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6:1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

第一篇: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

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形成了一股热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从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还存在农民自身素质的缺陷,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促使农民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达到9400万人,比上年增加470万人,这些外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5597元,比上年增加94.4元,其中带回家3472元。这样一算,全国农民的打工年收入就达5278亿元,寄、带回家3274亿元。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这仅是一笔有形的收入。再看这9400万农民学到的技术、提高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农民外出打工呈现的主要特点及缺陷

1.外出打工者人数较多,规模较大。据统计,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达到9400万人。安徽省,2001年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达到770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6。

2.外出打工者分布范围较广。据调查,目前湖南省农村外出打工者中,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新疆、西藏也有湖南农村的打工者;有13.1%的外出打工者分布在省内各城市;有18%的分布在外县外乡中;还有19.9%的外出打工者在本乡镇范围内,而在当地乡镇企业劳动的人员有8.7%。

3.外出打工者大多以“非正规就业”方式从业,并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的特点。目前,湖南省农民外出劳务大多是非正规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以体力劳动和经商为主;多数外出打工者一年以内从事过多种职业。有4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是农忙在家,农闲外出的“候鸟型”打工。客观来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外出打工。

4.在技能水平方面,许多农民工还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如作为全国民工输出大省的安徽省也只有30%的农民工受过初级的专业培训,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西安、乌鲁木齐等24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其中,13%的岗位需要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可见,对农民工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5.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仍然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最近两年,虽然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还是以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为入户的基本条件。对农民工来说,门槛依然较高,还很难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由于还存在着“城里人”、“乡下人”两种身份,如今城市对农民工采取“低看一眼”的不合理政策,对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和工种作了明确的限制,农民工大都只能从事危险、待遇低等“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数目庞大的农民工虽然常年生活在城里,但是仍然被人为地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享受不了依附于城市户口之上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种种权利,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在沿海的一些企业,超时加班、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据有关专家估计珠江三角洲对打工者所欠工资数额超过10亿元。

二、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的贡献和影响

农民外出打工,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从而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1.农民外出打工,促进了农民增收。2001年,湖南省省外流动就业487万人,通过邮寄方式以及在当地消费的务工收入达300亿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输出劳动力560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在宁夏、贵州和甘肃这三个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输出收入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这充分反映劳务收入的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加速了农民现代素质的积累。大量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等,使成千上万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社区,成为新的城镇人口或“准城镇人口”,从客观上加速了农民现代素质的积累,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日益减少了由农耕生产方式赋予农民农耕生活的孤立、守成、安于现状、褊狭与愚昧等,农民身份的转换,大大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3.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农民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中不少人回到家乡开始自主创业,这些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昔日农民,如今成为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据安徽省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每100个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就有2-4人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目前安徽省外出打工创业的人员已有10多万人。他们在田野里盖起了厂房,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的就地转换。四川省外出打工者中有40万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80万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电和化工等行业。

4.正在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促进农村城市化。当农民不甘示弱、吃苦耐劳和特有的创造精神在城市谋得就业岗位后,却又受到来自城市各个方面的抵触和地方政府政策的限制,农民在申请城市户口、子女求学、人身安全和自由、身份限制、身份歧视、打工中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是农民从根本上转移身份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各界的理性支持与农民流动的互动汇集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不断地冲击着城乡之间的壁垒,极力打破这种壁垒的封锁,促进了国家和各省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应运而生。如湖南、广东两省在2002年颁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其中湖南省关于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将其统称为“湖南居民户口”等方案特别激动人心,这是真正体现打破城乡之间壁垒还农民“国民待遇”身份的第一步,是农民外出打工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这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中心城镇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为农民外出打工服好务,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通过对农民外出打工呈现的特点,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关键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从总体和长远目标上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造条件克服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促使农民身份的转换,必须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这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提高农村教育水平。2002年4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示:农村义务教育

管理体制要实现两个大转变,即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这两个转变的实施和实现,将为农民彻底转换身份铺垫文化素质基础。此外,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这是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的根本着眼点。要鼓励运用市场方式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支持企业与各类组织合作进行的劳动力定向培训。还可把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如中专、技校)向农民工开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

2.优化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进程在带来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需求使农业人口的流动成为必然。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流动,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应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自由流动,支持农民到异地打工,包括到异乡、异市(县)从事一、二、三产业;建设规范的、公平交易的劳动力市场,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和公平的交易场所;疏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除市场行为外,不允许任何单位任何人对农村流动就业人口收费。应指定专门机构,对农民流动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帮助农民外出打工就业、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政策。作为城市,要取消对农民工不合理的收费,取消对他们的就业范围限制,改变对民工的服务态度,同时,要切实解决好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民工就业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进行制度创新,改革迁出农户的家庭承包土地的现有制度,减少土地对迁出农户的牵制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迁出农户土地承包权发生转移,进行规模经营,有利与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由小农经济带来的人口过剩,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三是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既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又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前者为数量过程,后者为质量过程,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将户口迁入城市管理的农民,这只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只有既将户口迁入城市管理,又彻底放弃农村小块土地承包权,才得以在社会心理、社会情感、社会认同、社会价值上消除城乡隔阂与对立,被城市文明同化,这才是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

4.地方政府在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要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更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当地政府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时,要抓好小城镇建设,引导非农产业聚集于中心村镇周围,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换身份,这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改善农村的水、电、交通、通讯等条件,鼓励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积极发展眼务业,特别是餐饮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需要指出的是,应特别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这种企业既可以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解决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销售问题,又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第二篇:农民进城打工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民进城打工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本文就农民进城打工问作了一些分析,就农民进城打工对农村的发展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的特点、缺陷及相应对策;进城打工对农民观念改变的影响;农村文化的变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同时本文也就农民进城打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做了一个分析:土地撂荒;就业压力;留守儿童问题;传统文化的消逝;农民婚姻问题等等来说明认识并处理好农民进城打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发展;留守儿童;农民婚姻·1· 正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在我国的人口的比重还比较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财富也在不断的积累着。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难题。农业人口的增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得到实施,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一个被确认了的新称谓,一个特殊却又和亿万家庭紧密相连的群体,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伴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农民工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在对城市经济繁荣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们也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农民素质的低下,使得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加重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素质的低下,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社会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开始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土地撂荒、农业生产率低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等日益突出。

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在另一方面也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在现阶段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进城务工是增加农业人口收入的主要手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的缓解了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城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返乡农民工将在城市中学习到的技术、管理方式等经验带回农村,推动着农村人的观念的改变,对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财富的分布,推动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带来的不仅仅是弊端,更多的是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农民收入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民工带来的问题。但在短期内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其中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有融合也有矛盾。它必然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要通过不断的社会经济改革来调整和完善。所以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只对于个别问题给出了一些看法。

一、我国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特点及缺陷

1、外出打工人数较多,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分布区域较广。据统计,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9400万人。仅安徽一省,2001年劳动力输出人数达到77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6。而外出务工人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据调查,目前湖南省的农村外出务工者,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随着国家对西部政策的倾斜,西部的发展步伐加快,劳动力出现了少部分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趋势。

2、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其就业方式的单一化。如作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的安徽省也只有30%的农民工受过初级的专业技能培训,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对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明确要求: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其中,13%的岗位需要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可见,对农民工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民工缺乏专业的技能,导致了其在城市就业的单一化,而且工作也不怎么稳定,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于是就使农民工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的特点。目前,湖南农民外出劳务大多是非正规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总的来说,以体力劳动和经商为主;多数外出打工者一年内从事过多种职业,频繁的转换职业,这也不利于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同时,有数据显示,有4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是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才外出务工,这就形成了“候鸟型”的特点。

二、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村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

1、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素质。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实际增长6.8%,其中外出打工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17.2%。同时,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80元,比上年增长8.6%,占农民收入的34%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这些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力缓解了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劳动力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缓解了农村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放了传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隐性”事业压力,增加了社会稳定。

3、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大量务工人员返乡,激活了当地市场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变动。农民工返乡虽部分回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但仍有一部分到了乡镇,做小买卖或搞运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或人力资本的农民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办乡镇企业或参与投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农民在城市务工,对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返乡后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改变过去之中粮食的局面。还有的农民利用距离城市近的优势,进行旅游开发,举办农家乐等项目,吸引游客,增加收入。

4、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同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有利于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推进。农民工城市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家乡所留下的问题,促使农民工不仅仅关注农村和城市政策的改革,而且积极主动参与改革。例如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土地大量抛荒,没有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实行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再如,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还在实行户籍制度的三个国家之一。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理,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减少甚至取消落户费用,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并且相应改革就业、入学体制,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5、促进农村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既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又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前者为数量过程,后者为质量过程,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城市化都是不完整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资建厂、吸引当地劳动力就地就业,推动当地小城镇建设,是一种就地城市化的表现。凡事有利就有弊,农民进城务工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的发展带了不少问题。

三、农民工进城务工也给农村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土地撂荒,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大量的文化素质较高、体力较好的劳动力被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自身人口结构相对劣化,农村农业生产缺乏有效劳动

力,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生产率有所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非农业就业和非农业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非农收入即使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的人也不会轻易放弃所承包的土地,他们将这块土地作为最后的生活底线来经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在土地上投入很多,他们只是重视是否拥有土地,而不管生产率如何。更有甚者,将进城务工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放弃农业生产,致使耕地撂荒。

2、将不好的生活习惯,文化风气传播到农村,赌博性质的活动泛滥。传统乡村文化哺育下的农民在进程务工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会接触和体验到城市的现代文化。而这种现代文化会通过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一种非正式和非常规的方式传播到乡村。进城民工由于闲暇时间文化生活得匮乏,很容易接触到类似的赌博活动场所,并可能染上赌博的恶习,并将这种恶习带回农村。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兴起的六合彩为例,由于这种低下赌博活动在农村的流行,已经造成农村大量资金流失,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家庭关系恶化。有些在农民工在返乡后带来的不良习俗,特别是讲究穿戴、消费攀比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可能是消费习惯无法转变回来;另一方面可能是某种思想在支撑攀比现象继续。还有部分返乡人员对本地的税费征收方式不满,导致了返乡人员对本地村级管理工作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

3、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有留守儿童的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的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还在呈增长的趋势。他们大多在隔代教育中成长。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对社会上的好坏是非分辨不清,易受社会反面现象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总的来说,留守儿童问题多表现在: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心理发育不健全、安全意识差。

4、农民工的婚姻问题。人们在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难、讨薪难、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他们在婚姻感情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农民进城务工,扩大了见识面,也提高了对婚姻的期望值,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意识逐渐增强。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也跟着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离婚是丢丑,而是法律赋予的自由合法的权益,夫妻双方在“感情不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离婚重新追求各自的幸福。

四、对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建议和看法

1、要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一是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入股、租赁办法,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二是明确界定集体产权的前提下,将进城定居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收归集体,但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至土地承包结束。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在农村,努力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娱乐文化设施。为丰富农民生活提供条件。

3、积极鼓励农民在家乡创业,尽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从而减少劳动力输出,减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数量。这一措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提高农业生产率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国家应该积极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平等的就学权利、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4、继续重视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人口的就业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农村问题是一个在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农民的增收问题则是农村问题的核心。唯有收入增加了、经济发展了,农村的面貌才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口实现的后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仅给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给农村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本小组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思想水平的局限,故而将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农村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相对而言比较简略的论述。不足之处还请老师给以指点、批评。

参考文献

(1)蔡建文 著《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1版

(2)谭木魁 著《中国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科技出版社2004年11月

(3)叶照清、朱大印、耿昌军著《来自中国社会底层的报告》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

(4)曾璜、何贝莉 著 《中国农民肖像:九亿人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5)作者不详 《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好文秘网

(6)作者不详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问题研究》 小柯论文网

(7)作者不详《浅谈返乡农民工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亿百论文网

第三篇: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影响

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应该如何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驻村工作组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积极作用

一是更新了农村干部思想观念。外出务工人员长期生活在城市,学会了在城市的生存本领。城市化了的农民回到农村,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管理带回家乡,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

二是拓宽了农村干部发展思路。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内力与外力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结合起来。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以后,利用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提高了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有的通过打工,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培训,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老板、经理。农村干部的主要来源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在内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从长远看,这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是有利的。

四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技术。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不利影响

一是影响农村干部队伍稳定。对于农民来说,外出务工收入相对丰厚,每天收入可达60~100元不等。农村干部月平均工资在150~300元左右,虽然各乡镇在此基础上适当给予提高,但因经济收入有限,给予村里补助的钱还很少,去掉手机费、摩托车油费,所剩无几。村干部繁重的工作任务、微薄的工资待遇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可观收入形成反差。在巨大的反差面前,部分村干部不热心本职工作,村干部的家属不支持村干部的工作。

二是影响农村干部正常选拔。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大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导致村级组织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根据多数农村党支部书记反映,受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干部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村干部越来越难选,很多村出现了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干不好,有能力的合适人选不愿干的现象。

三是影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认为,经过多年的培养教育,好不容易发展了党员,而这些党员却到外地打工。所以,现在他们不愿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有的外出务工党员未转移组织关系,采取了一年回家乡一次、交纳一年的党费、参加一次组织生活的做法。现在农村开党员会都很难,有的党员多年不回家,本人找不到,影响了村党员会的召开,党费也由组织委员垫交。

四是影响农村干部开展工作。农业生产方面,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农村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在农业信息传递、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上存在困难,农业结构调整难以整体推进。民主决策方面,由于出去的大都是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青年人,在家的大多数是妇女和老年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不能“表态”,导致一些需要农民决策并参与的事情难以落实。计划生育方面,一些举家外出的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时间较长,管理措施跟不上,给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带来难度。治安防范方面,一些村干部反映,因农民外出务工,社会治安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农户财产被盗现象时有发生。

对策

一是完善三个机制,增强农村干部的吸引力。首先,要建立工资待遇保障机制。据调查,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是影响农村干部思想稳定的重要原因。建议把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措施尽快解决。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村级干部的工资标准应为:党支部书记平均工资约300元/月,村委主任、会计为党支部书记工资的90%,妇女主任为党支部书记工资的80%,支部委员、村委委员为党支部书记工资的60%。村民组长、治安员等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实行误工补贴制,每天补贴额不少于10元。但财政拨付到村级的经费,除去村干部工资,难以保证村级办公需要。建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其次,要建立激励关怀机制。经常与村干部交心、谈心,把握村干部的思想脉搏,了解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对村主干因执行政策而导致群众误解,工作有压力的,予以大力支持,帮助做好工作;对生活特别困难的村干部,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对生活困难的离职村干部,按照农村生活最低保障的要求优先纳入计划。

再次,要建立集体经济增长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很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是村干部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建议采取拍卖、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力量。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向农户提供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二是采取三项措施,拓宽农村干部选拔渠道。首先,拓宽渠道“请”。发出《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引导外出能人回乡参政、议政。对于一些不愿参选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由乡镇党委进行个别引导。

其次,发挥优势“推”。村委会换届前,对组织视野内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党员分片包干宣传,有意识地向村民推荐,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权利,把党的意图转化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

再次,突出重点“培”。将那些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定致富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纳入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由乡镇驻村党员干部和村党支部成员结对联系、跟踪培养,为尽快走上村干部岗位打下基础。

三是建立三项制度,发挥外出务工党员的作用。首先,建立行前报告制度。党员外出务工向村党支部提出申请,外出后如有变动,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到达务工地后,及时纳入外地党组织,保证党员管理不失控、不断线。

其次,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返乡期间,抓住春节、清明节或中秋节等节日时机集中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贴近农村实际,突出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灵活采取集中讲课、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再次,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采取量化考核、细化评分的办法一年一考评、一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出台《关于加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就地从外出务工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创造条件让他们就地参与党支部工作,实现就地培养的目的。

四是优化三个环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创业。首先,优化服务环境。开展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设置一本劳动力资源管理台账,做到外出情况清楚,在家劳动力状况明白。尽快制定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益。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其次,优化创业环境。对返乡创业的,开通绿色通道,从快从简办理有关手续,通过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工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树立一批回乡创业典型,组织回乡办企业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打工人员,服务家乡经济建设。

再次,优化舆论环境。以镇党委、镇政府的名义召开大会,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奖励。在评先评优、安排各项社会职务时,优先推荐使用外出务工人员。大力宣传“回归村官”的先进事迹,形成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以山东省莱阳市濯村为例

一.实践背景

西方国家在建立社会农村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之初,工业化程度一般都已较高,由于这些国家农民少,所以他们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并没有单独的农村医疗保险。

我国与西方国情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了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笔者查阅了官方给出的一些资料,包括央视新闻和百度学术里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些文章,发现1978年至1985年7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本保持在410元左右。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并且呈现不断加剧的倾向。2000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元的2.78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出农村居民2.8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扩大到3.15倍,增幅差距也扩大到5.9个百分点。

并且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更加巨大。

百度词条中提到:“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疾病导致贫困现象严重,在2015年百度文库给出的数据中我发现: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

该词条还指出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而医疗保险费用仍在不断地上升,农民因为自身经济收入不足,仅靠务农赚取的费用不足以解决医疗问题。

因此,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农村医疗保险,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惠,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国家对医疗问题投入比重不断加大,截止到去年,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章中指出我国在医疗总费用的投入占GDP 的5.2%,总费用约2万亿元。

但是,农民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到底能不能真正了解农村医疗保险并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带来的好处仍是一个问题。因此调查农民对医疗保险的认识情况,观察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实践以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姜疃镇濯村为例,深入农村,调查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以及实行医疗保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莱阳市濯村是莱阳建村较早的村庄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子,并且地处莱阳市区南20公里的五龙河畔,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广,以濯村为调查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实践经过及发现的问题

濯村全村1636户,5000多人口。我以家庭为单位,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了200人作为调查对象,除去因为一些原因不接受调查的,其余人经过笔者走访提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最有共计得到163份调查问卷。由于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因此此次调查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濯村农村社会实践总体进展顺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仍有一部分村民对农村社会保险政策不够了解。在163个人之中,有93.25%(152人)的农民都已加入农村医疗保险,但是这些人之中,只有2.0%的人表示对该政策非常了解,有53.3%的人表示自己对这项政策比较了解,其他44.7%表示自己不是很了解该政策,只是朋友和亲戚告诉他们这项政策有好处才跟着入的。就是在加入农村社会保险的村民中,对于“参保后可以享受哪些医疗待遇”这个问题只有57.2%的人表示自己清楚,而在“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这个问题中,也只有71.1%表示自己知道。因此虽然很多人都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中,但是这些加入的人对于这项政策仍然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的利用起这项利民政策。

2.农村医疗保险宣传不到位。通过调查反映,现在的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虽然调查显示农民从很多形式了解到农村医疗保险,尤其是村委会和电视平台的宣传。但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医疗保险的好处。很多农民仅从自己短期的得失角度考虑,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必要花那个钱。同时,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大多数农民对于复杂的补偿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的感觉。

3.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只有3.9%的人表示自己对农村医疗保险非常满意,34.9%的人表示自己对该政策满意,而21%的人表示自己对农村医疗保险不满意,更有2.0%的人表示自己非常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有很多:农民因为对补偿标准了解不足,很多药费不能理赔;同时不同项目报销额度不同,对于他们而言医疗费用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报销的项目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另一个主要的不满意因素是报销的过程繁复,农民由于对该政策不够了解,面对繁复的报销流程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导致报销所需时间很长,甚至不能报销。其他一些不满意的因素还包括乡镇医院卫生条件差、医院经营不规范乱收费等等。

三.解决方法及建议

1.针对部分村民反映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农村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要求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各项职能。将农村医保各项具体要求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并且设立相关监督部门,规范运作机制。一方面完善报销项目,提高报销力度,减轻农民看病负担,使农民愿意去正规医院看病;另一方面惩罚或者取缔乡镇中不合格的医院,鼓励农民去正规医院看病,使农民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基于当前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在农村宣传不到位。如果农民在符合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内,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报销程序结果导致他们的医药费不能保销,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导致他们对该政策产生更多的不满。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基层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农村医疗保险系列知识宣传活动;结合电视媒体和村委会的宣传,详细向农民介绍农村医疗保险的好处以及报销方法,使农民真正了解到这个政策的好处。总之,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都要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和广泛。对农民的疑惑要进行耐心的讲解和答复。尽量让每一个农民都了解医疗保险,满意医疗保险。

3.针对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这一问题。不断完善医药报销制度,新农合是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因病返贪、因病致贫问题的,而新农合的关键部分还在于医药报销。首先,报销比例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看得起病,尤其要提高省级大医院的报销比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民能治大病的问题。在报销比例上,各地区的差异应该不断缩小,这有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公平。其次,报销范围应该有所扩大,例如检查费用,该部分的费用也是相当大,要解决农民看得起病的问题,那么报销范围就一定要有所扩大。最后,报销程序一定要简化,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受到最大的利益。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消减现有部门不活跃的职能,提高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缩短农民办理医疗保险和报销的时间。使农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好处的同事能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和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

四,实践中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这几天的实践,我充分了解了国家农村医疗保险的制度。医疗保险是具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重性质,其中前者是作为基本保障,后者是作为一种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的条件较高,其中社会医疗保险既要以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人口较高的收入水平即高收入水平的大规模参保人群为前提,又需要国家或地方法律强制、法定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基本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信誉等条件;而商业健康保险则排斥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群参保。这些条件在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地区尚不具备,因此不适合普遍推广。我在调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在社会实践中,我需要与不同的人交流,锻炼了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我真正了解了农民真实的内心想法,只有弄明白别人需要什么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正当年轻的大学生,只有重视实践环节,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在实践中讲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短期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获益匪浅,开拓了视野也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的人生价值在这个大舞台上得以体现。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第五篇:农村外出打工者对其留守家庭影响分析

农村外出打工者对其留守家庭影响分析

刘正中

重庆市垫江县农业局408300

垫江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至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7%。2005年全县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人均创收5263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对促进该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由于家庭成员的外出务工,引起其家庭的残缺不完整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是严重而不容忽视的。为此,笔者深入到该县农村以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一、农村外出打工者对其留守家庭影响的分析

1、对留守家庭收入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平均每年在39户受访家庭中,30户受访留守家庭平均支出中,有一半以上是用外出打工者的钱,其中有15户留守家庭的货币支出全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寄回。由此可见,外出务工是大多数留守家庭的首要经济来源。有5户留守家庭的支出中,用外出打工者的钱不到一半;还有4户留守家庭,其外出务工对家庭收入几乎没有影响。因为这些家庭中的打工者大都是二十几岁的子女,外出务工挣的钱大都由自己支配。

2、对家庭农业劳作方面影响

留守家庭农业劳作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留守家庭已无劳动力而将田、土全送亲戚耕种的占9户,其留守家庭成员的开支9/10以上都来自家庭成员的外出务工,没有给家庭的农业劳作造成负担;二是家里的田土全由剩余劳动力耕种占29户,这类家庭受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影响(如新生人口没有田土、修高速路、安臵三峡移民等),家庭人均田土数都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引起了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的过剩,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量劳动力流出,到沿海等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挣钱,也没有给家庭的农业劳作造成多大影响;其他情况占1户。

3、对留守家庭应尽义务方面的影响

农村由于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父辈、祖辈与其子女,占90.6%。其中父辈、祖辈占了45.3%,子女占了45.3%。表明在农村很多家庭成员由于外出务工而没有作到对父母的关怀照顾和对孩子的教育等义务。

(1)对留守老人的影响。据调查,留守老人的家庭可分为:一是留守家庭中仅有老人的占8户。这类家庭几乎都是老夫妻相互扶持和照顾。衣食住行都只有靠老人自己,整日充溢着孤独与无奈。二是留守家庭中仅有老人和孩子占15户。这类家庭的老人承担了更重的负担,除了要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地里的农活外,还要照顾孙子们。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老人生了病,没有人督促去看医生,加之老人们家务忙、农活多,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三是其他占16户。

(2)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根据调查,外出打工者对其留守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爱的缺失、成长过程、知识的学习三方面。留守家庭中,双亲都外出打工的情况很多,本次调查39户中就占27户。在与家里联系方面,通常就是打打电话,过春节时才回家见个面,缺少父母之爱。由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孩没有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极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过早地承担家庭的事务,留守儿童的心灵易受创伤。爷爷奶奶通常只负责留守子女的衣食住行,由于识字不多,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也只是无能为力。而且老人都有娇惯小孩的思想,如此这般,小孩如何能管呢?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3)对留守配偶的影响。外出务工者通常一年到头都在外面,由于夫妻之间长期分居遏制了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也直接导致了婚姻破裂。如果是妻子留守在家,那么她的“心理”上必然得承受更大的压力。必须承担起家里全部的责任,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周围的邻里、亲戚,每一方面都要照顾好。同时留守妇女易受到不法之徒侵害。

另外,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老人、孩子防卫能力差,家中的牲畜、粮食等均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抢劫、盗窃的目标。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构建三位一体(社会、学校、家庭)的监护网络,形成保护合力,以给留守家庭更多关怀

外出打工者应多与留守家庭沟通,有助于减缓、减少其与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尽量多打电话回家,与留守家庭成员聊聊生活、学习中的事,与孩子的学校老师多沟通、促进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多问候老人、甚至还可用写信这种古老却信息量大的方式,经常照点照片寄回家。

打工者外出后应慎重选择留守子女的监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有较好学习环境、能给子女关怀、有“家”感觉的亲戚朋友。另外,打工者还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对子女的学习意志,学习目的有极大的影响。

学校应给予留守子女更多关怀、鼓励和帮助。要对“留守少年儿童”登记造册,对其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建档。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缺失了父母之爱,老师应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给他们关爱、体贴。同时发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孩子结对帮扶,送去学校和团队的温暖,填补其亲情缺失的空白。要多建一些以科技和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引导未成年人把注意力投放到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中来,并且大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远离不良环境,减少违法犯罪。

政府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应积极主动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留守家庭。开展村社治安防范工作,在村社一级建治安联防中队和联防小组,将“留守”家庭的安全,纳入保护的重点之中。积极

创办儿童托管所和老人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站点等,及时排解留守成员忧虑。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各级妇联要多形式地办好区农村家长学校,真正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网络,形成保护合力。

2、留守家庭成员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对生活应充满希望

留守家庭子女应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多与外出父母、学校老师交流。用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诉说自己心里的郁闷、悲伤,缓解心理压抑。完成家庭作业后,要尽可能帮助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减少监护人的负担。

留守配偶应努力提高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增强对村社活动的参与性。多与外出打工者交流,互相关心,相互理解。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引导妇女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级基层妇女组织应经常组织妇女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经常开展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

留守老人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政府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社会化帮扶制度。同时应大力扶持和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专业示范户的发展,努力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强度。

3、减少农民必要支出,积极发展本地经济,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家庭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一是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且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二是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二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政府应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努力实现农转非,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

下载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出打工证明

    外 出 打 工 证 明兹有镇沅县恩乐镇大平掌村委会平掌组组员:汤启平,2005年外出打工至今(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特此证明证明单位: 负责人: 打工者:年日自 月......

    关于山东省寿光市北部农民外出打工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东省寿光市北部农民外出打工的调查报告 [摘要] 农民工是现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体,为了抑止其总体数量的增长和回流部分农民工,国家制定了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在本质上都可归结......

    我大伯二伯不服农民外出打工(推荐五篇)

    我大伯二伯不服农民外出打工,发生工伤怎么办? 张某是某县一农民,在农活不忙时便跟随本村的包工头孙某到县城干建筑。包工头孙某为了能揽到工程,挂靠在某县建筑公司名下,以建筑公......

    农民外出打工现状及劳动权益等问题调查

    农民外出打工现状及劳动权益等问题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5篇材料)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时间: 2011-03-26 来源: 论文在线 【摘要】进入21 世纪,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由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惯性和大力控制人口过......

    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全文5篇)

    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每年春节过后,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小在家,又怎么能把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

    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摘要: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彩重抹的一笔,主要以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三个方面,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