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钠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钠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五原一中高一化学组 王雷
《钠的氧化物》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的第二节,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相比,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这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知道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并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2.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3.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Na2O2和H2O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化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确定目标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 1.创设学习情境,引生入境
首先通过着火的图片,联想到灭火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水能点火实验说明与过氧化钠有关引出新课。
2.通过复习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得出氧化钠的化学性质。3.做第一个探究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在疑的情况下,首先观察过氧化钠的样品,得出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然后分组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并增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推测反应产物。由于出现了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现象,可推知产生了氧气,从而得出了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又从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推知产生了碱——氢氧化钠,振荡溶液又褪色,证明过氧化钠溶液具有漂白性,在此可将已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作一下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Na2O2+2 H2O=4NaOH+O2
在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性质时,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联系人在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际,讲述它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通过几张燃放礼花的图片引出焰色反应,主要做钠、钾、铜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强调要记住钠、钾元素的焰色,以后用的多。最后总结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步骤。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束本课。反思:通过教授本课时,有如下反思:
一、趣味性。本课一开始,从实际生活中从的灭火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着手,通过一个小魔术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之上,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解决疑难。这样既加深了对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课时教学的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妥之处,因为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内容涉及面广,但要求相对较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不强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形成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教学的这一环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于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以后必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求深,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步到位。
三、本课时内容重难点突出,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以后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差别较大,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能力,应牢记“以实验为基础”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新教材尤其重视这一学科教学特征。“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它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规律),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二篇:钠的性质教学反思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钠的性质
教学反思
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研究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在高一化学的教材中,钠的性质在第三章第一节,是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的第一节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钠单质的性质是了解钠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钠在生活中爆炸的事故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激发起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预习导学案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钠与水、钠与氧气的反应现象观察及原因分析设计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过程和手段开展新课,将学生存在的疑惑一一解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展示和点评。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教师引导简练、到位,多媒体展示合理、高效,教学环节完整、结构紧凑,反思整堂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1.课前准备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2.课堂上提问合理,引导到位,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活跃,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积极思考、表达。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知识点更直观,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内容的教学,通过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但是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教师,课堂表现力,知识、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些许漏洞。主要有:做钠与水的实验时,过于强调安全,导致部分学生不敢放手去做,还有一些小组所切的钠非常小,反应很快就完了,现象不够明显(在这里用“黄豆大”的钠也是安全的);展示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视频时,用的是钠在石棉网上的反应,展示该实验现象时,却用了钠在坩埚中反应的现象图片;解释不做钠燃烧实验原因时,教师说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样讲解不够科学严谨。
2.板书的书写不够及时,不够美观,需要加强训练。
3.没有强调钠与氧气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不同,在这里运用对比法教学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
4.教师的教学缺乏激情,显得底气不足,一些过渡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简练,太过生硬。
5引导语言太少,再多一些会更好。
6.时间把握不好,课堂略显仓促,最后四个课堂训练习题的讲解用时过短。7.实验前没有强调实验安全及注意事项,缺乏对学生实验的指导。8.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没有配平。
9.课堂上,有些许紧张,一时间忘了一些学生的名字,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加强自身素养。
10.加分不及时。
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标准衡量,而关键是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通过教学反思,我想,有思必有得,有得才有进步,我会向优秀的老师们看齐。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在学校领导和组内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我会快速进步,我会努力尽早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第三篇:《钠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和生活用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求欲望。发挥实验的功能,本节课实验较多,开头可以反问:大家都知道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你知道他们能生火吗?提出了违背常识的问题,更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把水滴到脱脂棉上的过氧化钠上,发现脱脂棉着火了,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到此为止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师易如反掌的进入角色,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学完后再接着问,如果真着了火,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最好呢?又引导了碳酸钠个碳酸氢钠的性质上,探讨与盐酸的反应,一气呵成,学生驾熟就轻的完成了他们的性质的学习。再诱导学生如果不慎着火了,燃烧的东西火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比如春节的放的烟火,又引导焰色反应,总之,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线索,把各个内容贯穿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新课以违背生活常识的滴水生火实验引入;讲述灭火器原理引入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将全班分两大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
(二)课堂尾声,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和小苏打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学生活动:对一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
总之,在对新课程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在对新的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本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收获都将颇多!
第四篇:《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提高一个层次。
第五篇: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大,学习态度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用水点火、用二氧化碳点火实验引入;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实验创新的乐趣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本节课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多个“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重难点突破的成功: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滴水生活、棉花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燃烧等违反生活常识的情境引入,实验设计探究、问题解决与拓展来层层深入落实相关重点,突破难点。
(3)学法的成功:
在本节课里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把握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以生活常识水能灭火引入实验:滴水生火,让学生大胆设想、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4)实验改进的成功:
本节课对书本中的以下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一是Na2O2与水反应。二是 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对比实验。不仅节约时间,同时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在本课中,还增加了一个Na2O2与CO2的实验,将一团包有Na2O2粉末的棉花投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几秒钟内,棉花剧烈燃烧。该实验有力说服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产物中有O2。该实验简单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之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深怕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还很不够。
2、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不强,本节课只能完成课本的基础知识教学,没有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与思考,使教学存在不足。
3、本节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如果能在课后让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这样会使该课更完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如果能进行自我反思,有助于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