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9: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

第一篇: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

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

我国高校改革近六十年历史回眸与前瞻

(2008年12 月4 日)

同志们:

明年是建国六十周年,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时间为线索回眸我国高教近六十年历程,总结近六十年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研究今后发展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我国高教近六十年历史回眸

(一)改造中求发展(1949-1966年)

这十七年的中国高校,是在接受改造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后,在高校中设立了各级党组织,在政治上对高校实行领导,在思想上对原有的教职工实行改造,统一了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有较大的发展;同时扩大招生,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不少人才。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得出中国高校在这一阶段得到巨大发展的结论,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失误,即大学独立精神的丧失,高等教育单纯为政治服务。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许多方面脱胎于当时的体制,当今高等教育的许多弊端与当时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失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这十七年的高等教育的实践,也存在不少误区:

其一,教育的规律为急功近利的“政治化”运动所代替,为后来的教育虚无论和知识无用论奠定了基础。

其二,高校逐渐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丧失了它应有的独立精神和话语权。

其三,高校体制的全面行政化,使高校丧失了应有的活力,无法领导思想之潮流,反而成为“改革的最后一块堡垒”。

其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苍白,使我国高校建国后,基本上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大学教育家和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二)风雨飘零(1966-1976年)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备受摧残的十年。

从1966年7月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全面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停止派出和接受留学生达6、7年之久;停止招收研究生达12年之久。原有417所高等学校,只保留了309所。1972年高校开始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十年间,全国仅有毕业生103.3万人,而其中67万人是1965年前入学的。原先确定的68所重点高等院校,被撤销了4所。文革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设有专业2833个,在文革中,停办了大批专业,很多理科专业被取消,或者“理向工靠”,许多为各行各业培养通用人才的工科专业变成为某一行业甚至为某一个产品服务的很窄的专业,工科院校中一些偏理科的专业有的被撤销,有的名存实亡,文科专业更是被大砍大并,十分混乱。高校的研究工作几乎全部停顿,人员下放,图书资料失散,文物被破坏,损失无法估量。

在教育思想上“政治挂帅”,校园内处处充斥着“高等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诸如此类的口号,把高等教育引向彻底的政治化的轨道。在教育实践中,否定了建国以来形成本已脆弱的高等教育的组织和制度,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严重下降。尽管停止招生的6年后的1972年起,不少高校开始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但当时废除文化考试,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不但使高校生源质量严重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推荐”上学极大地破坏了教育体制中的公平、公开原则,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当今天人们“应试制度”大加讨伐之时,当时的人们又是何等地希望“考试”。一位经历了这段历史的署名为雷颐的作者,在《大学生》杂志中以《珍惜考试》为题要人们珍惜考试制度。

“文化大革命”十年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摧残,表现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

有形的损害有:(1)全国有大量的大学及其院系专业,没有经任何论证就被强行地调整或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有的还为“战备”需要,被迫迁往农村或偏远的山区。为此有些院校进行了反搬迁行动,如广东的华南农学院从1972年起,进行了5次反搬迁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当然这仅属绝少数。这就是新中国高教史上所谓第二次院校大调整。这次院校大调整与第一次不同,虽然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但第一次的调整,还不失条理性和客观性,第二次则完全出于政治需要,由权威人物说了算,学校是没有任何发言权可言的。所以这次调整不但没有改变原有的高等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而且加剧了这种不合理。(2)全国高校的硬件如校舍、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被大量破坏,如广东的暨南大学被撤销后,校园被占长达8年之久。而像北大这样的名校,简直就成了红卫兵小将们的“乐园”和各种工作队、宣传队的常驻宿舍。校园里的一切公共场所如体育场、教室、图书馆等成了现成的批斗场和集合地,各种图书资料或化为灰烬或散失殆尽。甚至个人的收藏或作品也不能幸免。(3)对招生制度和教学制度的全面破坏,使高校少为国家培养百万名以上的大学生,从而使中国人才出现严重的断层。当地球上的其他国家正在大力培养本国的高精尖人才时,我们的国家却以从肉体上和精神上折磨这些老人家为乐事,折磨完这些老人家,却又不培养年青的一代。足足10年,作为培养人才集中地的高校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我想这在近代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无形的损害有:(1)高等教育的十年浩劫,其实也是对中国高等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浩劫。建国后,不少一流的学者文人荟萃中国各高校,其中有些是与中国共产党一起闹革命的,有些是对新中国充满憧憬而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来建设祖国的,有些是想独立于政事以外专心搞学问的。但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折磨与摧残。轻者心疲力尽,重者命归黄泉。中国高等知识分子在经过此劫后,不少人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以“无为”图自保;也有不少人钻营求官,以显达图自扬;也有不少人与世俗相融,贩卖知识,不论哪一种,都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退化与自尊的丧失。古代意义上旷世独立的知识之士已绝迹。(2)这十年中国高校的混乱与停滞,严重地延缓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从高校的管理体制到教学体制无一不是处于崩溃的边沿,教学科研全面瘫痪,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更无从谈起。这十年里,世界上的不少高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以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全面现代化作好准备。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却在混乱中倒退,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三)重拾旧山河(1997-1983年)

1976年历经十年的政治浩劫终于随着“四人帮”的跨台而结束。中国进入拨乱反正时期。在高等教育这条战线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重大的举措。

1、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与改革招生制度。根据邓小平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77年1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国务院批准从当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新的招生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方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废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对久违校园和知识的年青人来说,这不谛是天大的喜事,我们从当时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就可见一斑,仅1977年,全国约有570万的青年参加高考,各大专院校从中录取了约27万名学生。

2、恢复研究生制度和建立学位制度。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1977年招考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至此,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教育终于恢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招收了约10700人。相当于文革前1965年录取人数的7倍,以后逐年增加。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

3、对在文革期间被拆散、合并、撤销的高校重新恢复,同时增设了一批新学校,并从宏观上对一些专业进行调整和重新设置。经过这5年的努力,我国的高校基本上恢复了元气。元气虽然恢复了,但当时的高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可以把当时高校存在的几个主要矛盾概括如下:其一,学生强烈渴求知识与教师知识相对贫乏的矛盾。其二,高校中仍然政治至上,学术仍处于从属地位。其三,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多少的改进。在管理体制上,恢复了建国后的“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过分集权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从内部体制上来看,仍然是“官办”学校,人浮于事,长官意志,政治生命大于学术生命,权力与派别斗争的现象仍然是当时中国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5年的中国高校可以用“重拾旧山河”来形容。国家有关高校的重大政策,不外是四个字即“恢复、调整”,真正有革新意义的举措不多。从许多方面都沿用了建国后原有的一套东西。这也是形势所至,非人力所能为。真正意义的高校改革的还没有起步!

但另一方面,这几年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时期,许多青年人逐渐从政治的盲目中走向了思想上的独立,尽管代表权威的政府对学生这种倾向仍然有着较大的分歧。

在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上,针对50年代把教育的体制定性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结论,在教育界提出了质疑,并为此展开了讨论,最后认为教育的社会上层建筑性和生产力性,反映的是教育现象和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不是教育特有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虽然这种提法把高等教育仅仅归结为一种专业教育,并没有揭示其本质,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使高等教育逐渐从纯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阴影下走了出来,更加重视高等教育中对人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对人的改造或某种格式化的塑造。

(四)峰迴路转(1983-1992年)

这十年的中国高校,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推动下,开始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样,由于传统的惯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太多,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毕竟已经确立了改革的方向,、开始放眼望世界。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十年的实践,为今后高校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3年4月,国务院批转原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扭转教育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数量,并增加了教育事业费与基建投资。

1985年5月,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应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活力,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并赋予了高等学校在保证执行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实行联合办学,接受委托培养、招收自费生,自主分配一定比例的毕业生,有权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用教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权任命副校长以下的干部,一部分学校还有权审定教授和副教授的任职资格。

1992年8月,在内部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国家教育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校内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住房医疗退休制度改革作了一些宏观上的规定。在这一时期还尝试性进行后勤改革。主要是后勤系统相对独立,实行经费和任务的承包。

这一时期的高校改革有急也有缓,有所侧重。在1983年至1985年间,改革侧重于增加高校和学生的数量,三年间在全国增设了312所高校,在招生规模和基本投资上也有较大的增加。而在1985年至1989年后,则侧重于下放权力,扩大高校自主权,从管理体制上较以前有较大的突破。1989年至1992年,则侧重于稳固原有的改革成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第三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和加快教育改革、持续而稳定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任务。

但这一阶段的高校改革中存在着急躁冒进的情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发展应有的规律和质量、片面追求数量上的扩展。大量增设新高校,据统计,从1983年至1985年3年内,新建院校达301所。仅1985年一年就增设新高校114所,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膨胀高峰。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1983年每校平均4401名学生,南朝鲜1983年平均每校4164名学生。我国在1990年的全国1075所高校中,在校学生不到2000人的竟达73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2%,1000人以下的358所,占33.3%。其结果造成学校规模小,师生比例低,办学成本较高,资源内部使用率低,学科重复设置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影响学校办学的潜力。当年盲目重数量轻结构的办学思想所造成的这种局面,留给了1992年以后的高校改革来解决。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迎来了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校也打破了相对沉静的局面,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时期。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原有高校的教育体制是在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基本上是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无疑,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一次大的变革。199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重大政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全面深化展开”阶段(1992-1997年)

以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高教界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时代的变革,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发表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文件都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高等教育要改革办学体制》的要求。以“共建”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走向条块有机结合。199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重抓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极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机制。”虽然条块分割的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是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一阶段中的重点是全面深化各种管理体制改革。

(六)“跨越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同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国家教委关于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扩大直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八条意见。为贯彻十五大精神,1998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改建为教育部,并对其职责和权限作了相应的调整。1998年11月,在扬州召开了高教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李岚清把原来的五种改革形式归纳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全面部署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改革的任务。1999年颁布和实施《高等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至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60万余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3%,跨入了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在整个人口中18-22岁年龄段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为进入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阶段,超过50%则可称达到普及阶段。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8所,比1977年增加了1504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30年来,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300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还有数千万青年通过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大学学历。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基本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数量需求。

同时,自1998年,国家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迅速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技文化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极大地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实力。目前,全国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在高等学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争取到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300多亿,发表论文146.3万篇,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都超过了全国获奖总数的一半。特别是在重要的国家奖项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04年,高等学校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6年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部3个一等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全国80%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高等学校,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自高校。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30年历程来看:1978年全省仅有普通高校24所,在校生2.73万人。目前全省有普通高校84所(本科31所,专科53所),较1978年增加60所。全省高校教育规模195.42万人,较1978年增长39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78年892人发展到2007年1.2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68%,省属高校博士一级学科点达1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达10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达9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达845个;2007年在学研究生达到2.2万人,较1978年增长156倍,30年为社会输送153.7万毕业生,是建国后到1977年28年全省毕业生累计毕业总数9.6万人的16倍,每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由1978年的5人提高到2007年的111人。2003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吸收社会资金20多亿元,共建学生公寓、食堂后勤设施260万m2,校舍建筑面积达3527.2万m2,较1982年的162.2万m2,增加3365万m2,增长20.7倍,占地面积达到11.9万亩,较1982年的0.83万亩增加11.07万亩,增长13.3倍。图书藏量8093.61万册,生均图书70.3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20539.1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390元,有专任教师5.88万人,生师比为17.7﹕1,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9144人(其中正高4012人),占总数的32.58%,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21279人(其中博士学历3774人),占总数的36.21%。此外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尤其是民办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在校生达16.69万人,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比例达到15.2%。

从我校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来看,从1977年8月的平顶山师范大专班到1984年5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到1992年4月校名改为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平顶山学院。30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的师范专科学校到综合性本科院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教学科研实力日渐增强,学校占地面积2145.7亩,老校区土地置换获得市政府批准,校舍建筑面积达40万m2,固定资产已评估值3.86亿元,藏书量80余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设有18个院(系),4个教学部,3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25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法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等九个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达到876人,其中专任教师5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27人(其中教授22人),占总数23%,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75人(其中博士8人),占总数50%,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8000多人。3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合格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平顶山基础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60-70%来自于平顶山学院毕业生,有的在地方党政部门,有的在高校,有的在中学,有的在企业已成为平顶山市率先实现崛起的骨干支撑力量。

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了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高等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为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知识和人才基础,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面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激活了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率,成为了社会公共领域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得到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人才和优秀成果。回顾总结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完善和实施具有特别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深人研究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措施;积极适应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把高等学校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捕捉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时机,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观察点和急切实施点,也是人民群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和保障。在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及其策略选择上,时刻注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适应了这一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选择更为灵活的办学和管理政策,主动调整专业和学科,实行教师和人才流动的制度,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4、强调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的政府责任,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经费为辅筹措高等学校经费的模式,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改革提供了经费投入基础。事实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下,试图更多依靠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化”,甚至依靠收费、捐赠等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的,也是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和目标,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批评意见和新的社会矛盾。

5、加强高等教育法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七部教育法律除义务教育法外,均涉及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法作为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对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法律总结。事实表明,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推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不仅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外部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发展的需要;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维护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

教育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的模式与途径,也就是发展政策的选择问题。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及教育改革30年的发展之路,从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到迈入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今天,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站在新历史的基点上,憧憬未来教育发展远景,推进教育发展创新,其突破口和重要推动力还在于继续解放思想。

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优势在于人力资源,走新型发展道路,必须把国家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集中力量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改变,呼唤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发展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教育发展战略的制订上,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方略。

(一)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要把力量集中到质量提高和内部建设上来。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计划招生已逾600万人。今后,即使高等学校招生增长数为零,每年招生也在600万人以上。因此,每一所高等学校都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要求,重视内部建设和内涵发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在发展路径上,以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重点。我国要实现长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集中国家力量,加大投入,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发展。

(三)在发展机制上,要注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构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目前一些高校仍注重在数量上发展,注重规格升级,注重更改校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仍然在不断的发展、改革、调整和转型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学校内部尚未完全建立良性的、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机制。为了防止和限制过度的外延式发展,不仅需要必要的管理和限制,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促使高等学校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推进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创新思想为主导,形成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竞争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国家创新力的培养。高等学校最为主要的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创新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理念,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用创新的方法培养人才,不能简单地用循规蹈矩的方法培养,不能以行政干部的标准衡量和培养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仅在培养中要特别注意创新,在使用上更要有特殊机制,要大胆把人才放到实践中、放到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业务岗位上去培养。第三,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以能否创新为第一标准,以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不断推动高等学校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促使高等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第四,要在高等学校中境

自方对等权校主进构校定解管在权

育是按政中学的文高形当的识立会教新决展得在建度学建,(主政于教和主权一。章及决理治利(经当照府央生有(化等势代社形,主育意教的机学以管习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环调动学术创新的积极性。

五)在改革内容上,着重处理好政府依法管理与学校依法办学的关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中央政府和地府在高等学校的管理和投入上的职责权限,加强地方政府地方高校的管理、投入职责和政策指导;逐渐调整全国高育资源供给,优化高等学校整体布局结构;改进高校自主政府行政权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等学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责权限,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深化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加大推进依法治校的力度,步推动高等学校制度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形成法律治理结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实施高等学校章程,通过学程具体界定行政管理的边界。学校内的不同群体利益的确其矛盾的解决,也应当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实施得到很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健全高等学校的决策、议事、监督机制,发挥教授学中的主导作用,保障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于高等学校的法律监督。

六)在投入体制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果道筹措教费的体制。高等学校的投入特别是公办高等学校的投入,前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今后要《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规定,毫不动摇地坚持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省级政府各自的经费投入责任,明确社会、家庭和的投入分担责任,出台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支持高等教育关经济政策和优惠办法。

七)在组织功能上,明确赋予高等学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的重要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强化学校的综合研究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对于世界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会理论体系和文化解释体系,努力掌握当代文化发展和意态的话语权。同时,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倡导大学精神确形成高等学校良好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氛围,为推动社义文化繁荣和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是育人的崇高事业,在教育发展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识,用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和规划未来;用发展的理念来解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注重创造并优化教育发外部环境,挖掘教育发展的内部潜力,把握教育发展的难遇,营造有利于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校教育中,要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教育持续发展,构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教育制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和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总之,我国教育源强国的重要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思想旗帜和行动

谢谢大家!

正时贯指阔期穿南步迈向现代化,我国正处在建设人力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

第二篇:浅析协会目前状况与发展

浅析协会目前状况与发展

加入协会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我学会了很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团队合作更加效等。现在师妹的加入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还没深入的了解。但是通过从师姐们的口中我发现,她们还是一群很优秀的小伙伴。希望在师姐和师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越办越好。以下是我对协会的看法与建议。

首先,我认为这一届的师妹独立性很强,喜欢有自己的空间的时间,遇到事情喜欢独立的去完成,这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这可能会起到一个相反的作用。其次。师姐与师妹的沟通与交流的时间很少,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以至于导致人心松散,没有凝聚力,大家各自在各自的小世界里活动。按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做事,并没有考虑到整个全局观,所以出现意见分歧,导致矛盾出现。在一个就是执行力不够强。很多事人都是有一个惰性,喜欢把一个事情办得拖拖拉拉,就比如,可能要去申请一个场地,本可以当天就可以完成,有些人就喜欢拖到最后一天才愿意去完成,这样可能导致后面的活动无法顺利的进行,对于这些现象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点,师姐应该与师妹多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大家都可以互相讨论,特别是师姐要主动积极,加强情感交流可是一个团队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协会做的最好的是在每一位小伙伴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协会的祝福。我觉的这个会给人一种归属感,加强了每一位对协会的责任心。第二点,应该更多地组织一些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活动,去培养大家的一种团队精神。第三点,应该把需要做的工作分配到人,并需要积极的去监督以及辅导,督促其尽快完成。加强办事的效率,从而促进一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这个协会的,我觉得师姐们都是好样的,都很热情和爱帮助人。而且对于投入工作她们也是非常耐心,责任感也非常强。在这里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我希望这一点可以潜移默化到师妹,不仅对于协会有好处,对于她们自己也是有非常大的好处。我也对自己提出希望,这次咨询会的活动我没参与觉得好遗憾啊,一次与大家相处的好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我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尽可能的去参与一些协会举办的活动,很想认识师妹,很想与好多协会的成员一起,成功地去举办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去完善自己的各个方面。希望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尽职尽责,既然选择它,就要努力地去把它做好。不要懈怠,不要拖拉,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把它看做一个有自己的大家庭,我们这个协会将会越变越好。因为有大家的热情,它能不发光发热吗?加油吧,小伙伴们。

第三篇:国内与国际发展状况.

选自:《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进步——谈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建设》(程大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条件也得以很大改善。从8O年代末起全国居民住宅的建设标准开始逐步提高,1994年建设部正式提出了小康住宅的概念并且推出了小康住宅设计的标准,不久,国家科委与建设部又共同推进“2OOO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城乡居民住宅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并认定这将成为跨世纪的科技产业工程。1997年,国家正式进行住宅制度的改革,住宅不再是一种福利措施,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建设什么样的住宅、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下下达指标的问题,而是房产开发商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行为。近年来中国大步跨入了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与通信与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信息化社会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改革、更使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于是在小康住宅概念的基础上,生成了智能化住宅的概念。由于中国的住宅多为成片开发按区域管理,采用各种智能化手段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按此顺理称乎为智能化住宅小区。1998年来,和“智能建筑”同样地全国从南到北都在宣传建设“跨世纪”,“五星级”的“智能化住宅小区”,但是,“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么如同“智能建筑”一样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说法,夹杂着各种偏见与误导,使住宅建设中出现了思想混乱与不规范的行为。有的住宅小区配置了密集的布线系统,高速的网络系统,但系统设计华而不实,投资增加不少,但实效甚微。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智能化住宅小区”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住它小区的智能化建设,当前的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讨、以正确引导住宅小区建设。

1、住宅小区智能化概念的演变

建设部主管领导曾把我国住宅分为四种类型: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和豪华型。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其中实用型与舒适型应为住宅建设的主流,因为实用型住宅主要面向国内目前低收入者,舒适型面向中等偏上收入者。但是住宅是一项使用寿命较长,一次投资较大

的特殊商品,因此建设时的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建筑电气技术信息网在1997年制定了《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标准)导则》(讨论稿)初步确定了必须重视的五方面功能: 安全性、生活环境、通信方式、信息服务、家庭智能化系统。从我个人理解,这是国内最早制定与住宅智能化相关的技术文献。

我们再看一下国际上住宅智能化概念的演变情况。

8O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开始称之为住宅电子化,(HE,Home Electronics); 8O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H A,H o m eAutomation)。8O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WH,WiseHouse)、在欧洲称为时髦屋(SH,Smart Home)。当时日本正处于住宅建造过剩,房产市场低迷的时期,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抓住用于住宅的总线技术为契机,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HBS,Home Bus System),邮政省与通产省于1986年组织曰本电子机械工业协会与电波技术协会共同组建HBS标准委员、在1988年9月制定了 HBS标准。1988年初又在通产省邮政省和建设省三个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日本住宅信息化推进协会,并提出对住宅区内所有住宅的信息管理采用超级家庭总线技术(S-HBS,Super-HomeBus System)。

199O年左右,日本在幕张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示范性的智能住宅区,美国、新加坡也都建有基于EIA在1988年制定的智能化住宅系统(IHS)及其通信标准——家庭总线(H D S,Home Distrubution System)的智能化住宅。

在中国,虽然还未能象美国、日本那样对住宅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制定标准,但已经借助智能建筑的概念与技术开始推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了。1997年厦门市建坤实业公司开发了WDJ-6住宅智能管理系统;1998年深圳市住宅局对总建筑面积为8O万m2的梅林一村按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概念进行规划建设; 长沙市地税局的住宅采用了智能化住宅布线系统。上海邮电二村初步建成了智能化住宅小区,上实花苑、创世纪花苑,万里小区等纷纷宣布将建设—流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北京保安电器厂正式投产CBB三表户外计量保护箱,上海邮电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开发厂家用智能控制器,北京奇艺新技术公司推出电脑家庭自控系统,上海惠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并大量投产家庭智能化系统……

尽管我们现在还难以给智能化住宅小区作出确切的定义,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号称智能化的住宅小区都具有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完善的综合了安保防灾措施与生活服务的智能控制器、住宅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完善的安保措施、全面的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的社区服务管理。

(3)为小区内住户提供多媒体的多种信息服务。

总之智能化住宅小区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由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通信接入网、小区物业管 理服务系统和小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来支持实现的。

2、智能化住宅小区的三个主要系统

2.1家庭智能控制系统

2.1.1防盗报警的报警点可分等级布防、撤防

2.1.2火灾与煤气泄漏报警

2.1.3遥控护理与紧急呼救报警

2.1.4采用逻辑分析判断,降低系统误报警率

2.1.5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

2.1.6统报警时自动强制占线 2.1.7可通过电话进行远程家庭安全状态,查询(语言应答)确认报警信息、报警状态和报警点位置,进行居室实时监听

2.1.8可自动向预置的多个报警电话号码报警

2.1.9通过电话进行远程遥控功能

2.1.1O可进行程序自动化控制功能

2.1.11红外线(IR)遥控调节功能(空调、音响、电视等)

2.1.12可实现室内无线遥控功能

2.1.13电源控制及调光功能

2.1.14三表(电表、水表、煤气表、*能量表)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功能

2.1.15电子声音邮件信箱,可分别进行远程留言与来电信息调用

2.1.16 采用 RS485或LonWorks家庭总线结构,亦可采用 X—lO电源总线方式,留有HFC接入网接口

2.2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系统

2.2.1供电系统监视

2.2.2公共区域照明控制

2.2.3给排水系统监控

2.2.4电梯运行状态监视

2.2.5停车库(场)管理

2.2.6背景音响与公共广播

2.2.7 CCTV系统

2.2.8周界报警、防盗报警系统

2.2.9出入口控制系统

2.2.1O巡更系统 2.2.11住户信息管理

2.2.12报修管理

2.2.13收费管理

2.2.14物业服务管理

2.3小区综台信息服务

2.3.1社区休闲娱乐信息

2.3.2商场购物信息

2.3.3社区公告板

2.3.4远程医疗诊断

2.3.5同步教育

2.3.6市民求助信息

2.4通信接入与组网方式

2.4.1 住户接入 ISDN采用HDSL或 ADSL用户端设备。(公众网)这一方式能充分利用电信部门现有资源,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远行维护工作量较少。每户可动态独享3M带宽,完全满足近期的高速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信息服务需求,缺点是对未来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尚有局限。

2.4.2建立ATM主干加交换式局域网,对小区内各系统进行信息集成,以Internet/Intrannet方式供住户接入。(专用网)这一方式通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互连基础上实现的实时与历史数据信息的共享、为小区的管理者与住户提供厂统一完整的网络环境,得以方便有效地共享公共信息。缺点是业主一次网络设备投资大,而小区建成初期设备使用率不高。

2.4.3采用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构成双向有线电视系统,用户端设电视机顶盒和电缆调制器接入。

这一方式在传输视频信号时因其带宽可达75OM,效果较好,同轴电缆的屏蔽性能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由于有线电视已经进入干家万户、因而布线简单。缺点是如果要完全实现交互式信息交换,必须 从用户终端到楼层、大楼、地区直到地方有线电视台全部实现双向75OM电视系统,目前无论从用户设备还是全网的设备改造费那是非常昂贵的,虽有试验系统但近期尚难大面积推广。

3、智能化是提高居住质量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智能化不应作为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智能化只是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

一个优美的住宅小区应当具有如下特征:

·安全、宁静、整洁、舒适、方便

·回归自然的环境

·优秀的人文环境

因此我认为采用各种智能化的设备与系统,要有助于建立住宅小区的各种环境。

·安全环境

防火、防盗、防劫、防病、防雷击、防电击

住宅不能再象鸟笼、兵营,在住宅小区里的居民应有充分的安全感。

·绿色环境

节能、太阳能利用、水的循环再生、降低热岛效应、减少噪声、控制废水与垃圾污染,以绿色住宅小区为目标。

·多媒体信息共享环境

信息以多媒体方式任由住户选择、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民主管理环境。

公开管理事务、收费标准,居民报修投诉方便,物业管理人员与住户可交互式地讨论小区的公共事务及个人服务事项。

结束语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现的方案也还随着设备的技术进步与用户需求增长而逐步发展。因此在建设中应把握这样的原则:

·规划设计适度超前网络建设标准可高一些。布线完善一些。

·实施方案谨慎选择技术成熟、投资与运行收费合理的设备与系统、经确认后可为住户配置。

技术成熟、投资与运行收费较贵的设备与系统可作预留选项,供住户自行选样。

技术先进尚未成熟的设备与系统,可积极研究理顺关系、争取尽早实现商用产业化。

(作者单位 上海同济大学)

本网页主办单位: 全国智能建筑技术情报网

本网页协办单位: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弱电专业专家委员会 北京德生国盛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our e-mail: ibcwebmaster@bigfoot.com 本网页最后更新日期为2000年04月19日。

第四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调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调查

摘要: 为逐步缓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正式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改革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随后,国务院公布了近期医改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五项重点改革。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和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稳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医改成效不断显现。关键词:改革、完善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以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

去年,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29亿人,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6.8%,提前完成了参保人数达到4.1亿的目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4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同时,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60%。80%左右的统筹地区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广州、珠海等地进行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探索。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正式启动,4600多名儿童得到了及时救治。

另外,我国城乡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达到110亿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救助对象从五保、低保对象扩大到其他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内容从住院救助逐步延伸到门诊救助。各地基本医保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90%以上的统筹地区首先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域内就医费用的即时结算。福建、湖南等8省(区、市)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60%左右的地区实现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京津沪和西藏实现省级统筹。重庆、天津、宁夏等3省(区、市)以及170多个市、县实行了基本医保城乡统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各地普遍开展。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

去年,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配套推进基层机构改革,制度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已有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安徽、江西等8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进一步显现。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开始减轻。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在不断总结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基本药物采购指导意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意见。政府主导的省级非营利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在31个省(区、市)广泛建立,以省为单位、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合同管理、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在80%以上实施基本药物的县(市、区)得到推广,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制定和备案 审核,1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兑现到位。20多个省(区、市)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核定。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岗位聘用。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

去年,各级政府把“强基层”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得到了切实加强。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2009年建设的基础上,去年中央又安排资金支持了近900个县级医院、16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22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1250个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极大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医改实施方案预定的建设任务提前基本完成。

各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实施,逐步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1.6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岗培训广泛开展。同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9000名左右,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的5000名订单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已经顺利入学。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去年进一步明确,突出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推动这些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重心逐步转移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居民健康管理上来,努力使城乡居民不出乡镇、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去年,各地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省(区、市)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到位。全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8.7%和38.1%,全国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4%和81.5%,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超过96%。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广,3550 万高血压患者、919万糖尿病患者和17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浙江、上海等地还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拓展服务的深度和范围。

各地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育龄妇女“两癌”检查、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改炉改灶和改厕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组织实施,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新增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实施顺利,累计完成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2400例左右,阻断率超过75%。

去年,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启动实施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规划,安排中央投资20亿元支持了110所省、市、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并安排了11亿元配备相应的设备。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围绕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中央确定的上海、镇江、鞍山等16个国家重点联系试点城市和各省(区、市)去年确定的试点单位全面启动试点,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补偿机制等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办法,扩大改革受益面。一些地方以病人为中心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缩短看病就医等候时间,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全国已有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门诊预约、错峰就诊和分时段就诊,3800多所医院(含1064所三级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1300多家医院试点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我国去年还进一步完善了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国家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组织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目前,组织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1100个三级医院与2381个县级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和支援机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上海、北京等东部9省份与西部8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省际对口支援关系。

2010年,多元办医的格局进一步优化。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扫清了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发展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有力促进了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有关试点城市制定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关于医疗体制改革调查问卷

1.职业()

A 学生 B 已工作

2.在民生四大难题中,医疗是不是你最关注的项目?()A是 B 不是 C和其他差不多

3.如果您感冒了或者身体有所不适,您会选择去那类医院?()A 大医院 B 社区卫生院 C小医院 D 买点药,在家休息 4.您对医院的选择主要是考虑()

A.医院水平的高低 B 治疗价格 C服务好坏 D就近原则

5.你认为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相比,那一个收费相对比较合理()A、大医院 B 社区医院 C两者都差不多 6.您对目前国内的医疗现状是否满意()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7.您认为目前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医疗制度不完善 B.就医费用过高 C.医务人员态度差 D.医生不称职 8.你认为药价虚高的情况是否存在()

A.存在并且情况十分严重 B.存在但不太严重 C.不存在 D.不了解 9.您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A.很满意 B.有缺陷但可提高 C.有缺陷但很难提高 D.很不好 10.以下是关于医德医风的观点,您同意那些呢()

A.有些医生态度过于冷淡 B.有时看病熟人插队 C.随便收红包 D.没有很好从病人角度出发,理解病人心情

11.你现在有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A.有 B.没有 C.了解但条件不允许 D.对医疗保险不太了解 12.关于医疗保险,你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保险额度太少 B.覆盖范围太小 C.报销程序太复杂 D.自付费用过高 13.您对目前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的了解()

A.很了解,B.基本内容都知道 C.略知一二 听说但不知内容 D.没听过 14.您认为应在哪方面进行医疗改革()

A.基础设施建设 B.医疗保险 C.看病买药贵价格方面等问题 D.完善制度 E.医疗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合理分配 F.政府的制度和职能的改变

15.您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A.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利 B.于发展医疗水平C.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D.没有感觉

各类条款:

一、FOB(Free on Board)卖方责任:

1.一段运输(卖方工厂—启运港)2.出口清关 买方责任:

1.两段运输(启运港—目的港—买方工厂)2.进口报关(文件+费用)

备注:

1.如果卖方有进出口经营权,则有责任准备所有出口清关文件,如果无进出口经营权,需要货代公司办理,则卖方有责任为此次手续付费。

一套完整的出口报关资料包括:(卖方拥有进出口经营权)(1)出口核销单(正本,盖公章)(EX Verification declaration)(2)出口报关单(正本,盖公章,EX customs declaration)(3)报关委托书(公章+法人章,共三联:白+黄+红)(4)报检委托书(公章,一联)

(5)装箱单(packing list)+发票(invoice)+合同(contract)(公章)

2.如果卖方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出口的货物又需要退税的前提下,该卖方会找一家贸易公司做代理出口业务。出口报关资料用该贸易公司的抬头,货物明细是该卖方的。出口退税的金额归该卖方。该卖方付贸易代理费给买方。

一般此种情况,中国市场上出口贸易代理费是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八。

3.如果该卖方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出口的货物也不要退税,卖方一般会委托货运公司来买单出口。货运公司会自己买单或者委托报关行来进行

二、EXW:(Export works)卖方责任:无 买方责任:

1.三段运输费用(卖方工厂—启运港—目的港—买方工厂)2.两次清关文件及费用(出口+进口)3.进口的关税和增值税

三、DDP(与EXW相反)(Duty-Delivery-Paid)卖方责任:

1.三段运输费用(卖方工厂—启运港—目的港—买方工厂)2.两次清关文件及费用(出口+进口)3.关税+增值税(duty/vat)买方责任:无

四、DDU(Duty-Delivery-Unpaid)卖方责任:

1.三段运输费用(卖方工厂—启运港—目的港—买方工厂)2.两次清关问价及费用(出口+进口)买方责任:

1.进口:关税+增值税

五、FCA(Free on carriage)卖方责任: 1.一段运输费用(卖方工厂—启运港&买方指定的交货地点)买方责任:

1.两段运输费用(启运港—目的港—买方工厂)2.两次清关文件及费用(进口+出口)3.进口的关税和增值税

六、CIF(Cost-Insurance-Freight)卖方责任:

1.两段运输费用(卖方工厂—启运港——目的港)2.负责保险费用

3.负责出口清关文件及费用 买方责任:

1.进口清关文件及费用、负责进口的关税和增值税

2.一段运输费用(目的港—买方工厂),又叫国内提货(local delivery)

七、CFR(Cost and Freight)卖方责任:

1.两段运输(卖方工厂—启运港——目的港)2.负责出口清关文件及费用 买方责任:

1.负责进口清关文件及费用 2.负责购买保险

3.一段运输(目的港—买方工厂)

考试用书:《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物流师基础》《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

理论知识部分:物流概述、物流运行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装备与标准化、物流相关法律法 规、职业道德。

技能操作部分: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运管理、物 流信息管理、物流英语

考试科目

助理物流师:《现代物流概论》、《物流实务》。物流师:《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高级物流师:《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认证方式 助理物流师(国家三级):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部分,均采用全国统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物流师(国家二级):分系统知识和熟练技能两部分,均采用全国统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高级物流师(国家一级):分综合知识和高级技能两部分,综合知识考试采取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卷测试方式,高级技能采取论文答辩或物流系统方案设计的方式进行

第五篇:调查报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调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调查

摘要: 为逐步缓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正式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改革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随后,国务院公布了近期医改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五项重点改革。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和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稳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医改成效不断显现。关键词:改革、完善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以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

去年,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29亿人,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6.8%,提前完成了参保人数达到4.1亿的目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4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同时,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60%。80%左右的统筹地区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广州、珠海等地进行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探索。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正式启动,4600多名儿童得到了及时救治。

1另外,我国城乡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达到110亿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救助对象从五保、低保对象扩大到其他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内容从住院救助逐步延伸到门诊救助。

各地基本医保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90%以上的统筹地区首先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域内就医费用的即时结算。福建、湖南等8省(区、市)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60%左右的地区实现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京津沪和西藏实现省级统筹。重庆、天津、宁夏等3省(区、市)以及170多个市、县实行了基本医保城乡统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各地普遍开展。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

去年,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配套推进基层机构改革,制度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已有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安徽、江西等8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进一步显现。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开始减轻。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在不断总结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基本药物采购指导意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意见。政府主导的省级非营利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在31个省(区、市)广泛建立,以省为单位、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合同管理、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在80%以上实施基本药物的县(市、区)得到推广,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制定和备案

审核,1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兑现到位。20多个省(区、市)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核定。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岗位聘用。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

去年,各级政府把“强基层”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得到了切实加强。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2009年建设的基础上,去年中央又安排资金支持了近900个县级医院、16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22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1250个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极大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医改实施方案预定的建设任务提前基本完成。

各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实施,逐步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1.6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岗培训广泛开展。同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9000名左右,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的5000名订单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已经顺利入学。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去年进一步明确,突出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推动这些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重心逐步转移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居民健康管理上来,努力使城乡居民不出乡镇、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去年,各地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省(区、市)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到位。全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8.7%和38.1%,全国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4%和81.5%,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超过96%。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广,3550

万高血压患者、919万糖尿病患者和17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浙江、上海等地还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拓展服务的深度和范围。

各地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育龄妇女“两癌”检查、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改炉改灶和改厕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组织实施,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新增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实施顺利,累计完成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2400例左右,阻断率超过75%。

去年,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启动实施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规划,安排中央投资20亿元支持了110所省、市、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并安排了11亿元配备相应的设备。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围绕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中央确定的上海、镇江、鞍山等16个国家重点联系试点城市和各省(区、市)去年确定的试点单位全面启动试点,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补偿机制等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办法,扩大改革受益面。一些地方以病人为中心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缩短看病就医等候时间,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全国已有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门诊预约、错峰就诊和分时段就诊,3800多所医院(含1064所三级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1300多家医院试点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我国去年还进一步完善了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国家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组织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目前,组织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1100个三级医院与2381个县级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和支援机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上海、北京等东部9省份与西部8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省际对口支援关系。

2010年,多元办医的格局进一步优化。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扫清了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发展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有力促进了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有关试点城市制定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下载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

    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一) 投资项目必须满足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节能评估和审查、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要求,构成了综合化、多元化前......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论文

    一、高校财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近十几年高考体制的改革,全国高校大范围的增加生源,使学生人数迅速的增加。随着招生渠道的增加人数的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管理制度呈现出了......

    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 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

    房地产发展状况分析与建议

    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综合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实施住房商品化、货......

    塑料管道经营状况与发展探析范文大全

    塑料管道经营状况与发展探析 塑料管道是化学建材众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使用化工材料的不同分类上看,塑料管道可分为聚乙烯(PE)管、聚氯乙烯(PVC)管、聚丙烯(PP)管、......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

    民办学校发展状况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现状与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1997学年度我国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920所,占全国中小学......

    烟草行业状况及发展

    中国烟草行业现状及发展关键词 行业特点 体改发展趋势 信息化摘要:烟草行业在我国是为了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烟草制品实行专卖管理的较特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