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期 论 文

时间:2019-05-14 18: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 期 论 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 期 论 文》。

第一篇:学 期 论 文

学 期 论 文

论文名称: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浅析人民币升值 法学院

法学(国际经法方向)1110043 汤晓曼 刘凌

2013

12月

第二篇:学期论文

浅谈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扩宽了互联网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数据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人们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挑战;数据分析;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239.23

文献标志码:A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ig

data Abstract: A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more common, mobile Internet, social network,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of the Internet greatly expand the border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we are in a data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big data” era, large data in the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people life and other aspects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e big data age to the human data to control ability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key words:big data;technology;challenge;data analysis;cloud computing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正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和积累,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新时代火热的话题。大数据的大规模特点给数据存储、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信息管理和分析的方式上的变革正在酝酿和发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让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目前国际上大数据领域没有形成技术上和市场上的垄断,技术应用创新机会很多,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在开拓数据市场上存在巨大的机遇。在此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进行剖析,并对大数据的主要应用作简单对比。

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正疯狂的改变着世界。大数据的技术和市场正快速的发展,而驾驭大数据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是大数据的火热并不意味着对于大数据的了解深入,反而表明大数据存在过度炒作的危险。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对其利用上均存在很多的疑问和争议[1]。大数据概述

1.1 大数据产生背景及基本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它的数据规模和传输速度要求较高。这么大量的数据往往隐藏着具有价值的模式和信息,要提取出大数据中的价值,我们必须采取另外的方式进行处理它。

在以前提取数据中的信息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而当今的各种资源、如硬件、云架构和开源软件使得大数据的处理更为方便和廉价。现在即使是刚刚创业的公司也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使用云服务时间。

对于企业来讲,大数据的意义存在于两个方面:分析使用和二次开发。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帮助那些成功的网络公司分析用户信息定制出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并且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广告方式。这些通过大数据创造出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商业行为并非是巧合,谷歌、雅虎、亚马逊和Facebook,它们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者。

1.2 大数据特性及其特征 1.2.1大数据的四个特性

大数据要采用不同于传统的处理模式才可以具有更强的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隐藏价值。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描述性定义。目前,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即所谓的四V特性:

(1)数据体量(Volumes)巨大大型数据集,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企业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

(2)数据类别(Variety)繁多 数据类型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数据种类和格式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3)价值(Value)密度低 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大量、复杂、正确、准确的分析,将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一两秒钟;

(4)处理速度(Velocity)快 包含大量在线或实时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1秒定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本身就是资产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但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大数据的“廉价、迅速、优化”这三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1.2.2大数据的三个特征

第一,数据类型繁多。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例如随着物联网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三,处理速度快,时效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

2.1大数据在金融方面的应用

正如诸多文献所谈到的,大数据对许多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呈现。例如,商业零售、物流、医药、文化产业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枢,其实也已透出了大数据金融的曙光。过去的2013年,中国金融界热议最多的或许是互联网金融,更有人指出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确实,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余额宝、微信支付等发展迅速。众多传统金融业者也或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或与互联网企业联手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金融,无论是业界、监管者或理论界,都在试图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概念。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严格说来,所谓互联网金融只是大数据金融的一种展现或形态。换言之,前者是表,后者是里。

这是因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业,其实质都是大数据(信息)。首先,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流量、客户等数据(信息)是其涉足金融业的基石。对金融企业而言,提供中介服务,撮合金融交易也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其次,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所谓互联网金融也难以快速、持续成长。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浪潮的蓬勃兴起,至今已近二十年。但从世界范围看,所谓互联网金融却发展缓慢。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则是大数据技术是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最后,从金融企业来看,在数据中心建设,软硬件系统建设,数据(信息)挖掘、分析等方面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其庞大的客户数据、海量交易记录及众多信息源,使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因此,要准确反映近年新金融趋势,“大数据金融”比“互联网金融”更为贴切。2.2大数据在物流领域应用

大物流是指企业的自己拥有的物流系统,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信息和资源进行共享,从而能充分地利用各方面资源,减少物流总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大物流的实质就是物流资源的整合,如何做好整合,关键就在于大数据。因为物流也得应用特点与大数据技术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主客观条件上也有较高的应用可能性,是未来大数据时代赢家的选择。可以说,物流企业捉住大数据时代给来的机遇,就抓住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利器。

大数据技术是建立大物流、智慧物流的基础和关键。

大物流是实现全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而智慧物流是利用继承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实现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电子化,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这两个新兴物流的发展和实现无疑需要数据分析为支撑,同时实现大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关键也在大数据技术。

应用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物流市场,竞争更激烈、市场变化更快,利用分析技术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价值,支撑和创新业务模式将成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大数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1)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成为核心,将从多个方面创造价值。大数据的重心将从存储和传输,过渡到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这将深刻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 据麦肯锡测算,大数据的应用每年潜在可为美国医疗健康业和欧洲政府分别节省3000亿美元和1000亿欧元,利用个人位置信息潜在可创造出6000亿美元价值,因此大数据应用具有远超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2)大数据利用中安全更加重要,为信息安全带来发展契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IT技术逐渐步入主流,大数据使得数据价值极大提高,无处不在的数据,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大数据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兴技术与产品将为安全分析提供新的可能性;信息安全和云计算贯穿于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云安全等关键技术将更安全地保护数据 大数据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和促进将推动信息安全产业的大发展。

(3)大数据时代来临,使商业智能信息安全和云计算具有更大潜力。大数据产业链按产品形态分为硬件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领域,商业智能信息安全和云计算主题横跨三大领域,将构成产业链中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就国内而言,商业智能市场已步入成长期,预计未来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5%,十二五期间潜在产值将超300亿元;信息安全预计未来3年CAGR有望保持35%~40%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潜在产值将超4000亿元;云计算刚进入成长期,预计未来5年CAGR将超50%,2015年产业规模预计将达1万亿元。3.2面临的挑战

(1)数据分析与人才紧缺

人才是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之一。大数据相关人才的欠缺将成为影响大数据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Garter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大数据相关职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掌控,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巨大的。

(2)用户隐私挑战

“大数据”对个人信息获取渠道的扩宽的需求印发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隐私和便利性之间的冲突。例如,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惠于海量数据:更低的价格、更符合消费者需啊哟的商品、以及从改善健康状况到提高社会互动顺畅度等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同时,随着个人购买偏好、健康和财务情况的数据被收集,人们对隐私的担忧也在增大。(3)数据安全挑战

数据安全在大数据时代也同样面临挑战。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往往与加大信息开放度、设计新的信息收集设备以及为海量的数据的庞大存续和分析需求提供支持的云计算等如影随形。带来的辅佐中是IT基础框架将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和外向型,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构成更大的风险。

结束语

目前,人们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获取到许多隐藏在数据的信息,使许多学科能更快的获取成果,提高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大数据的核心不仅仅是技术,要依靠创新中心,企业拿出少量的预算、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做一些存在一定风险和结果尚未确定的小实验,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文化的转变,进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节奏[3]。

总的来说,目前人类对大数据的研究还在非常初步的阶段,还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旦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当前社会必然会进入更新、更美好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M].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46-149.[2].肖婉宜.大数据在物流领域应用研究[J].建设与发展.2013,10:228-230.[3].Bill Franks.黄海.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第三篇:犯罪学学期论文

学 期 论 文

浅谈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措施

Introduction to cult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摘 要

当今,邪教组织仍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邪教组织以迷信、反对科学为主,危害着人民,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更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所以,对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迫在眉睫,必须加强对邪教组织预防和惩治的工作,加强立法,提高对邪教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还社会一个安定的秩序。

关键词:邪教、邪教组织犯罪、预防措施

近来山东招远市发生的血案备受瞩目,在麦当劳快餐店里一女子因拒绝提供电话号码而被6名邪教分子殴打致死。事后经调查,行凶的一行六人均信全能神,向别人要号码是为了发展教徒,殴打受害人时还称受害人是“恶魔”。

邪教组织犯罪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世界性宗教热的出现,邪教活动再度活跃。从那些大大小小的邪教组织犯罪活动来看,邪教组织不仅极大的危害着公众的身心健康,还对安定的社会秩序、国家安全造成威胁。邪教组织大都罔顾法纪,有着秘密组织和基地,这样的存在对公众、社会、国家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邪教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和预防措施。

一、邪教和邪教组织

(1)邪教的定义

中文“邪教”一词的“邪”来源于佛教概念附佛外道的定义,其中“邪”是用来称呼与正统佛教教义抵触的教派。这说明有正才有邪,要科学的界定“邪教”,还要从宗教问题谈起。

宗教以外的信仰,在我国表现为众神信仰,甚至鬼怪信仰,比如老百姓信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但就是这种信仰,让不怀好意的人加以利用,对传统宗教、传统信仰进行改造,或者加以扭曲,建立起自有的一套歪理邪说,或者干脆采取神魔恐吓、末世来临、神仙下凡等等绝不为正统宗教所齿的手段强力推行。“邪教”首先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对某个正教理论的抄袭,并随个人意愿的改变,对某个正教进行信仰移位,从而夸大创立者的功德能力,形成对创立者的个人崇拜。

在英文中,被认为最贴切“邪教”的词汇是“cult”。英文中的“cult”含有负面价值的评断,但其贬义色彩远没有中文邪教一词强烈。美国邪教研究专家精神健康研究师史蒂夫.哈桑对邪教的解说:“邪教四个主要元素:当四项在整体上加强人对教主的服从和依赖,即有可能是邪教组织,不是要以下各项项目齐全方算的是——行为控制、信息控制、思想控制、情绪控制。”

我国也从法律上给邪教下了定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邪教的定义: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话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关于邪教组织

从法律上关于邪教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邪教组织是一个危害社会非法组织。各类邪教组织都有共同的特征:搞教主崇拜要求成员绝对的服从从而使教主拥有绝对权威和至高的权力;对每一个新入成员进行“洗脑”,向他们灌输异于正教的邪教思想;然后向教徒宣扬末世说,在教徒中造成恐慌,使教徒相信只有他们才能拯救世界;接着通过教徒大量敛财;最重要的是邪教组织都是明显的反社会、反传统道德、反人类,而且邪教都有严密的组织,一旦加入想要退出就会收到种种威胁。

二、我国邪教组织犯罪的现状和特征

(1)我国邪教组织犯罪的现状

在新中国建国以前我国就长期处于封建制度时期。建国以后,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之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有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达受阻,使得一些地方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医疗和文化事业落后。伴随着缺医少药、无钱治病、文化生活贫乏,科学教育不普及,一些愚昧的、落后的、封建迷信、反科学的邪教组织便借此猖狂起来。

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是境外邪教组织渗入和由于我国“气功热”而形成的“功法”组织的前期,这个时候“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也随之产生。而后五年,这些邪教组织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公开进行活动,将其活动由地下转到地上,公开宣教,聚众“练功”,集体“护法”。并且“法轮功”在新闻媒体报道有关邪教组织的新闻后,公然组织教众围攻新闻机构、政府工作要地,给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2)邪教组织犯罪的特征

一是其复杂性程度高,包括组织成员的复杂性和邪教组织自身的复杂性。邪教组织的发展对象形形色色,成员复杂,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落后地区的,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再者其自身也复杂,邪教组织有历史上的,也有新创立的;有境外渗透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借这个宗教名义的,也有借那个宗教名义的;有以农村发展为主的,也有先发展农村后发展城市的;有发展特定人群的,也有全面发展的。这些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打击邪教组织犯罪的工作难度更大,但也从其复杂性看出受邪教组织危害的人群和地方多,加强防范措施迫在眉睫。

二是组织、犯罪方式隐蔽,虽然有一段时间邪教曾敢公开进行活动,但经打击处理后,邪教组织大都比较隐蔽。其联络都是通过主干人员进行的,并且单线联系,主干人员再将教众聚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就是纸币上印有一些邪教组织的经文和宣言,这样隐蔽的手法使得难以找出主要破坏人物,却又容易达到邪教人员蛊惑人心的目的。

三是具有煽动性,邪教组织往往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共鸣,煽动群众的反政府情绪。通过宣扬末世说,先在人群中制造恐慌,再以其所谓的教义煽动群众,使群众产生厌世心理,进而无畏的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四是其犯罪预谋性强,邪教组织头目利用一切机会,甚至互联网技术,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其宣扬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暗示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头目和骨干的犯罪目的。为了能与政府长期“斗争”做打算,举办各种培训班,发展新生力量,尤其重视发展未成年人。

五是其犯罪破坏性强。先从公众来看,邪教组织往往会宣扬其有救世治病的能力,哄的一些平民百姓放弃正常的科学治疗,要求民众心诚则灵,不看医生反而好的更快,但到最后却是害了无辜民众白白丢了性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邪教组织宣扬世界末日,让相信的人认为生无可恋,不少人选择自杀,也有一些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做什么都是白费,让工人不上班,农民不耕田,破坏生产关系,也破坏了一个又一个和美的家庭。再者有些邪教组织甚至聚众闹事,如“法轮功”曾聚众围着新闻媒体工作单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和公众,影响了交通,也会给人们心里造成不安。另外,如2002年6月,“法轮功”竟使用非法电视信号,攻击我国的鑫诺卫星,蓄意破坏无线电通讯秩序,公然践踏国家公法和行为准则,犯下了挑战人类文明的罪行。

三、预防和惩治邪教组织犯罪的措施

打击邪教犯罪的对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邪教组织犯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安危,预防和打击邪教犯罪应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广大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贯彻全民参与的原则。

(1)加强有关邪教组织犯罪的立法工作,为打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关于邪教组织犯罪的法律只是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我国《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从刑罚上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处罚,因为规定了一定刑罚所以也起到震慑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法律法规也做了相应规定,可以适用的。如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对公共场所进行管理,依法对集会、游行、示威进行管理,对邪教组织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和妨害公共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处理。依照《人民警察法》依法行使职权,对邪教组织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侦查和其他职权活动。依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场所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抵制邪教组织渗透,宗教管理部门应做好管理活动,公安机关也应给予配合。

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这也正让“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钻了法律的空子,才在无法可依,无人敢敢管的情况下蔓延起来的。邪教组织本身是非法组织,但在目前尚无民政方面的注册法律,一些邪教组织利用气功研究会的名义注册登记,取得合法身份,公开活动。所以我国应该制定一部关于反邪教的法律,对反邪教的法律系统化,具体化,以便在打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中更有力度。

(2)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着手。

首先,应持久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是反对歪理邪说封建迷信的思想武器。实践证明,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唯物理论占据了人们的思想,那些封建迷信才不会乘虚而入。另外还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铲除各种伪科学反科学思想滋生的土壤,也要大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活动。各级政府应该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一些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要让群众了解的透彻,这样才能杜绝邪教法科学思想对公众的侵害。

还有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这是打击和预防邪教犯罪,逐渐减少犯罪的物质基础。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就业问题,减少失业率,也就减少了人们去犯罪的动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就有可能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公安司法机关有足够的警力、先进的装备,能及时有效的打击和震慑邪教犯罪。

(3)提高民众协助公安机关打击邪教犯罪的积极性,并且做好帮扶工作,拯救受邪教蒙蔽的群众。

前面说到邪教组织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极强的隐蔽性,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也需要公安机关有组织的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全方面的沟通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经常向民众通报邪教犯罪情况和公安机关工作状况,及时听取群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求得民众对公安机关打击邪教犯罪的协助和支持。

另外就是要做好帮扶工作,根据群众的反映,加强侦查工作,对受蒙蔽者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做到既解救受蒙蔽者,又能摧毁邪教组织的基地。

(4)推进公安机关的现代化建设,提高预防和打击邪教组织犯罪的能力。

为了有效的遏制日益猖狂的邪教组织犯罪,除有教完善的立法外,还应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职能作用,加强公安机关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完整的公安工作机制,保证公安机关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还要逐步实现公安装备现代化,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为了及时捕捉邪教组织犯罪信息及相关信息,并立即分析处理,迅速反馈,必须建立统一的公安指挥系统。

(5)关心弱势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邪教组织发展教众来看,邪教组织首先会将那些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作为发展对象,比如说一些下岗人员,偏僻农村里的人,这些人的生活都有困难,最容易被邪教组织蛊惑。所以,政府应该多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基本问题,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群众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的抵抗邪教组织那些迫害人们的思想。

[1] 史蒂夫.哈桑 参考文献

2000年 《释放束缚:使人们能够为自己着想》

[2] 黄风林 《论对邪教组织的预防和侦控措施》

[3] 于俊平、孙彬 《现代国外邪教犯罪研究与我国打击邪教犯罪的对策》

第四篇:人与自然学期论文

人与自然

[摘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技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世人的普遍重视,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上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人们发现,在人类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威胁。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反思中,人们发现,问题的出现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一、西方科技文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人类处在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控制之下,惊异于自然,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界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与自然界维持着原始的“和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代西方科技文化是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和客观世界分别作为主体和客体分置开来,把自然界作为客体放在了主体人的对立面。建立在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基础上的近代科技文化,在认识上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把这种主客体关系看作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唯一的,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片面强调把人从自然界超拔出来,放在了自然界之外、之上;而自然万物从此只是作为科学认知和技术改造的对象,只是作为主体的资源在与主体的对峙中获得自己的地位。在实践中,这种近代科技文化致力于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征服和占有,致力于让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从而展开了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和攫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就越是被确定,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也就越见成效。这样,科技的发展最终揭去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赋予了人类日益强大的控制自然的能力,人类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逐渐动摇并最终消失。从此,自然界仅仅成了人类的资源提供者和废物的投放处,人与自然只在技术的“可用性”方面相遇,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出现成为必然。

正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畸形发展同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这种联系,在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反思中,许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从与西方文化异质的东方文化中找到摆脱人类困境的出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中国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与西方“主、客二分”的主流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的主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宽泛的意义,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体现以下思想:(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2)“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远取诸身,近取诸物”,即人类要观察并仿效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3)“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为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也就是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然的变化使之不过于中道以有利于人类。(4)最终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理想境界。

因为强调“天人合一”而不是主客二分,近代科技文化没有产生在古老文明的中国,中国也因此长期处在农业文明中而没有进入工业文明。也是因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国古代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认识。道家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意识到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界原初状态的破坏,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张“常因自然”,反朴归真。孔子教导人们“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树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淮南子》说:“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毁林而猎。”《尚书》有正确使用自然资源的较早记录,《国语》记载了周太子晋关于治理山林、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1975年云孟县出土的秦代“天律”(关于打猎的法律)更被专家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因此,考察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在为中国文化深邃的生存智慧感到骄傲的同时,不得不清醒地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曾经水草丰美的黄河中游流域变成今天黄土弥漫、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说在西方是近代科技发展和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没有近代科技、没有工业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也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搞清这一问题,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谈起。

三、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首先,人与自然界是同一的。马克思说:“最初,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座贮藏库,在这座贮藏库中,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已经作为前提存在了)发现了供消费的现成的自然成品……”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孕育了人类,而且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永恒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说“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人的肉体生活而言,人靠无机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就精神生活而言,自然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的“精神食粮”。

其次,人与自然界又有斗争性的一面。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并构成人类生存的条件,但自然界毕竟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的非同一性甚至是对立。

自然界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构成对人类行为的制约,特别是当人类对这种规律还不认识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异己的力量,与人类相对抗,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更是人与自然对立关系面对面的显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就象畜生一

样服从它的权力。”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关系决定了,人要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就必须展开同自然界的斗争。“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意味着,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就会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面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限定在不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度之内,保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也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把人与自然分别作为主、客体分离开来,片面强调二者的对立和斗争,忽略了二二者的同一性,这是西方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看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时代价值。

人与自然界作斗争需要一定的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古代的刀耕火种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也是。的确,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科技发展有直接的联系,有人因此常常赞美远古时代把人与自然的那种原始的平衡当作天人关系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我们不难想象,由于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早期的人类受着大自然神秘力量的盲目控制,受到野兽的威胁,只能从危险中努力获取或多或少的食物来维持生存,在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谓和谐,只是人对自然“畜生一样的服从”而已。是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科技发展的确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但通过放弃科技来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拙劣的选择。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不是通过人对自然“畜生一样的服从”来实现和维持的,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运用来实现的。科学就是对必然性的掌握,技术就是科学的运用。

中国社会没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技术。由于没有科学技术,增加粮食产量靠的不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亩产量的增长,而是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由于没有科学技术,牧业生产长期粗放经营,草场植被遭破坏;由于没有科学技术,矿物开采浪费大,利用率底,污染严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现实的手段。

东、西方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必须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以保证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作用。两方面相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这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首先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同时要求我们依靠科技进步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篇:心理学学期论文

班级:

学号:

学校名

本科生学期论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心理素质培养

所在系(院):xxxx学院

学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研究起止日期:x年 x月至 x 年x月论文提交日期:x 年 x 月x 日

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姓名

(xx学院xx专业xx班)

指导老师:xxx

[摘要]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研究,笔者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在创业前准备的真实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建议。[关键词]创业问题;心理素质;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但由于岗位差异,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本论文意对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出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最新调查统计,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但的就业状况仍不够理想。所以依旧有好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得分63.3分(满分计为100分),满意度稳中有升,比2010年高出近10分(2010年为53.7分)。(选自《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首选)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一个社会新问题。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微博)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发布《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在校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创业辅导和实践机会。被调查者中,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只有14%的大学生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48.8%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而谈及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时,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62.4%),其次是开展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市场营销。

二、对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结果

笔者也参考了一些其他调查问卷的格式,结合实际编制成《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问卷》(见附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问卷编制好后,笔者通过各自QQ向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调查采取了无记名方式。最终调查问卷共发80份,实际统计60份。调查结果(见附录)

1.多数受访者(81.5%)对创业“有兴趣”(包括“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接近半数的受访者(49.1%)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家庭”、“朋友”和“传媒”对创业想法的影响相对最大(分别为30.0%,24.2%,21.0%)。

2.在创业之前,多手准备是需要的,“社会历练”、“朋友资源”及“成功者经验”是最被看重的(分别为74.7%,63.6%,45.2%)。

3.谈到具体的创业规划,受访者倾向于“进入启动资金少、风险低”(39.6%)或“自己感兴趣”(37.3%)的领域,更多的计划在“工作1-3年后”(69.7%),在“自己家乡”(46.2%)开始创业,并选择“志同道合者”(55.0%)或“有经验的人”(28.7%)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4.更多的受访者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72.1%)、“享受人生自由”(65.8%)和“实现理想”(59.9%)。但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创业行为,存在着矛盾的认识,既认为“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46.9%),又同时被看作“是就业环境造成的无奈”(37.5%)。

5.“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和“社会阅历”,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分别为83.3%,67.4%,47.0%,46.1%),而“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分别为67.2%,51.0%,47.9%,44.3%)。

6.受访者希望能参加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课程学习,他们中仅有少数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11.1%)。

7.“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58.3%)和“专业培训”(49.7%)是受访者最希望获得的创业服务。

三、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据笔者的调查,实际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不足2%。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未进入创业天地,是因其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当中,有人有畏难心理,认为创业高不可攀,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有人有无助心理,想创业但缺乏足够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创业;也有人盲目乐观,认为好像人人都有能力创业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还有人因为找不到工作才被迫创业,将创业作为规避就业的一种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他们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抱负,但抗打击能力不强。所以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蹶不振。也有不少大学生缺乏自律与坚定意志,易受诱惑而投机取巧丧失本心。

此外,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现实,迫使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中必须求新、求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但由于社会经验、阅历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魄力而常常受挫。

四、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建议

商业经营活动是创业的本质属性,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和个人的就业前景很有自信。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今天的“食脑时代”里,商业经营活动实质上已经变成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角逐,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智力游戏”,是人与人之间的谋略大比试。因此,正如古代军事家所说的“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一样,经商之道也应该以计为首。此外,面对空前惨烈的市场竞争,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创业的必需条件。

独立性与合作性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品质,创业者必须走出依附他人的第一步,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的解决问题,拥有自己的主张和抉择。当然,出色的创业者不但要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提倡合作双赢的21世纪,借力打力是创业成功的捷径。

大学生创业者也应具敢为性和克制性的心理品质,敢为性是对抗恐惧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不畏

惧任何艰难困苦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摆布的心理气势,是一种建立在对主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进取心。克制性可以使人排除不利干扰。创业活动是一定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个体活动与劳动竞争,创业者要能抵制个人欲望过度膨胀。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自觉遵守法律,合法经营,文明经商。

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更是每个创业者应具的品质。

此外,社会应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各高校也应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教育的培养发放。

参考文献:

论文: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调查心理素质是第一创业素http://.cn/Item/Show.asp?m=1&d=28562

下载学 期 论 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 期 论 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期论文

    黑山寨农家乐调查摘要:近年来,国内的农村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农家乐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黑山寨乡农家乐历史并不悠久,但近年来发展的规模却也不小。地处昌平县北部的黑山寨,在......

    短学期学年论文

    沟通在公共危机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大量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在不同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同时也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经济法学学期论文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经济法学 》姓名:蒋云峰专业:法学培养层次:专科起点本科入学批次:201003学习中心: 甘肃省电大农垦分校评定成绩评语:题目:试论公司职工持......

    论文辅导2012秋冬学期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关于1304(拟答辩)、1305(非答辩)批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安排的通知一、网上毕业论文写作路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奥鹏学习的平台,点击“工具栏”——“常......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上 海 海 事 大 学外国语学院2010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课程名称: 西方文论 指导教师: 容 新 芳论文作者:葛 丽 丽 学号:2......

    大一学期总结论文

    大一学期总结论文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年就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得太慢的情愫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

    大一学期总结论文

    大一学期总结论文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年就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得太慢的情愫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

    语文1学期论文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责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