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反垄断制度
中国反垄断制度
一、反垄断法的概念和意义
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垄断”一词在经济学上的涵义是“独占”,即一个企业在一个市场或者一个经济部门占百分之百的份额。反垄断法中的垄断比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范围要宽,包括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因为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可以导致市场垄断,反垄断法中的“垄断”一般是指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谈到反垄断法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搞清楚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我国在1993年9月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反对经营者出于竞争的目的,违反市场交易中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假冒商标、虚假广告、商业贿赂、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攫取他人的竞争优势。因此,这部法律首先保护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善意经营者的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价值理念是保护公平竞争。反垄断法则是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出发,反对经营者商定价格、限制销售数量或者分割销售市场,目的是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保证消费者在市场上有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因此,反垄断法的价值理念是保护自由竞争,保障企业有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保障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提高社会福利。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两种法律制度,在功能上相辅相成,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但二者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反不正当竞争法关注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法则关注企业排除、限制或者扭曲竞争的行为,防止市场出现垄断的局面。由于两者存在这样的差异,很多国家采用民事程序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机构是普通法院,违法行为的后果一般是停止违法行为、损害赔偿以及个别情况下的刑事制裁。但各国执行反垄断法的任务则通常由国家建立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如德国联邦卡特尔局、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日本和韩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等。因而一些学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私法,反垄断法是公法。
关于反垄断法的概念,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反垄断法与竞争法的关系。竞争法有狭义和广义之称。前面谈到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它们都属于竞争法的范畴,这个“竞争法”就是广义的竞争法,即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竞争法”则仅是指反垄断法。现在国际上经常召开关于竞争法和竞争政策的研讨会,欧美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学设立有竞争法论坛,这里的“竞争法”也指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即市场经济就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商必须要把他们的产品带到市场上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评判,市场经济实际就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今天的家电市场,哪一样产品不是价廉物美!我们在90年代初需要花上万元购买一部手机,现在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这里靠的是什么?是竞争。竞争迫使生产商不断向消费者降价让利,不断在产品的质量、数量以及花色品种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我国的家电行业今天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消费者今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可以说,竞争使消费者成为了“上帝”,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福利。
然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备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恰恰相反,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和逃避风险,它们会想方设法谋求垄断地位。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不很成熟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限制竞争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如企业联合限价、限产、分割销售市场,有些行业通过企业联合已经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当前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完全改变,政府方面仍存在一些行政性的限制竞争。这些情况表明,为了建立开放、竞争和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为了给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我国亟需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谈到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反垄断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制定反垄断法会不会影响合同自由原则和保护所有权制度?我们认为,合同自由原则和保护所有权制度确实很重要,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两项基本原则,但它们不是绝对的。比如当国内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只是一家时,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家企业的霸王条款时,合同自由就只是垄断者的自由。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在倡导合同自由的同时,还应倡导反垄断,保护竞争,目的就是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这也就是说,合同自由需要以市场存在竞争为前提条件。同样,市场经济对所有权的保护也不是绝对的。美国历史上曾拆散过很多大垄断企业,如1982年对电信垄断企业AT&T的判决中,强迫该企业向竞争者开放电信网络,这实际也是对私人所有权的限制。因此,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即合同自由、保护所有权和竞争自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由此可以说明,竞争法所保护的竞争不仅是国家配置资源的手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属性。
二、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立法。1914年,美国还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部法律构成美国反托拉斯法的主体。与传统的政府干预的不同之处是,反托拉斯法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它不是限制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的自由,而是通过阻止市场势力和反对不正当的市场行为,维护和扩大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的自由权利,排除进入市场的障碍。因此,反托拉斯法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
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美国的影响,其他很多国家也纷纷颁布了反垄断法。如日本在1947年颁布的《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英国在1948年颁布的《垄断和限制行为调查和管制法》,德国在1957年颁布的《反对限制竞争法》是德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贯彻竞争政策的基本法律依据。欧共体竞争法主要指《欧共体条约》第81条至第87条,它们在建立欧洲大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反垄断、民营化和减少行政干预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注重反垄断立法,强化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欧共体于1989年颁布了《企业合并控制条例》,韩国作为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和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也在1980年颁布了《垄断管制和公平交易法》,而且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也开始注重竞争政策和反垄断立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中欧和东欧国家,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颁布了反垄断法。世界各国尽管因国情不同,它们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存在着差异,但因为反垄断法基于的经济学原理是相同的,这些法律在内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原理是,如果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过大的份额,它势必就会抬高产品价格;而且为了维护垄断高价,它势必会相应减少对市场的供给。出于这样的经济学原理,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各国反垄断法的实体法一般都有以下内容:
(1)禁止垄断协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之性质》一书曾指出:“同一行业的人们很少聚集在一起,甚至也不会一道进行娱乐和消遣;但他们一旦聚集在一起,他们交谈的内容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或者以某些提价的花招为结局。”亚当?斯密所指的行为就是经营者之间的共谋行为,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卡特尔”。卡特尔除表现为竞争者之间口头或者书面达成的限制竞争协议,还表现为企业集团或者行业协会发布的限制竞争性的决议,或者竞争者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协调性活动。
因为固定价格、限制数量、分割销售市场和串通招投标的活动对市场竞争的损害非常明显,各国反垄断法一般把这些类型的垄断协议称为“核心卡特尔”,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即不管这种卡特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订立的,也不管当事人出于什么目的,它们一概被视为违法。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案例,如英国克里斯蒂(Christie)拍卖行因和美国苏斯比(Sotheby)拍卖行在1995年3月商定拍卖品的佣金价格,被美国司法部指控违反了反托拉斯法, 两个拍卖行于2001年9月被迫同意各自支付受害人2.56亿美元的民事损害赔偿。此外,苏斯比拍卖行因与美国政府合作的态度不好,还被判决支付5年共计2.25亿美元的刑事罚金,拍卖行的董事长被判处1年零1天的监禁(后因认罪态度较好,减刑为54天)。为了严厉打击核心卡特尔,美国在2004年颁布了《提高和改革反托拉斯刑事制裁法》,对公司的最高罚金从过去1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对自然人的最高罚金从35万美元提高到1000万美元,还将自然人的刑事监禁最高期限从3年提高到10年。
实践中,除了核心卡特尔,竞争者之间也常常出于协调产品的规格、型号或者为实现生产合理化、专业化,而不是为了就价格、产量、市场划分等,所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由于这些类型的协议有利于推动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或者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合法的,适用“合理原则”。
(2)控制企业合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并购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特别在企业规模普遍过小的情况下,企业合并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方面的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如果企业合并规模过大,特别当合并导致市场独占和垄断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优势就会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协调。例如,当一个大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它就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势力降低这种原材料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企业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这种降低成本是以提高卖方负担为代价,即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夺。为了使消费者有选择产品或者服务的机会,为了使企业能够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反垄断法需要控制企业合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反垄断国际大案都与企业并购有关。例如,欧共体委员会曾在1997年力图阻止美国波音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的合并,并在2001年成功地阻止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合并。这些案件同时也说明,反垄断法不仅管制本国市场上的企业合并,而且可对发生在国外市场但对本国市场竞争具有不利影响的企业合并行使管辖权。
(3)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反映一个企业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即拥有这种地位的企业可以不受竞争的制约,不必考虑竞争者或交易对手就可以自由定价或自由做出其他经营决策。反垄断法一般只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不禁止市场支配地位本身,这是因为市场支配地位的产生一般并不违法。例如,通过政府授权向社会提供电力、电信、铁路、邮政、自来水等各种服务的公用事业企业,基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有些市场支配地位是由于企业的创新和远见卓识而取得的,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就是凭借知识产权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大牌企业,在世界软件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各国法律一般都鼓励企业的创新与发明,因此反垄断法不会谴责企业因自身的效益而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
然而,由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只是有限度地受到了竞争的制约,或者根本不受竞争的制约,它们即便以合法方式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仍有可能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如通过不合理的涨价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通过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拒绝交易、搭售等行为排挤竞争对手。近年来这方面举世瞩目的案件是微软公司案。经过5年多的调查取证,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3月的一个通告中认定微软公司违反了欧共体条约第82条。作为惩罚性措施,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处以4.97亿欧元的罚款。此外,针对微软公司阻止竞争产品与其“视窗”相兼容的违法行为,欧盟委员会勒令微软公司与其竞争者 “共享秘密编程资料”,并且必须向个人电脑生产商提供没有捆绑媒体播放软件的“视窗”版本。微软案说明,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虽然原则上可与其他企业一样参与经济交往,但如果它们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那就是滥用交易自由或者合同自由原则,应当予以禁止。
(4)反对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它们不属于政府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进行的正常经济管理,也不属于政府为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采取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和社会政策。因此,认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滥用权力,其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如果国家的法律或政策明确规定禁止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从事某种限制竞争行为,而政府或其所属机构违背规定采取了这种行为,这就构成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反垄断法的任务是维护市场自由和公平竞争的秩序,因此,如果政府的一项行政行为明显导致对市场参与者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是对某些企业、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歧视,一般应被认定为是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三、我国反垄断立法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重视反垄断立法。198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提出了反对垄断的任务,指出“在经济生活中,除国家指定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门经营的产品外,其余的不得进行垄断,搞独家经营。”
我国现行反垄断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于1997年颁布的《价格法》和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第7条又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此外,原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局等部门在2003年3月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如果出现经济过度集中,可能导致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情况时,应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
我国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反垄断的法律规定,国家有关部门也取得了一些执法经验,但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考虑到我国经济生活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特别是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和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比较复杂,这里仅就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特别应当考虑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前面已经谈到,反垄断法至少应规定三方面内容: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企业合并,它们被称为反垄断实体法的三大支柱。但我国现行法在这三个方面都缺乏完善的规定。我国当前的反垄断立法就不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补,而是要制定一部系统和全面的反垄断法,即这部法律不仅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且规定控制企业合并。
这里谈谈为什么要将控制企业合并纳入反垄断法的问题。我们认为,控制企业合并是预防垄断的有效措施,其目的不是限制企业的绝对规模,而是为了在各经济部门中保持一定数量的竞争者。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鼓励企业集中,作大做强,但这是不是就不需要反垄断?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竞争才能激励企业革新技术,降低成本。美国、德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证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在国内市场经受过竞争考验的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即使有些产品依靠国家补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后劲不足,且这些产品的出口可能会遭致国外的反补贴诉讼。因此,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国家应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竞争政策,其中包括控制企业合并。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通过企业并购或组建合营企业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如果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那些拥有高科技和雄厚资金的跨国公司就很容易在我国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并进而会滥用它们的市场势力。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应当适度地控制企业合并。
我国在建立系统全面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中,除了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外,还应解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行政性限制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有些地方政府为阻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发布地方封锁文件,要求老百姓喝“爱乡酒”,或者对外地生产的轿车加收不合理的牌照费,等等。其结果就是,随意损害消费者和相关企业的利益,使整个社会付出过高的代价。实践证明,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有些是出于个别企业的利益,有些是出于地方利益,有些则与个别官员的腐败相关。不管出于任何目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偏向个别企业,排斥其他企业,或者偏向个别地区,排斥其他地区,即对市场条件下本来有着平等地位的市场主体实施不平等的待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后果是扭曲竞争,妨碍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大市场,“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
(二)反垄断法应贯彻普遍适用的原则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被视为“经济宪法”,因此原则上应适用于国家所有的竞争性经济部门和领域。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国在电信、能源、交通、邮政等公用事业领域实施“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这些行业也被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一般不再适用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规定。如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在其1998的第6次修订中取消了过去对能源经济的豁免;日本反垄断法在其1997年的修订中,取消了过去第21条中规定的对铁路、电力、煤气以及其他性质上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豁免。
我国反垄断法是否对所谓自然垄断或国家垄断的行业或者部门给予豁免,这应当取决于我国的国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电信、邮政、铁路等行业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例如在电信业,国务院在1999年2月通过了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这实际就形成了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局面。国务院2000年发布的《电信条例》,明确提出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国务院在2005年2月还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如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这即是说,国家将对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随着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也已经在银行、保险等很多行业引入了外国资本。随着入世,我国将会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反垄断法就应当适用于过去被视为自然垄断或者国家垄断的绝大多数行业,而不是对它们给予特殊待遇或者豁免。这种做法不仅适应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放松管制”的国际潮流,而且也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符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方向。
反垄断法尽管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部门,但出于国家其他经济政策以及社会政策的考虑,反垄断法有必要对某些限制竞争行为给予豁免。如前面提及到的,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反垄断法可以豁免中小企业订立的卡特尔,如中小企业间的联合采购或者联合销售等。此外,反垄断法也不可能全面适用于国家出于某种政策而授权垄断经营的行业或者企业,例如烟草业等。此外,它也不适用于工会及劳工联合体关于工资及雇佣条件的协议,因为工会成员或者劳工在性质上不是经营者,他们的行为不是企业的行为。
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如果国家不能通过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人某些排他性的权利,社会上就会出现对他人创造性成果的随意侵占,就会出现搭便车,就会出现不劳而获。这样的社会不仅是无序的,而且因为创新活动不能得到补偿,人们就不会去进行创新,不会对创新进行投资,其结果就是社会得不到发展,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然而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与一般的财产权一样,具有限制竞争的影响,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反垄断法的制约。这即是说,知识产权所有人尽管有权通过其发明创造或者知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甚至垄断地位;但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为了保护竞争,反垄断法不允许知识产权所有人因其合法的垄断地位而妨碍、限制或者歪曲市场的有效竞争。国际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如上面提及的微软公司案。实际上,在人们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知识产权往往是企业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往往与知识产权相关。
与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相比,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一个技术进口国。我们虽然一方面应当保护权利人合法行使知识产权的活动,另一方面不应当容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法应适用于知识产权,即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可被视为违反我国反垄断法的行为。由于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复杂,反垄断法作为一个基本法律,对此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后,我们有必要就知识产权领域的限制竞争问题作出细则性的规定,或者像美国、日本、欧盟一样,在这方面发布一个指南。
(三)建立运行高效的执法机关
反垄断法的实施必须有运行高效的执法机构,否则这部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大多数国家(包括地区)都有一个统一的专门执行反垄断法的行政机关,如欧共体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等。这些机关都是准司法机构,因为它们的组织方式同法院一样,而且有自己专门的程序和作出裁决的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的组织方式不同,例如德国联邦卡特尔下属于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日本和韩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是独立的中央机构,但它们都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反垄断机构的独立性对反垄断法的效力至关重要。因为在其他行政机构可以随意推翻或者修改反垄断裁决的情况下,反垄断法就完全没有效力。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裁决不服,可以得到司法救济。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有两个并行执行反托拉斯法的行政机构,一个是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另一个是联邦贸易委员会。两个行政执法机构免不了产生磨擦,降低效率,加大执法成本;另一方面,美国是判例法国家,法官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法律的功能,因而在执行反托拉斯法的过程中,不是美国司法部或者联邦贸易委员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联邦法院的判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反垄断法机构如何设置,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四)反垄断立法既要借鉴国际普遍认可的规则,也要符合国情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我国应当认真学习这些经验。特别是对一些世界各国反垄断法普遍接受的原则,我国制定反垄断法时应认真地予以借鉴。例如,各国反垄断法对核心卡特尔普遍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我国反垄断法也应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基础设施理论”是美国和欧洲反垄断判例法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原理,在分析和解决电信、电力等一些与网络或者其他基础设施相关的反垄断案件中特别重要,我国反垄断法也应当引入这个理论。否则,我们就没有法律依据解决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某些限制竞争问题,如在电信、电力等部门中出现的拒绝互联互通问题,而互联互通则是这些行业开放市场的根本途径。
制定反垄断法的目的是维护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因此这个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出于经济全球化的考虑,我国反垄断法应具有域外适用的效力。这即是说,某些国际卡特尔或者大跨国公司的并购如果对我国市场的竞争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反垄断法对之应行使管辖权。此外,反垄断法还必须在程序方面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包括立案、调查、听证、裁决以及对当事人的法律救济,这一方面可以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法律的公正和透明的前提条件。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迄今已进行了十多年。鉴于反垄断法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有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尽快制定和颁布这部法律。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一个基本法律制度,它在我国的颁布将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建立了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并对促进和推动世界各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起到积极的影响。
(2005.10.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晓晔)
第二篇:中国反垄断第一案分析
中国反垄断第一案分析
(1)案例基本情况
2008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北京四家防伪企业,将国家质检总局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四家防伪企业在诉状中称,从2005年4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不断推广电子监管网。截至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机关挂名,发布了近百个文件,督促各地企业将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即改“推广”为“强制推行”。而且,经营电子监管网业务的是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并由其占有30%股份的一家名为“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检)的企业经营。所有入网企业均需缴纳每年600元的数据维护费;消费者查询需支付查询信息费和电话费。{1}四家原告企业认为:“一方面,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网业务,严重损害了防伪行业各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且加印监管码的做法对食品安全几乎起不到作用,根本没涉及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2}因为政府没有通过法定程序进行招标、选择企业代理,这实际上确立了电子监管网的经营者——中信国检的垄断地位。据此,四家企业认为,国家质检总局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的相关条款,涉嫌行政垄断。他们请求法院判决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网的行政行为违法,并判令国家质检总局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同时消除其行为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9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向原告的律师送达书面裁定。法院认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本案起诉人所诉超过法定起诉期限,因此对四家公司的起诉做出了“本院不予受理”的裁定。目前,针对该案尚无进一步的报道。但因该案发生在《反垄断法》实施的当天,而且被告作为国务院的直属部门,“身份显赫”,从而被多家媒体冠以“中国反垄断法第一案”的称号相继报道。
(2)案例分析
①“行政垄断”这一概念在学术上久已存在,但并非法律术语。
无论刚刚实施的《反垄断法》还是早在1993年颁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没有明确使用这一概念。但两部法律都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其中《反垄断法》设专章(第五章)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列举性规定。通说认为,“行政垄断”是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市场竞争、损害市场公平的一种违法行为。可以说,反行政性垄断是“转型国家特有的现象”,原因在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都存在着“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惯性”。
但是行政垄断不同于经济性垄断。行政垄断是行政主体违反依法行政原则,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违法地图利他人”,而利用公权力的威力,人为地割裂市场、干预经济的违法行政行为。它不仅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降低企业的效率,还侵害了其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权利,损害政府的威信,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因此,行政垄断虽然被我国《反垄断法》所吸纳,但由于其是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为,其本质仍属于行政法所规制的领域,受行政法的调整。基于此,《反垄断法》第51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种立法安排无疑是有意义的。
②国家质检总局行为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家质检总局的行为是否构成行政垄断,还需要放在行政法的视野域内考察,依据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总体考量。
(一)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网行为的正当性分析
按照国务院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拥有检验检疫及执法打假等项职权。国家质检总局推进电子监管网是加强食品监管以及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工作措施。通过对产品赋码销售,可以对产品全程追踪,继之明确地追究产品质量责任。这一点无疑具有进
步意义,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而实际上,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网的行为并没有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所通过的法律的相关规定或相关的授权。因此,无论其单独还是联合发布多少“红头文件”,都只是或抽象或具体的行政行为而已,不具有合法性,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
(二)关于收费的性质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强令食品、家用电器等生产企业加入电子监管网这一系统,每年一般需缴纳600元的密匙费;消费者查询信息,每次需缴纳0.2元的短信费。这些是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是服务性收费?是否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如果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国家有关文件列举的全国性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并未提及该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而在政府的文件和电子监管网中,也均未对其收费是否经过审批有过说明。若是服务性收费,政府通过发文要求企业到指定企业缴费,涉嫌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刚刚实施的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本案中,经营电子监管网业务的是中信国检公司,其既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的承担行政职能的组织,而是典型的企业性质,其收取的入网费用也没有上缴国库,显然此种收费是一种服务性收费。根据《反垄断法》第32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无疑,国家质检总局强令生产企业到其指定的企业缴费,违反了该条规定,构成了行政垄断。
(三)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一家企业承担电子监管网业务的行为分析
在公法领域,由于可分配的资源的有限性,或基于政府的给付能力所限,并非所有竞争者都能获益,这时,政府需要根据某种条件进行选择。比如对贫困家庭发放特殊补贴的给付行为,或者根据特别技术要求而特许某一企业从事公共物品的经营活动的授权行为等,这在公法领域并无非议。具体到本案,如果是出于对专门技术性问题要求较高,无法从市场竞争当中获取,或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方面的考虑,需要政府施行管制,则无疑具有正当性一面。但本案涉及的技术是一种电子防伪技术,四家原告作为本行业的领头企业完全具备此项技术能力。而国家质检总局在没有公开进行招投标的情况下直接指定中信国检公司独家经营此项业务,显然具有行政垄断的嫌疑。
行政行为的做出必须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本意有二:一是任何人不应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处分之前应为之提供公正的听证或其他听取其意见的机会。就“任何人不应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来说,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由其自身拥有30%的股份的中信国检公司独家经营此业务,显然违背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而且,国家质检总局也没有公开进行招投标,直接违背了行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四家企业的知情权和公平竞争权造成了损害。无疑,国家质检总局是在有法不遵的情况下实施了“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
综上分析,国家质检总局强制要求生产企业在所生产产品的包装上加印监管码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其指定由中信国检公司独家垄断此业务,违背法律程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我国《反垄断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第32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无疑,国家质检总局违反了上述条款,构成行政垄断。
③原告可采用的救济途径
由于国家质检总局的行政垄断行为使原告的公平竞争权受到损害,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原告申请救济的法律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提起行政诉讼
在竞争关系中,因为政府的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或受益、或侵益)会使得处于竞争状态的竞争者间的地位发生变化,导致某个(或某些)竞争者利益受到损失,从而希望得到法律救济。本案中,原告基于自己的公平竞争权受损而提起行政诉讼,在学理上称为“竞争者诉讼”。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有利于充分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四家企业对国家质检总局提起的行政诉讼,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并没有受理,理由是原告超过了法定起诉期限。这使得“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了“关键问题”,因此,关于起诉期
限的问题有必要在此深入探讨。
起诉期限的设定是基于法秩序安定性原则,为保障因法秩序早日安定所得之利益(包括公益、相关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以及促使利害关系人早日主张救济)而设定的制度。
(二)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该法第14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针对本案,原告可以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行政复议。
(三)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请求救济
我国《反垄断法》第38条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根据该条规定,原告可以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书面举报,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
第三篇:反垄断法规总目录(中国大陆地区适用)
作者:@二羊习习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价格法》
《合同法》329条、343条
二、行政法规
《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三、三定方案及指南
《商务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工商行政和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
四、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2〕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20号)
五、部门规章等
(一)国家商务部 《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
《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
《商务部关于实施经营者集中资产或业务剥离的暂行规定》 《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 《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
《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文件资料的指导意见》
《经修订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申报表2012版本》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办事指南》
《经营者集中申报流程图》
《商务部反垄断局负责受理的涉嫌垄断行为的举报范围》
《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商务部公告2011年第55号
《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商务部令2011年第6号)《关于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适用标准的暂行规定》
(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反价格垄断规定》
《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
《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013年22号令)
《价格行政处罚文书示范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行政执法证管理规定》(发改价检〔2010〕1993号)《价格行政处罚证据规定》(发改价监[2013]716号)
《价格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审查规则》(发改价监[2013]1950号)
《价格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审查规则 》
(三)国家工商总局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
六、决定与公告
(一)商务部关于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审查公告等
(二)发改委的决定等
(三)工商总局的竞争执法公告等
七、安全审查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
《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有关事项的暂行规定》 《商务部关于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办事指南》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申请表》
八、执法指南草案
《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国家工商总局课题组起草 修订第五稿)
九、国际合作及WTO法规
和EU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on cooperation(20.09.2012)《中国—欧盟竞争政策对话的框架性协定》(The terms ofReference of the EU—China Competition Policy Dialogue)(2004)
Declaration on the start of a dialogue on competition by the EU andChina(2003)
《关于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GATS 第8条&第9条
TRIPS 第8条&第40条 TRIMS 第9条
第四篇:反垄断工作报告
篇一:2013中国反垄断报告 经营者集中篇
务部对集中交易情况以及竞争情况的掌握。
该三条核心条款基本涵盖了简易案件实质性认定条件的核心内容,但对申报人来讲,简易案件的标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和缺少可操作性,尤其是涉及市场份额的标准时,其前提条件就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那么在适用该标准时需要先行审查相关市场的界定,这就意味着要设定审核相关市场界定的程序及时限以及需要提交的相关资料要求,这样才能使简易案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就实体标准来讲,关于“不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也需要较为细化的判断标准,例如,是指生产、销售、广告宣传,还是都包括?对于新设的合营企业来讲,是仅靠商业计划书判断,还是需要参与者向商务部做出承诺?承诺的期限是多长?如果申报人利用商业计划或承诺规避冗长的集中审查而获得视为简易案件审查,如何应对?是否需要重新申报或进行处罚?
就程序衔接方面,缺少简易案件与非简易案件适用的程序及衔接方面的内容,例如,简易案件在认定的程序和审查的时间限制方面是否应当有明确规定、简易案件的撤销程序如何启动?如果简易案件被撤销,是否给予简要的救济程序以避免权力被滥用,程序方面如何与非简易案件衔接,审查时限如何计算等。在审查简易案件时,是否也需要申报人提交与非简易案件同样的文件?在审查简易案件程序上,审查人员是否还需要向非简易案件一样向相关政府部门、协会、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上下游经营者等进行询问和调查?本报告建议对上述内容均进行细化规定,以使简易案件审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许,该《简易案件规定》(征求意见稿)仅就简易案件的实体性内容进行了规定,在此不包含程序性内容。不知道已经原则性通过但尚未公布的《简易案件规定》在广泛征求了公众意见后与征求意见稿是否具有很大变化,是否包含了程序性内容,如果不包括程序性内容,本报告建议应另行制定简易案件的程序性规定。
(二)申报审查工作的改进
反垄断法实施后,商务部为规范集中申报的审查工作,2009年1月5日发布施行了《经营者集中申报表》。为进一步规范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提高经营者集中申报和审查效率和透明度,方便经营者申报,2012年6月6日,商务部修订并发布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及其《填表说明》。《申报表》于2012年7月7日起正式施行。2013年10月21日,商务部发布了于2013年10月28日起启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申报表》软件客户端的通知。在通知附件中提供了可以下载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申报表安装包”,其中包含文件有:
1、反垄断经营者集中申报表安装包;
2、安装说明;
3、反垄断经营者集中申报表小软件使用说明。
商务部启用客户端软件实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在线申报是实施电子政务、提高申报审查效率的重要步骤,但从初步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该客户端软件初次登录与软件使用说明以及软件提示本身并不一致,例如,说明和提示中均告知输入“用户名”和初始秘密进行登录,但用户名一栏根本就无法输入“用户名”,拨打说明中预留的咨询电话后才知道不需要输入用户名,直接输入初始秘密即可以进入。但如果不打电话咨询,会让初次使用的人比较困惑,这点小问题其实只需要修改一下软件使用说明即可。其次,软件登录后进入“填表说明”,填报说明弹出框做得很大,并且终端使用者很难将其缩小,选择“已阅”后,很难显示出“确定”按钮,需要把“任务栏”隐藏后,才能看到“确定”按钮。其改进办法是把弹出框做得稍微小一点即可解决,另外,也没必要每次登录都提示填表说明。再次,通过客户端软件提交申报表后一旦涉及修改或增加新的材料需要生成另一种新版本,并且需要对新版本导出后制作成光盘再次提交给商务部。这种设计对申报人来讲较为麻烦,必须在填报前非常清楚并且应谨慎填写每一处信息,申报表生成后,一旦涉及修改或增加新的填报材料,将不得不再生成一个新的版本进行再次提交。最后,也许商务部目前的要求仅是电子政务初级阶段的过渡性问题,既然实施在线申报,提高申报与审查的效率,最终应实现完全电子化和网络化政务,而不必让申报人承担双倍的负担,既提供纸质申报材料和光盘,又要进行在线申报,还每次都提交包含某些重复内容的版本。
本报告对商务部积极主动探索和改进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及提升工作技巧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商务部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执政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
二、反垄断申报审查情况
(一)无条件批准案件情况
2012年11月15日,为加强政务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除继续依法公布禁止集中和附加限制性条件案件信息外,开始向社会公布无条件批准案件相关信息, 公开内容包括案件名称、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和结案时间,并且,今后将按季度汇总公开无条件批准案件相关信息。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截至2012年9月30日无条件批准的458件经营者集中案件。2013年1月6日公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无条件批准的59件案例。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至2012年底,无条件批准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合计为517件。
2013年第一季度,商务部反垄断局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共45起,第二季度共56起,第三季度共54起,第四季度共56起。2013年全年无条件批准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共211件,相当于2008-2012年前四年多批准案件总和的41%。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至2013年底,无条件批准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合计已达728件。
2013年无条件批准的集中案件涵盖了石油、太阳能、机床、机械、航空航天、能源、食品、水务、汽车、电器、医药等众多行业。由于商务部仅公布了案件名称、集中参与者和结案时间,本报告无法详细统计集中涉及的相关市场、每个案件审查所用的总体时间及批准通过的阶段等。
本报告建议商务部进一步公开无条件批准案件的相关市场、申报时间、审结阶段和批准通过的主要理由,以便于相关公众的了解和监督。
(二)附条件批准案件及监督执行情况
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至2013年底,附条件批准的案件共20件,其中,2013年附条件批准的案件共有4件,分别为: 1、2013年4月16日,2013年第20号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嘉能可国际公司收购斯特拉塔公司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2、2013年4月23日,2013年第22号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丸红公司收购高鸿公司100%股权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3、2013年8月13日,2013年第58号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美国百特国际有限公司收购瑞典金宝公司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4、2013年8月27日,2013年第61号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开曼晨星半导体公司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
上述2013年附条件批准案件主要涉及铜精矿、锌精矿和铅精矿市场、中国大豆、玉米、豆粕以及干粗酒糟的进口市场、crrt监测仪、crrt透析器和crrt血路管三种商品市场和血液透析系列商品中的血透透析器市场和液晶电视主控芯片市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重要能源市场、重要农业产品进口市场、高端医疗器械和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产品或服务市场集中度较高,容易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情况,被附件条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从审查的时间来看,2013年附条件批准的四个案件,其耗时均远远超过了以往审查的案件。其中,三个案件在第一轮申报中无法有效解决商务部关于排除、限制竞争问题的担忧,申报人不得不撤回第一轮申报,重新提交申报材料,开始第二轮申报。第二轮申报有两个案件进入了延长进一步审查的阶段,一个案件进入了进一步审查阶段。进入第二轮申报延长进一步审查阶段的两个案件从申报材料到作出最终审查决定前后耗时均超过了一年,进入第二轮进一步审查阶段的一个案件从申报材料到作出最终审查决定前后耗时也长达10个多月。没有进入第二轮的另一个案件,在第一轮申报中从申报材料到作出最终审查决定也前后耗时八个多月。在笔者看来,耗时较长一般与(1)案件本身复杂情况、(2)申报义务人材料准备情况、(3)商务部对案件的调查和审查效率以及(4)申报义务人提交解决方案的适宜性及与商务部解决问题商谈情况等四种情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申报义务人对(1)、(2)和(4)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如申报义务人想缩短申报审查的时间,一定应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准备,便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例如,尽力优化设计集中方案,尽可能避免引起商务部对反竞争问题的担忧,提前做好解决反竞争问题的预案,在商务部提出反竞争问题时,能及时尽力配合并较快拿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认真全面准备申报材料和篇二:实践报告 汤晓光
关于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调研
摘要:本文是介绍关于市场监督管理现状的一个调研,我们以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调研点,让大家对市场监管体制有一个大概了解。关键词:监督 管理 市场 指导教师:
团队成员:汤晓光 陈茂林
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规范市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市场监督管理各项职能的履行,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商行政管理、打击传销等工作,都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一、市场监督管理改革背景 中共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部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是进行职能调整,政府的职能要调整到政府该做的那些事上去,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去。比如发改委的职能调整,发改委今后的工作要“务虚”到搞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研究,而不是抓项目、抓审批、抓定价。另外,大部制改革会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但这并不等于精兵简政。中国是大国,人口多、问题多、事情复杂,因此大国政府必然不是个小政府。有些部门就要强化,如环境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等;另一些管钱审项目的事情则需要简化。因此,大部制改革要整体上提升政府效率,但并不等于人员上的精兵简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网民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求,按照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而建议组建合并的一个新机构。为整合市场监管资源,形成市场监管全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建议将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监管部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商务部市场秩序管理、反垄断职能合并组建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建议不再保留的部门有: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调整职能:一是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信息发布、监测评枯,事故处理工作交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二是工商总局原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更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司交由商务部管理。三是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交由国家知识产权署管理。四是负责农产品流通、销售监测和质量安全的统一监管,并不再负责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五是原商务部牵头的市场整顿规范工作调整为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并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调整体制:市场监管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组建完成后,建议调整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再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加强市场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合理配备执法人员,建议在各乡镇设立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辖区内的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工作。
二、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简介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东部,介于江淮分水岭和滁河之间。北部、东北部与滁州市南谯区毗邻,西部与肥东县接壤,南部、东南部自西向东分别与巢湖市、含山县、和县及南京隔滁河相望。人口47万,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工业、商业基础较好。为加强对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4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置内设机构13个、直属行政机构1个、派出机构7个、直属事业单位3个。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53人。
三、走进市场监督管理局 我们在八月份的时候前往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单位办公室的晋主任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是就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现状做暑期调研的,主任热心的给我们做起了介绍。他介绍道,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是在今年三月份在以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体,并入县药监局和县质监局而组成的一个新单位。原工商局也由原来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变成了现在的地方政府管理的市场监管局。关于由垂直管理向地方政府管理的转变带来的变化,主任给我们做了一个通俗的解释,原来全椒县工商局隶属滁州市工商局管理,但是县工商局管理的是全椒县的市场,而且在管理业务上和药监局、质监局甚至卫生局有往来合作。原来药监、质监就属于地方政府管理,但是工商局不属于地方管理,这样在市场监管上容易出现各方管理不够协调,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现在三局合并又归地方管理,有效的提高了行政效率,新单位的职能包括了原来的工商局的市场行政职能、药监和质监的监管商品安全职能,很好的促进了市场的安全化和规范化。
市场监管有一个很重要的业务,那就是工商注册登记。晋主任说道,今年的3月1日开始,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这项改革使零注册资金、先照后证、在家办公等逐渐成为现实。但是这项改革使一项设计信用监管、行政执行、税务改革和社会信用意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工程。要对这些虚拟中小微企业实行市场监管,必须加强信用监管,让媒体力量、信息技术手段和信用制度与实体的市场经济向结合,进一步发挥市场自律的能动性。因此未来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及企业信用监管要依托网络技术来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监督。早些年的时候,原工商行政管理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市场秩序管理,而后来,随着市场秩序划归行政执法局管理,工商局乃至现在的市场监管局的职能更加侧重于工商注册登记和消费者维权。晋主任说,未来的市场监管局要利用好药监和质监这两个部门提供市场监管技术层面上的支持,转变行政方式,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在今后的执法中,第一,要严把登记关,加强对企业户口的清理;第二,要严格市场秩序,加强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第三,创新维权机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消费宣传由“知消法”向“会维权”转变,引导消费者掌握维权技巧。还要推动企业由“被动担责”向“必须担责”转变。第四,健全联合监督机制,形成管理合力。推动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重视行业维权,加大共同监管力度。晋主任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要求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社会治理。未来的政府是为市场服务,是为社会服务的政府。今后的社会治理,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和多元治理的新格局。晋主任也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治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四、调研总结
调研的结果,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我觉得学校让我们大学生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是非常好的一件事。首先,在暑假的社会调研实践中我们预先踏足社会,在当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政府、企业、公司和乡镇单位等,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获得向社会推荐自己形象与能力的难得机会,为未来就业和创业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在平时的实践学习中大家可以相互之间交流沟通,这些交流活动会让我们累计很多宝贵的经验。其次,社会调研实践也是一笔财富。“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才是真正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开始了前进的道路!参考文献:
[1]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
[2]百度百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液晶面板反垄断案回顾与反思 钱炳辰20***3法四
液晶面板案是我国第一次在反垄断领域对境外企业的重额罚款,该案件经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工作部门从2006年开始调查,历时六年,距今已有三年。本文将重新回顾此案并就案件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一丶案情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事实信息?1?,2006年12月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收到举报,反映从2001年起,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液晶面板企业,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在中国大陆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对此案进行了立案调查,但起初进展并不顺利。
2008年,中国《反垄断法》开始施行,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工作部门由原来的一个处室增加到三个,执法力量逐渐增强。
2011年底,发改委反垄断局开始共派出55个调查组,近500人次,对案件开展密集调查。国内彩电企业也开始积极提供证据。
在发改委调查的重压之下,已在美、欧遭受重罚的台湾友达率先松动,主动到国家发改委报告了其2001年到2006年间和其他5家液晶面板企业一起参与价格垄断的行为。案件自此取得重大突破。lg、台湾奇美等企业随后也到发改委提交了自认报告。经查实,2001年至2006年六年时间里,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等六家企业,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会议轮流承办,基本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交换液晶面板市场信息,协商液晶面板价格。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涉案企业依据晶体会议协商的价格或互相交换的有关信息,操纵市场价格,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12年底,完成搜集线索、外围摸底、调查取证、数据对比、经济分析、固定证据、接受自认、案件审理、实施处罚等一系列工作后,这起历时6年的涉外反垄断调查宣告收官。二丶结果
六家企业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涉案液晶面板数量合计514.62万片,其中三星82.65万片,lg192.70万片,奇美156.89万片,友达54.94万片,中华映管27.06万片,瀚宇彩晶0.38万片,违法所得合计2.08亿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责令涉案企业退还国内彩电企业多付价款1.72亿元,没收3675万元,罚款1.44亿元。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披露的信息,将液晶面板价格垄断案的处罚情况一览表整理如下:(其中金额的单位为万元人民币)另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信息,截至目前,涉案的六家液晶面板企业已将国内彩电企业多付价款1.72亿元全部退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一是承诺今后将严格遵守我国法律,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承诺尽最大努力向我国彩电企业公平供货,向所有客户提供同等的高端产品、新技术产品采购机会;三是承诺对我国彩电企业内销电视提供的面板无偿保修服务期限由18个月延长到36个月。三丶意义
(一)第一次跨境执法
上述案情经过中提到,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确认,接到举报后不久,即2006年底,他们就开始对此事件进行调查。更密集的调查,则到了2011年底。此前的2011年11月,专事负责商品领域价格反垄断案件调查的“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反价格垄断调查二处”成立。此后,该处具体负责这个案件的调查。
国家发改委就此案共派出55个调查组,近500人次,对十多家国内企业开展两轮外围调查,对六家涉案液晶面板企业开展五轮直接调查。与美国、欧盟、韩国相同的是,中国政府也接受了涉案企业的主动报告;但美国等执法机构是在立案之前就收到了韩国三星公司的秘密自首材料,而中国政府部门是在提取大量相关证据之后,企业才主动报告,因此中国的“调查难度更大一些”。最终,中国国家发改委的开出了罚单,罚金虽然不大,但意义却不小,这是中国政府针对境外发生但损害境内利益的价格垄断行为的第一次跨境执法。
(二)对反垄断法影响巨大中国的《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才开始实施,根据“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此案援引的法律是1998年5月1日开始实施且至今有效的《价格法》。但是“发改委”为了瓦解六家企业同盟、获取证据,对有“自首”行为的涉案企业,许诺减免其一些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只有《反垄断法》有自首和承诺规定,《价格法》是没有相关的减免规定的。不论是该案的事实还是影响都符合反垄断法的规范范围之内。该案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真正的反垄断法,但无论是惩罚目的和手段都给反垄断法执行起到了示范作用,尽管惩罚金额的计算方式是按照《价格法》,并不妨碍其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三)对企业竞争的影响
此次发改委的罚款只是表明国家发改委对全球液晶面板巨头小以惩戒而已,然而意义却是巨大的,因为不难看出液晶面板领域的游戏规则正在向我方倾斜。中国大陆此次反垄断调查和处罚,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助于深化这些液晶面板企业与中国彩电企业的合作,有效提升中国彩电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并惠及消费者。总之,反垄断让全球液晶面板游戏规则改变了,变得更为公平与公正,更有利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这是其中对液晶面板市场竞争的重要意义所在。四丶问题
(一)罚款额度过低
欧美和大陆罚款额度的巨大差异是让人们很关注的问题,但欧美国家有着早已拥有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中国大陆市场而言,2008年出台的《反垄断法》还只是刚刚开始;从出发点来看,欧美反运用垄断法不仅打击了亚洲高科技企业,而且还要获取高额的利益;美国、欧盟依据该国《反垄断法》进行处罚,罚款标准是“相关企业前一年销售额的1%到10%”,因此金额较大。而中国《反垄断法》2008年才正式颁布施行,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以及新旧法间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发改委只能依据《价格法》对此案进行处罚。由于《价格法》所规定的罚款基数不是企业的销售额,而是相关企业的违法所得,这导致罚款数额相对较轻。再加之这些面板企业都有自首情节,执法机构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从轻处罚。
(二)关于宽大(自首)制度的运用
第五篇:2012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突出证据制度研究
2012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突出证据制度研究
日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和中国反垄断论坛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为支持单位的“2012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三大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的官员,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10余个省市中高级法院40余名法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反垄断民事诉讼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本届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未来,处理好反垄断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特别是专家证言、举证责任和经济学等问题将成为保障反垄断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关键。
反垄断法实施三年以来的四个转变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长张穹主任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转变上:制度层面上,反垄断法实施后,关注点由基本制度的建立转向具体实施机制的构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和三家执法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最高人民法院也正抓紧制定和出台与反垄断民事诉讼相关的司法解释,这将使反垄断制度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法层面上,三年多来,反垄断法由冰冷的纸面制度走向了生动的执法实践,三家执法机构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反垄断执法工作,在案件办理中不断积累执法经验,完善执法机制;理念层面,反垄断意识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认同,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良好竞争文化的形成,不断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研究层面,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推进了反垄断研究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开始逐渐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
反垄断民事诉讼即将“有章可循”
通过民事诉讼,以私人执行方式实施反垄断法是各国的普遍选择,通过私人启动司法程序,以民事补偿和惩罚性赔偿为救济手段,实现反垄断法预防和制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目标。但是反垄断民事诉讼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需要专门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支持。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伊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意识到反垄断民事诉讼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从2008年起就着手制定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2011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截至本报出版之日前,这一司法解释已经正式通过并经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将给法院受理和审理反垄断民事诉讼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包括管辖、当事人资格、诉讼程序、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的承担等内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认为,虽然从目前的反垄断法实施现状看,反垄断司法相对于行政执法略显滞后,但是相信伴随着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以反垄断民事诉讼为手段的反垄断实施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关键是证据制度
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反垄断司法解释可以看出,证据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内容占了较大篇幅,基本形成了一个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证据制度。在证据方面,未来审理垄断案件时,特别是在垄断行为的认定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借助统计数据、商业报告和权威期刊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认定,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经济学家、行业专家——专家证人出庭对相关事实作出说明或预测。在举证责任方面,未来反垄断民事诉讼在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民事举证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案件情况的需要通过推定等对证明责任进行合理分配。在证明标准方面,对垄断行为成立的认定标准和垄断损失的认定标准同样需要在未来的反垄断民事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除了专门的证据制度外,还要注意到在证据问题上反垄断行政执法和反垄断诉讼之间关系的协调,包括在证据取得、认定以及对待相互之间裁决的态度问题。对同一种垄断行为,可能既存在反垄断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也有反垄断民事损害赔偿诉讼。这两种实施机制可能执法在前,司法在后;也可能司法在前,执法在后;还有可能两者同时进行。虽然从行政、司法独立的角度来说,行政执法和民事诉讼应当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实践上来说,两者在某些问题上还是会有交叉,或者存在一定的相互协助和影响,要处理好两者的衔接问题。
经济学家将成为法官的重要助手
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涉及到相关市场界定、市场结构和运行情况的判断、行为表现和影响性以及对损害赔偿的评估等事项,法官囿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专业知识的经济学专家就能很好的帮助事实发现者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事实。其次,在反垄断纠纷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律师也会聘请或者求助于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评估相关行为或者对行为影响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诉。司法实践证明,在审判中,如果没有相关专家证人的协助,法官要认定相关事实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之困难的。但是,在反垄断民事诉讼当中,专家证人的选任有一定要求,一般需要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相当资质的人担当,同时专家在作证时应当保持中立性。另外,经济学专家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或模型对相关行为或市场进行分析时,还要经过所使用的经济学理论或模型是否成熟、依据的数据是否可靠以及专家在运用这些数据和模型时是否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和勤勉义务等等的检验,因为这些都将影响专家证言的可靠性。
本届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是在最高人民法院起草制定的反垄断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召开的,论坛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组织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论坛。该中心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研究,致力于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向政府进言献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通过举办各类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为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提供一个宽阔自由的交流平台。中心主任黄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反垄断法专家,现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