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论语?为政》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陈澔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比音畀。)天子五年一巡守。(《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守,去声。)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见下文)
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当然也有标错的。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正确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又如: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汉书?郊祀志》 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宿,音秀,留,音力救反。”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
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须符合古代的音韵。例如: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
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所以应改为: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所以此句应断为: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又如: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
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易?归妹》
古代如此断句,误。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上六,是卦名。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又如: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顾炎武《杜解补正》指出:“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于大国,将见灭而亡。”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也指出:“杜注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惠栋云:“未有繇辞而无韵者,从杜读,则失韵矣。„窦‟字读„度‟,又读„徒‟。„逾‟亦有平、去两音。”此句“羊、亡”押韵,“窦、逾”押韵,是换韵。方羊,叠韵联绵词,亦作仿佯,《广雅》:“仿佯,徙倚也。” 竀,读chēng,《说文》:“正视也,从穴中正见也。”又为赤色,言鱼劳则尾赤。裔,水边;焉,于;阖门,犹言关门;塞窦,塞洞;逾,越也。言自己把门洞都堵起来,然后从后逾墙而出。此句应断为: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第二节 文言散文的翻译
把文言散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要求。能否准确地把文言散文译成相对应的现代白话文,是考核古代汉语基本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古代汉语水平的标志之一。
把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这里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要求既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现代汉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做好这象项工作。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
这里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严复虽是对外文译成汉文提出的要求,但拿过来要求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也是同样实用的。“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雅”则是翻译追求的目标。
文言散文的翻译,以往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原文的词语采取不增不减的做法。下面举一些较好的直译的例子: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遗憾的是个人的心愿还没有实现,默默无闻一辈子,因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于后世。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非攻》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一类的器械,造成了,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先生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齐国出发,走了十日十夜到了郢都,见到公输盘。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译文]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么承负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九万里,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飞往南海。
*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了。*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 [译文]周朝所以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避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译文]韩厥拿着马缰绳站到齐顷公的马车前,拜了两拜又磕头至地,然后捧起酒杯加上一块玉璧献上,说:“我国的国君让我们替鲁国和卫国请求,(请齐国不要攻打他们),并且叮嘱说:„不要让军队深入到齐国的国土上。‟下臣不凑巧,恰好碰上这次该出征,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且害怕逃避会使两国的国君蒙受耻辱。臣勉勉强强恐有辱武士,其实我很愚笨无能,既然担任司马这个官职,且又无人手,只好叫你受委屈了!”(意思按规定还是要把齐侯抓俘虏。)
二、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因此,意译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或改变原句的语序,乃至句子的结构。下面举一些例子。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我虽然才能低下,但也曾旁听说过长者遗留下来的好的风范。
此句中的“仆”、“罢驽”和“侧闻”都是谦称,翻译时没有直接的词语与之相对应,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意译。*高帝不怿而有愆色,迺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史记?酈生陆贾列传》
[译文]高帝不高兴,显现出惭愧的表情,就对陆生说:“请您试着为我写一些秦失天下,而我得天下是何道理的文章,以及古代一些成败兴亡的国家。”
这句话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就不通顺,只能用意译。*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译文]我以为您是问别的人,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呀!
“以……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且此句为宾语“异”前置句,在宾语“异”和动词“问”之间用代词“之”复指,这是一个结构很特殊的句子。下一句“曾”是个情态副词,“由与求”也是做“问”的宾语的,同时也用“之”复指。所以,在翻译时只能根据原句的意思,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子来译。*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此句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文]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它就无力负载大舟。
前一句话的 “水之积”,由于在主谓之间用了“之”取消了它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前一句的主语。如果把此句译成“再说水的积聚也不厚”,虽也讲得通,但终不如“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简洁常见,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第二篇:文言翻译
《大同》: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
求诚信,修习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亲近他们的亲人,不只是疼爱他们的子女,使老人能够安享天年,青年人能够不吝惜出力来侍奉老人、疼爱孩子,小孩能够被细心照顾,年老无妻、年迈无夫、年幼无父、年老无子以及残废、生病的人都能被赡养。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好的归宿。财物,厌恶它被丢弃在地上形成浪费,却不是自己收藏;力气,厌恶它不从身上使出来,却不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闭塞没有发生,盗窃、造反作乱没有兴起,所以门从外面掩上却不关闭。这就是大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一家私有。人们各自亲近他们的亲人,各自疼
爱他们的子女。财物藏给自己,出力也是为了自己。把诸侯父死传子、兄死传弟作为礼制,把内城、外城、护城河作为坚固的屏障,把礼仪、道义作为纲纪。来使君臣关系端正,来使父子关系笃厚,来使兄弟和睦,来使夫妻和谐,来确立尊卑贵贱的制度,来划分田地的阡陌疆界、设立居住的闾里制度,来尊崇勇敢和智慧的人,来推重为自己的行为。所以阴谋因此兴起,而战争也由此兴起。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成为用这些制度治理天下的人中的佼佼者。这六位贤明的人,没有不郑重认真地对待礼的。用礼使君主处理得当的事情明白,用礼成全人民使他们诚信,使人民的罪过明白,使奖赏仁义成为定则,讲说人民使他们推让,把这些作为一定的纲纪给人民看。如果有不用这些制度的人,即使是居权势职位的人,也要把他罢免,人们都把他当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孔孟语录》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
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上感叹:“事物流逝就和这水流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察看一个人,只消看他现在做的是什么,以前做的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人的本质怎么能够掩藏得住呢,人的本质怎么能够掩藏得住呢?
古代汉语中,“视”、“观”、“察”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是程度和范围都有轻重大小上的不同。“视”就是我们说的“看”,“观”则有“经常看”的意思,“察”则是“审视”的意思。1
这三个词的词义依次加重,包含了这样的意义:看一个人,要现实地、历史地、审慎地、一贯地去看,也就是综合考察的意思。这种观察人、认识人的方法,到现在也是适用的。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的昨天,也要看他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一贯追求,察人者对此不可不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
把自己家的老人当作老人,把(这种待人态度)推及到对别人家的老人;把自己家的年幼人当作年幼人,把(这种待人态度)推及到对别人家的年幼人。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 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 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
《君子之交淡若水》
桑户先生说:“您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碧玉,背上出生的婴儿就跑。有人说:„他是为了钱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碧玉,背着出生婴儿就跑,为什么呢?”
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婴儿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离弃;以天性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包容与相互离弃差别也就太远了。况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切,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七月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高声齐祝万年寿!
第三篇: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一、刘恕,字道原。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二、青州有人谋反,州县官员逮捕其同伙,致使牢狱中人满为患。诏令殿中侍御史、安喜人崔仁师前去覆查。崔仁师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给他们饮食、给他们热水,让他们沐浴,加以宽慰,只将其首犯十余人定罪,其他人都释放。崔仁师回朝禀报,太宗又派人前往叛决。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您平反了很多人,依人之常情谁不贪生,只恐怕这些首犯见同伙免罪释放,不肯甘心,我深为您忧虑。”崔仁师说:“凡定罪断案应当以公正宽恕为根本,怎么可以自己为了逃避责任,明知其冤枉而不为他们申诉呢!万一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孙伏伽羞惭地退下。等到太宗派的人到了当地,重新审讯犯人,他们都说:“崔公公正宽仁,断案没有冤枉,请求立刻处死我们。”没有一人有二话的。
三、彭雪琴极力主张过俭朴的生活。有时私行察访,穿着的样子像个村夫野老。巡视长江时,每到一处营地,军官们总是急匆匆地把厅堂里陈设的古玩及华丽的摆设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内。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编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编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彭雪琴看见了,笑着说:“可惜啊!”副将吓得几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访他,他穿着粗丝织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几处已裂了缝,帽带的颜色也泛黄了。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客人坐了)很长时间后,他吩咐开饭,几盘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盆肉罢了。[
四、唐兵攻打兖州,末帝征召彦章命他率少量人马驻守注东路,彦章因兵少而战败,被晋人捉拿。彦章是个武人,没有读过书,经常用民间俗话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敬爱他骁勇善战,想保全他的性命,彦章推辞说:“我与陛下血战了十多年,如今兵败被俘走投无路,不处死我还等什么?况且我深受梁
国的恩惠,不死就无法报答,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那样我活着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于是彦章被杀,终年六十一岁。
五、有个人叫宗泽,是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豪爽有大志。靖康元年,任命他去磁州作知州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委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困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到达选后,修缮城墙.疏浚城河,整治兵城,招募义勇,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靖康二年正月,宗泽到开德,打了十三战都取得了胜利。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
宗泽上书皇上回到京城20多次,每次都被潜善等所阻挠,忧愤成疾,于背上生疽。宗泽感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日,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宗泽没有一句话问到家事,却连呼三声过河,然后去世!
六、熊鼎,字伯颖,是临川人。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威胁,熊鼎都没有顺应他。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双亲衰老(需要照顾)的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在熊鼎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母亲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师,被授予德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治都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
七、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青年时能写词赋,乡里有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说:“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从此政治方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激动地说:“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晚上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
八、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家里生活贫穷,幼时丧父,隔壁有书塾,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
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等到长大以后,想要远游求学,拜访安丘孙崧,分别时孙崧写了一封书信给他。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九、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北平燕王朱棣带兵迫近京城,于是与妻子儿女辞别,说:“吃了人家奉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我不可能再活下来了。” 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三人挨在一起居住。京城攻破前一天晚上,大家都集中到吴溥的家里。解缙慷慨陈词,胡靖也大义凛然,唯独王艮涕泪满面,一言不发。三个人离开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年纪还小,赞叹说:“胡叔叔能为大义而死,这是大好事啊!”吴溥却说:“不会是这样的,只有王艮叔叔将为大义而死。”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隔壁胡靖大声叫喊:“外面兵荒马乱的,赶紧把猪栏门关紧,小心家里的猪被别人偷了。”吴溥看了看他儿子,说:“一头猪都不舍得丢弃,难道还舍得丢弃自己的命吗?”一会儿,王艮家里传来一片嚎啕哭声,原来,王艮喝下了毒酒,离开了人世。
十、八大山人,是明朝宁藩的宗室,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我曾经阅看山人诗画,觉得大有唐宋的气魄。至于书法,则是从魏晋脱胎而来的。
十一、李固,字子坚,汉中郡南郑县人氏,司徒李郃的儿子。李固的相貌身材很特殊,头顶有三骨突起如鼎足,额骨也突起,而且足下有龟纹。少年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因而能综观历代典籍,结交各地英豪。四方有志之士,多钦佩其风采而来求学。京城的人赞叹说:“又出了一位李公。”司隶和益州都叫郡府推荐他为孝廉,聘任为司空掾。他都没有到
任。
永和年间,荆州造反者起,经年不能平定,于是用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一到任,就派使者慰问境内人民,赦免造反者此前的罪过而让其重新做人。因此叛军统领夏密等人集中其党羽六百多人,自己捆了来自首。李固一律原谅并遣还乡里,使他们自相招集,告诉他们法不容情。不到半年,其余造反人员全部投降,州境清平。
第四篇: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 1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 2 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
5、标点并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续几年丰收,谷价低,农民获利少。按以往惯例,每年从函谷关以东地区运输粮食四百万斛以供应京师,需用运粮卒六万人。应从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以供应京师,可以节省函谷关以东运粮卒一半以上。”汉宣帝接受了耿寿昌的建议。耿寿昌又禀告说:“命令沿边各郡一律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减价售出,名为‘常平仓’。”百姓因此受益。汉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
第五篇:《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
文言语句翻译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13年江西省高考文言文翻译内容及评分细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家”,居住(定居、住在),1分;“谙”,熟悉(了解、清楚、懂得)1分;大意2分。(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费”,花费(费用、花销、耗费、费用),1分;第一个“以”,在,1分;大意2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或”,有的(有时、偶尔),1分;“须”,长胡须(有胡须),1分;大意2分。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直译),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
│ │ │ │ │ │ │ │ 郑国人 让 我 掌管 他们的 北门 的 钥匙
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就是“意译”。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方法2——留
适用范围: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示例: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客有吹洞箫者
练习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 “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师,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方法3——换
适用范围:古今同义的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今义去替换;通假字换成本字
示例: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 信任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 不一定 3)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最好保留原文的一个词语,这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做法,也最符合直译的要求。练习2: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 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练习1:思令不虞大军卒至。
译文:思令没有料到敌军突然到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祀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 练习1: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我就要长久地被行家取笑了。方法4——删
适用范围: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 1)夫赵强而燕弱。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何罪之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练习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不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方法5——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句子成分。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谓语)3)竖子,不足与谋。(宾语)4)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介词)练习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的旁边。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方法6——调
1)古之人不余欺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定语后置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判断句)练习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介宾结构后置)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 换 调 补 对
换: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主要的方法是组词】
调: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翻译口诀:专有名词照原样,(留)单音词语译成双,(换)语序不当要调整,省略部分要补上,某些虚词可删去,上下对译要恰当。试译下文中的有关语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译文:
1、早晨起来,(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所到的地方,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2、(妻子)和他的妾一起讥讽她们的丈夫,在庭院中相抱着哭泣,但是丈夫却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在妻妾面前骄傲地夸耀。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命一道翻译题,并定出评分标准。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评一评: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4分)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
总 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于)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在他面前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