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述补结构的发展专题
第十六讲
述补结构的发展
一、现代汉语研究
朱德熙《语法讲义》: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如:抓紧、写完、煮熟、写上、走回去。
组合式述补结构指带“得”的,如:走得快、抓得紧、看得多、写的很清楚、看得见、听得出来
组合式述补结构有两类:一类表示可能性,一类表示状态。
看得见(可能性)
看得多(状态)拿得动(可能性)
长得漂亮(状态)听得出来(可能性)
急得直出汗(状态)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将补语分为五类:
⑴结果补语
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如:长大、变小、拧紧),也可以是动词(如:看见、听懂、踢倒、打破); ⑵趋向补语(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
⑶可能补语(如:看得见/看不见、写得完/写不完、进得去/进不去)
⑷状态补语(如:写得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⑸程度补语(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可笑透了、好得很、闷得慌)
其中,动词+⑴结果补语的结构也称动结式结构,是述补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也把动词+趋向补语归为动结式。
二、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
2.1动结式的界定及术语称谓的分歧
王力先生称这种结构为“使成式”。《汉语史稿》:“使成式是一种仂(le4)语(词组、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及物)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不及物)(‘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现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的界定将 “饿死”、“站累”这两种形式排除在使成式之外。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复合动词之中,有行为和它的结果同时表现的。这个复合动词前面的词是动词,后面的词是自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打倒’‘推倒’‘拉倒’等,后面的‘倒’是自动词;‘写好’‘学好’‘办好’等,后面的‘好’是形容词。它们的区别有时未必明确,但现在把前者称为使成复合动词,把后者称为结果复合动词。”
所谓自动词,是指本身能完整地表示主语的某种动作的词。他动词是指需要有一个对象才能完整地表现主语的动作或作用的词。
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定义:“
1、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动词。前一个成分是他动词,后一个成分是自动词或形容词。
2、动补结构出现于主动句:施事者+动补结构+受事者。
3、动补结构的意义是在上列句型中,施事者用他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受事者得到自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
4、唐代以后第二条限制可以取消。”
动结式的结构类型
(1)他动词+自动词
打破(2)他动词+形容词
写错(3)自动词+自动词
饿死(4)自动词+形容词
站累
2.2动结式结构的起源
关于动结式产生时代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1.先秦说
周迟明:“使动性复式动词不知道究竟起于什么时候,但是它在很早的书面语言中(如尚书中的甘誓、盘庚等篇)就已存在,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据我推想,它的发生至少已有三千年。”他进一步指出:“使动性复式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可分可合的现象。但在事实上是先有合用式,后来才有分用式。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来的,大概起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翦灭”(左传〃成公二年)、“挠乱”(左传〃成公十三年)、“禁止”(左传〃襄公八年)、“望见”(左传〃定公三年)、“缢杀”(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左传〃宣公十三年)
匠人斲而小之。(孟子)
2.汉代说
王力:“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项羽本纪》)
乃激怒张仪。(同上《苏秦列传》)
射伤郄克,流血至履。(同上《齐太公世家》
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史记〃孝武帝本纪》)
3.六朝说
志村良治:“使成复合动词出现于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复合动词化,大多数从唐代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梅祖麟、蒋绍愚等也倾向于认为魏晋六朝时期产生动补结构(动结式)。4.唐代说
太田辰夫认为,唐代自、他两用动词已经逐步固定为自动动词,因此,“可以认为使成复合动词至迟是在唐代产生的。”
2.3判断动结式结构产生的标准 2.3.1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基本原则
蒋绍愚:有很多动结式‘V1+V2’是由动词并列式‘V1+V2’发展来的。两者的区别是:a.如果‘V2’是他动词,或者是用作使动的自动词和形容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关系(包括述语和使动宾语的关系),那么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并列式。只有当‘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b.并列式中两个动词或是并用,或是相承,语义重心通常在后一动词;动结式中动词和补语结合紧密,语义重心通常在前一动词。这两条标准中,a是主要标准,b是辅助标准。” 2.3.2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形式标志
1、太田辰夫:V死O 见巨鱼,射杀一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项梁已击杀之。(史记·李斯列传)岸崩,尽压杀卧者。(史记·外戚世家)打杀长鸣鸡。(乐府诗集)
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踏杀之。(齐谐记)上述例句中必须用“杀”,而不用“死”。
仅有极少数例子用“死”,但这些例子缺乏可靠性。这种少见的例子如:
何意前二师并皆打死。(旌异记,珠林85)是邻家老黄狗,乃打死之。(幽明录,广记438,但《古小说钩沉》作“杀”)
但是到了唐代,出现了“V死O”和“V死”用于被动句的例子,上述例中用“杀”的地方用“死”的例子就非常多了。例如:
被蝎螫死。(朝野佥载5)独坐堂中,夜被刺死。(同上)为某村王存射死。(闻奇录,广记)主人欲打死之。(广古今五行记,广记)四畔放火烧死。(舜子至孝变文)
“V死”担当起“V杀”的意义,因此,太田辰夫认为可以认定至迟唐代产生了动补结构。
2、志村良治:考察“愁杀”: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第十四)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志村良治把使成复合动词化的条件整理如下:(1)用复音节构成的动词,前面的形态素A表示动作的原因,后面的形态素B表示结果。
(2)客观上能够证明,AB两个形态素由于结合已经脱离了各自的原义,引起了语义上的变化。
(3)由于AB两个形态素的紧密结合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当以上条件得到满足时,就可以认为这个动词已经复合动词化了。比如“愁杀”是“使人不胜悲伤”的意思,不仅“杀”离开原义表示一种变化了的意义,“愁”也受“~杀”的影响产生语义变化,不是表示心情烦恼、忧虑、担心,而是表示深深的悲伤。
由于“愁杀”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而《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但最早见于梁萧统《文选》,所以可以萧统的卒年531年为下限,这正是志村良治认为六朝已出现“使成复合动词”的原因
3、梅祖麟:动补结构产生的形式标志也是“V死O”:(甲)施事者 + V杀 +受事者(乙)受事者 + V死
(丙)施事者 + V死 +受事者(丁)受事者 + V杀
实际上,先秦两汉只有(甲)、(乙)两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丙)型不出现:
压杀: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史记·外戚世家)
压死:暮寒卧炭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死,广国独得脱。(论衡·吉验)
饿杀:岁败榖尽,不能两活,饿杀其子,活兄之子。(论衡·齐世)
饿死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史记·赵世家)诛杀: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诛死: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史记·游侠列传)斩杀: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周礼·秋官·掌戮)斩死: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史记·秦始皇本纪)烧杀:项王烧杀纪信。(史记·项羽本纪)
烧死:见巢,尽堕地中,有三鳶鷇烧死。(汉书·五行志)
“V杀”和“V死”的出现场合互补,“V杀”只出现于施事者之后,“V死”只出现于受事者之后,而(丙)型“施事者+ V死+受事者”在先秦两汉不出现。这说明,假如“V杀”和“V死”都是动结式的话,它们应该都能出现在相同的语法环境中,而不会形成这样的对立。正因为“杀”不是补语,而是他动词充当的述语,所以在后面要有宾语;正因为“死”不是补语,而是不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所以后面不能有宾语。质言之,先秦两汉时期的(甲)、(乙)二型都不可能是动补结构,而只能是并列或连动结构。只有当(丙)型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认定动补结构产生。
三、带“得”的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3.1 产生时间
潘允中:南北朝
平子饶力,争(挣)得脱,逾窗而走。(世说新语·规箴)
多数学者:唐代才真正出现了带“得”的述补结构。
3.2 “得”的来源
杨建国:结构助词“得”是直接由“V得O”式中“获得”义的“得”发展而来的。
祝敏彻、岳俊发:状态补语结构的“得”是从表完成的“动词+得”结构的“得”虚化来的,可能补语结构的“得”是从表可能的“动词+得”结构的“得”虚化来的。
王力则认为状态补语结构的“得”和可能补语的“得”二者来源相同,都是“由原来的‘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 V取义动词+得+O——连谓结构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 讲瑞》
(其先)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网得一大鱼《贤愚经》
V非取义动词+得+O——(动补)宾结构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说新语》 3.3 “得”字结构的发展
上古,“得”为动词,“获得”义,又是能愿动词,表示客观容许。如:
得道者多助。(孟子)
不得与之言。(论语)——表示客观容许。
同时,“获得”义的动词“得”与别的动词连用,表示“得到”。如:
孟孙猎得麑,使秦巴西持之归。(韩非子)今臣为王却齐之兵,攻得十城。(史记)
六朝以后,“得”虚化为结构助词,既可以表结果,又可以表示可能。到唐末至宋代,“得”字结构形式多样化,谓语可以是复音词,宾语可以是词组,宾语之外又可以有补语,位置不定。
肯定式有以下几种:
(1)V得
得表行为的完成或可能。
放卿入楚救其慈母,救得已否?
(表结构)師问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可能)
(2)V得O
标示七日,募得九十万精兵。(表结果)设何方计,却得吴军。(表可能)
(3)VO得
今日皇天应得知,汉家天子辜陵(李陵)得。(结果)
这自是好,如何废这个得。(可能)(4)V得C
平子饶力,争(挣)得脱,逾窗而走。(结果)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浊。(可能)(5)V C得
指一径曰:回去得也。(可能)
(6)V得CO
故包括得尽许多道理。(7)V得O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结果)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可能)(8)V O得C
告子只是去守个心得定,都不管外面事。(结果)
此八种形式,应用不平衡,1、2、4、7种最常见,其余少见。
带“得”的否定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般只用于表示可能,很少用于表示结果。
(1)V不得
王事牵身去不得,满山松雪属他人。(2)不V得
若论修行,何处不去得。
(3)V O不得
子胥寻觅父兄骸不得。
(4)V不得O
晓不得那里面微妙处。(5)不V得O
不活得二十九岁。
(6)V C不得
归去不得。
3.4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发展
结果补语分带“得”和不带“得”的两类。带“得”的有V得C、V得OC。
1.V得C 不带宾语的结果补语式和趋向补语式“V得C”,作补语的成分一般为单个动词(包括少数形容词),唐五代的例子如: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全唐诗·贾岛:易水怀古)
清泉洗得洁,翠霭侵来绿。(又·皮日休:樵担)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又·杜荀鹤:鹭鹚)
瞑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又·曹松:夏云)见伊莺鹉语分明,不惜功夫养得成。(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过得两年,院主见他孝顺,教伊念《心经》。未过得一两日念得彻,和尚又教上别经。(祖堂集·卷六)宋元以后,虽仍有使用,但用例大大减少了。如:
三十六巷寻得遍,都不见那情人面。(张协状元·三十九出)
那船主人走了,也不曾寻得见。(元典章·刑部·胡参政杀弟)
不知甚么人把大嫂拐的(得)去了。(元曲选·黑旋风)——“了”,更为明确的表结果实现、完成的标记。
那大爷把差人打了十板,将我放的来了。(醒世因缘传·二十三回)——与处置式结合
更多的情况则是直接用“VC了”的形式,如:
虽曰州郡富厚,被人炒(吵)多了,也供当不去。(朱子语类·卷109)宋以后,“V得(O)C”更倾向于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逐渐淘汰了表结果实现的功能。一说“得”虚化为“零形式”。
若能于一处大处攻得破,……(朱子语类·卷8)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宋普济《五灯会元》)
2.V得OC 带宾语的结果补语结构V得OC 唐五代时期: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崔道融:溪夜)
不经旬月中间,后妻设得计成。(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这种格式用例不多,并且在同样的因素促动下,“V得OC”也逐渐向“(S)VC(了)”或“VC(了)O”归并,这种归并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宋以后: 说得此事成了,我把五两银子谢你。(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你也骂得我够了。(元曲选·薛仁贵)
那刘官人一来有了几分酒,二来怪他开得门迟了。(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带宾语的趋向补语结构“V得OC”唐五代时期也已产生,如:
师云:“还将得马大师真来不?”对云:“将得来。”(祖堂集·东寺和尚)宋以后的用例如:
如今未曾看得正当底道理出,便落草了。(朱子语类辑略·卷7)
便怎能够挽蟾宫,攀折得桂枝来?(元刊杂剧三十种·介子推)
不带“得”的结果补语的发展:(教材547—551页)
3.5 状态补语结构的发展
V得C、V得OC 1.V得C 一种无弦琴,唯师弹得妙。(虚堂和尚语录·卷八)
(形容词作补语)
我个胜花娘子生得白蓬蓬,一个头髻长长似盘龙。(张协状元·三十二出)
(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又·郑云叟:偶题)
(主谓结构作补语)
在路途值雪正飞,盘缠被劫得没分文。(张协状元·三十五出)
(述宾结构作补语)
令左右人取酒与周仓吃,吃得大醉。(三国志平话·卷下)
(偏正结构作补语)
马超拿住曹军问:“曹贼生得如何?”(三国志平话·卷下)
(指示代词作补语)
宋以后:
当日武松欢喜饮酒,吃得大醉了,便叫人扶去房中安歇,不在话下。(水浒传)(偏正结构作补语 2.V得OC 带宾语的状态补语结构“V得OC”,根据宾语与动词、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甲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不及物的感受类(生理或心理感受)动词或形容词,如“吓、唬、惊、羞、气、急、愁”等。宾语在语义上既是动词的施事或当事,同时又是补语成分的施事或当事,与补语有陈述关系。如:
二将当时夜半越对,唬得皇帝洽背汗流。(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吓得貂婵连忙跪下。(三国志平话·卷上)乙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宾语在语义上是受事,又是补语成分的当事。
日日炒的亚爹耳朵聋,两三日饭也不吃一口。(张协状元·三十二出)
拷的我魂飞魄散,打的我肉烂皮穿。(小孙屠·十一出)
来这里被他骂得我百节酸疼。(元刊杂剧三十种·诈妮子调风月·三折)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水浒传·二十三回)
丙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宾语和补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
如今沈侍读、李馆使来说得事理分白,显是你两个有隐底事节,不闻达朝廷。(沉括:乙卯入国奏请)
匡衡文字卻細密,他看得经书极子细,能向里做工夫。只是做人不好,无气节。(朱子语类·卷116)
你虽费用了一些钱财,却也安排得那厮好。(水浒传)
3.6
可能补语结构的发展
起初,表“达成”的“V得O”和表“可能”的“V得O”的区别只在于它们所处的语境:已然语境——表达成,如:“蒙世尊慈悲,救得阿娘火难之苦。”未然或假设语境——表可能,如:“如何救得阿娘火难之苦。”
可能补语结构“V得C”和“V得OC”本质上是表结果或趋向的,只是在特定的语境(未然或假设)中才具有能性意义,因此早期的用例一般都受到语境的制约。如:
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全唐诗·来鹄:题庐山双剑峰)
若也无人弹得破,却还老僧。(祖堂集·卷二)我儿若修得仓全,岂不是于家了事?(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全宋词·晏殊:踏莎行)
打得我赢,便将去;若输与我,我不还钱。(新编五代史平话)
宋元以后:
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朱子语类·卷43)
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元曲选·鸳鸯被)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水浒传·六十四回)这行者即去拿瓶,—唉!莫想拿得他动。(西游记·四十二回)
(以上“V得OC”)
你怎生瞒的过我。(元曲选·黑旋风)
(以上“V得CO”)
第二篇:2021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的形成-资料
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的形成-精选资料
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的形成能作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补语的成分有两种:程度副词与只有引申意义的趋向动词,分别构成程度粘合补语和状态粘合补语。
一、程度粘合补语结构
1.规定量幅区间的认定形式
据张谊生考察,只能充当粘合式补语的程度副词共有15个,其中单音节的有7个:极、死、甚、尽、煞、透、坏,双音节的有8个:非常、异常、无比、过分、万分、尽伦、尽顶、透顶。既可以充当组合式补语,又可以充当粘合式补语的,只有“远”和“多”两个。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认为,除了文言色彩的“甚、尽、煞”外,单音节程度副词作粘合式补语要带后缀“了”,双音节的则不常带。
程度副词与性质形容词的组合常表示一个规定的量幅区间。表极值的“最”也有量点和量幅区间两种表示法。如:你们都是妈最好的孩子。(量幅区间)
他登上了最高的领奖台。(量点)
程度补语都表示一个规定的量幅区间,不表示量点,如有“最好”的说法却没有“*好得最”的说法。马庆株敏锐地瞧察到,程度补语表示程度和幅度,只表示程度高,不表示同样的程度和较低的程度;而程度状语可以表示各种程度。他列出了如下
一个程度补语和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表:
多、远――“更”类
很、厉害、慌、够呛、够劲儿、够受的、够瞧的、什么似的――“很”类
不得了、了不得、不行、可以、邪乎、邪行、凶――“太”类
极、死、坏、透、往了、透顶、要死、要命、不过――“极”类
我们把“更”类、“很”类、“太”类、“极”类与形容词的组合形式表示的量幅区间表示如下:
微量中量高量极量
“更”“很”“太”“极”
“更好”也没有“*好得更”、“*好更了”的说法,大概是由于“更”属于中量区,程度补语不表同样程度的缘故。高量区的“很好”、“太好”也没有相应的“*好很了、*好太了”的说法,但有相应的组合形式,如“很好―好得很”、“太饿了―饿得不行”。二者的区别在于是以高量量点作为最高点还是最低点的量幅区间的不同,标示如下:
微量中量高量极量
很好/好得很
微量中量高量极量
太饿了/饿得不行
极量程度区间是以极量量点作为最高点的量幅区间,标示如下:
收稿日期:2021―01―23
微量中量高量极量
极好/好极了
马庆株和张谊生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能充当补语的程度副词里只有“多”、“远”可构成表示比较的述补结构。究其成因大致有两点:其一,比较一般是相邻程度区间的比较,假如程度差别过大,实际上也就失往了比较的必要。其二,性质形容词的原形形式既可以表示全量幅程度区间,也可以表示中量量点。在比较结构中实际是以中量量点或者是以事物某属性的默认量值“身份”出现的。“多”、“远”正是属于“更”类的中量区程度副词。“多”着眼于数量的增加,“远”着眼于距离的增加。距离的增加也是一种数量的增加,因而能用“远”的比较结构也都可换成“多”,但用“多”的比较结构除了表示距离的远近外都不能换成“远”。如:
我现在(比刚才)好多了。
我比你差远了。/我比你差多了。
这样我们也可以得出处于高量区的“很”类、“太”类和处于极量区的“极”类副词一般不构成比较结构的结论来。张谊生把补语位置上只表程度的副词分为表顶级义的与表高级义的两类,与马先生的“程度补语表示程度和幅度,只表程度高”的结
论是一致的。“程度和幅度”等于本文所说的规定量幅区间。
2.元语增量
程度补语尽大多数只表程度高,表示同样的规定量幅区间的状中结构和述补结构还有“注重的焦点”或侧面的不同。“极好”凸显属性本身,“好极了”凸显程度,因而程度状语可以表示各种程度,而程度补语却往往只表程度高。前者就是我们界定的规定量度区间的描述,后者即规定量度区间的认定。马庆株指出程度补语常有夸张的意味,程度状语很少表示夸张。夸张是说话人的一种主瞧态度,所以程度补语的规定量值区间可以解释为命题内容结构在熟悉话语平面里的投射,是一种元语增量。我们也可视为一种指大特征(重复次数多或程度高),极量与微量、中量形式都只有程度状语的表达,即只有量度区间的描述形式。程度状语结构只是客瞧陈述程度的一般增量,因而可以自由地表示各种程度,很少揉进说话人的主瞧熟悉。
二、状态粘合补语结构
状态补语与中心语的粘合缘于补语成分的往范畴化。
1.始续结构、前续结构和后续结构
能带非典型形态形式“起来、下来、下往”以及“过来、过往、上、住”等表示状态持续意义的形容词只能是变化形容词。“形容词+起来”等的粘合形式都有相应的同义组合形式“形容词+了+起来”等。如:
小炉匠走得越加快起来,虽然他的样子瞧来是十分倦怠了,脚也一拐一拐的。
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的速度快了起来。
张国宪把变化形容词的所指瞧成是有一个有起始点、终结点和续段的渐变过程,变化过程始于初始状态,变化过程的结束便产生一定的结果进进另一种状态。“了”表示变化过程的实现,因此“形容词+起来/下来”等的粘合形式实际是一个异质变化过程结束后转进的一种新的状态,而“形容词+下往”的粘合形式实际是一个异质变化过程结束后的状态的延续。这跟说话人的着眼点有关。用“起来/下来”时是把变化过程结束点作为状态持续的起点,用“下往”时是把状态持续过程中的某一节点作为状态延续的起点。当然“起来、下来、下往”还没完全虚化,“起来”表示由下而上,“下来”表示从上而下,“下往”表示由高到低或由现在而将来。具备相应语义条件的形容词才能进进相应的述补结构。因此我们也把“形容词+起来/下来/下往”等的形式作为结构而并非单纯的形容词变化形式来瞧。其结构语义特征大致可以表述为以变化过程的结束点为界属性值的非上即下的变化,“上”和“下”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对的属性值一方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消失。这种特性可表述为互斥性。没有了相应的语义限制,表现在同一意义领域中的不同属性值既相对又独立的特性,即相对的属性值一方的存在虽然也意味着另一方的消失,但并非以另一方的消失为存在的前提,如“兴奋起来”并非必须有“悲伤”消失的前提。这种特性可表述为相容
性。
“下来”的基本词义是表示由高到低的空间位移,与“下来”的区别无非是说话人的立足点不同。“下来”虚化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开始持续都还有方向性的限制,一般只有互斥性的属性值变化。相对的属性中,往往只有负向义形容词与“下来”结合,这是具体的空间位移投射为抽象的空间位移的结果。
互斥性情形的变化过程不具有反复性,相容性情形的变化过程具有反复的可能,即相对的属性值一方是另一方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事物本身的相容性决定的。如:
他一会儿兴奋如登天,一会儿沮丧像堕地,荡着单相思的秋千。
戴耀晶指出,继续体“下往”与持续体“着”的不同在于“着”表达的事件可以双向延伸,“下往”反映的事件只能单向延伸即向前延伸,不强调继续点之前的情况。假如句中有“一直、总是、继续、永远”等表示时间、频度的词语出现把继续点前后的持续情况连在一起,“下往”可由“着”替代。
假如只凸显延续的状态,或者只凸显“下往”的单向性意义,这时的“下往”不能由“着”替换。
张国宪指出,在时间结构上,“下来”表示继续,属于前续结构,没有起始点但可以有终止点;“下往”表示延续,属于后续结构,既无起始点又无终止点。戴耀晶把“着、起来、下往”分别瞧做持续非完整体、起始非完整体和继续非完整体的标记形
式。非完整体对所瞧察的事件进行分解,只选择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瞧察,或反映事件的起始,或反映事件的持续,或反映事件中途的继续。假如把“起来”瞧做是始续结构的标记形式,可以发现始续结构、前续结构和后续结构相加正好与“着”表示的持续非完整结构相当,因而只有与始续结构、前续结构连在一起的后续结构中的“下往”可以用“着”来替换,单纯后续结构中的“下往”以及始续结构中的“起来”、前续结构中的“下来”都还只是“着”的状态持续过程的一部分,自然不能用“着”来替代。
2.“过来”和“过往”
“过来”的基本词汇意义是从另一个地点向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来,“过往”的基本词汇意义是离开所在地或经过某地走向另一个地点。投射到状态变化上,能“过来”是认知上一般希瞧发生的,从原来的状态转向主动意义的常态;“过往”则表示失往常态。如:
篝火已燃起,父亲把火拨旺,好把儿子冻红的脚热过来。
鸿渐翻了椅子,不见动静,胆小起来,想柔嘉不要晕过往了,忙开电灯。
“过”是“通过”或“经过”,“过来”、“过往”都是通过或经过阻碍物到达目标物所在位置。源域空间投射到目标域事件结构的某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目的、手段、原因等上,客瞧上是为了描述事件结构某要素的成因。“热过来、明白过
来”凸显希瞧瞧到的常态的成因,“晕过往、背过往”凸显不希瞧瞧到的非常态的成因。常态和非常态都是以变化点为起点的持续状态。
3.“上”
“上”表示由低处到高处,抽象出达到某一目标或实现了预期目的的结果意义,投射在事件结构中可表示状态的达成。如:两个孩子以前在一块玩,现在一块上幼儿园,当然好上了。
这种事件结构可描述为非典型的始续结构,通常后面可有时段成分同现。与“起来”相较,“上”凸显作为结果意义的状态持续过程。如:
你没事就来烦上半天,我还有好日子过吗?
三、结语
“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和典型的状态形容词的程度值都标示为一个特定的量点,非典型的状态形容词的程度值标示为一个特定的量幅区间,处于虚化过程中的某些趋向动词与形容词的结合形式的程度值也标示为一个特定的量幅区间――状态持续
过程。假如把一个有起讫点的事件结构称为完整结构的话,这些状态持续过程结构都属于状态持续非完整结构,大致包括始续结构、前续结构和后续结构三种。“起来”是始续结构的标记形式,“下来”是前续结构的标记形式,“下往”是后续结构的标记形式。
形容词具有依附性,其性状从根本上依附于事物或行为本身的存在。从物质运动原理上说,其性状的达成或变化都有着相应动作行为的致使原因,或者说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性质分为固有属性与临时属性两种,也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事物的固有属性随物质运动而运动变化,临时属性凸显物质运动的阶段性,在一定条件下固有属性与临时属性可以互相转化。状态的达成源于动作的实现,状态持续过程实际是一个量变过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一相对均质的静态状况会被打破,这就是状态变化过程的结束引起的新一轮相对均质的状态的实现。假如我们把引起质变的变化过程结束点称为变化点,把不引起质变的变化过程结束点称为继续点,实际上继续点也是一种变化点,是量的变化点,可以发现,“起来”标记变化点或继续点之前的状态持续过程,“下来”标记变化点之后的状态持续过程,而“下往”却是标记继续点之后的状态持续过程,相对于继续点之前的状态持续过程无非是一个量变过程。需要注重的是,后续结构相对前续结构是一个量变过程,相对于始续结构则往往是一个质变过程,因始续结构与前续结构中间有一个变化点。戴耀晶注重到了继续点的存在,指出许多句子表达的事件在继续点之前出现暂时中止,有时还插进了另一个事件。
“过来”、“过往”与“上”都标记一个质变的状态持续过程,区别在于“过来”、“过往”是前续结构的非典型标记形式,“上”是始续结构的非典型标记形式。
典型的标记形式与非典型的标记形式都有粘合和组合两种
同义形式并存,粘合形式形成的诱因是这些形式成分的往范畴化,“体”的意义实际是行为或性状的类别表达形式。
两种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都是规定量幅区间的认定而非描述形式。
第三篇:发展轻质材料和轻型结构
发展轻质材料和轻型结构,提高武器战场机动能力
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已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陆军武器构件。虽曾研究过用钛合金制造陆军武器受力构件,但因成本过高而未能得到应用,今后主要是发展低成本制造技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目前仍主要用于制造轻兵器及火箭导弹壳体等。为满足未来战场机动,尤其是空运空投、快速部署需要,将大力开发这类轻质材料的应用。2001年,美国将研究用钛合金代替钢制造装甲,减轻作战车辆质量,2004年M1坦克炮塔采用钛合金制造,可减轻质量5吨。2010年未来战场车辆、155毫米自行火炮和先进技术轻型榴弹炮(~2.3吨)、工程车辆的车体与炮架等重要受力件将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大大减轻质量,如采用复合材料车体使车辆减轻33%。今后十年内,将重点开发低成本的先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技术和连接技术。
与此同时,将发展减振降噪阻尼材料、密封材料及磨擦材料,改善兵器的工作环境。例如,研究埋有制动器和主动消音材料的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用于陆军车辆降噪防震;研究履带板橡胶失效机制,采用腈橡胶履带板,使履带寿命由1600公里提高到4800公里,质量减轻23%。
在坦克发动机方面,将研究单质陶瓷材料和增强陶瓷复合材料、陶瓷耐热涂层材料及隔热材料。研究单晶铸造γ相TiAl合金,使发动机质量减轻40%。
发展各种先进材料技术,提高武器的打击能力
在提高战场发射、推进能力方面,研究表明,钨合金弹芯侵彻均质装甲钢获得最大侵彻深度的最佳初速为2300~2500米/秒,侵彻反应装甲的最佳初速为3500米/秒。因此,亟需研究适应高初速大口径火炮动能的材料技术,使120毫米坦克炮的动能能达到140毫米火炮的性能水平,2005年动能弹能击毁未来反应装甲,并且满足身管长为54倍口径的21世纪155毫米先进野战榴弹炮系统提高初速、射速和增大射程的技术要求。2005~2010年开发大口径火炮身管耐烧蚀磨损材料技术(包括镀层材料和衬管材料),延长120毫米、155毫米火炮身管使用寿命,如溅射喷射金属钽,耐磨性能为当前的镀铬层的8或10倍。研究高性能轻质电炮用复合炮管材料,为电热化学炮、电磁炮在2010年前后用于坦克炮、两栖装甲车辆用中口径炮、大口径舰炮提供材料技术基础。
在战术火箭推进系统方面,将通过材料技术研究,提高有效载荷,增大飞行速度,增大射程。如美国提出2005年使有效载荷提高25%,2010年前后提高100%,为此,2005年将针对近程、中程防空用灵活推进系统研究低成本TVC复合材料壳体和喷管材料,中程和远程防空用远距离推进系统的高刚度、轻质量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2010年将研究低成本的纤维或织物隔热材料和耐烧蚀碳/碳喷管材料;2015年研究地面火力支援用高密度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研究火箭弹药发射/包装一体化材料。
在反坦克弹药方面,目前国外现装备的120毫米高密度穿甲弹的穿甲能力约为600毫米RHA(初速1700米/秒),而科研的水平已达850~900毫米RHA,但对付反应装甲的能力较差。针对未来反装甲需求,2005年,将开发大长细比(如L/D 40∶1)、高强韧(σb1600~1700兆帕、δ8~10%)的钨合金穿甲弹芯和轻质弹托与外套材料结构技术,同时研究具有绝热剪切效应的新型钨合金弹芯,以满足120毫米动能弹超高速发射和击毁未来反应复合装甲的要求。2010年研究包括未来加农口径电炮发射在内的超高速(2000米/秒以上)动能弹的结构/功能材料技术,以解决诸如安全发射、稳定飞行、消融等技术难题。2005年研究对付反舰导弹的超音速穿甲弹用高韧性钨合金(L/D小于8),解决多层靶多次冲击问题。现装备的破甲战斗部的侵彻能力约为800~1000毫米RHA,有的高达1300毫米RHA,为了提高破甲能力,2005年将在继续研究高密度钼、钨药型罩材料的同时,研究具有特殊性能的药型罩材料技术,以适当降低射流头部速度,减小射流前部的能量,增大射流后部的质量和能量,满足攻击特种非均质装甲的要求。爆炸成型战斗部,2005年将研究对付轻、重目标的药型罩材料技术,尤其是钽、钼药型罩和形成大长细比(如L/D~6)杵体的药型罩材料技术(提高侵彻顶装甲的能力,如侵彻深度≥200毫米RHA)、多罩共轴药型罩材料技术、单罩形成串联杵体材料技术。研究攻击超硬加固工事或深度地下目标超音速穿甲弹芯材料与技术。
在增程精确制导弹药方面,将研究结构功能材料,如透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压电/热电复合材料、结构/烧蚀材料、高效隔热/反阳光辐射材料、阻尼/减振材料、弹体隐身材料技术等。
开发各种先进功能材料,提高武器战场感知能力
为了提高陆军武器装备的战场感知能力,将大力开展光电功能材料(如缺陷工程技术、梯度指数光学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CBD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研究;将通过开发能够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和选择性,改进数据采集、分析和传输系统性能的材料和材料概念及新工艺技术,研究大块外延生长半导体、超导铁电体、压电体和磁性材料,提高传感器性能。据预测,2000年红外电磁传感器的感知距离增加50%、目标识别能力提高一倍;2005年采用超导电磁传感器,提高探测能力提高50%;2010年研制出经济的能重复生产的在350~500度电子设备上使用的SiC材料。
与此同时,将通过在生物仿真、物理、材料科学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发展新型探测器功能材料,如2000年研究光调制器用生物衍生物材料,2005年研究改进型非致冷红外探测器新材料,2010年研究基于嗅觉功能的新型探测器材料。又如,研究生物激励技术制造智能红外焦平面,以在战斗云雾中发现坦克。2000年研究自适应光机系统材料,2005年热电基冷却系统材料,2010年研究宽带传感器保护材料,以满足捕捉目标的高要求,使得坦克测距、目标指示和识别能力大大提高,比如,2000年使捕获暴露目标的距离增加67%,部分暴露的目标的距离增加50%,捕获坦克的时间缩短60~80%。
还将研究红外导引头整流罩材料,开发低成本的高效金刚石沉积和抛光技术,2000年使超音速红外瞄准与跟踪传感器的耐雨耐雾能力提高200%。
发展先进装甲防护技术,提高武器战场生存能力
预计到2015年,美国M1一类的主战坦克还将继续使用并加以改进,与此同时,将发展各种轻型地面车辆和两栖车辆。为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需要开发新型防护技术。为使乘员和设备在车体装甲被击穿后免遭击毁损伤和防中子、核能力及抗破片侵彻二次效应,将开发抗弹/抗爆震/抗辐射/多功能高密度高聚物(如高密度聚乙烯/凯夫拉)复合内衬材料技术。2000年~2010年研究战斗车辆、十字军自行火炮用的隔仓材料、油箱抑爆材料。
目前主战坦克首上装甲能防穿甲能力为600毫米RHA的穿甲弹、侵彻能力为1300毫米的破甲战斗部。为避免车体装甲被新一代反坦克弹药击穿,2005年将继续研究应用高性能超轻装甲材料,包括硬度HB600~700的装甲钢,新型铝合金装甲(尤其是提高海水腐蚀抗力),低成本钛合金装甲材料及钛合金陶瓷复合装甲材料,高密度高模量纤维增强编织结构复合装甲材料(包括复合装甲中树脂转移模塑技术,传感器纤维编织集合制造技术等)。继续研究陶瓷装甲SiC、AlN、TiB2、B4C和复合陶瓷如TiB2-TiN-AlN、TiB2-AlN、TiN-TiB2、TiN-AlN、SiC-AlN等陶瓷材料的抗弹性能以及结构约束因素对抗弹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速度大于2000米/秒的大口径穿甲弹的防御能力。
加强装甲防护材料基础研究,将开展梯度陶瓷装甲材料(如TiB-Ti/Ti)、超细晶粒陶瓷装甲材料、混合型纳米陶瓷装甲材料研究(2005年),甚至利用生物仿真技术研究具有极硬层、极软层的轻型复合装甲(2005年)。整体式复合反应装甲材料技术的质量有效防护系数,目前抗穿甲的为2,抗破甲的为4,为进一步提高其双防能力,特别是抗未来更大威力的120毫米动能弹的能力,将继续研究内装式反应复合装甲材料技术;研究顶部轻型反应装甲,以抗威力更大的爆炸成型弹。已开展电磁装甲、智能装甲材料和结构研究,预计这类装甲在2015~2020年得到应用。目前法国采用10毫米RHA/5毫米A1/15毫米厚扁平线圈/绝缘层/主装甲的电磁装甲,用L/D20的钨合金杆以1600米/秒速度的侵彻试验表明,质量有效系数Em为2,与10毫米RHA/2毫米太安炸药/3毫米钢/15毫米玻璃/主装甲构成的反应装甲相同。
从不被发现或被发现而不被击中出发,主要研究应用主动防护系统。现阶段采用的主动防护技术多为软杀伤主动对抗技术,如信号特征抑制材料与技术。美国2005年将研制辐射率/反辐射率可控的低可观测性涂料或隐身材料,2010年研制能对背景和威胁作出自动反应的自适应涂料,降低武器的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信号特征。雷达和热信号特征在2000年时降低50%,到2005年降低70%。较远期则发展硬杀伤主动对抗技术、硬杀伤对抗材料技术,如研究发射式电磁装甲、智能型反应装甲等。
与此同时,将进行发展先进装甲和反装甲系统用新材料所需要的力学和数学研究,具体领域包括固体有限变形、冲击和侵彻问题,2000年重点是金属侵彻分析技术,2005年重点是复合材料侵彻分析技术,2010年重点是侵彻的全面分析技术。
针对未来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要求,将研究面密度小于2.5克/厘米2的人体防护用超轻抗弹材料,质量比目前使用的减轻40%;研究低成本透明尖晶石陶瓷、氮氧化铝和玻璃/聚合物透明装甲,质量和厚度降低30%,并提高可见光和近红外透射率及对12.7毫米穿甲弹和破片的抗弹能力及耐磨性。2000年研究防激光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别用于单兵、直瞄光学系统和传感装置。2005年前后研究能对抗低能光和射线威胁的防护材料。
结 论
在未来世界军事战略和现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未来陆军武器将在机动与快速响应、终点毁伤效应、战场生存能力等获得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将具有信息化、智能化、远程化的特点。因此,未来陆军武器的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高新陆军武器材料将获得大量使用。
可以预见,今后十年内,将在生物、物理、力学、数学、化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通过在分子级、纳米级、微米级、宏观级的研究,使下述陆军武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得到重大发展和应用:
第四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面积可达11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了1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20%。其中,发展“麦后移栽地膜棉”模式5万亩。依托农场内企业鑫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南湖、台渡、郑湖等村为鑫鑫农科建立大头菜种植种植基地2000余亩。鑫鑫农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100万袋的姬菇大棚生产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姬菇200万袋。同时,该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拟在台渡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努力提高养殖户效益。
依靠科技,典型示范,推动棉花高产。农场把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作为今年抓好棉花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该场邀请当阳市农业执法大队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农资产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场50多家农资经营门市部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和规范,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农场采取集中授课与发放技术资料、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3月份以来场农技部门共组织举办培训班23场次,培训农民和大户5000多人次,发放农技宣传资料近20000份。并聘请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讲授了亩产千斤籽棉关键技术。此外,该场还在沮东金龙、符台、开源等三个村创建了10000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内籽棉平均单产达到600斤,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00亩亩产千斤籽棉核心试验示范点。在省农垦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为核心试验点作全程技术指导,并与专家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目前,示范点物资已准备到位,棉田均按要求施足了底肥,覆盖了地膜,营养钵全部播种出苗。为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该场发展了麦后移栽地膜棉面积5万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户增产粮食5000吨以上,增收500万元以上。在稳定推广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23号等杂交一代种外,今年该场还引进了国丰棉12号、中棉所66等4个杂交棉新品种。目前,全场春耕备耕情况良好,已备化肥2600吨,农药21吨,农膜75吨,优良种籽75吨,已覆地膜3100亩,做营养钵12000多万个,播种7800万个,出苗3000万个。同时加强了夏粮夏油田间管理,清理田间三沟70000亩,喷药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3次以上。
企业引领,调优结构,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该场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依托鑫鑫农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并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户了解到订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收益。去冬今春,鑫鑫农科公司与南湖等村签订青菜种植协议2000余亩,并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
发挥优势,完善基础,提供丰收保障。去冬以来,该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多万元整治桥涵12处,维修泵站17处;清淤港渠8条1.7万米,恢复水毁工程7处;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南湖泵站建设;对梅闸泵站、邵冲泵站进行了增容改扩建,提升了农业抗旱排涝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效用,有效服务农业生产,该场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为农户维修、保养检修农机具368台套,组织180余台拖拉机为农户犁耙田地,开沟施肥2万多亩。今年全场机械作业面积达85%以上。此外,农场还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业招商,重点扶持有基地、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第五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
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场、势”环境 当前,随着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深化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细胞企业而言,在这个急剧的变革时期,尤其要注重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责及相互关系的表现,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客观上就要求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总体而言,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和监事任免等行使表决权;而董事会则是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聘任高管人员,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等等;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状况,检查公司董事、总经理等高管人员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检查公司劳动工资计划、职工福利待遇等是否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等;经理层是由以总经理为主体的经营管理班子组成,主要负责实施公司董事会的各项决策事项,组织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规范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就是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新经济条件下,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要从营造“场”和“势”两个环境来着手。
“场”是一个支撑的着力点,任何事物都必须在一个“场”的环境中存在,它既可以是一个能量场、也可以是一个发散场,并由此产生一种“场”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就是营造这个“场”环境或者“场”效应的过程。透视一个企业的发展,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技术层面只是一种操作过程和手段,也就是经理层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东西,并有逐渐向文化层面过渡的趋势。因此,营造企业的“场”环境,把企业各个层面通过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机的联系起来,架构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度,以实现企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由此形成一种“场”效应,促使规范运营、良性发展。
而“势”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势”就是这个过程的驱动力,并由此产生一种“势”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是一种营造这个“势”环境或者“势”效应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的企业改革发展中,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一种“顺势”而为、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顺势、乘势、借势、造势、用势”等方式,通过“势”的驱动力,不断推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并由此形成一种“势”效应,实现企业持续改革发展。
“场”与“势”是一个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营造“场”环境,又要注重营造“势”效应,通过企业的内外驱动作用,引导企业改革创新,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促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