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1: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

第一篇: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

编演课本剧开掘小学语文教学源头活水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刘晓东

2011版部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而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机械、教条、繁琐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其开放性、灵活性、游戏性。在某种意义上,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游戏。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激活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之水。

“课本剧”对老师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很多学校在各种场合也都会编排一两个课本剧进行演出。但是,真正以编演“课本剧”为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校极少,一般都是在搞活动时排演一两个课本剧作为学校活动节目而已,对课本剧的开发与实现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实践与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文章来源可以是我们小学课本书上的,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上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题材、体裁丰富多样,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排演,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语文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较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能动地转化为个体的亲身经历和自我认识。为了表演得更生动,学生不厌其烦地朗读课文,一遍一遍地进行表演练习。学生在表演时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再现了课文情景,同时渗入了自己的言行。我国著名作家曹禺也曾指出:“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这就指引我们利用好课本剧这一行

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协调发展。

课本剧编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通过表演课本剧,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个体人文特征全面、整体发展。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创造。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举手回答问题,固然说明该学生大胆,不过假如学生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口语乃至肢体语言,我想这对培养小学生的胆量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有的学生能大胆回答问题,但让他表演时却显得扭扭捏捏,心跳脸红。以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根据我校校情和学情,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研究活动: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演课本剧

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全体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好奇心;通过课文与剧本的比较阅读,初步认识课本剧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台词对白、动作表情的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学会角色表演;通过小组排演、全班展示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舞台表演。在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角色表演的能力。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观、演后感

在一二年级表演的基础上,组织中年级学生开展表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从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指导学生中的“小导演”,及时记录下在组织小组排演课本剧活动中的“酸甜苦辣”;指导学生“小演员”,记录自己在饰演某个角色的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苦涩;指导学生“小观众”,记录课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写下观看课本剧表演的感受。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本剧活动的热爱,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

在中年级写观后感,演后感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提高课本剧的表演艺术性,引导高年级学生尝试编写课本剧。改编课本剧教学时,我们主要从四方面寻找着力点:一是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和创编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从课内外阅读中选择故事性思想性都较强的文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二是探索课本剧编写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引导学生学会把文本的叙事语言转换成戏剧语言,精心设计教案,做到一课一得,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把握课本剧的结构特点、学习根据文本安排剧情和矛盾冲突,学习设计人物台词、学习设计舞台布景及道具、音乐等;三是研究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改编写的课本剧雏形到舞台表演的剧本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反复推敲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让学生在自编——自排——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增长才干。四是研究汇集学生编写的课本剧。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收集学生中有创意的微型剧本,及时指导修改完善,形成电子文档,充实校本教材《课本剧》。可喜的是我们学校孩子自主编演的课本剧有十多部被市文广新局调演,在消夏纳凉晚会上收到数千观众的高度评价,数十篇小演员们的观后感,演后感在教育网,教育周刊发表,编辑的第一集《校园课本剧》已经获泰州市校本教材一等奖了!

通过我校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改编、排演课本剧开掘了我校的语文教学源头之水,它改进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也探究出跨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塑造学生完美健康人格教学的新路径。我们相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引导学生改,编,演课本剧,将进一步引领我校语文课改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第二篇: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反思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时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也我们注意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种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中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加上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在小学就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祖国的语言,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使课本剧编演越来越蜕变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需要进行反思和再实践。

一、要懂得因课制宜,勿盲目追求。

语文课堂上的课本剧编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换言之,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把它当作完完全全的戏剧表演,因为它不同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戏曲,它只能是帮助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它会帮助同学们全面理解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然而在如今众多的公开课上,编演课本剧都成了压轴戏,成了目的,似乎没有它就无法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就不能成其为示范课、优质课。在此,课本剧赤裸裸的沦为课堂创新的标签。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追时尚,盲目的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动辄组织学生表演。可想而知,不仅演不出什么新意,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语文教育资源和大量的学习时间。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想他人未曾想、言他人未曾言、做他人未曾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把课本剧当作“同一首歌”来齐唱,那有什么创新可言呢?我认为,表演课本剧要因时、因地、因课、因人制宜,切不可带着功利的目的操作,更不能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滥用。毕竟我们的编演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而且,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编演好像不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的。实际上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不是所有课文都可以编演的,只有教材中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特别是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有的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老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使能顺利作答。

类 别

童话类

《小白兔和小灰兔》、《乌鸦喝水》、《一粒种子》、寓言类

《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故事类

《伞花》、《西门豹》、《景阳岗》

诗歌类

《寻隐者不遇》、《赠汪伦》、二、要全心研读课文,勿匆匆排演。

怎样上一堂好的语文课?为什么要编演课本剧?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编演课本剧,我们看中的无非是它生动有效的学习形式,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心研读课文,尽情挥洒想象力;让他们倾听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让他们用心灵去触摸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生命的波澜壮阔和轻盈柔曼。课本剧创设了学生与自我、与作者、与书中主人公忘情交流、真情碰撞和彼此融合的世外桃源。但很多教师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匆匆排演课本剧,整个语文课俨然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动”了起来,气氛的确“活”了起来,可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内容姓“语”呢?语文课上没有语言文字的涵咏,没有披文人情的体验,没有激情飞扬的演说,又怎能称其为语文课呢?因为语文课不是在培养演员和艺术家,表演只是解读文本的手段,教师切莫舍本逐末。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1、读懂课文。

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并 让他们自由地读而且要边读边问:哪些地方我读不懂?课堂上让学生畅所其言,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问了之后再读,或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来读懂课文。对于小同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2、读活人物。

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重点是人物的对话,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人物读活了,在“演”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地加以表现。教材但凡出现人物对话都会出现提示语,这时就可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去读活人物,也可采用“如果你是他,当时你会怎么说,看谁扮演得最像?”等方法激励学生来读活人物。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强”性。

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堂朗读表演的片断实录: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等会儿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后面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三、要启发学生想象,勿囿于定势。

题材选好了,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没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因此,编导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老师和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课文中出现的……,可引导同学适当进行想象,丰富课本剧内容,或对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的词句也展开合理的联想。这样做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达到了有话好说,说之有理的效果,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在《景阳冈》一剧试演以后,小观众们对如何突出武松“酒量过人”进行的议论,大都明知仅在“一坛几大碗”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但又想不出新招来,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了在酒店一角增加四名客官,用他们因不胜酒力而东倒西歪的动作来进行反衬。这一改,果真灵验,公演时博得了好评。又如:一位老师曾经让学生把课文《乌鸦喝水》一文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创新思维,老师提醒同学: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位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草秆子,他把秆子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子说:“好爽呀!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

因此,在改编课本剧中,编导和老师要引导学生不囿于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要尊重主体感受,勿弱化心声。

当演员们表演完毕,教师和学生乐于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品头论足、指点迷津,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性,对今后的表演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弱化了表演者自身的心声。课本剧编演毕竟不同于舞台表演,它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它的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即主要是演给自己“看”的——一表演者通过角色体验获取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评价中要尊重表演者的自我感受,把倾听他们的心声放到第一位。如课本剧《草船借箭》表演结束之后,扮演鲁肃的学生谈到:“我演的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也没有周瑜的八面威风,但我觉得他同样算得上是个有胆有识的英雄豪杰。他私自借船给诸葛亮而不怕被周瑜砍头,说明他有胆;他相信诸葛亮借箭一定能够成功,说明他有识”这就是我们在课本剧表演中希望听到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有一点另类感,但它毕竟叩响了学生心声的大门。

1、强调学生自主。

现代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从选择教材到选择扮演的角色,从服装的选择到简单道具的设计,从人物的语言到人物的动作,都应在不违背该课本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诱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编演前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编演设施和保证编演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条件,以此打消学生在编演中易出现的畏难现象。编演中做好必要的引导与协调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保证学生在高昂的气氛状态中参与编演,进行情感体验;编演后要帮助学生做好编演的总结工作和教育的延伸工作。小学生除了好奇、好玩、好动等特点,还具有好问的特性。因此,可以要求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此项活动,在编演过程中勇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能把编演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相互迁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学生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本剧是学生的表演活动,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不能过多、过细的传授,以削弱学生自身的活动和体验的作用,而是旨在引导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编演课本剧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传授的语言要精炼,富有启发性,内容不能太直观、明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体验和自悟的空间。当然,学生的体验、自悟,也不是盲目的参与和胡思乱想,而应是在教师“传授”的启发引导下,在编演的作用下的积极开展,是一种在事实面前的顿悟,是一种经过体验后发自内心的领悟。

五、要给予适当指导,勿放任自流。

编演课本剧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理应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作壁上观、无所事事。事实上,要把书面语言形诸于形体语言并不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它需要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还要辅以必要的技能指导。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用“你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句话就代替了以上所有的事,尤其是在大型课本剧的排演中,有没有教师的参与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位教师在编演课本剧《萆船借箭》时,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片断,在把握了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之后,再和学生一同准备道具,一起商讨表演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师生共同策划、共同筹备、共同排练的活动方式,既能达到表演的目的,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如何指导?

1、可适当增减。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舞台说明,只要不离开课文主题即可。也可联系其它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充实。如可利用音乐课中学过的歌曲,将歌曲加入到课本剧中来。如与《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有联系的是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歌曲适当地穿插进去,以增强课本剧的可观性与艺术性,更避免了照抄课文或无话可说的情况。

2、可适当夸张。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对话的有关动作要在剧本中加以渲染、夸张,突出其作用。如《坐井观天》中青蛙和小鸟的两个“笑”。青蛙是对小鸟不知道天的真正大小却还一味地说小鸟弄错了而发出的无奈的笑;小鸟却是固执己见还一味地说青蛙弄错了而发出的嘲笑。所以对这两个笑,小朋友在改编时,在剧本上应加以说明。

六、要重在人人参与,勿要求完美。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表演中的发挥?由于受影视影响或性格使然,许多教师喜欢从专业演员的角度去点评,甚至希望他们做的比专业演员还要到位。如果学生演的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他们则笑逐颜开,不惜誉美之词;如果学生演的平平淡淡,缺乏创意,他们则横眉冷对,甚至恶语中伤。其实,课本剧的价值在于编演过程中学生对文理的把握、语言的咀嚼和思维的激活,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表演效果的完美,那么势必会适得其反,出现一些差强人意的现象。如果表演成为善于表演者的天下,那些天资平平的学生很难有锻炼的机会;长时间的排练会导致学生对表演产生厌倦感;采取小组评比的竞争机制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使师生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课本剧表演而言,重在人人参与。那么,有哪些要求呢?

1、不择学生水平。

课本剧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活动,因此,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有无表演素质,只要稍加指导,都能登台表演。

2、不择表演设施。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枯燥为生动,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一些表演的道具,达到表演的基本效果。

3、不择表演时间。

表演课本剧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课本剧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课文的某个片断,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全貌;可以是一组课文的展示,也可以是一学期所学课文的全面反映。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择时间,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中间或最后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这篇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后的综合表演,巩固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结束时的汇报表演,复习这学期学过的有关教材内容。

4、不择表演规模。

表演课本剧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课本剧的表演不求表演的人数规模,既可以是班级内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几个小组的理解性表演,也可以是年级内各个班级的交流性表演,还可以是全校性的竞赛性表演。

七、要形式活泼多样,勿单调划一。

一部优秀的课本剧是非常讲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形式好,就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对小观众也就有吸引力。可是有些课本剧选材不错,内容也很好,但是,如果同学们按课文内容用对白的形式表演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平淡,缺乏吸引力,缺乏艺术性。我们可以引导同学将对白、唱词、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给节目注入了活力,使节目新颖好看。其实课本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眼光以及儿童的趣味和特长,自由自在地运用多种新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来创新。如:可以改编成话剧课本剧、戏曲课本剧、木偶课本剧、皮影课本剧,还可以改编成舞剧、哑剧、朗诵等形式来演出。同时演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不拘一格,使广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为此可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

1、角色小会演。一个重要角色演得好坏与否关系到课本剧编演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演”这一过程中可先进行角色小会演。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切磋演技中发挥个性特长,而且能扩大参与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如在演《龟兔赛跑》时,先来个兔子小会演,比一比哪一只兔子演得最骄傲。结果有五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演兔子,而且这些学生在会演中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自己的演技把小白兔的骄傲演得淋漓尽致。为整篇课本剧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分组竞演。当确定剧本后,教师事先为学生分组,让他们按小组进行准备,然后进行分组竞演。在竞演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与难得的默契,而且分组竞演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能通过分组竞演达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效果。如课本剧《坐井观天》,当甲、乙、丙三组分别演出了《坐井观天》后,同学们纷纷推出乙组演得最棒,他们还说:“乙组的演出让我们知道了编演课本剧不但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而且对有些课文可以进行续编。”

3、代表汇演。这种方式不同于以上两步,这一汇演方式须选出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这一表演方式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且起到了一种模范带头的作用,激起其他学生的参与欲。

八、要完善评价机制,勿评价单一。

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角。表演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课堂编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翻版,还是学生主体感受的再现。不仅要重视“演”的训练,也要重视“评”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努力创设老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不足,为以后更加成功地编演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我们看课本剧编演的好坏,既要看全体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是全员参与了,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活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还是被动地接受和安排。要关注每个活动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要综合考察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情况及“编、演”的状态,特别要考虑的是那些平时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或不肯发表见解的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也参与到课本剧的编演中来,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在参与中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也就是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感受”。强调学生在自身的实践和体验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教师在评价活动时,要注意抓住学生在编演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致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这样必然能鼓励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本剧编演。同时也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甚至否定评价的单一性,以免打消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受到打击,遏制了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有位学生在表演“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这一情节时,她昂起头,展开双臂作扑腾翅膀状,边转圈边用动听的歌喉唱了起来:“乌鸦乌鸦真美丽,黑黑的羽毛多光滑……”我让学生评议她的表演。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对她能用“昂首”“拍翅”“转圈”表演出乌鸦听了狐狸的恭维后的得意样表示赞赏,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乌鸦叫声难听,她唱得那么动听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评析,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说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编剧,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排练,能让学生在动中发展;表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能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现在,学生已对编演课本剧有了一种喜爱感,正是这种喜爱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语文的没兴趣或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化的“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做题、答题”的状况,一改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喜欢语文的热闹场面,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新课程的领域。

课本剧,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铅山一中

张文婷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纤细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心田,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柔;有“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诗意。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重复的操练挤兑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他们成了“考试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芦苇”,对语文课的忽视导致大批学生心灵沙漠化,“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么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才能解决问题。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 就主动学了。其次,内容新,学生对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记叙文改编成戏剧,剧本大部分是对话,而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对话还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第三,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主体教育论认为“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其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 言。由于阅读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直接表演。在课文教学中,如接触到的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短时酝酿,分配角色,即兴表演。《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葛朗台搬上荧幕,他看见梳妆匣时的一“纵”一“扑”仿佛是恶狼捕食,而对金钱的宣言又活脱脱勾勒出一副守财奴的嘴脸:“钱真是好东西,占有它,算计它,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感情,那都是虚的,只有这钱是实在的,别看我穿的不咋地,可我有的是钱。”

⑵合理延伸。课堂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背景,故事的拓展空 间大,则不妨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线索,先圆通故事情节再进行表演。如《项链》剧组进行的拓展表演: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衣裳褴褛,踉踉跄跄地走在大街上,口中还念念有词,“假的”“假的”……玛蒂尔德疯了。

⑶二度开发。若遇到一篇课 文,有人物、背景,但少情节、对话,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分头草拟对话,进行表演。《边城》一文改编难度很大,如何把诗化的小说语言演绎出来,而不失作者的原味?同学们忙开了,擅长丹青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摆弄音响和照明;长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在他们的通 力协作下,凤凰城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那清澈的小溪,别致的吊角楼,白色的小塔,青石上坐着的天仙妹妹和一只大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少女,正满腹心事,那双似怨似喜的眸子透着薄薄的凄凉……明净的风光,朴素的民情,浪漫而温暖着我们。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境,变积累为开拓。比如在编演《鸿门宴》一文中,主客间的座次排序充满杀机;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更是剑拔弩张;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整个鸿门宴,戏中有戏,戏中有趣。如何把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清晰化,同学们又是上网查寻资料,又是带着问题四方求教,一旦疑团消释,那种愉悦难以言表。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庄周买水》一文集中体现他们的智慧。他们把相声、小品的动作、语言借鉴过来,妙趣横生;《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庄周和鱼的经典对白,西装革履的庄子身上脱不尽的迂腐气,屡屡受挫的经历,让人心酸,同学们课后谈起仍意犹未尽。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编演程序为选、读、编、演、评五步,每一步有相 应要求。

选。选文一般多是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要改编课文,需要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通过认真阅读使自己具有编演的基础知识。二是读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人物,并找出人物与环境及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切忌照抄课文,应让学生明确:

1、本课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2、无论是人物对话或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或增,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3、注重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演。演员首先要分析剧本和角色,明确剧作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和节奏,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要求人人参加,每组推选几名出色的学生,在全班表演并给予适当奖励,若有条件,可以在全校进行汇演,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评。

1、汇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剧本改编者说“编后感”,演员说“演后感”,观众说“观后感”,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课文反刍,演出后对剧作的主题和人物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可以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水平的又一次飞跃。

有人说,编演课本剧好是好,只是教学时间不够,而且会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呢?我们的经验是教读课文扎实地导,自读课文放手地学,以单元教学为主,编演课本剧为辅,每个单元只安排2课时左右,这种设计丝毫不会冲击正常上课秩序,而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演,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养成了他们重视基础的习惯;因为演,要求学生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内容;因为演,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演,学生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见解独到,想象丰富,个性突出。

四、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1、编演课本剧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主流是“我说你听”,当教学方式的主流是“你学我帮”的时候,我们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课堂了。

2、编演课本剧不仅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点。

3、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而且,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蓝猫淘气800问》的大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推陈出新,要有创新 意识,这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做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千百万蓬勃向上的心,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三篇:小学课本剧编演问题的研究对策

小学课本剧编演问题的研究对策

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回诗琪 丛德琪 郭薇薇

【注:本论文为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课本剧的编演与推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话剧表演形式。它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提高他们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感悟掌握课文内容的自主想象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一、小学课本剧编演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小学生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语文老师可以把一些形象鲜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或编或导或演,一切遵从个人意愿。编演课本剧对小学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时空内,学生对许多知识和观点只能被动地接受,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语文课索然无味。编演课本剧则没有这些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把剧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组织才干、活动能力、表演才能、文学潜质等。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良好品质;只要教师敢于放手,舍得放手,学生就会进发出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创新精神。

4.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得以全面提升,个性特长得以尽情发挥,自尊心、自信心得以普遍增强,“双基”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自会兴趣盎然,从而达到真正提高能力的目的。

5.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理解。课堂表演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可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美术的,就可制作一些小道具;写作水平较高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人员的召集,练习场地的安排;还要经常探讨,不断改进;演出结束要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等。所以,在表演中,学生要做到“三要”:一是要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和行动改进;二是要讨论、质疑,积极思索,相互碰撞,不断产生更好更有创意的构思;三是要组织、主持排演小组节目,及时地把好的构想化为舞台形象。

二、小学课本剧编演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从选择教材到选择扮演的角色,从服装的选择到道具的设计,从人物的语言到人物的动作,都应在不违背该课本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诱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给学生营造的是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在对剧中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处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积极探索,开放自己的思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信息交流的渠道呈多向性,使课本剧的表演呈开放性。

3.实践性原则。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剧是学生的表演活动,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情感性原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根据所扮演的剧中角色反复诵读人物的语言,这些诵读使课本的平面“符号语言”成为学生扮演角色的“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立体现实语言,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对白,使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因学生为其赋予了情感和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也会因与学生的经历和感悟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这种以演促读、以读促演的方法,把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融入自由、轻松、愉快的表演中,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

5.创新性原则。课本剧来自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它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起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才能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小学课本剧编演的对策

(一)小学课本剧编演内容的对策

课本剧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课本剧作为一种能通过表演来使观众知道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受到一种什么教育的表演性活动,它的内容要求是:有一定对话或动作构成的情节,有一个以上的活动场面,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思想。基于此,在选择编演课本剧的内容时一般可选择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一般是童话、寓言、记叙文或叙事性较强的诗歌。知识性的课文通过改造后也能用相声等形式进行表演。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作为综合性学习形式之一的课本剧其内容可以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应该说其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剧可以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许多课本剧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改编的,比如《黄香温席》、《母亲的手》、《陈毅孝母》等。还比如象《晏子使楚》、《赤壁之战》、《草地夜行》等都可以进行课本剧的尝试。

2.课外书资源。课本是小天地,课外书是大课堂,其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课外书,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大多学校和教师都规定学生购买小学生课外必读篇目。

3.影视、网络资源。电影、电视、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的大众媒体,其覆盖面之广,信息量之大,已毋庸置疑,教师家长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收益应该是很丰富的。教师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有的节目还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如果能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样也是课本剧素材的来源。还何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背景投影,旁白提示,朗诵配乐等在整台演出中效果会更好。

4.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在课本剧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包括乡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样在情感态度上有利于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

(二)小学课本剧编写对策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必须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幕前词、台词和旁白必须要简短明了,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调;结构尽量单纯,头绪和悬念不要太多;情节要层次清楚,自然流畅。

1.明确主题。课本剧的编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忠实于原文的主题,还是推陈出新?,是将原文进行改编,还是提出一个新的主题?任何一个课本剧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此环节相当于分析教材时对中心思想的把握。

2.安排人物。夸美纽斯说:“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确定演员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确定演员。最好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同学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构思情节。编演课本剧,既可以忠实于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如续编故事等。这一环节的编写工作,需要师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要拘泥于教材。对内容可以进行调整,该删的删掉,要补充的另外找资料补充。这对于经常要对学生的作文作批改增删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驾轻就熟的。

4.设计台词、动作。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设计道具。恰当的音乐和道具能渲染气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编写剧本时,还要考虑根据情节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设计演员所需要的头饰、服装和道具。制作道具最好是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只作一些指导,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这样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和已经形成的多种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指导小学生课本剧表演对策

夸美纽斯说:“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确定演员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确定演员。最好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同学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小学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对策

评价就是教师组织大家在观演后对编演进行评价。着重评价语言、动作、创意。同时,展开讨论,对原课文进行再认识,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现语文素质的飞跃。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四、小学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启示

1.编演课本剧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主流是“我说你 听”,当教学方式的主流是“你学我帮”的时候,我们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课堂了。

2.编演课本剧不仅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为 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点。3.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而且,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不 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引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长期沉闷的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其良好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它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等。

第四篇:编演课本剧,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魅力_语文论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关键词 编演课本剧 高中 语文教学 有效途径 1 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极不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高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 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什么形式?怎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2 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2.1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2.2 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3 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1)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2)

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东,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3)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报名踊跃。另外,他们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 ”的理想境界。“舞蹈涂鸦 青春告白”活动其参与率之高就是一个明证。4月28日晚上,飞利浦电器公司与全国青年理事会联合举办以“表达”为主题的大赛。“表达”的方式,是青春奔放的街头舞蹈(breakdance)和淋漓尽致的涂鸦(graffiti)艺术。青年公园里人头攒动。热情强劲的音乐声中,鼓掌声、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高难度的街头舞蹈,色彩鲜艳的涂鸦艺术,充满青春活力的hip-hop,体现了年轻人寻求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换个味道学课文,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 2.4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当被视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他认为,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本剧及学生演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的社会作用不应轻视。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2.5 学生排演课本剧有历史渊源,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天津的学生早在1899年就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又有反映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改良派先驱梁启超对学生演剧这件教育界、文艺界革命性的事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时许多学生踊跃参加戏剧社团活动,积极投入“文明新戏”的排演之中,成一时之风尚;虽是在课余,但影响巨大,其中的一些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周恩来、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曹禺、金乃千、欧阳逸冰、郑邦玉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他们率先冲破封建藩篱而勇敢地走上舞台,在把“文明戏”走向大众化,推向普及的浪潮中成为出色的弄潮儿,他们不愧是中国学生参加现代戏剧表演的先驱。 在“五四”时期,在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事实证明,在近代戏剧发展史中,学生演剧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笔,而是有着可歌可泣内容的一章。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迅猛发展的现代影视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戏剧正面临着愈来愈强有力的挑战。与以前相比,进戏院看演出的观众渐渐少了,青少年中对戏剧的茫然无知者却一天天多了,人们对戏剧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许多有远见的戏剧家深切地感到:让戏剧到青少年学生中去,事关戏剧事业的未来;为此必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但要演给他们看,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演,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鼓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戏剧队伍中的后继者和新生力量;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综观上述,笔者认为,课本剧的出现是必然的,课本剧受到欢迎也是预料中的。 3 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尝试 笔者在东方中学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我看到同学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老师也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老葛朗台这个活宝演得活灵活现:“金钱就是万能的!钱真是个好东西呀,每天晚上睡觉,我都要抱一袋金币,不然,我可睡不着。什么,骂我是守财奴?那又怎么样?别看我穿得不咋样,可我有的是钱!钱就是上帝!钱就是一切!” 与这铜臭味构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们把《边城》演绎得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孔雀东南飞》中的封建家长制权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也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玛蒂尔德的形象也十分动人,她确实迷恋过上流社会,她以为“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也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她又是多么“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当厄运降临时,她毅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迎接命运的挑战。在信用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信用,选择了人格与尊严,体现了崇高的人性之美。最成功的是《鸿门宴》的现代版,他们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我们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刘邦、项羽的经典对白,同学们常常在课后饭余聊起。最后,该剧本贴到了网上。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4 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丰富了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无庸讳言,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认为表演那是“多揽闲事”“得不偿失”,普通学校又不是戏剧学校,不必为培养戏剧人才而使自己额外地去多挑一副担子。其实,这些都是未树立起“大语文”观的具体表现。本来,戏剧教学就属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也有剧本的节选;就如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并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一样,戏剧教学也是如此。何况,编演课本剧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当年,曹禺不就是南开新剧社最积极的成员吗? 启示之二: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编演鸣锣开道。 据调查统计:一份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教育报和三家语文刊物上的文章,有关课本剧方面内容的文章篇数占刊出总数不足千分之一,其字数更少得可怜。这足以说明课本剧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活动的掀起大造舆论,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让课本剧这个新生事物茁壮成长。启示之三:要注重指导人员的培养,为学生排演课本剧当好“导演”。 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各区、县,包括省市级教师进修学院也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课本剧的编写。即便基层学校的语文老师对此有些兴趣,或者有些研究,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初步摸索阶段,作些试探性的尝试,成功率极低。而现在的各级师范学校,虽有艺术教育系,却无法培养出能在学校里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的人才。这些是课本剧沉寂的直接原因。假如中小学语文教师手头都有那么一本或一套有关课本剧编写的知识手册;假如各年级教师进修学院能为语文教师开办一些编剧、导演知识的讲座;假如有关的艺术团体能与有此意向的学校挂钩,请一些导演、演员不定期地与这些学校交流,以提高课本剧编排的水平;„„我相信,语文课本剧的兴起绝不是空谈。启示之四: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关键要推陈出新,要富有时代气息,要有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导、选、读、编、演、评六步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示之五: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课本剧的改编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特别在东方,我想,能否以语文学科为支点,辅之以舞蹈、音乐、美术、历史,搞一个综合性的、高水平的课本剧编演,让这个课本剧作为我校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特色乃至学校教学的特色之一,成为东方文艺节目中的品牌节目甚至东方的“代言产品”,成为东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写照,从学科意义上讲,它更应该是语文学科在东方这个五彩缤纷的教学园地中开放的一朵奇葩。我曾看过澳门濠江中学表演的汉代舞蹈《踏歌》,古朴典雅、抒情柔美,宛如一幅流动的国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汉唐舞蹈中的经典之一。当然东方做为一所新办学校,从整体上讲,学生的舞蹈功底与老牌的濠中是有不小的距离,但以东方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来看,从东方的硬件设施和软性资源来看,在东方的舞台上,足以成就比《踏歌》更为丰富、宏大的历史镜头,因为《踏歌》主要使用舞蹈语言来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镜头,而综合性课本剧则会用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再现历史的某一个场景。参 考 文 献 [1]《语文教学的困惑及走出困惑的途径》

第五篇:编演课本剧,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魅力语文论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关键词 编演课本剧 高中 语文教学 有效途径 1 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极不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高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 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什么形式?怎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2.1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2.2 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3 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1)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2)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东,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3)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报名踊跃。另外,他们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 ”的理想境界。“舞蹈涂鸦 青春告白”活动其参与率之高就是一个明证。4月28日晚上,飞利浦电器公司与全国青年理事会联合举办以“表达”为主题的大赛。“表达”的方式,是青春奔放的街头舞蹈(breakdance)和淋漓尽致的涂鸦(graffiti)艺术。青年公园里人头攒动。热情强劲的音乐声中,鼓掌声、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高难度的街头舞蹈,色彩鲜艳的涂鸦艺术,充满青春活力的hip-hop,体现了年轻人寻求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换个味道学课文,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 2.4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当被视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他认为,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本剧及学生演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的社会作用不应轻视。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2.5 学生排演课本剧有历史渊源,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天津的学生早在1899年就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又有反映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改良派先驱梁启超对学生演剧这件教育界、文艺界革命性的事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时许多学生踊跃参加戏剧社团活动,积极投入“文明新戏”的排演之中,成一时之风尚;虽是在课余,但影响巨大,其中的一些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周恩来、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曹禺、金乃千、欧阳逸冰、郑邦玉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

下载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5篇

    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剧草船借箭剧本

    小学语文课本剧草船借箭剧本 第一幕地点:周瑜大营人物: 周瑜、诸葛亮 (周瑜和诸葛亮正在商量与曹操水军作战之事) 周瑜(轻蔑地): 诸葛亮,水战急需弓箭,本都督限你10天造10万支箭。......

    编演历史课本剧 培养探究历史激情——高中《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构思与实践

    编演历史课本剧 培养探究历史激情 ——高中《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构思与实践 沙 书 广 摘要: 历史课本剧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导......

    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品味对联艺术 激活语文教学 红彦中学:张亚东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大桥小学 庄春璟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人们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是每个教师应当探......

    小学英语课本剧的教学意义

    姓名: 陈 家 亮 工作单位: 肥西县刘河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玩中演,演中学 演出来的精彩 ——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 【摘要】 英语课本剧,是教......

    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初探 南郊镇中心小学段敏 摘要 课本剧本身具有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等多种特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课本剧的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