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6: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第一篇: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吴灵灵

内容摘要: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社会底层人民深苦痛疾的壮丽诗篇。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位,有“诗王”之称。他一生留下近三千篇诗作,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讽喻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绘物抒情,使作者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个人观点更为鲜明突出。主要可分为阶级对比,作者与他人的对比,自身前后阶段对比以及其他对比等。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对比手法 劳动人民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岁登拔翠科。三十五岁应制举。历任周至尉。翰林学士,右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又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 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他的政治理想是贞观之治,在这一时期,他怀着极高的热情参政,“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juān)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皇帝面前折廷诤。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在诗人流传下来的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导出题旨,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我就诗人讽喻诗中的阶级对比、诗人与他人的对比、诗人前后阶段理想观念对比以及其他对比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阶级对比

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的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重赋》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洞房温且高,寒署不能干。„„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 《红地毯》写宣州太守为了取得皇帝的宠信,每年都要勒逼宣州人民编织大量的丝毯向朝廷进贡,诗人在结尾激愤地写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采地黄者》一诗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就是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 饥肠!”愿意用马的食品,来换农民的口食。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这些诗作,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诗人尖锐地指责那些在下层百姓的困苦之上还要加上一层困苦的贪吏、宦官,希望权势者能有所觉醒。

《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fú)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léi)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qú)州人食人!”这首诗是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一,题目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作者将其概括为“轻肥”二字,用以形容奢靡的生活。

全诗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宦官走马赴宴。接下来六句为第二部分,写赴宴的场面。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江南的大旱。前两部分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宦官的骄横神气及其豪奢的生活。第一部分重在写人,“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骄横的意气能够充满道路,马鞍的光亮可以照耀灰尘,这自然会吸引路人的目光,并使人发出“借问何为者”的疑问,得到的答案“是内臣”。巧妙的一问一答点明了骑马人的身份。内臣亦即宦官,伺候皇 3 帝的奴才,怎么能够这样神气十足呢?原来这些人都佩戴着朱绂、紫绶,已经掌握了军政大权,所以才如此骄横。“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交代了内臣所去的地方,诗歌也自然地进入了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从神态、装束、身份等方面落笔,把人物外貌及其心里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分着重写物。作者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丰盛的酒宴:上好的美酒、各样的珍馐、鲜美的水果、稀有的海鲜。虽然没有对内臣们饮酒作乐的场面做正面描写,但是他们大吃大喝、大腹便便的丑态已经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把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态描绘出来,与开篇“意气骄满路”一句交相呼应。

诗歌的前两部分用繁笔把内臣饮宴行乐的生活暴露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却只有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天差地别的两种生活并列在一起,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竟至“人食人”,不发一句议论,却把受灾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得触目惊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繁简结合、前后对比的手法,使整首诗结构富于变化,腾挪跌宕的气势分外强烈。

二、作者与他人的对比

《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菜地黄者》中“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村居苦寒》写隆冬季节,作者和“布絮不蔽身”“愁坐夜待晨” 的无衣民的对比。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见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这首诗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从“八年十二月”至“农者尤苦辛”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描写了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季,生活贫困的农民缺少御寒衣物、夜不能眠的痛苦。在第二部分中,诗人为自己不必种地劳动,却能紧闭家门、穿裘衣、盖绸被以躲避严寒而深感愧疚和不安,并产生了“自问是何人”的深刻思考。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是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三、自身对比和其他对比

《卖炭翁》作者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 “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 寒”两句尤为精譬。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再用卖炭翁身上需要“暖”,而内心却愿天“冷”这一冷暖的对比充分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

《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写于元和五年(810),诗人当时正在长安担任左拾遗。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持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诗布局巧妙,前四句写游览名胜、主客欢饮的愉快场面,同后十六句所描写的强取豪夺的丑恶场面构成强烈对比。对受害者和害人者的描写也是层层深入:受害者先喜,后惧,终恨;害人者起先是没有交代身份的“暴卒”,而后亮出“采造家”、“神策军”的身份,最后,诗人指出他们的头领是“中尉”,“承恩”二字矛头更是直指皇帝。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 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元和十年夏,藩镇叛乱,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遭暗杀。白居易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第一个上疏请求限期缉拿凶手,却被宰相韦贯之等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与白居易素有嫌 隙之辈也趁机诽谤,说白居易的母亲本系看花是失足坠井而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二诗,实在有违名教,这使得白居易当年就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后又被追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沉重的打击,不仅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的理想彻底的从“志在兼济”转为了“独善其身”。可以说以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前是白居易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兼济天下”是他的主导思想。后期特别是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唐代是我国诗歌取得最大成就的历史时期,李白和杜甫如日月丽,照耀着盛唐诗坛,他们与盛唐其他著名诗人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而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形成了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冲融浑浩、雄丽高华的盛唐之音消失了。诗人们无论从个人遭际抒发不平之鸣,或是注目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自我,正视现实。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如果没有中唐诗人的艰辛创造唐诗就不能成其大,成其广。而白居易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灿的明星,他不仅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诗篇的数量上,更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上显示了自己的特色,白居易以一个政治家的犀利眼光与一个诗人的敏锐感受,把当时的许多弊端都揭露出来,表现于诗歌。诗人有意识的观察现实,用诗反映社会问题,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人道主义精神,使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改正。讽喻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以上列举的这些作品只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一部分,但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正是因为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白居易的讽喻诗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杨芳云编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零一二年二月五日

第二篇: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摘要:白居易讽喻诗大量采用对比,主要分为阶级对比,作者与他人的对比,其他对比。用对比绘物抒情,使得事物的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对比手法 劳动人民

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成百上千的诗人在那一时期先后出现,他们以各有特色的诗篇,从多方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在众多诗人之中,白居易便是杰出的代表之一。这不仅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诗篇的数量上,更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上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诗人流传下来的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导出题旨,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我就诗人讽喻诗中的阶级对比、诗人与他人的对比、其他对比这是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阶级对比

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

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的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重赋》形成鲜明的对

照。“一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洞房温且高,寒署不能干。„„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这些诗作,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作为一种解救,诗人希望权势者能有所节制,因而他尖锐地指责那些在下层百姓的困苦之上还要加上一层困苦的贪吏、宦官。《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首诗是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一,题目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作者将其概括为“轻肥”二字,用以形容奢靡的生活。

全诗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宦官走马赴宴。接下来六句为第二部分,写赴宴的场面。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江南的大旱。

前两部分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宦官的骄横神气及其豪奢的生活。第一部分重在写人,“意气骄满路,俺妈光照尘”,骄横的意气能够充满道路,马鞍的光亮可以照耀灰尘,这自然会吸引路人的目光,并使人发出“借问何为者”的疑问,得到的答案“是内臣”。巧妙的一问一答点明了骑马人的身份。内臣亦即宦官,伺候皇帝的奴才,怎

么能够这样神气十足呢?原来这些人都佩戴着朱绂、紫绶,已经掌握了军政大权,所以才如此骄横。“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交代了内臣所去的地方,诗歌也自然地进入了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从神态、装束、身份等方面落笔,把人物外貌及其心里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着重写物。作者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丰盛的酒宴:上好的美酒、各样的珍馐、鲜美的水果、稀有的海鲜。虽然没有对内臣们饮酒作乐的场面做正面描写,但是他们大吃大喝、大腹便便的丑态已经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把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态描绘出来,与开篇“意气骄满路”一句交相呼应。

诗歌的前两部分用繁笔把内臣饮宴行乐的生活暴露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却只有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天差地别的两种生活并列在一起,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竟至“人食人”,不发一句议论,却把受灾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得触目惊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繁简结合、前后对比的手法,使整首诗结构富于变化,腾挪跌宕的气势分外强烈。

二、作者与他人的对比

《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菜地黄者》中“愿易写贱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

生活。《村居苦寒》写隆冬季节,作者和“布絮不蔽身”“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的对比。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见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这首诗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从“八年十二月”至“农者尤苦辛”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描写了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季,生活贫困的农民缺少御寒衣物、夜不能眠的痛苦。在第二部分中,诗人为自己不必种地劳动,却能紧闭家门、穿裘衣、盖绸被以躲避严寒而深感愧疚和不安,并产生了“自问是何人”的深刻思考。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是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三、其他对比

《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写于元和五年(810),诗人当时正在长安担任左拾遗。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持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诗布局巧妙,前四句写游览名胜、主客欢饮的愉快场面,同后十六句所描写的强取豪夺的丑恶场面构成强烈对比。对受害者和害人者的描写也是层层深入:受害者先喜,后惧,终恨;害人者起先是没有交代身份的“暴卒”,而后亮出“采造家”、“神策军”的身份,最后,诗人指出他们的头领是“中尉”,“承恩”二字矛头更是直指皇帝。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这些作品只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一部分,但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正是因为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白居易的讽喻诗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

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杨芳云编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

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的变化的情感,使其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他的感伤情怀是一种东方式的唯美感伤。其特质是: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三、通过个人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他感伤情怀的这些特质,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对我国和后世的许多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唯美感伤

前言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将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很突出的一位诗人。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首诗作,还提出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辑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古往今来,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而备受称颂,而他的讽喻诗也一直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但却忽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实际上,白居易不但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劝谏,希望统治者有所悔悟警惕而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更注重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认识到他不仅把诗歌作为讽喻政治的工具,也把诗歌作为个人精神追求的形式,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变化的情感,使他的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成为美的载体,也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唯美”“感伤”特点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从广义上讲,即不注重论理教化意义、政治功利意义,而注重纯文学价值,注重表现人心的温良善感的风格,白居易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人中唯美、感伤风格最浓中的一个大家,唐诗发展到白居易时代的中唐,风格迥异,中唐社会一方面是大乱的初平,经济得到恢复,使得士大夫阶层滋长了竞争奢华的风习,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倾轧不休,“中兴”无望,使得一部分曾企图以文字为工具去促进“中兴”的有志有识之士在现实面前连连碰壁,如履薄冰,转而逃避政治,独善其身,加以进士备受尊崇,经学衰微,礼法凋敝,带有崇尚文藻的风气。这一切使得很多诗人由提倡文学的功利主义而转向非功利主义,由对思想内容的重视转向对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追求,由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转向描写个人生活和内心体验。在他们那里,盛唐时期那种充满英雄情调、浪漫色彩,志在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歌声让位了,而代之以对儿女情长的描写和闲情逸致的追求,从恢宏阔大、高蹈扬厉的气象,走进对细腻的观感、柔敏的内心体验和清丽、浓丽、纤丽各种色彩的捕捉追求中。于是“诗到元和体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答微之》),中唐诗风出现了一种以唯美感伤为风尚的风格。这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有异军突起的新变意义。

纳入这个诗风流变中去看,白居易的讽喻、闲适、感伤三类诗,真正标新出新的是闲适诗和感伤诗,而非讽喻诗。感伤诗可以说是有诗以来,唯白居易独标新意,白居易大量诗歌都具有唯美与感伤的醒目旗帜。这种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感伤风格,因还作为白居易相对稳定的艺术追求和个性显现,程度不一地渗透到他的一些讽喻诗中。

就单一的概念而言,白诗中的“唯美”“感伤”不具有西方美学理论所赋予的既定的内涵上的彻底意义。但二者的关系却是风气相同的、瑟瑟和谐的,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甚至达到了融合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流光溢彩而动人心魄的《长恨歌》、冷月清辉中抒写天涯沦落的《琵琶行》等宏篇佳作既是如此。试看他几首玲珑小诗:

惆怅阶前紫牡丹,晚来唯有几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惜牡丹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

清诗绮语,丽景浓光与妻意愁心,柔情婉感浑如水乳交融(其他如《上阳白发人》、《晚秋夜》、《湖亭望水》,乃至早年因此以得名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等,也是如此),清代袁牧《仿元遗山论诗·其二》赞白诗曰:“生逢天宝离乱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昊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以中国古典的直观、具象式诗评,揭示了白居易诗 歌中浓厚的唯美感伤因素,并还触及到了产生这种诗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白居易诗感伤情怀的审美特质:

白居易的唯美感伤是华夏式的,大而化之,可以说是东方式的唯美感伤。其特质是:

(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在他的诗中,感伤侧重于内在实质,唯美侧重于表现特征,是以感伤为内在实质的唯美,或者说以唯美为表现特征的感伤。在他的著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这种表现特征尤为突出,唯美与感伤结合的十分和谐。其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描写,给人留下非常美的印象。向云朵一样的乌髻半偏着,显然是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戴整齐就走下堂来,这是杨贵妃刚睡醒时的姿容美。清风吹拂着仙袖飘然而起,好像又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这是她在风中的姿态美。娇好的面容带着寂寞的纵横的泪水,面容好似春天里一枝带着雨珠的梨花,这是带有感伤色彩的情态美。优美的语言,感伤的画面,忧伤的情感,把杨贵妃对唐玄宗思念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悲莫悲兮生别离”①这种生离死别的苦痛,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在更高层次上展示了女性美,肯定了爱情的价值。“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诗人把杨贵妃的死处理成她成了仙岛的女神这种做法,就像写一部凄美的神话,也表现了对她的恋恋不舍,不愿她死,就把在现实中不可实现的美好愿望放到神话之中,正体现了诗人对美人的不幸遭遇以及相爱难以长久的惋惜,对美(美人,美的感情)的毁灭的感伤,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主要从自然意象,辅之以人文意象中提取“美”,即白居易所说的“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白居易《序洛诗》)。其赶上情怀在吟咏之间自然的流露出来。在叙事抒情诗中,他往往采用精致生动、音声色彩与气氛相和谐的意向来勾勒一个个鲜明的画面,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诗人用最能引起人情思的月色、夜雨、铃声,组成有声有色的伤感情景,表达了无限延绵的痛苦的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长河欲曙天”,从黄昏到凌晨,空殿萤飞,孤灯只影,钟鼓之声,耿耿星河,四种色彩、声音都给人以寂寞孤单感的意象,衬托出了玄宗彻夜不眠的苦苦情思。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其时诗人任周至县县尉,这首诗里是否也饱含着诗人对他所爱的人的无限伤感的 思念?

白居易被贬江州,在降到江州时所作的《望江州》云: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独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此诗的感伤情怀是通过孤舟漂泊,烟雨黄昏的环境氛围的渲染这样的较为沉重的方式表达出来,诗人被发往贬谪之地,心情忧郁哀伤,在孤舟上独自漂泊,备感孤独,在烟雨朦胧欲黄昏的水上飘摇。这类作品大多在意象的融造中为诗意的表达留下含蕴曲折的回旋余地。

在《放旅雁》一诗中,直接写诗人对鸟的怜悯,曲折的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思想。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写的比较含蓄,诗人没有站出来发表议论,深刻的寓意是在事情的叙述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诗人由旅雁的不幸想到自己的不幸,由雁获得自由想到人间的战乱,想到自己的被贬,身处异地(“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把自己的满腹心事都通过雁表现出来。这首诗情调悲伤,这是诗人此时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此时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象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的名作。

(三)通过刻意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而有敏婉纤柔的内心体验,表现能引起普遍共鸣,又能触及到别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昭君被选入宫,由于画工毛延寿从中作弊,使昭君未能与皇帝见面,最终被派往塞外和亲,身死异地。昭君的故事吸引了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注意,许多诗人和画家以此为题材吟诗作画。在白居易的《过昭君村》中,诗人满含着对昭君的同情,通过昭君的遭遇表现了对民女的同情。尤其最末“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两句,使本诗的主题超越了对昭君的同情,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路过昭君的故乡,面对“村犹在,人已亡”的现实,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诗人由昭君村联想到王昭君,然后重点描述昭君一生的悲惨不遭遇。由于皇帝和毛延寿从中作梗,昭君只能落得个“竟埋岱北骨,不返巴东魂”的悲惨下场。在去往忽地的路上,她是否有过“所思在远道”②的悲哀?在清辉冷月的照耀下,是否有过“月是故乡明”③的感慨?红颜薄命,一代绝色佳人终在异域香消玉殒。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惋惜,感慨广大民女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她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受人摆布,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这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的经历极其相似。全诗写的凄切哀婉,气氛悲凉,注入诗人极大的同情。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的情景的一段回忆: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峨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柳。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由于这对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起,最终导致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为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但由于续写时感情超于“止淫奔”的题旨之外,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所以仍然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结论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八个皇帝,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痛苦、**的年代。他一生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丰富而优秀的诗歌创作,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极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学习和继承。她的诗歌的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而他诗中唯美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其诗所具有的更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

①《楚辞•九歌•少司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3页

②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第69页 ③霍松林霍有明主编《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212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参考文献: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 1999年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郭炳兴李希南《白居易诗解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 贾文昭《白居易论诗的审美特性》《文艺理论研究》(沪)1996年2月

詹志和《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文艺研究》(京)《中国韵文学刊》(湘潭)2001年1月 《学术交流》(哈尔滨)1992年6月

年4月 1992

第四篇: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第五篇:对比的写作手法

蚂蚁与蚱蜢

我小的时候,大人总是让我背诵拉封丹写的一些寓言,每一篇寓言的寓意他们都仔细地给我讲解。在我背过的寓言中有一篇叫做《蚂蚁与蚱蜢》。这篇故事的写作目的是让青年人懂得,在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勤勉总是得到奖赏,而游手好闲才受到惩罚——这诚然是个有益的教训。这篇绝妙的寓言(我很抱歉,我现在要讲的,客气一点说,是尽人皆知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讲的是蚂蚁在夏季终日繁忙为冬天储备食物,而蚱蜢却坐在草叶上,朝着太阳悠然歌唱。冬天来到了,蚂蚁舒舒服服,囤流仓满,而蚱蜢却没吃没喝,腹内空空。它来到蚂蚁身边,乞讨一点食物。蚂蚁给予的回答就是那句经典性的话:

“你夏天干什么去了?”

“实在抱歉,我唱歌了。我白天晚上都唱过去了。”

“你唱歌啦,好哇,那么你去跳舞吧。”这样的教训,我从来不大信服。倒不是因为我性格偏颇,而是因为童年时代逻辑推理能力很差,是非观念模糊。我同情蚱蜢,有一段时间,只要见到蚂蚁就把它一脚踩死。我这种任性的举动目的在于表示我对谨小慎微和人情常理的不满。后来我发现这种举动倒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有一天我见到乔治·拉姆齐独自一人在饭馆吃饭。这时我不禁又想起那篇寓言来。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人像乔治那样满面愁容、闷闷不乐呢。他的眼睛直呆呆地望着远处,仿佛全世界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肩上。我真为他难过。我立刻猜到又是他那倒霉的弟弟给他找麻烦了。我走到他面前,伸出手。

“你好!”我说。

“有点不痛快。”他回答说。

“又是汤姆闹的?”

他叹了口气说:

“对了,又是他。”

“你怎么还不跟他一刀两断?你为他费尽了心机,现在你该知道他已经没救了。”

我想家家有一部难念的经。二十年来汤姆正是他们家的这部经。他刚开始步人生活时还满不错的——做了买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拉姆齐一家名望很高,人们满以为汤姆·拉姆齐会做出一番有益而体面的事业。可是,一天汤姆突如其来宣布他不喜欢工作,也不适于结婚。他愿意独自一人逍遥自在。他不听任何人的规劝,离开了自己的妻子,离开了办公室。他有一点钱,就在欧洲各国的首都度过了两年愉快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不断传到亲戚的耳中,他们都大为震惊。汤姆当然玩得很高兴。可是大家不禁摇摇头说,看他把钱花光了怎么办。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借债。他很有魔力,而且什么都不在乎。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谁比他更容易借到钱。他从朋友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收入,并且很容易交到朋友。他常说花钱买柴米油盐没什么意思,要想花钱找痛快那就得购买奢侈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依靠哥哥乔治。在他哥哥身上,他用不着施展什么手段。乔治很正经,不吃他花言巧语那一套。乔治是个正人君子。有一两次他轻信了汤姆要改邪归正的诺言,给了他一大笔钱,希望他能悔过自新。汤姆用这些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一些非常精致的珠宝。后来实际情况叫乔治看出,他弟弟再也不会回到正路上来,他就同他一刀两断了。没想到从此以后汤姆居然恬不知耻地讹诈起他的哥哥来。一位有身分地位的律师发现自己的弟弟在自己常去的饭店里站在酒吧柜台后面给客人配鸡,尾酒,或者在自己的俱乐部外面坐在出租汽车司机位置上等候顾客,总觉得十分不光彩,汤姆说在酒吧间里伺候人或开出租汽车完全是高尚的职业,但是如果乔治肯借给他几百英镑,为了全家的名誉,他也未尝不可以放弃这种职业。乔治只好照借无误。

一次,汤姆险些进了监狱。乔治心里非常不安。他去了解这件丑事的详情。汤姆确实做得太过分了一些。他狂妄、轻率、自私,但这是他第一次干不正当的事情。要是他被检举,肯定会被判刑的。然而怎能让自己惟一的弟弟坐牢呢?受汤姆诈骗的人名叫克朗肖,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他一定要把此事提交法庭。他说汤姆是个恶棍,应该受到惩罚。乔治费了很大事,破费了五百英镑才算把事情平息下来。谁料汤姆和克朗肖一道把支票兑现,立即同去赌城蒙特卡罗痛痛快快玩了一个月。事后乔治听说这件事,气得要死。我从来没见过他生过这样大的气。

二十年来,汤姆赛马赌博,参加舞会,同漂亮的女人鬼混,在最豪华的饭馆吃吃喝喝。他总是穿戴华丽,风度翩翩。他已经四十六岁了,但人们总以为他最多不过三十五岁。他为人极有风趣’。虽然谁都知道他的人品并不好,可是同他交往却是一种乐趣。他兴致勃勃,精神饱满,魔力惊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他定期向我借钱,我从来不惜做出贡献。每次我借钱给他五十英镑,总感到我是欠了他的人情。汤姆·拉姆齐认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都认识汤姆·拉姆齐。谁也不赞成他,但又都禁不住喜欢他。

可怜的乔治比他这位游手好闲的弟弟仅大一岁,看样子却像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二十五年来,他每年的假期从来不超过两个星期。他每天早晨九点半就来到办公室,下午六点以前从不离开。他正直、勤奋、品格端正。他有个好妻子,他对她很忠实,连思想上也从来没有过非分的念头。他有四个女儿。对她们他可称得上是最好的父亲。他下决心积蓄三分之一的收入,计划五十五岁退休,搬到乡村小住宅去。在那里他打算栽种花草,打一打高尔夫球。他的一生白璧无瑕。他很高兴自己上了年纪,因为汤姆同样也上了年纪。他搓着手说:“汤姆年轻漂亮的时候,一切都好办。可是他比我只小一岁。再过四年他就五十岁了。到那时候他日子就不好过啦。而我到五十岁时就存下三万英镑了。二十五年来,我总说汤姆最后非要倒霉不可。我们倒要看看他到时怎么办。我们要看看到底是勤劳还是懒惰能得到善报。”

可怜的乔治,我同情他。现在我坐在他身旁,很想知道汤姆干了什么败坏名声的事情。乔治显然受到很大震惊。

“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他问我。

我估计也许发生了最糟糕的事情。说不定汤姆最终还是落到了警察手中。乔治几乎连话也不会说了。

“你不会否认我一生是勤劳、正派、可敬、正直的吧?我一辈子勤勉节俭,期望退休后从储蓄的一点金边股票中得到微薄收入。我始终在上帝为我安排的生活环境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确实。”

“你也不能否认汤姆是个懒惰、平庸、放荡无耻的家伙吧?如果还有一点正义存在,他就该进贫民收容所。”

“的确。”

乔治的脸涨得通红。

“几个星期前,他同一个年龄够得上做他母亲的女人订了婚。现在这个女人死了,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汤姆。——五十万英镑,一艘快艇,一所房子在伦敦,另外一所在乡下。”

乔治·拉姆齐握紧拳头敲打着桌子。

“真不公平,我跟你说,真不公平,他妈的,真不公平。”

我看了看乔治愤怒的面孔,忍不住放声大笑。我坐在椅子里摇来摇去,几乎跌在地板上。乔治永远也没有宽恕我。可是汤姆却经常请我到他坐落在“五月市”的豪华住宅去享用 美餐。如果他偶尔找我借上几个钱,那仅是出于习惯势力,最多也不过二十先令。

蟹爪兰和仙人掌

窗台上,一盆蟹爪兰开花了。

几十朵红色的花,翘着花瓣吐着金蕊,垂挂在翠绿的顶端,看上去就像一柄小花伞。它时常获得主人的夸奖:“看。咱们的蟹爪兰开得多迷人,多漂亮!”

蟹爪兰听到夸奖,得意洋洋。当它看见支撑着自己的是一株仙人掌时,立刻变得十分沮丧。

“多丑陋的仙人掌啊!”它说,“平平扁扁的,就像个鞋底子!表皮也老化了,变黄了。还长了一身黑色的刺。主人为什么把我嫁接在仙人掌的身上呢?这可真像人们常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仙人掌听到了蟹爪兰的埋怨,便说:“美丽的蟹爪兰啊。自从主人把你嫁接到我身上,我就时时刻刻向你输送水分和养料,你才能生长开花——这如同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汁啊!难道婴儿长大了,就可以忘记母亲的恩惠吗?”

“可是,”蟹爪兰嚷着,说,“你也太丑了!丑得我都替你害羞……” 仙人掌说:请看看你身边的仙人掌,它丑吗?

“窗台上,放着另一盆仙人掌,它没有嫁接蟹爪兰,自己享用着从土壤里吸收的养料和水分,因此,茎片肥厚、碧绿,还绽开着一朵朵花儿,那花儿根部是粉红色的,面上渐渐变成金黄色,犹如绚丽的朝霞。“啊!”蟹爪兰又惊奇又羡慕,“原来仙人掌也能开出这么美丽的花儿!”

仙人掌说:“可我因为养有着你、支撑着你,永远不会开花了。但我心甘情愿——哪个做母亲的不愿把自己的美丽。全部献给孩子呢?”

《史记》: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

项羽:有朝一日,必当取而代之!

浙江杭州西湖岳坟

青山有幸埋忠骨 正邪自古同冰炭 白铁无辜铸佞臣 毁誉于今判伪真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便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句一:写遍身罗绮者,意在 与自己身为养蚕人的粗布做对比,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与有钱人的不劳而获,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是社会贫富悬殊的揭露!

下载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比写作手法训练[推荐]

    对比写作手法”题型训练 阳光的疤痕 ①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夏历六七......

    我看白居易讽喻诗的人道理想

    我看白居易讽喻诗的人道理想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 关心民生疾苦, 为被压迫、被剥削、被蹂瞒的劳苦大众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人道主义的抗议, 一直是那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

    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

    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1、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依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尤其长于词。且她是一位在词作中较多地使用对比手法的词作家。对比是清照词创作的一大特......

    论白居易讽喻诗之创作动因(共5篇)

    论白居易讽喻诗之创作动因 李杨 [内容摘要] 白居易的讽喻诗促进了中唐诗歌的繁荣,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究其创作的深层原因,既是受到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影响,又与时代因素......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

    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范文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

    教案 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教学设计 授课人:万琼知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审核(签字):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一些刻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