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研究方向由学科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设立
个人申请。凡符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遴选条件并能履行其职责的在岗人员可向学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填写《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申请表》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学院考核推荐。所在学院将申请人名单、个人申请表及相关支撑材料在本单位公示 3天,学院学术分委员会按遴选条件并结合本单位学科建设的需要进行认真讨论、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得到会人数 2/3 及以上有效赞成票者,上报学科建设办公室审查。
资格审查。学科建设办公室对照遴选条件,对个人申报材料和学院遴选、推荐材料进行审查,并对遴选、推荐程序进行审查、核实,审查合格者报校学术委员会评审。
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校学术委员会对个人申报材料、学院的推荐材料和遴选推荐程序、管理部门形成的审查意见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得到会人数 2/3 及以上有效赞成票者,确定为我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经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学校发文公布。
学校进行立项建设的学科,每个学科设学科带头人1人,设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不少于3人。学科研究方向由学科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设立。
第二篇:本研究方向对学科建设
本研究方向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以武汉城市圈为样本,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制度的交叉研究,充实与完善了现代区域经济与管理理论,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为申报应用经济学硕士点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研究与学术交流,锻炼和培养一支高素质学术队伍;加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举办专题培训和管理咨询,为湖北省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培养区域经济与管理人才。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省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六大基地之一。本方向重点研究武汉城市圈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新方式、区域一体化与区域治理的新机制、“两型”产业发展路径,为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提供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库、智力支持,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以及在国内外所处水平状况
本方向依托江汉大学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已对武汉城市圈跟踪研究五年。已在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指标、浅层一体化(产业合作、区域合作)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在研究基地建设期将突出对武汉城市圈经济转型与创新、深度一体化与区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一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征、机制、产业组织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二是深化空间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的应用研究和交叉研究,使之成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基础与支撑。
江汉大学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是武汉市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之一,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已与省市政府“圈办”、“两型办”、发改委、统计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连续四年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报告》白皮书,与武汉制造业战略发展研究所相互融合,合作出版《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研究》著作。该方向已经初步建立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数据库及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本研究方向承担了省、市级项目2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EI和ISTP检索8篇,被采纳的研究报告5部,获第一届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一项、第七届湖北省社科三等奖一项。
本研究方向学术梯队由杨卫东、郭虹、黄建文、黄其新、向琳和吴云雁等人组成,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区域治理、区域创新、“两型”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中心主任兼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杨卫东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汉大学校长、现为中共武汉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历任武汉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在国有经济、区域经济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08年以后,主持“两型社会”内涵及发展途径研究、武汉城市圈发展报告等省市课题13项目,主编《中心城市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武汉为例》等著作。《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调研报告)》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三等奖两项。主要学术骨干郭虹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化领域问题,主持武汉市社科基金“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定位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融合研究”、武汉市商务局课题“武汉市经济协作区联合与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省市课题3项,作为第二成员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杨卫东教授主持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编《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研究》等著作,获得湖北省研究奖1项;黄建文博士、江汉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主要研究区域治理,所著《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博弈论分析:对中国分税制重
新解读》入选中国治理从书。主要学术骨干黄其新副教授、博士、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区域资源规划等问题,主持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高速铁路对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等相关课题3项。吴云雁博士、向琳博士等人重点研究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发展问题。吴云燕博士主持武汉市武汉市科技局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下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向林博士在国际三大检索发表相关论文4篇。
第三篇:国内车辆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方向
一、大连理工大学:
在有限元方法极其工程应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各种材料和结构的疲劳分析理论和轮轨接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解决了一批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如:320吨新型凹底平车设计中的刚度不足、270Km/h高速铝合金车体结构轻量化、我国第2代坦克发动机缸盖断裂(该坦克参加了五十年国庆阅兵)以及目前正在生产和运行的高速、提速客车、货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设计制造中作出重要贡献,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AC400机车交—直—交逆变器机组并联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项目研究成果为保持多台逆变器并联向多台转向架异步牵引电动机供电时实时实现负载均衡分配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磁悬浮列车直线牵引电动机的研制”为直线牵引电动机的设计提供优化参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CAN总线控制系统”系列项目研究为机车车辆传动控制系统提供一种可靠的车载总线控制方案,该项目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在机车车辆得到了应用,而且在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研究方向与服务领域
1、轨道车辆动力学
该研究方向以轮轨蠕滑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机车车辆在轮轨蠕滑激励下的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有车辆横向动力学、列车纵向动力学、列车安全性、列车舒适性、车辆稳定性等动力学性能,以及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特性仿真,机车车辆动力学实验研究。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以有限元法对轮轨的蠕滑特性进行分析,此项研究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普遍重视。
2、机车车辆结构特性仿真
本研究方向是基于计算结构力学和最优化理论等现代分析方法,利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针对铁路机车车辆和机械结构的性能仿真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3、轨道车辆控制与自动化
本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是轨道车辆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铁路、厂矿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电动车组牵引动力与传动控制系统以及在机车车辆及电动车组牵引动力的现代交流传动及控制系统的新技术、新器件及列车总线控制技术。
4、轨道车辆运行环境分析与监测
本研究方向在铁路噪声与振动控制、机车微机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的开发、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独具特色。
本学科面向轨道车辆(包括城市轨道车辆、机车、铁道车辆)制造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1、轨道车辆转向架动力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实验
2、轨道车辆制动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3、轨道车辆牵引控制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4、轨道车辆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5、轨道车辆轻量化技术研究及动静强度计算
6、轨道车辆虚拟样车技术开发
二、湖南大学
学院在汽车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汽车碰撞安全设计技术”、“薄板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汽车车身现代设计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特种车辆技术及电动汽车技术研究方面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在“数控高速高效磨削技术与装备”、“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数控群钻刃磨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方面上有突出的优势。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机构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智能CAD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成果累累。学院在20多个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已形成了稳定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梯队。
三、燕山大学
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实力较强。主要科研方向有: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车辆系统动力学、电动汽车、汽车电控技术等。
学生自制的电动车
四、清华大学
本系在汽车动力学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性、汽车车型与车身设计、汽车底盘及发动机系统设计、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与节能及排放净化技术、汽车和发动机测试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科研工作。多年来承担国家八五、九五科技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汽车碰撞试验与检测分析处理系统、15吨6×6沙漠物探专用车、电控汽油喷射技术、内燃机陶瓷材料应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国家级、部委级奖9项。2001年,牵头承担国家八六三重大专项“燃料电池和城市客车”。
五、哈尔滨工业大学
20多年来,车辆工程学科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辆等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建有汽车构造实验室、汽车测试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总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其中大型精密设备有汽车转鼓试验台、汽车整车测试设备、激光快速成型机、反求设备等。
六、山东理工大学
本学科现有车辆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特种车辆及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达2600万元,面积达8600平方米。拥有直流电力底盘测功机、动力传动动态实验系统、虚拟现实仿真系统、Dspace实时仿真、Vector CAN总线开发分析、虚拟试验场分析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
七、福州大学
1、车辆动力学与集成优化设计 2车辆电子、安全系统与智能交通技术 3车辆CAD/CAE/CAM 4 车辆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技术 5 物流设备及其电子控制技术
八、重庆工学院
研究方向 1.汽车测试技术
本方向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理论、试验及评价方法、试验设备、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虚拟试验技术及仪器、新型传感器、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汽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2.车辆传动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从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理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试验与分析技术、新型传动及复合传动技术的基础研究和装置的开发应用、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化匹配,特别是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与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在车辆动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注重提高传动系统效率、产品寿命、经济性以及节能环保的研究。
3.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方向以车辆数字化工程为目标,以车辆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为核心,研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在汽车、摩托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设计中的应用。建立面向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数字化工程研究开发平台,目标是提高重庆车辆工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接轨。
九、北京理工大学
包括:①汽车总体论证、设计、分析与试验;②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与试验;③汽车车身结构和车身造型的设计与研究;④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⑤汽车制造工艺;⑥电动车辆技术。
十、河南科技大学
低速车辆理论与设计、低速车辆传动系统与控制技术、低速车辆动力匹配与节能技术、低速车辆装备技术等方面均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十一、上海交通大学
车身制造控制,汽车电子,重大装备与制造工艺,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机床与特种加工技术,振动、冲击、噪声与控制,电子装备制造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微加工系统,智能维护与故障诊断和CAD/CAE/CAM技术等
十二、同济大学
我院现共有9个研究方向: 1.汽车能源与排放控制;2.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3.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4.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5.汽车电子控制技术;6.汽车运行状态识别与监控诊断;7.汽车发动机;8.汽车市场营销; 9.汽车信息与物流。
十三、吉林大学
本专业通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研究问题,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其一,汽车系统动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多体系统动力学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被动安全性,汽车震动和噪声控制,限滑差速器,液压悬置,粘性连轴器,空气悬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及相关检测设备的开发等。其二,汽车地面系统分析与控制:该方向主要研究汽车与地面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汽车系统工程,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汽车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研究开发,动力传动系匹配技术研究等。
第四篇:根据学科特长选专业
根据特长选专业 高中各门课程对应专业盘点
高考咨询中,很多同学提到自己没有特别的兴趣与爱好,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个性、未来职业定位不很清楚,在选择专业时,这部分同学应该多参考自己的学习特长,根据高中学习的课程,选择大学专业。
在学习内容上,大学的专业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延续。高中课程与大学专业对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或者是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第二类是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此类专业数量特大,主要集中在工学专业之中。第三类是和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第四类是和生物对应,以化学为工具的专业,生物和化学是分不开的。
第五类是和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此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这类专业数量较多,文科生选专业时,主要集中在这个大类之中。第六类是与历史对应的专业。
第七类是与地理对应,或与地理对应,与数学物理有交叉的专业。第八类是与政治对应的专业,包括哲学类专业。此外,还有一类是要求有绘画基础的专业。
还有一些专业是交叉学科,比如说对物理、生物、地理,或者是对地理、数学、物理都有要求的专业。
与数学对应或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数学分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纯粹数学只关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长方形场地的面积,还是长方形木门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有区别。应用数学是要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期间的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都是应用数学。
与数学对应的专业集中在理学、经济学类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大学数学专业课程,一部分是数学在教育、经济领域的应用。与高中阶段数学相比,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变化很大。“集合论”成为数学各分支的基础,“数学结构”,如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等,是主要学习内容。大学数学各分支内在联系越来越深,纯数学抽象化势头越来越大,分科越来越细。喜欢纯粹数学的同学,数学专业可以满足这些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现象的复杂,数学模型被引入了经济分析中。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保险精算、金融工程这些专业,需要以数学中的微积分、概率统计、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大学数学教材分为4个等级,很多院校经济学专业选择难度最大的A级,作为数学教材。保险精算、金融工程这两个专业对数学计算能力要求尤其高,在这两个专业中,计算已经变成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为了突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一些大学开设了经济学基地班、实验班,或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这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经济学家,因此,数学学习内容与数学专业是一致的。
除经济学类课程以外,理学专业中的统计学也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统计的对象就是数
据。统计学的课程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课,主要是各种数学课程。第二部分是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学习阶段,这两个方向差别不大。第三部分是统计学专业课程,如计算方法、市场调查、多元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实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的课程。统计学专业主要有两个方向,数理统计方向和经济统计方向。
除上述专业外,一些专业需要学习一些数学统计的方法,在作作业、做调查时,都要用到这些工具。如社会学、心理学、农村区域发展。这几个专业需要用到的是简单的统计方法,需要学习数学公共课程。
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如果一位同学喜欢学习数学物理,他们可选的专业是最多的。与数学物理对应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专业和理学专业中。
物理与数学是分不开的。他们二者的联系在高中的物理课程中就能体会到了。如果数学计算能力不过关,物理是不能得分的。大学期间也是如此,物理的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
机械结构类
大学物理类专业的一部分是与机械结构对应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此外还有汽车运用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这两个专业也是与物理对应的,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这些专业的专业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由这几部分组成。首先是数学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物理课程,如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机械结构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计算机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制图;电子电路类课程,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习实践课程,如金工实习等。
从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机械与数学,机械与电子结合的非常紧密。机械行业也在逐步摆脱过去的体力劳动形象,已经进入了电气化、数字化的计时代。
着重介绍一下汽车运用工程:
汽车运用工程是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什么是汽车运用呢?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到汽车后时代,2008年,我国国内汽车销售量为938.05万辆。中国成为汽车大国。我国需要大量的汽车后市场人才。汽车后市场是指从汽车下线进入用户开始,到整车报废为止。在这个阶段,汽车的维护和保养要使用零配件,及相应的服务。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汽车零配件销售和汽车修理服务、汽车美容人才。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了物理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路分析等。
理学专业中的物理类专业
理学类中有一部分是与物理对应的专业。如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应用气象学等。
天文学、应用气象学是交叉学科。天文学是物理、数学、计算机三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天文学开设大量的普通物理课程。如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普通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些课程与物理专业的课程是重叠的。学习天文学要学习处理天文数据的方法,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这样
才能把一系列的观测数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应用气象学与天文学有相似之处,也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及数学知识,它是集物理、数学还有计算机三个学科为一身的一个应用型专业。
与电学对应专业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还有一部分电学内容。有很多同学非常喜欢学习电学知识,学到了电路、电阻、欧姆定律以后,对电学非常着迷,喜欢摆弄电路,看到电路图就会很兴奋。这样的同学可以考虑学下面的这些专业:
第一个就是测控技术与仪器,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延伸出一个软件工程专业。
这几个专业都是以学习电学为主的,电学里面这几个专业还分为强电类专业和弱电类专业。弱电类专业即俗称的电子类专业。
电类专业的课程主要为四类,数学类、物理类、电子类、计算机类。
数学类主要有: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以应用为主,证明推导的要求不高。
物理类:主要是大学物理,其中包括电动力学、光学、热学、力学、量子力学等其他理工科普遍学习的内容。
电子类:电路分析、电气技术实践、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路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类:C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Matlab等专业软件的使用等,目的是培养基本的编程能力。
与力学部分对应的专业
和物理力学部分对应的专业有很多,比如,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还有从土木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门针对水工建筑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通俗地说,土木工程是在陆地上造房子,水工建筑是在水中造房子。
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是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源头是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主线为数学—力学—结构。
数学主要指大学数学课程。力学部分课程的基础是三大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考虑到建筑结构需要,还开设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力学知识。结构类课程包括地基基础、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结构抗震。同时辅以工程制图、CAD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结构电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需课程。
此外,与力学对应的专业还有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的一些专业,像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等等,学习的内容包括力学知识及机械结构方面的知识。
与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与化学对应的专业,对数学能力也有要求,是与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这一部分专业主要有化学、应用化学专业,还有资源环境与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专
业、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环境,以及药学等等。
在课程设置上,这些专业都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化学课程这是这些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升入大三之后,会根据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如材料专业会开设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电化学、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物理冶金原理、现代材料研究技术等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技术经济等技术等等。
与生物对应的以化学为工具的专业
生物学研究对象大到生物体个体,小到细胞内分子。第一类是用生物名称冠名的,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产品,比如酸奶、面包;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为基础,在医学领域中,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农业领域中,转基因农作物、杂交水稻都是生物技术的产品。
生物工程对应的是制药行业、发酵行业、生物能源。在制药行业,生物制药的比重很高。发酵的应用也很广,比如啤酒、食醋,是传统发酵的产品;很多抗生素和一些疫苗也是用发酵工程的技术获得的。
第二类集中在农学专业、医学专业之中,就是说针对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体的学科,都属于生物范畴。比如说农学类专业。农学类专业是非常多的。比如,农学就是专门面向大田作物的。有人谈农色变,认为农学就是种庄稼。这确实低估了农学专业的知识含量。农学专业的知识,都是围绕遗传、育种、高效栽培模式展开的。农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大到种子繁育、栽培模式、储藏加工,小到微生物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要把这个专业弄好,是需要知识含量的。
与生物对应的专业,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很多专业类。如,针对植物的,如园艺、植物保护、草业科学;针对动物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还有针对人体的,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检验、中医学、针灸按摩等等。与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
与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专业之中。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文学类专业、新闻学专业、艺术类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文学史类课程,如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又分的很细,如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主要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如欧美文学史;亚洲文学史等。另一部分是语言类课程,学习中国语言的一些规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
上课听讲,课后阅读,是文学专业的学习特点。
外国文学史的课程大致为两类,如语言课程,主要围绕一种语言的听说读写展开。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方式很有趣,除了使用教材这种图书载体,还会有视听课,课堂讨论,课后语言实践等很多形式。语言资料也包括报刊新闻、国外影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比高中单纯学习语法阅读,信息量要开阔很多。另一类是语言文化课程。介绍使用语言国家的人文情况。
很多学校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要,还开设了经贸类外语课程,学习基本的经贸类外语词汇。
新闻学类专业是按照传媒形式分类的。如针对报刊杂志平面媒体的新闻学;针对广播电视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还有摄影、广告学、编辑出版。
艺术类专业也有一些可选择的。如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
与历史对应的专业
与历史对应的专业很简单。主要是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这几个。
与地理对应,或与地理对应,与数学物理有交叉的专业
此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学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和工学的地矿类专业中。
地理科学中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与地理对应的专业。
地矿类专业中的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这些专业都是面向能源领域,与岩石、矿石打交道。需要部分地理知识。同时,因为涉及到矿物资源的查找、勘探,要学习物理勘探方法。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又涉及到机械知识,这些专业也要开设机械类基础课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这两个专业在分析岩石结构、分析矿物资源储备情况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所以也要用到数学知识。
要求有绘画基础的专业
有一部分专业对绘画基础有要求,但是并不列入美术类专业。如建筑学、园林、工业设计。
与政治对应的专业
与政治对应的专业主要是指法学类。如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思想政治教育等。
第五篇:学科课题研究
学科课题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
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郭淑贞 胡佩芬 林敏
宁海县西店小学东红校区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宁海县西店小学东红校区 郭淑贞 胡佩芬 林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再是学生的“群口相声”,而是师生的互动之间的一种学习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也要主动地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程实施的全面铺开,教学中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特别在各级各类的比武课、优质课等评比中,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是课上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或引导进行,看是表现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或讨论有条不紊,课下却难见实效,因为少见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与创新思考。经常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怨言:“课堂上该讲的东西已经讲完、讲清,但一旦测验检查时,学生又好似没有学过一样。”这些言论说明师生教与学活动不同步,课堂实效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只有弄清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并探求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想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提高师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为此,确立了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活动策略的研究”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实践研究,实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有利于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以在教学研究中诊断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教学活动,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有利于构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规律,概括出“课堂教学理论框架”。
3、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外已进行了很久很多的探索,且有不少的成功经验与模式。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当今知识更新异常之快,照猫画虎难以应对。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异常凸现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在教育大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不落伍。本课题研究置身于学校开放教育的背景中,立足于超越传统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时空,重构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四性”(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差异性)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紧扣“五开放”(开放的课堂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创造性地进行开放式教与学的师生活动实践研究。在学校全面实施开放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策略的研究”是对开放教育理论成果的消化和应用,是对开放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细化,是开放教育理论与开放式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进行的教学效益研究,以丰富学校教育特色的内涵。
本课题采取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学生参与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将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重点,利用我校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的优势,发动教师全面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既促进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二、研究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民主气氛仍停留在表层。新课程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全力的付诸于教学行为之中。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新课程改革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教学目标观;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倡导创新、建构的课堂教学观;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树立科学的效益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如下的研究目标:
1、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规律、方法;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进行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全镇在校小学生,利用课堂师生学习活动展开提高实效性的研究。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网上查阅资料、教师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研究成果、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两个方面展开: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心理、身体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研究等。教师方面: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研究等。
① 行动研究法:由备课组长牵头,全体语文教师协同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通过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问题。
② 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充分解剖,总结经验和规律,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③ 反思总结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④ 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利用语文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理性认识。
五、实施过程与主要措施
(一)抓好“四落实”,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1、组织落实:
自我校申报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项目,批准为县级课题后,首先成立了以郭淑贞为课题总负责人,由教科室主任叶云霄老师安排策划并组织落实,具体规定了研究的重点和组内分工(详见课题实施方案)。由教研组申报子课题,教研组长任子课题主持者并负责组内研究。
2、管理落实: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的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研究步骤。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到“三必须”:首先,课题组成员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对组内成员或其他教师每人每月至少听一节课,同时认真填写《课堂观察表格》,记录并分析师生互动的“质与量”,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一次的课题会议,并检查总结汇报研究情况,及时交流。学期结束完成书面总结或撰写论文。
3、学习落实: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高度重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力求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做自身的努力。
①认真学习了有关合作、互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鼓励课题成员加强自我学习,掌握“互动”的内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校对课题研究也应采取特殊政策,允许教师自己购买有关的书籍,优先予以报销。
②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③邀请教育专家现场指导,拓宽课题研究信息渠道。
④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充实理论水平。鼓励组内成员互相观摩,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4、目标落实:
在认真学习、领会各实验阶段计划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即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具有合作互动的情感,养成合作互动的品质。通过互动让学生找到互动的途径,掌握互动的方法。通过互动的研究让教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二)明确要求,保证实验内容的实施
1、逐步提出要求,学会合作和互动
任何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也就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反映课堂秩序混乱,喧闹声很大,学生各行其是,没有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方法虽然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耐心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为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教师采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会合作。例如三年级 老师结合班级特点,多次开出体现合作互动的研究课,在摸索和借鉴中逐渐总结出合作互动的一般套路,像 老师在开始进行互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人人都要勇敢地发言,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鼓励,班级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再提出第二个要求:一个人说话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且不能弄出响声。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学生之间有序的、科学的、友爱的合作互动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各班学生的合作互动意识得到很好的加强。
2、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互动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作为“观众”、“听众”。为了充分运用这种优势,在学习内容上应丰富多样,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才进行合作讨论,像互相认读生字,互相检查书写,交流学习方法,小组游戏学习、学习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例如,老师在《杨氏之子 》 这一课教学时,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语言。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然后.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试着演一演。另外,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合作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基本上达成共识:
1、互动要尽量采取民主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这是保证合作互动有效地进行。
2、互动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指导,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课堂中的静与动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3、互动时,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合作互动的任务应该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使每一节课同学们都是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
4、互动的时间要适中,这个时间应以学生的情绪变化而定,老师要做到仔细观察,掌握课堂发展态势,必要时对各个小组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合理分组,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的策略。
1、建立小组是合作的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实施的前提条件。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如“自由组合式”,易相处的几个同学依据自己共同的兴趣而组合在起;“指定组合式”,就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将某些特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小组;“优化组合式”,就是通过前两种方式相互融合,组成班级新结构。小组成员素质的分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优优”组合,即全部是优生组合在一起,这对“小教师”的指定、活动、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中中”组合,即全部是中等生组合在一起;“特定”组合,就是组合在一起的全是学习或品德有待于进取的学生。这三种分配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在上课时可以将优秀生以“小教师”的身份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也可以采用“优中”、“中后”组合和“优中、优后”组合,这两种组合方式,非常适合各组成员在优生的带领下随时合作讨。同时老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2、每组安排小教师,小组长,确定职责,是保证互动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这样既保证了小组活动的进展有序,又能使个人的努力真正与小组总体工作想协调。因为我们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是比较多,四人的一个小组,需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各异,确定职责,分工合作。生成方式:小组长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本组成员民主推选或者轮流“执政”;“小教师”亦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学生民主推选,遵循“有能耐者上”的原则,如知识掌握的程度、表达能力等,所以在上课时教师有时可以临时指定谁当“小教师”。小组中两者存在模式:小组中只有一位组长,兼职“教学”和“行政”的功能;小组中只有“小教师”,不但履行“教学”功能,还要执行“行政”功能;小组中设小组长和“小教师”各一名,两者各负其责;“小教师”全部集中在若干小组中去,其他各组各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可以将 “小教师”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
3、理顺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实践。互动活动的内容与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很多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我们课题组经过几次实践和研究,确定我们课题组还是按照最基本的互动的流程,就是:导学入境,确定目标→启发引导→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提高→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从我们课题组开始实施学习策略研究一年多来,老师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改正、边提高的方法,由初步的接触课题研究,到深入地展开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感觉到自己在理论和业务上较之以前有了质的变化。根据已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班级同学反映,课堂实施合作互动对于他们来说一是新颖,二是给了他们真正的自主。参与课题研究的任课教师也认为,课堂教学实施合作互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意识,起到其他教学方法并不擅长的教育作用。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一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能力,这种状况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甚不合拍,如何才能改变这一情势,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而新课程改革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通过课题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交流,必须互相帮助,妥善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这种交往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产生心理相容,体验到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互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合作小组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上他人。尤其是那些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来说,对于被接纳和自尊心受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效应。
(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的民主。
互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种人人参与的学习方式,避免了目前班级授课中集体教学不可避免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处旁观、旁听的局限。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四)课题研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对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来说,通过现实的课题研究,发现教育问题,制定对策,对研究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动的鲜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另外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上升到理论水平,就形成了科研论文。王老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发表于《宁海教育》2010年第三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处理好动与静、质与量、堵与放的关系,对其他教师也有借鉴意义。(语文组论文)
七、反思与探讨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虽然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有了些许进步,教学效果也自认为比较明显,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合作互动的理论觉得还不够深入,局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里,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困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个别教师对互动的简单理解,重形式轻实质,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很好实现原有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模式,核心问题应该是互动的实效性,而有的老师却误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交流就行了。在课堂上也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反正只要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是顺利过关了。长此以往,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在“合作互动”幌子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而能够完成任务的同学也会灰心,合作方式就会不了了之,互动成了相互之间的闲聊。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互动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我们有时也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有的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我们课题组的年轻教师真正做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总觉得我们组的课题研究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以,针对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要求教师在教案本的后面写上教学反思,在每周常规的教研活动时提出来,然后以备课组为单元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或成功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或案例,再到课堂教学中实施,看效果再做进一步的研究。过去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可以说是“边学边教边做”,对合作互动的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的反思有时也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们继续进行课堂互动的研究就要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在理论的学习上要更加认真,还要多读、多看、多记录有关合作互动的理论,并能够真正地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八、参考文献及书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3、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施建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余文森.新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J],北京:人民教育,2004(3).7、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8.〈〈语文研究性学习综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年第2期)
9.《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四期)
10.《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