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

时间:2019-05-14 19: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

第一篇: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

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持续多年的大衰退,是美国战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认识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个好机会。这些年来,关于金融危机的回顾和总结大多注目于华尔街和金融体系,而对于政府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似乎只有政府内部的官员才有深刻反思。当年的财政部长鲍尔森(Hank Paulson)在2010年写了《千钧一发》(On the Brink)回忆录,记叙这一段的经历。但他在2009年总统换届后就离职了,所以故事只有前半段。而另一位政府方面的主角,就是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金融危机爆发时,他正好在“台风中心”,是纽约联邦储蓄银行主席。随后,他担任了2009年至2013年的财政部长。可以说盖特纳在整个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恢复阶段都是美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主导者之一。他在2014年初出版的自传《压力测试》(Stress Test: Reflection on Financial Crisis)是这个过程中政府运作更完整的记录。

在《压力测试》这本书中,作者记叙了2008年以来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好几件大事: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遏制,消除恐慌的“压力测试”,欧盟诸国财政危机,美国的经济刺激,金融法规改革以及围绕赤字与国债限额的两党争斗。贯穿全书的主要立场,就是政府在这些经济“非常时期”起着关键作用。没有政府的发力,自由市场就不能从危机中恢复。

盖特纳对于遏制金融危机的过程的记载相当全面和专业。和鲍尔森的故事一样,盖特纳讲述了那些对他们来说惊心动魄的日子,那些成功与失败的行动,以及很多背后的思考,争论与博弈。他反复强调一条主线:消除市场恐慌,恢复投资者信心是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与恢复的关键,也是政府运作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这个考量压倒其它(如政府支出与赤字,救助肇事者引起的“道德风险”等)。而这个任务也只有政府能够担当。

虽然因为观念和法律限制,政府救援曾有重大失败和失误(例如未能阻止李曼(Lehman Brothers)崩溃而威胁到其它几家投资银行的健全,在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Mutual)倒闭过程中让债权人受到损失因而影响到其它银行债权人的信心等),但总的来说政府的应对是成功的。通过金融救援(TARP法案)对大金融机构注入资本以及进行公开的“压力测试”确认各个银行的健康程度,政府成功地重建了市场信心,制止了资金逃离。虽然美国是金融危机的“震中”和最重的灾区,但美国的金融运作与整体经济的恢复速度都远远高于欧洲。至今,政府金融救援的资金投入已经全部收回还有盈利(最新数据是一百五十亿盈利,相对于七千亿的投入资金)。与九十年代救援墨西哥比索的行动一样,美国政府的信用和金融实力扭转狂澜,实现了“双赢”的结果。尽管如此,对于政府救援的批评还是此起彼伏。盖特纳的书也花了很多篇幅进行辩护。这些辩论的主要焦点是在道德上怎样看待这样的事实: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救助,而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肇事者。而且在此同时他们还享受着优厚的工资,奖金,甚至被撤职时还有“黄金降落伞”。这样的事听起来非常不公平。盖特纳指出:接受救援的金融机构的股东们几乎丧失了所有资本(但他同时主张要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因为他们可能抽逃资金引起更大的动荡),而且政府无权改变以前已经签订的待遇合同。不管怎样,这本书显然不能终止这个争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又将回到起点。

其实关于政府的角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上面讨论的是一个“理想政府”应该起的作用。但现实中的政府却远非“理想”。盖特纳和鲍尔森的书都包括了关于政府运作的痛苦体验。他们的行动受到种种法律的限制和各方面公众的质疑;想要得到国会授权需要克服重重政治和技术障碍;他们起草的提案被各种势力“搭便车”变得面目全非;漫无止境的国会听证会充满了政治作秀而没有理性的讨论。。这些制度性的问题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得他们的应对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都大打折扣。其它政府官员,如前国防部长盖兹,在回忆录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愤慨和失望。

但问题是:虽然可以讨论改进政治制度的种种方法,但现实上我们都知道这些弊端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存在。民主政体在执政效率方面就有本质性的弱势(相对于公司管理体制而言),而在现代的经济和科技条件下,民主政体如何适应和改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且,美国的政治体系本来就是按着低效,稳定的目标设计的,其用意是保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有效地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盖特纳们看来满足于用“华盛顿”的种种缺陷来解释政府干预过程的失败和问题。言下之意是:政府干预本身没有错。错的,需要改进的,是目前的政治运作方式。这等于是说:如果有个上帝的话,他老人家怎样干预也不为过。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根据目前(及其可预见的将来)的政治体系,我们该如何来看待政府在经济和社会运作中的作用。这次金融危机中,政府的很多表现令人抓狂。谁也不能指望下次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如何能给予政府更多的权力和信任?

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增强政府干预金融危机的能力?在盖特纳看来,关键是政府的权限:财权和行政干预权。在财权上,他希望政府有实际上无限的财力,可以为任何债务提供保证(而且不让债权人受到损失),或为任何金融机构注入足够资本。这样,政府就可以支撑起那些“关键机构”,遏制市场恐慌,拔掉金融危机的引信。而行政干预权,则是允许政府接管陷于困境的金融机构并将其“有序地解散”,力求不引起市场混乱。

其实,政府要发挥作用,除了法定的权力以外还有“软实力”,也就是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这个在金融危机中也有证明。例如很多银行和投资行之间的兼并就是政府背后促成的。这个在鲍尔森的回忆录中有更详细的记叙。在这种过程中,政府的影响力不仅是财力和权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首先,政府在金融界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所以它在撮合“双赢”交易方面比较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一个银行可以配合政府促成合作,但自己出来“挑头”就没人会听了。其次,银行们现在和今后仰仗政府的地方肯定不少,在危急时刻谁也不敢随便与政府顶牛。所以政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在说服银行接受财务救助TARP条件时,鲍尔森和盖特纳就曾公然以“秋后算账”来威胁。最后,政府还可以用少量资金为风险最高的资产提供担保,为交易扫除最后障碍,如它在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的并购交易中所为(当然那次也涉及到很多法律与政策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需要在权力和财力意义上的“大政府”,而需要善于利用影响力,促成双赢合作的“聪明政府”。前总统克林顿几年前出版的“回到工作”中谈到不少这样的例子。但遗憾的是,这个潜力并未得到很多人,包括盖特纳的重视。

比起应对危机,更重要的是防止下一次危机的产生。虽然危机总是来源于意外的因素,所以绝对防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总是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至少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为此,就要改革金融体制,堵上已经发现的漏洞。对于这个问题,盖特纳的思考也是以政府为中心的。除了通过权力和财力的增加而提升政府的抗灾能力外,他还提出了建立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提高银行和交易商资本储备标准等法规上的改革措施。但是他对于如何发展和增强有利于稳定的市场机制毫无考虑。而离开了市场机制,政府主导的改革必然是笨拙,僵硬的,很可能带来很多副作用。这恐怕也是这个改革法案(Dodd-FrankBill)至今仍有很大争议的原因之一吧。当然,盖特纳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政府部门,有这样的视角也正常。但遗憾的是他与类似知识结构的人似乎主宰了金融改革的决策过程。

第二篇:从食品安全看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被“食”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政府公信力

政府在我国存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在每个时代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以来,面对满目疮痍、百待废兴的中国,我国领导人认真分析研究,总结过去政府在实行过程中的经验,最终选择了政府的层级管理体制,这同时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特殊情况所决定的。政府在我们国家的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在人民眼中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是发布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等的唯一主体。在过去,老百姓眼对政府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信任、服从,政府在他们眼中无疑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此时的政府公信力极高。

然而,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本文仅从食品重大安全事件方面来论述),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政府的形象毁于一旦。三聚氰胺奶粉、双汇瘦肉精、染血馒头、塑化剂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来,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而此时老百信关心的不仅仅只是自身所受的损害,更多的则是面对这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政府的态度。为什么食品包装打着食品安全的标签里面却是有毒有害的食品?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到底哪里去了?人民究竟要政府来做什么?我们不否认现实社会终会有不安全食品的存在,也许一些商人会为了谋取利益而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可为什么食品安事件会屡禁不止呢?政府在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这是不可能的。究竟是什么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首先,这与我国政府的设置有一定关系。我国的行政层级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相比是最多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官员规模庞大,行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第二,不利于信息传递,降低行政回应性;第三,利益主体增多,各层级之间事权难以界定,不利于发挥下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当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城乡分治和解决“三农”问题;第五,当前行政层级结构设置缺乏法治基础,不利于我国宪政建设。这些对政府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会有一定影响。在者,地方政府不可能成为全能政府,全责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处理好每一件事。

其次,就是政府官员本身为追逐自身利益关企合作,期满社会。对地方党政干部来说,GDP是政绩最容易量化、最无可质疑的指标。GDP的增长的程度对地方党政干部的职业生涯有很大影响。为了追求GDP,地方政府把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上其对资源的控制,导致了 “地方政府公司化”,地方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对GDP有重大贡献的大型知名和高增长企业,珍爱有加,百般呵护,倾力支持,使这些企业在资源、税务和行政手续等方面一路绿灯。更有甚者,即便在法律面前,这些企业也无所顾忌,因为地方政府作为执法者站在它们一边,因此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政府就是通行证。

第三,政府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认为很多时候政府同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法律之间的关系定位出现错位。首先是地方政府同市场的关系中不是中立的、公正的裁判者,而是为了自身财力的增长偏向于地方企业;其次,地方政府同社会组织的关系中不是平等的合作者,而是家长式的领导者;再次,地方政府同法律得关系中不是受法律约束的行为主体,而是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以权代法的行为主体。

第四,我国的选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上是一套,实际操作又是另外一套。现 2

实中的选举是非常虚假的,一些候选人为达目标,不惜采用贿赂选民的方法,更有胜者则是采用胁迫暴力的方法,由此而选出的政府官员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吗?会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吗?当权力一旦到手,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

第五,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不合理,监管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一直是事后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才会去调查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意避免以后类似危害的发生。但现代社会科技的法展、工业化的不断进步使得食品领域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出现,但这些不安全因素通常都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一时难以发现。等到危害危害开始显现的时候通常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结果。为此,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事前防范成为近年来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普遍采取的做法。所以现在应采取事前防范、事中监管、时候找回的做法。对于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监管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科学,分段监管无法实现无缝衔接,检验检测设备相对匮乏,检验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

第六,政府官员的腐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生活中大量存在政府官员收受贿赂的事件。企业为了能给它们生产的不安全食品找到一张永久的通行证,于是想到了用金钱贿赂政府官员的办法,政府官员面对食品安全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完全不顾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约束。这不仅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同时也成为了老百姓最痛恨的做法。

最后,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执法不严格,导致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有机可乘,而最终受害的就是消费者。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并非偶然,有很多政府官员利用自己掌握的职权,在组织人事上,把权力变为商品,在经济管理上,把权力 3

变为谋利的筹码,在意识形态上,把权力变为捞取财物和谋取美色的桥梁,在工作交往中,把权力变为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的机会。政府也许应该在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过后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重新给人民塑造公正、正义的形象。

我认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其责任也不能完全归于政府,纵然政府内部会有不廉之人存在,纵然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能很好实现,纵然政府官员中存在权钱交易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好的一面,不能以此就完全否定有好官员的存在。人民群众应该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些为己谋私的政府官员固然可恨,但总会有受到惩罚的一天,这一点现实生活中对违法乱纪的政府官员惩罚的这一类案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政府现在的一些做法很多没有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但我们目前经济取得的重大发展,是政府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政府,政府也应该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上,为人民服务,我相信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好转,将来的中国会变动的更加美好。

经济法学论文作业

论文题目:政府公信力被“食”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政府公信力老师:张强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班级:09法学 学号:20090251050 姓名:魏荣余

第三篇: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朱苏力

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并主要是由于国际因素引发,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所以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华尔街的失败,是资本主义贪婪的失败,是美国政府金融监管不力的失败,从而证明了中国政府加强监管是必要的。这当然是有道理的,需要我们加强政府监管。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固然存在着资本主义贪婪的原因,但贪婪也是资本主义创新的动力之一。事实上,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的产物。正因为创新,政府根本无法有效监管,其制度、法律和规制都落后。因此在社会的创新和监管之间存在一种风险,即创新带来的风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海啸或金融创新是资本主义贪婪所引起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活力。正因此,我们中国政府特别是上海市政府利用了金融海啸这个机会,到美国华尔街大批的收揽人才,高薪把他们下岗的员工招聘过来,到中国再就业,从而想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的、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我们国内的制度创新不够,我们国内的人才培养不够,我们需要搞新的金融创新,使中国的金融业将来能够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的金融业之所以受到的影响没有美国和欧洲那么大,并不表明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特别有力,其实表明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还在转轨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转轨,创新程度不那么高,旧有的体制保护了我们。

中国的经济危机不完全是金融海啸的结果,外来影响很重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周期的问题。1997 年、1998 年中国出现过经济危机,按照经济周期来说,十年以后,中国实际上也面临着自然经济的衰退。因此,不能够认为法治或者监管能把一切风险都消除,使经济完全平稳的运行而不出现经济危机或衰退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去年或前年开始的经济衰退问题实际上是法治的问题。我们看到我们法治中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合同法,不管有多少人替劳动合同法辩护,事实上它大大加大了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许多外资企业撤资,许多国内小的企业破产,失业的大量增加及随后老百姓的不敢消费,因此造成了市场的销售量等的衰退。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因素,我们把经济危机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结果,都是美国陷害的结果,那么可能使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要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和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而看不到在我们制度优越性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弱点,还需要对我们的经济法治加强改革、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从而低估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经济危机对政府监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来说,政府一定要加强监管。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的相互补充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防范金融危机,这当然是对的。细想一下,还有更深刻的危机,一个主要的问题———改革问题。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创新,但要防止过度改革,过度的创新,因为创新总是有风险的,而过度创新可能造成的风险太大,预期的高度不确定。所谓创新就是超出现有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手段控制,因此容易导致监管不力。我们为何要讲法治,就是遵循先例,依据先有的或现有的法律办事,不能够朝三暮四,随机应变。因此,中央提出来的不折腾其实是很重要的,不折腾不是不改革不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断追求新东西的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和天性的鼓动下,肯定会出现创新。在创新的情况下,应该要求政府的有效监管,要求工作人员和政府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扩展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条来治国,必须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纳入到政府官员、包括政府监管人员的视野中。学习是为了消除那些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监管和立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注意转换视角,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要防止加强监管背后又回到计划经济的影子。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措施都是加强了计划经济,我们要防止在监管或法制名义下恢复某些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监管不能简单的说加强,应该是适度监管,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该监管的加强监管,该放松监管的要放松监管、减少监管。我们追求的是监管制度的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化的监管制度。

转载自雅典园

第四篇: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

朱苏力

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并主要是由于国际因素引发,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所以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华尔街的失败,是资本主义贪婪的失败,是美国政府金融监管不力的失败,从而证明了中国政府加强监管是必要的。这当然是有道理的,需要我们加强政府监管。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固然存在着资本主义贪婪的原因,但贪婪也是资本主义创新的动力之一。事实上,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的产物。正因为创新,政府根本无法有效监管,其制度、法律和规制都落后。因此在社会的创新和监管之间存在一种风险,即创新带来的风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海啸或金融创新是资本主义贪婪所引起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活力。正因此,我们中国政府特别是上海市政府利用了金融海啸这个机会,到美国华尔街大批的收揽人才,高薪把他们下岗的员工招聘过来,到中国再就业,从而想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的、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我们国内的制度创新不够,我们国内的人才培养不够,我们需要搞新的金融创新,使中国的金融业将来能够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的金融业之所以受到的影响没有美国和欧洲那么大,并不表明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特别有力,其实表明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还在转轨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转轨,创新程度不那么高,旧有的体制保护了我们。

中国的经济危机不完全是金融海啸的结果,外来影响很重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周期的问题。1997 年、1998 年中国出现过经济危机,按照经济周期来说,十年以后,中国实际上也面临着自然经济的衰退。因此,不能够认为法治或者监管能把一切风险都消除,使经济完全平稳的运行而不出现经济危机或衰退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去年或前年开始的经济衰退问题实际上是法治的问题。我们看到我们法治中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合同法,不管有多少人替劳动合同法辩护,事实上它大大加大了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许多外资企业撤资,许多国内小的企业破产,失业的大量增加及随后老百姓的不敢消费,因此造成了市场的销售量等的衰退。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因素,我们把经济危机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结果,都是美国陷害的结果,那么可能使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要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和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而看不到在我们制度优越性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弱点,还需要对我们的经济法治加强改革、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从而低估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经济危机对政府监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来说,政府一定要加强监管。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的相互补充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防范金融危机,这当然是对的。细想一下,还有更深刻的危机,一个主要的问题———改革问题。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创新,但要防止过度改革,过度的创新,因为创新总是有风险的,而过度创新可能造成的风险太大,预期的高度不确定。所谓创新就是超出现有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手段控制,因此容易导致监管不力。我们为何要讲法治,就是遵循先例,依据先有的或现有的法律办事,不能够朝三暮四,随机应变。因此,中央提出来的不折腾其实是很重要的,不折腾不是不改革不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断追求新东西的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和天性的鼓动下,肯定会出现创新。在创新的情况下,应该要求政府的有效监管,要求工作人员和政府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扩展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条来治国,必须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纳入到政府官员、包括政府监管人员的视野中。学习是为了消除那些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监管和立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注意转换视角,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要防止加强监管背后又回到计划经济的影子。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措施都是加强了计划经济,我们要防止在监管或法制名义下恢复某些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监管不能简单的说加强,应该是适度监管,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该监管的加强监管,该放松监管的要放松监管、减少监管。我们追求的是监管制度的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化的监管制度。

转载自雅典园

第五篇:从新闻事件看女性角色变化(本站推荐)

从新闻事件中看中国妇女角色的变化

——走向独立的女性

2013年1月14日,2012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其中有这样几个大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我国大陆地区首部性别平等地方法规出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三部门联手推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部分高校性别划线录分女高男低遭集体维权;反家暴立法获公众高度认同;女大学生上演“占领男厕”行动。

一,这种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选?我觉得原因有二:首先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因为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个表现。对中国社会而言,性别平等事件可以看作新闻,这就说明性别平等在中国社会还是不常见的。中国女性的整体地位还是低于男性的。但是我们从这种评选的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女性角色的转变。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男性史,期间少有女人出现。出现的女性也被冠以“铁娘子”“女强人”“男人婆”等算不上赞美的称号,把他们视为异类。而现在各大媒体报刊女性的身影绝不占少数,女性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活跃着。这又说明了什么?女性摆脱了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从传统的家庭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的各阶层做着贡献,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充分的说明了女性正在从一个全职母亲一个全职妻子向职业女性转变。

那么这些转变是因为什么呢?我觉得原因有三个。

1、改革开放的浪潮使西方思想传入

2、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出现。

3、民主法治社会的健全。

(一)改革开放如何改变着中国女性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整个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女性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不断向前演进。

1、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促使女性的角色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急速发展。工厂生产使工人数量急剧膨胀,国家政策支持,城市女性开始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在农村,政府为鼓励广大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提高了农村妇女经济参与水平,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女性开始发现了传统的体制下女性的生存发展能力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生存权利,女性开始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女性的各项能力增强直接导致了女性就业率的不断

上升。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男性的劳动参与率一般高于女性,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就业率明显提高,女性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就多了。女性面临的困难如婚姻家庭,工作,教育相应的出现。就出现一大批先进人士来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拿到台前让大家看到。问题一旦产生就必然受到关注,而解决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推进两性平等。从而促使了女性角色的转变。由厨房里的妈妈走向大众关注的职场新女性。

2、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促使的女性角色变化:20世纪80年代女性学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指导着女权运动的实践。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大量的西方思想传入,女权主义思潮涌入80年代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国家开始广泛深入的开展妇女理论研究。成立妇女理论研究机构,开设妇女研究课程,召开妇女理论研讨会,出版妇女理论书籍,推进妇女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指导了实践,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女性权利得到不断的提高。权利的提升使女性的声音更好的被大众听到。女性的身影慢慢出现在世人的视线里。女性由原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向如今走出了家庭大门转变。

3、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进步引起的女性角色变化: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为女性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妇女的终生教育水平。全国高校在校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中等教育学校女生占在校生的一半左右。重视妇女的扫盲运动,缩小男女授教育差距,重点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残疾女童、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女性学导论》)。这就使女性群体的素质整体提高。女性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就实现了由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的转变。

(二)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女性学角色的转变:

1、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迅速缩小为一个村。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人们了解世界的机会增加。女性群体了解了国外女性的生存现状,会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向好的生活挺进,就促进了女性中的佼佼者向更高层发展。这就实现了女性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使很多男女性别歧视的事件被大家广泛了解,这就使妇女研究有了更多的素材。使很多女性问题能够得到很快解决。这就为女性进一步走出家门扫清了障碍,为女性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2、通讯设备的高速发展使世界紧密联系。各国妇女组织能够及时沟通,积极拓展了各国妇女和妇女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妇女联盟组织可以及时了解并提出各国妇女问题。使女性的身影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从而为女性角色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三)民主法治社会的健全:

1、完善了立法,保障赋予妇女的各项权利。1982年通过新《宪法》,1980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婚姻法》,1992年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两次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以及一些地方制定反家庭暴力地方法规等,保障了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力(《女性学导论》)。在立法规定上给了女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女性的角色转变更加容易和被理解。

2、妇女参政环境促进了女性角色改变:改变女干部、女高级专家退休年龄;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完善选举机制;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及决策水平;提高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等(《女性学导论》)。参政环境的改变,使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决策机构,从而实现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的目的。是女性从被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转变。政治角色发生了转变。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角色的转变有其经济、政治、文化、设施基础等原因。而女性角色的转变之根基在于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由家庭走出来成为一位职业女性,这种角色转变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趋势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是每一个人必须接受的。

二,另外从这些新闻事件本身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女性角色的转变。

1、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妇女能更容易从家庭中解放了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走向职场,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就实现了由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的转变。

2、男权主义者心目中女性天生是弱者的理论被推翻,女性不光从心理上强大起来,更在生理上强大起来,面对和男航天员一样的太空条件,我们的刘洋依旧笑靥如花,说明中国女性从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向平等的社会参与者角色转变。

3、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关注表明了妇女运动在向农村扩展,农村妇女有了自己的土地即有了自己的财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就有了向传统男权挑战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村女性在由男性的依附者向独立的个体转变。

4、女性的各种维权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另一方面在看到女性角色转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从男女平等政策法规出台中看中国女性角色转变

在2012年6月26日至28日举行的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由深圳市妇联参与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草案)》顺利通过第三次审议,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首部性别平等地方法规正式出台。

从法规草案的出台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转变。《草案》中明确表示“设立性别平等促进机构、反性别歧视、反性骚扰、反家庭暴力、建立性别统计制度、公共政策性别分析评估制度、性别预算制度、性别审计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等。”首先草案实现了中国大陆0的突破,在制度层面上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设立性别平等机构,建立性别统计制度,性别分析评估制度,性别预算制度,性别审计制度,反对性别歧视,这就使妇女的参政权得到了保证,在以后的决策中也能有更多女性的声音。如此便使妇女的各种权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也使她们从家庭中更好地走出来,走向职场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她们完成从家庭主妇到职场新女性的转变。使女性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反性骚扰反家庭暴力,让女性的人权得到了保证。女性受到性骚扰本质上与性无关,而是强者对弱者的控制欲,在最近闹得很凶的印度强奸案就可以看出来,印度妇女性权利得不到保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种姓制度残留的影响,这导致女性尤其是低种姓女性地位低下。也是因为如此,强者对弱者的控制欲使他们侵犯妇女。反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屈从地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很多男性觉得女性就应当是自己的附属品。也因此中国的性侵案件,家庭暴力案件也频频发生。草案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保护了妇女的人权。实现了妇女有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像男女平等的强者角色转变。

女性天生不是弱者,女人是长成女人的,所以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制度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女性角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从刘洋顺利返航看中国女性角色的变化: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也搭载飞船进入太空。2012年6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刘洋作为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从这次任务到8天的时间看,她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刘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太空的失重环境,精神状态非常好,身体健康,各项生理指标也完全正常"。航天员的训练强度不言而喻。能经受得住这种考验的人不多。早在神五升天的时候人们就畅想这让中国女性走向太空。可是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他们怀疑女性的能力,从生理到心理。刘洋的飞天充分的证明了女性不比男性差,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都能做到。有力的反击了那些男权主义这都女性的歧视,说明了女性不光心理强大,生理上也并不比男性差。,说明中国女性从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向平等的社会参与者角色转变。这种转变无疑是女性的人格更加独立,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三)从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关注看女性角色的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土地财产并不安全,他们就是农村妇女。女性的土地产权的不安全,主要表现为妇女土地权益随其婚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土地长期化政策的推行,农村妇女因婚姻迁移而形成土地权利流失有着制度化和长期化的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农村妇女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容易受到各种侵害。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农村妇女这一群体目前仍是弱势群体,需要保障农村妇女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妇女土地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产生农村性别歧视水平的提高、农村性别比失衡等一系列的潜在危机。日前三部门联手推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对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实施的保障,具有建设性意义。这可以是女性实现经济独立的第一步。农村妇女实现了经济独立就实现了人格独立。能够不依附男人而存在,就可以有更多的发展自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角色转变。由男人的依附品转变为独立的人。这也是一种角色的变化。

(四)女性的各种维权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女性走向了独立:

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就应该你来顺受,而如今女权运动此起彼伏。女性面对不合理的体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想说的。女性为谋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维权,使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是女性个体作为人由依附者向独立者转变的重要变现。这是女性走向更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女性真正的能够与男性平等起来的必要准备。

女性的角色转变在近代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转变促成了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展,使女性有更多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女性角色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潮流,不可改变和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女性不断的强化自身才能真正的和男性平等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的实现角色的转变。

作为女性学的初学者,这些都是我比较不成熟的看法。有很多漏洞和不足,希望大家指点和批评。

参考书目:《 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研究 》

《中国妇女土地研究报告》

《女性学导论》

中国妇女研究网

中国妇女研究论丛

下载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乡镇治理看政府改革

    从乡镇治理看政府改革 赵树凯 2005年,中国农业税全面取消,基层政府的活动内容和日常行为发生重要变化。但是,基层政府的制度环境没有改变,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也没有改变,政府运行......

    公共行政学从政府职能看政府机构改革

    学 生 实 践 报 告 (文科类) 课程名称: 公共行政 专业班级: M11行政管理 学生学号:1121125040 1121125016 1121125027 1121125028 学生姓名: 史达余、 唐雄、 顾家伟、 陈康 所属......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从行政法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当前众多政府部门在被媒体曝出不妥行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均推说其具体执行者是单位......

    会计毕业论文从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控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会计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研究 2、 会计毕业论文......

    从蒙台梭利教学法看教师角色

    从蒙台梭利教育法看教师角色 080409127周小钧 摘要: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中,论述了教师在幼儿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多种角色: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幼儿自由活动观察者、蒙台梭利教......

    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5篇)

    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摘要:至网络爆出“郭美美事件”后,与近年来快速扩大的捐赠规模相比,国内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明显落后。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着实害苦了需要......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伯君 张晓雯 一、对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应急管理成效的基本评估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和......

    从两会温总理讲话看政府反腐决心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两会期间,无论是在线与网友交流,还是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我们的温家宝总理都谈到了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反腐倡廉问题,他指出: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