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0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10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这次期末考试试题由教育局统一命题,满分100分。从总体上看难度不太大,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份不错的试卷。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看图材料分析题三大类。但这份试题期中前占36分,期中后占64分,符合我们经常要求的复习比例。
二、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共20 小题50分,全年级得满分的不少,但是也有个别题目错误率较高,其中第1、4、8、16小题错误率较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
第二题、填空题共21分.第一小题的B、D、F错误率较高,主要是西周与东周,西汉与东汉识记不准确,南北朝和北魏概念不清!另外商鞅和张骞两个名字错字比较多。
第三题、看图材料分析题共29分。第22题,第一小问涉及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和他们种植的作物,学生易混淆,把他们写反。第23题,第一小问,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谁?学生容易把汉武帝的“武”写错。第二问董仲舒名字和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写错。
这次考试成绩差距很大,最高达100分,最低则只有十几分。从这次考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决定成绩的好坏,所以尽管是基础性试题,但是学生依然答不上。
2、知识落实不到位。由于教师一人代全年级6个班将近500学生,人数相当于兄弟学校的二倍,况且和其他学校相比,所以落实起来难度大,效果自然不好。
三、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改进教学方法,精讲多背,提高课堂效率。
3、教师想方设法加强知识的落实。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沛初中初一历史 魏晓燕
2010年2月3号
第二篇: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试卷分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初中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王口镇中学 张学敏
一、整体情况分析
本份试卷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第二部拆料分析题,共4小题35分;第三部分是活动探究题,共1题15分;及格率61.4%,优秀率4.5%,平均分59.4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考试学生分数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现在就对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1、选择题部分:最高的满分,最低的只有14分,这现象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差悬殊,而且选择题所考的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重视不够,得分率偏低。
2、组合列举题部分:学生能基本上取得这部分的分数,个别出错的学生,主要出错在记忆的不够清晰或者做题时过于粗心,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等现象。
3探究题部分:材料题第26题的材料主要摘自课本小字资料。学生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重视不够,导致对材料出自哪里,讲述什么事情不够了解,使得总体得分不高。材料题第30题,这题是学生得分比较高的一题,这题在平时练习中多次出现过,所以学生对这题有比较深的了解,所以得分较高,但也出现个别同学记忆混乱现象。
4、材料分析题部分:第28题,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小,但由于试题联系现实的部分较多,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失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答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得分。第29题,这是考试中出现的开放性题型,能充分依据热点,对学生进行考核与教育,即符合今后的方向,又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这也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四、应对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主要考察第一、二单元的内容,所以,试卷题型总体比较灵活性,下面,我将分别对这次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1、首先,第一题是选择题,共计4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当然,这和平时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2、第二题为材料分析题,共计60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其主要表现在:(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3)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如:第21、(2、3、4)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时,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稍微差些。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现象,为指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今后要注意的有:
1.进一步抓好双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2.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3.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相关学科知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我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试卷分析
唐县长古城乡白沙中学 刘玉妙
一、试题结构及特点:
此次考试为开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8页,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填空)和主观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客观题占60分,侧重对基本知识的考察,主观题占40分。试题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的考察,从难度上看,有的选择题可以直接把书翻到某一页就能够找到答案,更多的选择题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分析题干,与选项。有的选择题,四个选项,可能涉及到三,四个知识点,翻书的话要翻好几页书,甚至翻好几课。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每一个选项都去翻书,就很难得到分。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看来比较简单,但它却注重了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以及知识熟练程度的考查。实际上这一个题的得分并不高,我想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本试题主要特点在于
1、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此套题特别注重问题的情境设置,很多选择题都是以睿智的语言温暖的语调引领学生走进问题情境,既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顺利答题,又道出了该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二、试卷情况:
此次考试优秀率为20%,及格率为48%,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虽然七年级是开卷考试,但在教学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地图的识读能力不强,学生对于重要的地理方位、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一题学生有不少是将三国形成的过程作为答案。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通用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末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选择题、非选择题、参考加分题,共计105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99分。
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2、3、4、5、8、14、15、17、21、24题,都属于直接性的知识点问答,这部分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而6、7、16、22、25题,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对于部分B类学生和C类学生来说就有点难度。9、10、12、13、18、19、20、23题,难度加大,需要分析,对于名词要明确意思,比如23题,要求学生明确民族英雄和英雄的区别,还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功绩才可以答对。
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再加上粗心大意。责任主要是我刚接到历史这门课程,虽然对知识点理解分析的透彻,但还是把握不好历史学科试卷出题的特点,另外,可能检查不到位,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差,且没有做好充足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大题共七个小题:第26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关系的两位人物。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展现的,由于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图片,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大部分学生答得比较好。第27小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也是读图题,试题给两位人物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但是由于第一张图片不清楚,有同学就答得不对。第28题,是古今对比的题,有难度,这个题的失分比较多。第29题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还不错。第30题、31题,是材料分析题,难度不大。第32题,是简答题,概括性比较强,不过难度不大,大部分同学答得还可以。
第三题为猜谜语题,这个题的难度有点大,要求学生的分析问题的灵活性比较高,而且还要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地名和人名。
二、成绩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科目优秀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还有部分不及格的学生。尤其是3、4班的成绩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三、就上述的相关分析,七年级历史学科下半学期的培优目标如下:
1、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努力提高历史成绩的及格率及优秀率
4、认真备课,努力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5、上课过程中,结合相关习题讲解基础知识;
6、增加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7、加强检查机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