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6: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第一篇: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时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也我们注意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种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中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加上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在小学就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祖国的语言,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使课本剧编演越来越蜕变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需要进行反思和再实践。

一、要懂得因课制宜,勿盲目追求。

语文课堂上的课本剧编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换言之,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把它当作完完全全的戏剧表演,因为它不同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戏曲,它只能是帮助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它会帮助同学们全面理解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然而在如今众多的公开课上,编演课本剧都成了压轴戏,成了目的,似乎没有它就无法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就不能成其为示范课、优质课。在此,课本剧赤裸裸的沦为课堂创新的标签。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追时尚,盲目的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动辄组织学生表演。可想而知,不仅演不出什么新意,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语文教育资源和大量的学习时间。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想他人未曾想、言他人未曾言、做他人未曾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把课本剧当作“同一首歌”来齐唱,那有什么创新可言呢?我认为,表演课本剧要因时、因地、因课、因人制宜,切不可带着功利的目的操作,更不能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滥用。毕竟我们的编演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而且,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编演好像不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的。实际上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不是所有课文都可以编演的,只有教材中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特别是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有的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老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使能顺利作答。

类 别

童话类

《小白兔和小灰兔》、《乌鸦喝水》、《一粒种子》、寓言类

《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故事类

《伞花》、《西门豹》、《景阳岗》

诗歌类

《寻隐者不遇》、《赠汪伦》、二、要全心研读课文,勿匆匆排演。

怎样上一堂好的语文课?为什么要编演课本剧?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编演课本剧,我们看中的无非是它生动有效的学习形式,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心研读课文,尽情挥洒想象力;让他们倾听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让他们用心灵去触摸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生命的波澜壮阔和轻盈柔曼。课本剧创设了学生与自我、与作者、与书中主人公忘情交流、真情碰撞和彼此融合的世外桃源。但很多教师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匆匆排演课本剧,整个语文课俨然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动”了起来,气氛的确“活”了起来,可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内容姓“语”呢?语文课上没有语言文字的涵咏,没有披文人情的体验,没有激情飞扬的演说,又怎能称其为语文课呢?因为语文课不是在培养演员和艺术家,表演只是解读文本的手段,教师切莫舍本逐末。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1、读懂课文。

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并 让他们自由地读而且要边读边问:哪些地方我读不懂?课堂上让学生畅所其言,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问了之后再读,或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来读懂课文。对于小同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2、读活人物。

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重点是人物的对话,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人物读活了,在“演”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地加以表现。教材但凡出现人物对话都会出现提示语,这时就可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去读活人物,也可采用“如果你是他,当时你会怎么说,看谁扮演得最像?”等方法激励学生来读活人物。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强”性。

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堂朗读表演的片断实录: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等会儿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后面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三、要启发学生想象,勿囿于定势。

题材选好了,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没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因此,编导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老师和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课文中出现的……,可引导同学适当进行想象,丰富课本剧内容,或对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的词句也展开合理的联想。这样做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达到了有话好说,说之有理的效果,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在《景阳冈》一剧试演以后,小观众们对如何突出武松“酒量过人”进行的议论,大都明知仅在“一坛几大碗”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但又想不出新招来,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了在酒店一角增加四名客官,用他们因不胜酒力而东倒西歪的动作来进行反衬。这一改,果真灵验,公演时博得了好评。又如:一位老师曾经让学生把课文《乌鸦喝水》一文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创新思维,老师提醒同学: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位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草秆子,他把秆子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子说:“好爽呀!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

因此,在改编课本剧中,编导和老师要引导学生不囿于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要尊重主体感受,勿弱化心声。

当演员们表演完毕,教师和学生乐于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品头论足、指点迷津,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性,对今后的表演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弱化了表演者自身的心声。课本剧编演毕竟不同于舞台表演,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它的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即主要是演给自己“看”的——一表演者通过角色体验获取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评价中要尊重表演者的自我感受,把倾听他们的心声放到第一位。如课本剧《草船借箭》表演结束之后,扮演鲁肃的学生谈到:“我演的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也没有周瑜的八面威风,但我觉得他同样算得上是个有胆有识的英雄豪杰。他私自借船给诸葛亮而不怕被周瑜砍头,说明他有胆;他相信诸葛亮借箭一定能够成功,说明他有识”这就是我们在课本剧表演中希望听到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有一点另类感,但它毕竟叩响了学生心声的大门。

1、强调学生自主。

现代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从选择教材到选择扮演的角色,从服装的选择到简单道具的设计,从人物的语言到人物的动作,都应在不违背该课本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诱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编演前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编演设施和保证编演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条件,以此打消学生在编演中易出现的畏难现象。编演中做好必要的引导与协调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保证学生在高昂的气氛状态中参与编演,进行情感体验;编演后要帮助学生做好编演的总结工作和教育的延伸工作。小学生除了好奇、好玩、好动等特点,还具有好问的特性。因此,可以要求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此项活动,在编演过程中勇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能把编演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相互迁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学生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本剧是学生的表演活动,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不能过多、过细的传授,以削弱学生自身的活动和体验的作用,而是旨在引导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编演课本剧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传授的语言要精炼,富有启发性,内容不能太直观、明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体验和自悟的空间。当然,学生的体验、自悟,也不是盲目的参与和胡思乱想,而应是在教师“传授”的启发引导下,在编演的作用下的积极开展,是一种在事实面前的顿悟,是一种经过体验后发自内心的领悟。

五、要给予适当指导,勿放任自流。

编演课本剧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理应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作壁上观、无所事事。事实上,要把书面语言形诸于形体语言并不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它需要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还要辅以必要的技能指导。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用“你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句话就代替了以上所有的事,尤其是在大型课本剧的排演中,有没有教师的参与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位教师在编演课本剧《萆船借箭》时,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片断,在把握了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之后,再和学生一同准备道具,一起商讨表演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师生共同策划、共同筹备、共同排练的活动方式,既能达到表演的目的,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如何指导?

1、可适当增减。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舞台说明,只要不离开课文主题即可。也可联系其它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充实。如可利用音乐课中学过的歌曲,将歌曲加入到课本剧中来。如与《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有联系的是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歌曲适当地穿插进去,以增强课本剧的可观性与艺术性,更避免了照抄课文或无话可说的情况。

2、可适当夸张。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对话的有关动作要在剧本中加以渲染、夸张,突出其作用。如《坐井观天》中青蛙和小鸟的两个“笑”。青蛙是对小鸟不知道天的真正大小却还一味地说小鸟弄错了而发出的无奈的笑;小鸟却是固执己见还一味地说青蛙弄错了而发出的嘲笑。所以对这两个笑,小朋友在改编时,在剧本上应加以说明。

六、要重在人人参与,勿要求完美。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表演中的发挥?由于受影视影响或性格使然,许多教师喜欢从专业演员的角度去点评,甚至希望他们做的比专业演员还要到位。如果学生演的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他们则笑逐颜开,不惜誉美之词;如果学生演的平平淡淡,缺乏创意,他们则横眉冷对,甚至恶语中伤。其实,课本剧的价值在于编演过程中学生对文理的把握、语言的咀嚼和思维的激活,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表演效果的完美,那么势必会适得其反,出现一些差强人意的现象。如果表演成为善于表演者的天下,那些天资平平的学生很难有锻炼的机会;长时间的排练会导致学生对表演产生厌倦感;采取小组评比的竞争机制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使师生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课本剧表演而言,重在人人参与。那么,有哪些要求呢?

1、不择学生水平。

课本剧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活动,因此,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有无表演素质,只要稍加指导,都能登台表演。

2、不择表演设施。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枯燥为生动,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一些表演的道具,达到表演的基本效果。

3、不择表演时间。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课本剧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课文的某个片断,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全貌;可以是一组课文的展示,也可以是一学期所学课文的全面反映。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择时间,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中间或最后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这篇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后的综合表演,巩固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结束时的汇报表演,复习这学期学过的有关教材内容。

4、不择表演规模。

表演课本剧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求表演的人数规模,既可以是班级内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几个小组的理解性表演,也可以是年级内各个班级的交流性表演,还可以是全校性的竞赛性表演。

七、要形式活泼多样,勿单调划一。

一部优秀的课本剧是非常讲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形式好,就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对小观众也就有吸引力。可是有些课本剧选材不错,内容也很好,但是,如果同学们按课文内容用对白的形式表演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平淡,缺乏吸引力,缺乏艺术性。我们可以引导同学将对白、唱词、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给节目注入了活力,使节目新颖好看。其实课本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眼光以及儿童的趣味和特长,自由自在地运用多种新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来创新。如:可以改编成话剧课本剧、戏曲课本剧、木偶课本剧、皮影课本剧,还可以改编成舞剧、哑剧、朗诵等形式来演出。同时演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不拘一格,使广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为此可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

1、角色小会演。一个重要角色演得好坏与否关系到课本剧编演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演”这一过程中可先进行角色小会演。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切磋演技中发挥个性特长,而且能扩大参与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如在演《龟兔赛跑》时,先来个兔子小会演,比一比哪一只兔子演得最骄傲。结果有五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演兔子,而且这些学生在会演中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自己的演技把小白兔的骄傲演得淋漓尽致。为整篇课本剧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分组竞演。当确定剧本后,教师事先为学生分组,让他们按小组进行准备,然后进行分组竞演。在竞演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与难得的默契,而且分组竞演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能通过分组竞演达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效果。如课本剧《坐井观天》,当甲、乙、丙三组分别演出了《坐井观天》后,同学们纷纷推出乙组演得最棒,他们还说:“乙组的演出让我们知道了编演课本剧不但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而且对有些课文可以进行续编。”

3、代表汇演。这种方式不同于以上两步,这一汇演方式须选出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这一表演方式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且起到了一种模范带头的作用,激起其他学生的参与欲。

八、要完善评价机制,勿评价单一。

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角。表演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课堂编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翻版,还是学生主体感受的再现。不仅要重视“演”的训练,也要重视“评”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努力创设老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不足,为以后更加成功地编演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我们看课本剧编演的好坏,既要看全体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是全员参与了,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活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还是被动地接受和安排。要关注每个活动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要综合考察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情况及“编、演”的状态,特别要考虑的是那些平时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或不肯发表见解的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也参与到课本剧的编演中来,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在参与中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也就是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感受”。强调学生在自身的实践和体验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教师在评价活动时,要注意抓住学生在编演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致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这样必然能鼓励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本剧编演。同时也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甚至否定评价的单一性,以免打消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受到打击,遏制了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有位学生在表演“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这一情节时,她昂起头,展开双臂作扑腾翅膀状,边转圈边用动听的歌喉唱了起来:“乌鸦乌鸦真美丽,黑黑的羽毛多光滑……”我让学生评议她的表演。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对她能用“昂首”“拍翅”“转圈”表演出乌鸦听了狐狸的恭维后的得意样表示赞赏,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乌鸦叫声难听,她唱得那么动听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评析,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说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编剧,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排练,能让学生在动中发展;表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能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现在,学生已对编演课本剧有了一种喜爱感,正是这种喜爱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语文的没兴趣或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化的“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做题、答题”的状况,一改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喜欢语文的热闹场面,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新课程的领域。

课本剧,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铅山一中

张文婷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纤细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心田,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柔;有“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诗意。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重复的操练挤兑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他们成了“考试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芦苇”,对语文课的忽视导致大批学生心灵沙漠化,“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么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才能解决问题。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 就主动学了。其次,内容新,学生对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记叙文改编成戏剧,剧本大部分是对话,而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对话还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第三,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主体教育论认为“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其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 言。由于阅读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直接表演。在课文教学中,如接触到的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短时酝酿,分配角色,即兴表演。《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葛朗台搬上荧幕,他看见梳妆匣时的一“纵”一“扑”仿佛是恶狼捕食,而对金钱的宣言又活脱脱勾勒出一副守财奴的嘴脸:“钱真是好东西,占有它,算计它,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感情,那都是虚的,只有这钱是实在的,别看我穿的不咋地,可我有的是钱。”

⑵合理延伸。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背景,故事的拓展空 间大,则不妨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线索,先圆通故事情节再进行表演。如《项链》剧组进行的拓展表演: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衣裳褴褛,踉踉跄跄地走在大街上,口中还念念有词,“假的”“假的”……玛蒂尔德疯了。

⑶二度开发。若遇到一篇课 文,有人物、背景,但少情节、对话,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分头草拟对话,进行表演。《边城》一文改编难度很大,如何把诗化的小说语言演绎出来,而不失作者的原味?同学们忙开了,擅长丹青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摆弄音响和照明;长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在他们的通 力协作下,凤凰城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那清澈的小溪,别致的吊角楼,白色的小塔,青石上坐着的天仙妹妹和一只大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少女,正满腹心事,那双似怨似喜的眸子透着薄薄的凄凉……明净的风光,朴素的民情,浪漫而温暖着我们。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境,变积累为开拓。比如在编演《鸿门宴》一文中,主客间的座次排序充满杀机;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更是剑拔弩张;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整个鸿门宴,戏中有戏,戏中有趣。如何把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清晰化,同学们又是上网查寻资料,又是带着问题四方求教,一旦疑团消释,那种愉悦难以言表。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庄周买水》一文集中体现他们的智慧。他们把相声、小品的动作、语言借鉴过来,妙趣横生;《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庄周和鱼的经典对白,西装革履的庄子身上脱不尽的迂腐气,屡屡受挫的经历,让人心酸,同学们课后谈起仍意犹未尽。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编演程序为选、读、编、演、评五步,每一步有相 应要求。

选。选文一般多是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要改编课文,需要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通过认真阅读使自己具有编演的基础知识。二是读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人物,并找出人物与环境及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切忌照抄课文,应让学生明确:

1、本课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2、无论是人物对话或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或增,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3、注重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演。演员首先要分析剧本和角色,明确剧作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和节奏,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要求人人参加,每组推选几名出色的学生,在全班表演并给予适当奖励,若有条件,可以在全校进行汇演,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评。

1、汇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剧本改编者说“编后感”,演员说“演后感”,观众说“观后感”,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课文反刍,演出后对剧作的主题和人物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可以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水平的又一次飞跃。

有人说,编演课本剧好是好,只是教学时间不够,而且会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呢?我们的经验是教读课文扎实地导,自读课文放手地学,以单元教学为主,编演课本剧为辅,每个单元只安排2课时左右,这种设计丝毫不会冲击正常上课秩序,而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演,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养成了他们重视基础的习惯;因为演,要求学生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内容;因为演,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演,学生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见解独到,想象丰富,个性突出。

四、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1、编演课本剧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主流是“我说你听”,当教学方式的主流是“你学我帮”的时候,我们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课堂了。

2、编演课本剧不仅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点。

3、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而且,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蓝猫淘气800问》的大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推陈出新,要有创新 意识,这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做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千百万蓬勃向上的心,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二篇:《学习编演课本剧》教案

学习编演课本剧 执教者:裴晓静

一.活动目的 :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改编《笋芽儿》(可以独立改编,也可分组改编,改编既要忠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

2.分组进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进行排练。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二.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回家阅读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上课带第8册语文书准备改编《笋芽儿》。三.活动步骤 :

(一)、谈话导入: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编剧,写写剧本。(二)、学习剧本的一般特点

1、师生共同研究《皇帝的新装》剧本,了解课本剧的特点和改写要求。

2、师出示《皇帝的新装》改编后的课本剧。讨论课本剧的特点。(1)编写课本剧,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改。(增加、删除、调换、改变)

(2)课剧本必须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的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它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也不能过多。第一次学写课本剧,可以截取课本的一个片断进行编写。

(3)剧本的语言主要指台词。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语言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还要求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适合于舞台表演。

(4)在编写时,还要注意舞台说明和舞台提示。(三)、师生共同改编《笋芽儿》的第一部分。

1、讨论:这一部分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改编?为什么?(可以增加: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的话、笋芽儿撒娇的话、笋芽儿的心理活动、不同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师可板书。

2、师生合作,把第一部分改编成课本剧的第一幕,交流评议。

3、学生自由选择二、三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进行改编。(四)、评议剧本。

1、自评:你认为你的剧本理想吗?分析你对剧本满意之处在哪里,还存在哪些问题。满意: 不足:

2、小组讨论:互评剧本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记录下互评的意见:(五)、修改剧本

1、根据自评与互评的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剧本。

2、小组讨论:对剧本的修改进一步互评(六)、小组合作演一演。排练

(1)排演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如何解决的?哪些未解决?为什么没能解决?

(2)全班讨论在排演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共享资源。反思:你认为在戏剧的排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3)展示课本剧。

(4)互评。记录下对你们组的评价。你认为哪个组最出色,为什么?反思: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浅谈课本剧的编演

彼得教育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浅谈课本剧的编演

一、语文教学的困惑及走出困惑的途径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

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少慢费差”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笔者试谈谈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意义及要求。

二、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 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动作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它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孔乙己的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家。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彼得教育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导 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在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选 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读 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初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第五册第七单元,及书后所附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其他年级侧重于说(讨论)戏剧、演戏剧。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 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

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如《变色龙》里的小狗可用课椅代替,赫留金的被咬伤的手指头可用红纸套扎在手指上即可。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初中学生编演课本剧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满意度不高,欠缺之处必然极多。但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较显著,故把自己对此活动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出来与同道探讨。

彼得教育 主动展示 彼得俱进 免费资源 无需注册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

在生命化的语文活动中丰厚语文素养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

这些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少慢费差”现象,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下面笔者就试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实行这一活动方式的意义及做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 1

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 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动作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它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孔乙己的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家。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二、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

导 :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选: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读 :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这时让学生收集或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 :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

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如《变色龙》里的小狗可用课椅代替,赫留金的被咬伤的手指头可用红纸套扎在手指上即可。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评 :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初中学生编演课本剧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满意度也不高,欠

缺之处极多。但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较显著。相信随着这项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在扎实的根基上开出生动之花!

论文题目:在生命化的语文活动中丰厚语文素养——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

作者姓名:

学校全称:

学校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陶丽娟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吕南路26号 213132 0***

第五篇:浅谈英语教学中课本剧的编演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本剧的编演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工作接触中,笔者经常听到一些英语教师抱怨:“课文已反复讲解,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在实践应用中,有一些学生英语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英语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通常说的“少慢费差”现象,这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强化语言的实践性,把英语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一些不成熟看法拿来与同道探讨。

一、编演课本剧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杂,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语法、词汇和戏剧的有关知识是基础,过去学生很难掌握短短的情景对话,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性强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学生学基础知识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英语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把记叙性课文改编为剧本,就要求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缺少英语基础知识的学生就被迫要主动地翻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英语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在编演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编演 JESUS CHRIST,The Tiger and the Monkey,一只懒惰的老虎和一只聪明的猴子的语言就很个性化,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可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编演课文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 THE MAN UPSTAIRS 一文中,The man upstairs took off the first boot and threw it on the floor, but took off the second boot and put it very quietly。当 the man upstairs 被 the man downstairs 吵醒后,动作夸张的语言、角色迥异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它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不同角色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基本把英语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十个演员就有十个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英语素质水平。

二、编演课本剧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和在实践中加以指导,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一般可分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都有相应具体要求。

导。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克服这种畏难情绪,首先应让学生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需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选。选的过程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的篇目,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一般为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因为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读。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中外名剧,理解戏剧的格式。对剧本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通语言、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普遍存在着一个缺点,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缺乏简明生动的表达。应让学生明确:一是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减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二是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首先,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如 Chrismas Day 里的圣诞树可用课椅代替,圣诞礼物可用铅笔盒及书包代替。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

评。首先评编演。在表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英语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编演课本剧的方式有其独特的价值。学生编演课本剧难度虽然较大,但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对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效果也较显著。教学实践中需注意两点:一是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表演要求起点要低,以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编演课本剧的活动仍要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不可偏离方向,喧宾夺主。试论英语课本剧促进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课本剧 英语 跨文化

论文摘要:结合本校校本实例,论述校本开发之英语课本剧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以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本剧就是活用教材的语言材料。

我校浙江省温州市第九中学,从2010年起,全面启动以“教师挂牌、学生走班”的校本课程。我校每周三下午第1、2节课确定为固定的校本课程时间,七、八两个年级段所有的学生全部跑班选课,到适合自己的班级上校本课程。

我们八年级英语备课组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开设英语课本剧选修课程。经一学年选修课学习,发现英语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英语课本剧有助于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英语课本剧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大纲》着重指出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课本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Go For it!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材料略加改编,以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让各种语言环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情景中的主人。

如八下的unit 10 这个单元的small talk的素材,就体现了英语课本剧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西方人一般见面通过谈论天气,电影等搭讪,这点在英语课本剧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又如Go For it!九上的unit 3 讨论学生对校规和家规的看法。教师利用Section A 1b的听力材料,Anna想征询母亲的意见和好友John一起驾驶去打耳洞,买衣服的情景。表演课本剧时,老师演母亲,学生演孩子,师生合作,在表演中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受西方父母和子女平等民主的关系。

2.英语课本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

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掌握一种语言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不但培养教学对象交际能力,而且其本身也是语言教学的要求之一。英语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

八上的unit 5谈论如何邀请对方参加聚会。在这单元运用教材进行英语课本剧表演时,涉及不少西方的社交文化,如接受邀请应什么时候到聚会,穿什么样的服装,带什么样的礼物等等。在表演时,亦可通过学生的服饰,道具很好地表达这些社交文化,比如正式的黑色套装领带,包装精美的小礼物,鲜花等。

英语课本剧的表演,会用到不少的英语谚语。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在英语课本剧表演时,教师要求学生能根据场景的需求,灵活地运用这些句子,不仅使得英语课本剧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让这些谚语更加深入人心。又如为什么在说了不好的话之后,要touch wood,它起源于基督徒发誓或祈祷好运时触摸一个木制十字架的仪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课本剧可以额外加入一些文学名着,如:《项链》、《百万英镑》等。

3.英语课本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课本剧排练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把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用语、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课本剧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

如US girls spend a lot of time in the burning sun to get a tan but in China,girls try every possible way to get their skin paler,or “whiter”.这种中西方对于不同肤色来定义美丽的文化差异,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演,如孩子们在自己身上涂上浅黑白的不同颜色,配以戴着墨镜躺沙滩上晒太阳看报纸的动作,或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吃快餐的情景,让学生更能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角度。

综述,英语课本剧表演是一种既实用又具魅力的教学手段,可创造性地运用到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校本研究之英语课本剧的开发是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更好地完成英语课程的所担负的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下载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