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的重要性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达到忘我的境地,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能激起审美感带来审美情感愉悦。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判断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她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共用,就可以通过语言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故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表达的资本。
四、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读永远是语文教学取胜的唯一法宝,是帮助学生想象力得以最大发挥的有力武器。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的第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情感地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通过“迈开轻快的脚步”这一诗句来体会少先队员植树的豪情;从“和煦”一词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通过有情感的朗读,少先队员的勃勃朝气在学生面前一展无余。接着,教师因势利导,让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图像,而是深深地融入到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豪情壮志之中,情感在不经意间得以升华。
五、朗读有利于讲普通话
朗读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语文课堂是主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所学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课文中的大多数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能从中积累到许许多多的好词佳句,感受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笔者在指导朗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让学生配以肢体语言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士气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真正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采用对话形式“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起到了朗读指导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激情的统一,强化了语音感。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兴大发而“郎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篇: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文华小学
李树怀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基本功,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充分发挥课堂朗读能促进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写、听、谈能力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使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而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 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二、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读中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自觉地把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
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学科具有传授知识与提高审美情趣相统一的特点。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从中不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正确地朗读不仅能突现作品的思想、立意,而且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艺术风格,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忽视朗读,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正确地朗读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爱好朗读的学 2 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我想孩子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写不符合人物性格,是不是与朗读不好有关系呢?
以上是我感悟到的关于朗读重要性点滴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能不能容朗读指导于阅读指导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主题地朗读,有主题地诵读,让朗读成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让朗读成为读好书的最佳途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第三篇: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的重要性
二年级(四月份案例)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朗读训练,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交给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这是大纲对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和做到“四个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预习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有些同学总把声母“zh、ch、sh”读成“z、c、s”,把“j、q、x"又读成“z、c、s”把前韵母“an”读成后韵母“ ang”把后韵母“eng”读成前韵母“en”把“in”又读成“ing”到最后都分不出哪个是“x”,哪个是“c”,哪个是“s”,哪个是“sh”,哪个是“eng”哪个“en”这样的混乱根本达不到正确地读的要求,更谈不上流利,有感朗地读。在教学中我就先把这些声母发音的部位告诉学生,然后做示范,最后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读。通过耐心的教导和严格的训练,他们能正确地读课文,这为朗读课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是流利地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一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老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到不多字、漏字、不唱读等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爱一字一拍拖拉调地唱读,有时只注意读准字音,而忽略词和词、词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讲读低年级的课文时可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各种标点符号都有着不同的读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最后是有感情地读。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读得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稻秧脱险记》,杂草威胁小道秧交出营养时,一群杂草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气势汹汹”显示了杂草非常凶,“嚷”说明声音很大,因此这句话不但要读得快而且声音较大有力。由于小道秧寡不敌众,营养都被蛮不讲理的杂草给抢了,“小道秧气得脸色腊黄,当场就病倒了”“病倒了”一词要读得轻一些。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一颗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警觉”一词表明杂草发觉情况有变,这个句子要读得惊讶和快些。“我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这要读得快些,语气要肯定。“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从“有气无力”可以感受到杂草已经奄奄一息了,读时低沉些,缓慢些。小道秧获救后“高兴得跳起舞来”读这句时音调略高,这样才能读出小道秧获救后的高兴。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启发学生领悟情感,而且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激发朗读兴趣
(一)结合生活,激起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教学中我经常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样使学生由开始的“不想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受教育者。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我采用的导语是质疑激趣法,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对天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尽情地说)那么拉萨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的天空一样吗?同学们想知道的话请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这样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了解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又如教学《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同学们所认识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作答)大海这么大,哪吒是用什么法宝闹海的?他又为什么要去闹海?结果又是怎样的?通过老师这样的抛砖引玉,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捧起书本津津有味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就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草原》一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丽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感受出了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感受到了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有了这种体会,就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气氛渲染,唤起兴趣
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同时由于他们的阅历、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对此,在教学中我往往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如:教学《二泉映月》
4、5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师:同学们,4、5两个自然段写得最美、最动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曲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盛誉。下面请听一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感受到阿炳一生的不平凡。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老师放《二泉映月》,学生静静地听着。)师:多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4、5两个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生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读得很有感情。)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我都被你们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试想,对于《二泉映月》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稳定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特别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获得的成功,其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表达。利用这种心理状态进行朗读训练,收到的效果是你无法想象。如《二泉映月》中有这么一句话:“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对于这句话,表现了阿炳对音乐和生活的爱,因此朗读时要注意词语的重音、低音和语气的快慢。在教学中,有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中下生举了手,我就让他来尝试,结果没能读出感情,他自已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忙鼓励他,并让其他同学给于指导:“久久地”要用重拖音。“动人心弦”“告诉”“而又”、“他爱”、这些词要读重音,“舒缓”、“恬静”可读得稍低一些,“回响”“起伏”“一生”可读得稍慢,“美丽富饶的”“惠山的”“支撑他度过苦难”要读得稍快些。在同学的指导下,那位同学再次站起来朗读,当他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我也给予他肯定的点评,他会心的一笑。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经常举手,成绩也提高了。可见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对中下生和差生要多鼓励,并实事求是加以分析开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者范读引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要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教师的范读引读很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到位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而且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教学《水》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是以读代讲的方法,我先对难读的语句、段落进行范读,再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一句,学生朗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字“渴望”,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锁”,这一句话说明了家乡是多么的缺水,水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珍贵。这就要求教师先范读,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好这句话。这样学生就进入了文中的情境,体会到水的珍贵,今后要珍惜水资源。
四、重点词、句、段,指导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大江保卫战》中的“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扛”“穿梭”“奔跑”“割破”“全然不顾”这些动词让学生品读,从中体会到战士们的意志坚强和奋不顾身。“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在这排比句中从“呐喊”“助威”加油”这些词语入手,经过品读后,学生体会到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翔灭顶的房屋,飞翔摇摇欲坠的电杆。”这句在教学中抓住“激流”“劈波斩浪”“漂动的树梢”“灭顶的房屋”“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些词组让学生品读和分析,学生很快就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不顾危险刻不容缓地进行营救。“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从四个“哪里”学生很快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的确是最可爱的人。“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学生从三个“看到了”了解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体会到军民的鱼水的深厚感情。又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这些语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对这些句子,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前后连贯地反复研读,读出感情。在讨论和反复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而且也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真正原因,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我也注重指导,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我认为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第五篇:浅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 谈 朗 读 教 学 的 重 要 性
——— 从英语演讲比赛中得到的启示
上个月学校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们都很积极参加,虽然准备的时间只有一周多,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收效还是不小的。我们这次演讲活动的内容和体裁不限,志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这次参赛的材料看,学生们喜欢的体裁依次是诗歌、散文、小故事等等。那么,怎么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爱好, 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在以后的英语演讲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呢?下面谈谈我从这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得到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节奏感。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 “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1、朗读的作用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所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It’s because …(在It is 之后的表示原因的从句中,只能用because 来引导,不能用since或as。)这个句型和词组 grow(be)craze about(对…狂热;十分痴迷)而不用机械的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英语时只有一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
(4)朗读能培养语感。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 1 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应用。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 can’t miss it.”不说“You are thought to find 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
2、创设朗读环境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増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
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其次,多组织实践性活动。
实践性朗读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单独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效仿和流畅为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然后教师听后指点,或者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种多适合于早读和夜读。
教师除了课堂的朗读以外,课外还可以组织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读、唱英文歌曲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有个直接感受,来全面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再者,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挑选一些优美的、韵律感强的诗歌给他们朗诵、背诵。
总之,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以上这些,学生们的口语水平一定能不断地提高,今后的英语演讲比赛将涌现出更多的、更出色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