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於右任书论
於右任書論
以社會需要之迫切,與民族文化所寄托,家有至寶,若不返而求之,非特不能保守,亦且無形退化;非特不能應天下之變,恐將發生極端之搖動,有與所載俱墜之虞。然其廣大以永其傳,因所利而利之,正有待也。
書法是一種高尚美術,要從篆、隸、楷書入手,然後進入行草用筆,才有神韻。
學書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於古人,就其愛好者習之,隻要心摹手追,習之有恒,得其妙諦,即可任意變化,就不難自成一家。
一切須順乎自然。平時我雖也時時留意別人的字,如何寫就會好看,但是,在動筆的時候,我決不是遷就美觀而違反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你看,窗外的花、鳥、蟲、草,無一不是順乎自然而生,而無一不美。一個人的字,隻要自然與熟練,不去故求美觀,也就會自然美觀的。
我之作書,初無意於求工。始則鬻書自給,繼則以為業餘運動,後則有感於中國文字之急需謀求其書寫之便利以應時代要求,而提倡標準草書。
關於方法的問題,前代書家,他們都隻講理論,而不講方法,所以我答複書法朋友們的詢問,隻講“無死筆”三字。就是說,寫字無死筆,不管你怎樣的組織,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筆,就不可醫治了。現在我再補充四點:
一、多讀:
寫字本來是讀書人的事,書讀的好,而字寫不好的人有之,但決沒有不讀書而能把字寫好的。
二、多臨:
作畫的朋友告訴我寫字比作畫難,我不能畫,不知確否如此,但寫好者確真不容易。童而習之,白首未工者,大有人在。所以前代書家畢生的精力所獲成果是我們最好的參考。它不獨可以充實我們的內涵,美化字的外形,同時更可以加速我們學習的行程。
三、多寫:
臨是臨他人的,寫是寫自己的;臨是收集材料,寫是吸收消化。不然,即使苦寫一生,也不過是徒為他人作奴役而已。
四、多看:
看是研究,學而不思則日久弊生。隻臨隻寫而不研究,則不是盲從古人就是盲從自己。所謂看,不但多看古人的,更要多看自己,而且這兩種看法對古人是重在發掘他們的優點,對自己是重在多發現自己的缺點。
我喜歡寫字,我覺得寫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樂趣。我感到每個字都有它的神妙處,但是這種神妙,隻有在寫草書時才有;若是寫其他字體,便失去了那種豪邁、奔放的逸趣。
二王之書,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筆筆皆活,隨意可生姿態也。試以紙覆古人名帖仿書之,點畫部位無差也,而妍媸懸殊者,筆活與筆死也。
故字中有死筆,則為偏廢。世有以偏廢為美者乎?字而筆筆皆活,則有不蘄美之美;亦如活潑健康之人,自有其美,不必“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也!故無死筆實為書法中之無上要義。
抄書可增人文思,而尤多習於實用之字。書法無他巧,多寫便工。
執筆無定法,而以中正不失自然為上。
學我隻求形似而不求神似,則為照貓畫虎。
學我勿先摹我,須臨我學之各種碑帖,方可學好。
文字乃人類表現思想、發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於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然則廣草書於天下,以求製作之便利,盡文化之功能,節省全體國民之時間,發揚全族傳統之利器,豈非當今急務歟?
吾國草書之興,以草篆草隸為權輿。秦漢以來,其用日增,其法日進,其稱日繁,約而言之,可成三係:
一曰章草,解散隸體粗書之者也。其為法:利用符號,一長也;字字獨立,二長也;一字萬同,三長也。……漢張芝、吳皇象、晉索靖皆一時領袖。張書遺跡渺然,但可於兩漢遺簡,想見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出師頌》、可謂章草範本。然全體繁難之字,簡單化者不過十之三四,其於赴急應速之旨,固未達也。
二曰今草,繼章草而改進者也。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多,使轉之運益敏,大令所謂窮偽咯之理,極草縱之致者,最為得之。……以王氏(羲之)之多才,為風氣之領導,景從既廣,研討彌篤,一字組織有多至數十式如閣帖所示者,創作精神之驚人,可以想見。或謂當時作家,自矜博贍,故生變化,以競新賞;實則流傳筆劄,皆為試驗之作,未及檢定耳!陳僧智永,書真草千字文八百本,蓋有誌於統一體製,以利初學者。而唐以功令取士,幹祿字書,應運以作。草書遂離實用而入於美藝矣!……
三曰狂草,草書中之美術品也。其為法:重詞聯,師自然,以詭異鳴高,以博變為能,張顛素狂,振奇千載。《肚痛》、《自敘》,可為代表。一筆草、連綿草,古雖有之,而成係統,開脈流,實自此始。散氛埃於大地,而日:“揮毫落紙如雲煙”,亦可異矣。然其組織之巧,用筆之活,於法理變化,多所啟發,且如素師晚年合作,矩矆(左旁為矢)慎嚴,其貢獻之大,唐以後作家,遠不逮也!
隋唐以來,學書者率從千文習起,因之草書名家多有千文傳世,故草書社選標準之字,不能不求之於曆來草聖,更不能不先之於草聖千文。一因名作聚會,人獻其長,選者利益,增多比較;一因習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觸類易通。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日易識,日易寫,日準確,日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舍。字無論其為章為今為狂,人無論其為隱為顯,物無論其為紙帛、為磚石、為竹木簡,惟期以眾人之所欣賞者,還供眾人之用。
吾國習稱,文之善者日文豪,草之善者日草聖,謂之重視草書也可,謂之高視草書也亦可。故善之者,或許其通神,或讚其入道,或形容其風雨馳驟之狀,或谘嗟其喜怒性情之寄,而於字理之組織,則多所忽略。非之者,又謂草書之人,技藝之細,四科不以此求備,博士不以此講試,而於易簡之妙用,則不複致思,此草書之所以晦,亦即草書之所以難也。今者代表符號之建立,經曆來聖哲之演進,偶加排比,遂成大觀,所謂草書妙理,世人求之畢生而不能者,至今乃於平易中得之,真快事也。
餘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兩三年間,可以執筆。此非妄言,實含至理;有誌竟成,功在不舍。草書是中國最進步的文字,它是有係統的,有組織的,不是潦草的。
文字隻是人類思想的符號,以便利實用為主,不可再存草書通問為不敬的心理。
草書重整,是中華文化複興先務,古昔無窮之作者,多少精神貫注。漢簡流沙,唐經石窟,實用臻高度。元明而後,沉埋久矣,誰顧?試問世界人民,超音爭速,急急緣何故?同此時間同此手,且莫遲遲相誤。符號神奇,髯翁發見,標準思傳付,敬招同誌,來為學術開路。
方法果如何?每課識一字。中學倘畢業,不教可自致。古籍既易通,民眾亦易使。一字可醫國,醫國有利器。往古數英賢,孰不愛草書。百工便實用,亦得補業餘。東方有美人,娟娟相倚於。鸞翔而鳳翥,評論實不虛。
——見奇石《於右老的書法及其他》,載(台灣)《藝海雜誌》三卷
標準草書行,文字自改造。子與我合作,舉世稱美好。文化之精神,草書順其道。我且大聲呼,望子舒懷抱。
——《贈劉延濤詩》
朝寫石門銘,暮臨二十品。竟夜集詩聯,不知淚濕枕。
——《十九年一月十日夜不寐讀詩集聯》
載酒三陽寺,尋碑興倍增。民窮先廢學,廟破竟無僧。造像搜頻得,浮圖倦未登。歸途書所見,哀雁過高陵。
——《三月二日與俊夫、祥生、子中、協度、仁天、江澄、孟濱、春堂、子逸諸君遊高陵城東三陽寺》
肅穆瞻文墨,艱危見性情。公曾全大節,我亦撫饑兵。聲知同知悔,茅簷尚不驚。丈夫自勤事,何必計前程。
——《為程星五題文文山詩軸》
廣武碑何處,彭衙認蘚痕。地當倉聖廟,石在史官村。部大官難考,夫蒙城尚存。軍中偏有暇,稽古送黃昏。
——《紀廣武將軍》
曳杖尋碑去,城南日往還。水沉千福寺,雲掩五台山。洗滌摩崖上,徘徊造像間。愁來且乘興,得失兩開顏。
——《尋碑》
東風吹大野,駐馬柳家灣。造像搜年代,摩崖剔蘚斑。雲封神兔嶺,雪壓石門關。拾得離宮瓦,曾攜幾片還。
——《柳家灣訪碑得阿史那元方造像並拾得舊瓦上有隸書口宮二字》
勞勞惜此髯,餘事幾曾兼?治學勤思補,為書放亦嚴。風雲祈衛霍,鼓吹喚酸甜。大戰期將近,知應捷報添。
——《餘事》
孟津河畔草迷茫,下馬荒墳吊夕陽。呂史當年俱殉國,待公泉下見高皇。
——《過王覺斯墓》
雨洗風吹奈爾何?複流萬裏複來過。白頭閱盡人間劫,再寫乾坤正氣歌。
——《題王覺斯詩卷》
荒涼古月照陳倉,片石猶傳十一娘。我讀題詩應擱筆,風流欲訪浩然堂。
——《張木生君得<孟十一娘墓誌>後有李敬恒先生書<浩然堂詩>並序,皆明麗可誦,詩以紀之》
金石遺聞自足珍,彭衙名物重苻秦。回思舊事增惆悵,錯詠披荊訪古人。
李春堂死冤難論,廣武碑移感更多。夜半摩挲忽下淚,關門風雨近如何。
——《初訪<廣武將軍碑>者為雷君台卿,餘作歌贈李君春堂,因其最先持以贈餘也。十一年李春堂殉國,十三年春台卿由澄縣來函海上述始末,因為詩贈之》
剩稿裝成意態真,名家無處不傳神。回思廿載阿招寓,枉費詞宗作介人。
——《題金鐵芝集大鶴山人遺墨》
天際真人張樹侯,東西南北也應休。蒼茫射虎屠龍手,種菜論書老壽州。
——《題張樹侯<書法真詮>後》
回思於井諸君子,正氣支撐靖國軍。一冊蘭亭映殘畫,撫摩如哭故人墳。
——《題華孝康藏趙臨蘭亭》
虞公臂痛興猶酣,白首埋名亦自甘。稿訣歌成前數定,漢南不死死江南。
三百年來筆一枝,不為索靖即張芝。流沙萬簡難全見,遺恨茫茫絕命詞。
多君大度邁群倫,得毀翻新賞鑒真。一段離奇章草案,都因愛古薄今人。
牛首晴雲掩上京,玉梅庵外萬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書家兩主盟。
——《挽積鐵子王魯生先生》
占盡風流五百年,詞人靈感更堪傳。筆神墨彩吾能說,字似清真畫玉田。
——《題旭初為百年畫詞意尹默書詞合冊》
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國史無傳。中原灶具長人骨,大吉銘文草隸磚。
——《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墳占地十餘裏,土人稱為“黑水國”,掘者發現中原灶具甚多,遺骸脛骨皆長。餘檢得大吉磚並發現草隸數字》
石作剝殘神已到,字求平正法仍嚴。缶翁門下提刀者,四顧何人似趙髯?
尚父湖波蕩夕陽;扁舟載酒意難忘。回思十七年來事,惆悵江南又隕霜。
——《題趙古泥先生印存》
雨過高峰霧忽開,月明照影一徘徊。醉餘揮灑天山上,似向瑤池洗硯來。
——《天池旁有道士廟,餘為題日“靈山寺”,住寺中三日,作書甚多》
修禊心情異大王,蘭亭觴詠亦尋常。題詩昭告全人類,為汝今朝祓不祥。
——《三月三日默君、槐村約台北賓館禊集拈得王字》
天與清香似有私,如何四寶盡歸之。九成台下佳山水,輝映名碑待我時。
——《題陳雪屏家藏舊拓<九成宮醴泉銘>》
此生得見居延簡,相待於今二十年。為謝殷勤護持者,亂離兵火得安全。
故友書家王世鏜,心魂日日在敦煌。及聞得寶居延海,垂死猶呼木簡香。
遠征考古真不易,守缺抱殘亦至艱。從此居延多少簡,公開散布到人間。
——《喜見居延漢簡出版》
逸少書名百世新,蘭亭君似得其神。褚歐能事今難論,莫費功夫作藝人。
——《題張清灘臨定武本<蘭亭序>》
彭衙廣武湮仍顯,正始石經整複殘。一物偶然成聚散,達人何事雜悲歡。
身如啟泰懷桑海,書到平原見肺肝。為約滇南老名士,神州再造共漁竿。
——《為孫少元題顏書<爭座位帖>後》
龍門造像名天下,歲歲傷殘感不勝。妙相雕鐫隨代異,摩崖椎拓及春興。
時來頑石皆成佛,運去靈山竟少僧。滿目瘡痍同一概,回車痛苦我何能!
——《遊龍門觀造像》
草聖聯輝事已奇,多君十載共艱危。春風海上讎書日,夜雨渝中避亂時。
理有相通期必至,史無前例費深思。定知再造河山後,珍重光陰或賴之。
——《題劉延濤<草書通論>》
醉摹爨寶子,漫遊白馬湖。半醒還半醉,狂寫歲寒圖。
——《樗園夜坐有懷經頤淵》
風流久寂寞,珍拾待庵回。華下王郎問,亭林來未來。
——《溥泉先生遊秦得山史手跋<爭座位帖>屬題》
宇內苻秦碑,鄧艾與廣武。鄧碑在蒲城,完如新出土。廣武將軍不複見,著錄謂在宜君縣。碑版規模啟六期,寰宇聲價邁二爨。僧毀化度鬼猶哭,雷轟薦福神應眷。七年躍馬出山城,披荊斬棘搜求遍。老吏為言久無蹤,前朝敝邑有懸案。意齋學使駐征軺,雷霆萬鈞征邦憲。小民足繭山穀中,頑石無言留後患。又雲上郡石理粗,日銷月爍或漫漶。不然父老畏差徭,或埋或棄或□斷。自從改革興兵戎,如毛群盜滿關中。天荒地滅文物燼,存者難保搜何功?我聞吏語增悲哽,仗劍歸來結習屏。李君忽出碑一通,部大酋大字完整。驚詢名物何處來?為道新出白水境。出土複湮百餘年,金石學者眼為穿。昔人誤記後人覓,掘遍宜君郭外田。我與賢者別離之,持贈真如獲瓊玖。中夜繞屋起彷徨,疑似之際頻搔首。世事新潮複舊潮,知君身世恨難消。何堪回首添新淚,不盡傷心唱大招。淒其朋友餘僧子,寂寞家山念魯橋。吾聞至人在天下,入水不濡大不化。亦猶至寶藏山阿,千年出土光騰射。偶作無益遣有涯,莫拋心力矜插架。鬆談閣主學郭髯,敦物山人比趙大。君不見士禮力居中宋一廛,拜經樓上元十駕。訇齋笛齋並散遺,天一結一近論價。雲煙過眼有何常?出入半身我乃罷。老見異物眼複明,現身說法君休訝。歌成為君更放歌,關中金石近如何?石馬失群超海去,寶鼎出現為賊訛。慕容父重庾開府,道家像貴姚伯多。增以廣武尤奇絕,夫蒙族人文化堪研磨。戎幕風淒日色黃,西北秋老劍生霜。年荒時難人憔悴,豈徒掩卷悲流亡。珍藏獨樹齋中物,一一擔挑換米糧。
——《<廣武將軍碑>複出土歌贈李君春堂》
第二篇:王羲之书论
传世王羲之“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汪挺《书法粹言》,清冯武《书法正传》等。这些“书论”同样是真伪交杂,或谓羲之自撰,或谓他人伪托,后世多有辨析。比如《笔阵图》撰者是王羲之还是卫夫人,书史上就有不同看法。孙过庭、朱长文认为系王羲之自撰,而张彦远、陈思则归诸卫夫人。今人多认为是卫夫人作。虽然真伪参半,但犹应确认其价值。如系王羲之真作,其价值自不待言,即使是伪托,时间也甚早,大抵在六朝,而且伪作者对于羲之书法、书论颇有研究。后人以这些书论衡鉴右军书法,也常得印证。这些资料揭示了王羲之的“书论”价值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技法揭秘。如《笔势论》凡十二章:创临章、启心章、视形章、说点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制章、察论章、譬成章,论及技法诸多方面。从用笔言,论及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言,若笔画“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等;若配合“二字合体”,则“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前此的传世书学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论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化。
二、书法创作论。首先,王羲之多次将书法创作比拟为一场鏖战。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卜〉》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銮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在《创临章》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战争是一种多方面的较量:装备、工事、谋略、士兵之素质、将帅之才能。书法创作类此,除笔墨纸的精良外重视“心意”、“本领”、“谋略”,用心意操纵“兵法”,才能出奇制胜。此论对后世影响颇巨。唐太宗就在其《论书》中以自己布阵击敌之战事悟通书法之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更是将战事与书法连类譬喻。其次,王羲之强调创作中的“意在笔前”、“书须存思”。《启心章》云:“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三,书法创作的进阶,《创临章》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通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创作在一遍又一遍中艰难跋涉,然又不限于遍数,以终诣美善滑健为胜,其四,书法创作的魔方变化莫测。《察论章》云:“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楯施张,蹙踏江波之锦。”《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以上所引,都是王羲之的经验之谈。
三、揭示书法美学原理。首先,书法讲究意象之美。王羲之论点画之美,则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衙,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说点章》)论“戈法”,则应“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论“屈脚”,当“弯弯如角弓之张”;“立人”,如“鸟之在柱首”;“足宛)脚”,如“壮士之屈臂”;“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他又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而且,“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其次,书法讲究“形势”之美。《节制章》云:“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膜。”“形势”求其郁勃的生气,在健全的形体躯壳中吐露生命的光焰。他还在《健壮章》云:“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光刂)光剔精思,秘不可传。”王羲之就是这样,在书法中赞扬壮怀斗志,催人奋发!
四、剖示书法的哲学思辨。右军书论深入至“道”、“气”、“阴阳”等中国哲学范畴,书法思辨也用这些范畴运思而至玄妙:《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这和蔡邕《九势》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相互呼应。且对阳气、阴气之特征作出了阐释。王羲之的书论富于哲理思辨,如对内外、盈虚、大小、疏密、长短、缓急、强弱等等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有精要的阐述。曾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用笔则须“有惬有仰,有敬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书论》)。论草书,则须“缓前急后”,其字体形势钩连不断,但“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论纸与笔,则云:“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磋跌不入。”(《书论》)书法艺术的高妙正在于其深层始终编织着一张辩证思辨的网络。因此,继王羲之之后,一千六百多年来书圣之学薪火相传,历代书法家殚思竭虑地从主体内省式的体验、经验中去吐丝组构,显示出惊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可说是继承了这个深层次的思辨方式。笔阵图
笔阵图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工书,隶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正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音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内;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乙[折] 百钧弩发。
∣[竖] 万岁枯藤。
、[捺] 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
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
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王羲之《书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若乎银钩。昔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其理者多。近代以来,多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力。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要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月九月收之。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要强者。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又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然后静神虑思,挥襟作之。先学执笔,若真书,去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头三寸一分。执之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蹙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飘散离合,如云中别鹤遥遥然。若作引戈,如百钧弩发。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弩<角力>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夫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近而能竖者,心手不齐,意後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心前笔后者胜。又有十一种:结构员满如篆法,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峙立如鹤头,郁跋纵横如古隶,尽心存委曲,每为字各一象其形,斯道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於上虞制记。(《墨池编》
笔势论十二章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凌?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国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
万岁兮千秋。
读王羲之《用笔赋》
赵博海
王羲之《用笔赋》这段,见朱长文《墨池编》。本文都据《佩文斋书画谱》第五卷选入。从内容上看,说是王羲之所著,并不可靠。全篇辞藻骈丽,假山石天光人仙逸趣,构成了一番形象意境,令人心向往之。这种假物取譬、以意传神之论,确是向邃处的追寻。《用笔赋》首先阐明:从秦汉、魏晋,楷书惟首推钟繇,草书则有黄绮、张芝,说到用笔的神妙,虽不能详作说明,但可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从所见形迹上说一下感受,也许会对学者是有益的。古人认为:什么样的人具备有特殊的气质,而且博学多才。其高贵就象飞舞在百兽头顶的凤凰,翻腾在碧涛中的祥龙。其纯洁就好比“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其行动就好象云彩在天空中飘飘远逝,在布满波涛中上下翻转;象雄鹰展开翅膀回旋飞翔,“凌轻霄而接行”。而仔细观察现实中的书法作品,高超的书法必然是笔画强劲有力,既表现出金石的方圆的变化之丽,又能展现粗细紧密精美之妙。有“藏骨拒筋,含文包质”。具有沉浮的变化,又有落日之银钩的不同景象;既有光芒耀希,又有太阳初出的万道光辉。其表现出飘逸轻盈?或奔驰顺畅,洒脱自然;就象是所有的得道的道士,所有的神仙一样行动自由。既好比春秋鲁国的季孙氏权势由盛到衰的变化一样,类同与“隐龙而怡情”;又好似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能常乘屐飞行,“焱飞凫而上征”。在运笔中“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时而“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时而“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而各种变化忽而斯裂互断,忽而又交错而群聚;真乃“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好似滔滔不绝之水东流之时,突而“乍纽山兮暂塞地”。充分运用“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形成草草眇眇,或续或绝如花乱飞,满空飞舞的雪花;“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任其成“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真是让人感叹其“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实为“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其通篇如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书法创作就象是,运用智慧的翅膀去描绘,时而走入大山,时而腾空而起,俯视云海翻腾。万物生灵变化莫测,交相呼应永不停止的动感地带。运用所有的书法技能,打破现实中的法则,变幻莫测。其书法作品中的行书、草书的意境更能适合此篇赋文的意境表现需要。(2009年10月29日写于辽宁省文联)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作者:王羲之 来源:拙风文化网
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第三篇:王羲之书论
自论书(传)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题卫 夫人笔阵图后(传)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论(传)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第四篇:学书论
学书论
学书大原在执笔得法,法得,虽蜂临近代名人书亦佳,否则日摹钟王,去之远甚无益也。
凡事有志竟成,况学书一道,今见岂不如古哉?按《九成》、《皇甫》、《虞恭公》等碑皆晚年书,初岁未必即佳,人苟英年刻励精进,奚虞难成?要在不自发耳。
学书贵真有得,非徒宗派之高,遂足抺蔑一切也。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了手。作书点画钩磔,转折挑剔,须气贯神足,否则松懈。如蛇之斗,两头皆有力;又如舞流星,弯曲百转,而力则直。真行宜方,草宜圆。真参八分,草参篆籀。草书转折,宜圆不宜方。后人法不如古,若苏、米草书,遂多主方体,盖其临唐碑楷法熟,草非其所长也。
语云:“草不可杂行,行不可杂真。”结体要纯之谓也。作书下笔,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欧书健劲,而笔则提空。接《执笔论》手书第4页。
宋碑不及唐碑。唐人书锋棱俱出,而宋人不能。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至李北海则以行为楷者也。
学右军草书必参大令,以其气胜也。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学北海《大照禅师》如登山。褚字笔笔藏锋,而笔笔出锋。欧字易写细长。褚字忌写横。褚字崩开,写圆尤易为力。欧字则转笔直就下来,较褚尤难。《兰亭》亦然。
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必博,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唐太宗字全行以逸意。学书者见太宗字,而后始敢放笔。
孙过庭《书谱》,初学草书者不可学,恐写散了。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迭、展促向背诸法。一字拆开,则各字成形,合则全体入彀。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篤得不深。)
孙过庭云:始终平正,中则绝险,终归平正。须知终之平正,与知终之平正,与始之平正不同;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此中节次,躐等不得。学书得传法,无功夫,亦不能成家也。
楷书有法可守者莫如欧,盖欧书结构,毫釐不忽。临欧不虑飘,恐不韵,临褚不虑灵,恐不实。将苏长公《罗池庙帖》挂壁间观玩,实实增长笔力。临《多宝塔》,着意去临,不甚相远;脱手写,欲笔笔相似,竟难。
《潁上兰亭》、《黄庭》,初上来不可学,其字提空笔尖写的,骨合于内,全是一点筋盘转,初学恐流于轻薄软弱。
学欧字时以颜字为太肥,学赵字时以欧、颜为太瘦、太板,学米字时以赵字为近俗,学董字时以米字为太纵。及復学欧、颜诸家,以董字气骨弱,近小。当未解时,看古人字皆有毛病,到于今方知古人皆有不能及处。
临法帖固须得全本。全本字多,多则楷模备。得旧搨本与搨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总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偭规矩。初宗一有,精深有得。继採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闭门经。
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天资既高,又得笔法,功或作或輟,亦无成就也。
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
欧字《皇甫碑》、《虞恭公碑》,皆七八十岁时书。《九成宫》在前,较《皇甫》难学。《九成》气味静而风韵含蓄,《皇甫》、《虞恭公》则全凭力量刻入。
学右军字,其用意如学行书;学欧、褚诸家字,其用意如学楷书。
学书勿惑俗议,俗人不爱,而后书学进,尤要真心追摹古人。
用软笔,令管少侧,锋则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令管竖起,则笔锋透纸背,无涩滞之病。
昔人谓学楷书舍《化度》、《九成》无入手处,然《化度》不及《九成》诸碑也。盖以其身分未到,人看去易于学习,因极称之耳。《九成》在《化度》之后,故高于《化度》;《虞恭公》在《九成》之后,又高于《九成》。至《东阳兰亭》,浑朴精劲,依样右军,更驾诸碑而上之矣。
学草书,必须学智永《千字文》,盖其字多,偏旁俱备也。
接《淳化阁„„》后一页。
《淳化阁• 十七帖》,寥寥数帖,其体不备,必合之而后得其全。
字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假字矣。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貎似而不深求也。
吾辈学书,纵不能驾古人而上之,亦必有一副思齐古人意见。
八分书不可不学,观蔡邕、钟繇、梁鹄诸家,劲健处最有益于楷法。
近日之学八分者,俱是摹仿体样,若以执笔法着实去写,必有一段苍劲之气,险然可观。
后生小子学书,慎勿早年学米字,以其结体太离奇,学之恐堕入恶道。
吾等学书,若不循规矩,则潦草率意,便无长进,米字之不可早学者此耳。
善书者,生于其地,则其地之人我学之:如何南生至今多学王觉斯,湖州多学赵松雪,华亭多学董思翁,皆书中之乡先生也。
不学米字不变化,然须到晚年时方可学。书趋沉着,又忌似苏灵芝辈肥软。
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空。
学隶书宜从《乙瑛》入手。若从《曹全碑》入手,则易飘;若从《张迁》,亦适中。
缮写卷本,以《乐毅论》为适中,《黄庭经》太飘,《三十行》太纵,《闲邪公》结体少懈,《灵飞经》亦嫌过弱。
《兰亭序》、《半截碑》身分最高,须从欧、李帖写久方能临摹得动。
《定武兰亭》当日是退笔所书,吾等临之,亦当用退笔,盖用新笔必过弱也。
今人不得执笔法,辄曰:“吾学《兰亭》、学《圣教》,”而遂睥睨晋以后诸家为不足数。噫!果足睥睨否耶?
学书非得执笔法书即佳也,特由已入门,是精进易耳。间架结体,煞有功夫在。
古人于书,笔力间架备俱,今则有间架而无笔力。楷书结构极难稳适,而行草稳中有降字配稳,亦非易事。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即得,更多临唐帖以严其结构。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也。
《快雪堂》中苏长公书啟小字,丰姿宕逸,然骨力软弱,不能如唐人之苍劲,使学书者仅学此等字,亦易易耳。
学书必临晋人小楷方紧,然晋人小楷多取丰姿,学去又恐流于弱。
书对联,忌流漓而不端庄。
学枊字,嫌其多松处;学苏武功字,嫌其多软处。右军《乐毅论》是雅俗共赏字,然较《黄庭经》易学。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不劲利。
悬腕提笔写小楷,笔势展拓不开,常觉不稳。细观《玉版十三行》,其笔意间有不稳处,职此故也。
第五篇:中国古代书论纲要
中国历代书论精选集
一、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二、索靖·草书状
四、赵壹·非草书
五、崔瑗·草书势(含今译)
六、蔡邕·篆势、笔论、九势
七、虞龢 论书表
八、论用笔十法
九、书品[节录]
十、王羲之·自论书
十一、书论: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十二、事儿而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十三、书论:清—刘熙载:《书慨》
十五、书论:宋—米芾《海岳名言》
十六、书论:唐—孙过庭《书谱》
十七、书论:唐—张怀瓘《书断》
十八、书论:南朝齐—王僧虔《论书》 十九 书论: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二十 书论: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二
十一、傅山·散论 二
十二、欧阳修·六一论书 二
十三、元·陆友纂《墨史》 二十五·魏锡曾篆刻论
二十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古帖
二十七·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跋自书
二十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
三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论用笔 三十一·冯班《钝吟书要(节录)》 三十二·姜夔《续书谱(节录)》 三十三·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三十四·书论:秦—李斯《论用笔》 三
十五、书论:汉—蔡邕《笔论》 三十六·书论: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三十七·钟繇《用笔法》
三十八·书论:南朝齐—王僧虔《论书》
三十九·书论:宋—米芾《海岳名言》 四十·古代名人论书法名语集粹 四十一·卫恒《四体书势》
三、卫夫人 笔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