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和2课合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和2课合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租佃关系是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而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学习指导】
古代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有哪些? 【网络构建】
据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书》记载:“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那么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高考链接】
1.(2016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2016江苏单科)《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2015课标1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自主复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梳理把握主干知识:
材料
猪八戒是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的角色,是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但好吃懒做,胆小,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虽然懒惰,但也能够吃苦耐劳。在高老庄,猪八戒替老丈人高太公“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再如招亲时“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显出他的力大无比和吃苦耐劳。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很多都是猪八戒干的,挑了一路“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的重担,可谓取经路上的长工,连如来佛祖也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猪八戒在随唐僧西行过程中,每遇困难,总想“散伙”,几次欲离开取经团队回高老庄,而在西天取经之前,他在高老庄最初扮演的是勤恳劳作、照料家室的庄稼汉形象。可见他的理想不过是普通老百姓那种“男耕女织” 式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大胆预测,猪八戒西天取经回来,一定会回高老庄和妻子高小姐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西游记》中,关于猪八戒的故事
材料中反映了哪些中国农耕文明的信息?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猪八戒幸福生活的蓝图中,他“老猪”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要点探究】
要点一 剪纸艺术捕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及赞美。
图一
(1)仔细观察图一,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从图中能否找到我们平常所说的“五谷”、“六畜”?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图二
(2)从图二中能看到什么生产工具?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水平?
图三
(3)从图中能找到怎样的有效信息?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的什么样生活心态?
要点二 土地归属探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资源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有哪些?
材料二
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田,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你是否同意作者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
【能力提升】
1.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2.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对生产者的监督很难。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在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作者旨在说明
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3.下列不属于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商鞅变法
5.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历史园地】
1.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1)定义: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故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所谓小农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民经济。与自然经济相比,小农经济并不排斥商品经济,甚至可以说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2)联系: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3)区别: ①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
②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小农经济,在这其中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为突出,这样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只有封建社会才有小农经济的错觉。而自然经济则始于早期农业兴起时(原始社会),到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自然经济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2..从“男”字感悟农耕文明 男:田地里的劳动力。
地位:家庭、国家的所有者、统治者;经济发展的主导者,文化娱乐的享受者…… 影响:①因为男子是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家庭成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男耕女织成为家庭的经营方式;②因为男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家庭中生个男孩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大”;中国普遍追求多子多福;同时因为“他”拥有户籍,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承担者,所以统治者鼓励人口增殖,中国成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有限,就得讲求精耕细作;③以男子为核心的一家一户的基本生产生活单位,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导致小农经济比较脆弱;
④家庭这种小生产方式,让农民目光短浅,自私,“传儿不传女”的观念不利于生产经验的推广与传播,造成闭塞性、保守性,导致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近代科技发展的滞后。其中有些特点甚至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学案参考答案: 【网络构建】((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5)空间布局: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及经济重心南移。【高考链接】
1.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
2.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故D项错误。
3.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自主复习】 信息:略 理想:猪八戒西天取经回来,一定会回高老庄和妻子高小姐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要点探究】
要点一 剪纸艺术捕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1)【解说】这一剪纸作品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谷、稻、麦、豆子、高梁等五谷为边框,剪纸图案中间是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围绕这样三个庆祝丰收的农民,表现出农民热切企盼的丰收景象。这幅剪纸作品,图案与名称相得益彰,五谷与六畜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解说】借助牛力耕田并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个特点。该剪纸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铁梨牛耕的场景。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加上这一时期先民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质、木质工具,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3)【解说】这是一幅河北剪纸作品。剪纸图案的整体构思是一个女子在树下纺织,一顽童在树旁嬉戏的场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大量私田得到开垦,于是小农经济出现了。自耕农有自己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手工业相结合,剪纸图案中女子纺织,正是家庭手工业的体现。看着女子纺织,小孩嬉戏,可以想到这家的男主人正在田间劳作了。“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正是所谓的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要点二 土地归属探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国有为名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最基本)。
(2)租佃现象。不同意。理由:①除作者分析的原因外:一方面,勤于耕作、生产效率高的农民只能治田十亩,所以田多的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人多,可开垦的荒地几乎开完,所以少田的人只能耕作别人的田地。
②土地兼并是导致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力提升】 1-4BADC 5.(1)春秋战国,铁农具,特别是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2)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第二篇: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经济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形成了长江、黄河等中心。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南方:水稻。北方:小麦。
3、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农具:春秋时期、炼铁技术的发展。
牛耕:春秋后期出现。
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时期,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4、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建设
黄景治河、都江堰
5、千藕其耘到个体农耕:
商周时期:千藕其耘。
春秋时期:自耕农出现。自耕农经济出现。
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个体农耕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6、耕作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耕、铁农具。
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脆弱性:在没有天灾人祸、苛政的干扰下。
分散形: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
封闭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8、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自耕农。
9、
第三篇: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大致说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期,自秦汉到明清一直处于扩展、发展乃至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有:(1)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逐渐
取代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以及人力为主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
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条件。(2)灌溉工具改进和水利事业的兴修。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兴修过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3)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小农经济的发
展。
自春秋战国以后,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不断发展,耕作工具和技术
不断进步。例如:(1)耕犁的改进。唐朝时发明了。(2)灌溉工具和
水利事业的进步。三国时曹魏发明了,唐朝时发明了。从汉代开
始,政府经常大规模地治理;历代都普遍重视对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进行维
护等。(3)古代农书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3、实际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与世界古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相比,中国古代经济还有哪些特点?
(1)以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与相联系,“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4、这样,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要有以上四个特点。请思考,这四个特点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总结出来的?每一个特点的成因是什么?
(1)第一个特点是从中国古代农业内部结构角度得出来的。其成因主要在于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
(2)第二个特点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角度得出来的。其成因
主要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3)第三个特点是从经营方式的角度。起主要成因在于私有土地的出现和
小农经济的形成。
(4)第四个特点是从土地所有制角度。其主要成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
5、“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可以说,除“精耕细作”外,“个体农耕”是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中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个体农耕出现前,中国农耕的面
貌如何?“个体农耕”出现的原因、特点如何?应如何评价评价它的历史地位?
个体农耕出现前,在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进行农业生产。
个体农耕也称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产生原因:的进步以及的出现。特点:(1)以为单位,由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自给自足。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见教材最后两个自然段。请加以归纳。
【知识结构】
1、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从农业内部结构而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耕作方式而言)
成因
发展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从经营方式而言)
成因
特点
评价
(4)地主土地所有制(从土地制度而言)
【问题拓展】
1.如何认识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2)基本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生产面积。
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课堂巩固】
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B.敬祖观念的淡薄
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2.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
3.小农经济适应的生产力状况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D.间作、套作等复种技术
4.下列生产工具属于利用自然力灌溉农田的是
A.翻车B.筒车C.水排D.耧车
5.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济产生。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农民生活十分富裕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经济现象
A.采集的生产方式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商品经济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7.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课后提升】
1.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
A.使用铁器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
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
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3.“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藏村业,头白不出门”诗句所述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理想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由于它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建王朝收入的主要来源
D.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而生产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
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器牛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唱词脍炙人口: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出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堂巩固
1.A 2.C3.C4.B5.C6.D
7.(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联系,“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5)各地发展不平衡。
课后提升
1.B2.D3.B4.C5.D
6.(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
(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第四篇: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唐代诗人在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5..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6.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7.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8。.史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灌溉工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9.早在中国古代就已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下列水利工程中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A.芍陂
B.郑国渠
C.白渠
D.都江堰 10.《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1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1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14.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题
1.答案A。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情趣。并不存在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选A。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上面演进示意图反映的是从河姆渡人发明的骨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直犁再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4.解析: 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文字,其中多次提到“黍”“稷”,可知A项判断正确;《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内容记载说明B项正确;由整个题干材料说明C项也是正确的。而D项内容需与世界其他地区农业起源比较方可推出。答案: D 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答案: C 7.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答案: B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中“水激轮转,众筒兜水”可以判断是筒车,筒车出现于唐代。答案: D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A、B、D三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白渠是西汉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故选C项。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答案: C 11.解析: 自然经济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即落后性和脆弱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度日,而绝不是富裕祥和的生活。答案: A 12.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包含注重节气,因地制宜等。
13.解析:选C。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
14.解析:选A。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促使农耕方式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
1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以桑条贯牛鼻,牵之”反映了“牛耕”的产生。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生产工具的改进;风调雨顺,没有天灾的危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
第五篇:《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几部分,作为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来说,农业无疑是经济的基础,所以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十分重要。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民族自豪感。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本课重点:农具、水利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
本课难点: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 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现代人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包括农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等了解不多,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及手段:
1、阅读法、讨论法,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搜集整理中国古代传说资料(神农氏的传说、十二生肖、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并从中分析得出有效的历史信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内容】
一、农业起源
1、产生: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引导学生看课文《神农氏偿百草图》以及小字内容明确神农是我国农业始祖。
2、多个农业中心的出现
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情况下,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区。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就居住黄河流域。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远古时代粮食品种分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学生读图,找出农作物的分布,并讨论分析)
提示:学生能找出南北主要作物及差异,能认识到农作物分布广等特点,由教师提炼为“多个中心发展起来”。
3、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
提示:学生通过讨论能总结出原因,但启示很少,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度思考,得出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4、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农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图片)
五谷:粟、黍、稻、麦、菽(豆类)
学生都能通过这些理解到我国农业起源早,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等。
二、农具的变化——从耒耜到曲辕犁
分析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农具,增强感性认识)提示学生基本能归纳出: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骨、木制农具。
2、商周:青铜农具出现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4、唐代:农具再次突破——曲辕犁。
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制--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另外,灌溉技术的进步有翻车(三国)、筒车(唐)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时代,水利设施的修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大举措,也
是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保障。
1、著名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展示地图让学生比较直观明确这些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重点讲述都江堰水利工程(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内容,了解都江堰的位置,修建时期,基本概况和作用),关中农业发展得益于郑国渠、白渠、漕渠的修建,川西平原发展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
2、治理黄河:历史上黄河为什么经常泛滥?黄河是一条携带大量泥沙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泥沙沉淀量增大,使得河床变高,春冰凌,夏雨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泛滥。治理黄河有何重要性?黄河是农耕经济的命脉,而黄河的安流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历代王朝重视治理黄河。其中,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泽被后世近800年。
3、坎儿井:地下渠道之意。坎儿井与其他水利设施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西域地区。(出示坎儿井示意图)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在商周时期,生产的组织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出现了“自耕农经济”。
我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呢?规模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在家庭中,进行简单的合作,主要体现是“男耕女织”。
对于在我国古代占主要地位的小农经济,你是如何评价的?
1、进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2、局限:规模小,自给自足,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脆弱性。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
通过这一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足,有必要、有可能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封建统治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在农耕时代早期起过积极的小农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了。
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总结)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牛耕使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总结】
这一课知识点较琐碎,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往往是无所适从的,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展现使学生疲于应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洼县高级中学 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