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2韩桥王启刚 浅谈阅读教学的突破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的突破策略
淮安市韩桥乡中心小学
王启刚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文本是学生、教师、编者这一多层次对话的媒介和基石。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只有找准切入点方能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也才能在文本中走得更远、更深,才可以给登堂入室,最终实现提升孩子语文素养这一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突破 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对话和我们平时生活意义谈心式的对话不同在于这是一种教学意义层面的对话。这种对话目标指向是明确的,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对话;是着眼孩子终生成长的对话;是为孩子成长铺垫下基石的对话。而文本是学生、教师、编者这一多层次对话的媒介和基石。同样在课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就是俗话说的,带领孩子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由此可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据笔者经验找准切入点方能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也才能在文本中走得更远、更深,并能登堂入室,最终实现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这一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抓住课题,引领孩子走进文本。
课题是一篇文章浓缩主旨的精华,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才能得以窥见文本全貌,走进主人公心灵深处,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甚至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信息。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课题,要是能够抓住课题,敏锐地把握课题对于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不妨通过文题来聚焦文本的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七彩语文杯”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肖威老师执教的《永生的眼睛》一文时。肖老师在课堂伊始就设疑导入“眼睛能永生吗?谁的眼睛能获得永生呢?”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将孩子阅读的胃口调得很高,提高了落差,激荡起孩子阅读的期待,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初读完成后,肖 老师紧紧抓住父亲的话语感悟“永生”。在悄无声息中带领孩子走进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去涵泳人物精神品质。课堂结尾以“父亲留下的仅仅是一副眼角膜吗?他还留下了什么?课题中永生的难道只是眼睛吗?”这一问题一下子就将孩子们从文本表层朗读引入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思考,启迪了孩子的心灵。整节课中肖老师立足文本,以课题作为牵引,紧扣课题,以点扣面,把课题作为课堂教学之“魂”,统摄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在这个根上辐射开来,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扣住词句,引领孩子走进文本。
词句是一篇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要想走进文本只有对文章词句进行精读、品味、体悟,才能披情入境,在字里行间品出文字背后的精彩,揣摩出语言隐含意义,领悟到人物精神品质。所以文本除了文字本身以外的任何意义都是在词句为基础累积起来的,因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注到文中关键语句的品读就凸显出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了。同时由于文本中语句繁复,也要主次之分,次要采取以读代答等即可。而最能体现文本主旨特色,具有鲜明写作色彩,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老师扣住,下大力气反复引导体悟的,也就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如《夹竹桃》一文中,作者喜爱夹竹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韧性。为了体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只非常凝练地用了“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个句子,鉴于此,这句话就是一个应该重点品读的语句。这句话就是这样的关键语句,其中两个“一直”就是这样的突破口。围绕这句话,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师:夹竹桃经过了哪些季节?多长时间?
生:经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九个多月,二百七十多天。师: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夹竹桃真是非常有韧性,真是常开不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指名学生读书,要求读出夹竹桃开放的时间长。)
师:夹竹桃分别伴了哪些花?漏掉哪一个了吗?
生:陪伴了迎春花„„玉簪花、菊花,一个也没有漏掉。(指名学生读书,要求
师: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一个都没有漏掉,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的故事,真有韧性。
生:„„(略)
这个流程中教者将“一直”这个词变化为“三,九,二百七十”等几个数字,让孩子近距离地品味语言的魅力,直面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深刻领悟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从而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和夹竹桃的距离,亲近了季羡林先生,走进了文本深处。文本中这样的语句只要我们抓住了,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点,往往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效率当然会高。
当然,要想抓住这些重点语句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教材视野,有清晰的教材意识,能够发现那些对阅读教学最有作用的语句,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郑板桥说:“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着眼生发点,引领孩子走进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时在引领孩子和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能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上。言语作品讲究含蓄美,追求意境趣味,“横看成岭,侧成峰”,文本中蕴含的韵味不是一览无遗的,只有引领孩子反复咀嚼,品味,真正去感悟言语作品的美妙。文本中许多看似平实的地方,却是开展教学的生发点,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地方。因此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顺势利导,因势而为引导孩子更深入地吸收和认识文本,以期孩子获得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获得对言语作品更深入体验。
如《夹竹桃》一文第二自然段:“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课文选入教材时被改编过,于是找来了原文,发现原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是更深刻“我们家的大门内有两盆夹竹桃,„„或者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于是,教学时出示了这两段话,让孩子进行比较阅读,以“顾而乐之、奇妙、有趣”来引领孩子去寻找其中的差异。在对比中发现两段文字的不同之处,在反差中孩子可以更深切地领悟到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鲜活而真切的感情,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别,体会到编者的意图,言语训练也就落在了实处。就这样老师就带领孩子和文本、教者、编者、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和对话,加深了孩子的情感体察,语文素养提升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在教材中像这样能够激荡起教学涟漪的小石子有许多,例如文本中的留白处、作者行文时省略的地方等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用活习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作为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题,却往往被我们很多老师忽视。以往习题只是被用来复习巩固,一般是放在课文学习最后一个环节。其实习题是教材编者把整体教学目标、学段培养目标、教学思路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表现,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落实教学目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开展阅读教学,和文本开展对话的时候,我们切不可放弃习题在阅读教学中独特作用,应该将习题也纳入到阅读教学整体思路中去,进行通盘考虑,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从而寻找出教学突破口。据笔者经验如果能用好课后的习题,那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贯彻教学目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螳螂捕蝉》一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人们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伏的祸患。课后习题中也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这就是编者针对这个年级段的孩子和课标而具体要求的。无疑,引领学生开展复述并能够复述就成了本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领孩子复述,并且以复述作为孩子领悟文本的主旨一个契机呢?在反复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弄清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后,笔者采取了这样的引领流程: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师: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指几名学生试说。师生从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评议。)
师:几位大王真是英明!通过这件事大王会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呢?
生:一个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做任何事情也要考虑身后的隐患。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生:以后待人要宽厚,有仁爱之心。
师:少年用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吴王,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你是吴王准备怎么奖赏呢?
生:„„(略)
师:同样都是去劝阻吴王,但是大臣们差点被杀头,少年却得到了奖赏。这是为什么呢?
生:少年的方法很巧妙。这就告诉我,做事情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生:少年会说话,讲究方法,用迂回的方法劝阻了吴王。
师:是啊,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智慧的力量。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汲取吴王的经验教训,做事情考虑周全,做一个像少年一样有智慧的孩子。
复述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读懂寓言故事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形式——做吴王为自己的行为作一个合理的解释。看似在解释,其实就是复述寓言故事,变换了形式中让学生得到复述课文的语言训练。学生体会到了文本讲述的道理,不但学生会感到新鲜,而且在复述讨论中又让学生对比讨论大臣和少年的劝说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加深了对寓言主旨的理解,拓展了文本的阅读意义,指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真正实现了文本、学生、编者、教师、生活等多维度的互动对话,也就突破了复述课文常常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时我们只有心中有学生、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用语文的手段和过程来解决语文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钻研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优化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方可扎实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论集》
第二篇:商务谈判案例突破僵局策略2
试分析一例关于“突破僵局策略 ”的案例并参照上面的答题模式作答。
(1)背景:柯泰伦曾是苏联派驻挪威的全权代表。她精明强干,可谓女中豪杰。她的才
华多次在外交和商务谈判上得以展示。有一次,她就进口挪威鲱鱼的有关事项与挪威商人谈判。挪威商人精于谈判技巧,狮子大开口,出了个大价钱,想迫使买方把出价抬高后再与卖方讨价还价。买卖双方坚持自己的出价,谈判气氛十分紧张。各方都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肯调整己方的出价,都希望削弱对方的信心,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谈判进人了僵持的状态。
(2)细节展现:柯泰伦为了打破僵局,决定运用谈判技巧,迂回逼进。她对挪威商人说:
“好吧,我只好同意你们的价格啦,但如果我方政府不批准的话,我愿意以自己的工资支付差额,当然还要分期支付,可能要支付一辈子的。”柯泰伦这一番话表面上是接受了对方的价格,但实际上却是对对方的心理攻势。他们怎么能让贸易代表自己出工资支付合同货款呢?她巧妙的语言技巧,恰当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挪威商人对这样的谈判对手无可奈何。他们只好把鲱鱼的价格降下来。
(3)案例分析:面对挪威商人的狮子大开口,柯泰伦坚持出价要低,让步要慢的原则,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合作的愿望,使得对方在心理层面上也不好意思再抬高价格。他的一番话看似是让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打破了谈判的僵局。试想若没有他的一番陈恳的话语,谈判很可能僵持下去。可见在商务谈判中适时的运用语言技巧和心理战术,能对僵局打破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篇:韩桥小学“青年文明号”创建规划2
淮阴区韩桥小学小学青年文明号
创 建 规 划
(2008年第2学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保障,“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本质就是动员一部分青年率先行动起来,起示范、导向作用,以推动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促进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弘扬。它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创造性、实践性、群众性、示范性和导向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培养新世纪人才工程新的战略举措。通过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全面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引导青年团员教师立足教育岗位,全面育人,进德修业。力争使自己成为市、区及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扩大影响,使我校成重庆市示范学校。
奋斗目标
1、敬业、爱岗、勤奋、苦练、成才。
2、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挥整体效能,做文明示范的窗口教研组。
3、做教育教学、教改科研的排头兵,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在全校具有带动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
4、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文明,展示新世纪教师风采,得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5、加大宣传力度,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具体规划
一、组织管理工作
1、“青年文明号”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分工落实到位。
组 长: 王作高
副 组长: 杨建春 执行组长: 张春雷
成 员: 张家生 王启刚 纪玉磊 王大成 孙金跃 徐贻波
2、组员具体分工:
张春雷:负责计划、总结和组内管理,活动组织工作;
纪玉磊:负责大型活动的计划、总结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
王启刚:负责活动材料、照相、图片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
张家生:负责活动的记录和各种活动记载。
孙金跃: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和准备。
3、加强常规工作的管理。
组内双周进行一次活动小结或自评,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活动计划都要经过组内认真地讨论,并严格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活动后总结。每期末进行一次总结座谈。
4、制定严格的考评制度。
二、思想教育工作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明确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开展讨论。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规范言行、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学生喜爱。
2、认真学习局团委的“青年文明号”实施管理意见,明确“青年文明号”活动宗旨、口号、目标及管理办法。
3、树立开拓新的改革思想,有做一代名师的气魄和切实行动。
4、组内同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发挥整体优势,争做优秀教师,争创优秀年级组。
三、业务工作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全组每位教师都要练就出色的职业技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1、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每周互帮互学听课一节以上,每期每人上一节以上的优质课或教研课,每期写一篇以上的教改论文,一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开展“青年文明号”献课活动。
2、继续学习,外修内练。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在办公室内设置“教学基本功训练园”要求全组教师参加本科及更高的学历培训学习。本要求教师自学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达到中级水平。
四、文明服务工作
1、坚做到办公环境、工作环境整洁,文明号牌要挂放醒目。
2、继续深入开展“爱洒特困生”的活动。
3、开展“一帮一”的帮扶活动。
4、开展服务社会的教育咨询活动。
5、开展与白鹤梁社区的共建活动。
五、宣传工作
1、在全校教师大会和家长会上进行宣传、倡导,扩大影响,求得社会各界的广大支持。
2、“青年文明号”小组成员配胸牌上岗,继续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
3、定期在区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宣传“青年文明号”活动。每学期至少四次。
4、做好宣传橱窗,每学期至少更换一次。
第四篇:韩桥小学少先队志愿者活动总结2
韩桥小学少先队
志愿者活动总结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代学生需要学习和弘扬的高尚情操。为弘扬雷锋精神,教育学生学做文明少年。3月8日下午,我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前往韩桥乡敬老院,开展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送快乐的志愿者活动。
在王校长、徐主任和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带着水果、点心,排队来到敬老院。同学们的到来,受到了敬老院陈院长、工作人员和孤寡老人的热烈欢迎。
首先,陈院长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陈院长热情地介绍了敬老院的规模,介绍了老人们的日常起居情况及政府对老人的关心与帮助,据说,敬老院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为老人打扫卫生,帮老人洗衣服,被子,给老人做饭……每位老人每月还可以拿到30元的零用钱,节假日也还能收到假日费,除夕之夜,老人还可以收到敬老院发的红包,闲暇之余,老人可以看电视,叉麻将,或者上街逛逛。真正是老有所靠,老有所乐!之后,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纷纷为孤寡老人送上了带来的水果、点心,有苹果、橘子、香蕉、蛋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心意。接着,同学们又自觉地来到老人的宿舍,主动帮助老人整理被子,帮忙打扫卫生,有的擦窗,有的扫地,有的拖地,还有的同学陪老人聊天,告诉老人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逗得老人哈哈大笑……孩子们说:“看到老爷爷、老奶奶笑得那么开心,自己的心情也特别舒畅。今天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是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温暖,自己也倍感温暖;给人快乐,自己也倍感快乐!通过本次送温暖、送快乐志愿者活动,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感受到了自己的行动给老人带来了温暖与快乐!
第五篇:《桥》教学设计2
《桥》教案
一、教案背景:《桥》这篇课文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以及文章的结尾上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设计教案时,我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悟文意,再从重点词句入手,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回归整体、升华情感,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二、教学课题:《桥》
三、教材分析:《桥》是谈歌先生的一篇小小说,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村民们踏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也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教学方法: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并能正确认读“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课件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桥。曾经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座窄窄的木桥,桥虽窄,却是村民们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许多年前,在这座桥上人们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场怎样灾难的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出示: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以读促悟、品味语言
1、过渡:当你看到“洪水”两个字,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句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说明什么?你能读出雨势之大吗?
句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咆哮”是什么意思?“势不可当”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四: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放肆”说明什么?
句五: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4、想象体验::课件播放,教师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当时被惊醒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5、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1.过渡: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他此时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2.浏览课文,老汉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动? 3.学生自由读文,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感动一: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①连日来的大雨,让老汉揪心啊,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看着你拥我挤的村民,老汉沙哑地喊话„„
②在洪灾来临时,老汉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我的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
③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汉冷静地想,这么乱可不行,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
老汉的这一喊,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感动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吼”说明什么?谁能读出这种语气?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老汉看到一个小伙子挤到了前面,他觉得在灾难面前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了小伙子,吼道„„ 感动三: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此时发生了什么情况?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到最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两个人时,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
②木桥在呻吟着,眼看着就要塌了,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 5.虽然老汉竭尽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但小伙子还是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可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大浪无情的把老汉也吞没了。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齐读最后四自然段。谁能把这四个自然段再读一读?
6.原来,被老汉从人群中揪出的小伙子正是老汉的儿子!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一画面!(出示课件)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7这就是那个村民的好书记,儿子的好父亲,党员的好代表。此时课题“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四、情感升华,课中延伸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献给最敬爱的老汉: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五、课堂总结:
是呀,在面对灾难时,老汉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村民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救生桥,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党和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心桥!板书设计:
16、桥
(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
连心桥
生命桥
木桥
老汉 洪水 人们
(像一座山)(惊慌失措)
教学反思: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在上课伊始,我直入主题:那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在“以读促悟、品味语言”的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说出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支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回归整体,升华情感”的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二是你觉得课题的“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这个“桥”字还包含了哪些含义?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题目的深刻含义: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一座生命桥,一头连着群众,另一头连着党,老支书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圈点,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整堂课上,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老支书人格的魅力、精神的伟大,在诵读声中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得到震撼与净化,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