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8: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

第一篇: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

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

[摘要]《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巴金进一步深入开掘出反封建主题。文章在叙事方面,从两条线索展开情节,并于矛盾冲突的三个从面紧密结合,组成网状结构。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作为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它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无技巧的美学理想的同时,也使这部作品定格为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平。

[关键词]《寒夜》,艺术成就

掩卷沉思,我们不难发现:从青春洋溢的《激流》到暮色深沉的《寒夜》,从《激流》中爱情乌邦托的建立到《寒夜》乌邦托的破灭。从激流中思考知识者命运的一元思想模式到《寒夜》思考知识者的多元思想方式,从《激流》对生命悲剧的偶然性的怀疑大《寒夜》对生命创伤者的必然性的挖掘,巴金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走过了漫长的心路了历程,而支撑他前进的动力无疑来源于他对俗世中知识者个体文化命运的真诚关注,在于他对生命本体形态最真诚的思考。更在于他对写作艺术的最真实的不懈追求,《寒夜》也因此成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没有它,巴金也许会滞留于其“家”时代的激情而失去他对生活更深层的思考,他的整个创作系统会因此而逊色许多。因此《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清晰明了的反封建主题

在《寒夜》里,作家继续了反封建主题的开掘,主题更加深沉、疑重 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证实了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变。

《寒夜》中,是新人组织新家庭。汪文宣和曾树生都受过新式教育,且以新的方式结婚。虽然生活的压力使他们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小家庭在尚未收到冲击时还维持的不错。然而汪母的加入使家庭充满了不和谐的音符。汪母早年也是读书人,但是思想里充满了封建残余。这导致她对媳妇有种种看不惯。首先是媳妇那种“花瓶”的生活,根本不像一个妻子样。其次,因为媳妇和儿子没有正式结婚。她在争吵中骂媳妇是儿子的姘头,虽然是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但也可以看到她潜意识中对新式婚姻的鄙视;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是类似焦仲卿母亲的变态心理—寡居者对婚姻幸福者的嫉妒。在这个家庭中,儿子和媳妇和和美美,母亲却成了第三者。这对于一个做惯了家庭重心的寡母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她再也不能像焦仲卿母亲那样“捶床便大怒”逼儿子“休”了媳妇。可是,她似乎对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形式排斥了媳妇;而且汪母的等级制度心理也起了相应作用。在封建家庭中,媳妇应该是她的下级,她有权将痛苦发泄到媳妇身上,这是弱者对更弱者的压迫和抱复。可惜媳妇已经是新的类型,个人的权威无法确立使得她进一步伤害新家庭的核心——儿子和媳妇的感情,使她的个人成了两人仳离的直接原因。

同时金钱的因素在这部作品中也日益明显。由于汪文宣的无能,家庭的一半重担要由曾树生来承担,而且她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汪母一边憎恶媳妇一边要用媳妇赚的钱,这种屈辱感加深了她对媳妇的不满,由此导致了家庭纠纷。经济的问题在家庭分裂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此看出,巴金对金钱的谴责已经参加到现实的抗战中去。从封建财富造成的堕落和资本的冲击两个方面可以看到金钱的罪恶;金钱不仅摧毁传统封建家庭而且破坏新式家庭这样主题的开掘也就更加深入、客观。

在这部作品中,巴金进一步延续了《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主题,并且谴责金钱的罪恶,加强了对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批判。在现实社会状况的描绘中。巴金开始思考伦理道德的困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作品就不再停在对现实的描绘上,而且深入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不再一味呼求新思想的胜利,新社会的到来,而是反思新思想应该以何种方式和传统的美好方面达成一致年。这表明了作集资思想和创作的成熟。与早期相比,巴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技巧使得自己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充分体现了他40年代的小说创作特色,使得他的小说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交错严密的网状叙事结构

《寒夜》写的不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事。而是几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具体说写的是1944年底到1945年底小职员汪文宣一家的生活。男主人公汪文宣虽然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汪文宣的遭遇却是抗战后期重庆千千万万个小知识分子的真实得其同遭遇。作品中的人、事、景、情都是作者耳闻目睹的。同时作者又十分注意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力求通过心理的发展变化来表情达意,这就决定了该小说既具有叙事结构的特征,又具有心理结构的特征。我们单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小说成功地运用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并于矛盾冲突的三个从面紧密结合年,由点及面,由面及体地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一、两条线索

小说主要写了汪文宣一家的悲惨的生活经历,这是情节是主线,同时,又写了抗日战争的发展状况,这是背景线是副线。小说开篇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社会生活氛围,接着就介绍了人物、事件、主人公汪文宣、赠书生这对夫妇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当初,他们意气风发由自由恋爱而同居,并希望献身教育事业,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一家人过着和睦的生活。然而,战争“轰毁”了他们的理想,现实更逼迫他们不步走向灭亡。这里随着战争发展的起伏;战势紧张时汪家就会掀起较大的波澜,战势平缓时;汪家也会暂时显得平静。反之,我们也可以从汪文宣间的日常生活关系看出时局的发展情况。这两条线索一主一副,互为表里,时而平行发展,时而交错进行,从而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二、冲突的三个层面

(1)家庭冲突

笼罩《寒夜》全书的是汪母和儿媳互相争吵攻击的阴霾。汪母不喜欢儿媳妇,因为一则媳妇不是像她年轻时那样的女人,不是对婆母十分恭顺的孝顺媳妇,二则,她看不惯媳妇一天打扮得妖形怪状,上馆子、跳舞、过那种“花瓶”生活;三则儿子爱媳妇胜过爱她。[1]P507——508 而在五四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里成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曾树生偏偏不理婆婆的陈词滥调,而且还常常让她碰钉子,有时干脆反唇相讥。同时,在汪家,步子,夫妻之间也有矛盾。汪文宣既孝顺母亲,又爱恋妻子,他两面劝说,希望她们婆媳能达成谅解。而事实上,她们不仅没有互相谅解,反而彼此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由于汪文宣不能坚定的站在哪一方。所以母亲责怪儿子爱媳妇甚至爱她,媳妇则埋怨丈夫优柔寡断太“老好”。

(2)社会冲突

《寒夜》把描写的笔触深入到重庆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汪文宣、曾树生都是老实善良的“小人物”,他们曾有过积极的理想,但是被战争毁灭了,汪文宣从一个富有理想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缩手缩脚,胆小怕事,“什么都能忍受的老好人”,曾树生葱一个生机勃勃的女性变成了一个银行里的“花瓶”,汪母从一个昆明才女变成了一个“二等”老妈子“,与汪文宣相处不错的同事,也变成了打掉他饭碗的帮凶。于是这些善良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将来,寄托在抗战胜利上。但是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毁灭了。他们希望最后姗姗来迟的抗战胜利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中凄苦地死去。

(3)自我冲突

汪文宣非常希望妻子能留在身边,但又屡次劝说她离开自己到兰州去。他对妻子与陈主任交往感到万分痛苦,但又觉得他们才真正般配,自己与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会喝酒,但遇到唐柏青都喝得酩酊大醉。他常想你们就是会欺负我,这太不公道了,可他从来不哼一声,只是温和地顺从。如此激烈的矛盾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并促使她最后走上灭亡。

曾树生是一个热情好动,动摇不定的女人。在是否去兰州的问题上她不会说不去一会儿说让她考虑考虑,而后又说不要去了,最后又决定去了。这样反反复复,曾树生每作出一个选择她的灵魂就会受到一次严酷的拷问。

小说从汪文宣的家庭冲突这个点出发,横向拓展到社会冲突,纵向延伸到自我冲突,并通过两条线索的勾连而交织成纷繁复杂而又严密的网。这就大大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从而使人物的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揭示了汪文宣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寒夜》的出现显示了巴金在艺术结构上对传统“情节小说”的突破,形成了新的艺术结构方式。

浓厚真切的悲剧艺术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2]P268巴金后期创作常常提出一些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似乎可以堪称2222它为“社会问题小说”[3]P209,但《寒夜》却更应称得上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作品描写的是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的分裂,写的是凡人小事的悲剧,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但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悲剧”[2]P270一切不幸,贫穷、失业、疾病都与万恶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分不开。小说中所展示的一切都了无生气,读来让人有一种厌倦和窒息感,厌卷又让人沉思。小说在批判的基础上,结合着社会背景和环境来写故事,显示了动人的悲剧艺术力量。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性。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巴金在叙述故事进程之时,时刻不忘点缀故事的战争的背景。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的抗战背景才是作家着重渲染的。当然,作家关于抗战的直接叙述不多,但仅有一些细节描写却道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第一章里,当空袭警报响起来时汪母并不肯一个人先走,他说:“就是炸死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像这样过日子,还不如炸死好”。说这是汪母的自哀自怜,倒不如说是作家借她之口说出“I acuse”(我控诉)。小说中母亲,儿子、媳妇三人常在关键是用抗战即将胜利的借口安慰着对方。可当抗战胜利终于姗姗来迟时,在庆祝的鞭炮声中,人们的喜乐也只是那短短的一瞬,该发生的悲剧还是要发生。作家汪文宣瞑目在胜利之时不能说没有寓意。诚然,战争毁灭了人,可社会悲剧的酿成不仅仅是战争本身带来的。抗战胜利并没有带来社会制度的改变,个人的理想依旧是个泡影,不合理的制度才是造成一切不幸和灾难的根源。作家所要控诉的大概已不止于战争本身。贯穿作品是值得凄凉的意境便又很自然地联想到作品真正所要暴露的是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

从文化观念上看《寒夜》就会发现这也是一部文化悲剧小说。笼罩全书的是汪母和树生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这种争斗并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的性格冲突,它既包含有新旧思想不可调和的因素,又能折射出作家本人对新旧不同文化的悲剧审美心态。书中婆媳二人各处一极以致矛盾重重。两个争执时各执一词,咄咄逼人,他们凭借的是各自的文化观念。对于传统礼教的坚定使汪母格外得意自己的明媒正娶。她攻击树生最有力的语言就是:“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十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出花轿接来的。”对此,媳妇毫不示弱:“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这种婆媳间无休止的“战争”已不是出于一般意义上的描写,其中既有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又牵扯到特定文化观念制约下的人性悲剧的探讨,充分体现了巴金作品悲剧艺术创作的闪光所在。

魅力独特的现实主义特色

《寒夜》这部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已经从全面揭露和抨击社会各方面的弊端的风格发展到视觉范围缩小为一隅小事,只集中写了汪文宣和他的血痰,却深深震撼人的灵魂,深刻控诉了就社会的罪恶。它之所以能经历数十年的而仍然闪烁着思想和艺术光泽,窃以为是与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写实风格紧密联系的。

这部小说现在圆满的人物塑造上,又发展了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特色,倾全力展示了主人公汪文宣复杂、真实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挖掘这个小人物的灵魂,实现了创作的新探索,使这部小说跻身于文学名著之列而毫无愧色。

作者善于组织矛盾,并且通过多重矛盾项交织,而置人物与矛盾交点之上来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作品中,汪文宣始终处在家庭矛盾的交叉点上。他既是爱母亲的孝顺儿子,又是爱妻子的善良丈夫。本来应该会说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作品结构巧妙也就恰恰体现出来;作者把矛盾展开在度过了十四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出于双重危机的边缘上。从家庭经济生活危机来说,物价飞涨,开支增加,又偏偏染上肺病,加上时局动荡,战争恶化,随时威胁着所有人的生存。人们在这个时候,“生活这样苦,环境这样坏,纠纷就多起来。”(关于《寒夜》)本来应该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变成了相互伤害;从精神生活的危机来说。维系夫妻生活的共同理想破灭了。表现对习俗不满与挑战的同居成了被骂,被攻击的口实,也成了无约束力的夫妻生活的表征,而所受的高等教育,用非所长,一个不情愿地当了私人银行的“花瓶”一个痛苦地成了半官半商图书公司的小职员,人格和身心都受到了轻视。这种痛苦给夫妻关系的破裂种下了近因,而折射在汪曾两人内心深处展开了各自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又巧妙地安排了各自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又巧妙地安排了一对婆媳矛盾。而婆媳之间的不和所造成的冲突又间接地转化在汪文宣身上,这更增加了汪文宣内心的痛苦。在社会关系上,汪文宣始终处在矛盾的交点上。唐柏青的惨死增加了他精神负担,钟又安的暴亡,加重了他内心的不安。他一丝不苟地工作,但工资不高受到工友的歧视。他看透现实黑暗而又不敢公然发牢骚。当他

对到歌功颂德吹捧当局的改革的校样时,连声发出“谎话、谎话”的抗议时。但上司要他写一篇吹捧一个候补中委的“名著”广告,他不得不从命。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死亡。作者从描述这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又时刻不忘名血痰的细节,直到他离开人世。血痰于是就成了汪文宣精神痛苦和疾病折磨的象征。无疑,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升华了这个小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给人永远难忘的印象,这与作者有过患肺结核的经历和备受生活煎熬,同时目睹众多亲朋好友在肺病折磨下丧生是分不开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抓住小人物痛苦生活的典型特征;肺病患者的血痰,反复描绘,强调,抓住读者的思维。沥呕自己的心血倾诉自己和人物同化。通过典型事件的真实描绘。让读者与作品人物同化,以情动情,充满了人所经历过的情感活动。

鲁迅先生转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说:“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与人。是在高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穷人》小引)用来赞美巴金也是当之无愧的。巴金的作品《寒夜》正是在继承了“五四”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之上发扬了《激流》三部曲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作了新的探索,而且以其独特和卓越的创作成就证实了自己的作品符合四十年代文学创作高潮,“在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中已经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奏出了一曲和谐优美的现实主义乐章。

无技巧艺术的美学思想

巴金对艺术的真实始终有自己的追求。早期他强调的是真实感情的倾吐,其后转自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但无论如何,他都非常重视作家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作用。他的感情丰富强烈,从不掩饰自己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评价,但他也从不离开客观现实去反映个人的空想。为了创作真实的作品,他在此时实际上已开始追求无痕迹的技巧,这在《寒夜》里表现得很明显。

在巴金时期,浪漫主义的激情常常使他的作品种出现戏剧化的场面,或者想象的画面大于现实的描绘。在创作中篇小说《雪》时,也许受到了左拉的影响,开始比较重视客观生活的细节的描写了。到创作《秋》的时候,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几乎已经成熟。而《寒夜》则完全达到了不资炉治。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在《寒夜》中没有任何人为安排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凡的。,从小说的第一页起,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把人们带进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典型环境:战争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死亡„„小公务员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展开的。生活的艰难造成了婆媳失和,无穷无尽的争吵又导致家庭破裂。作家把人物性格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命运的根源。

在《寒夜》里作品的情节被淡化,造成强烈的真实感的是作品出数的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由于意识流的大量运用,意识流成了一种语言。作家潜入人物的内心追踪他的思想意念甚至十下意识的心理活动,把一切的景物、事件都融入到他的意识流中去,同时把他的内心活动不断诸到他的行为举止、生理感受上去,把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的评价都融入到叙述中去。在《寒夜》中,作者冷静地表现着一切。反而又让作品以客观呈现感人肺腑。正如高行健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中所说的:“本世纪以来的现代小说家们的精神努力,概括起来,可以说是把自己隐藏得更深,却想方设法让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把故事编撰的旱季抹的越淡化,让小说中在创造出来的升高或显得更真实可信。:[5]从作品的叙述技巧,不难看出,整部作品在结构上仿佛没有刻意的布局,情节的每一场起伏发展都是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推进,使人读了不觉得是在读小说而如同进入了现实生活本身一样的自然朴素,浑然一体。国外有的评论家这样赞扬说:“《寒夜》是这样一部杰作,它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是真理的片段,生活的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6]

诚然,巴金的小说如高山大海,评赏家更迭失出穷,用不着我们这些泛泛之辈跑出来品头评足。然好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被埋没。笔者认为,巴金的《寒夜》不仅是其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期骤然停止的标本,不仅代表着他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着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巴金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谭光辉,巴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巴金寒夜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6]载法国《世界报》19785月5日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5期

第二篇:浅谈寒夜

浅谈《寒夜》

1944年的中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中国人民一边饱受着

战争的创伤,一边又带着对未来总能好起来的憧憬中。这一年巴金在陪都文化生活出版社供职。出版社在五一路一幢临街的三层楼里,那幢楼房是重庆大轰炸后将就断壁残垣改建的,巴金在阴暗潮湿的底楼分到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小屋。

冬天的夜晚,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一位名叫赵家璧的人来小屋找他,这使巴金想到了在他住的这幢楼的三楼上,住着这么一家子———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媳妇和孙子———祖孙三代四口人。他们的悲剧令人扼腕。此时已近午夜,天气愈加寒冷,巴金的心也变得寒冷起来。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真像这漫漫寒夜啊,恰好正在筹划一部长篇的巴金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决定就把小说取名为《寒夜》。此后,巴金每天夜晚都蹲在小屋里写《寒夜》,一直要熬到夜深,才提上热水瓶去街上的茶馆里打回开水,暖一暖冻得冰冷的手脚。他写得并不顺手,当窗外传来春鸟的啼鸣时,他索性搁笔不写了:“既然写不下去,就等来年再写吧。”

次年的春、夏、秋三季,巴金虽然没有动笔写,但他的心里却惦念着《寒夜》,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在他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当冬天再度来临时,他从柜子里翻出未完的书稿,又在寒夜里奋笔疾书起来。冬天结束时,《寒夜》终于杀青了①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

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②

曾几何时,汪文宣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也有过最美好的梦想,也曾雄心勃勃的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希望能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他对同学曾树生的爱令他迸发出耀人的热情,他们恋爱、同居,甚至连婚礼也不要,这是一位多么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新一代青年啊。可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垮了他,使他成为了一个懦弱,胆小、对外界过度敏感的人。即使是上级的轻声咳嗽也令他惊恐不安,总以为得罪了上级。他自卑、多疑,他爱自己的妻子,当他对妻子产生怀疑的时候,却又止住了上前询问的念头,可望为妻子买一件礼物却因为囊中羞涩而计划搁浅。于是他“只有垂头丧气的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

与他不同的是曾树生的形象,她具有更为复杂的性格,她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却又内心孤独苦闷;她原是一个热情活泼、追慕幸福和自由的新派女性,但是残酷的现实既摧残了她的丈夫,也毁灭了她自己的理想。她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产生冲突。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却又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而婆婆的不喜爱又促使了她更快地离开她的丈夫。她的悲剧就在于在苦难的命运面前想要挣扎和反抗,追求幸福和自由,但是却又找不到正确的反抗道路和生活道路。

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那就是汪母,汪母对这个家庭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对把曾树生从汪文宣身边推向那个陈主任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母所受的主要是传统教育,信守旧式的家庭伦理道德,情感世界非常狭隘,与曾树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婆媳间达到了一种“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的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但是巴金却并没有把她写成反面人物,在写她的蛮横和刻薄的同时,也写了她的善良、正派、能吃苦耐劳、热爱儿孙等美好的品行。这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之中,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③

《寒夜》这部小说从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写起,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狭小的生活窗口,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打开了一扇门,这部小说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面貌,赋予了这个以“小人小事”为题

材的小说以深广的历史内容。其次,用笔极为冷静,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有深度。

《寒夜》中主人公的生活是一场悲剧,造成这一场悲剧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正是为了这黑暗的社会,吞噬了他们的理想,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文中汪文宣夫妇都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忍着酸楚,做着那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软弱之外,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击垮了他们。是他们如此受苦的就是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汪家的悲剧,婆媳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传统意识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一大碰撞。汪母成为推动曾树生离开汪文宣的一大动力。汪母受的是最传统的思想教育,她看不惯树生的“花瓶”生活,为自己是“花轿”接来的而沾沾自喜,讽刺树生是儿子的“姘头”,却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感受,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树生并不被传统所束缚

“你是他的姘头,哪个不晓得!我问你:你哪天跟他结的婚?哪个做的媒人?”

他绝望地用棉被蒙住了头。

“你管不着,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妻昂然回答。

“你是我的媳妇,我就有权管你!我偏要管你!”母亲厉声说。

“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妻冷笑道。“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煤人。”

“你挖苦我缠过脚?我缠过脚又怎样?无论如何我总是宣的母亲,我总是你的长辈。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母亲咬牙切齿地说。

树生虽然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却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于是便去社会上寻找,这是汪母非常看不惯的,她总想摆脱树生,可是他们的经

济来源树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并且她的儿子很爱她,这也是她无法容忍的,她不能容忍她的儿子爱媳妇比爱自己多,可是她却没有考虑过她儿子的感受,这也加速了汪文宣的毁灭。

除了以上两点,主人公的懦弱、不反抗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汪文宣的日子其实极其苦闷,可他却从来不敢吭声,现实生活把他从一个有志青年逼迫成了一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人,他为了公司耗尽心血,每天认真工作而现状却依旧不尽如人意,而他的不满却从来没有爆发过,即使身患重病确认要坚持上班,而他的不满他渴望宣泄的愤怒却只能埋在心底,从不敢表露。

在《寒夜》中巴金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凸显她内心的挣扎、矛盾、彷徨。把树生内心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文中,曾树生比汪文宣要积极得多,只可惜的是她选择了一条不是那么正确的路,她靠着生得漂亮,会打扮,谋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位,提高了生活水品,可仅仅依靠成为一个“花瓶”是远远不够的,但她却选择了这条路,尽管她的内心深处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她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从社会环境进行考虑,脱离社会的个性解放是不现实的。

《寒夜》这部小说里悲剧的形成,一方面同主人公本身的思想性格弱点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当时的社会情况极其复杂: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人民生活窘困,疾病缠绕,工作环境腐败混乱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而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使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小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尖锐的批判力量。④

注释:①出自百度文库“《寒夜》写作背景”

②百度词条

③④巴金《寒夜》赏析

参考文献:《寒夜》 巴金

《巴金论创作》 1983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三篇:诗经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第四篇:寒夜读后感

《寒夜》里的呻吟

捧起了《寒夜》,静静地聆听巴金心中的呻吟。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作者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读这篇作品总觉得很压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会压迫,对这个社会、家庭明明有无数的不满、无奈、控诉,却只能压在心里,一个人承受。作品第四节写到他和妻子争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办公的门前,犹豫不决:“万一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他们中间只有同居关系,他们不曾正式结过婚。当初他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他却后悔他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终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无法随心所欲,总有那么多的顾虑。他总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声,又连忙把下面的话咽在肚子里。”

渐渐地我的鼻子、眼睛开始颤抖。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汪文宣心地善良,从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到活下去。可是时代不允许。战乱冲击,生活艰苦无奈;母亲和妻子争吵不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工作老实耐劳却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缠身无法医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无计可施,他的手足无措,他的良善悲悯,他的老好隐忍,让人不禁心痛怜悯。可是这个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在后面指挥他。他不放抗,也无力放抗,于是成为了牺牲品。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汪文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

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让时光机回到我们的时代,汪文宣的影子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呢。官商勾结,房价高涨不落,底层民众买不起房子,也无力呻吟,只能接受,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蜗居”。看着我们的官员们以GDP高速的增长为傲时,我们不禁想问了:“如果加上人均呢?”当权利被为官者紧紧握着,当社会被不公平冲蚀,底层民众的保障在哪,他们的呻吟有人听到吗?会有人愿意聆听甚至给予帮助吗?陪伴他们的难道就要是一个又一个的社会主义的“寒夜“吗?难道他们就要像文宣那样苦闷:“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种人的。我们奉公守法,别人升官发财„„”“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不该活呢?”当苦闷积淀无处宣泄,“我们只能拼命喝酒”借着酒精的作用麻痹自己,这样的他们才不用再抑制自己。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在私立银行当职员,每天上下班,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说会笑,做好“花瓶”的角色就能拿到不错的薪水,过着不错的生活。文宣的母亲念过书,是个才女,却要沦为“二等的老妈子”,成天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可以理解,在那样战乱的年代,教育被撞击,学识被忽视,懂得谋生成为头等重要大事。

可是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这种现象却仍然显而易见。高校大学生失业率高升,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他们口中的底层工作,而学识不高但社交能力强的人却能赢得一番闯荡的天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控诉社会的不公平。固然,这种现象是社会人才储备管理分配模式的不合理,但是,大学生本身就没有错吗?成天就会埋头读书,以学习绩点高为傲,而一旦接触社会,一切变为零,社交能力差,不懂得与人交流相处,工作能力差,为人态度不端正,试问这样的人才有公司愿意投资吗?社交能力是门博大的学问,不是课本知识所能教会的,拥有这门学问的人也是经过无数的磨练才铸就的,在看到别人光环时别忘了别人背后的付出。所以说,大学生只有在注重学业的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是金子才会发光。否则,只是一味的在寒夜里呻吟,又有谁愿意聆听呢?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彼此相爱却又相互损害,她们都追求幸福却因为时代观念的不同而争吵不休,她们都深爱着汪文宣,可是,在她们的爱里充满了自

我的扩展。而汪文宣夹在中间“没有办法把母亲和妻子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人间选取一个,永远都是敷衍和拖”。再多的愤懑也只能在心中宣泄:“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为了生活,我只能忍受”他时常拿这句话来答复他心里的抗议,对付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母亲谈话成为了“例行公事”。

小说第六节写到:“他静静地听着母亲慈爱的画,眼光在菜上盘桓了一会儿,他看到粘在碗边的零星的饭粒,他觉得一阵心酸,他只想倒在床上痛苦。可是他仍然低着头用唯唯的答应口吻敷衍他母亲,并且不管自己有没有谱胃口,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挟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

树生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母子情怀,“她不关心小宣,小宣也不关心她。他们中间好像没有多大感情似的。”战乱生活的压迫,顽固保守的传统观念与追求自由幸福的新潮观念的冲撞,亲人间的感情贬值,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多么的悲哀。

回想起我们自身,为了学业,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压力与距离让亲人间的感情渐渐疏离,只能借助通讯工具,可是拨打的概率也在逐渐减少,当生活被逼迫,亲人也就无暇顾及了。当爱被轻描淡化,当亲人渐渐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剩下的还有什么了,不过是一个为利益抓狂的躯壳罢了,可笑的是,人们似乎还引以为豪。悲乎哉!

对于树生,听到了很多骂声,可是我却对她表示同情。她“没有温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丈夫,极端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婆母,争吵和仇视,寂寞和贫穷,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她有着一颗追逐自由和幸福的心,却被世俗的牢笼所困。

小说第十七节里树生有这样对文宣母亲的抱怨:“她恨我,她看不起我,她刚才还对我讲过,我没有跟你正式结过婚我不是你的妻子,我不过是你的姘头。她骂我不要脸,她骂我比娼妓还不如。我可怜她没有知识,我不屑于跟她争吵。”“如果你不另外找个地方安顿她,我就跟你离婚!我们三个住在一起,一辈子也不会幸福,她根本不愿意你对妻子好。你有这样的母亲就不应该结婚!”婆母的刁钻谩骂无法阻止,矛盾无法调和。一味的挣扎犹豫退让却让自己的丈夫更痛苦。

离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再看全书的结尾,抗争胜利了,按理说痛苦的生活应该结束,迎接的是美好的生活。可是,人们却说:“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到了胜利楣。早知道,那天真不该参加胜利游行。„„”胜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又把希望逐渐拿走。作者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呦,黎明~”因为,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残、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明”了。

寒夜里,我站在风中,深深的打了个寒战,用尽所有的力气试图发出一句呻吟,可是,喉咙卡住了,只能默默吞咽„„

2010汉师

第五篇:寒夜随笔

寒夜,还是那般的静谧。如湖水般宁静和默然,稀透着悠悠的星光

我抬臂熄灭房间里,那盏散射暗白色的灯,墨黑的夜色瞬间挤满小小的房间。关闭那似乎已然是种依赖的手机,静静躺在自己的床上。转动着眼睛,端详着笼罩在房间的夜色,思量着这混沌夜的来径。也许是被层层纤柔的纱遮盖住光亮,夜才会显得如此的灰暗。又或许头上那盏明灯的已然离

去,浑厚的墨色,才会在夜里泛开。也许人类总把太多的秘密倾泻入深邃的夜,才会让你变得如此的漠然,你知道每个人的欢笑,也了解他们的烦恼,可谁又曾去知道你呢?秘密终归会撩扰着你。我知道自己一直在自寻苦恼,庸人自扰之,你又何尝不是呢?

微摇着脑袋缓闭上双眼,试着调整呼吸的节奏,放松着僵直的身体,用心去聆听、感受着夜的安详、寂静。幽静的小村,没有闹市那般的车水马龙和喧烨,颇让人平生几分安逸的情致。茫茫的夜色中,间或飘来几声狗吠,伴着寒风惊袭那偶尔过往的行人,也惊皱了这如湖水般的静夜,随风拂过安睡在夜幕下的村子,渐飘渐远,直至消散在浓厚的夜色里。呼吸慢趋舒缓,意识也一点一点的飘远,身体彷佛浮动在暗夜中。静夜里那不时涌动的风,吹拂着混沌的夜色,轻轻摇着早已枯败的树枝,不时吹动着那些散落在地上的枯叶。从半开的窗户跃进了屋内,携着丝丝冷意轻撩过脸颊,更像恋人分来时的话语,寒意中透着决绝,直刺入心肺,不由裹紧身上的衣服。

冷夜里,就连思绪都冰冷的交缠在一起。轻轻的触摸,寒意席卷全身。风稀释着屋内仅剩的暖气,直至只剩下寒冷,然后弃之而去。带走了温暖,也带走了我的思绪。

寒风裹挟着思绪,飞过了窗户,吹出院子,飘向了浓浓的夜幕。思绪也一直随着风随意浮动着,越过高耸的山岭,穿过光秃秃的森林,停步在由钢筋和水泥铸就的森林上空。绯红的灯光映射在茫茫夜空,犹如少女羞涩的脸上泛起的红晕,在浓重的夜色中更添娇柔,让人不由的向往。浮动的灯光穿梭往来在其中,每个人的表情如此相似,而又那么的不同。总有那种像是迷失了的茫然与麻木,也许美好的事物总会伴随着不幸。它对于我来说是如此熟悉,而又充满了太多的陌生。我能记起每个地方,却不曾也不愿去想里面发生过什么,因为这只会徒增自己的苦恼。思绪黯然的离去,止步在一扇明亮的窗前,透过窗看向屋内,一个人或许呆坐在窗前,她双手托腮倚在书桌前,仰望远处的一片星空,陷入了深思中,看着她眉头紧锁心中不免揪紧了一些。可现在这都与我无关了,我已无法再知道她说的秘密,她不在向我分享自己的烦恼与欢乐。或许她身边已有人,为她披上了一件御寒的衣裳,她回头嘴角笑了一笑,很甜很美。也许我已然忘却了那张,以为会伴随终生的容貌,但那双明晰的眼睛,我总会想起,它就像静躺夏夜中的那条涓流的溪水,清澈清纯中透着些许神秘。当皎洁的月光撒在清澈的溪水中,我俯身静静的注视溪水里的月影,它已然留住了我的身影……

终于一切对我来说,已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我只想再看一看,那个脑海里随着时间渐渐泛黄和模糊的容颜,并问一句,只是仅仅问一句:“你还好吗?”仅此而已。也许终究无法见到,就让窗外的点点星光,带去我的问候与怀念,轻轻的披在她的身上。

这也许是我对过往最好的纪念。

下载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论《寒夜》的艺术成就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1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王伟迪 上海大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知道这部小说是巴金的小说名篇。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这部小说像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难懂。但当......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

    《寒夜》静思

    《寒夜》静思 如果说《家》是巴金用真诚热烈的心点燃了汪洋恣肆的情感后喷射出的青春之歌,那么《寒夜》就是他沉稳冷静的心谱出的一首战争年代平民的痛苦史诗!是战争,是腐败黑......

    《寒夜》读后感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

    《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

    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浅谈杜甫诗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

    诗经的艺术成就

    五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教学目标 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介绍《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重点难点分析 在《诗经》的艺术成就中,重点是赋、比、兴的手法,难点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