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鸟岛》一文教学片段与评价
师:谁来读读你喜欢的地方?
(一生读: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还有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再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喜欢?(生自由读)
生:因为我喜欢春天。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湖水解冻,春天的鸟岛肯定很漂亮。
生:因为一群一群的鸟儿陆续飞向鸟岛,那鸟岛肯定很好玩,很热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想象一下此时的情景。
(生再次自由读书)
师:假设咱们的讲台前面就是鸟岛,那你们能不能表演给老师看看?(生跃跃欲试)
师:请大家分成小组商量商量该如何表演。
(生议论纷纷,兴致很浓)
生1:鸟儿是一群一群飞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组织好一群一群的人。
生2:小鸟儿飞回鸟岛,它们此时肯定特别兴奋,所以咱们在表演的时候也要高兴些。
生3:对!咱们就笑眯眯的,可是——(生皱起眉头)我们到底该怎样飞呢?
生4:一起飞!
生5:不行!书上说:鸟儿是一群一群陆续飞来的,不是一起飞来的!(生陷入了沉思)
生6:鸟儿是一群一群飞来的,我们应该一群接着一群飞!
生7:对!一群接着一群飞!就像咱们下课的时候,是一个一个走出教室一样!
师播放欢快的音乐,渲染情境,生陆续“飞”上讲台。
[评析]
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者在此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读,让学生说为什么喜欢,注重读中感悟。然后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激励学生:你们能不能表演给老师看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大胆想象,表演出了鸟儿陆续飞来的情景。另外,“陆续”一词是教学的难点,教者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读、议、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二篇:创设自主学习空间(定稿)
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 2007-3-27 21:05:00 | By: piaoxue ]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开展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那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呢?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环境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的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用亲切的微笑、真诚的目光面对全班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展现自我想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自己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1.在联系实际中主动学习——促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自然界发生转折的时候,请你把儿童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强有力的飞跃聚集精力。”是啊,在季节转换之际,让孩子们去触摸大自然,去感受那物换星移的美妙景象,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那天语文课上,正好上《秋游》正一课,于是我决定带领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在农田里,孩子们看到了金灿灿、沉甸甸地稻子;看到了正在慢慢枯黄的小草;看到了河岸边梧桐树的叶子正在飘落;看到了高高的蓝天上那变化多端地云朵……孩子们在草地上蹦啊,跳啊,打着滚儿,对着天空大声地叫喊着。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人感到舒服极了。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结合自己刚才看到的和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说说秋天的特点以及秋游活动的感受。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小脸,听着他们热切地交流,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此时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把十分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习了课文,还增强了参与意识,感受到知识来自于生活,进而认识生活,学会生活。2.在探索发现中主动学习——促课堂教学开放化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努力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上课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半瓶水,问学生:“你有几种办法能喝到瓶子里地水?”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尽管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但都能达到目的。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你是乌鸦,又是在野外,这些办法能行得通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课文中的乌鸦又是怎样喝到水的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学起了课文,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探索,结果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乌鸦的这种办法是最好的。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同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在质疑问难中主动学习——促课堂教学创新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质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对教学设计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习惯于批判地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才会更广阔、更灵活,见解才会更深刻、更新颖。
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请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开始学生不知如何提问,我引导学生从基本句式着手,看看缺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把问题具体化。慢慢地,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谁是挖井人?为什么要挖井?为什么要不忘挖井人?”等。当然,也有一些无关痛痒,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教师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话语来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行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开放自己,锻炼自己,也展示自己,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将来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学习——促课堂教学合作化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合作学习,一般有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愿合作三种形式,而小组学习是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和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和他人,小组和全班之间的交流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地指导和帮助。
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由教师一人讲授,学生全盘被动接受。采用自主学习这一方式后,学生首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或用字形记忆;或用儿歌记忆;或用换偏旁记忆;或编一个谜语来记忆……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具体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一边听取他人介绍识字方法,一边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在旁边进行适当地点拨和评价。通过小组之间的互问互答,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充实了自己的经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而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智慧,最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促课堂教学有效化
自主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行和独立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如教学三年级《荷花》一课,我问:“课文的第二段写得非常美,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找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学生纷纷读开了,有的一个人捧着书大声地朗读着;有的则认真地默读;有的和同桌互相对读着;有的一边读还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开始交流了,有学生说嫩黄色的小莲蓬最美,有学生说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好看,有学生说“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特别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交流,自行研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抒发自己的情感。
当然,自主学习不是学生的任意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以保证自主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还是《荷花》这一课,师问:“……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一学生回答:“冒字用得好。”师又问:“好在哪里?”学生一时语塞。师话锋一转:“冒可以换成什么字?”学生们抢着答道:“钻、长、顶、抽……”“作者不用这些,为何就用冒,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师说道,“再读读这一段课文吧,体会一下怎样地长叫冒?”学生们又开始认真地阅读课文,不久都兴奋地举起了手,“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节课上,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通过给“冒”换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在换词、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悟其旨意,得其写法。通过富有思维余地的巧妙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热烈交流,体会到了文章之美,学习之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展现才能的舞台,而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三篇:创设情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林 凤 云
银雀山蒙山小学
创设情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银雀山蒙山小学
林凤云
摘要: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情景教学
兴趣
培养
自主能力
情景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小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对于数学这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它是数字、符号、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单纯的知识灌输,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时常感觉枯燥,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和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体验情境、游戏情境等教学情景充实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景,亲近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数学更是生活的一部份,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甚至于发生自己身边的事,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可以使数学问题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正巧遇到学生缴纳保险金,我就此设景,每人缴纳保险金30元,上午有23人缴纳,下午有19人缴纳,让学生就此提问作答,自然引入乘法分配律问题,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由于直接选取学生刚经历的事,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体验,因而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目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知识时,我创设了乘火车的教学情景: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好,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旅游。你们想怎样去呢?(生答)既然这么多的同学想乘火车去,那咱们就乘火车去旅游。请同学们背上行李快快出发,到火车站去购买火车票吧。一到火车站,站长叔叔看到咱们这些爱学习的孩子,就想考考咱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认真听站长叔叔给我们介绍:他说,这列火车有5节卧铺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每节卧铺车厢可以坐72人,每节硬座车厢可以坐118人。他还说如果同学们能够根据他的介绍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就可以获得免费的火车票,同学们想得到免费的车票吗?(想)那咱们就开始展现一下咱们的才华吧!利用学生喜欢的旅游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兴趣
儿童往往对动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有较高的热情,如果把教学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他们会有较高的认同度,能够提高思维的兴奋性,容易激起学习兴趣。可以用多媒体展现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也可以让部分学生来展演,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我在教学分数的有关内容时,都会让一个同学来展演《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这是《西游记》里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猪八戒得到一个西瓜,分成四份,唐僧师徒每人一份,但八戒吃完自己的那份后,禁不住诱惑,又吃掉了猴哥的那一份,接下来又吃掉了沙师弟的那一份,最后连师傅的那份也吃掉了。这个故事几乎每个同学都看了数遍,都能够绘形绘色的讲给大家听,我就利用这个场景来引入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性质等等内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的事情戏剧化,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掌握的扎实有效。
三、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体验场景,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感官认识,学会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抽象问题,学会将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拓宽思维,打破定式,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画出线路,让同桌学生各拿一辆不同时速的学具汽车,在画出的线路上行驶,看会有多少情况出现,学生在当司机的活动中不仅充分感知了“同时、同地、同向、相向、相遇、相距”等概念,而且将各种相遇追及等情况进行列举分析,掌握了类似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通过体验加深了理解,记忆深刻。
四、创设游戏情景,促智解疑
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在学生刚接触时,往往感觉比较抽象不容易接受,我在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景,让同桌的同学每人说一个数,计算它们的积(和),然后分别说出对方说过的数,再计算他们的积(和),五分钟后比比谁做的最多,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自然引出两个数相乘(加),交换他们位置,它们的积(和)不变。学生们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很快就接受了这个规律的内涵,而且印象深刻。
五、创设操作情景,自主学习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就必须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与探索的天地。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就让学学生自己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他们利用转化的思想去动手做一做,看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如果能的话又怎样能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动手去剪拼,不一会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很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都采取让学生自制学具、自主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并且学习效果很好,并且他们体验到了自己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书目:
《小学教学》
数学
2008 ——2009 《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谈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现代结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 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他的任务是按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眼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个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又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那么我市如何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呢?
一、营造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就课堂教学而言,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动作,甚至眼神都要充满着对学生的信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教师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的神态,充满激情的话语,对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鼓励,都将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就用手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微笑的暗示方法,它们反应是积极的。当学生探索困难时,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学生又会重振精神,一次次让我体会到情感的魔力。
教师应重视平时与学生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论。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当学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就微笑的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行。”“谁来帮帮他”这些语句达到在愉快的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实际,因地制宜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巧妙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从而激发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引起学生的惊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刚进教室,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都吸引过来,同时还小声议论:老师拿萝卜和刀干什么?在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开始了面、棱、顶点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新颖、巧妙,加深并强化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从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学具进入自学状态,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巧设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不尽相同,而教材中封闭式练习题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肯定不会适应所有学生,这样必然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解决这种情况我经常把教材中的原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改编。例如:人教版第九册《三角形面积计算》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着条线段减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教学时,我把问题删去,让学生根据条件比比谁解答出的问题多。这样一来,马上有人举手争抢着发言,就连平时反应慢的后进生也纷纷举手,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想法,有易到难,学生解答出不少问题。(1)正方形面积和周长:4×4=16(平方厘米)4×4=16(厘米)。(2)正方形边长一半:4÷2=2(厘米)。(3)三角形面积:2×2÷2=2(平方厘米)。(4)阴影部分面积:16-2=14(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按同样方法再剪去另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全面兼顾,既让程度差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又使聪明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看见孩子们争先恐后,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神态,我深感轻松愉快、激动。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成功。
1、在操作实验中感受成功。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把客观的“要我说”内化为“我要说”,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过圆柱、圆锥体积后,我拿出一个形状不规则石块问学生:“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样求呢?”学生们都愣住了。随即我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圆柱杯中,让学生观察,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明白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要想求石块的体积只要求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亲自实验,只见学生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争论,所有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汇报结果,有的小组先求出原来水的体积,再求出放入石块后的体积,最后再相减。有的则计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再用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就求出来石块的体积。通过比较得出后种方法较简单,整个教学都是在学生做、学生学、学生教学生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而且锻炼了思维、口才、策化等能力,形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在发现过程中更能体现团队的精神。
2、通过推理想象,体验成功。
想象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和乐于表现的性格,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结尾出示用布盖着三个形体,学生只能看见每个形体的一个面,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学生情绪马上高涨,在好奇心驱动下自觉地向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经过对比、评判,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给予他们一片广阔天地,使学生的思维是忠于积极活跃状态,使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情境,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1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创设问题情境。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2)应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恰当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激发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模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