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青春文学的发展与价值
论青春文学的发展与价值
摘要
青春文学发展历程已有10年,如今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学已是文坛半个风向标,让我们解剖一个真实的青春文学原貌,看看10年前的青春文学是怎样从一篇新概念作文嬗变成轰轰烈烈的一场文学。本文从10年前的“新概念”开始,剪辑出一个脉络清晰的青春文学发展轨迹,个中趣味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近一个不为人知的青春文学世界,探讨青春文学的渊源与未来,从中找个一个角度来认知文学。
关键词:韩寒 新概念 郭敬明 赵长天 萌芽 最小说 三重门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literature and value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youth literature course for 10 years, today's hottest youth literature is the literary half of the citizenry, let us youth literatu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anatomy of a real, see how 10 years ago youth literature is developed now looks like this.This article from 10 years ago, “new concept” start, clipping a thread clearer youth literary trajectory, fun expatiated, we approached a world unknown youth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origins and future of youth literature, from which to find an angle to cognitive literature.Key words: HanHan Jing.M.Guo Zhao ChangTian New concept Youngth
目录
1.2.3.4.5.6.7.关于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的内容 发展演变 文学价值 问题及补充 总结 参考资料
青春文学的缘起
青春文学成为本世纪初无法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现象,是因为有着相当整齐的一批作者、一批风格鲜明的作品,同时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读者。当下青春文学写作因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既成为当下文学一种显著的现象,同时又因其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差异性,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青春写作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上个世纪90年代新概念作文大赛缘起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发难。中学语文教育从应试的角度将语文知识量化、拆解和分割,讲求抽象、概括、提炼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语文教育本身的情感、语言和审美功能。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倡新思维、新体验和新表达,实际上是提倡文学情感的、经验的和审美的功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文学方面,直接引发了青春文学写作热。在文化方面,引起社会对于独生子女教育、传统文化承继、高考制度的广泛思考和争论。在教育方面,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可以这样理解,一次文学观念的变革引发了对于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反思。
当下国内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青春文学”可谓一直独秀。《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曾说:“中国„青春文学‟的诞生,确实与新概念作文大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我们只是想创造一种有别于应试作文考试的、新的比赛模式。”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面向新世纪、培养新人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发起共同主办,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
1999年以来,全国的多家报刊杂志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发难,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连年都能在大赛中拔得头筹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将随着人们对大赛的关注度,引发教育界的新思考新热点。
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徐鹏、巩巩等一大批“新概念”培养的作者已一跃成为“80后”的领军人物,获得了文学与商业的两重丰收,成为文坛所不能回避的话题。在海外华人圈,这项活动也影响日隆。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用整版篇幅报道过新概念作文大赛。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获奖作品的繁体字版《少年文章惊天下》。许多在海外就读的华人青年学生,重新回归到了母语写作中来,每年我们都有来自海外的参赛稿件。令人振奋的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育也在大幅度改革,许多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和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题已经相当接近,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正如王蒙所说,新概念由旧概念来。倡导新概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提高青年学子对作文的兴趣,告诉他们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韩寒,1999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 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韩寒作为“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第一名,无非给此后汹涌来袭的“青春文学”提供了榜样力量,继韩寒之后,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文学”教主级人物开始闪亮登场。韩寒,虽然成名之后并未着力于发展个人文学事业,但是,“青春文学”的命名,却是从韩寒开始的。韩寒年少成名,17岁出版长篇小说,青春,文学,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通过韩寒开始组合成一个新的词汇:“青春文学”。韩寒以其放浪不羁,离经叛道的性情惹来一片争议,他年少老成,辛辣幽默的文章一直饱受质疑,然而,时至今日,韩寒已化身为,世界第一博主,其中的人格魅力,自然让人欲辩无言。同时,韩寒也是第一代用自己的行动来控诉应试教育的人,他激发了无数同龄人的共鸣,也打响了发难教育第一炮。
韩寒之后的郭敬明,算是“青春文学”的教父,2001年他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以《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一文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出版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他接踵韩寒,推动了方兴未艾的新概念作文,衔接了日后的青春文学。郭敬明他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的独特笔调,表达着自己拒绝成长,渴望自由的少年情怀。他那缠绵悱恻的字词,读来让人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惆怅。发轫于郭敬明的青春忧伤式表达方式,已是当下青春文学的圭臬。
与郭敬明同时成名的还有张悦然,她2001年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女作家”。作为一名女生,她有别于郭韩两人的文字视觉,她的文字更接近传统文学,但她的登场,又为青春文学添了一笔。她懵懵懂懂的参赛,后知后觉的一举夺魁,无不引人唏嘘。她的叙述更注重青春文学中的文学,她以文学为主,在青春的套路下,表现自己的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的内容
网络文学的领路
“新概念作文大赛”对“青春文学”的推动只算是热身,其后“网络文学”的助兴,从此掀起了中国文学界的一股“青春文学”热潮。“网络文学”首先是从台湾发展过来的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最著名的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当时,痞子蔡率先发起了以网络为媒介的小说狂潮,给还是大学生的何员外一个契机,于是,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掀起了校园言情小说的第一股**。当“网络文学”与大陆“新概念”邂逅,于是,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青春文学”横空出世。
严格来说,“网络文学”是“青春文学”的引路人,“网络文学”的生存方式,启发了“青春文学”,新兴网络产业抓住了这一发展趋势,给“青春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一夜之间,全国都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同时,通过“新概念”走出来的人,也与网络相辅相成,造成了“青春文学”的良好根基,“青春文学”给国内严肃、古板的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一时间,“青春文学”这一概念,正式被各界受众逐一接受。
青春文学的基本形式分为四种:校园、爱情、友情和成长。文体一般也是:散文、小说、杂文和诗歌。
对话“教主”
青春文学中,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郭敬明,作为元老级人物,郭敬明独特的文风,以及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彻底征服了万千读者,很多人,竞相追捧着郭敬明,其中有媒体,也有同龄人,更有无数的中学生。作为年少成名的郭敬明,从他那孱弱的身躯,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性。高中以“第四维”为笔名在华语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读者由此称他“四维”或“小四”。中国大陆“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在《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名人榜”中,郭敬明连续八年登榜,2011年排名第53位。2012年6月,与著名主持人柴静合创《少数派报告》。从追溯自己降临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试图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旨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作者是一个忧伤的孩子,一个性格矛盾的孩子,一个有着鲜明个性、渴望独立自由生活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孩子。他厌恶学校里压抑沉闷的生活,但他也明白当前惟有高考才是证明自己的成功之阶;他探寻并向往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又对世俗的金钱、物质有着毫不掩饰的欲望与梦想。所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从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中,我们可以敏锐的觉察到作为一个高中生的郭敬明是怎样成长的,莫名的寂寞,枯燥的生活,对青春的迷惘,种种年少时衍生的青春疼痛,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的拒绝成长,感动了万千读者,也让很多成年人意识到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成长时的挣扎。而《幻城》无疑让郭敬明彻底打动了文坛。《幻城》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悬念推理的故事:卡索是幻雪帝国(冰族)的大皇子,经历了与世代仇敌火族的大战,和弟弟樱空释成为冰族仅存的两个皇子。以自由作为毕生梦想的卡索只得坐上国王的宝座,担当起重建、守护冰族的大任。弟弟樱空释的梦想是给卡索自由,在看到卡索因为王位束缚,失去了心爱的女子时,释选择了从卡索手中抢过王位,不惜杀掉所有阻拦他登上王位的人„„不明就里的卡索误杀了释,悲剧由此开始。为了能从世界的统治者渊祭手中拿到能使人复活的隐莲,卡索带着一批幻雪城内的高手上路了„„《幻城》巧妙地结合了青春年少时的自己所遭遇的迷惘嫁接到了小说主人公身上,从而让小说主角成了千万同龄人的同类,唤醒了无数人的疼痛,也唤醒了“青春文学”的无限活力。郭敬明只是个开始,继他之后,层出不穷的青春疼痛小说充斥了整个“青春文学”的市场,也正是这样,“青春文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刺激了无数想要成名的读者。
对话“大师兄”
《三重门》是韩寒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由曹文轩为之作序。该书刚发行即销售一空。曾在日本、台湾、香港、法国等地出版,销量过200万,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同名电视剧由金琛执导于2001年开播。没有谁能相信,一个高中生的一本小说能风靡到这个程度,但是韩寒做到了,韩寒的发掘曾是《萌芽》主编赵长天引以为豪的一件事,韩寒已经成了一个叛逆的代名词,韩寒的叛逆也正是青少年所同有的,每个人看到韩寒的控诉,仿佛看到自己的发言,这不得不算是“青春文学”独有的共鸣性。《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17岁的韩寒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他却因期末考试的成绩单高挂七盏红灯而留级。在2000年还是用七门功课红灯照亮前程。眼下的韩寒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个‘高材’留级生引出的话题”。与郭韩同一级别的还有张悦然,张悦然有别于郭韩的女性身份,以她的女生所具有的细腻心思写下的《葵花走失在1890》用她特有的笔调向读者勾画了她心目中的美好童话世界,也通过《葵花走失在1890》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妙世界的渴望,书中细腻的情感笔触配以作者淡淡的哀伤,将一个少女笔下的故事缓缓诉诸于读者情怀。张悦然小说不以故事取胜,但凭靠对外在世界和个人心灵的敏锐体察和聪颖感悟,细细密密地串起了一串串梦想的文字珠链,便营造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奇景。强烈的梦幻色彩使她的小说显得超凡拔俗而又高贵华丽。她的小说,读起来既冷嗖嗖又暖烘烘,既 朦胧又明澈,既真切又虚幻。张悦然的小说主要是写亲情、友情和爱情。她笔下的爱情,是她用稚嫩而早熟的心灵放飞出去的一只只飘摇而空悬的风筝。爱情成为梦想的唯一附依。这样的梦想在张悦然的小说中顽强而专注。张悦然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在少女执著的梦和悲剧意识双重构筑的基座上,想象力将故事弹开,火花一样闪耀着它们迷幻的光。想象力在她有限的实际经验的辅佐下,结下美妙的情节和细节花朵。“新概念”之外还有一大批知名作家,其中有,“文字女巫”之称的饶雪漫,她的文笔独特,写有“青春爱情系列”“青春疗伤系列”“青春疼痛系列”等等系列作品。她是与郭敬明齐名的“青春文学”小说教主,她的《左耳》《沙漏》等作品是无数女生必读的小说。其他还有,“现代小琼瑶”之称的明晓溪,“华语小天后”的郭妮,“青春文坛新派天后”的小妮子,自郐以下,不胜枚举。
发展演变
“青春文学”从萌芽到茁壮,少不了一下几点。
1.网络上的相互炒作。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中国大陆,青春文学因势利导,姐网络的无所不入,成功的辐射到每一个信息角落。随着中国第一代网民的兴起,青春文学这个话题,更是愈演愈烈。青春文学羽翼丰满后,网络水军,以及五毛党的参与,再加上作家们的拥趸与对手,他们之间各执一词,门户之间,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炒作环境。2.“青春文学”是一个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因此,学校环境的传播是“青春文学”最大的动力。青春文学的主力军是一群中学生,因此,同龄人之间的共鸣,势不可挡,国
内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更是趋之若鹜,这种追捧以几何式爆发,更奠定了青春文学在校园内的至尊地位。
3.电视媒体的关注。自韩寒出道以来,电视媒体从未离开过新概念作文这一群体,更时刻捕猎着青春文学的一举一动。电视媒体的关注,带动了观众们的注意力,使大家不得不聚焦这一群写小说的年轻人。4.出版界对“青春文学”的商业价值的肯定。在青春文学发展的阶段时,出版界的支持,无疑奠定了青春文学的后路,从新概念开始,青春文学已经成为一颗摇钱树,凡是打着青春文学标签的书籍,都能占有市场,这种简单的盈利模式,更使得出版商们倍加青睐,如此往复,青春文学越卖越热,也不得不使其他业界眼红,无形中,使青春文学更加成为人们的焦点。
5.“青春文学”出现之前,国内一片枯燥的传统文学找不到一个固定的青少年读者,当“青春文学”的出现让所有青少年能看到自己想要表达想要明白的东西时,无疑填补了一大文学空白。青春文学早已深入广大青少年的内心,他们所钟情的青春文学,其实是在读懂自己的青春,只不过借广大作家的名义来表达他们自己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内心世界。当今文坛,青春文学一枝独秀,其根源便是它的青春性所具有的独特的吸引力。6.传统教育下,“青春文学“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却也是最优秀的一个孩子,教育的压抑,正好使人们想要冲破这种压抑。青春文学给教育者们提供了一条可以透析孩子们想法的途径,通过了解青春文学,便能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然后指定适合这群孩子们成长的方式,青春文学也成了教育界的一种工具。
7.郭敬明星途光明之际时,为了抓住读者,出版个人作品之余开始创办自己的“青春文学”系列MOOK,这种新颖的杂志书籍想结合的媒体方式,更有利于推动青春文学的发展,他的《岛》系列丛书,正是他日后辉煌的,《最小说》前身,现在国内一线的“青春文学”杂志郭敬明的《最小说》,《萌芽》,《漫客·小说绘》《萌芽》《布老虎青春文学》《许愿树》《花火》《也杂志》《岛》 《仙度瑞拉》《漫女生》《17seventeenth》《紫色年华》《跨刻少年》等等。这种自吹自擂式的推销是一种可供殷鉴的商业模式,既是商业也包含文化,名利双收,同时也展现给广大读者一片专业的青春文学视野,使得青春文学有规律可循。
正是以上种种契机,使青春文学日渐茁壮,最后演变成一种中国特产,它包含着一群年轻人的梦想与坚持,也表达出了年轻人们对文学的态度,他们想说的是自己的话,想拥有的是自己的青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改变了文坛,也改变了无数年轻孩子的梦想。正是青春文学的存在,才繁荣了我国一层不变的文学市场,青春文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简单的四个字。
文学价值
人物的价值
郭敬明出版的《小时代》在青少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有相当的争议性,但这种公众的争议本身就说明他的作品为社会所瞩目。这种以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和生活问题的挑战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受到欢迎,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青少年写青少年读的,能够切合青少年读者的要求,而青少年读者也一直是“大众”文学市场的主力,他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社会阅读的市场走向。“青春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青少年写、青少年读的文学。它的写作者和读者是同龄人,这些作品切合年轻人的需要,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感情有较为深入的体察和了解,因此能够适应他们的现实的需求。虽然其文学性见仁见智,但其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而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能力很强,他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一旦被释放出来,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空间。其次,这种“青春文学”产业化的趋势也已经逐渐成熟,它一面和网络文化相联系,让纸面出版和网络等新媒体有多样的互动,如“青春文学”的不少作者都是网络里有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另一面也连接着像漫画等产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种发展其实会给文学带来新的机会和可能。
从目前的状况看,“青春文学”的主流是相当积极的。一方面它激活了青少年的阅读文字的愿望,在图像文化冲击下让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感受接触文字,从而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他们接受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写作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它也让写作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风尚,让不少年轻人在通过写作发展自己的爱好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如郭敬明,虽然对于他的写作和一些过去的问题有争议,我们也希望他能够改正缺点,提高精神境界。但客观地说,从目前看他可以说是青春文学的重要的领军人物,在自己创作之外还能够拉动不少青少年作者共同投入写作之中,以产业方式运作,和传统出版商合作进行的杂志和小说出版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表达的价值
青春文学写作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于历史人生断裂中的想像。
青春写作一方面通过语言表达了对于当下经验的细腻感知,用一种明确的、阴柔的和琐碎的语言风格,去叙述一代人的成长,同时这种特征鲜明的语言风格又透露出对于当下整体社会经验表达能力的断裂。青春文学的语言表达有着鲜明的特点,同前代的写作者相比,最大的差异性就是对于语言的直觉能力和敏感性。现代白话文一直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性,现代经典白话文实际上夹杂着更多的古典文学的因子,因而在经典隽永的同时无法体现出语言的当下性。当代的汉语白话文受到多年写实主义的影响,在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程式化的缺陷。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物质、意象和情感特征,青春文学写作者恰恰成长在这个时间段,新的物质、意象和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自然天成的,所以他们对于当下的生存气息、情感经验的描写就比较准确到位,而且在将当下口语融入文本的时候,很自然。语言明确形象,吸引眼球,引起阅读的快感,这些都是青春写作为这个时代文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天生的语言叙述感觉和方式,让青春写作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恰恰在更大的范围内丢失了更多读者群。他们在一代人的感觉中描述着自我,同时也拒绝了更多的他者进入青春写作文本。因此,对于青春写作的语言,我们只有在仔细阅读、认真进入文本的时候,才能够反思当下传统白话文在表达现时代情感、经验和意象上所存在的问题。
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机缘,网络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键盘和公共空间的过滤,逃逸了更多生命的质感,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亲逐渐成为一个古老的童话。面对压力巨大的现实,“宅男”和“宅女”更多地退回内心。在这样的情境下,想像力弥补了当下青少年巨大的情感虚空,青春写作者
不满足于日常经验的平庸和匮乏,在文本想像的时空中,走入历史和玄幻的时空,试图寻找某种人生飞扬的意境。
这种想像力表现在叙述校园生活的青春文本中,同时更加体现在玄幻与武侠类的青春写作中。张悦然的文本穿越在想像的维度中,我们在她的文本中读得最多的是孤独,一种被爱包围的孤独。尽管在她的文本里,经常会出现少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但是作者深深迷恋的是对于自己所设置的想像境界的孤独的摹写。除了她的长篇《水仙已乘鲤鱼去》中有着一丝现实的映射之外,在更多的叙事中,她所钟情的是一种想像境界中孤独者的境遇。再以《诛仙》为例,无论故事情节里面出现了多少玄虚,实际上文本依然写的是一个少年的孤独情怀,一个不被成人世界、礼法道统和正统江湖理解的个人,而这个人又具有典型的平庸性:智力平平、相貌平平,甚至对于情感的认知也懵懵懂懂,这正是当下青少年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化特征。当下功利性的评价体系,让现实中的张小凡们郁闷压抑却无处诉说,于是沉溺于想像未必不是一种平衡身心的方式,尽管过度沉溺未免会造成人生的缺失。正因为如此,青春写作想像力的飞扬有其天然的合法性,同时又因其与历史的整体的经验断裂,造成叙事与文本诸多层面的匮乏,于是青春写作仅仅成为一代人为一代人的写作。但是如果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一直保持着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价值评估体系日益功利化的特征,那么这种退回内心、逃离生存现场的想像性叙事无疑会有着巨大的文化生存空间。
我们在当下复杂的文化生态中,不难发现传统文学观念也正在悄悄发生着某种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在先锋文学退场、新写实专注于现实生存无力自拔的时候,尽管有着很多新锐的传统文学作者在探讨文学的技术问题,也不乏对于文学性的探讨和实践,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学巨大的道统意识,以及文学所承担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对于文学性本身的探讨经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或者说难以进入话语场的状态。青春文学写作因其天然的社会文化环境,反而在当下具有某种前沿的实验性。
问题及补充
以文学之名
尽管青春文学甚嚣尘上,却在少数传统作家眼里一文不值,他们认为青春文学缺少文学本质,没有丰富的文学感受,亵渎文学的庄严,这也是青春文学发展下必须要正视的问题,青春文学要想成长下去,必须要经得起各界受众的考验与文学大家的首肯。在青春文学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里,不乏为了盈利而泥沙俱下投入大量质量差,甚至是低俗的小说,这同样是青春文学成长的一大威胁,因此,青春文学需要一个有利的监管机构,这样这能给文坛提供一些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同样这也是对受众的一种负责。
名正则可言顺
无数人在感慨着,出名要趁早时,青春文学的引诱下,流水式作者培养,专业的包装炒作,以及作品的抄袭雷同之风,也是青春文学的一大软肋,我们在品读青春文学的同时,应该审慎的选择有特色,有思想的青春文学作品。青春文学内容上有教材上反感的东西,这样容易诱发读者对教育的抵制,或者模仿小说人物对社会自身产生危害,这也是,所有读者应该在选择消费青春文学时保持理性,看透生活。
总结
当下青春文学的发展是一片希望,青春文学独特的青春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有青春的地方,就需要青春文学,青春文学将引导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们走出阴霾。
我认为青春文学将是一片光明,就目前来说当初以青春文学出道的第一批布道者已经奔三,但是,薪火相传下,青春文学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青春文学,至少在国内传统文学兴旺繁荣前,会是一种主流文学。它的发展将是势不可挡的,因为青春文学对各种文学的渗透已经日渐明显,以后,将会是青春文学与其他文学体系,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作家网 3.豆瓣网 4.人人网 5.《萌芽》 6.《最小说》 7.新浪博客 8.DoNews 9.中国网
第二篇: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所谓的青春文学,又称青春美文,刚开始它的概念离文学的距离还是远的,它的作者是80年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写的作品大部分的意思没有很深的内涵,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但目前青春文学已经占上市场的顶峰了,它的读者已经超过名著的读者了,读者大部分是16——26岁的年轻人,它有受大众欢迎之处,但是也有弊处。的确,青春文学近来越来越被青少年所喜爱,但阅读的年龄段也不断下降,从前年龄小的中学生看的也比较多,现在发展到小学生也喜欢。这就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事实上,青春文学看似讲诉青春故事浪漫痛楚,扣人心弦。其实虚构的内容为了打动人而让情节过于浪漫,而且作者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不多,他们虚构的东西给青少年看,无疑是一种误导。在青春文学中主人公做的行为不乏“为了感动TA而在大雨中等待”“和TA一起离家出走”“没有多少钱就一起去旅行”“为了TA而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或者单方面的从某一个性别的角度来写,对异性的要求过高,容易导致价值观尚未形成青少年去效仿,扭曲思想和人格。
难道那些写青春小说的作家没认识到这一点吗?他们既然有如此思绪去想一个个“起伏跌宕”的情节,又怎么会没有想到这文章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呢?我看,他们是被金钱名利蒙蔽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知这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呢?如果说名著是营养丰富的主食,那么青春文学便是那丝毫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了!这些所谓的作家便是那黑心的制造商了。当然,也并非全是这些作家的错,读者也有责任,若不是读者钟爱青春小说,这些聪明的作家有不会投机取巧,投其所好了。作为一个读者,你没有正确对待那些扑面而来的书籍和读物,随波逐流。这或许是真正的原因吧,读书,也是要选择的,并非盲目地阅读,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了。读书就像吃东西,我们要分清什么有营养,什么有毒,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垃圾食品可以吃(毕竟我们没方法让那制造商不制造这些东西),但多吃就会影响你自己的健康了。
我由衷的希望那些“垃圾食品”会慢慢随着“制造商”的成长而减少,让我们一起抵制“垃圾食品”!
第三篇: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但也有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发展相关联,提出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之中。无论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合模式,还是德育工作的“渗透”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认为“价值与事实”分离,科学与价值无涉。但是,当我们走进科学研究世界内部再来审视科学教育的问题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视界的变换给人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且内在地蕴涵人文价值。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较,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文学科不能替代的。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是构建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或最看重的是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普特南说:“科学在一般文化中的崇高声望要极大地归功于科学的工具性的巨大成功。” 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税利。”恩•卡西尔则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恩•卡西尔之见固然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丰富而具有特质性的。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理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面对自然界,人的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巴伯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尝试之中,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在巴伯看来,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即只有当理性运用于经验的目的时,科学才存在。科学的理性使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界的迷茫和盲目崇拜中走出来,1科学理性对宗教神学的冲击解放了人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发展使理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层面,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方法论层面。现代科学理性还投射到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上。R •默顿概括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四条基本规范。总之,无论是面对自然界、面对科学活动过程,还是研究结果,人的理性精神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理性内在于科学之中,也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意识。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批判性,波普尔认为,有没有批判态度是判断前科学与科学的分界岭,前科学充斥教条信仰和教条思维,而日益增长和成熟的经验培养出一种批判的态度,教条态度比批判态度更原始,因为批判必须有被批判的对象,即业已存在的有影响的教条信仰。科学中的批判精神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当理性运用于经验时,就开始了对经验的批判。真正的科学从经验开始,但是所有的科学都要求超越经验,并从经验中演绎出更为普遍的真理,批判的结果是科学认识超越日常的经验。其二,是对前科学时期的批判,例如近代科学对中世纪时期宗教观念的批判,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人类观念的批判。其三,是对科学界之内的已有认识成果的批判,如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没有批判的精神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批判就失去了意义。科学活动中内在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正是摧毁愚昧、迷信、盲从等腐朽精神的锐利武器,在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但取得了科学理论上的突破,认识了自然界,而且也冲击了旧有的不合理的观念与错误认识,使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巴格莱说,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类从欺诈、恐惧、迷信、过失中解放出来。人类正变得聪明起来,不再是一切算命大仙的牺牲品了。人类从巫师和巫医的诡计欺骗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意义,和人们从残暴帝王压榨下解放出来的意义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活动中强调公平,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评判科学认识正确与否,科学成果价值大小的不是外界权威,而是科学界内部同行的认定,不是外在的诸如出身、权力、金钱、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非科学因素,而是科学实验。科学要求普遍地、重复地进行验证。这种公平精神不同于中世纪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长期追求的公平由“水中月、镜中花”状态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只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在世界上到处都还是一片不公平的汪洋大海的时候,科技领域已开始构筑起人类公平的真正锚地。人们也才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是科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科学中的公平精神造就了人的宽容意识,在科学研究中,不仅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而且允许实验、允许失败、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强调尊重少数,保护少数,不搞少数服从多数。科学中的宽容,为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保护伞”。
科学中的开放精神表现在科学的进步过程中。其一是面向研究主体的开放,也即“无论种族、肤色或宗教信仰,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台湾学者吴大猷在谈到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时,指出:“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科学只有通过对现存状况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甚至对那些似乎把确立的理论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并且寻求新思想,才能获得进步。”
因此,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领悟科学的人性意义,“向学生详细追溯一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在发明者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困难,以及他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出来的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领域。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重心往往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科学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这一重要方面被忽视了。因此,科学教育应树立一个新的理念,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历史事实内在的人文意义,凸现科学教育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关系。
科学教育与科学世界的分离之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厌恶整个科学。这是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地方。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科学教育要指向科学研究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及其活动。让他们与科学家对话,让他们有多种了解的渠道,并为他们参与一些准科学的实验活动、准创造发明活动提供物质的条件与方法的指导。
21世纪的科学教育应有新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封闭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城堡中,而应取一种开放的观念,让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相连接,从后者获取无尽的精神资源;也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科学教育有活水源头,有意义的基础。这样的开放观念与开放体系的构建将把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更富有人性,使科学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
第四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五篇: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5101429016 楼罕璞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如何在平凡中绽放生命的光彩?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充实生命的过程?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不断探索。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作过解释,但却始终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都对生命有着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
这几个礼拜,将《居里夫人》和《走出非洲》两部电影看完,突然发觉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献身于科学的居里夫人以及富家女卡伦,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在不同形式的思想价值观引导下不同的人生。
《居里夫人》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着居里夫人由一个学生进步成为举足轻重的科学家的重要片段,从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异于平常人的气质。她有着对物理极大的热情,她专注于工作,这是这点,深深吸引着她丈夫居里。玛丽获得硕士学位后,想回波兰工作,居里把她劝住。他说: “留在巴黎你才能发挥物理方面的天赋,实现你攀登科学高峰、造福人类的梦想。”在这问题上,玛丽听从了居 里的劝告,决定留下来。去与留,决定于玛丽自己,离去或许可以让玛丽回到波兰,但她把理想建立在“兼济天下”上,选择留下。影片中居里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放在感情上。是的,他们不得不马不停蹄地研究,甚至把研究问题带到餐桌,惹恼两位老人。居里夫妇的感情渗透于工作,他们科学家式的爱情,总能让人体会到蕴含其中的甜蜜。另外,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艰苦已超乎常人的想象,是什么让他们始终如一,不言放弃?那是一种为了开拓一个科学新概念,为了造福人类的勇气。无法忘记,居里夫人见到镭“不翼而飞”时的撕心裂肺,也无法忘记她看到镭发光时的烂漫热泪,她早已把对科学的追求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丈夫不幸逝世,她依旧背负着丈夫的期望以及当初的梦想,坚强地走了下来,走了二十五年。可以说,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追求、跨越的人生篇章,她用理性去面对生命所赋予给她的一切,一生不息追求。在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享受,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福利。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和他结婚。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芬奇.哈顿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卡伦失去了他的爱人,失去了她的财产,失去了她的名份,失去了她留在非洲的权利。她在非洲这段生活,什么不复存在,唯有记忆残存。然而,这段生活确实改变了卡伦的一生,成了她的晚年重要的回忆。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留给观众的只有深刻的思考。
两部电影,两个女人。前者一生执着地追逐着梦想,心怀全人类。后者一开始只为名利奔波,一心只为自己。作为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是选择居里夫人的拼搏追求、淡泊名利,还是想卡伦一开始那样贪慕虚荣呢?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居里夫人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而 卡伦的价值观趋于个人的精神享受,倾向于情感与名利。事实上,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上,并在社会中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而存在,也无法制造人生价值。反过来,过于计较金钱名利,儿女私情,将可能非但不对社会有益处,反而让人生价值成为负价值。如此一来,该何去何从,明者心里自清。
此外,还是要继续讲一讲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她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就像居里夫人造福人类一样,卡伦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她追名逐利的人生中至少留下了一抹光彩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现在我有了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而从居里夫人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人类发现了镭。但她们都有共性,都是为了更多数人们的利益而付出了努力。人类是由社会性的,只有社会的存在,才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而在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时候,个人的行为只有服务于社会的利益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当然,对生命意义的描述永远是抽象的,只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才能真正地体现这种意义的存在。不过,只有心怀社会,为他人着想,你的生命终究会有意义与价值。
(注:影片内容介绍部分取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