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精选)
读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13级市场营销二班 30号 陈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回复林彪同志征求关于红军意见的一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不合实际过分悲观的思想。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缺少对革命和时局的正确认识。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苦工是徒劳,他们希望先以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后,再进行全国武装起义。他们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事实,这种全国范围的内甚至一些小地方要先争取群众再建立政权的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是并不适合的。而还有一些党员盲目自信过分主观看大了革命力量忽视了反革命力量,亦不可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一句有名的古语,它形容新生事物初生时力量虽小,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毛泽东认为,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发展的实质。新生的革命力量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很弱小,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和革命发展的趋势。旧势力固然强大,但终究要被新事物取代。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比喻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出生在艰难的环境里,但这革命的星星之火既然已经燃起,必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燎原之势。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及时安定了同志们的决心,鼓舞了革命的士气,坚定了革命信念,让所有同志上下一气,在认清革命现状的同时又对中国革命满怀激情与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现出一种不为强恶、积极向、勇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生不灭的名族进取精神。给人一种强大的鼓舞和鲜活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依旧给我们以启迪,依旧触动人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认为我们是痴人说梦,极尽嘲讽打压,但是无可否认中国还有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努力发展自身不断朝着这一伟大的目标奋斗,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谁说就不可以呢,相信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可以发展成燎原之势,相信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奋斗下那个充分自由平等富裕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终有到来的一天。同样的对我们个人来说,不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上我们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论困难多大多可怕也不要畏惧和逃避,要不断发展和开拓自己的优点优势,要用切实的努力和奋斗让希望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大势。同时对于自身的缺点和不利的势头要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要将好的火种发光发热,将坏的火种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97页-108页
点滴之水,持之以恒,也可穿石,星星之火,抓住时机,更可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这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目的文章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大发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心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撒向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30年1月,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党内的一些同志对时局的估量和行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赞成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首先对这些错误消极的理论做出了批评指正。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半殖民地国家这一本质,说明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工农民主政权的口号的正确性,以及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出通过波浪式发展政权。否定了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的看小犯革命力量的错误认识。其次又通过对中国政治形势的认识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主观力量虽弱但是反革命力量也相对较弱,所以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中国革命力量虽弱但是在“布满干柴的”中国,“很快会燃成烈火”。最后毛泽东在行动策略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革命战术应采取“分兵一发动群众,集中一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信心,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毛泽东作为一名领导人以发展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领者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向着胜利的曙光前进。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一再强调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抓住实质”这一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仅在时局估量和革命方针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现象是事物外在方面,它是表面的、多变的,而且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现象可能是真相,还可能是假象,甚至有时候只是我们的错觉,世间万物变化万象,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如在生活中通过别人的一言一行判断他的性格爱好,在学习中通过对错题的研究找出不会的知识点等,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还教育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畏强权,用于拼搏。
纵观全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不畏强弱的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更多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用血书写的 经验和教训的感动,遗留下来的永生不灭的民族精神,燎原之火正在中华的土地上呼啸着,燃烧着新一代人的激情,奔向民族复兴的新的征途!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正如同广阔平原上的星星之火,只要坚信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思想,为之不懈的努力,就能够看到社 会主义事业的燎原之势。
第三篇:毛概 读 愚公移山 有感
毛泽东:愚公移山读后感
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终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即是其为中共七大所做出的闭幕词。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是中国人民自古相传,人人知晓的一个寓言故事。毛泽东引用典故,鼓励共产党员不要畏怕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要发挥愚公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极大的鼓励和激励了全国人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群众实力信心,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用一颗执着的心最终感动了天帝,派神下凡搬走了两座大山。这靠的是他坚定地理想信念。我们的先辈也正是凭借着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起了自尊、自强、自信的民族志向,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最终夺取了全国的胜利。而对于我们来说,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毅力,也是我们在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所必需的。这种精神将会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生于群众,扎根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抱着不懈奋斗的信念,最终搬
走了压在人民头顶上的大山。任何一件事,只依靠一个人的单独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我们在平时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不能认为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做得到,自己都能做的好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可或缺。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过分夸大自己的力量,也不要忽视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大家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协作,才会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任务。
困难就像大山,你怕它,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你不怕它,即使是再高、再险的大山,也总有一天会在你的脚下。只要敢于挑战,曾经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愚公的精神传承千年,依然教育着我们。
第四篇:毛概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好似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一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分别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历史进程、意义和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处,我学到了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没有理论的成果,就没有好的方法指导中国人前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们必须做好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的准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等等。
我也深深认识到毛泽东为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我国 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寻求归宿的一座丰碑。
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中的深层道理,运用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我们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思想,用最新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科学发展、实事求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努力中,创造无愧与人生的业绩。
第五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无论时间的车轮如何急不可耐,那催马扬鞭的车辙印记总会因岁月的磨蚀而消逝不见,但那些动人的故事,却会因为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而变得越发鲜活,像极了那久经酿造的百年醇露,迷人、引人入胜。
依稀记得中学时学过的毛主席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恰逢近代史课程需要我们的读后有感,便借此机会将已经开始模糊的记忆重新刻印了一遍,虽说是重新,但此时的心境与理解与那时已是大有不同了!
文章写于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如若用高度概括的哲学理论来简简单单的给这篇文章的用意下个结论,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无非便是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耳耳,乏味且没有什么精神上的鼓舞,虽然这是高度抽象的定义,但是对于我来说,整篇文章里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才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
整篇文章自信而不矫作,处处显示着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稳而准,准而狠,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虽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句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缩略理论不觉惊艳,但这基于的是对全局的把握,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大局观,怕并非平常人随意可以做到的吧。
文章中的这一大部分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请允许我摘录在此,并非为了拼凑文章,实在是因为,这一二三四五六的分析针针见血,直指问题的重点,可以说回答了为什么这个重要的问题,而任何问题的推动的发展,必须经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毛泽东的这一部分简明扼要的将是什么与为什么合二为一,并为文章后面的怎样做打好了基石,但从文笔上来看,也是相当调理,相当具有逻辑性的
摘录: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
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
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
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⑴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⑵、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写至此处,字数已然足够,但文章之精髓未显,我们还要继续剖析。毛主席的言论实在精辟而富含说服力,及时并不想全文照办,但若少了每一句话,不免会将原意歪曲几分,还是摘录下来的好。
文章的开头我写到,我欣赏的是毛主席基于理性思维的革命和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一点在无数的立正里有理有据的将事实还原与我们的眼前,令我们从迷雾里看见了革命的必然,也就是虽然只有星星的火苗,那熊熊的烈火,早已经是必然的产物,文中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此,我深表认同。下面是对于革命必然性的论证,我摘抄于此: 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另外,毛泽东在文中对各种游击战术的论述,也是本文闪闪发光的地方,对此,我不再论述。
最后,我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是的,这就是美丽的明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光芒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