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19: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

10《惊弓之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1、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惊弓之鸟”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哦!)

二、自学生字生词。(温馨提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加油哦!)我会认真写一写:

容易写错的字是: 容易读错的词语是: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课文是一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射箭能手叫(),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只拉了一下(),就把大雁“射”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合作探究】

第一关:研读课文、品读句子

1、自读课文,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了什么?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3、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魏王看到这一切有什么表现?

4、更羸是依据什么分析、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第二关:句段练习。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1)“它”指的是。

(2)因为它,所以飞得慢;因为它,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害怕,所以就 ;因为它使劲往高处飞,伤口又裂开了,所以。

(3)从更羸说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3.用“一..............就................“造句。【课堂小结】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当堂检测】(智勇冲关我必胜!)

1.拼一拼,写一写。

lā ɡōnɡ shè jiàn dà yàn bēi cǎn()()()()yù hé wèi ɡuó ɡū dān pīn mìnɡ()()()()2.比一比,组成词语。

惨()愈()拼()魏()箭()渗()愉()瓶()巍()煎()

3、快乐连一连。

形容非常吃惊的样子。能手

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大吃一惊

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惊弓之鸟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孤单失群

4、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想想每一组成语都有什么特点。(1)()()之鸟()羊()牢()耳()铃

(2)()辕()辙

()久()长

争()恐()

(3)()上()下

()颜()色

()长()短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教案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1)出示:打猎、大雁、拉弦、裂开、孤单失群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伤口)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声音)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只拉弓,不射箭,就使大雁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给大家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小结: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资料提供者:张艳红

第三篇: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

10课姓名:

1、根据意思写词语::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本课指随随便便。:惊慌、害怕。: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2、课文的作者是,她是李大钊的,文章是年写的,课文写的是回忆

她的父亲,回忆了日,离写文章年已经十六年了。“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的日子。本文是,采用第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3、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4、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5、本文主体部分是按顺序写的,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 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的。所以课文主体可分成四个部分:

(1)自然段:写父亲的一些事情();

(2)自然段:写父亲的经过();

(3)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

(4)自然段:写父亲,一家人()。

6、被捕前:(1)局势严重: 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这说明当时形势已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这两句说明父亲局势严重时,父亲仍在为而奔忙,不怕的精神。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不理解。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的态度与平时的形成对比。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与对待工作两个方面的统一。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句可以体会到。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处境的,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的精神。

7、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而父亲是 “”。父亲的“”与敌人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与父亲的的鲜明对比;面对敌人,“我”的与父亲的形成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和精神。

8、法庭上: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9、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是的写法。从课文中找出和下面的句子照应的句子。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②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

10、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A、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因为当时李大钊不顾,坚决,从中我体会到父亲把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和

精神。

B、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被捕时,因为当时敌人的、与父亲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敌人,“我”的与父亲的形成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和精神。

C、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因为这部分表现了李大钊的。

11、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的,语速要,语气要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心情。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学案号10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2012-3-9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

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

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学习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邓小平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六部曲,与党的五次会议密切相关,你能概括一下吗?

2、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二、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及发展状况:

一、过渡时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又分两段:一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对外抗美援朝,对内土地改革);二是开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2-1956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重大成就,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挫折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也叫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考虑一下,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各发生在那一时期?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五篇: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 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背景: ①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西方、、、等思想的传播。

②以 为首的北洋军阀在 领域推行 反动政策。新 2.时间:。3.兴起的标志:。4.代表人物:、、、。文 5.口号(旗帜):、。

①提倡,反对。

化 6.内容 ②提倡,反对。

③提倡,反对。

④提倡,反对。

① 年俄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胜利以 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 为主。动 7.发展: ②1918年, 在《 》上连续发表了 和 两篇论文。

他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创办了。

①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

8.评价: ②作用:新文化运动启发,探索,为。

③不足:新文化运动也有。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 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 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 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请回答:①材料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②请归纳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 事件?

③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五、当堂测试(一)单项选择

1.创 办《新青年》杂志的是()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

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 利》 b.《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 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7.新文化运动是()

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 主和科学 b.新文化运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9.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