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人与竹[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8:5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文人与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文人与竹》。

第一篇:漫谈文人与竹

“漫谈文人与竹”

一、文人与竹的缘起

大家都晓得舜妃女英、娥皇为夫君泪洒竹秆而成“斑竹”的传说。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一段佳话却成就了不少以此为题的咏竹诗。如:“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等等。就连毛主席也曾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佳句。

其实竹的种植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竹子因其青翠挺拔、傲雪凌霜、四时常茂而备受文人赏识,并被赋予“君子”美誉。人们从竹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出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殷商时代,竹子就被削为竹简,用来篆刻汉字。汉代蔡邕曾用竹制笛,乐音嘹亮悦耳,笛子至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还有用竹制成的乐器“箫”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乐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食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同时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等等,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二、历史上的文人与竹

《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啄如磨,赫其烜兮”。在中国最早的诗集中第一次出现竹的倩影时,它就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了。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寥寥几语,却道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如绿竹扎根泰山一样的稳固,伴随着竹子节节向上,感情愈来愈深厚。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另有一次,王徽之路过吴中,获悉一士大夫家中种有大片珍稀竹子,便慕名造访。主人事先已得知他将登门赏竹,特地洒扫庭院,备好茶水酒菜,恭候迎客。不想王徽之到了之后,只想着观赏竹子,竟对迎候他的主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径直来到竹园之中,雅兴所至,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大声地歌咏了一番。尽兴之后又想不告而别,夺门而走。这一赏竹而不见人的怪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魏晋时期,就不得不提一提竹林七贤了。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随意可见郁郁葱葱的竹林。然而当文人走进这竹林,便产生了一段千古佳话。于是魏晋出了七贤,“竹林”、“七贤”,一时间难舍难分。竹林七贤是一个群体,如果把他们比作竹子的话,那么这七个人就如同七棵青翠的竹子,姿态各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是因此他们屡屡相邀竹林,也唯有这同样孤傲的竹子配得上他们。终于竹林和七贤一起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南朝刘宋时代武昌人戴凯之《竹记》说:“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指出作为植物的竹的特点,一是它不属于花草,又不属于树木,二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但相同的是都有关节。江淹《灵丘竹赋》进一步指出:竹“非英非药,非香非馥,而珍跨仙草,宝逾灵木”,且“每冠名于华戎,将擅奇于水陆”。

唐朝的诗歌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文人咏竹的名句多如浩瀚星斗。“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之一王维,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生动地描绘出了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和莲丛中晚归的渔舟,其中的竹子,更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刘禹锡的《赠竹》“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骏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商隐的《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另外,唐朝还出现了以孔巢父,李白为代表的“竹溪六逸”,他们寄身于广袤的竹林,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一时间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白居易的《养竹记》云:“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他高度赞美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和情操。竹子开始成为了贤者的化身,这极大地丰富了竹子的精神内涵,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苏东坡一生大起,但他旷达的胸襟却始终如一。东坡爱竹子,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有竹的身影,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到“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安定,再到“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终化成了“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看东坡写竹的变化就犹如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由此可见东坡对竹的喜爱。再者言,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竹不仅融入了东坡的人生,更为融入了他的人格。这如竹的东坡在文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法家王安石宰相也曾咏竹明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志更刚,曾与蒿藜同风雨,终随松相到冰霜。”

三、古代绘画中的文人与竹概览

竹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学画“四君子”是许多中国画家步入艺术殿堂的起步。纵观中国绘画史,有不少人专攻“四君子”画或专攻画竹,其中文同、李衎、吴镇、管道升、郑板桥等等皆以画竹名世。

关于最早的墨竹画,传说有四:一是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二是唐代王维开始画竹,开元间有石刻;三是唐玄宗开始画竹;四是起源于李夫人:五代十国时,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并强占李夫人。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至于哪一种说法是真的,还有待考究。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历代墨竹画者,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文同的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富于生机而无呆滞之病。谈到文同,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知己苏东坡,他也是画竹的艺术大师,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他的传世佳作《枯木竹石图》作枯木一株,树干掘顽孤傲。枝梢凌空舒展,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垂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显示出委曲寻生的活力,给枯木和怪石注入了新的生命。东坡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别人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到了元代,画坛上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在画竹方面最为用力的是李息斋,即李衎。他所撰写的《竹谱》一书,对墨竹画和竹类的阐述十分全面精当。现存《竹谱》分四个部分:一是《画竹谱》,阐述设色竹画的五个方面,即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二是《墨竹谱》,讲述墨竹画法的四个方面:画竿、画节、画枝、画叶;三是《竹态谱》,论述画竹必须先知道竹的种种名目和相应的动态,然后才能研究下笔之法,并传授了其丰富的竹态知识;四是《竹品谱》,分为六个子目:全德、异形、异色、神异、似是而非、有名而非,是他考察实物的忠实记录。这些理论,对后世墨竹画入门者有很大帮助。

明代文人开了后世写意墨竹画之先。到了清朝写意墨竹画达到了兴盛时期,“杨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热衷于画竹,留下了《风竹图》、《竹石图》等许多佳作。他曾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古代文人与竹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雕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竹子的质地坚韧,纹理致密,是雕制工艺品的理想材料。早在唐宋时期,竹雕技艺就流行于南方各地,工匠利用竹根、竹节、竹片,根据自然造型,摹物取态,创作出各式器玩,专供人们闲暇时把玩欣赏,如荸荠、莲蓬、佛手、花卉、动物。也有出自现实生活之外的题材,如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等,大者不过尺,小者盈盈一握,精雕细琢,极富艺术造诣。人们空闲无事的时候,持于手中把玩摩挲,一则平衡内心,去除杂念,在现实当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令思想获得陶冶,身心得到修炼,是追求悠闲自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乐事。

竹雕主要盛行在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擅长深雕、透雕、高浮雕、刀法精巧,风格华丽,作品展示丰富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为时人所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至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采用阴文浅刻,不事精雕,而求自然雅趣,经手稍作打磨即成大器。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金陵派显得古朴雅致。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其所刻山水人物远近动静极有层次,刀法行云流水,颇具中国画写意精髓,堪称天下一奇。此外还出现了安徽的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等人。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明末清初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最为出色。整个笔筒运用薄地阳文雕法,间以透雕技法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们无欲无求、恬静宜人的乡村生活画画。布局巧妙,人物虽多,却毫无芜杂散乱之感;刀法精湛,有如成竹在胸,人物神态各具特性,栩栩如生;景物雕刻,工整精微,一丝不苟。尤以镂空竹枝,更显竹林之深远,景色之宜人。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其实,竹子早已不是竹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激励。做人当如竹,劲拔,有节气,更有虚怀若谷,包藏宇宙之心。

第二篇:皇帝与文人杂文随笔

秦始皇靠武功征服天下,对文人自然是不放眼里,所以他一次就坑杀儒生数百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刘邦的出身并不算高贵,在乡间也只是一个亭长,论文凭还赶不上今天的高中生。后来靠农民起义的战争发迹,从而当上了皇帝。按理说他治理天下需要众文人帮助,起码要替他起草法律公文,推行教育,或者搞点宣传什么的......。可是他实在是非常轻慢文人的。

当时有位才学极高的儒生郦生,真心想为刘邦做点文化的事,就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了上去。刘邦更本不看,只顾叉开双脚让女人给他洗。底下人将真情告诉郦生说:“沛公不好儒,经常把‘儒冠’当尿壶,......”郦生为了求到事做,再次觐见时只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谎称自己是“高阳酒徒”。结果刘邦连忙起身,大声喊:“迎接客人。”虽然后来刘邦用了不少文人,但是在灵魂深处,还是爱能打天下的刀把子,用文人也是权宜之计。

宋朝的柳永颇有才华,他的诗词具有很大的名声,京都众多“曲坊”都弹唱他的词曲。宋仁宗景佑元年,柳永考取进士。宋仁宗本人虽然也有诗词爱好,但是他看不起柳永,感到长期混迹勾栏文人靠不住,于是就赏给柳永一个专门填词写曲的官让他做,不参与江山社稷的大事。宋仁宗对柳永说:“你且填词去!”于是历史上才有了“奉旨填词柳三变!”

纪晓岚是乾隆时代的进士,是个博古通今的大才子,还总编过《四库全书》,可算是得到重用的。其实皇帝对他仍是满脸的瞧不起,纪晓岚的多才多艺反而成为皇帝轻视他的砝码。乾隆皇帝并不拿他当“风流才子”看待。一次纪晓岚参与政事,乾隆对他说:“我是看你文学方面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儿做,其实,你不过是我的娼妓和戏子一样罢了,还敢得寸进尺,来妄议国家大事.....”在皇帝眼里,文人都是“娼妓”一般......。

第三篇:漫谈学习与做人

漫谈学习与做人

——结合本人成长过程

一、教学对象:刚入学的大学新生

二、教学目的:让新入学的大学生知道读大学的两大主要任务,第一是学习知识,通过强调正确的学习概念,让大学生明白在大学学习与以前学习的不同,并了解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对学问也做了不只是知识渊博的界定,让同学对学习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第二是学习做人,大学是学生往社会人过渡的主要阶段,学会做人也是大学的主修内容,为以后同学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教学,能让同学对做人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同学们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努力。

三、教学重点:学习的概念 对待责任

四、教学难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紧密联系自己读书心得和对学习、做人的一些感悟和切身感受,结合这么多年学生工作对学生的现状的了解,引经据典,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寓事于理,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关于学习和教育的一些基本的观点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他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

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你记那么多干嘛?那就叫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判断”。我觉得他说的“判断”这个词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因为网上的东西不一定都对的,有很多都是错误的,你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真本事。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获得知识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要是不经过学校教育,就是“睁眼瞎”,但在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在文理学院学什么?具体知识网上都可以查,那我们为什么还读大学啊?读大学是为了学思考,学判断。每一门课都有每一门课的思维模式,每一件事都有有一件事的解决方法,同学们就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

下面我就对大学的一些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如何完整的理解人类的学习活动(1)汉字字源学 :

学──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习──小鸟反复地试飞。

学习:学而时习之──知识积累、智慧开启,行动能力增强。(2)英语字源学:

学习──Learn,来源于印欧语leis,意为轨迹或车辙,意味通过追寻足迹来获得经验。

反思:悟性与判断力植根的土壤。

学是对于前人经验的学习,也就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习,小鸟反复地试飞,意思是练习,是行动,不在停留于知道一件事而是做到一件事。英语对学习的解释就没有中文的解释准确,它只用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来解

释学习,少了实践中学习的环节。举个例子说吧,看花容易绣花难,看着人家绣花吧,就是学,这个也许复杂但是都有可以看得到讲的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去思考琢磨。到自己绣,整体布局是怎么样的,针脚细密轻重的程度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有的人也能依葫芦画瓢但是出来会少了很多灵性,这里就是经验感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和习都很重要,那么在我们大学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在哪里呢?课堂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学习两条腿走路。在课堂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在课下的学生活动、实践锻炼中完成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验的积累。

2.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行为或按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实践或其他的经历。”(shuell 1986)

第一,学习是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改变。第二,学习是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持久改变。第三,学习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

这样一个关于学习的定义里有三层意思,我们一起来细细体会,第一是学习的结果,即要达到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改变,我曾经看到一句话就是 “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橱;”,也就是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这些话都证明那些人没有学会学习,或者只会学,不会习,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二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当时能产生一时的冲动和感触,过了一会这种感觉就没有了,比如今天听了课,大家可能壮志酬筹,下了课一看见电脑就全忘了,像这种不能对行为产生持久影响的也不能是学习;第三就是学习的来源,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在做事的时候学习。对于学习来源于书本同学们都知道,为什么做事的时候也可以学呢?这个用厨师来举例就好了,我经常不知道什么菜做多久熟,但是我知道面条煮到什么程度是熟了,那是因为我经常做白水煮面,经验啊!我可以指导我爸爸做川菜,只要讲了过程和佐料,我爸就做出来了,实际上我是不会做的,为什么啊?我爸是厨师,基础知识都具备了,做川菜只是个举一

反三的事情。

3.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学习是通过

创造世界(认识来源于实践)人际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完善自我(寻找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这三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____[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创造世界的学习是一切前人的理论和自己实践得来的知识,从根本而言都是来源于实践。人际交往中的学习,可以用孔子的话来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完善自我是最高境界了,我个人觉得就是寻找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就是外界的事物能在自己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用心理学的A、B、C理论来解释,看同学们能理解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A:指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我们完善自我就是完善对食物所持的观念或信念。正确的良好的积极的观念和信念,能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很好的相处,不良的消极的观念和信念会让我们觉得与外界格格不入,痛苦万分,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4.学习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和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作对比,同学们是怎么对待学习的呢?同学们经历过这几个阶段没有?博学了没有?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疑问没有?对于那些知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思考过没有?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判断过对错没有?对于正确的道理自己身体力行没有?从小到大我们老师都在讲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看看子思怎么说的有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了还不能做到的,不要搁置;有没问的,问了还不知道的,不要搁置;有没有思考的,思考而没得到结果的,不要搁置;有没分辨的,有分辨但没辨别明白的,不要搁置;有没实行的,有实行了但不笃实的,不要搁置。别人能够做到一自己能够做到百,别人能够做到十,自己能够做到千。果真能够按此道而行,虽然愚昧一定能够明智,虽然柔弱一定能够强大。

5.学习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学习可以提高见识,可以开拓视野 日有所得,必定心生欢喜 学习也是自信的来源 病由心生就不存在了

这个观点大家听说过没有?没有吧!这个观点是我自己的,我很骄傲哈,因为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这个观点来源于我准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准备阶段,那时候我们要接新生,要组织转户工作,还要负责团学工作,压力非常大,同时还要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如果大家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会怎么选择,肯定会给自己不参加考试或者考不过找个借口,但是我选择都坚持,事实上,我每天早、晚自习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想明白了学习的上述好处,不但对我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相当于给同学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现身说法课,我在完成自己学习的同时更好的完成了工作。

6.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论语别裁》南怀谨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看书直接是过目不忘,一本书翻过就记完了,活了九十多岁,每天吃小碗粥,对佛学研究的很好,还有老婆和孩子,我们来看看他这个学问的描述,在这里我要对“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做个讲解哈,现在我们都是多元文化,讲究辨证,没什么事绝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会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对呢!天行四时,春发、夏荣、秋实、冬藏。这里面有个天道,同学们可以试想一下,你们夏天不管多热吃了凉的,肚子是不是还是要痛啊,冬天那么冷,到北方去旅游的人都知道那边冬天雪糕卖得很好,为什么吃了反而不会因为肚子凉而肚子痛吗?这里有个天道在,夏天阳气外散,肚子里的凉气反而不能中和,冬天阳气内藏可以暖肚子的凉气,吃了反而不冷。再说一个例子,曾经我们打篮球比赛的时候,有个同学采取了这样的姿势,防卫我们的高手,裁判不能判这个同学违规,但是我们都想打那个同学,为什么呢?违背了大家的心的感觉了,觉得这个事不能这么做。

不识字有文化,我觉得我的母亲最经典,给我哥哥弟弟找媳妇的时候,问问人家有细病不(就是遗传病)?个子高不高?她的母亲孝不孝顺?这都是遗传学啊!现在村子里都是媳妇大,我母亲很识时务,虽然她做媳妇的时候是婆婆大,她还是会说是这个年头,自己不变家庭不和啊,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啊,这都是文化啊!我们同学有没有对自己的形势有所预知啊!

7.教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第109页

我们同学接受教育也十多年了吧,不知道同学们思考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升学?是为了就业?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目的同学们知道不?孔子讲,行有余力以学文,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首先是做人,做人做好了才学学问,有了学问是为了更好的做人,陶行知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不知道同学们怎么认为?如果能认识到学习人生之道的重要性,那我们的大学就不会迷惘了。

8.成功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就是要使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愚昧,不糊涂。知道怎样的过生活,怎样安排生命。

我们同学现在活得清楚不?知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面对生活和生命不?这将是我们大学努力追求的结果啊!

第二部分:结合我本人的成长过程谈做人

你们才到大学,对大学的了解多数来源于高中老师的诱导,认为大学就是天堂,是玩、谈恋爱不学习的天堂,但是我个人觉得大学是我们人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大家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处理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跟人相处,跟自己相处,初步形成自己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重要阶段,学会面对生活和生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不用记笔记,仅供参考。

1.我的人生观 是郑重的

郑重的释义:严肃认真;审慎;殷勤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想请问我们同学,你们知道的正确的人生观有哪些吗?思考过人生吗?我记得我让

我们同学们写过一篇关于人生的周记,在批改两百五十多本周记的过程中我真是感慨良多啊!第一,我们同学对于人生这样一个话题,就像欣赏风景一样,写的诗情画意,文艺非凡,读了以后,很难得有触动心灵的感觉。这可能跟我们同学涉世不深有关,也和哲学修养较少有关。第二,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想大富大贵,只想过平凡安逸的生活,认为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及时享乐。我想同学们的这种感觉可能跟我们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树立的太高有关系吧,社会上经常把乔布斯、马云那些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当成励志典型来宣传,我们同学觉得难以企及,干脆就不学了,不努力了,只想做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凡人。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人告诉我们同学应该怎么样过平凡的生活,怎么样才能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我们同学甚至以为只要不努力,没有大成就,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过平凡的生活了。第三,发现我们同学在面对困惑的时候没办法理清楚,也不想去寻找答案,就是稀里糊涂的得过且过,没有斗志没有激情,只想过自己假象中的平凡生活。第四,很少同学谈到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办,大学应该怎么读,就是空谈,不联系具体生活。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平凡的生活也需要奋斗,我们至少不为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的花费焦虑,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这也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有的和起码要拥有的。这些不是不思考不学习不奋斗就可以顺其自然可以拥有的。所以我们同学还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2.对亲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我们同学在周记中反映说等自己有出息了,工作了有能力孝敬父母的时候一定要父母享福,我想跟大家说,我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家务是全部要做的,读大学期间,每次放假回去早上五点左右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家务全包,还要下地做农活。我记得一个暑假,四十多天,每天早上很早起床,榨豆浆给我奶奶送,然后给我妈妈他们也榨一壶,历时两个小时,还不能耽误父母下地做活,好像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那个时候我

没有经济能力,但是我有体力,有心力;当时的我就如你们现在;工作以后挣的钱都帮父母还债,不仅如此,每个周都打电话让父母放心,就是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能力,不要等,否则子欲养亲不待,终身遗憾!其实我们同学现在的孝很简单,有事没事给父母报个平安,我接到过很到家长联系不到孩子来找我的电话,我想咱们能不能花着人家的钱,给人家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啊!

不爱其亲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大家都听说过齐桓公吧!知道齐桓公怎么死的不?他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几个小人,有一个把儿子杀了献给齐桓公吃,一个母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在宫里陪着他,还有一个自宫了,管仲就说了,一个人最亲的人莫过于父母子女和自己,如果连他们连最亲的人都能弃之不顾的人怎么会对你有所谓的感情和忠诚呢。后来齐桓公被饿死了。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如果我们心中记挂着父母亲人,我们还会不会给宿舍的同学投毒或者像马加爵一样?如果我们心中记挂着父母亲人,我们会不会作奸犯科,进入监狱?如果我们记挂着父母的辛苦,我们会不会躺在床上不知道起床做什么?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本,想着父母我们做事就有了原则,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3.对老师

《礼记〃学记》中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要尊师重道,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为什么对老师第一先讲尊重老师,今年网上关于师德的评论不断,尤其是每年教师节的时候,多数都是负面的,我们同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看不上那个人,那个人说什么我们都从心里抵触,这样我们还能不能学习。其实,网上说的那些老师是有的,但是那些主要是针对中学和小学,在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简单,只是教与学的关系,不存在网上说的那些情况。另外同学们要认识到大学

跟高中学习的模式不同了,高中的老师为了大家参加高考,每个问题一定要讲清楚,在大学主要是自学,老师主要是提纲挈领的引导,同学们千万不要拿大学的老师跟高中的老师相比。对大学的老师还是要心存敬意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看出来没有,就是说埋怨老师的同学多数都是不会学习的。我们09级生科班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怎么让他们好好学习他们都不学,到毕业去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什么都不会反过来怨老师没有教,同学们想一想,学习是不是只要老师讲了你就会了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看到这句话没有,老师什么时候才出现呢,在大家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阅人无数后才有名师指路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看东西多了,心里才会有疑问,有了疑问不知道怎么取舍了,这时候才需要老师指一下路。想想我们的学习规律,想想这句话,那个要更好一点呢?

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是为了针对现在我们大学生的普遍怀疑来的,我们读书的时候说老师的话听一半听多了就出错。现在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都没想,反正是不管你们东南西北风我该干嘛干嘛!在我们同学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大家多数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我问同学,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啊,以后想做什么啊?我发现我们同学一个选项都没有,日子就这么蹉跎下去了,越来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堕落,然后就只剩下玩游戏了,那个游戏每天都有任务做。我们以前考学的时候跟打游戏差不多总有任务做。现在我们到了大学了,没有明确的目标了,老师说得我们也不相信了,以至于成了没学会走之前觉得有很多路可以走,会走路了却发现已经无路可走了。我想就用老子这句话给我们同学指条明路,我们就先听听老师的话,至少老师不会往歪路上引你们,走着走着看到的学到的多

了,就会找到自己的路了。你们要做上士不要做下士和中士,那么你们一定能找到自己的道。

4.对朋友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这个主要是是针对我们同学寝室关系而言的,大家刚来学校相互很稀奇,看到大家伙的都是好的,那个亲,每天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可能不到半年吧,大家就抱团了,重组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我要讲的这句话了,刚开始来,大家都端着点,都装着点,时间长了,露馅了,就发现彼此的缺点了,这就有了久处之厌了,我们应该努力成为无久处之厌的人,怎么办呢?怎么能让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就是举案齐眉了,没事都要装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要让别人觉得讨厌就是了。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前面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谈怎么能够跟朋友好好相处,现在来讲讲对朋友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中国老人常说一句话,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我们就像给自己找借口一样去给别人找借口,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朋友都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可以无缝契合,这时候我们就要心胸宽广,对人多有包容,才有人亲啊!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这句告诉我们选择朋友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朋友,这样的朋友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用去猜她怎么想的,还有这样的朋友不小气,不用提心吊胆的总是担心她会生气,再就是友多闻,时时能给你新鲜感,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这样的朋友处起来不会觉得厌烦;其实这句话不只是告诉我们怎么选朋友,更重要的也是告诉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才能朋友遍天下。

5.对恋人

缘来珍惜缘去随意

成熟的恋爱观;不成熟的恋爱观

我想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明什么是成熟的恋爱观,那就是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成熟与不成熟的恋爱观以此为戒。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不是可取的?生命的价值大于一切 恋爱的本质是动物到了求偶期,看到顺眼的异性就会分泌的荷尔蒙,那会儿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了,等这股劲已过去,你就会想不明白,当初怎么会看上他的。我的意思不是说大家不谈恋爱,而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不要太忘我了,不能得逞的时候就觅死觅活,这是不可取的恋爱观。有缘分在一起就好好珍惜,没缘分在一起就看开点,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不是?

6.对物

要以我转物 勿以物役我

惜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横念物力维艰。

要以我转物就是不要唯物所累,同学们该说哪个还会嫌东西多吗?我记得一个同学因为要搬寝室,收拾了几大箱衣物,还没地放,这时候他累不累?有个苹果手机,在外面不能随便放,怕贼惦记累不累?现在出门收拾东西的时候累不累,尤其是电脑、手机充电器不一样,千万不能忘了;同学们上淘宝,看见包邮的赶紧下手,到了那个光棍节,东西跟不要钱似的往回买,据我了解我们同学很多买了东西回来都不用,还得收拾,还得服侍它,是不是唯物所累啊!我是想我们同学的生活尽量简单,好有更多的精力用来读书思考做事。

我们都是九零后,从小真是生在蜜罐里的,完全不知艰辛二字,我们同学在家里什么新鲜什么好吃家里人都先让着我们吃,剩菜剩饭父母吃,我就发现我们同学出来了也是一样的,我想我们同学好好读读这句话,不浪费东西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这些东西来之不易,都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的,我们要珍惜,不浪费。虽然我们不差钱,但是我们要有感恩尊重的心对待衣服、食物啊等等。

7.对待挫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鉴定—荣格.瑞士精神病学家。

第一句吗就不用讲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都知道。这第二句主要是针对我们同学现在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为了更好的做辅导员工作,我曾经认真的学习了心理学,在那里我发现了荣格的这句话,今天在这里跟我们同学分享,以后我们同学在面对困惑的时候记着这句话,自己寻找一种面对苦难的心理平衡就是了。

8.对待工作

有教无类,亲徒爱生;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务求实效;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知困自强,学而不厌; 行正度大,心虚气静; 衣冠端正,仪容庄肃; 教学相长,出蓝胜蓝;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9.对待知识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读书读至气质变化方为功。把不明白的学懂 艺多不压身

对待知识,我们要沉得下去,要学懂,要博学,要由量变积累到质变这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10.对待责任 自尊 自立

自强

讲个案例:2010年,一个学生问我这样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那就是他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在扒窃别人的手机,他上前去提醒,下车后被小偷警告说“是不是想找死?”他非常害怕和迷茫,打电话咨询我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我是这样告诉他的,下次不要提醒了,原因有二,一是你的生命最重要,不管你的生命对这个世界来说有多渺小,但是对于你的家庭而言,你是唯一,是所有幸福的所在;二是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负责,没有人可以为别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话,只能后果自负。

这个案例给我们同学应该有这样的启示,别人能不能帮我们学习?别人能不能帮我们过日子?帮我们承受喜怒哀乐?不能。我们平时总是说的责任制,我们想一想,别人能为我们负什么责任啊!我们为自己负责任的主要方法就是一定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这个案例对我工作的启示就是不做保姆,要做草原狼,在今后的相处过程中,我会不择手段逼我们同学成长,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11.对待感恩

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处处有善气相逢。如觉我以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曾国藩 12.学会“做人”(1)不做“违心之事”;

“做人”是做自己的人,不是去做别人,所以,“做人”不能“违心”。违心之事会让你丧失自我,如果你说的不是你自己的话,做的也不是你自己的事,那么“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2)不做“亏心之事”;

不做亏心事就是做事不整人、不损人、不害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不亏心”是“不亏吾心”,所以,做事要对得起自己,只有不做亏心事,“做人”才坦然。

(3)做好“相宜之事”。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并具有相应的社会身份,做“相宜之事”就是要做与你自身的角色和身份相“吻合”之事。对于我们每一个有着特殊角色和身份的社会个体而言,“相宜之事”就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可推卸,不可逃避,无法选择。

(4)力做“应当之事”。

如果说“相宜之事”是份内之事,那么,“应当之事”就不完全是份内的事情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当之事”是份外之责。比如:应当助人为乐,应当拾金不昧,应当见义勇为,应当舍己利他等等。这些事情你可做,也可不做,它仅仅是在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方向性的倡导,“应当”归“应当”,“做”与“不做”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觉自愿。但是,一个人若真正地想要“学会做人”,他自然就应该知道“应当之事”值不值得去做。

13.对以后做人的一些劝勉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林则徐

14.大学自读书目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平凡的世界 狼图腾 寂静的春天 意林 读者

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参考教材: 子思《中庸》 南怀瑾《论语别裁》 林则徐《十无益》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 王永彬《围炉夜话》 老聃《老子》 孟轲《孟子》 朱柏庐《朱子家训》 孔子《论语》 洪应明《菜根谭》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

第四篇:孔子与中国文人论文

[摘要]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历史久远根深蒂固。本文选取孔子与中国文人这一角度,着重探讨孔子影响下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思想,以及孔子思想对于现今中国人价值观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传承 孔子 中国文人

一、无论是孔子,还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对于仕途都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一方面,大多数文人无法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产生放弃、归隐等念头;另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出世的精神又驱使他们在仕途上有所希冀。这种矛盾感可以用孔子的一生来做印证。孔子一生,反复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而且有极度的政治自信。在他73年的生命中,他积极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期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表示如果有人用他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表示周文王死后,一切的文化遗产都会集中到他那里。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非凡的政治理想、极度的政治自信,但都没有结果,孔子只做过几个小官。孔子的仕途生涯是极其失意的,在屡次受挫后,他定然想过要放弃,但内心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的促使他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充满了矛盾感。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才开始了著书论说,这对他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历史上具有这样矛盾感的文人不胜枚举。屈原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以自己的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楚国的富强、国家的统一鞠躬尽瘁,却换来了屡遭流放的结局,于是也生出了“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卜居》)的疑问。屈原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他对楚王的昏庸已经彻底失望,但却无法挣脱自己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最终选择以死殉国。历代文人如杜甫、李白、陆游、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而这些文人身上却深深打上了孔子思想和价值观烙印。这种矛盾感也渗透到今天的人们,很多人为功名所吸引而积极出世,却又有着厌世归隐之心,于是对仕途便有一种恨之入骨却又不忍割舍的情结。

二、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富贵,每个人都想得到,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是不会得到它的。贫贱,是每个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君子是不会抛弃它的。孔子强调求贫去富的实现,是以是否符合正道为前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他常常填不饱肚子,他的许多弟子因为饥饿而死去,即便面对这种极度清贫的生活,他也能保持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甘愿守住这份寂寞与清贫。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陶渊明可谓是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最好展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反映出他身处贫贱的一份恬淡的心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只要自己的德行美好就够了,贫穷可以视为无物,对自己丝毫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孔子当年的“乐而忘忧”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我们推及到中国文化对于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精神的肯定和对享乐观念的不齿,这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展示的价值观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三、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孟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孔子强调生命的现世意义,即使选择死亡也是为正道而死,要有一种浩然正气,死是无牵挂的离开人世,不存在虚幻的彼岸世界。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中国文人,血液里更多地融入了对于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典范的追求,衍生出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于是有了屈原以死殉国的壮举,“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他坚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崇高品格,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必死决心……这些为仁义献身的鲜活事例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于是我们的民族有了对汉奸、逃兵这些不能在仁义和苟且偷生之间选择死亡的人的鄙视,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留有对高尚死法的崇敬。

四、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

自强不息是孔子贡献给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宝贵精神财富,由这种精神转化而来的意志力让历代文人在绝境中仍不忘勤奋自勉。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时也不忘用马车装满笨重的竹简,晚年退而论书策,著有《春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向何人,他都在不断的学习,从而不断的“修身”,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都是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出的。历代的文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以圣贤为目标,修身养性,不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坚持不懈。

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把修养美德当成了自己唯一的事情,“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坚持一直以来的理想,即要修养美德,树立美名。这也是对孔子“修身”思想最好的诠释。柳宗元年少时就“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子集”,后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朱熹曾有“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气功”,这种自强不息的学者境界也成为历代治学和修身的理想状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而这也得益于孔子思想中的严肃的治学精神。中国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对于勤奋刻苦的敬意,反之流连于享受则会让人产生负罪感,这种优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得益于孔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2]唐迅,任大刚.与孔孟对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

[3]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儒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2.

[4]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5]黄新亚.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8.

第五篇:酒文化与文人的渊缘

酒文化与文人的渊缘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自出现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不凡壮举,赐予了中国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成了中华美酒的漫漫长河。

朱熹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别号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晚年深居云谷山(建阳)家酿美酒。(本人日);甘甜醇厚草堂藏,朱子家传酿配方。云谷飘香花亦醉,摇魂畅饮几樽狂。

杜康 饮酒思源,我们不能忘了这位造酒业的祖师爷。杜康因为造酒,还曾被当作酒的代名词。有曹操的诗句为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今天,河南陕西一带还有以 “杜康”命名的酒。杜康其人,有人说是夏朝帝王,有人说是黄帝的大臣,孰是孰非,不去计较,总之他一定不是草根,而是一位相当有分量的人物。

刘伶 因为酒,刘伶一生留下有名的两件逸事:

一、经常乘坐一辆鹿车,携带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跟着,吩咐他:“一旦我死了,就地掩埋。”酒使刘伶如此旷达。

二、刘伶常在家中饮酒后一丝不挂。有人看见后嘲笑他,他反击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 中?”任何一件逸事,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

陶渊明 陶渊明是村居隐士饮酒的典型,他的解下头巾滤酒是非常有名的故事,为后代文人所津津乐道。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以《饮酒》为题,写了二十首诗,首首皆精品。此外,他的题为《止酒》的诗,表达的却是不能止酒的意思:“„„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显然,倘若没有酒,辞官之后陶渊明的生活该是多么无趣。

李白 杜甫的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刻画出了大唐长安“醉八仙”之一李白。李白本人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等诸多名篇,让人叹赏再三;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等诗句,可谓震铄千古,令人心潮澎湃。种种原因,使得李白历来都被当作酒楼的不二招牌,“太白楼”的牌匾随处可见,“太白遗风”的酒幌迎风飘扬。

杜甫 杜甫对酒的嗜好,不在李白之下。杜甫诗中之酒,多过李白,只不过杜甫很少喝醉,喝醉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反常的举止。杜甫诗中,醉得最厉害的有两次,一次是《醉时歌》所写的,在长安,落魄时期,跟同样穷困、半师半友的郑虔喝酒,喝到“忘形到尔汝”,即忘记了年龄礼数,直呼你我;还有一次是《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所写的,在白帝城喝高了,忘记自己已是五十多岁的人,恍惚间以为自己犹在少年时,飞马下坡,结果摔得很惨。

苏轼 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早年不能饮酒,后来经过学习能饮一点儿,但是酒量始终不大。一次有人送他一瓶好酒,他独饮一杯之后,便“醺然径醉”(《与贾耘老》),又有诗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发广州》),可见也就一两杯的量。可贵的是,苏东坡不因自己量小就不饮酒,酒量小而喜欢饮,便常常醉,醉后又能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之类的优秀诗词。

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声声慢》)„„一个多愁善感、人见人怜的女词人跃然纸上。倘若没有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会缺少女性的华彩篇章;倘若没有李清照,中国的酒文化也将缺少女性的妩媚风情。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之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

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

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

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倪田《钟馗仕女图》中对坐饮酒的钟馗与钟馗妹

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高逸图》 孙位

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下载漫谈文人与竹[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文人与竹[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与中国文人,,,,,,,,,,,,,,,,,,,,,,,

    从《茶经》看陆羽的思想观念 [摘要] 在《茶经》中,陆羽把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融贯其中,儒家的中庸仪礼精俭,道家的自然随顺,佛教的超脱忌俗等等,这些思想融汇在一起就成为中国茶道......

    从古代诗词看酒与中国文人(优秀范文5篇)

    一、古代诗词中的“酒诗词”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首诗中,写到酒的就有44首之多,首开了我国诗酒联的先河,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

    《班主任工作漫谈》优秀读后感(精选合集)

    怀着对魏书生的敬仰,我翻开了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读来豁然开朗,感受良多。魏老师的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整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语言,朴朴实实......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合集5篇)

    题目:论六大关系 摘要: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教学资源——趣味语文课堂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原创设计 / 姜石恩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

    漫谈喜欢与暧昧散文

    喜欢一个人,本来是很正常再简单不过的事。可在网络上往往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喜欢与暧一昧是很难分得清的,喜欢是爱的基础。在博客这个网络的世界里,大家都是以文会友,你来我往从不......

    《竹影》优秀公开课教案

    18.竹影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撇、蘸、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积累词语:静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本色当......

    竹根美文[优秀范文五篇]

    傍晚散步,路经一人家柴堆前,无意间捡起一截竹根,抹去竹根上的尘土,现出橘黄的竹皮,竹乃“虚其心、坚其节”,其根也是节节环连,一身硬朗。回到家,拿这根竹根于手上,静观其态势,竹根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