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 解放战争
【思维激活】
右面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打败蒋介石反动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课标点击】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基础梳理】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①国内外要求和平。②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2)表现:①重庆谈判: 目的:中共为争取和平。时间:l945年8月底。
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②政协会议召开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意义: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l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人民解放军粉碎。【阅读思考】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战略决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概况: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后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人民解放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年1月发起总攻,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l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意义:三大战役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阅读思考】
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到: “江汉飞传刘邓捷„„辽吉猎虎布火雷。”(1)涛句反映的主要史实有什么?(2)这些史实有什么意义? 答案:(1)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2)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为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作战:l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阅读思考】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先生,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要与国民党和谈? 答案: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核心突破】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1)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不同。
(1)背景不同。前一次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现状,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后一次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2)目的不同。前一次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后一次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3)内容不同。前一次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后一次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4)结果不同。前一次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后一次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政府所拒绝。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典例剖析】
考向一 对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愿望的考查
【例1】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朱自清语)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答案:B 考向二 对重庆谈判的考查
【例2】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如右图),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解析:图中照片拍摄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谈判的主要话题为和平建国的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是双方争论的焦点。答案:C 【纠错笔记】
易错点一 对抗战胜利后国内两党斗争的主题本质认识不清 典例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毛泽东所说的“斗争”的实质是
A.国共两党的斗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D.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选择:一是国民党的独裁、内战建国,一是中共和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建国。因而中共为了减少人民的痛苦,争取国内和平和民主,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表明看是内战与和平之争,实质上是可是建立什么性质国家的斗争。A明显错误,D在抗战结束后就不存在了,故答案为C。答案:C 【名师点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为欺骗舆论,他们一开始就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真面目,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包括坚持避免内战等内容的《双十协定》;1946年初召开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易错点二 错误地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标志性意义 例2 右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照片。据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你认为这件事的主要意义是
A.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B.表明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决战的伟大胜利 C.表明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判断这副图是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史实,南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所在地,这表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垮台。但全国并没有全部获得解放,故D说法是错误的,A、B明显错误。答案:C 【名师点拨】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政治阴谋,我党从1949年4月1日开始在北平与国民党的代表团进行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午夜,红旗插上了总统府,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南京宣告解放。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标志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优化考题演练】 【夯实基础】
1.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结合教材分析即可。2.1946年,中国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确认避免内战及和平建国方针。并确定了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等的建国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努力争取和平建国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制度 D.共产党和人民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析:B 解答本题注意时代背景。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和平民主是中国人民的一致呼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一系列的斗争,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就是其中之一。A项是指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D项应为“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答案为B项。
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 解析:C 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
用心
爱心
专心
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淞沪会战是在上海,排除①,徐州会战尽管是在江苏,但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②。
5.读右图,你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B、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任务已经完成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解析:D 图示是渡江战役的相关内容,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后,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6.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 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政治基础是否广泛 D.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解析:C 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而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
【能力提高】 8.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D 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的经典成就应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B依材料可知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0.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D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
11.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用心
爱心
专心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A本题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 金陵”。故选A。
12. 2010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2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 指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图
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
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请依据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设计一幅浮雕作品(只要求提供作品名称)》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近代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斗争对象的变化:由反帝到反国民党反动统治。
变化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教材问题全解】 [学思之窗] P79答案提示:①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
一、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粉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全面内战爆发后,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取得战略反攻和决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在北平谈判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两个务必”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二篇:高中历史 4.17 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放战争
【知识拓展】
1、解放战争时期划分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着明显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歼敌七十多万人,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的人民解放战争。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三万余人。华北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三万余人。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期间,即从1947年3月至6月的四个月内,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等地也开始局部反攻,收复和解放了一百五十多座城市。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一年的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月旅,共歼敌一百多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至此,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战略反攻阶段:解放战争第二年,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华北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其他解放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这一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军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党举棋不定。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包围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诚,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又开始了。华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华北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部在安徽将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动总攻,全歼敌人。淮海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东北解放军秘密入关,同聂荣臻领导的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他们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切断了其西逃南窜的去路。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政治上也日益孤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举行全国性反攻,由内线作战 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渡黄河南进,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为左后一军挺近豫皖苏,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由晋南渡黄河挺近豫西。在三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时,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部北上,华北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胶东。这种周密的部署,保证了战略转变的实现。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吸引和调动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个旅中的90的旅于自己周围,打破了蒋介石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也极大地支持了其他战场解放军的反攻。这样就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
1947年12月14日陈毅发表的《反攻形势》诗,描绘反攻盛况: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彭贺长攻略,东北林罗巧安排。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3、战略反攻为什么首选中原?
(1)从地理位置看,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大别山,进可攻,退可守。难怪有“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之语。从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看,红军时期,这里就是一重要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别山一带活跃着新四军的一个师。如果解放军经营了地跨苏皖豫浙鄂五省。地处江淮之间的中原地区,就可以向东威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最终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2)从战役目标上看,可以达到将解放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标。我军进军中原,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这样就可以逼迫进攻山东,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的。
(3)从兵力部署上看,国民党在这里的兵力空虚.敌人主力已深深地陷入在陕北、山东二个战场上,攻势遭到重大挫折。其联系东西战场的中央——晋冀鲁豫战场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战略上更加被动。蒋介石妄图指望其所谓能代替“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阻挡我军。敌之战略纵深的中原地区和江南大后方,只有13个旅的兵力防守,兵力十分簿弱。所以突破中原,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4)从政治上看,可以振奋人心。我军挺进中原地区,我军挺进大别山,象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腹地,预示着蒋介石政府及其反动军队的灭亡命运不可避免了。可以大大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并在蒋管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澄清了一大批中间人士的模糊认识,扩大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并有力地推动了蒋管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5)从战争的胜利进程看,如果我军挺进中原胜利了,能为后来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彻底消灭敌人主力于江北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加速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彻底崩溃。
(6)从军事态势上看,有利于形成全国反攻的形势。我军进军中原,不仅可以减轻陕北,山东两上解放区的压力。而且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进而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
4、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
首先,东北战场最早呈现出我强敌弱的态势。早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军队今日东北,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日本投降后又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武器装备。按照“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方针,人民武装以广大的农村为根据地,孤 立包围敌人,在打击敌人中不断壮大自己。在决战前,东北野战军以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仅有四个兵团和一个增援兵团约60万人。东北战场成了全国战场上共产党兵力超过国民党兵力的唯一战场。
其次,东北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东北地区背靠苏联、蒙古,南临大海,和关内的唯一通道就是锦州到山海关一线,占领锦州就割断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东北问题就可以就地解决。和东北毗邻的华北地区驻扎的主要是傅作义集团,而傅作义集团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心保存实力不愿卷入东北战事,作壁上观。而国民党在各个战场的机动兵力早已捉襟见肘,留个东北军队的海上通道不再是一条救生之道,只能是一条逃亡之路了。
再次,东北国民党军坐困愁城,国民党对东北是撤是守游移不定,为共产党战略决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中共中央决意发动辽沈战役,就地消灭东北守军,防止东北敌军撤入关内,既有对东北战局的客观分析,也有促成全国战局根本性改变的通盘考虑。决战前,人民军队已经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形成被围之势。
最后,解放东北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从后勤保障看,东北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拥有沈阳炼钢厂、四平炼油厂、阜新煤矿等重工业企业,占领东北能够以重工业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从军事上看,解放东北后,百万东北野战军作为全国战场的机动力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全国战场上敌我力量的对比,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从发展生产看,东北解放后,东北地区将经历由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过度,东北发展生产和接管城市的经验必然为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借鉴。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互动探究】
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作出过努力,各举一事例说明。
(2)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3)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结果如何?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什么?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制定的纲领是什么?
(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回答: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当堂训练】
1、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①“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发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的命运应付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谈判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
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7、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的关系之争
C.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D.国民党与民主党派的权力之争 8、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9、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再次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B.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无条件投降 D.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消失。10、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以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当时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抗战胜利后,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1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度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线,支援淮海战役 D.强度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已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二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1)材料一、二中,毛泽东都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这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三
在重庆谈判中,国民政府采取以下方针:“
一、不得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政府改组问题;
二、不 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
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蒋总统密录》
(2)材料三中蒋介石强调“政令、军令之统一”的实质是什么?(4分)
材料四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作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8年劳动节口号
(3)材料一、二和材料四,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决然不同,这是为什么?(4分)
【本课小结】
【我的疑问】 6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一、(1)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2)三民主义或同盟会纲领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失败了(4)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纲领或最低纲领
(5)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
北洋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当堂训练】
1—5 ACBAD 6—12 AABDA DA 13、(1)中国当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毛泽东在这里提“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政策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2)蒋介石要坚持独裁专制统治,要取消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
(3)材料一、二均系毛泽东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发言,当时国共合作尚未完全破裂,蒋介石还是争取的对象,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内战,所以材料四对他的态度与前面完全不同。
第三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教学案:《辛亥革命》 人民版必
修1
一、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一: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思考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胜利了的革命,又是失败了的革命”?
二、预习效果检测
(一)、武昌起义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又是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
(2)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及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袁世凯为什么会篡夺革命果实?简述其过程,三、课堂目标检测
完成课文50页“学习思考”和53页“史学争鸣”
四、配餐练习A组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无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 A.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B.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的D.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下列有关黄花岗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 A.1911年4月在广州爆发
()B.黄兴亲自参加了这次起义 C.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D.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
5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在()A.1894年B1905年 C.1911年D.1912年
6下列事件发生在1911年的是()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A.同盟会成立
B.中华民国成立 C.武昌起义成功 D.湖北军政府成立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A.1911年10月
B.1911年12月 C.1912年2月
D.1912年3月
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B.规定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D.是中国第二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0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是A.1912年2月 B.1912年3月()C.1912年4月 D.1912年5月
二、非选择题 B组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洲政府穷凶极恶…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
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则否。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3)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变化说明了什么?
C组 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四篇:11《师说》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三册)
11《师说》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重点】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韩愈的文章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3)梁衡对韩愈的评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2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9.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1.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第五篇: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4.17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放战争
(3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发表社论说:“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它出现的背景是()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选A。《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达成的,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排除B。从材料中“1945年10月12日”“分裂内战”“由此扫清”“和平建国”“开始”等信息可知,社论出现的背景应是《双十协定》的签署,故选A。
【加固训练】右图是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泛黄的手抄本,该书是当年敌特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当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A.筹建党组织 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 D.争取国内和平
【解析】选D。解题时注意题干图片中“渝市”“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卅日”等信息。“渝市”是指重庆,“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卅日”是指1945年8月28日至9月30日。当时,毛泽东参加的是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
2.电影往往取材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四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儿庄战役》
③《重庆谈判》
A.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②《南昌起义》 ④《建党伟业》 B.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①发生于1938年;②发生于1927年8月;③发生于1945年;④发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故选A。
3.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B.国民党正在全力抗日 C.两党合作共赴国难 D.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解析】选D。由材料中“毛泽东赴重庆”可知此时正处于重庆谈判期间,全面内战即将爆发。【拓展延伸】人民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方向的原因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就成了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
(2)该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军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
6.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解析】选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是转折点,故选B。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开始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红军长征结束于1936年,与“二十年反革命统治”不符,排除A。C是战略决战,D是革命胜利,均与转折点不符,排除。
7.“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这一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B.孟良崮战役 D.渡江战役
【解题关键】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是解题关键,本题中作战地点是关键。
【解析】选C。从材料中“歼灭黄百韬兵团”“从北面威胁徐州”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基本情况,故选C。A是国民政府抗击日本侵略者,排除。B、D发生的地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8.以下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解析】选B。③出现于1947年,①②④反映了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选B。
9.(2014·清远高一检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的历史片断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C.日军在南京进行野蛮大屠杀 D.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解析】选D。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是在南京解放后,新中国的成立结束的。因此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近代史的终点。
【加固训练】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C.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D.转入战略反攻
【解析】选C。从材料中“钟山”等信息可知,材料涉及南京,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故选C。
10.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B.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解析】选B。①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②是抗日战争时期。③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以选B。
15.“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符合题目的两个梦想,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6月底,一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 在1946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