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娃哈哈的案例分2DOC
娃哈哈的案例分析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公司。在中国29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3万名,总资产达268亿元。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50亿元,纳税45亿元,利润60多亿元。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教父——宗庆后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营能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等荣誉,并光荣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十一届人大代表。
宗庆后先生是娃哈哈的“教父”,“灵魂”。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有关宗庆后与娃哈哈的最新资料,可参见新书《宗庆后与娃哈哈 一个著名企业的深度研究》。
发展历程 1987年,娃哈哈集团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42岁的宗庆后以代销汽水、冰棒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起家。
1988年11月,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诞生。“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一下打开了市场。
1994年,娃哈哈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成立涪陵分公司,加快了娃哈哈开拓全国市场的步伐,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推动了娃哈哈高速发展。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
1998年,娃哈哈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粉碎了洋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
2002年5月,娃哈哈宣布将向童装行业进军,产品愈发多元化。2003年,娃哈哈实现销售超100亿元,瓶装饮用水产销量达到202万吨,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达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水冠军”
2005年,娃哈哈自主开发的“营养快线”,创下上市当年实现销售近8亿元的奇迹。2007年,娃哈哈已在全国26个 省、市、自治区建立了40多个生产基地,100多家合资和控股子公司,拥有200多条世界一流的全自动生产线。通过20年的发展,2007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
2008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7.2%;利润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36%。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娃哈哈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155位,制造业500强第120位,大企业竞争力500强第51位。
201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利税112亿元,上交税金46亿元。公司位列2010中国企业500强14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64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25位,饮料加工业第1位。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娃哈哈营业收入居第八位、利润第一位、纳税第二位。艰苦创业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靠了确切的效果,靠“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历史转折
1991 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西部之光
1994年,娃哈哈投身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1997年以来,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安徽巢湖等22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地分公司的产值占到整个集团公司的近一半,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使娃哈哈实现了销地产,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 饮料企业,取得了“双赢”,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战略合作
1996 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并坚持合资不合品牌,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挑战两乐 1998 年,娃哈哈经过十多的历炼,感到自己羽翼已丰,已具备了与世界大品牌进行竞争的条件,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 ”,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98年5月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非常可乐推出市 场时一些人的“非常可乐,非死不可”,“非常可乐,非常可笑”的预言,也打破了可口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非常可乐的开发、推广成功进一步稳固了娃哈哈的发展基石,提高了娃哈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娃哈哈的新世纪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多元发展 2002 年,娃哈哈继续秉承为广大中国少年儿童带去健康和欢乐的企业宗旨,选择了与孩子们生活、成长紧密相关的童装业作为跨行业发展的起点。引进欧美的设计人才,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设计,一流的面料,高起点进入童装业,按国际“环保标准”组织生产,并采取零加盟费的方式吸引全国客商加盟,在全国首批开立了800 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初步显示了娃哈哈跨行业经营的信心和决心,为开创企业发展新支点,进一步向多元化企业进军奠定了基础。
三次创业 进入新世纪后,娃哈哈已拥有了雄厚的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雄厚的资金保障下,通过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公司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自主开发营养快线等系列创新产品,广开销路,实现科学发展,行业龙头地位日益稳固。目前,娃哈哈正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不断自主创新,向着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的确,娃哈哈是目前中国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经过17年的发展,无论从企业规模、营销能力、财务能力、赢利能力在国内食品饮料行业首屈一指。娃哈哈的确有资格为自己感到骄傲,也值得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娃哈哈的成功之处离不开以下几点。
1.相对来说比较强大的渠道分销网络。娃哈哈通过十七年的苦心经营,建立了具有强大分销能力的销售网络。在改革开放初期,娃哈哈就已经敏锐的觉察到,在未来的经销中,企业要发展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娃哈哈17年来一直坚持建立自己的具有分销能力和较高忠诚度的经销商队伍。从儿童营养液、乳饮料、八宝粥、碳酸饮料,边积累边发展边推进,逐步提高经销商的赢利能力,逐步培养经销商忠诚度,逐步发展经销商的分销能力。娃哈哈17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分销渠道,是阻击其他企业的最好武器。
2.多年积累的较强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娃哈哈从来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其具有后发优势。儿童营养液、乳饮料、八宝粥、碳酸饮料,娃哈哈从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追随者,人家把产品概念抄作成熟了,娃哈哈随机跟进,利用自己的优势跑马圈地,快速占领市场,获取领导优势。娃哈哈在我的概念中可能从来没有自己主动开发的产品概念,但他总能超越别人,这与其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
3.娃哈哈的销售促进能力。
1)从广告角度来讲,娃哈哈的远见在于其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一广告平台,建立其在全国市场的品牌形象。娃哈哈可能是食品行业最早利用央视进行广告宣传的国内食品行业企业之一。
2)从营销角度看,娃哈哈没有直接掌控终端,而是通过其经销商和二批商控制零售终端,因此其营业推广更注重的是针对经销商和二批商的激励,近年由于竞争对手发生变化,主要竞争对手主要“两乐、康、统”,由于竞品都是掌控终端的高手,甚至直接控制终端,因此娃哈哈也开始注重对终端的营业推广。娃哈哈在那些竞争对手未完全掌控终端的市场,主要是二三级市场和农村市场,这样的营业推广方式是有效的。
4.娃哈哈的应变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娃哈哈,一个优势就是总裁亲自抓销售工作。据坊间传说,每年宗庆后有200天时间在走访市场,此言在创业初期不虚,现在企业大了事情多了,但他还是尽量抓住时机走访市场。正是因为宗庆后能事先观察市场,因此制定的促销政策一般都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外由于宗庆后直接抓销售工作,娃哈哈这么大一个企业,省级经理一般直接向宗庆后汇报,这一点其实是娃哈哈的优势所在,避免了一些大企业病。
尽管娃哈哈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娃哈哈还有以下一问题需密切关注。1渠道优势逐渐弱化 娃哈哈曾经的销售渠道是企业极为重要的资源,但随着康师傅、统一、两乐的营销网络的强化和发展,娃哈哈现有的营销渠道优势被逐渐弱化,而这点对娃哈哈的发展是最为关键的。这主要体现在,竞争者的渠道重心纷纷下沉,娃哈哈在二、三级市场的分销优势和终端竞争力在逐渐减弱; 大批的竞争者也在模仿娃哈哈的渠道模式。总之,在二、三级城市,娃哈哈还保持着相对优势,但随着渠道和网络的日益同质化,他原本的销售渠道优势似乎在被逐渐瓦解。在新的战略格局形成之时,娃哈哈的营销模式如何创新?这是娃哈哈在营销模式选择方面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
2产品线缺乏核心竞争力
虽然娃哈哈总体具有多元化、丰富的产品线,但某些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还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国目前的水饮料市场,消费者已不仅仅重视价格和口味,他们更开始注重产品的附加值一卖点、包装、情感、文化等,在市场上,我们可见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产品的时尚包装和丰富的规格,而娃哈哈则相对单调得多,这种相对单调的产品线给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隐患。
3品牌价值危机
娃哈哈采取的是品牌聚焦策略,即用同一强势品牌引领不同种类的产品,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等都用了这一品牌。这样做虽然可以将单一品牌延伸做到了极限,但要进入童装、日用化工的领域——与饮料行业完全不同的领域,再靠“娃哈哈”单一品牌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娃哈哈多年来的品牌积累都体现在了饮料产品本身,没有形成企业品牌的内涵,娃哈哈究竟要做成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品牌战略并不清晰。娃哈哈”从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小孩子的品牌。另一方面,如果爆发了关于娃哈哈品牌的一些公关危机,这样对企业的打击极大。这就是把所有的 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弊端。4销售管理仍有不足
姓哈哈在销售管理上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就是他在每年在促销活动中存在大量的 浪费现象。即投入的市场营销费用并没有产生所盼得利润。各级经销商都在不同程度存在截留销售政策的行为,更有一部分恶劣的销售人员伙同经销商骗取和截留公司政策,每年这方面造成的浪费和漏洞是相当巨大的。这说明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问题,阻碍了企业成长。但娃哈哈目前的销售管理欠缺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因为娃哈哈对销售的管理只能到经销商一级,即使到了二批商的销售数据有较多的虚假成分。
5.娃哈哈企业文化根本上是宗庆后的个人文化的体现。
宗庆后的个人文化一直是娃哈哈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娃哈哈 “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 的企业精神,正是企业创始人宗庆后在总结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宗庆后具有强势文化的思想,大权独揽,不设副总经理,亲自跑市场,他的铁腕控制力无疑是创造了娃哈哈的神话,然而这种神化,已经却使娃哈哈面临着被挤出市场的危险。根据我们的分析,宗庆后个人文化,对娃哈哈陷入与达能之争的困境,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篇: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
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
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制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请看本期“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控制与促销:
娃哈哈的促销重点是经销商,公司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异动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而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对“最后一公里”的营销概念的理解各异,有的说是服务,有的说是质量,有的说是品牌,而娃哈哈却认为是:“利益的有序分配”。有序必然就要有控制,控制在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差、区域、品种和节奏。
第三篇: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一、案例概述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娃哈哈市场的规模,2003年近100亿元、2004年120亿元、2005年140亿元、2006年180亿元。2005年年初,娃哈哈成功推出了“营养快线”,当年全国销售额8亿元,2006年1-7月销售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300%。2006年3月,“爽歪歪”面市,到7月份销售额近5亿元,同月,娃哈哈又高调推出“咖啡可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取得成功的原因
娃哈哈的成功,并不只是简单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速度,其背后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种转变,营销体系和执行系统整体的升级和提速。
2.案例的战略实施分析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娃哈哈营销提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速度显著加快。一般来说,饮料行业的新产品研发推广周期一般为6个—12个月,产品形成上亿元规模一般需要3年—5年。娃哈哈原有新产品推广的周期大致为5个—10个月,而现今娃哈哈将这个周期缩短到3个月左右。在营销上,宗庆后注重节奏和速度,善于御势、蓄势、造势、借势和乘势,他明白以速度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重要性。在价格体系上,一直以“利益有序分配”为分销基本原则的娃哈哈,悟到了一个新境界———价格体系。娃哈哈采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定位,倒推到零售、二批、经销商、销售人员,留够各级最有竞争力的价位空间,不仅确保了产品成功,而且获得了丰富利润。广告和促销是娃哈哈的传统强项。在注重速度与节奏的营销战略思想指导下,娃哈哈在新产品推广上有战术创新。因为价差体系的有效运用,公司有足够的营销费用空间,娃哈哈一改过去全国统一的促销政策(公司给2%左右的促消费),让各地市场自己设计、申报促销费用额度(一般8%左右)。
3.案例成功背后的其他一些问题
① 多元化扩张的利弊
23年的时间,娃哈哈仅靠18万贷款,就从一家校办工厂发展成为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巨无霸,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种不可撼动的地位。自从这家企业进军饮料以来,就已经开始不断将“触角”伸向各种饮料之外的领域。这家企业似乎想做一个全能选手,在所有的行业中都能大展拳脚:从瓶盖、瓶坯以及设备的加工制造,到果冻、瓜子、童装、矿业等产品的批量入市,娃哈哈的产品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娃哈哈的多元化扩张“历史”已经很多年了,但遗憾的是,无论前几年的推出瓜子、果冻、方便面,还是后来的日化产品在市场上都逐渐销声匿迹,甚至还没来得及与消费者“亲密接触”,就匆匆离去。在向其他领域扩张的同时,也应该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不能盲目的向某个领域进军,不然可能会导致产品无人问津,当然大胆的尝试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但必须是在足够的把握下,在对市场有着足够的了解的情况下,把握先机,抢先占领市场的有利地位。
② 快速发展背后的难处
所谓有因必有果,娃哈哈如此速度的发展与其恰当的市场策略密不可分。企业通过向饮料设备制造业延伸来降低成本,也节约了原材料、水、电等资源。在上,娃哈哈采用了销售额定岗定编,考核销售额人均贡献率,有效了低了销售过程中的人员成本。同时,娃哈哈采用区域的模式降低运输半径降低了成本,并以此打造了一些区域性强势产品。在管理模式上,娃哈哈得益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并拥有资金链优势。
但是,这些成绩远远不能遮挡所面临的困惑。近些年来娃哈哈所涉及的产品,败多成少。这并不是企业品类延伸的宿命,而是其策略上的问题。娃哈哈大多采取跟进超越的方式,对市场上畅销的一线产品,模仿跟进,而后降低成本激励渠道辅以支持,这也让产品确实取得迅速超越同类产品的效果,但所反映出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当处于品牌竞争初期时,单一的模仿品牌比较容易,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企业赚钱速度快,“催生”出的新品牌也打理容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上品牌竞争的加剧,只是一味的模仿,会使自己本身的品牌被“稀释”,管理起来更加混乱,也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固定的形象,最终导致品牌的分裂。
如今的娃哈哈,业绩的高速增长,整体销售额已经十分巨大,即便对市场上的一线产品模仿跟进很成功,也难以支持其高速增长的要求。娃哈哈需要为其充裕的资金寻找新的用途,需要为集团拓展新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点似乎才是王道。
③ 品牌硬伤
品牌,是消费者的一种需求。
当市场上同类产品品牌少、影响力小时,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品牌知名度,谁的知名度高就偏爱谁,不需要什么品牌核心价值。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品牌就是在这个黄金期崛起壮大的,这是抓住了中国市场被激活放大的机遇。
但是,当一个品类中的品牌多了,竞争就会升级,竞争也会向着更加深刻的品牌内涵层面发展。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以“美汁源”健康清新传递品牌形象,而养生堂又以“农夫山泉”“农夫果园”“清嘴”“水溶C100”颇具创意而贴近消费者。而相比之下,娃哈哈似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传神的诉诸品牌形象与这些竞争对手抗衡。笔者不禁联想到一些似乎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娃哈哈多年沉淀下来的品牌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是什么?娃哈哈扩张市场又依靠着什么样的优势?娃哈哈实施多元化,最有利的武器是什么?为什么娃哈哈近期推出的产品不尽人意......这些也都能证明如今的娃哈哈品牌名声大,品牌影响力却日渐空虚。
概括来讲,娃哈哈真正的硬伤在于品牌系统管理。这也是国内很多快消品企业较为普遍的通病与硬伤。娃哈哈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思路,即以生产思维为导向建设品牌,凭着“上级”的感觉去界定产品的方向。然而就饮料行业而言,最终为产品买账的就是普通消费者,只有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产品的品牌、定位恰当结合,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这也给娃哈哈指出了一个方向:应该更多的注重研究目标消费者的心智认知,研究消费者的偏好。笔者认为,娃哈哈如今已经成为了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的知名品牌,也具备了系统提升其品牌的基础,可以针对其品牌及旗下核心产品进行周详的消费者调研,研究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系统的调研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个性、品牌联想。不仅是娃哈哈,很多企业都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品牌知名度的打造,而忽视了品牌认知度与品牌联想的提升以及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培养。高频次广覆盖的广告只能渲染品牌知名度,对其认知度的提高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帮助,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群体思维的对抗与较量。娃哈哈应该依靠强大的品牌以及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发挥优势,奴驾市场。
健力宝营销案例
一、案例概述
1984年健力宝在洛杉矶奥运会后一炮走红,被荣为“中国魔水”。作为中国第一个添加碱性电解质的饮料,健力宝率先为国人引入运动饮料的概念。1988至1997年连续10年产销量均在全国软饮料行业中排名第一。但1997年后就逐渐衰落,战略的迷失注定了今天健力宝的没落。2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诞生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健力宝也是其中之一。健力宝诞生于1984年,在当年洛杉矶奥运会后一炮走红,被誉为“中国魔水”。作为中国第一个添加碱性电解质的饮料,健力宝率先为国人引入运动饮料的概念。
最近几年来,由于健力宝在国人和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特殊地位,围绕健力宝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挑动着人们的神经。从李经纬到张海到祝维沙再到李志达,及至后来的复产领导小组,健力宝出现一次次权利更迭,五任掌舵人两任涉嫌犯罪,一任被强行驱赶,健力宝纷繁复杂的利益链条深处,到底又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因果。从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到如今背负数十亿负债,甚至净资产有可能已为负值的窘况,健力宝产业经营管理的覆辙中,有太多值得后人警醒的前车之鉴。
二、案例分析
案例失败原因所在
1.长期战略迷失。
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的成功,同样,战略的迷失也是企业领导者对自身未来方向判断失误的结果。这一点非常深刻地体现在健力宝和她的两任领导者身上。健力宝无论在李经纬时代还是张海时代,都严重存在战略迷失的问题,战略迷失导致了两个时期的健力宝缺乏清晰的战略性目标,最终陷入困局。在李经纬时期,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个随遇而安的决策去自然推动的,而张海时期的健力宝则更像是一个患了多动症的小孩,喜欢四处出击。
2.组织架构不合理。
健力宝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组织功能的设计、关键职位、职级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结构的缺陷导致整个组织未能抓住最关键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跟国内很多企业一样,是一个具有鲜明创业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如果说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所存在的结构问题是当时国有企业的通病,那张海管制下的健力宝所存在的问题则完全是股东的经营管理问题,治理结构错位、组织功能缺失等,都是张海时期健力宝治理结构缺陷的基本表现。3.流程管理僵化。
在张海主政期间,流程在健力宝内部是一个经常被挂在嘴边的词,按流程走是很多中高层喜欢说的一句工作语言,而健力宝内部所制定的流程文件汇总堆起来都超过1米。但健力宝的流程却太完备了,乃至一个内部摄影摄像工作都有一套详细的流程,而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流程更是多达23项。本来一个电话或者一句话可以搞定的事情,却一定要拟一个书面的工作联络单;财务的审批时间时常要拖很久,假如某个领导出差了,很急的事情也要等他回来。
4.营销模式败局。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主要是李经纬以其好交朋友和够义气的独特个人魅力深深吸引着成百上千的健力宝经销商。从1984年到1997年这十多年间,健力宝从本质上是属于推销商、坐商,而不是营销商.林佑刚评价,尽管后来李经纬也尝试对整个营销模式进行变革,但由于整个团队已经习惯了坐商,变革的阻力和整个团队的落后意识使健力宝最终没有在李经纬手中建立起符合新的竞争形式的营销体系。而张海入主之后,健力宝大力推行合作伙伴制营销模式。合作伙伴制意图在可口可乐的通路精耕与娃哈哈的联销体营销模式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但最终却弄得两不像,投入了巨大得资源,收效却不理想,最终不得不收缩战线。
5.多品牌失败
健力宝、柠蜜宝、天浪、乐臣、超得能,是李经纬时代的主打的五大品牌,如果再加上下属厂推出的品牌,则有超过20个,但真正成功的只有健力宝;相比之下,张海时期健力宝推出的第五季、爆果汽和A8,在品牌炒作上却较为成功,尤其是第五季和爆果汽,更是在市场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今日流行第五季、让你一次爆个够等品牌广告语也成为一时的流行语。但林佑刚认为:张海在健力宝的多品牌运作失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蹈了李经纬的覆辙,没有对健力宝这个主品牌进行彻底的年轻化改造;二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各品牌缺乏清晰的定位,令人搞不懂谁是主角,最终品牌之间相互打架。
6.人力资源管理混乱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作为三水地方国有企业,执行着本土化人才政策,除了因为公关宣传需要引进了像李宁这样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人脉关系的人,以及后期部分外地应届大学毕业生加盟之外,清一色是三水人,缺乏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盟,严重束缚了健力宝的经营思维;而张海时期的健力宝,却在人才引进与任人唯亲之间彷徨,没有统一的选人标准,需要人才时,只看专业技能而不看是否适合健力宝文化及其他方面,各式各样的人都进来了;没有制度化的解聘标准,即使是管理人员的解聘也很随意,给员工带来不安全感;中、基层员工培养与整合无统一标准,一方面造成部分老员工未适应企业转制带来的文化转变冲击,表现得相对更保守,另一方面少数新员工带来得不良习气影响得不到有效消除。
最终结论
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战略要清晰,这也是最重要的,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对市场有着清晰而精准的认识,战略迷失将会导致企业的落败。其次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可以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可以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健力宝案件一部分就是因为管理方面的落后和混乱,而导致企业的衰落。
第四篇: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
一、事件背景: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
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50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规定”。
娃哈哈集团&达能集团的经营战略:
1、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保健意识逐渐增强。那时中国的营养液市场并不很大,相应的生产厂家也很少。娃哈哈看准了这个很具潜力的市场,一举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新颖亲切的名字,并辅以可爱的娃娃头标志,能够引起孩子的喜欢。娃哈哈在许多报纸上做广告,请营养专家谈儿童营养、生长发育新概念。于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新概念的认可,一盒盒“娃哈哈”也来到儿童手中。精美而科学的包装,良好的口感,使娃哈哈一举打开市场。
2、“小鱼吃大鱼”,企业步入规模化经营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问世仅三年,销量飞涨,市场上产品的供不应求,而有限的生产规模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发展思路——立项、征地,既费时费力又可能错过大好时机。于是,娃哈哈厂变直线型发展为横向型扩张,选择了充满风险与机遇的兼并劣势企业之路——兼并了有2200名职工,亏损积压达6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厂。兼并后,干部不增,工人不减,机构不增,效益不减,取得了1+1=3的效果。这一基础性的大跨越,使娃哈哈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看到了市场蕴含的巨大能量。兼并百日,杭罐厂扭亏为盈,首次盈利32.33万元,而兼并后新组建的娃哈哈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比1990年的9700万元,翻了一番还多。
3、不断推陈出新,占据更大市场
市场一旦被打开,竞争者就会很快出现,与娃哈哈几乎同时出现并争夺营养液市场的就是广东的太阳神口服液。娃哈哈并没有和太阳神硬拼下去,而是看准了儿童营养饮料这一市场。于是娃哈哈在经过试制后,推出了其第二大营养饮品——娃哈哈果奶,由于其品牌效应,果奶立即给消费者以好味+营养的印象,不仅是儿童,一些成年人也喜欢上了这种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的果奶。
娃哈哈推出果奶后,成了儿童饮品市场上的领头企业,但乐百氏实力也很强,并与娃哈哈平分秋色。考虑到娃哈哈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娃哈哈利用品牌延伸,1994年以来,开发了30多个新品种,先后推出了桂圆莲子八宝粥、红豆沙、绿豆沙、第三四代果奶、AD 钙奶、纯净水等一系列产品,并由此形成了娃哈哈产品群、产品链,满足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层次的新需求,使企业实现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目标。
4、抓住机遇、不断扩张
1994年12月,娃哈哈抓住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建设的机遇,在涪陵市以“移民经营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改革思路,兼并当地的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公司。从1995年产值5678万元,利税4264万元,涪陵公司安置了1000余名移民的就业,跻身当地工业企业“利税三强”,国家领导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997年下半年,娃哈哈又继续在湖北宜昌、红安,贫困地区四川广元及产品的主销地辽宁、湖南、安徽、河北等地新成立了7家控股子公司,生产娃哈哈纯净水、钙奶等产品,均采用生产管理、质量监控、产品销售由娃哈哈统一负责的方式运营。这一举动使娃哈哈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的目标有了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5、积极引进外资,注入新鲜血液
1996年3月,娃哈哈集团公司与排名世界第六、欧洲第三的法国达能集团及一家香港投资银行签定了合资协议,娃哈哈以一部分原有资产为股本,外方以4500万美元现汇作股本。利用这笔外资,娃哈哈进行了高起点的投资,建起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从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九十年代国际领先水平的电脑控制全自动生产设备,推出了娃哈哈纯净水,娃哈哈AD钙奶等产品。
达能集团简介
1、法国达能(Groupe Danone)集团是大型跨国食品公司,在世界12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企业,业务遍布五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达能集团是著名的食品巨擘,全球排名第一的鲜乳制品生产商,全球排名第一的瓶装水生产商,全球排名第二的饼干生产商,欧洲最大的酱料及调味品生产商,法国最大的婴儿食品生产商。达能集团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食品、更丰富的口味、更健康的享受,在对美味的不断追求中,达能集团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可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
2、达能集团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其利用兼并的方式,实现其国际扩张战略,尽其所能地将世界各地的许多优质品牌掌控在自己麾下,然后进行整合和价值提升,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达能集团在2003《财富》世界500强排序第396位,年营业收入为128.15亿美元。
百分比为达能集团持股数
一:瞄准业内“领头羊”
与其全球战略一致,达能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实施兼并扩张的过程中,瞄准的都是行业内的“领头羊”,选择的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和合作伙伴,这几乎己成了一种规律。
杭州的娃哈哈和广东的乐百氏,这两家企业在国内的饮料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娃哈哈和乐百氏这对“双子星座”在水市场和乳制品市场都是呼风唤雨的角色。特别是娃哈哈,它是靠乳酸奶起家的。中国的碳酸型饮料早已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乐”的天下。而“非碳酸型饮料”则始终以国内的品牌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娃哈哈、乐百氏为“领头羊”。达能集团早就盯上了这两家龙头企业和他们的知名品牌。
二:是不动声色,施以诱惑 三:快速推进合资合作
1998年,达能集团首先与娃哈哈集团进行合资合作。在娃哈哈集团42家企业、35亿元注册资本中,达能集团的投资约占32﹪,品牌的控制权由娃哈哈集团掌握全权经营,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须有偿付费。获得了雄厚资金、技术与管理支持的娃哈哈集团气势大增,宣传攻势凌厉,广告铺天盖地,在市场的竞争中节节紧逼。
四:逐步控股,直到完全吞并
兼并扩张的目的就是控制和垄断,一切让步与“温文尔雅”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目的的“缓兵之计”。一旦时机成熟,“鳄鱼”就会张开吞噬的大口。
达能集团有选择地确定兼并对象的做法,是其成功的要害之所在。达能集团扩展的思路是清晰的。从地域上说,先从临近的西欧开始,然后是东欧;在欧洲站住脚后再向亚洲、南美和南非积极拓展;最后是美国市场。从各国的企业来说,达能集团瞄准的是行业的“领头羊”。达能集团的中国谋略是颇具特色的。它的战略很像是在走围棋,东投一子、西走一步,似乎漫不经心,但假以时日竟赫然成庞然之势。达能集团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中国饮料食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悄然间超越群雄,无人能比,其可圈点的经验显然是战略上的成功。
第五篇: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
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之一:赢在执行
一、金融危机中逆势飘红的娃哈哈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杭州娃哈哈集团可谓**不断,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外有雪灾、地震、通胀压力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着消费品市场,内有达能—娃哈哈纠纷的不断干扰。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实体经济。
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娃哈哈集团却一路上扬,逆势飘红。2008年底,娃哈哈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相比去年,增幅达到30%以上,销售总额已逾300亿元。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饮料行业10强数据,2008年“娃哈哈”的产量占了10强总量的55.57%、销售占了65.84%、利税占了73.16%,均超过其余9强的总和。至此,“娃哈哈”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王者”。
娃哈哈在金融风暴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业绩,引起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超强的执行力是娃哈哈迈向辉煌的基本保证与关键所在,正如娃哈哈总裁宗庆后本人所说:“做企业就像打仗,抓住了机会就能一举成功,而要迅速抓住市场商机,必须确保“决策”和“执行”两大关键管理环节的有效和迅捷,减少管理中间环节。”
而在娃哈哈集团的领导层当中,不设置副总,管理机制采取扁平化管理,就是为了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由此可见执行力在娃哈哈管理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如何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对于娃哈哈集团重要至极,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就成为了娃哈哈日常管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娃哈哈的日常管理运营中,高效的工作指令的管理,构成了娃哈哈日常工作的基础与核心。而对于工作指令的绩效考核则是员工考核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过去,娃哈哈采取传统的工作指令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与缺点:
(1)效率低下。无论是工作指令的下达、反馈与评价,都要通过传统的电话、邮件、MSN等方式进行,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且增加成本,容易造成铺张浪费;
(2)缺乏实时性。无法让领导和监督人员实时了解到工作的当前状态,容易造成反馈不及时,无法保证有效的上传下达、政令畅通;
(3)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手段。由于无法为工作绩效考核提供全面客观的基础信息,则造成了考核数据不完善、考核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预,不利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4)无法从整体上了解整个集团以及各地分公司的总体工作情况。传统的工作指令办理方式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平台,能够让公司的领导一目了然的了解到所有工作在企业当中的总体执行情况。如果想要了解,就需要委派人员进行统计、汇总、制作报表,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因此,娃哈哈发现,虽然可以通过强化规章制度、完善考核体系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企业的执行力,但是由于传统工作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认识到问题所在,为了能够突破执行力的瓶颈,娃哈哈希望能够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执行力。作为娃哈哈核心应用平台—OA协同办公平台的供应商—微宏软件,为娃哈哈打造了一套适合娃哈哈的工作指令解决方案,用于对工作指令整体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工作指令的发布、接收、执行、监督、考核等整个过程。目前已经在娃哈哈集团总公司及下属所有合资与非合资分公司成功应用。
三、微宏协同工作指令管理平台助力娃哈哈提升企业执行力
微宏协同工作指令管理—指令流转生命周期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作指令,就是利用一个实时、快速、统一、高效的平台,来实现工作指令整个生命周期的流转。在这个信息化平台当中,领导可以通过系统下达工作指令,设置专人监督,执行者定期反馈工作进展情况,最后通过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生成相应分数,量化工作办理和反馈质量,督促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目的。
而且,微宏的工作指令管理系统基于微宏OA协同管理平台,是在该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工作指令管理系统。因此,能够按照娃哈哈领导层的要求,以工作或者项目为主线和单位来管理工作指令。公司领导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工作的办理情况和反馈情况、了解员工的工作质量,更可以了解整个工作或者项目的进展情况,科学合理作出决策,反过来促进了领导层的决策质量。
通过娃哈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变革传统工作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作指令与绩效考核,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增强,无疑为企业更加深入贯彻领导层的战略意图、进一步提升运作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企业无论在任何大环境下,均能够更快更准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
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之二:流程制胜
一、娃哈哈的管理法宝—制度化管理
前一段时间,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奶制品的质量问题。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众多中国奶品品牌正在面临严酷的考验。大量的中国奶品品牌遭到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质疑和声讨。在中国奶品出口量最大的美国市场上,中国品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酷局面。在美国相关部门的要求下,中国奶品最严格、最全面的检测开始了。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有稍微的偏差可能就不会得到检测机构FDA的质量安全认证没,这无疑会给众多奶品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发展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关注FDA的检测结果,成为每一个中国奶品企业的重中之重。而结果很可怕,在所有的中国奶品品牌检测中,只有娃哈哈等极少数企业在检测开始一个月后得到再次上市的资格。
同时,在国内,伊利、蒙牛等国内知名乳品品牌遭到严重质疑,而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却一枝独秀,不仅第一时间通过了各类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而且销售业绩也是一路飙升,08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迅速成为娃哈哈众多产品当中的“利润牛奶”。
娃哈哈品牌的强劲优势再一次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眼球,企业家们在为娃哈哈所取得的成就惊叹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向娃哈哈学习,以其作为正面案例,促进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毫无疑问,娃哈哈过硬的产品质量与严格、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规范的管理是产品质量的前提与保证。那么,如何提升企业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就成为了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化再造企业流程—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一种臻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家们制订出了堪称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手册,篇幅之巨,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内容也涵盖全面,包括了财务制度、人事薪酬制度、生产操作规章手册、销售渠道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然而,如此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却漏洞百出。问题并不是出在制度本身,而是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预。这些不起眼的人为因素,却成为了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最大瓶颈。
娃哈哈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司领导层制订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很难追踪整个过程, 绕近路等不按制度流程办事时有发生。
为了能够排除干扰,强化制度,娃哈哈的领导也是绞尽脑汁。一方面,娃哈哈通过扁平化的高度集权管理机制,通过强化指令管理、绩效考核、简化流程, 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全面管理企业流程,减少人为干预的机会与可能性,从而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再造企业流程,即变革传统的办公方式,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法,来重新塑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办公流程。通过一系列例如电子流程、电子表单、电子文档的形式,将企业原有的纸质流程电子化、虚拟化。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流程,对于企业而言有着极大地好处:
(1)、实现企业办公的信息化与无纸化,节省办公成本,提升办公效率;
(2)、强化监督,提升企业执行力;
(3)、规范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干预,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转,通过企业的流程自动化实现企业的管理自动化;
因此,娃哈哈对于利用信息化来塑造企业流程才如此的热衷与支持,正如娃哈哈党委书记杜建英所说:“希望有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设定一些流程,来规范各种各样的工作行为,以此来保持娃哈哈的一些特质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娃哈哈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不菲。首先是选用SAP的ERP管理系统,用于再造娃哈哈的产供销流程。在成功实施了ERP系统之后,开始采购OA协同办公平台,用于管理各类工作流程。最终,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比较,选择了微宏软件的协同工作流管理平台。在娃哈哈协同工作流平台上搭建的流程,既包括了例如请示报告、发文处理、人事调动、财务报销等日常的管理流程,也包括了类似于800总经理热线处理流程、SOX_IT变更管理流程、合同评审流程、招投标流程等复杂的业务流程, 共有60多种,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已启动处理了上百万条流程,成为娃哈哈制度管理的核心支撑平台。
通过一系列流程的搭建与改造,娃哈哈基本完成了流程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监督管理,又有效规范了工作行为,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之三:协同管理
一、分散经营、统一管理所面临的难题
娃哈哈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目前在全国26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3万名。主要经营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
娃哈哈的规模如此之大、分公司数量如此之多,势必会给管理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国内其他成功民营企业相似,娃哈哈采取扁平化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重要事项领导亲自过问,保持着对企业高度的掌控力。如何才能够让领导轻松、方便,实时的了解到众多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更好的监督全国各地各分公司的工作质量,更好的协调不同项目单位之间的工作,就成为了娃哈哈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管理瓶颈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难题:
(1)、低效率、高成本。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和分工细化,部门和分支机构也越来越多,办公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越发明显,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日常沟通无法顺畅,执行、响应、协调的难度变大,效率降低而且成本高昂;
(2)、随着企业发展而带来的业务升级,业务流程变的越来越复杂,一个任务需要多人、多部门、多环节的协作,领导层需要及时有效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给予监督、指导、修正,才能调配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而传统的工作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很好的进行协调;
(3)、缺乏有效监督手段,降低企业执行力。对于部门、分公司的监督考核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下属的分支机构,尤其是异地分公司,由于“山高皇帝远”,企业的领导常常无法及时了解到分公司的运作情况,这就给管理监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才使得分公司可以利用各种借口对上级指派的任务大打折扣,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
娃哈哈认为,加强企业的协同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的协同管理水平,是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何为协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率先将协同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经过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演绎,协同理论已逐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每一项任务、每一单位资源都紧密关联,只有整体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协同,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各个分散的活动单元,例如组织、采购、生产、营销、管理,协同起来,创造出大于各个部分简单加和的企业价值,使企业真正在较高的层次上成为一个整体。
协同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用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协同也是一种思想,深入贯彻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当中,成为一种战略上的协同,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与贯彻,来指引企业的具体业务,强化竞争优势。
因此,可以看出,协同是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在如今企业纷纷走规模化经营路线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企业的协同管理,将协同融入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当中,以达到分散经营,统一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娃哈哈的协同之路
应当说,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是提升企业协同力度、加强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娃哈哈通过引进微宏软件的大型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对下属100余家合资与非合资分公司的流程管理、文档管理、指令管理、项目管理等20余种管理功能,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协同交流、监督考核、数据汇总统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质量,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强化了企业的执行力。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程协同管理:通过微宏领先的工作流平台,实现了对60余类流程的精细化控制,包括拟发文流程、请示报告流程、800总经理热线处理流程、人事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合同评审流程等诸多复杂流程,而范围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公领域,深入到了娃哈哈的实际业务领域当中。
(二)、工作协同管理:通过指令考核、工作计划、例会管理、研发管理等功能模块,充分实现了娃哈哈工作管理上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强化的协同的深度与力度,有效提升了娃哈哈内部管理的执行力。
(三)、项目协同管理:通过对于项目设备、项目材料、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团队人员、项目文档资料等诸多内容的管理,强化了项目管理的协同力度,领导可以通过协同办公平台,轻松掌握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便于协调不同项目单位之间的工作,有效提升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与项目的成功率。
(四)、文档协同管理:通过将文档管理和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围绕组织结构将所有的文档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建立各级树型的子文档库。同时对集团总公司、分公司、部门等多级组织结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文档权限管理,来实现文档管理的严格权限控制。
(五)、企业信息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娃哈哈其他系统(例如ERP、HR系统)当中的信息资源,消除企业信息孤岛,使协同办公平台成为公司领导的“驾驶舱”,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当说,娃哈哈通过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一个功能强大、高效实用的协同管理平台,有效强化了对下属各个分支机构的管理力度,提升了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的协作,娃哈哈已经将“协同”这一管理思想充分融入到了其日常管理文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