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李永志
[论文摘要]腐败源于公共权力的“私用”,公共权力被“私用”的原因有二,一是制度的疾病,二是道德的沦落--包括整个社会风气的堕落和掌握公共权力者的道德沦落。改革以来,制度的疾病与道德的沦落二者互为因果,交相恶化,成为腐败不断滋生的温床。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治疗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重建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社会腐败问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 腐败 制度 道德 反腐倡廉
Abstract: Corruption from the public power of the “private” public power “private” for two reasons, first, system disease, and second, reduced morality-including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degradation and control of public power the moral reduced.Since the reform, the system reduced both disease and moral cause and effect each other, cross worse, becoming a breeding ground of corruption continue.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people, people were made.Treatment system diseases and improve people's moral standards,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fundamental path.Key words:
Corruption;System;Ethics;Corruption
前言
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使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曾有西方政客预言:中国如果不改革开放,就会在经济上垮掉;如果改革开放,就会在政治上垮掉。这样一个“两难”的伪命题,显然低估了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这一要求表明了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体现了我们党直面挑战,从严治党、坚决反腐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反腐倡廉,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一、腐败的定义
(一)、国内学者对腐败的定义
1、腐败:专指那些,行使国家管理公共职能的人类群体,忽视国家法律的存在,为了个人以及小集团的私利,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思想和道德水准极度的腐化堕落,致国家以及民众的利益于不顾,严重的败坏了社会的风气。(1)、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2)、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腐败,也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二)、西方学者对腐败的定义
1、西方学者对腐败的定义有以下三种:(1)、以公共职位为中心的定义。白利认为,当腐败与贿赂特别有关时,腐败一词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来获得个人利益,这种利益或是某种特权或是金钱;麦克缪兰认为,如果一位公职人员接受钱款或某种利益,因而做了他的职责所不允许的事情,他的行为就是腐败;内伊强调指出,腐败就是不正当地利用权力来左右个人的得失。(2)、以市场为中心的定义。代表人物是克拉弗伦和蒂尔曼莱夫,他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早期的西方社会和当代非西方社会中,调节公职人员的规范尚未明确制定,或者根本不存在,在这种不完善的制度情况下,一位腐败的文官会把他所处的公共职位当成某种经营的手段,他将寻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这个职位的利益。腐败是官员将官职视为一种经营的结果,从指令性价格制定模式转向自由市场模式会因为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而加剧权力走向腐败。(3)、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定义。弗里德里希认为,负责某项工作和责任的掌权者,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作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腐败就可以说存在了。蔡登认为,腐败是一种因私利(个人的、家庭的、私人集团的)而谋取钱财和地位,并在权力运用中出于私利而违反规则和制度的行为。
由上可知,腐败可以简单的定义为:社会公职人员利用社会公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来谋取一己私利的违法行为。
二、我国腐败现状探究
近几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贿案件数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据高检的《检察工作报告》,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2006年为33668件40041人,平均每个院只有十多件。在有些检察院立案数量甚至还呈下降趋势。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举报数量也在下降。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通过多年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预防,以及党政各部门完善制度机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腐败犯罪已经在逐渐减少之中。有些学者还提出,检察院现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对查处不宜再提立案数量上的要求。
腐败犯罪真的得到有效遏制了吗?从中央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和群众对腐败现象的议论来看,显然是否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月13日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贺国强的工作报告反映,2008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28516件,结案12794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3951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518人;其中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查办了商业贿赂案件17506件,涉案金额39.7亿元。检察机关2008年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
透明国际(一个反腐败的非政府组织)发表的年度清廉指数报告,虽然数据来源有限、不是十分准确、以主观感受为主,但作为一种比较中立的外部评价,可供我们参考。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也报道了2008年度指数发布和中国排名变化情况。该组织1995年以来每年发布清廉指数报告。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非常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1996年-2007年,我国大陆的清廉指数在2.4-3.5分之间,与满分10分相距甚远,处于腐败相对比较严重的水平。2008年我国大陆清廉指数为3.6分,在被评价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同墨西哥等8个国家并列第72名。
我认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遏制了腐败在各个领域的蔓延趋势,但腐败仍然处于高发的平台。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原因,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会有较大的发生数量。加上过去10年腐败高发期已经发生还未被发现的职务犯罪案件,反贪部门查处职务犯罪的任务十分艰巨。过去立案侦查的数量不大、举报数量下降,并不表明职务犯罪减少,而是我们发现和查处的力度不够,群众对我们还不是完全信任。
三、腐败的原因分析
(一)、权力过于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说过,公共权力有两个自然属性,一个是它的腐蚀性,一个是它的扩张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败。为什么美国、英国官员的腐败,远远没有我国现在严重和广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制度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本来就是一道防火墙。从广义上将都叫制度,是机关单位设置的办事规则,用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能有效地制权、管物、用人,肯定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但是在制度建设中有几个问题没解决好。
1、不习惯制度。封建残余始终未能绝迹,认为制度束缚了人的手脚,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管得太死,束缚手脚。作为领导,总是好专制而不好民主,作为群众,总是信访而不信法。
2、不相信制度。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相信人的柔性作用,不相信制度的刚性作用。往往是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迎合上级检查,领导赞扬,让人参观、让人模仿,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行使职权时,千方百计绕过制度,以特事特办寻找违规理由,以协调关系为由降低标准,以获取自身利益滥用职权。常常是以服从大局、照顾关系、领导干预、自身利益为由越过红线,践踏规章,不按制度办事,为腐败盛行、权力寻租打开方便之门。
3是不落实制度。几乎每一起责任事故的发生,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都与制度不落实有关,制度不执行、不落实,成为发生腐败的重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保障性的困扰。
(三)、文化糟粕熏染,是产生腐败的历史原因。著名学者王亚南说过,“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贪污史”。历代封建君王有一种观念,君不畏臣贪,而畏臣不忠,追求富贵合一,贵至富随。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没有错,的确如此。但留下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管理社会和执政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以及传统的、有效的、成熟的政治文明体系。传统封建文化负面影响,官本位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
(四)、人的贪欲放纵,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人的贪欲在起作用,客观原因是制度缺失和监督不力。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带有共性的原因是:人性的弱点、管理的漏洞、监督的缺失、打击的疲软。为什么说财会人员和行政审批人员容易发生职务犯罪,因为他有职有权,有机会,有资源,小人物只要有贪欲就能做成大案件。为什么领导干部容易搞腐败呢,因为它具备职务犯罪的基本条件。
四、反腐倡廉对策制定
(一)改革地方纪检委、检察院、法院、监察局、审计局、公安局的领导方式,克服地方党委书记一手遮天的体制弊端。首先必须将监察监督机构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公检法、纪检、监察、审计机构实行中央统一管理,采取条条管理形式,军事化管理办法,人事跨省区调动,从而彻底扯破地方势力下的关系网,从根本上切除地方作风不正的党政领导干扰执法执纪的问题,铲除中国腐败问题的体制温床。其次,实行反腐败包干责任制。所谓包干责任制即:由执法执纪、监察、审计单位干部对其所辖区域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进行逐户、逐片反腐败包干。如果自己所包的单位出现了腐败问题,该包干人应该查清处理,却没有查清处理,则该包干人要承担相应的渎职失职责任。并要开除公职,发回原籍,永不录用。还要继续推行反腐败行政领导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克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和蔓延的文化和体制温床。再次,建立一套公检法、纪检、监察、审计机构相互制约的约束机制。公检法职能不变,业务管辖权分别隶属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各级法院的管理由中央政法委、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所辖专门机构、国务院司法部管理。公检法的行政人事权归属司法部。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直属中央纪检委管理,各级监察、审计机构直属国务院管理。公检法、纪检委、监察、审计机构独立履行自己的职责。检察院、监察、审计机构,有权、有责任、并且必须相互监察,还要根据五星相克和分权理论研究制定出相互监察的包干责任制。使执法、执纪监察审计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彻底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第四付予纪检、监察、审计机构以公诉权和扣押权。这三个部门可以将腐败分子直接起诉至法院审理,根据破案需要(要研究制定相应细则)可以直接命令公安部门扣押腐败分子。地方政法委、人大法律委员会、司法局仍由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管辖,直接监督条条管理的执法执纪单位,负责监督、弹骇或就地调查处理该辖区执法执纪单位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条条块块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制,有利于克服腐败问题产生和蔓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基层各级党委的不规矩的领导干预司法工作,才能实现司法公正,才能有效地根治腐败。
(二)建立一套有利于克服腐败的干部管理体制。
1、将地方组织部门收归中组部直接管理、克服地方党政领导在考核提拔干部时的一言堂,违反组织原则提拔任用干部的问题,确保组织部门按程序依法选用干部。在干部提拔方面由中央直管的组织人士部门和地方的党委互相监督和配合会出现很好的结果。以县级为例:组织部门管考查、出文等程序工作,县委全体委员、人大政协常委参加选举。这样就克服了在提拔干部中的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个领导岗位要由基层单位民主推举,县委全体委员会、人大政协常委按党和国家有关用人条例法规等投票提名至少3人以上的候选人,由组织部审查考察,公开考试、答辨、演讲,任职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公开投票等方式最终确定并出文任命,以此互相制约公开、公平、公正、民主地选拔任用人才,克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确保有限的人才能被提拔重用。
2、严格干部提拔任用标准,如严格实行干部四化标准等。3省区县党政领导实行跨省区调动,省属要害部门领导干部跨省调动,区级要害部门领导干部跨区调动,县级要害部门领导干部跨区调动。用此办法来克服消除地方关系网,回避当地亲戚朋友关系,便于干部开展工作。
(三)教育防范要有新思路,着力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1、是要突出针对性。要紧贴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2、是要突出制度性。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贯穿于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
3是要突出广泛性。将反腐倡廉教育对象从领导干部推广到全体民众,在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制度建设要有新发展,着力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一要加快反腐立法进程。
1、尽快制定实施《反腐败法》,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要大胆借鉴境外先进反腐制度,出台实行国家工作人员家庭财产申报等相关制度。
2、是创新制度建设。要由重视制度的平面建设向立体化建设转变,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和“有制度不用”的问题。
3、要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该修改的修改,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尤其要重视程序性制度的建设,减少腐败滋生的机会。
(五)监督制约要有新突破,着力规范权力运行程序,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制衡力。
1、是建立健全权力分解制度。要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保证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顺畅、监督更加有力。
2是发展党内民主,畅通民主监督渠道。着力推进党内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探索完善党代会代表常任制度,建立落实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度、提案制度、视察制度等,积极发挥党代表议党议政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各级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增强监督合力,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实效。
3是提高监督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化工作,以全面建设电子政务实时监督系统为重点,对重要的审批事项、行政性收费和公共资源分配等重点业务流程,实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建立电子化、数字化的防治腐败信息系统和权力监控系统,为防范和减少腐败提供技术保障。
(六)查办案件要有新作为,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惩治的威慑力。
1、是要正确评价反腐倡廉工作,坚决惩治腐败分子。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标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地方的反腐倡廉工作。评价一个地方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优劣,不仅要看是否发生了腐败案件,更要看是否主动、认真查处了案件;不仅要看惩治和预防工作情况,更要看群众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2、是要改进办案方式和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纪律、行政和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方式和手段,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要健全查办案件的协调机制。加强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形成惩治腐败的整体合力。
3、是保障公民有序参与。建立举报人员奖励及保护措施,对实名举报实行优先办理、快查快结、严格保密、及时反馈、双向沟通等五项承诺。健全举报人保护制度,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群众来信来访和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结语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不断改善作风,只要广大党员干部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我想反腐倡廉工作也必然会取得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反腐57年:从“运动”到制度》:邵丛,《新世纪周刊》2006年第23期
(2)Global Corruption Report 2004-2006: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http://(6)新华网《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288.htm(7)[渡痴禅师]《市场经济下的几个必然》:2006年08月24日,人民网-强国论坛:http://bbs.people.com.cn/bbs/(8)[渡痴禅师]《腐败的动力来源--公共资源的私有化》,2006年9月27日,人民网-强国论坛,http://bbs.people.com.cn/bbs/
第二篇: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学习体会
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学习体会
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学习体会
在全市开展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中,市纪委通报了3起典型腐败案例,目的在于警醒教育广大干部,发挥让人“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在于以案促改,强力推进标本兼治,进一步实现“不想腐、不能腐”。通过对上述三起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例剖析研究,有以下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贪婪的思想欲求是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
人是有思想有计划的灵长类动物,其行为受思想支配控制,特别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长期组织培养教育的党员领导干部,什么是善恶、是非,那些事情是违法,那些事情是犯罪,应该是十分清晰明了的,他们的错误是明知不对而为之。如果没有贪婪心理、贪婪的欲望,就没有他们贪婪的行为。人的行为主要是自己决定的,所谓攀比心理、不平衡心理只是他们借口,环境的外部的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内心有主见,外物不动心。领导干部修身必先修心。管理干部的行为必先教育好干部的思想。
二、对公共权力制约不力让以权谋私者有了可乘之机 官员的腐败主要表现是以权谋私,即滥用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3起腐败案中都是他们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为个人谋取巨额经济利益。有的是利用权力买官卖官的典型腐败分子。如果党组织对选人用人的权力予以严格约束限制,干部任免的集体决策与组织决议的机制发挥得好,这种买官卖官行为就没有了活动市场和生存空间。有的是在运用公共权力,为房地产开发私营企业在获取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方面资源提供直接帮助,参与经营或者直接帮助其获利,从而得到巨额经济贿赂收益。他们打着为城市建设发展着想、为企业服务的招牌幌子,做着与私营企业合伙攫取国家利益的勾当,利用私营企业之手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装入了自己的口袋。他们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社会公众特别是经营活动参与者都很明白,因为每个权钱交易活动背后一定都有一个国有资源的违规交易操作相伴随。假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制度规范,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科学,全方位监督完善严格,真正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配置,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权力寻租腐败就会减少甚至销声匿迹。
三、全面从严治党要突出抓好从严治官、从严治权
党要管党治党从严,党委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特别要切实抓好从严治官、从严治权。党员干部是我党的执政骨干,干部队伍廉洁从政才能执政有力有效,而出现大面积腐败,有可能造成党的执政根基坍塌。在“打虎拍蝇”形成强大震慑氛围的基础上,为治本赢得了时间与机遇,党中央、中纪委及时推进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工作,全面展开执纪的“四种形态”,科学把握和运用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是英明正确的重大举措。当前市直机关落实以案促改开展标本兼治,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运用好执纪的“四种形态”,发现同志出现问题要早提醒,不能怕得罪人。分析腐败分子在违法犯罪的过程中,当时是如何思考选择的?是如何越过雷池的?又是如何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从他们忏悔书的表白和正常的心理思维活动规律来看,主要有试探心理、与侥幸心理。他们在违犯法律之前是往往是从违反纪律开始的,犯了小错无人看见,甚至有人看见也不敢管不愿管。党员干部违反了纪律,党组织发现不了,没有予以及时严格追究,他们就错误地认为,犯了事不会有人知道并举报,也不会被党组织发现,可以侥幸免于法纪追究。所以,他们就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早提醒就是爱护与帮助;机关党组织书记、纪检书记就要带头当“啄木鸟”,治“未病”与“小病”,履行保护干部队伍的“护林”职责。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任何人突破红线、出轨犯错。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就要从查案管事为主,向“管人”与“管权”为主转变,“管人”主要是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促进党性修养,形成“不想腐”的精神堤防;“管权”主要是建好监督制约体制,完善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能腐”的制度保障。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风险点,谁掌握公共权力谁就应该被监督制约。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不是对行使权力的干部不信任,而是对他们的爱护与保护。监督方式包括直接监督与间接监督。直接监督就是参与权力运行事项全过程始终直接地不间断地现场监督;间接监督就是事前与事后在关键节点采取措施予以检查审核监督。监督主体包括上级、下级、专责机关、服务对象、群众、媒体等等。权力制约包括民主集中制决策制约与权力运行环节制约。民主集中制可以防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也可以防止议而不决无人担责,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意见科学决策。权力运行环节制约一般把事权与财权分开、财权与物权分开、现金与记账分开等等。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就是要在权力运行全过程特别是风险处设防,安装好“防护栏与监控器”,防止有人突破法纪红线、越轨犯错坠入人生悬崖。
实现标本兼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党是为民为公的政党,具有强大自我革命和创新能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胜利。
第三篇:关于增强反腐倡廉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策研究
关于增强反腐倡廉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对
策研究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反腐倡廉要立足于教育,在惩治和预防体系中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治本之措。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浓厚的反腐倡廉工作氛围,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力地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但从客观上来看,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缺乏实
效性,教与学脱节;教育针对性不强,在效果上打折扣;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感;教育缺乏社会性和前瞻性等,一定程度地流于形式。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思想变异是滋生腐败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入手,在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同时,也要把如何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等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不断做出积极有益探索。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要更新反腐倡廉教育观念,因人施教,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由于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行为实践上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要区分对象,因人施教,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例如在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四个重点教育”,即重点对象重点教育、重点部门重点教育、重要时段重点教育、重要内容重点教育。把全体党员干部划分几个层次,如党政领导班子层次、管理干部层次、一般干部层次和普通党员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在党政领导班子中,重点围绕如何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双重”监督的教育;在管理干部中,重点围绕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岗位,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教育;在一般干部中,重点围绕保持廉洁性,努力为职工群众更好服务和推动发展方面的教育;在普通党员中,开展党风廉政基础教育,及时开展廉政勤政诫勉教育。总之,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来抓,从而提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从廉政教育的内容来讲,一方面,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思想脉搏,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关心关注和思想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既要面向未来讲通“大道理”,又要立足现实讲透“小道理”。另一方面,反腐倡廉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全面教育,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和内容,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科技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之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党风廉政教育观念。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效果,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更要深入探索挖掘新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创建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三个方面的引导作用,即示范教育激励一批,警示教育约束一批,主题教育带动一批。
1、加强示范教育,增强引导性。
示范教育以树立党员形象、弘扬革命正气为目的,通过党课教育、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集中宣传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从正面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
强化示范教育要突出时代性,一是要学习具有时代特色 的艰苦奋斗、勤廉兼优的典型,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像郑培民、牛玉儒、徐元林等,“树立一个,教育一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激励作用。同时要注意总结、学习、宣传垦区系统和管理局内部的先进典型,让人觉得可信可学,使示范教育更加形象、具体,有说服力。二是要采取多种不同方式方法宣传典型,如进行党课教育、组织观看廉洁从政专题录像片、组织参观反腐倡廉图片展以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心得交流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党员干部学先进典型,做勤廉公仆。
2、深化警示教育,增强警示性。
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实在的特点,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开展,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分析,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达到剖析一个案件,教育一片干部职工的目的。在警示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如反面典型电教片,举行案例剖析展等,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促进领导干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另外管理局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及开放,也是很好的尝试。
3、抓好主题教育,突出现实性。
根据形势任务和党员干部思想状况,每年集中一段时间 开展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关键所在。
抓好主题教育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措施有力、突出实效性。例如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活动中,在全局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十个一”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一次领导干部集中教育活动;二是上一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三是重温一遍《廉政准则》纪律条规;四是观看一部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五是开展一次“以案为鉴”专题讨论;六是进行一次廉政谈话教育;七是写出一篇反腐倡廉心得体会;八是召集领导干部配偶进行一次廉政专题教育;九是开展一次预防腐败管理机制制度漏洞缺陷排查;十是进行一次监督体系的配套完善。
在方式方法上,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要根据每个单位的不同情况,坚持集中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专题学习、群众评议与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相结合。通过座谈会、典型引路、理论研讨、心得交流、组织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深化党风廉政的教育效果,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合理拓宽教育思路,完善教育的持久性
目前中国反腐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就是腐败意识的泛化,社会对反腐的态度部分由痛恨转变成一定程度上容忍腐败甚至羡慕腐败,然后有机会的话也愿意效仿。因此,反腐倡廉教育要拓宽思路,面向全局的各项工作,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营造立体廉政氛围,使尊廉崇廉成为社会风尚,形成人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教育的持久性。
一要做到廉政“三讲”。一是逢会必讲,党政主要领导在各种会议上,都要把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讲。二是逢课必讲,各种培训班都安排反腐倡廉教育课,时刻敲响警钟。三是逢事必讲,领导检查工作都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一起督促,防止出大格。
二要做到廉政“三感化”。一以情感教育感化党员干部,在心灵的触动中使其愉快接受教育。二以榜样力量感化教育党员干部,激浊扬清,催人奋进,学习榜样,争做榜样。三是以人格力量感化教育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率先自律,树立良好公仆形象。
三要做到廉政“三覆盖”。在抓好“三讲”、“三感化”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营造廉洁氛围。一是利用报纸、杂志等书面媒体宣传廉政,二是要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体资源倡导廉政,三是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网站等手段赋予 廉政教育时代内涵。
四、加强教育保障约束,实现教育的自觉性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了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因此,要夯实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还必须把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贯穿于反腐倡廉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党员干部对廉政教育充分认识的自觉性。
首先,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制度化,把反腐倡廉教育同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和廉政承诺等廉政教育和工作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自觉化。通过健全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认真考核检查,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必须加强对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坚持并不断完善廉政党课制度、“三重一大”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第三,从制度上对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组织保证和工作程序进行规范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教育的监督管理作用,搞好明察暗访和深度报道,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在一种不能不受教育的制度和监督的约束下,通过潜移默化、耳 濡目染的反腐倡廉教育,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自律意识,养成廉政习惯,从治本的深度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贵在务实,贵在坚持,贵在持久。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搞形式主义,而是要一以贯之,讲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把它开展好,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篇: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吴万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出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战略思想。制度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保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面前,高校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状况怎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值得我们主动研究、积极探讨、认真分析、深入思考。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效
制度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预防腐败,还是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预防腐败,制度建设都关系全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制度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各高校都能充分认识到制度在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能结合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支持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多数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信件亲自批阅。尤其是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各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对教育系统健全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各高校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学习、教育和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熟悉制度内容、把握制度规定、领会制度要求,知道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明确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准做,深知违反制度规定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增强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二)、制度建设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提高。首先,高校的反腐倡廉制度在思想、内容上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如各高校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责任内容、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与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保持了高度一致。其次,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基本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制定程序规范。各项制度均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法定程序,由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讨论通过。第四,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文本规范。诸多制度以意见、规定、办法、细则等形式出现,用语规范、表述准确。结构章、节、条、款层次分明,逻辑结构严谨。
(三)、制度建设的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高校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从少到多、从疏到细,在规范决策行为、办学行为、管理行为以及监督制度等方面均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层次分明、覆盖面广、内容全面。着力构建和完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了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和完善了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加强了高校反腐倡廉的源头治理;着力构建和完善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着力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增强了监督的实效性。围绕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监督制约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转变作风、规范决策行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等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围绕基建工程、教材图书、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等招投标,财务管理、科研经费以及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等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围绕干部选任、人员招聘、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学生管理、教育民生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了适合当地高校特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
为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基础性工程,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一)、针对性不够强
高校已建立的反腐倡廉制度,有针对性不够强的问题。一是原则性要求多。有的照搬上级文件或规定,条条多,没有将上级主要精神吸收后进行细化;有的条文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可操作性,缺乏违反制度的惩罚性措施。如有的高校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没有对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等措施的规定。二是缺乏程序性规定。造成执行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个人收入申报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因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在有些高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约和管理功能;三是缺乏前瞻性和时效性。有些制度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亡羊补牢”,有些制度没有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四是协调性不够。制度建设多限于党内,党外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党内、外反腐制度链,未能形成反腐制度的互补、协调和联动。
(二)、缺乏全面系统性
从表面来看,高校反腐制度已经比较全面,既包括干部选拔、规范党政干
部行为方面的制度,也包括校内重大决策制度以及人、财、物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等。但是,从系统性来看,虽然制度建立了不少,但它们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没有系统化,就如同有了高质量的零部件但未组装成一台机器一样,只不过是各方面制度的无序堆砌,因而在实践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如:各高校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大多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相对于责任制的要求而言,部分高校制定的细则却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化的趋向,没有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本单位、本部门业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及过程的党风廉政建设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解和梳理,并针对各个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要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使细则涉及的制度体系得以系统、全面地覆盖到本单位、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导致与细则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覆盖全面的制度体系,影响制度发挥作用的效度和深度。
(三)、执行力有待加强
制度再完美,不能贯彻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就难以体现其价值,发挥不出
应有的效力。而这一点在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执行廉政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制度制定轻制度落实的倾向。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职能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制度于我有利时就执行,制度于我无利时就不执行,导致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大,具体工作人员也往往钻制度漏洞,因此常常出现对制度的变通执行现象。这使得不少制度和法律往往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增强制度意识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我们长期反腐倡廉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高校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制度的学习和辅导工作,把制度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中进行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熟悉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维护制度,努力营造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学习培训,让制度所规范的对象知道订立该
项制度的意义、规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违反了将受到何种处罚,从而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提高参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监督制度落实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增强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二)、科学梳理,增强制度的完整性
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系统配套是提高制度反腐有效性的必要前提。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安排,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从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当前高校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以超前的视野抓好反腐倡廉现有制度的梳理和新制度的规划工作。对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度要坚决予以废除;对需要完善的制度要及时修订完善;对没有制度约束的管理事项要及时制定新的制度。在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要整体规划,统筹做好各项制度的集成协调,从而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将一些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既要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设
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以制约权力的运行为核心,将反腐倡廉制度
建设延伸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各项制度。一是着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推动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使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推进监督制度建设。重点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健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等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三是着力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建设。抓住招生、基建、财务、物资采购、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关键部位和环节,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防止权力因缺乏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而产生腐败。四是着力推进惩治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高校实际的信访工作制度,完善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教职员工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四)、健全机制,保障制度落实切实
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要着力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有效机制。一
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的考评体系,纪委要协助党委抓好制度执行的任务分解和措施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时限,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内容,并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教职工制度执行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将制度反腐工作纳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严厉查处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及时汇总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在强化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机构监督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制度执行公开机制,增强制度执行的透明度。三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奖惩机制。建立奖惩分明、准确到位的激励体系,对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漠视制度、违反制度以及制度执行不利的,要严肃处理,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四是建立健全反腐制度公众参与机制。动员学校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推进高校制度反腐。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要完善信访投诉制度,建立健全举报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唐华生.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新视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86-88.[2]李茜.对推进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76-77.[3]王建华.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现状评析[J].法制与社会,2008(2):266-267.[4]顾昭明,陈利平.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理沦与实践,2009,29(2):22-26.[5]张孟英,刘京美.对高校制度反腐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65-168.
第五篇: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所以要做到标本兼治反腐败,惩防并举防为先,就要从加强党内监督开始,以此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内监督,是党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是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肌体健康和活力、顺利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对于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虽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负责人,但行使监督权的却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行使好监督权,就有个监督素质的问题,特别是党员的监督素质。党员的监督素质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如果党员的监督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要实现党内监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加强党内监督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克服特权和等级观念,明确自己的监督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此外,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要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对于有违纪苗头的同志,要及时提醒帮助,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真心挽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每个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跨线、不离谱、不出格。促进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历来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干部的愿望出发,今后要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中去,下大力气构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只有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反腐倡廉才能取得治本的效果。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关键在于“心治”,在于修身明德。修身明德,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党员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做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