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时间:2019-05-14 19: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第一篇: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综合试卷1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 系统化 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 人生哲学 思想史。3. 伦理学 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 自然主义 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 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6.老子“ 谦而善下 ”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 君子 与 小人 的标志。8. 公忠 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 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 和颜悦色(或色难)。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 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 道家 学派的人生态度。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 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

恭喜你

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A.宋明理学

B.西汉儒家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C.魏晋玄学

D.唐宋时期

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

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A.学校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A.孔子

B.子产 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 D 正确!

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10.“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最早是由()提出的。

C.孟子

D.荀子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

恭喜你

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

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

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

D.指出人性本恶

E.指出人性可化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修己爱人

B.以公胜私

C.尽已为人

D.报效国家

E.和而不同

你的选项为:BCD 正确!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

A.自强

B.持节

C.明智

D.知耻

E.勇敢

你的选项为:ABCD 正确!4.孟子把()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

A.见闻之知

B.道德理论

C.德性之知

D.良知良能

E.先知先觉

你的选项为:AC 正确!

四、判断改正题

1.顾炎武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你的选项为: B 正确!2.仁爱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3.“里仁为美”意指内在的仁义乃是最美好的。()

4.在儒家那里,孟子是第一个对荣辱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5.孔子的乐道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以道为乐。()6.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7.荀子把仁义礼法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8.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9.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朱熹开始。()10.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

四、判断改正题(参考答案)

1.错误。把“亡天下”改为“亡国”。

2.正确。

3.错误。指邻里乡里有仁厚的风俗。4.错误。把“孟子”改为“荀子”。5.错误。是指人达到与道为一而享有的快乐。6.正确。7.正确。

8.错误。来自社会的动荡不安。9.正确。

10.错误。内容是“仁、义、礼”。

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3.孔颜乐处: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4.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六、分析题

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六、分析题(参考答案)

1.答: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答: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

3.答:

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

七、简答题

1.简述孟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

3.简述儒家的义命观。

4.人生实践历程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七、简答题(参考答案)

1.答:

(1)孟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

2.答:

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3.答:

儒家的义命观可概括为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首先,一方面要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要安之若命。其次,对道德修养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

4.答:

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

八、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

2.试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八、论述题(参考答案)

1.答:

(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

2.答:

(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

(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篇:《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作业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A)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2、(B)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3、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B)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4、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D)意识。

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5、“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C)阐发的。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二、多项选择题

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E)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 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 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 D、指出人性本恶 E、指出人性可化 2.孟子把(ABCDE)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三、名词解释:

1、中和

答: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三不朽

答: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3、廉洁

答:廉洁:指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主要是对为官者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为官者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

四、分析题

1.存天理,灭人欲 答: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2.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答: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五、简答题

1.简述韩非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答:“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韩非子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2、简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

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答: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是精糟并存,瑕瑜互见的。其中,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的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既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一面;又有受时代、阶级局限的一面。一般说来,中国传统道德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完全属于糟粕的部分;另一种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还有一种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只能批判,不能继承。因为这些道德是直接反映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这些道德赖以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在今天已失去了历史必然性。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而应当进行分析,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这些精华以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情况即较为明显的精髓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

第三篇:八荣八耻与传统道德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传统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归纳一下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即:诚、信、礼、义、忠、孝、廉、耻。这八个方面的内容是对传统道德扬弃的产物。保持了民族性,体现了时代性,又是一个完整的道德培养体系,经历了时间以及社会变化与发展的考验,对华夏子孙的道德成长与民族的道德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八荣八耻是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呐喊,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体现。

诚,信,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道德之根本,是人类共同的道德特征。诚的本质在于真、实。真是什么,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即不欺诈、不虚伪、不固执、不武断;实是什么,实是实在,敢于正视和肯定事实,不虚冒、不张狂,说话做事都能从实际出发,注意分寸。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人为人实在,就是对他的人品及道德面貌的赞扬,对人童叟无欺、真心实意;对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信,这里的信不是信念,也不是信仰,而是指守诺重行,说到做到。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国无信不安。信用不仅事关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对国家而言,信用更代表了公民对政府的态度,信用关系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他最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如同学之间、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民族之间、师生之间等等。守信的人是指对事物的正当选择并按照正确的方向去执行自己的诺言或既定的社会公共规则,是个人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与强大的自控力,它不受利诱、不计个人得失、坚守自己的诺言。

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历史上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仁”与“礼”,对于培养形成中国人善良淳厚的民族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形象和品德修养,而且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也会随之团结稳定。“有礼则安,无礼则祸”,小至和谐校园大到和谐社会都需要礼的滋养。

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忠,是责任,是对人民、对社会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忠是他人信任之基点,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家庭稳固之基石,是事业兴旺之源泉,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人最鄙视的就是不忠不义之人。忠,表现在个人,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诺言,忠于自己的岗位及职责;表现在家庭,就是忠实履行自己的家庭义务;表现在国家,就是忠于国家的法律规范,把国家和民族的行益放在第一位,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战争时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义务,和平时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反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廉,人之威望,政之根本。廉洁以勤俭为基础,勤劳知节俭,简朴生清廉,倡廉与养廉在于树立社会的简朴之风,杜绝各种铺张浪费,奢侈享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几点是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影响,因此要学习八荣八耻的根本源泉和动力就是对传统道德的再次重视。

第四篇: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内容摘要:前 言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第五篇:一道德与法制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开开心心上学去 第三周拉拉手交朋友 第四周 第五周 第七周第八周 第九周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第十九周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第二十三周我认识您了 上学路上 我们的校园 校园里的号令 课间十分钟 上课了 阶段性质量检测 玩得真开心 吃饭有讲究 别伤着自己 早睡早起 美丽的冬天 健康过冬天 快乐过新年 新年的礼物

期末复习期末测试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龙真 峭村小学

下载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道德问卷

    大学生传统道德问卷 (请在所选项的字母前打勾) 性别:(√)A、男()B、女 专业:()A、文科( √ )B、理工科 ()C、艺术()D、军校 1、你认为当今社会各群体中哪一种人的道德操守最高? ()A、农民 () B、......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一(上)道德与法治教案

    实小集美分校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品 德 与 生 活 教 案 班 级: 任课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集(第一册) 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

    试论儒家传统的人生哲学及其普适性

    试论儒家传统的人生哲学及其普适性 【摘要】普世伦理是一种具有平等性、时代性的伦理观念,它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具有底线意义。近些年来关于普世伦理的讨论一时陷入僵局,......

    演讲稿 传统道德不能丢

    [演讲稿] 传统道德不能丢 在座的各位美人、各位靓女,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各位看我这一上场一开口,不变态啊,挺正常一人啊,怎么就只对女生感兴趣呢,又是美人又是靓女的?其......

    学雷锋精神扬道德传统

    学雷锋精神扬传统美德 唐宇飞五四班 提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雷锋,人人都耳熟能详。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的弘扬是也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可现实生活......

    道德讲堂一

    道德讲堂(一) 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同学们下午好!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咱们身边的好人好事。 案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她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

    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观看过2013年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功能与作用及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