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5篇

时间:2019-05-15 06: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此,笔者认为,结合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通过编演课本剧这一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扭转时下语文课堂尴尬现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编演课本剧 中学语文 高段教学 研究与实践

时下高中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越来越重,但与之相反的情况却是高中的学生们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越来越低。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源于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而忽视了对其人文性内涵的发掘,过多的注重技巧类的应试教育,也造成语文人文情感交流的匮乏。再加之,语文教学形式的单一和授课内容的枯燥,都使得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正日渐蜕变成为千人一面的机械说教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此,笔者认为,结合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通过编演课本剧这一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扭转时下语文课堂尴尬现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编演课本剧的可行性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要成功开展课本剧的编演活动教学,首先要激发高中生的编演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力求做到形式新颖,使得学生对其所学文本感兴趣。这是在开展编演活动伊始阶段所要必须考虑到的问题,确立剧本,还要选择文本的内容,使得学生有兴趣、并愿意去参与。然后再确定怎样去编写,有哪些角色,由何人来演绎等问题,都要提早策划。之后,再将已选定的文本改编为剧本,把文本中的叙述性语言合理改编人物对话。编演课本剧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要对文本细心钻研,才能更好的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方能将这些人物的特点融入到对话语言中去。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活动,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则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而当学生在汇演之时,在座位上观看的那些学生,需要将舞台上的演出形象与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创造进行深入的比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从而使得自己所创造的形象更为丰满,而这种台上和台下的成果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学生们共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笔者在班里组织了一个课本剧编演小组,并根据日常教学内容,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编演活动。先是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各个兴趣小组,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都必须根据先了解和熟悉剧本编写的基本要求,根据其要改编的课文篇目进行讨论和交流,究竟该如何编写剧本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各小组改编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在各小组间不间断巡视,亲临其中,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当剧本改编完成后,就组织学生开始进行有关的排练和表演,同时,要求参与表演的学生必须要按照剧本的内容,认真排练,力求还原剧本的原貌。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尽显其才,彼此间配合的十分默契。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两课时,要求各小组自选文本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剧本编演。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剧本编演中,学生对郑伯这个人物的揣摩十分的生动和搞笑,为他设计了这样的台词:“唉,寡人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谁曾想到当年那个落魄之徒,竟然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寡人最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寡人真是悔不当初啊,为何当时不好好招待那个重耳小贼呢。现在他的翅膀也是越来越硬了,气焰也越来越嚣张,谁不知道他是拜秦国那小子做了老丈人,如今倒好,俩人合起伙儿来整寡人,哼。(站起,背手踱来踱去,气愤)(沉默良久,扫视众人)众爱卿,这可如何是好,可有良策?”可以说无论是剧本改编还是表演都非常成功,将郑伯丰富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栩栩如生。

在《鸿门宴》的编演过程中,学生对攀哙这一人物的改编和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关键之际,项伯也开始舞剑,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此时,张良急出一身冷汗,只得出来召见樊哙,并对攀哙说:“大事不妙啊!项庄那小子意图行刺汉王。”只听得樊哙急呵一声:“怎不早说?看我的。”攀哙大步流星的闯入大帐中,项羽斜睨着眼十分蔑视的问:“你是哪根葱啊?”“我乃沛公参乘樊哙是也。”当项羽问其是否会喝酒、能吃肉时,樊哙豪爽的答道:“我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露出自己的满身肌肉。项羽:“还能再喝吗?”樊哙痛快答道:“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想当年是楚王亲自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现如今汉王先入关中却驻于霸上,以待大王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您却听信小人谗言,要诛杀有功之人,请问大王你的做法又与秦王何异?”直将项羽怼的哑口无言。

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无论是台上参演的学生,还是台下观看的观众,都深受震撼和鼓舞。通过编演课本剧也使得学生身上旺盛的精力和才华得以施展,而学生自己也爱上这种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精彩故事能够走到?^众的视野,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得以焕发新的生命。,而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本领,不仅对文本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也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变得主动和积极,对其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高。

这一活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将学生由以往的被动似写作课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创作中去,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分析文本和鉴赏文本的能力。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潜心思考,勇于创造,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中,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克服和完善自己,提升其个人素质。同时,在紧张的高中课程教学中,编演课本剧还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减轻其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大大增强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篇: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时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也我们注意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种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中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加上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在小学就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祖国的语言,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使课本剧编演越来越蜕变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需要进行反思和再实践。

一、要懂得因课制宜,勿盲目追求。

语文课堂上的课本剧编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换言之,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把它当作完完全全的戏剧表演,因为它不同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戏曲,它只能是帮助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它会帮助同学们全面理解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然而在如今众多的公开课上,编演课本剧都成了压轴戏,成了目的,似乎没有它就无法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就不能成其为示范课、优质课。在此,课本剧赤裸裸的沦为课堂创新的标签。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追时尚,盲目的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动辄组织学生表演。可想而知,不仅演不出什么新意,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语文教育资源和大量的学习时间。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想他人未曾想、言他人未曾言、做他人未曾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把课本剧当作“同一首歌”来齐唱,那有什么创新可言呢?我认为,表演课本剧要因时、因地、因课、因人制宜,切不可带着功利的目的操作,更不能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滥用。毕竟我们的编演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而且,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编演好像不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的。实际上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不是所有课文都可以编演的,只有教材中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特别是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有的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老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使能顺利作答。

类 别

童话类

《小白兔和小灰兔》、《乌鸦喝水》、《一粒种子》、寓言类

《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故事类

《伞花》、《西门豹》、《景阳岗》

诗歌类

《寻隐者不遇》、《赠汪伦》、二、要全心研读课文,勿匆匆排演。

怎样上一堂好的语文课?为什么要编演课本剧?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编演课本剧,我们看中的无非是它生动有效的学习形式,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心研读课文,尽情挥洒想象力;让他们倾听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让他们用心灵去触摸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生命的波澜壮阔和轻盈柔曼。课本剧创设了学生与自我、与作者、与书中主人公忘情交流、真情碰撞和彼此融合的世外桃源。但很多教师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匆匆排演课本剧,整个语文课俨然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动”了起来,气氛的确“活”了起来,可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内容姓“语”呢?语文课上没有语言文字的涵咏,没有披文人情的体验,没有激情飞扬的演说,又怎能称其为语文课呢?因为语文课不是在培养演员和艺术家,表演只是解读文本的手段,教师切莫舍本逐末。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1、读懂课文。

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并 让他们自由地读而且要边读边问:哪些地方我读不懂?课堂上让学生畅所其言,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问了之后再读,或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来读懂课文。对于小同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2、读活人物。

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重点是人物的对话,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人物读活了,在“演”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地加以表现。教材但凡出现人物对话都会出现提示语,这时就可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去读活人物,也可采用“如果你是他,当时你会怎么说,看谁扮演得最像?”等方法激励学生来读活人物。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强”性。

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堂朗读表演的片断实录: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等会儿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后面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三、要启发学生想象,勿囿于定势。

题材选好了,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没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因此,编导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老师和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课文中出现的……,可引导同学适当进行想象,丰富课本剧内容,或对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的词句也展开合理的联想。这样做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达到了有话好说,说之有理的效果,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在《景阳冈》一剧试演以后,小观众们对如何突出武松“酒量过人”进行的议论,大都明知仅在“一坛几大碗”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但又想不出新招来,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了在酒店一角增加四名客官,用他们因不胜酒力而东倒西歪的动作来进行反衬。这一改,果真灵验,公演时博得了好评。又如:一位老师曾经让学生把课文《乌鸦喝水》一文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创新思维,老师提醒同学: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位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草秆子,他把秆子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子说:“好爽呀!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

因此,在改编课本剧中,编导和老师要引导学生不囿于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要尊重主体感受,勿弱化心声。

当演员们表演完毕,教师和学生乐于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品头论足、指点迷津,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性,对今后的表演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弱化了表演者自身的心声。课本剧编演毕竟不同于舞台表演,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它的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即主要是演给自己“看”的——一表演者通过角色体验获取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评价中要尊重表演者的自我感受,把倾听他们的心声放到第一位。如课本剧《草船借箭》表演结束之后,扮演鲁肃的学生谈到:“我演的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也没有周瑜的八面威风,但我觉得他同样算得上是个有胆有识的英雄豪杰。他私自借船给诸葛亮而不怕被周瑜砍头,说明他有胆;他相信诸葛亮借箭一定能够成功,说明他有识”这就是我们在课本剧表演中希望听到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有一点另类感,但它毕竟叩响了学生心声的大门。

1、强调学生自主。

现代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从选择教材到选择扮演的角色,从服装的选择到简单道具的设计,从人物的语言到人物的动作,都应在不违背该课本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诱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编演前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编演设施和保证编演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条件,以此打消学生在编演中易出现的畏难现象。编演中做好必要的引导与协调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保证学生在高昂的气氛状态中参与编演,进行情感体验;编演后要帮助学生做好编演的总结工作和教育的延伸工作。小学生除了好奇、好玩、好动等特点,还具有好问的特性。因此,可以要求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此项活动,在编演过程中勇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能把编演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相互迁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学生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本剧是学生的表演活动,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不能过多、过细的传授,以削弱学生自身的活动和体验的作用,而是旨在引导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编演课本剧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传授的语言要精炼,富有启发性,内容不能太直观、明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体验和自悟的空间。当然,学生的体验、自悟,也不是盲目的参与和胡思乱想,而应是在教师“传授”的启发引导下,在编演的作用下的积极开展,是一种在事实面前的顿悟,是一种经过体验后发自内心的领悟。

五、要给予适当指导,勿放任自流。

编演课本剧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理应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作壁上观、无所事事。事实上,要把书面语言形诸于形体语言并不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它需要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还要辅以必要的技能指导。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用“你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句话就代替了以上所有的事,尤其是在大型课本剧的排演中,有没有教师的参与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位教师在编演课本剧《萆船借箭》时,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片断,在把握了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之后,再和学生一同准备道具,一起商讨表演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师生共同策划、共同筹备、共同排练的活动方式,既能达到表演的目的,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如何指导?

1、可适当增减。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舞台说明,只要不离开课文主题即可。也可联系其它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充实。如可利用音乐课中学过的歌曲,将歌曲加入到课本剧中来。如与《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有联系的是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歌曲适当地穿插进去,以增强课本剧的可观性与艺术性,更避免了照抄课文或无话可说的情况。

2、可适当夸张。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对话的有关动作要在剧本中加以渲染、夸张,突出其作用。如《坐井观天》中青蛙和小鸟的两个“笑”。青蛙是对小鸟不知道天的真正大小却还一味地说小鸟弄错了而发出的无奈的笑;小鸟却是固执己见还一味地说青蛙弄错了而发出的嘲笑。所以对这两个笑,小朋友在改编时,在剧本上应加以说明。

六、要重在人人参与,勿要求完美。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表演中的发挥?由于受影视影响或性格使然,许多教师喜欢从专业演员的角度去点评,甚至希望他们做的比专业演员还要到位。如果学生演的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他们则笑逐颜开,不惜誉美之词;如果学生演的平平淡淡,缺乏创意,他们则横眉冷对,甚至恶语中伤。其实,课本剧的价值在于编演过程中学生对文理的把握、语言的咀嚼和思维的激活,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表演效果的完美,那么势必会适得其反,出现一些差强人意的现象。如果表演成为善于表演者的天下,那些天资平平的学生很难有锻炼的机会;长时间的排练会导致学生对表演产生厌倦感;采取小组评比的竞争机制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使师生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课本剧表演而言,重在人人参与。那么,有哪些要求呢?

1、不择学生水平。

课本剧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活动,因此,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有无表演素质,只要稍加指导,都能登台表演。

2、不择表演设施。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枯燥为生动,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一些表演的道具,达到表演的基本效果。

3、不择表演时间。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课本剧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课文的某个片断,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全貌;可以是一组课文的展示,也可以是一学期所学课文的全面反映。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择时间,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中间或最后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这篇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后的综合表演,巩固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结束时的汇报表演,复习这学期学过的有关教材内容。

4、不择表演规模。

表演课本剧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求表演的人数规模,既可以是班级内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几个小组的理解性表演,也可以是年级内各个班级的交流性表演,还可以是全校性的竞赛性表演。

七、要形式活泼多样,勿单调划一。

一部优秀的课本剧是非常讲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形式好,就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对小观众也就有吸引力。可是有些课本剧选材不错,内容也很好,但是,如果同学们按课文内容用对白的形式表演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平淡,缺乏吸引力,缺乏艺术性。我们可以引导同学将对白、唱词、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给节目注入了活力,使节目新颖好看。其实课本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眼光以及儿童的趣味和特长,自由自在地运用多种新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来创新。如:可以改编成话剧课本剧、戏曲课本剧、木偶课本剧、皮影课本剧,还可以改编成舞剧、哑剧、朗诵等形式来演出。同时演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不拘一格,使广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为此可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

1、角色小会演。一个重要角色演得好坏与否关系到课本剧编演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演”这一过程中可先进行角色小会演。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切磋演技中发挥个性特长,而且能扩大参与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如在演《龟兔赛跑》时,先来个兔子小会演,比一比哪一只兔子演得最骄傲。结果有五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演兔子,而且这些学生在会演中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自己的演技把小白兔的骄傲演得淋漓尽致。为整篇课本剧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分组竞演。当确定剧本后,教师事先为学生分组,让他们按小组进行准备,然后进行分组竞演。在竞演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与难得的默契,而且分组竞演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能通过分组竞演达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效果。如课本剧《坐井观天》,当甲、乙、丙三组分别演出了《坐井观天》后,同学们纷纷推出乙组演得最棒,他们还说:“乙组的演出让我们知道了编演课本剧不但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而且对有些课文可以进行续编。”

3、代表汇演。这种方式不同于以上两步,这一汇演方式须选出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这一表演方式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且起到了一种模范带头的作用,激起其他学生的参与欲。

八、要完善评价机制,勿评价单一。

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角。表演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课堂编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翻版,还是学生主体感受的再现。不仅要重视“演”的训练,也要重视“评”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努力创设老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不足,为以后更加成功地编演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我们看课本剧编演的好坏,既要看全体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是全员参与了,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活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还是被动地接受和安排。要关注每个活动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要综合考察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情况及“编、演”的状态,特别要考虑的是那些平时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或不肯发表见解的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也参与到课本剧的编演中来,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在参与中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也就是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感受”。强调学生在自身的实践和体验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教师在评价活动时,要注意抓住学生在编演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致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这样必然能鼓励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本剧编演。同时也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甚至否定评价的单一性,以免打消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受到打击,遏制了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有位学生在表演“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这一情节时,她昂起头,展开双臂作扑腾翅膀状,边转圈边用动听的歌喉唱了起来:“乌鸦乌鸦真美丽,黑黑的羽毛多光滑……”我让学生评议她的表演。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对她能用“昂首”“拍翅”“转圈”表演出乌鸦听了狐狸的恭维后的得意样表示赞赏,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乌鸦叫声难听,她唱得那么动听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评析,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说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编剧,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排练,能让学生在动中发展;表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能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现在,学生已对编演课本剧有了一种喜爱感,正是这种喜爱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语文的没兴趣或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化的“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做题、答题”的状况,一改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喜欢语文的热闹场面,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新课程的领域。

课本剧,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铅山一中

张文婷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纤细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心田,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柔;有“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诗意。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重复的操练挤兑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他们成了“考试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芦苇”,对语文课的忽视导致大批学生心灵沙漠化,“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么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才能解决问题。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 就主动学了。其次,内容新,学生对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记叙文改编成戏剧,剧本大部分是对话,而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对话还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第三,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主体教育论认为“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其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 言。由于阅读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直接表演。在课文教学中,如接触到的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短时酝酿,分配角色,即兴表演。《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葛朗台搬上荧幕,他看见梳妆匣时的一“纵”一“扑”仿佛是恶狼捕食,而对金钱的宣言又活脱脱勾勒出一副守财奴的嘴脸:“钱真是好东西,占有它,算计它,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感情,那都是虚的,只有这钱是实在的,别看我穿的不咋地,可我有的是钱。”

⑵合理延伸。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背景,故事的拓展空 间大,则不妨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线索,先圆通故事情节再进行表演。如《项链》剧组进行的拓展表演: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衣裳褴褛,踉踉跄跄地走在大街上,口中还念念有词,“假的”“假的”……玛蒂尔德疯了。

⑶二度开发。若遇到一篇课 文,有人物、背景,但少情节、对话,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分头草拟对话,进行表演。《边城》一文改编难度很大,如何把诗化的小说语言演绎出来,而不失作者的原味?同学们忙开了,擅长丹青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摆弄音响和照明;长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在他们的通 力协作下,凤凰城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那清澈的小溪,别致的吊角楼,白色的小塔,青石上坐着的天仙妹妹和一只大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少女,正满腹心事,那双似怨似喜的眸子透着薄薄的凄凉……明净的风光,朴素的民情,浪漫而温暖着我们。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境,变积累为开拓。比如在编演《鸿门宴》一文中,主客间的座次排序充满杀机;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更是剑拔弩张;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整个鸿门宴,戏中有戏,戏中有趣。如何把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清晰化,同学们又是上网查寻资料,又是带着问题四方求教,一旦疑团消释,那种愉悦难以言表。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庄周买水》一文集中体现他们的智慧。他们把相声、小品的动作、语言借鉴过来,妙趣横生;《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庄周和鱼的经典对白,西装革履的庄子身上脱不尽的迂腐气,屡屡受挫的经历,让人心酸,同学们课后谈起仍意犹未尽。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编演程序为选、读、编、演、评五步,每一步有相 应要求。

选。选文一般多是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要改编课文,需要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通过认真阅读使自己具有编演的基础知识。二是读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人物,并找出人物与环境及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切忌照抄课文,应让学生明确:

1、本课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2、无论是人物对话或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或增,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3、注重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演。演员首先要分析剧本和角色,明确剧作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和节奏,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要求人人参加,每组推选几名出色的学生,在全班表演并给予适当奖励,若有条件,可以在全校进行汇演,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评。

1、汇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剧本改编者说“编后感”,演员说“演后感”,观众说“观后感”,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课文反刍,演出后对剧作的主题和人物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可以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水平的又一次飞跃。

有人说,编演课本剧好是好,只是教学时间不够,而且会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呢?我们的经验是教读课文扎实地导,自读课文放手地学,以单元教学为主,编演课本剧为辅,每个单元只安排2课时左右,这种设计丝毫不会冲击正常上课秩序,而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演,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养成了他们重视基础的习惯;因为演,要求学生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内容;因为演,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演,学生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见解独到,想象丰富,个性突出。

四、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1、编演课本剧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主流是“我说你听”,当教学方式的主流是“你学我帮”的时候,我们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课堂了。

2、编演课本剧不仅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点。

3、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而且,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蓝猫淘气800问》的大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推陈出新,要有创新 意识,这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做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千百万蓬勃向上的心,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三篇:编演历史课本剧 培养探究历史激情——高中《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构思与实践

编演历史课本剧

培养探究历史激情

——高中《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构思与实践

沙 书 广

摘要: 历史课本剧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真正地体现了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

创新

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关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方面,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的掌握状况,教学的目标单一,与新课标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多元化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成为搞好课程改革、全面实现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的关键。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升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⑴为此,我放弃了封闭保守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始了专注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尝试着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入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历史课本剧,顾名

思义,即以历史课本内容为依据,以教室为舞台,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化作具体人物活动的话剧,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教学手段。⑵它能使学生在亲自体验历史的过程中 ,消除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更准确的评价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身临其境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那种强烈的情感刺激,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难以忘怀。⑶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将被充分调动,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内容有很多,下面我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目标

研究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布置背景、设计课件、参与演出、设疑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布置背景、设计课件、参与演出、设疑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再现、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多视角的观察和研究历史问题,感受和思索历史事件,增添学生以古揽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材,观看电影《甲午风云》。感受历史场景学习编演技巧。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的编演技能。

2,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能力,将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编剧组!演出组!电脑制作组!手工道具组!问题设计组!释疑组”各小组的负责人根据学生的自愿与同学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具体工作。

3,分组后,教师分配任务,并与各小组长组成编剧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演出日期。教师从中协调各小组工作并适时给出方向性指导。

三,教学实施

经过近一周的准备。各小组圆满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正式上课之前,用多媒体播放由电脑制作组经过精心剪辑了的电影《甲午风云》片段,以渲染气氛,展示时代背景。苍凉悲壮的音乐配之以黄海大战的历史画面,让人不仅想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回归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情景之中。然后画面滚动显示历史课本剧的编导演出策划制作人员名单,跟真正的电影电视剧套路一样。然后,演出正式开始,各部门人员准时到位,各演出人员按剧本顺序依次登台。现把同学们自编的剧本附录于下:

甲午中日战争(节录)旁白:19世纪末,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盛。为了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侵略成性的日本统治集团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师——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侵吞土地,掠夺财富的罪恶战争┈

第一幕:求和基调

人物:李鸿章

慈禧太后

左宝贵 叶志超等人 地点:坤宁宫西暖阁 时间:1894年夏

李鸿章:启禀太后,中日开战,前方战事吃紧,海军衙门上来奏折,要求增加海军军费,以供战需。

慈禧:哦,那就拨一些过去吧。

李鸿章:是,可前一时期,各国赔款刚付清,所以国库紧张万分,海军大臣恳请„„恳请„„

(李鸿章犹犹豫豫,吞吞吐吐,面带难色)慈禧:恳请什么呀?

李鸿章:恳请太后把办60大寿庆典维修颐和园的费用暂时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眯着的双眼猛的睁开)要挪掉这笔银子!哼!(站起,来回渡步,后背对李鸿章站定)我好不容易办个寿宴,现在竟打起我的主意来了!告诉他们不可能,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以后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满面怒容)与日本之战,能和则和,我可不要到时让我没了好兴致!

李鸿章:是,太后,臣一定照办!(缓缓退出)(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议事厅)

李鸿章:各位将军,中日虽然交战,但是,仍然要以和为贵,国际友人正在帮我们调停,能不战最好不战。当前我方,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更何况过些时日老佛爷就要搞“万寿庆典”。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可不要坏了她老人家的好兴致啊!

左宝贵 叶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齐声)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宝贵 叶志超

士兵甲 地点:朝鲜平壤城 时间:1894年夏

(墙外枪炮声骤紧,喊杀声震天)

士兵甲:左将军,日军已分多路围我平壤城,形势危急!左宝贵:来,随我上城墙应敌。(急忙出营)

(城墙上死尸累累,已有多处被炮弹击中)左宝贵:各部听令,集中火力,向日军开炮!„„啊!开炮!„„啊!(做痛苦状,牺牲倒下,鲜血染红了城墙砖)

士兵甲:左将军,左将军„„(失声痛哭)

士兵甲:(跑向叶志超营)叶将军,左将军他„„他„„他„„他牺牲了!(痛苦流泪)

叶志超:啊!看来,此城已守不住了!来啊!我们从后城门撤退!

旁白:叶志超一路狂奔,夜行500里;一直逃到鸭绿江边,方才敢喘一口大气,无怪乎,当时老百姓传“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 脱如飞,还恐被捉了”。

第三幕:黄海受制 人物:丁汝昌

邓世昌

士兵乙

李鸿章 地点:黄海海面

士兵乙:报告提督大人,我军前方遭遇日舰袭击。丁汝昌:好,传令下去,准备迎战!

旁白:激战中,致远号被击中且已弹尽粮绝,船体发生倾斜。

士兵乙:邓大人,我们中弹了!邓世昌:还击!狠狠的打!

士兵乙:邓大人,我们已经没有炮弹了!

邓世昌:什么!没有炮弹了?!(神情怒视着日本的吉野舰)好!那我们就与他们同归于尽!传令下去,全力加速,目标吉野舰!(双手做转盘状)

士兵乙:(眼含热泪,但神情坚毅)是!大人!

旁白:就在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时候,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240余名士兵与舰同沉大海!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

丁汝昌:中堂大人,我军致远号和经远号都被击沉(声音低沉),但日舰队也受到重创,我请求下令北洋其余舰只一起迎敌。

李鸿章:不可!我军已是伤亡惨重,应好好休整,我命令你将北洋舰队开入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丁汝昌:是(很委屈的样子,摇摇头做无可奈何状,退出)

旁白:就这样,因为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使的日本轻松获得了黄海制海权。以至这支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在后来的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

第四幕:屈签条约

旁白:威海一战北洋海军损失殆尽,日本军队直指京津,清政府慌忙派出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乞和。

人物:李鸿章

伊藤博文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春帆楼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一份早已拟好的包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割占台湾岛等共11条的条款文本,示意李鸿章签字,李鸿章看后大惊失色。)

李: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轻?

伊:如既已言明,本备忘录是在尽量予以减轻而后所拟定,实无再减之余地,尚乞谅解。今后如战争继续,赔款数额将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一国之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洋债为数既多,本息甚巨,中国实无偿还此等债务之财源。

伊:敝人不敢遽然赞同阁下之说。贵国土地富饶,人民众多,富源广大无比。

李:即使我国富源广大,但尚未开发,毫无办法。

伊:贵国人多,超过四亿,比我国人口多出十倍,如欲开发富源,实轻而易举。

李:虽国大人多,无人杰可奈何!

伊:国步艰难之际,英雄辈出,至执掌国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开源。

李:(微笑)愿向我国进建议,礼聘阁下为敝国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敝人一身已献给我国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时,亦不拒绝为贵国竭尽微力。

李:今日我国实困难至极,希阁下给以充份同情与体谅。纵令现在得以订立讲和条约,赔款金额如此巨大,将立即为世人所知晓。外国之资本家将乘我国困难之机,贪图非常之高利,彼时,我国必将陷入更加困难之境地。

伊:关于此事,以敝人之地位不能进行任何谈论。

李:当然。但另方面,若订约即不可更变,否则我国将成为不履行条约之背约行为,必将再惹贵国以背约作为再开战端之理由。故在尚未发生此种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阁下减轻所提条件。切望阁下斟酌我国情形,再加以考虑。

伊:条约一旦缔结,贵国则不能不认真履行。如贵国背约,我方不得已而将再次诉诸武力,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李:正因为如此,敝人才不得不再请求阁下采取宽大措施,使条件减至今日我国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备忘录之条件,已充份体谅贵国情形,在可能减轻之限度内,业已减轻,因此不能允许再减轻分毫。时至今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矣!

李:贵国为战胜者,我国为战败者。战胜者之要求,无论何等条件,败者亦必服从。但以如此苛刻条件指令我国,终非我国所能忍受。

伊:如此,即当遣兵至台湾。我一声令下,即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搭乘增援之大军,陆续开往开战之地,到时恐北京之危实也不堪设想矣!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怕贵军不能持久。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已有居民。倭国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呢?

伊:还没咽下去,饿的厉害!(李默然,遂持笔签字)(谈判结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幅减少。伊藤摇头)

伊:送君一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笑看李反应,李面露难色)

李:鄙人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伊大笑,遂散。)

旁白: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纷纷反对割地议和。台湾人民高呼:“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此后,台湾人民展开了英勇卓绝的反割台斗争,直至台湾光复!演出结束后,问题设计组的同学就中日甲午战争的有关问题向同学们发问:

1. 请问这场战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它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战争?

2. 当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95万军队,进行的又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而日本只有29万军队,且后方遥远,供给不便,进行的又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3. 李鸿章为什么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4. 清政府为什么在一开始就定下了求和的基调?如果清政府不一味的求和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能否最终打败日本的侵略?

5.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最终原因是清政府避战自保的求和方针,但在战争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左宝贵邓世昌等一批血战殉国英勇杀敌的将领,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6. 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清政府在用北洋海军一军之力对抗日本一国之军,力量相差悬殊,注定要失败,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7.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条约?为什么说它使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

8. 《南京条约》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些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而《马关条约》则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口岸,日本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9.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索取的特权方面有何显著不同?它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新的危害?

学生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热列的讨论,兴致很高,趣味很浓,观点分歧也很大。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本剧演出与讨论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也给出了细致的纠正和补充。由于学生计划周密准备充分,表演时语言精练,感情投入,对历史人物的模仿的惟妙惟肖。观看的同学掌声不绝,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在学生们对史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之后又进行了相互的提问和解答。使学生在主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索了教材中的主要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自觉、能动、创造、智慧的结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的和谐共振!⑤

四、教学后记

从选题到准备再到演出,耗时近一个月时间。学生们和我一直处在紧张的忙碌中,虽看到课本剧的成功闭幕,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我们都的确已是身心疲惫。在闲暇之余,反观这一系列的过程我感慨颇多,产生了几点体会,现记录于下:

1.体验催生激情 创新促进探究

从编剧排练道具制作服装化装背景布置到多媒体软件的设计问题设计等环节,基本上都由同学们独自策划完成。各组职责明确密切配合,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这一课本剧的准备和演出工作之中了,其参与热情之高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其创意之独特让我叹为观止。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失去了指导教师的地位,反被电脑制作组的拉去打杂了。从他们嘴中不时嘣出的专业术语使我这位电脑制作方面的门外汉如坠雾里云中。我只能勉强的做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为了编写出好的剧本,编剧组的同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有关书籍。对台词字斟句酌,对人物的发型与衣着反复推敲。道具组的同学为了使场景更加逼真,甚至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必需品。演出组的同学认真揣摩剧本、分析人物,一次次的排练、一次次的改进,占用了大量的吃饭和休息时间,真正的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问题设计组更是绞尽脑汁,不放弃任何疑点,并向全班同学发放问卷征集了大量既有新意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释疑组同学也毫不示弱,他们通过图书馆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请教了相关学科的老师,以应对问题设计组同学的发问。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之高,对于问题的认真与执着,以及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我在以前所没有见到过的。通过这次活动,我终于认识到了同学们的主体意识和创作热情一旦被激醒后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

2、课本剧利弊共生

教与学应当慎用

审美理想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戏曲票友社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⑹作为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的富有表现欲望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把戏剧表演这种方式引入课堂定会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暗合了新课标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历史教育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同时,运用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也将引领着历史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

学生在获得了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兼得了口头表达、戏剧表演、艺术装潢、与人合作、与人竞争的能力。具有很大的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意义。但正所谓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历史课本剧也有一些弊端,在实际运用中应力求避免。

首先,应避免历史课本剧流于历史影视剧。历史影视剧把历史事件的壮阔场景、人物的音容动作、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的细枝末节展现出来,使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与震撼,受到深刻教育。把许多影视作品表现的是历史的某个片段和侧面,而且受众看时无人指导全凭自己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品受到的教育可能与作者的意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有的作品修改、歪曲历史,以至于把抗日将领刘步蟾写成擅改命令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罪臣。谬误百出改古讽今或为了迎合当代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带给学生大量错误、片面、无用的知识和观点。总之,我们应取彼之长避彼之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课本的知识体现为骨架以课外历史知识为血肉,把两者

有机结合起来,边课本知识的简约为丰满,变历史影视作品的错误零乱为正确系统,避免历史课本剧影视化。⑺

其次,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教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肯定会吃紧,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⑻譬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在准备过程中同学们一连几个小时的查资料,在一次次的排练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休息和吃饭时间,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其它学科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慎用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务必做到量少质精!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虽然,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把握好课本剧的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当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只易于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寄全部希望于课本剧,认为它适宜于一切教学内容的想法是不对的。盲目的滥用课本剧教学方式只会使老师疲惫、学生厌烦,使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方式的创新沦为哗众取宠的行为,课本剧变为肥皂剧!

3.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宏观指导

历史新课标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⑽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产生的依附心理。摆脱那种老师教多少自己记多少的传统思维模式,真正的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自觉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这样火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但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合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不足就因噎废食进而去包办、代替。相反的是,教师应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给以宏观的纠正和指导。否则,就出现了教师编剧学生演剧的尴尬局面,也就违背了我们以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历史激情的初衷。

关于教师的宏观指导,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把好选题关。把握好选题即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本剧教学“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历史学科进行课本剧教学的好处就在于任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课本剧教学,因为任何过去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表演得到再现但可以不等于适宜在追求课堂效果最佳的原则下,和语文学科英语学科一样,历史学科并不是任意一课内容都适宜进行课本剧教学的”一般而言,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内容,比较适合课本剧教学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试验修订本)上册为例,西方列强发动的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尤其是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太平天国的有关内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有关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都比较适宜历史剧教学“相反,以说明和分析为主的内容!以概述和介绍为主的内容!没有重大冲突或转折性事件的内容以及没有典型人物形象可以塑造的内容,一般不适宜利用课本剧和角色表演进行课堂教学”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思想的萌发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数经过处理的说明分析为主的内容也适宜课本剧教学如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对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拟人化处理后的课本剧教学效果就不错。

其次,是剧本的编写。与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的课本剧相比,历史学科课本剧教学更需要的是一些剧情片段,因而历史教师需要更多地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剧情,编写出一个或数个短剧本“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它并非文学作品欣赏课,更重要的是,以课本剧和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是我们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历史,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和最终目标”所以历史教师在进行课本剧教学时还要在所选择教学内容中精选出几个更突出!更典型的片段,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自身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防止课本剧教学变成剧本表演课历史教师指导好剧本编写还表现在要让学生知道求真的原则历史课剧本的编写则要尽可能地真实“这一方面是科学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只有在尽可能地真实的情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和理解真正的历史虽然历史不可能还原,但我们可以求真,尤其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关键地方,我们应当指导学生以本求真编写剧本。

最后是引导好表演后的教学。课本剧和角色表演并不是演出好就意味着课堂的教学成功。相反,在历史学科的课本剧教学中,出色的表演只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其后教师的引导。引导好表演后的教学即,在一个短剧本表演结束后,教师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剧情本身引导到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目标)上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课本剧教学在历史学科和语文、英语学科中的作用并不完全一样,说到底,历史教学的最终和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利用课本剧和角色表演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一般说来,利用提问设计进行引导是一种比较好学都沉浸在刚才的历史剧情中,所以通过提问可以唤起大家的注意力,使其转移到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上来”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剧情,实现自然的转移和对历史理解的升华。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严把质量重“质”少“量”,求“异”略“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二是少封闭,多开放。要以探究性问题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

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历史学科中来,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以便将历史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高水平问题的发问,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得以真正的展开,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挫败感,提升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使学生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⒀

这样以来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学水平上而是达到历史的高度了。

参考文献

【1】 陆安.课程改革:提高历史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2】

郑梦如.排演课本剧的四点基本要求〖J〗.《小学教学参考》,1994(Z1).【3】 于春燕,魏刚.让历史变的可以体验和回味〖J〗.《历史教学问题》,2003(1).【4】 张仲琴.历史课本剧的尝试〖J〗.《历史教学问题》,2003(6).【5】 沈 娟.编演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策略〖J〗.《青年沙龙》,2005(7.8).【6】 杨卫国.课本剧—打开语文教改一扇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7】 张一仪.当代条件下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6).【8】 张 萍.浅谈课本剧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10】 龙卫东.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4(5).【11】 余文伟.历史教师在课本剧教学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5(1).【12】 焦月清.《新课程历史作业的与设计创新的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络).【13】 阎玉玲.历史教学:方法与观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3).Writes and stages the historical

textbook play to raise inquires into the

historical fervor-High school “Armor Noon Chinese and Japanese War” teaching idea and practice

Sha Shuguang(Historical culture institute 04 meets specially

this)Abstract: The historical textbook play this emerging teaching way, has highlighted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main body consciousness.Causes the student in the process which 自导自演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eeling history.Both has developed student's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innovates the ability, and trained the student to study historical the interest and inquired into historical the fervor, manifested the historical new curriculum to promote the student positive initiative development idea truly.Key word: The historical textbook play innovation inquired into

第四篇: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早,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其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发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因此,需要通过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小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当前我校高段学生生活现状的要求。本人任教的学校是一座农村小学,接触的学生大多都属于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家里的农业劳动也比较繁忙,且缺乏科学的方法去引导教育孩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心里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而高段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过渡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就很容易发生心理偏差的现象:我们班有些学生就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和对同学的攻击性行为,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成绩优秀,也产生了自信过甚,轻视他人;易发生心理波动,情感变化无常;只有赢的欲望,缺少败不馁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也要通过生命教育去引导。

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高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内容也是比较广泛的,如热爱自我生命的 《落花生》;关爱他人生命的《桥》;尊重大自然生命的《珍珠鸟》等。因此作为一个小学高段语文教师运用好这些课文对我们的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看法,本人提出了“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设想,以期通过研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文献研究综述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近年来有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许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呼唤生命教育,如王仕斌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在听说思索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在朗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咀嚼生命的价值、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陈碧波老师在《点化生命 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文中提出挖掘语文素材,确定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他们研究注重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张挖掘素材确定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而本人的这次研究重点是放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上,立足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小学高段语文教材的梳理整合,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中的渗透引导小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即其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便可,切忌灌输道理,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逆反情绪,所以本人从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课外语文活动中渗透两个方面去研究: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1)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载体还是课文,因此本人首先梳理和归纳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而生命教育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教师在课前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素材,课堂中让学生在语言素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这样课堂中就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

(2)让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阅读教学、朗读感悟和写作在高段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实验教师可以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有感情地去朗读,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并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在课堂小练笔之中表达出来,从而重生、乐生。

(3)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关爱学生是个榜样作用,让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也学到老师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2.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的研究(1)拓展教材进行渗透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有些教材内容只要稍作拓展,便能显示其生命教育的亮点,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在课文教学结束以后,根据课文的特点拓展开发教材,实施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融于日常语文作业 在学生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后,语文老师尝试布置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认识生命,感悟生命。

(3)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开出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并让学生在读完以后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4)借助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尝试在教师节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我爱你:爸爸、妈妈。(5)班队会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本人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也是少先队辅导员,因此可充分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班队会活动中教师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社会课、消防安全课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了防水,防火,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和演练,提高学生的生存和自救技能。

(二)预期目标

1.对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类,比如哪些课文适合对高段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哪些课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尊重生命教育,哪些课文又是有关小学生提高生存技能教育的呢。

2.通过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并取得相关经验,并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3.同时借此提高教师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自身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本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能力。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0册、11册和五六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使自己对“生命教育”有个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国内外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教育和教学,行动研究法就是指实验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或自我反思以及反思后的行为跟进,以此循环并在此过程中调整研究措施探索实践规律,通过撰写相关课例与案例等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开发资源,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分成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

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国内外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结合当前我校学生生命教育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确定研究方向,建立课题实验设想,拟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探索阶段,时间(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

按照研究思路开展实践、研究工作,针对本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在实践中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逐步丰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认真记载好课题工作手册,收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阶段性工作。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撰写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1.对小学语文高段教材的课文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教学经验.2.关于本课题整体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3.撰写关于本课题的论文。

六、研究条件分析

1.本人自2009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主持了小课题《提高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并撰写了科研论文《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障碍分析及对策》,获得黄岩区2012年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2.本人任教的学校位于西部山区,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学校历来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开展这次课题研究,在申报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热情的鼓励,特别是学校教科室潘主任给予课题的全程指导(有关课题的规划、设计、管理、指导等)。

参考文献

1.王仕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2.黄岩教育局.《黄岩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意见》,2012.10。

3.黄汉地:《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生命教育的光彩》,《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6期。4.陈碧波:《点化生命 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06期。

第五篇: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播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汪中兴

交流内容: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形式 ;

(二)具体实践方法

三、实践思考与困惑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首先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某一篇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学习内容更加的广泛,阅读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完成各学年段的阅读目标。同时,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阅读拓展教学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多方面能力,是达到阅读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拓展文本的选择比较具有灵活性,在其教学的环节里,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问题将更为开放。学生也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评价,自主创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当然在拓展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所要拓展的内容要冷静思考,不可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一)形式

1、教材是基础。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先生也说过“避免‘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可以减少在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语文也像数学那样,成为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确定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2.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拓展环节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举一反三,通过筛选、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

3.老师和学生共同担当主导。老师在备课时精心收集或者是亲自创作课外补充的资料,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或升华。也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担任此任务,提升学生能力。

(二)具体实践方法综上所述,笔者在具体的中高段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课始拓展,收集信息资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其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拓展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营造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乐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查阅资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等这类文章,以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无法理解中朝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也无法深刻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共产党员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自己要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蕴义、理解课文语言服务,而且还可以要求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和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

(2)拓展作者简介,为新授课铺垫。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了解作家写作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视野,我们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林海音对逝去童年的深深怀念。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课中拓展,提高阅读兴趣。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语言的时间应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这一理念是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形成的特点决定的。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阅读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拓展重组教材,深入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如人教版第七册《搭石》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有关那搭石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成了柔美的画面,在字里行间悠悠地荡来。尤其是这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的描摹,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乡亲们团结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脚步轻快,清波荡漾,阳光云彩,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将这种节奏,这种韵味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呢?我在教学时就将这段诗化处理: 师:是的,多和谐的画面呀!这搭石本来并不好走,然而,大家一个紧接一个,走得都那么平稳,又那么轻快,再看看脚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动,轻快的音乐加上和谐的画面,有声有色。就像一首小诗(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多次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这道风景的诗意美,美就美在它的和谐、默契。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古诗《忆江南》时,补充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又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补充了其他的送别诗。将同题材,同类型的文章引入课堂,打开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输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审自己的感悟,这正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3)拓展精美的语言,读写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在品读了课文的同时,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风景。为了写好,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4)拓展背景,走进生活。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想象人物言行,感受到作者在极其苦难的境况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品质,之后我补充有关国旗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小故事,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终拓展,架设阅读桥梁。“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再将触角伸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激情。

(1)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结尾时安排了一个板块:鲁迅留给我们的„„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快七十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课件出示)1949 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曾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有的人》。学生自由读这首诗。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推荐书目,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一直没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拓展阅读语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学生默读语段后,更产生了疑惑: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少年闰土》和刚刚读的这段话,都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同学们去读读《故乡》这篇文章,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选文,你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了解我们所陌生的旧中国。(2)自主作业,延续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结尾处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课外收集“沈 石溪动物情感系列故事”丛书,选取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如《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牧羊豹》、《残狼灰满》。又如在教学《游子吟》后,让学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裳的情景,再写下来;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3)编主题手抄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编手抄报不仅能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巧妙地储存,还能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它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词,如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等等,编好手抄报 进行展示;或者收集诗歌小常识,作者的生平等,编成手抄报;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小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实践的思考与困惑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拓展时,应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脚点等问题,让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不断反思,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根据每课的特点如何选择拓展的内容?如何把握拓展的尺度?如何选择拓展的形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论证。

四、结束语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得好:“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创新,而非仅仅存储知识。”阅读拓展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已经盛行。为了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敢于创新。只要我们能多点思考,少点盲从;多点认真,少点随意,多点探索,少点刻意,让拓展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阅读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著.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中国语文网.[2]何克抗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 究所,1998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 [9]刘淼,韩晓蕾著.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7)58.[10]金感芳主编.小学语文精彩教学片段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下载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已经进入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教学的载体——网络教学平......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映射真实世界的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摘 要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

    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

    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 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生不喜欢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提不起兴趣,总......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刘 瑞 摘 要:对将“尝试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应用“尝试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刘志宏1 刘舟荷2 张雯晖3 段需勤4 孔丽5 【摘 要】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C......

    分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分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一、何为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将其分为多个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授课、......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梁永双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个学科都把它应用到学科教育中,数学教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