991年1月,科特与赫斯克特先后进行了四项调查,调查了美国22个行业中的207家公司。调查的目的是确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联系,查明这种联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揭示这种联系是否可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而有的则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的文化可以被变革,从而转变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有利的企业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业绩不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着负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采取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产生抵触。可以预见,在当今世界,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对企业经营会有更大的负面作用。
企业文化容易蔓延,即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那些鼓励不良经营行为,阻碍企业进行合理经营策略转变的企业文化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缓慢地、不知不觉地产生,而且往往是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存在,就极难改变。因为这些文化不易为人所察觉,同时还表现在对现存企业内权力结构所做的维护。企业文化虽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这种转变错综复杂,需要时日,也需要具备杰出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这种领导必须具有明晰的洞察力,清楚哪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一种目前实业界、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均罕见的洞察力。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之中,既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因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国家同类型企业,都不可能有同一个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生存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形成企业内在的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导向力、约束力。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潜在的智慧发掘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越具有才华的人,其个性化的倾向就愈加明显。这种差异性如果不能被企业文化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反作用力。企业文化的另一种力量是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珍珠”串联成“项链”。
2、与企业的制度形成互补,解决制度与效率的矛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相辅相成。组织文化“差开化”论的学者认为,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行为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组织的各亚群体之间。如果企业企图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福利、薪资等公司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亚文化甚至逆文化的强化。因此,企业制度是“刚”,企业文化是“柔”,两者结合,刚柔相济,缺一不可。如何理解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打个比方,企业的问题比作大小不同的鱼,制度比作网,网眼越小捕鱼越多,拖网的速度就越慢,即效率低;网眼越大,效率越高,所以在追求速度的今天,文化日显重要。
3、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土壤。麦肯锡公司对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按照此定义,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来培育。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企业员工就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形成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漫长时间,这种不需要文档传递,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也难以被复制的特点。因此,好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软件条件。
4、实现公司战略的柔性动因。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主旋律,就无法引导企业不断发展。文化既不能解决企业现在赚钱与否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企业未来发展能否实现,与企业文化优劣有密切关系。文化不决定企业生存,但文化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企业在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等理性决策时,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
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
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四、企业文化模式矩阵分析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实力不断壮大后已经对公司文化的建设加以重视,而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所以实力强与弱是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反过来看,很多小企业同样因为忽视文化建设而最终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因为企业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因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来量化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战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选择企业的前瞻力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变量,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公司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则会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难以把握,所以,掌握未来才会掌握今天,掌握未来才会决定今天和未来的命运,才会拥有未来。当然,这个未来并非终点,而是是公司某一发展阶段的过程目标而已。
3.模型建立
经过上面的分析,依据企业现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即企业实力)和企业的预期能力(即前瞻力)两个变量来建立二维矩阵,如图所示:
4.模型分析
我们按照矩阵所示四象限把企业文化的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保守型、稳妥型、竞争型、风险型。
保护型文化模式是企业实力比较弱,同时对未来的预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模式。推崇保守型文化模式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其管理制度不受新的、多余理念的挑战。它重视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
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关注企业的发展,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
竞争型文化模式更关注企业目前的发展,企业对未来的关注稍逊于对当前企业实力壮大的关注,其管理制度较为开放,倡导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等一系列崭新观念,对新的管理理念采取不断吸收的态度,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不仅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因为企业发展到鼎盛
时期,忧患意识就更强,只有积蓄最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
五、企业发展各阶段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模式,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
1.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应文化模式
(1)初创期——保守型文化模式。企业在初创期,因为还没有知名度,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不具有竞争优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业内竞争,企业不但不能够赢得利润,而且很有可能亏损。此时,企业求生存是其基本的目标,那么围绕企业目标建立起来的就是保守型的文化模式。它的实力弱小,而且根本无暇顾及将来的事情,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
(2)成长期——稳妥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长期,知名度逐渐扩大,各方面的优势也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突显,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呈上升趋势,此时,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所以迎合企业当时的特点就应用而生了稳妥型的文化模式。因为,发展期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会慎重的采取各种策略,它的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
(3)成熟期——竞争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熟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规范化,利润达到最高点,并持续盈利,此时,企业开始在行业中跃跃欲试,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竞争性,不断的采取行动与行业的领导者群体较量,因为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此时,企业虽然也很关心未来的发展,但是,他更注重的是企业实力的增长,更希望自己晋级领导者行列。此时,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强调竞争,不仅重视跟竞争者的市场竞争,而且,还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员工竞争以提高效率,全方位的引进竞争机制。
(4)衰退期——风险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衰退期,因为管理者在成熟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断,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仍然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成本消耗在这个时候也是逐渐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利润的下滑,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延迟衰落或者破产,不断的调整策略以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未来的预期意识增强,如果经营不善,随时准备转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再生,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企业文化就是风险型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
六、对文化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建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对于文化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高其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理念的塑造,需要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成为执行文化的传扬者和推行者,并具有文化组织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是业绩与激励的有效结合。除了运用奖金、股权等物质激励手段外,还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再次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由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业务模式不成熟,部门定位不清晰,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丧失团队精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把管理的“形”与文化的“神”结合起来。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稳妥型文化模式时,最重要的是在稳中求进,不断创新,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建立一个全员创新、追求卓越的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创新也可以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选择竞争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在本土与本国企业竞争,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
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四,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型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危机预警系统,让企业整体文化引导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最快最好的决定。在此阶段,企业要建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敏感地预测和感知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及政策法规等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处理各种不测事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风险型企业文化就是要使得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爱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 布尔迪厄、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2003(5).[5] 谢舜、肖冬平:论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 曹振杰、周冉:现代企业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个关于企业成长新解释范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7] 李万县: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3).[8] 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2005(5).
第五篇:模式研究心得体会(模版)
教学模式研究心得体会
经过三年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这一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收获不少。教育科研给我校注入了勃勃生机,教师们踊跃地参加到课题研究的行列来。课题研究使我们避免陷入教学的盲目性,它启发了教师们要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教学素质,更为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下面我就教学模式研究谈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它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
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其次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
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极大地
提高了课堂效率。
由于缺乏权威的指导,加上课题组的力量有限,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难免还走了些弯路。然而,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