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期执业考试《案例分析命题特征与解题方法》上
案例分析题的命题特征及复习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双舟
一点说明:
我在中拍协举办的2005年第17期拍卖师资格考前辅导班上讲授了“案例分析"后,收到了学员大量的咨询邮件,学员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大家在拍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疑难问题,希望能够解答。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一一回复,为此,我将学员们所提疑问中与案例分析考试有关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先行进行了整理,借《中国拍卖通讯》这个平台与广大学员及拍卖界同仁进行交流。其他问题我今后将以答疑的形式陆续整理在《中国拍卖通讯》上刊出,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正文:
拍卖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其题型已基本上趋于稳定。在历年的考试中,案例分析试卷一般由5—6道大题组成,每题包含几个小问题,有时候每个小问题中又包含1—3问每道大题的分值约为15-25分。案例分析的考核点主要集中在拍卖法中,此外,有关拍卖师的职业道德和拍卖企业的行业纪律方面的相关规定、房地产法、文物保护法、机动车辆管理办法、民事强制执行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案例分析试题也经常会涉及到。
从近年拍卖师资格考试来看,案例分析试卷的成绩都不太理想,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平均成绩最低,被大家公认为拍卖师资格考试中最难考的科目。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最难考的科目或成绩最低的科目呢?这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案例分析题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科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案例分析题一般具有综合性,案情也较复杂,回答时有难度,加上时间紧张,有不少考生甚至无法做完,因此得分率往往偏低;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主要原因),是考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答题方法不当。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理论对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懂案例分析的方法,或者分析思路不符合考试的要求,将使考生事倍功半。
今天我们这次辅导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结合案例分析题的命题特点,通过总结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归纳案例分析的重要考点,缩小考试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帮助大家在案例分析考试中少走弯路,提高考试效率。
这次辅导我们重点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特征;
二、案例分析题的题型归纳;
三、几种主要的案例及其分析方法;
四、历年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题思路。
一、案例分析题命题特征:
就命题的角度而言,案例分析题是有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一些命题特征,对考试将会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们来看看案例分析题的几个主要命题特征。第一、因法设案:
就其命题的方法来看,案例分析题一般是从法条到案例,大部分案例是为了考试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是因法设案,而不是因案设法。真正考试中的案例与《拍卖案例分析》中的案例是有区别的。《拍卖案例分析》中的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是先有案例再找法条,按照法律规定来分析案例。
而考试中的案例是命题人员经过自己的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创造出来的。有的可能参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但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命题人员必须通过加工使题目具有“可考性”;有的案例纯粹是命题人员自己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
也就是说,考试中的案例比起实践中的案例来讲要容易得多。因此,各位学员完全可以相信,每一个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或法律法规一定是你复习过的,只要能明白它究竟是考什么的,理清解题思路,一般并不难回答。
第二、范围有限:
考试中的案例同实践中的案例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考点分布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像《拍卖案例分析》中的案例那么复杂,实际上如果现实中的案例简单的话,就不会收录到《拍卖案例分析》中了。
这一命题特征大大缩小了考试的范围。案例分析题的考点一般都是最重要的内容,即最基本的概念或法律规定。虽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很多,包括与拍卖活动联系较密切的拍卖管理规范、房地产法、文物保护法、合同法、民事强制执行的一些规定、车辆管理法,近年来股权等无形资产的一些规定也成为考点,但考点主要还是集中在《拍卖法》中。
而《拍卖法》是一部非常小的部门法,统共只有69条,有些法律规定是很难出现在案例分析中的,比如《拍卖法》总则的内容,附则的内容,如果去掉总则5条和附则3条,充其量不过60条,而这其中还有些条文不具有可考性,比如,拍卖人、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等等这些定义性的条款,因此真正符合命题条件的条文不会超过40条。
即使考其他法律的内容,也肯定是与拍卖法结合起来考的。所以考试涉及的范围并不大,只要把这些法律规定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就会十拿九稳。
第三、不存争议:
根据命题要求,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以拍卖法为主,强调知识点的综合性,而且要求命题要尽量回避法无定论的案例。尚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不会出现在考卷中的。简单地讲,命题必须紧扣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尽量不出存在争议的题目,在制作参考答案时,如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应当尽量引用法律条文。
四、合法为准:
命题时主要考虑题目和答案的合法性,而不考虑命题的合理性,如何回答问题,法律规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规定行不通,或不太合理,或不利于开展业务,但是考试时要切忌过多考虑答案的合理性凭经验答题。比如《拍卖案例分析》中作者的一些善良可行的建议,都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合法,因此不会成为参考答案。所以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拍卖案例分析》一书应当认真看,因为这确实是命题时的参考素材,从历年的考题来看,有不少考题的基本素材来源于《拍卖案例分析》。但是就参考答案而言,更多的则来自《拍卖法案例指南》,因为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正式复函更具合法性和准确性。
总之,案例分析题是就拍卖法中重要的内容“因法设题”,考试的时候,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依题找法”,完全没有必要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去分析什么复杂的法律关系,因为我们是在考拍卖师而不是在考律师,可以肯定地讲,分析复杂的法律关系不是拍卖师资格考试的重点。
二、案例分析题的主要题型:
不同类型的案例,其分析方法略有不同,考试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首先要确定案例的类型并找准案例的归属。
案例分析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是简答型案例分析:
这种题型表面看是案例分析题,实际上是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的本质是依题找法,这是司法上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具体运用。即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和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所以,一般来讲,案例分析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找不到法律准绳,或者找不准法律准绳。
但是简答型案例分析,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法律准绳的准确位置,不用我们去费心寻找。这种考题只是要求考生凭自己的记忆将这个法律准绳再现出来,也就是背写下来。这种题型一般以考察法条为主,重点是查考我们的记忆能力而不是考分析能力。
这种题型的案例情节简单,内容覆盖面较小,要求回答的问题也直截了当,所以难度不大。由于主要是考查我们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回答时只需问什么答什么就够了,一般不必展开论述,否则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1】
某地发生一起拍卖纠纷案件。原告张某称,他参加了某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投得住宅房一套。在交款的时候,张某发现拍卖行无法出示《房地产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合格证》和通水、通电的证明,且该房屋还有官司尚未结案。张某请求认定拍卖无效,退还已经交付的货款。
被告拍卖行则称,他们是完全按照拍卖规则进行的拍卖,被拍卖的房产虽然存在纠纷,但手续是齐全的,产权是清楚的,拍卖行是在得到房地产交易所出示的拍卖产权审定书之后才拿出来拍卖的。在拍品的展示期张某没有实地观察,过后反悔没有道理。因此,不同意张某的诉讼请求。问 题:
我国的拍卖法对展示期拍卖人和竞买人的权利义务是如何规定的?
像这样的案例就是典型的简答型案例,问题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法律准绳”在哪里,只需要我们重述一次。参考答案:
拍卖法第48条规定,拍卖人应当在拍卖前展示拍卖标的,并提供查看拍卖标的的条件及有关资料。拍卖标的的展示时间不得少于两日。
拍卖法第35条规定,竞买人(在拍卖展示期间)有权了解拍卖标的的瑕疵,有权查验拍卖标的和查阅有关拍卖资料。注 意:
在考试时,并不要求考生必须写出法律、法规是第几条第几项或第几款,只要点明是哪一法律法规即可,因此本案例中,考生也可以简单回答:
按照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人应当在拍卖前展示拍卖标的,并提供查看拍卖标的的条件及有关资料。拍卖标的展示时间不得少于两日。竞买人在拍卖展示期间则有权了解拍卖标的的瑕疵,有权查验拍卖标的和查阅有关拍卖资料。
常见的简答型案例分析的提问方式还有:
1、法律对××有什么样的规定?(比如,法律对设立拍卖公司的条件有什么样的规定);
2、法律对××是如何规定的?(比如,法律对恶意串通人的法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3、××的条件是什么?(比如,法院中止拍卖的条件、法院撤回拍卖的条件、拍卖人中止拍卖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等)
4、××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比如,拍卖师的声明具有什么效力?拍卖成交确认书具有什么法律效力?)
5、对××阶段的××人和××人的权利义务是如何规定的?(比如本案例中的提问)
第二种是判断型案例分析:
这种题型本质上属于案例分析题,因为它需要考生作出分析,只不过在回答问题时省略掉了分析的过程和理由,只要求写出分析的结果即可,因此我们称之为判断型案例分析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往往是案例分析中的第一个问题,但是不会是单独出现的问题,因为按照命题规律,一个案例分析题往往有5-8问,判断题往往是第一问,然后接着再在判断的基础上对考生提出其他更为复杂的问题。
由于判断正确与否是整个案例分析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一旦判断失误,以后问题就会满盘皆输。所以这种题型是关键题型,不能马虎大意。
历年来这种案例分析题提问方式主要有(下面的问题请大家记下来,并寻找相应的法律规定):
1、拍卖是否有效?合同是否有效?
2、××行为是否合法?××行为是否违法?××的理由是否成立?
3、没有签订成交确认书,拍卖是否成交?
4、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中止拍卖?拍卖人是否可以中止拍卖?
5、人民法院是否应该支持××的诉讼请求?
6、工商局的处罚决定是否成立?
7、××是否属于公物?
8、本案中的拍卖是否属于必须评估的拍卖?
9、××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10、××是否属于禁止交易的标的?
11、交易价低于评估价是否导致拍卖无效?
12、××的行为是否构成恶意串通?
13、拍卖公司是否具有××义务?
【案例2】
在一次拍卖会上,由于事先宣传得力,加上著名拍卖师主持,拍卖现场竞价非常激烈,一辆底价3万元的车辆经过几十轮的竞价,最后张某以9万的价格拍得。然而,当拍卖师要求与张某签署成交确认书的时候,张某却称自己是被现场气氛感染,并非真正想买车,拒不签署成交确认书。问 题:
1、张某的理由是否成立?
2、没有签署成交确认书,本次拍卖是否成交? 参考答案:
1、张某的理由不成立。
2、本次拍卖成交。
对于这种判断型案例分析题,考生一般只要答出判断结论即可,如果没有要求回答理由,或没有问为什么,考生一般不用回答理由或法律依据,比如本案中的两个问题。
但是也不能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侯虽然没有明确要求说明理由,考生也得回答理由。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3】
某拍卖公司接受法院委托,对一家加油站的设备及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该拍卖标的的评估值为70万元,确定的底价为65万元。拍卖公司按照法定程序,经过公告、展示之后,举行了拍卖会,经过多轮竞价,最终王某以68万元竞得。
然而,到了付款期限,王某却以无法办理加油站经营权为由拒绝付款,并向拍卖公司和法院提出,该标的属于特种行业使用设备,拍卖公司拍卖该标的应含经营权,如果拍卖公司不能协助买受人办理经营权手续,则拍卖不能成交,并要求拍卖公司退还保证金。
与此同时,强制执行案中的债权人也提出,该加油站评估值为70万元,而成交价为68万元,低于评估价格无效,并表示如果以此价格拍卖,他们愿意出更高价位购买;同时还提出,拍卖公司拍卖前没有通知每一位债权人到场,本次拍卖无效。问 题:
1、拍卖公司是否有义务协助王某办理经营权手续?(8分)
2、拍卖成交价格低于评估值是否导致拍卖无效?(9分)
3、拍卖公司是否有义务通知债权人到场?(2分)债权人不到场是否影响成交结果?(6分)对于这个案例中的提问,我们在回答时就不能仅做简单的判断,而应当同时写出分析的理由和法律依据。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得出应当这样做:一是本案例只有判断型一种类型,一般案例分析是几种类型并存的;二是问题的分值高。单纯的分析判断最多不过2分,而本案例中的每个问题的分值都很高。因此这决不是单纯的判断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有些考生就因为只回答了分析结果而吃了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命题本身不太严密,二是命题人员对案例分析题的理解有分歧,有的命题人员就认为,既然这整个考试都叫案例分析,那么,没有问理由,考生也应该写出分析过程和理由,否则就与考试的性质不相符合。参考答案:
1、拍卖公司没有义务协助王某办理经营权手续。
根据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是以公开竞价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因此,拍卖的标的应当是特定的物或者财产权利,买受人也只能取得作为拍卖标的的特定的物或者权利。本案中,委托人委托进行拍卖的标的,仅仅是加油站的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并不包括经营权,对此,拍卖人在拍卖前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由于加油站的经营权不是拍卖的标的,因此,拍卖公司没有义务协助王某取得燃气站的经营权。
2、在强制拍卖中,成交价格低于评估价格并不能导致拍卖无效。
按照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当委托依法成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但是,并未规定拍卖的保留价格一定要高于或者等于评估价格,而是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保留价格,该保留价格可能高于、等于评估价,也可能低于评估价格。
按照拍卖法的要求,只要成交价格最终达到或者超过人民法院确定的保留价,拍卖就应当成交。成交价格是否低于评估价格,不是确定拍卖是否有效的法律依据,也不能因为成交价格低于评估价格就否定拍卖成交的效力。
3、拍卖公司没有义务通知债权人到场。
我国拍卖法以及关于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中,并没有规定强制拍卖中拍卖人有通知债权人到拍卖现场的义务。
债权人不到达现场,不应当影响成交结果。我国拍卖法和关于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中,没有规定强制拍卖中没有债权人到场拍卖不能成交。债权人如希望参加竞买,可以按照拍卖人发布的拍卖公告的条件,以竞买人的身份参加竞买,但不享有超过其他竞买人的特权。
第三种是分析型案例题:
这是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案例分析题型。与简答型案例分析相比,这种案例没有直接提供“法律准绳的信息”,需要考生自己通过分析案情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法律准绳。与判断型案例分析相比,这种类型不仅要求考生写出分析的结果,同时还要写出分析的过程和法律依据。
这种题型的提问一般表现为在判断的基础上加“为什么?”或“请说明理由”。
【案例4】 某拍卖公司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拍卖查封的某处房产。拍卖公司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了委托、评估、公告、展示、拍卖等事宜。在现场展示环节,所有的竞买人都对拍卖房产进行了现场参观,拍卖公司还邀请了该房产的承租人亲自介绍房屋的状况,因此,拍卖进行的很顺利。
但是拍卖结束后,该房产的买受人李某却以拍卖无效为由,拒不付款,其理由有三:
①拍卖公司不是当地政府指定的,因此不具备承接此次拍卖的资格;
②该房产的成交价格低于事先评估机构评估的价格;
③拍卖现场拍卖公司没有告知该房产已有人承租的情况。问 题:
1、李某提出的理由①是否成立?为什么?
2、李某提出的理由②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3、李某提出的理由③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这就是典型的分析型案例题。这种案例情节较为复杂,内容涉及面也较广,要求回答的问题一般在一个以上,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涉及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答题时要针对问题简要作答,并要适当展开。参考答案:
1、李某的理由①不成立。
在我国,只有进行公物拍卖时才必须委托政府指定的拍卖行。我国的公物拍卖的标的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没收的物品,充抵税款、罚款的物品和其他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委托拍卖的物品;人民法院依法没收的物品,充抵罚金、罚款的物品以及无法返还的追回物品。
司法强制拍卖不属于公物拍卖的范畴,因此,无需由指定的拍卖行进行拍卖。
2、李某的理由②不成立。
人民法院对委托拍卖的被执行人的财产必须进行评估,评估的价格作为确定保留价的依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留价必须等于评估价格。最高应价只要高于保留价就可以成交,而并不要求必然等于或者高于评估价格。
3、李某的理由③也不成立。
拍卖房屋存在租赁的情况,影响了房屋的使用,应当属于房屋的瑕疵,对此,拍卖行有义务告知。但是,在拍卖之前,拍卖行已经对房产进行了现场展示,并且还请承租人介绍了房屋的状况,竞买人完全可以了解房产是否存在租赁的这一事实,拍卖行已经履行了告知瑕疵的义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买受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的物有瑕疵的情况下,出卖人不负瑕疵担保义务。
因此,本次拍卖是合法有效的,拍卖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种是综合型案例分析:
这是所有题型中难度最大的一类。一般每年的考试中至少有一道这样的综合性案例分析考题。分值也最大,最高时高达25分,占整个试卷的1/4。
这种类型的提问一般表现为:
1、拍卖公司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2、分析××的行为有哪些地方违法,应受何种处罚?
3、按照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4、拍卖行(拍卖师)应当注意那些问题?
5、××的行为应当由哪一机关来处理,应当如何处理?等等。
【案例5】
某拍卖行接受委托拍卖一辆进口轿车。按照3月13日发布的拍卖公告,竞买人参加登记的最后时间是3月18日下午5点,拍卖的时间定于3月19日上午9点。到3月18日上午10点为止,只有唐僧一人登记。
拍卖公司因为害怕届时只有一个人竞拍,因此暗中委托某工作人员的家属孙悟空参加竞拍,事先说好如果只有唐僧竞买,则孙悟空在现场举牌;如果另有他人参加竞买,则无需举牌。3月19日上午9点,拍卖会如期举行,竞买人包括唐僧、孙悟空及另两位于3月18日下午4点登记的竞买人猪八戒和沙僧。孙悟空见状,在拍卖现场就没有举牌。
经过十几轮竞价,当叫到7万元时,唐僧举牌,拍卖师重复三声,在敲槌同时,另一竞买人猪八戒再次举牌。拍卖师见状,即宣布继续竞价,最终该轿车以7.5万元被沙僧拍得。问 题:
请对本次拍卖的各个环节的合法性做出分析。
这样的题型就属于典型的综合型案例分析。这种案例案情复杂,一个案例往往要求回答多个问题。而且有时候,考题本身并未明确问题的数量,要求考生自己找(本案就是一例)。案例内容往往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法律规定和不同的法律关系,案例难度最大。回答这样的问题,考生一定要细心,先要找出有几个问题,然后再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
1、拍卖公司在拍卖前5天发布了拍卖公告,这一行为违反了我国拍卖法关于拍卖公告必须在拍卖日前7日做出的规定。
2、拍卖公司委托孙悟空参加竞买,虽然孙悟空没有在拍卖现场举牌,但是其身份仍然是竞买人,并不能改变拍卖公司委托其参加竞买的事实,这种行为违反了我国拍卖法关于拍卖人不得在自己组织的拍卖中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的规定,这样进行的拍卖是无效的。
3、拍卖公司在拍卖师三声重复并敲槌后,拍卖即已成交。敲槌同时举牌,并不能改变拍卖成交的事实。拍卖公司在敲槌后继续拍卖的行为违反了拍卖法关于竞买人的最高应价经拍卖师落槌或者以其他公开表示买定的方式确认后,拍卖成交的规定,其最终成交结果无效。
三、几种主要的案例及其分析方法:
下面结合历年来案例分析考试的情况,就几个重要考点的案例及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作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案例及分析方法: 这一考点实际上包括几个小考点,主要涉及拍卖人资格、拍卖师的资格和执业规范、以及竞买人的资格等问题。下面我们先看拍卖人的资格问题。
关于拍卖人主体资格的案例及分析方法:
此类案例主要考查拍卖法关于拍卖人(拍卖公司)设立的程序和实体条件,不符合设立条件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处罚机关等。
相关法律准绳主要是拍卖法的第10条、11条、12条、13条、60条和商务部新颁布的《拍卖管理办法》第7条。
第10条 拍卖人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从事拍卖活动的企业法人。(定义)
第11条 拍卖企业可以在设区的市设立。设立拍卖企业必须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拍卖业的部门审核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程序性规定)
第12条 设立拍卖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实体性规定)
(一)有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和章程;
(三)有与从事拍卖业务相适应的拍卖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四)有符合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拍卖业务规则;
(五)符合国务院有关拍卖业发展的规定;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13条 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有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有具有文物拍卖专业知识的人员。(特殊资格规定)
第60条 违反本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未经许可登记设立拍卖企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法律责任)拍卖管理办法第7条 设立拍卖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
(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四)有三名以上取得拍卖业从业资格的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是拍卖师;并有与主营业务密切联系的行业从业资格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五)有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拍卖业务规则;
(六)符合商务主管部门有关拍卖行业发展规划。
这一考点的命题形式有时表现为简答型,比如:我国拍卖法对设立拍卖公司有怎样的规定?××拍卖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应由哪一机关来追究其法律责任?有时表现为分析型,比如××拍卖公司是否合法?为什么?
此类案例分析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完整理解设立拍卖企业的条件,即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回答,尤其是不要忘记程序性的条件。拍卖法第12条和拍卖管理法第7条的规定是关于实体条件的规定,而拍卖法第11条的规定是程序性条件的规定。
2、要注意拍卖人的资格分为一般资格和特殊资格。
从事文物拍卖业务的拍卖公司的设立条件要比一般的拍卖公司的条件严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册资本高,为1000万元以上,二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应具有文物拍卖专业知识的人员。这是拍卖法规定的。三是文物保护法方面要求,即应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3、要注意拍卖业不再属于特种行业这一变化。
2004年8月拍卖法修订后,删去了公安机关对拍卖业按照特种行业实施治安管理;设立拍卖企业,应当有公安机关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的规定。拍卖企业不再是特种行业。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这些规定已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另外,我国拍卖业的规模的扩大使拍卖业不再适应特种行业管理。
不属于特殊行业,只是表明拍卖企业在设立时不需要经过公安部门专门行政审批,但是并不意味着拍卖企业在执业过程中不受公安部门的管辖。拍卖企业必须遵纪守法,依法开展活动。按照商务部新颁布的《拍卖管理办法》第31条的规定,在拍卖过程中,拍卖企业发现拍卖标的中有公安机关通报协查物品或赃物,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告。
【案例6】
某地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但事后有人举报称,组织拍卖的拍卖公司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而且并未通过年检,已经被当地主管机关注销了执业资格。问 题:
该拍卖公司是否合法?我国拍卖法对设立拍卖公司有什么样的规定? 参考答案:
该拍卖公司不合法。
我国拍卖法对拍卖公司的设立有程序上和实体上的规定。
在程序上,要求拍卖公司可以在设区的市设立,设立拍卖企业必须经所在地的省、市、自治区的主管部门审核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11条)。在实体上,要求设立拍卖公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和章程;
(三)有与从事拍卖业务相适应的拍卖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四)有符合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拍卖业务规则;
(五)符合国务院有关拍卖业发展的规定;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12条)。
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有具有文物拍卖专业知识的人员(13条)。注 意:这里只要求考生回答拍卖法对拍卖人条件的规定,因此,考生可以不回答拍卖管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
【案例7】
某地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事后买受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称,组织拍卖的拍卖公司没有自己的拍卖师,主持拍卖的拍卖师是从别的拍卖行临时借来的,而且并未通过年检,已经被当地主管机关注销了执业资格。请求确认拍卖无效。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买受人所述属实,随确认拍卖无效,判令拍卖公司对买受人承担返还财产的责任,并赔偿买受人因此遭受的损失。问 题:
根据拍卖法的规定,该拍卖公司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在行政法上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应由哪一机关来追究其行政责任?
这是关于与拍卖人资格相关的法律责任的一个案例。考试时有可能将资格问题与法律责任合在一起命题。
法律责任主要是由拍卖法第60条规定的。参考答案:
根据拍卖法的规定,本案中的拍卖公司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由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案例8】
某日,镇政府会议室,一场“拍卖会”正在举行,被拍卖的是位于村中心,临公路的30多亩集体土地的有偿使用权和房地产开发权。土地被分割为8块,每块起价定在2万元。经过几轮竞价后,8块土地全部拍出,总成交值达到40多万元。问 题:
1、镇政府是否具有拍卖法规定的拍卖主体资格?
2、镇政府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根据拍卖法的规定,镇政府不具备拍卖主体的资格。
2、镇政府的行为违法,具体表现在:
①镇政府不具备我国拍卖法规定的合法的拍卖主体资格,不能以拍卖人的身份进行经营性拍卖。
②镇政府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土地管理法。该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没有办理有关手续转为可转让的国有土地之前,不能进行转让,更不能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因此,镇政府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
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案例本身并不属于拍卖法范畴,但是,案例涉及的问题与拍卖法有关,属于另类案例。一是因为,这可以从否定的角度来考查对拍卖人资格的掌握程度,二是因为,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法等,也是拍卖师资格考查的范围。这是近年来命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关于拍卖师资格及行为的案例和分析方法:
这一考点每年都会考,有时是单独考,有时是作为案例中的一部分问题来考,内容很重要。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一是拍卖法关于拍卖师资格及权利义务的规定,主要包括拍卖法第4、14、15、16、22、49、50、51、53和62条共10个条文,其中第22、49、50和62条是重点。
二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02年《关于加强拍卖师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暂行)和2005年1月1日新颁布生效的《拍卖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4年第24号)第四章中关于拍卖师注册和执业行为方面的规定(26、27、28条)。
第4条 拍卖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14条 拍卖活动应当由拍卖师主持。
第15条 拍卖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等院校专科以上学历和拍卖专业知识;
(二)在拍卖企业工作两年以上;
(三)品行良好。
被开除公职或者吊销拍卖师资格证书未满五年的,或者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拍卖师。
第16条 拍卖师资格考核,由拍卖行业协会统一组织。经考核合格的,由拍卖行业协会发给拍卖师资格证书。
第22条 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竞买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并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竞买。
第49条 拍卖师应当于拍卖前宣布拍卖规则和注意事项。
第50条 拍卖标的无保留价的,拍卖师应当在拍卖前予以说明。
拍卖标的有保留价的,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保留价时,该应价不发生效力,拍卖师应当停止拍卖标的的拍卖。
第51条 竞买人的最高应价经拍卖师落槌或者以其他公开表示买定的方式确认后,拍卖成交。
第53条 拍卖人进行拍卖时,应当制作拍卖笔录。拍卖笔录应当由拍卖师、记录人签名;拍卖成交的,还应当由买受人签名。
第62条 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参与竞买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拍卖人给予警告,可以处拍卖佣金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拍卖管理办法》
第26条 国家对拍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获得拍卖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经注册后,方可主持拍卖活动。第27条 拍卖师只能在一个拍卖企业注册执业且不得以其拍卖师个人身份在其他拍卖企业兼职;拍卖师不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师执业资格证书》借予他人或其他单位使用。
第28条 拍卖师可以变更执业注册单位。拍卖师变更执业注册单位的,应当向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办理注册变更手续。
【案例9】
某地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但是事后买受人称,组织拍卖的拍卖公司已经被当地主管机关注销了执业资格,也没有自己的拍卖师,主持拍卖的拍卖师张某是从别的拍卖行临时借调的。为此,买受人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拍卖无效。问 题:
1、拍卖师张某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如果不合法,应由哪一部门来处理,张某应受何种处罚? 参考答案:
1、拍卖师张某的行为不合法。其行为违反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关于加强拍卖师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暂行);按照该规定,拍卖师不得以个人名义为非拍卖企业主持拍卖会。主持拍卖的公司已经被注销了执业资格,张某的行为属于以个人名义为非拍卖企业主持拍卖会,因此其行为违法。
2、拍卖师张某的行为应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来处理。
按照规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可对张某给予暂停执业资格6个月或1年的处分,直至吊销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师职业资格证书》。
【案例10】
关某是一家文物拍卖公司的注册拍卖师,另一家注册资本仅有100万元的小型拍卖公司看好文物拍卖市场,于是决定增加注册资本,并向有关部门提交文物拍卖资格申请书。在办理相关手续期间,该拍卖公司 从民间征集到一批国家二级文物,决定拍卖。
拍卖公司因没有专门拍卖文物的拍卖师,于是经人介绍与拍卖师关某接洽,希望他能够过来主持拍卖,关某表示同意。鉴于关某经验丰富,该拍卖公司委托他整体负责本次拍卖的全部工作。
关某私下与某文物倒卖团伙勾结,约定由关某负责对竞买人进行登记的时候,只登记该团伙的成员,对其他的竞买人不予登记。拍卖会上,文物倒卖团伙成员以低价竞买成功。
问 题:
1、分析本案中拍卖师关某的哪些行为违法?请说明理由。
2、拍卖师关某可能面临何种处罚? 参考答案:
1、关某身为某文物拍卖公司的注册拍卖师,为其他拍卖公司主持拍卖会,且两公司之间并无协议,其行为违反了《关于加强拍卖师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暂行)》第17条和《拍卖管理办法》第27条关于拍卖师不得以个人名义为非本人注册的拍卖企业主持拍卖的规定。
关某与文物倒卖团伙勾结,恶意串通,以低价取得拍卖品,属于拍卖法所禁止的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2、关某违法为其他拍卖公司主持拍卖会的行为,按照《关于加强拍卖师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暂行)》第21条的规定,可能面临被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处以暂停执业一年的处罚。
关某与文物倒卖团伙勾结,恶意串通的违法行为,依照《关于加强拍卖师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暂行)第13条和22条的规定,可能面临被吊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处罚。
关于竞买人(买受人)主体资格的案例及分析方法:
竞买人的资格一般没有限制。根据拍卖法第32条的规定,“竞买人是指参加竞购拍卖标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67条规定“外国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委托拍卖或者参加竞买的,适用本法。”拍卖人的范围较小,只能是企业,不能是个人,而竞买人的范围却非常广泛,可以是公民、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可以是中国国籍,还可以是外国国籍。
但是竞买人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有个资格问题。按照拍卖法第33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拍卖标的的买卖条件有规定的,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这一规定因此成了一常见的考点。有时候,这一考点经常与竞买人的权利义务一起考,使考题更具有综合性。2005年1月1日施行的《拍卖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中也有明确规定。《办法》第38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拍卖标的受让人有特别规定的,拍卖企业应当将标的拍卖给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要求的竞买人。《规定》第15条,法律、行政法规对买受人的资格或者条件有特殊规定的,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或者条件。
【案例11】
拍卖公司接受委托,对一批香烟进行拍卖。拍卖公司在拍卖公告中注明:竞买人须具有烟草经营权才能参加竞买。有意者请带营业执照或身份证件和烟草经营权证件及2万元保证金到拍卖公司办理竞买手续。
经过激烈竞价,该批香烟最终由甲公司拍得。另一竞买人乙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称甲公司的烟草专卖经营权是伪造的,拍卖公司有与甲公司串通嫌疑,拍卖无效。经法院查明,甲公司的烟草专卖经营权确属伪造。问 题:
1、竞买人不具备竞买资格,是否导致拍卖无效?为什么?
2、拍卖公司没有查出竞买人的资格无效,是否构成恶意串通?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竞买人不具备竞买资格将导致拍卖无效。按照拍卖法的要求,法律、行政法规对拍卖标的买卖条件有规定的,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33条)。
竞买人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将没有资格参加竞买,其参加竞买是无效的。同时,拍卖法还规定,拍卖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拍卖人对竞买人的资格有限定,那么,允许没有资格的人参加竞买,则是对其他具有资格的竞买人的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这样的拍卖也应当是无效的(4条)。
2、(关于恶意串通问题我们后面后做专门介绍)。
(二)关于瑕疵请求权问题:
这是一个常见的考点,有时单独命题,有时与其他内容结合命题。这个考点的内容实际上属于当事人权利义务中的一个内容,主要法律依据是拍卖法中的第18、27、35、41、42、43、48、49、58、61条共10个条文。其中重要的条文有第18、27、35、61条。
第18条、第27条和第35条这三个条文是关于拍卖人、委托人和竞买人在瑕疵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是考试中常用的判断当事人是否应当享受权利或承担责任的法律标准。
第61条是关于当事人未尽瑕疵告知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行使诉讼权的时效规定。
这一考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瑕疵在拍卖法上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拍卖标的的真伪(比如文物字画的真伪)和质量方面的缺陷(比如房屋的合格与否,车辆的状况等);二是指权利方面的争议或障碍,比如财产的权利纠纷、抵押或司法查封等影响财产权利交易的措施等。
2、拍卖法第18条规定:拍卖人有权要求委托人说明拍卖标的的来源和瑕疵。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第27条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拍卖标的的来源和瑕疵。第35条规定:竞买人有权了解拍卖标的的瑕疵,有权查验拍卖标的和查阅有关拍卖资料。
依照这些规定来看,瑕疵请求权好象是拍卖人和竞买人的权利,其实不然。
实践中,并不是每一个竞买人都可以行使瑕疵请求权,真正有权行使瑕疵请求权的往往是买受人。因为只有买受人才真正在乎拍卖标的的瑕疵。标的的瑕疵所带来的主要是对买受人权利的不利影响。
拍卖人的瑕疵请求权实际上是以买受人的瑕疵请求权为前提的,主要表现为一种追偿权。但拍卖人只有在对买受人承担了瑕疵赔偿责任后,才有权向委托人进行追偿。
3、相对于买受人的瑕疵请求权而言,拍卖人和委托人都是义务主体,都负有告知的义务,委托人应当将自己明知或应当知道的拍卖标的的一切瑕疵向拍卖人说明,拍卖人应当将自己明知或应当知道的拍卖标的的一切瑕疵向竞买人说明。拍卖人不能以买受人在参与拍卖中未提出瑕疵说明的要求而对抗买受人的瑕疵请求权。只要委托人或拍卖人事先知道或应当知道瑕疵的存在,而又故意隐瞒的,就应承担法律责任。
4、根据拍卖法第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人有权向委托人追偿。
但是,买受人的瑕疵请求权并不是无限的。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 一是声明不保证的免责问题。根据拍卖法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二是瑕疵请求权行使的时效问题,按拍卖法61条的规定,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财产为2年,人身为1年)。
【案例12】
在一起拍卖纠纷案件,原告诉称:其参加了某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竞买一批出口转内销的毛织品。拍卖前,原告按照该拍卖行的要求,到被告存货处看样,但仓库管理员告知不能提取样品进行抽验鉴别。
拍卖会结束后,原告与拍卖行签订了拍卖成交确认书,按时交付了货款以及佣金。原告提货时,通过检测发现该批货物中有一部分并非毛织品。原告立即向拍卖行提出异议,但被告未给原告任何答复。
原告认为:被告作为拍卖人,应当履行明确告知买受人拍卖品情况的义务,但被告既不明确告知,也未做出任何声明不担保拍卖品存在瑕疵及真伪的责任,故被告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利益。被告拍卖行认为,其是接受有关执法单位委托拍卖的,清单是委托单位提供的,其没有过错。问 题:
1、拍卖法对告知委托拍卖品的瑕疵有何明确规定?
2、拍卖人在什么情况下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3、本案例中被告有无过错,请列举?
4、如果有,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 参考答案:
1、拍卖法第27条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标的的来源和瑕疵。拍卖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
即使委托人有意或者疏于拍卖品瑕疵的说明,拍卖人也应当按照《拍卖法》第18条的规定,要求委托人说明拍卖标的的来源和瑕疵。
2、根据拍卖法第61条第2款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3、被告的过错主要表现在:
①未按《拍卖法》第18条的规定,将拍卖标的的瑕疵告知竞买人;
②被告虽然按照《拍卖法》第48条的规定,在拍卖前展示了拍卖标的,但是拒绝竞买人提出的抽验和鉴别拍卖标的品质的正当要求。
③被告并未在拍卖前声明标的的真伪,甚至在出具成交确认书时依然没有纠正。
4、被告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
【案例13】
某拍卖公司举办了一场艺术品拍卖会,当拍卖到一副现代油画作品时,拍卖师特意提醒竞买人:画家本人对此副作品有异议,请买家慎重、斟酌后再买。随即,画家的委托人在观众席上向竞买人声明,称此画是假的。但是拍卖并未停止,这件拍品最终仍以较高的价格成交。问 题:
1、拍卖师这样对待画家的声明是否合法?为什么?
2、拍卖师的声明能否免除拍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本案中,拍卖师的行为不合法。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画家对于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他有权禁止他人制作、销售假冒其署名的作品,画家的委托人向竞买人声明画是假的,正是其主张其权利的体现。拍卖公司不顾画家的声明,仍然进行拍卖,侵害了画家的著作权,是不合法的。
2、拍卖师的声明,不能免除拍卖公司对拍品的瑕疵担保责任。
按照拍卖法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之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本案中拍卖师只是提示竞买人慎重对待画家的异议,但是并没有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对拍品进行专家鉴定并在拍卖前发表正式而明确的声明,不能对竞买者起到有效的提示作用,因此不能认定该声明是拍卖法中规定的免责声明,不能起到免除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
【案例14】
原告李有才称,他参加了一场法院委托的拍卖会,竞得瑞士产名牌手表一只,当天支付了全部价款。拍卖清单上说是旧表,但后来经鉴定,是只假表。因此请求法院认定拍卖无效,退还已经交付的货款。被告拍卖行称,自己完全是按照拍卖法进行拍卖的,竞拍须知上写得很清楚,要求竞买人事先仔细查看竞投的物品,确认之后再决定是否竞买。如果原告在竞投之前没有看清楚手表的真假,那是他自己的责任,拍卖行对法院委托拍卖的拍卖品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问 题:
1、在强制拍卖中,拍卖行是否应当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2、本案中拍卖人是否应当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根据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拍卖企业进行的拍卖活动。强制拍卖,是由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委托拍卖企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的拍卖,理应属于我国拍卖法调整的范畴。因此,强制拍卖中,拍卖行仍然应当遵守拍卖法的规定,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当然也应当按照拍卖法的要求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2、本案中,由于拍卖人并未告知表的真伪,并未做出不能保证表的真伪的声明,因此,按照拍卖法的规定,拍卖公司应当对假表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三)关于恶意串通问题的案例及分析方法:
恶意串通是历年常见的一个考点,这一考点主要涉及的法律是拍卖法第4条、第37条和第65条三个条文,其中最重要的是第37条和65条的规定,分别规定了恶意串通的行为表现和恶意串通的法律责任。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条文。
第4条 拍卖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37条 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第65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这一考点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恶意串通从其本质上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通常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的恶意串通,主要表现为竞买人通过行贿手段在拍卖前从拍卖人处获取竞买条件和标的的信息,比如透露保留底价等行为。这种恶意串通损害的主要是委托人的利益,同时也侵犯了其他竞买人的公平竞争的权利。
另一类恶意串通是竞买人之间的相互串通,主要表现为拍卖前竞买人结成联盟,一致压低价格,拍卖后共同分得利益。这种恶意串通损害的是委托人和拍卖人的利益。
2、拍卖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恶意串通的构成条件,而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恶意串通,这是历年考试的一种常见问题。
如何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恶意串通呢?
恶意串通本身是民法上的一种一般侵权行为。根据民法上的规定,分析一种行为是否是恶意串通,应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故意,“恶意”本身就是指主观上的故意;
二是看有无恶意串通的行为表现,既对拍卖人讲,有无故意泄露拍卖信息、收受竞买人的贿赂等行为,对竞买人而言,有无事前串通联络、拍卖中串通不应价、应价不加价或利用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威胁其他竞买人,欺行霸市,企图垄断拍卖市场等行为的; 三是看是否给他人造成损害结果。
但是从历年拍卖师资格考试来看,只要具备行为和损害结果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很难举证证明一个人是否主观上是故意的,主观上是否故意也只能通过客观的行为来说明,所以只要有恶意串通的行为,一般就可以推定其主观上是故意的。当然这种推定只适用于考试,在真正的诉讼中可能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拍卖法关于恶意串通的规定在现实中很少能行得通的主要原因。真正以恶意串通为由来追究竞买人责任的情况很少发生。
3、由于案例分析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关于恶意串通的问题往往是和恶意串通的法律责任连在一起来考的。
恶意串通的法律责任是由拍卖法第65条规定的: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从这一规定来看,恶意串通行为有三个方面的法律后果:
①就拍卖本身的法律效力而言,拍卖无效。
这是拍卖法中唯一明确规定拍卖无效的地方。不论是否应当追究当事人的其他法律责任,只要构成恶意串通,拍卖本身就是无效的。
②构成恶意串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即民事赔偿责任。但是民事责任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损失的赔偿问题,还包括退还已收的费用等民事上的返还责任。
③行政责任。行政责任要掌握两个小问题:
一是谁来追究行政责任,即行使权力的主体,按拍卖法规定应当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二是不同的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和起算基础是一样的,方式都是罚款,起算基础都是最高应价。但是计算的标准不一样。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而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这个考点如果仅仅考查我们对法律规定的掌握情况,一般会出这样的案例。
根据《中国拍卖通讯》增刊第1期(总第139期)刘双舟博士发布整理。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解题方法
资料分析主要分下面几步走最快最好:
一、综观资料分析,做自己擅长的类型。一般说来图形题较为容易,文字题较难。先图形,后文字。
二、先看题目
(1)对材料说的是什么有大概的了解
(2)标记题目中的关键词
三、返回看资料
了解资料内容,用笔划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四、选答案
(1)先观察选项:能不能用到速算技巧?
(2)出现描述总结性问题的先处理掉明
显简单的,再用排除法
总的要求是:一气呵成,不回头。注意力很集中
第三篇:思想品德分析说明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本站推荐)
思想品德分析说明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1.归纳类: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答出“是什么”,常见设问形式
为“上述材料翻译(说明)了什么问题(道理)”。解题思路与方法:(1)概括材料本身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实质。
2.演绎类:要求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对材料做出合理解释和说明,常见设问形
式为“为什么要……”、“如何理解……”、“谈谈你对……的认识{看法}”。回答时一定要全面,切忌只围绕一个方面来论述。常见设问形式为:(1)明确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2)运用相关知识,具体分析材料中的行为、数据或举措的性质、内涵或意义是什么。
3.评析类: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人物言行或现象进行评价。解题思路与方法:
(1)对言行或现象进行判断,明确其性质;(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判断的依据,即为什么对、为什么错;(3)说明正确言行或正面现象的意义,或指明与错误言行对应的正确做法是什么,或指出如何消除反面现象。
4.启示类:常见设问形式为“……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解题思路与方法:(1)
明确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是什么);(2)分析产生这种问题或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后果或影响(为什么);(3)就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建议,或指出作为中学生应作出怎样的选择(怎么办)。
5.行为要求类: 常见设问形式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我们应如何向……学习”、“请你就…...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解题思路与方法:(1)审清材料,明确答题方向;(2)联系所学,查找理论依据;(3)深入思考,列举举措行为;
(4)针对问题,全面科学作答。所提建议应多层次、多角度,力求完整,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第四篇: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精选)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三,人是可以信任的。(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
三、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注; 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是摈弃医学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
三,治疗作用:仅限于当前的人体验和感受; 四,注意的重心是放在病人的现象学世界上;
五,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成功的标志是病人态度发生改变真实体验自己的情感;
六,治疗模式的动力基础就是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关心的问题是人格改进,而非人格结构; 八,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适用于各种患者(来访者)。
四、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
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要求工作者要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情的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
五、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林,女,22 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被室友发现,送医院抢救,自杀未遂,由辅导员和室友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
小林父母在其 5 岁时离婚,后随母亲寄居在其姨妈家。姨妈一家人生活很严肃,虽在经济上资助她们,但很少和她们有更多的情感的沟通,来访者常有一种寄人篱下、受人施舍的屈辱感。在来访者 8 岁时,和妈妈搬出姨妈家,两人单独过活,她的这种执拗使姨妈家又气又无奈,关系变得较疏离和冷漠。来访者 9 岁时妈妈爆发抑郁性精神病,后来稳定,很少复发,但常常会歇斯底里地向来访者乱发脾气。来访者虽心里感到很委屈,但知道母亲不容易,也常常是忍了又忍。
考上大学后,家里没人照顾母亲,来访者在学校旁边租房将母亲接到身边,边学习边打工,还照顾母亲,但常常会受到母亲的无理取闹和无端辱骂。所有这一切,外表坚强的她往往忍受了下来,从未让同学知道自己的事情,而且担任系学生会宣传部长,性格外向,朋友较多,很有能力,也很开朗豪爽。毕业实习期间来访者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家在省城的公司做文秘。工作干得很好,因此得到了公司的留用。后来公司决定让她熟悉一下销售业务,让其搞营销,她觉得自己最不愿意求人,不擅长,不喜欢,没信心做好,但又担心公司因此解除与她的聘用合同,又不好拒绝,所以内心很矛盾,心情很沮丧。在这个时候,她回到学校,想暂时放松一下,自己特别想找一个依靠,于是向自己心仪已久的一个同学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没有料到该同学会断然拒绝。这一系列的不如意,使她。感到无助、沮丧和无边的绝望 “太累了,好想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只有死,才可以彻底摆脱这一切,彻底放松。她给自己的母亲、那个男孩、她的两个要好的朋友分别写了信或遗书,吞下了安眠药。
(二)、目标评估
人本主义疗法认为,人都有两个自我,经验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受,即真实的自我。后者则是个人对 “应当是 ” 或 “必须是 ”等的自我概念。二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而小林的这两个自我产生了冲突,因此我们建立以下的治疗目标:创造一个治疗性的氛围,以帮助小林发现真正的自我,从而远离虚假的自我,真正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使小林逐渐对自我体验的开放而非压抑。协助来访者小林逐步走向自我实现之路,享受成长过程中的坚实与丰盈。
(三)人本主义疗法对当事人进行干预的过程和要素
1、信任接纳,建立关系
尽最大可能,不带任何假设和猜想,用开放的、全新的视觉和听觉关注她。目的是创造一种信任、支持、安全的氛围。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小林会感到受关注以及对她的接纳和理解,她就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并从体验中学习,且能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东西,使她的生活显露积极和希望。
2、正视感受,面对真我
小林在开始并不是分享她的感受,而是讲一些外在的东西。她认为问题在于外部,母亲的无理取闹,公司老板的不合理安排,男友的绝情。但是在充分的接纳理解、同感和真诚的回应和反馈中,小林逐渐感受到温暖、安全和 充分的信任,进而去掉了防御,开始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咨询师面前开始能够表现自己的恐惧、焦虑、愤怒和那些她认为太消极的以至不能纳入自我结构当中的感受。最终她能够更少地歪曲事实,更多地表达那些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感情,并且沿着对她的经验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逐渐的,能够和她们所感受到的保持联系,而极少需要歪曲或否认这种经验。真实的生活,真正有效地有力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3、整体联动,人文关怀
来访者事发后,我们实行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紧急预案,第一时间,对来访者实行 24 小时监命价值关怀护,并从三楼宿舍调到一楼。各级领导都多次去看望她,人本主义疗法特别重视和强调一种真诚温暖信任的咨并给予来访者精神和物质等帮助; 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找访关系—到来访者早已不联系的唯一的亲戚——她的姨妈。姨妈家表哥表姐的到来和对她的关心,化解了多年来小林对他们的无解,同学朋友们的日夜陪伴,公司老板的理解等,无疑都是来访者走出自毁绝境的动力。来访者说“我整个是被‘暖’出来的”,一个‘暖’字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和功效。
4、咨询效果
来访者从自杀绝境中走出,接纳真正的自我;获得友情、亲情,感受到温暖和社会支持;对人增加了信任和理解,更加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四)、其他治疗方法及比较
1、认知行为疗法:对患者不合理认知进行矫正,并提高患者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杀倾向或自杀意念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时间长、见效慢,但效果持久。
2药物治疗:只能减轻产生自杀念头的抑郁症状。但结合心理咨询效果较好。
3、精神分析疗法:了解患者的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并引导患者了解自己的无意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效果较好。
4、电痉挛疗法:以一点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对重度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但容易导致意识混乱和记忆丧失。
治疗自杀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但这几个效果较好,一般认为,精神分析治本,人本主义相关疗法完善个体心理支持系统,指标。
第五篇:拍卖案例分析的解题方法重点讲义资料
拍卖案例分析的解题方法
(一)/刘双舟
就案例分析的解题而言,还是有一些特征和规律的。在复习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和规律,对考试会有一定的帮助。案例分析试题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这种归纳不一定太全面,也不一定很准确,但是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对试题有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认识。我们结合这些特征来讲解一下案例分析的解题方法。先来看第一个特征。
《拍卖法案例分析教程》的“导论”中确定了拍卖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一科中“案例”的含义和范围。拍卖案例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拍卖案例是指在拍卖活动中发生的带有一定典型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客观事件。包括拍卖公关案例、拍卖策划案例、拍卖营销案例、拍卖法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可以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教训的汲取,通常都具有可供借鉴的意义。狭义上的拍卖案例仅指在拍卖实践中发生的带有一定典型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涉法”事件。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拍卖案例就是指狭义上的拍卖案例。明白了“拍卖案例”的含义和范围,实际上也就明白了考试的核心。“案例分析”不是考“案例”,而是考“法律”。这样就得出了“案例分析”的第一个特征,即“因法设案”。这里“法”就是法律,“案”就是案例。名为“案例分析”,实际上是在考核相关的法律知识,案例只不过是考试运用的具体形式而已。既然是考法律,那也就意味着,考试中的案例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才行,否者,命题者就无法制作评卷答案。命题必须紧紧围绕着法律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不能脱离法律条文的内容来随便考一些与法律毫不相干的案例。
【例1】某拍卖公司接受委托拍卖一套二手房。安排公司唯一的拍卖师李某负责竞买人的报名登记工作,并主持本次拍卖。与李某同住一小区的张某报了名。李某在收受了张某礼物后,私下告诉了张某该标的的保留价。李某因害怕事后被人发现,于是在拍卖前称病请假。无奈之下,拍卖公司临时决定由具备拍卖从业人员资格,刚刚参加完拍卖师资格考试的王某主持拍卖会。张某通过拍卖以保留价竞得该套房产。问:
1、拍卖师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行业规范的什么规定?可能承担何种责任?应该由哪一部门来追究?
2、拍卖公司安排王某主持拍卖会是否合法?为什么?
这样的事在拍卖实践中是否发生过?也许发生过,也许没有发生过。但是对于考试来讲,发生或没发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或处理。如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就可以成为考试对象。如果现实中发生过,就在真实的案例基础上加工。如果现实中没有发生过,就自己“创造”。只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评分依据即可用于考试。考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自律依据的。考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因法设案”。实际上是先有了这些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的规定,才有了这个考试案例,而不是先有了这个案例然后才有这些规定。
【例2】刘备准备移居海外。将自己拥有的一辆奔驰牌轿车委托赤壁拍卖行进行拍卖,并要求赤壁拍卖行对自己的身份予以保密。赤壁拍卖行接受委托后将该拍卖业务转委托给当地名气更大的荆州拍卖行进行。双方就如何分配拍卖后的利益达成了协议。之后,赤壁拍卖行将车辆、与车辆相的关资料以及与刘备签订的委托手续等一并移交给了荆州拍卖行。荆州拍卖行于2005年3月5日发布公告,宣布3月13日前为展示期间,3月13日上午9时举行拍卖会。3月12日晚上,荆州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张飞私自驾驶该车参加朋友聚会,酒后驾驶返回途中将该车撞坏。张飞连夜对该车进行了紧急修理。但是未敢将此事向荆州拍卖行领导汇报。3月13日拍卖会如期举行。竞买人关羽竞得该车辆,当场签署了成交确认书并付清了全部的成交价款和拍卖佣金。关羽在启动车辆准备离开时,该车突然起火,轿车失控撞在墙上,车辆报废,关羽左臂被撞骨折。事后关羽得知张飞曾在拍卖前夜对该车进行过紧急修理,于是起诉荆州拍卖行,要求确认拍卖无效,退还购车款和佣金,并赔偿其全部损失。荆州拍卖行辩称:他们的拍卖行为完全合法,对张飞私自驾车外出的情况并不知情,因此只同意退还收取的购车款和佣金,不同意赔偿,赔偿事宜关羽应当向张飞个人主张。刘备得知情况后,也向法院起诉,要求赤壁拍卖行赔偿车辆损失。赤壁拍卖行辩称:转委托荆州拍卖行拍卖是为了能卖出个更好的价钱,这对刘备也是有利的,拍卖行并无过错。至于车辆损毁则完全是荆州拍卖行的责任,刘备应当起诉荆州拍卖行。问题:
1.赤壁拍卖行的哪些行为违法或违规,请列举并说明理由。
2.荆州拍卖行的哪些行为违法或违规,请列举并说明理由。现在我们可以对“案例分析”考试中命题思路做一个简要的归纳: 第一步:确定法律法规(先确定考哪一部法律)第二步:确定具体法条(再确定考哪些法律条文)
第三步:确定关联法律(为了增加案例的难度,案例中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几个不同的法律,通常是相关的几个法律)
第四步:创设案件情节,设置干扰因素。如果有现成的案例就可能用现成的案例,或在已有案例基础上改编。
第五步:设计分析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中,前三个是“因法”,后两个是“设案”。
针对这样的考题特征,我们应当采取与命题思路相反的解题思路。命题者是“因法设案”,考生要完成的任务就应当是“凭案找法”。案例分析的解题过程首先是一个找法的过程,是司法工作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的集中反映。案例本身就是“事实”,需要你去找“法律准绳”并运用“法律准绳”来分析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还反映了案例分析的一般解题思路,即如何组织和安排语言的问题。第一步:亮明观点。第二步:写出法律依据。第三步:结合案情进行分析。第四步: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结论。结论:第一个特征是“因法设案”。
考试中的案例是指涉法的拍卖案例,这一点现在是非常清楚了。但是拍卖师资格考试毕竟不同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资格的司法考试。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法律”本身也是有特征的。案例都是紧扣“拍卖”的案例,而考试的重点是这些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这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实际上是考试的“涉法范围”问题。这就是案例分析试题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考试的涉法范围是以拍卖法为主的。考试的基本原则是“以拍卖法为主,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拍卖法”。对于拍卖法的含义也有狭义上和广义上的两种理解:狭义上的拍卖法又称形式意义上的拍卖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拍卖活动的专门性法律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法律文件,统共只有69的条文。广义上的拍卖法又称实质意义上的拍卖法,是调整拍卖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除了《拍卖法》外,还包括散见于其他实体法和程序法中的有关拍卖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规范拍卖活动的司法解释。此外,考试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行业协会在法律授权或主管部门委托下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自律性规定。拍卖案例分析考试中,拍卖案例所涉法律指的是“广义上的拍卖法”。《拍卖相关法律与规则》就是广义上的拍卖法,也是拍卖案例分析命题的涉法范围。
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考题的第二个特征,这就是“紧扣拍卖(法)”,尤其是狭义上的拍卖法占的比例相当高。因此狭义上的拍卖法是历年考试的重点中的重点。在复习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考试中虽然以拍卖法为主,但是与拍卖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也不应忽视。因为案例分析的命题原则是“以拍案法为主,注重考试的综合性”。拍卖行业虽小,拍卖活动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仅就拍卖的对象而言,就涉及到有形的房地产、艺术品、机动车,无形的股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权利。如果忽略与这些拍卖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命题是不可想象的。在同一案例中,往往同时要考查几个不同的法律内容。从19期开始,考试有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考点越来越模糊。以往对拍卖法条文的考查一般是直截了当的,能够清楚地说出一个案例考查的具体是哪一法律的哪一个条文。但是从19期之后,对于法律条文,尤其是对拍卖法条文的考查开始由直接转向了间接,可以看出某个案例是在考查拍卖法,但却无法说出具体的条文。这种倾向尤其在选择型题目中较为明显。因为传统的解题思路是先找出并写出具体的法律条文,然后用法律条文来分析案情。但是在选择题型中,不要求写出具体条文,只要求在几个选项中作出选择,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理解法律条文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可能要比你单纯的背诵法律条文要重要的多。仅仅背下了法律原文,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条文的含义,那照样会选错。
【例3】青竹拍卖公司为了保证拍卖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分析该公司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正当的措施有()
A.为了吸引更多的竞买人参加竞买,拍卖公司除了发布拍卖公告外,还在媒体上做了大量的商业广告,对此次拍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B.为了防止拍卖中可能出现的竞买人之间的恶意串通,拍卖公司在拍卖会上将竞价方式由英格兰式调整为荷兰式
C.为了保证拍卖活动满足法定的竞价条件,拍卖公司向经常参加拍卖会的一些老客户发出邀请函,建议他们报名参加竞买
D.为了帮助未能到场的竞买人参加竞买,拍卖公司在拍卖会现场设置了委托竞买席
有考生反映:“我把拍卖法都背下来了,甚至可以倒着背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是不会做题呢?” 结论:第二个特征是“紧扣拍卖”。
从以往的考试来看,新出台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往往会成为考试的重点。这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拍卖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若干规定》都是2005年1月刚刚生效的。在当年的考试中,这两个新法律都出了考题,而且所占比例还不小。在18期考中,有一个案例专门考了《抵税财物拍卖变卖试行办法》。这个办法是2005年7月刚出台的,在2006年刚刚收录到《拍卖相关法律与规则》中,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新的法律文件。这个案例后来经过改编后收录到我们的教材中了。
【例4】某县国税局准备对一批依法扣押充抵税款的香烟进行拍卖。国税局委托具备省政府指定拍卖资格的东方拍卖公司进行拍卖。由烟草专卖部门对该批香烟进行了质量鉴定,并比照市场价确定该批香烟的价格为38万元。国税局和东方拍卖公司协商后将保留价确定为37万元。第一次拍卖中的最高应价仅为21万元。流拍了。东方拍卖公司认为保留价定得太高是导致不成交的主要原因。国税局经与东方拍卖公司协商后将保留价调整为24万元,并举行了第二次拍卖。最终竞买人甲公司以25万元竞得该批香烟。事后,竞买人乙公司向有关部门举报称:本次拍卖的标的物属于“公物”,在拍卖前应当由依法设立并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鉴定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和价格评估,本次拍卖没有经过评估程序,因此本次拍卖无效。
1、本次拍卖未经评估,而是比照市场价确定了拍卖标的的价格,这种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在充抵税款的烟草专卖品的拍卖中,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对拍卖人和竞买人的资格有何特别规定。
3、两次保留价的确定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4、本次拍卖是否有效?说明理由。
在拍卖师资格考试中,不仅要兼顾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而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往往会成为命题的对象。比如,18期考了外国公民报考我国拍卖师资格的问题等等。19期考了拍卖企业设立分公司的问题、外资设立拍卖企业的问题、拍卖师的刑事犯罪问题,拍卖合同审查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年我国拍卖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问题。20期考了《物权法》和《企业破产法》的内容。21期考了联合拍卖和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等等。22期行业关注的主要是拍卖人的法律地位,司法强制拍卖等问题。23期考了最高院最新的司法解释。
结论:第三个特征是“兼顾新法”
第四个特征是精心加工。什么样的案例可能成为考试中的案例?拍卖实践中的疑难案件是否会成为考试中的案例?每年考生都会这样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讲,现实中的案例不管它容易还是疑难,都不会直接成为考试中的案例。因为考试中的案例有自己的特征,都是人为加工的结果。考试是有目的性的,考题必须要符合考试的目的,因此就必须有可考性。这就要求必然要有一个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命题”。考试中的案例是命题人员经过自己的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创造出来的。有的可能参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但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命题人员必须通过加工使题目具有“可考性”。有的案例则纯粹是命题人员自己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案例分析题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不论是传统的综合性案例分析,还是后来增加的选择型案例分析,都不例外。一部分是题干,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案情;另一部分是问题,就是考试中要求考生回答或通过分析做出选择的部分。案情的设定遵循“因法设案”的规律,一般是从法条到案例。首先确定要考哪一个或哪几个法律条文,然后再依据这些法律条文来设定案情,而不是相反。真正考试中的案例不但与拍卖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有区别,与我们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区别的。教材中的案例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案例,是先有案例,然后再找法律依据,按照法律规定来分析案例。而考试中的案例是命题人员经过自己的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加工出来的,一般都具有明确的“考试”目的。
对案例进行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语言文字的加工。即通过加工使案例变的更为简洁,以便减少考试中的“阅读量”,为考生节省宝贵的时间。从历年的考题可以看出,真正的考试案例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包括标点符号,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字里行间都在传递考试信息,而考生应当找的“法律依据”就藏在这些细微的信息中。因此,考试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给定的材料,不要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例】长城拍卖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出于开展业务的需要,长城拍卖公司计划成立一家分公司。
关于长城拍卖公司成立分公司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3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B.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2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 C.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2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D.长城拍卖公司上年拍卖成交额达到两亿元人民币。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考试的案例都是经过加工的,加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使语言简洁。
加工的第二项任务是设定案例的情节。案例的情节包括两类:一类是传递正面信息的情节,即引导你作出正确判断的情节,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类是传递反面信息的情节,即命题者故意安排的干扰信息,我们俗称“圈套”和“陷阱”。拍卖师资格考试不像考驾驶执照,只有符合条件的,都让通过。拍卖师资格考试带有一定的“选拔性”,考试必须要能将考生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通过设定干扰信息来使考生的成绩拉开距离,便于国家选拔。所以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声东击西”的情况。
这就是加工的重要性。考试中的案例与拍卖现实中的案例是有区别的,都是经过认真加工的案例。现实中的疑难案件大家要关注,有可能成为考试案例的素材,但从来没有出现过照搬现实案例的情况。经过加工的题目必然具有一个特征,即不再是疑难案件。即便以现实中的疑难案件为原形,也要进行加工,使案例本身不再具有疑难性。考生不会做的原因并不是考题疑难,而是考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在案例分析考试中,注重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地看书、思考和总结。历年来考试本身确实不能算难,更算不上偏题和怪题,是否通过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第五个特征是侧重能力。目前案例分析的题型已基本上趋于稳定。不但有了教材,而且有了《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的范围。考试大纲中要明确告诉了考生每一门考试科目试卷的题型结构和分值分配。所以拍卖师资格考试越来越规范了。
今年的案例分析题型与24期的题型基本一致,还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综合案例题三种大的题型构成。在考试题型走向稳定的同时,案例分析考试也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了。
按照拍卖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考生都应当是有一定拍卖从业经验的人员,因此结合拍卖实践来考查实际能力历来是案例分析考试的一种重要目标,但是由于以往考试不够规范,这一要求的体现不是太明显。从19期开始,能力考查成为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六个特征是追求通说。案例分析的考试重点是拍卖法以及与拍卖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法律。但是拍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拍卖法颁布也才10年多,拍卖业还不成熟,对拍卖理论研究还非常肤浅,而且研究人员也非常稀缺。因此实践中,对于拍卖法还存在许多争论,有许多问题到今天为止仍没有定论。因此,在考试命题问题上,就必须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没有争议的或认识一致的问题来考试。我在编写《案例分析教材》时,将关于拍卖法的争议分为了三种类型,对不同的类型的争议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待。
第一类争议是认识错误造成的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上可以用现有理论解释清楚,我就通过分析点评尽量予以澄清和解释。这类争议事实上已经不是争议了。可以纳入考试的范围。比如拍卖的竞价条件问题,即一个竞买人是否可以拍卖的问题。
第二类是拍卖界有争议,但是没有本质上的争议,对于这类争议,我在写教材是就采用了拍卖界的通说为准。比如落槌的同时又有人应价,拍卖是否成交的问题。这类争议问题是可以考试的,只不过要以拍卖界大多数人的“通说”为评分标准。
第三类争议是由于立法上缺陷造成的争议。这类争议在拍卖法修订前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在教材中点出,或者仅作为每章节后的思考题供大家思考。如拍卖师主持权的具体内容,强制执行中人民法院的地位,强制拍卖中的佣金比例等。这一类争议不会成为考试对象,或者仅作为“干扰信息”来使用。
第七个特征是“不漏细节”。前面我们举了一个单项选择题,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案例分析考试是非常细致的,细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程度了。除了考试注重细节外,考试还是非常全面的。可以说案例分 析考试就法律条文的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重点法条问题。尤其是拍卖法,可以说每一个法条都可能考试,而且重复考试的几率很高。所以在考前辅导中无法划考试重点。
最后一个特征是考试“紧扣大纲”。我们现在有了教材,但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教材,因为从案例的角度讲,考试是可能超出教材的。大家可能会问,既然有了教材,为什么考试还有可能超出教材呢? 对于这些疑问我在这里再说明一下。我说的考试会超出教材是指:考试的案例不一定是教材中的原案例;考试涉及到的法条范围比教材大。因为案例教材与一般的理论教材不同,内容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穷尽所有案例。
首先,考试案例会超出教材案例。作为案例分析的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只能是典型案例,数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拍卖案例。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应该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是考试的案例本身不可能采用教材中的原案例,而是命题人员选择和加工的考试案例。考试案例与教材案例是有区别的。教材选择的案例有所侧重。按照原有的编写规划,这本教材共设计了24个章节,除了现有的12个章节对反映拍卖共性的问题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外,还有12个章节是按照不同拍卖标的物进行的案例分析,比如文物艺术品、机动车、房产、土地、证券、无形资产等。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的紧迫以及教材作为考试用书的篇幅,决定选择其中总论的部分章节作为考试教材的内容。因此,教材中选择的案例侧重于拍卖共性的案例,拍卖个性的案例,即各种不同拍卖标的的案例数量较少。但是涉及不同标的的拍卖知识也是要考的。虽然占的比重较小,但却不能忽略。
其次,考试涉及的法律法规会超出教材的范围。教材中每个案例后都附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只是与典型案例有关的法律法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关于法律法规的范围,大家在复习时要以<拍卖相关法律与规则>为主,当然教材中所附的法律法规应当是复习重点。教材中每一章都由多个案例构成,每个案例实际上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典型案例、基本问题、要点提示、分析点评和相关链接。“导论”中第四部分,即“教程的体例安排”将五部分的不同作用都作了简要介绍。“典型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直观形象地再现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在拍卖实践中的多样化反映。“基本问题”是依据典型案例,结合考试大纲对掌握知识程度的要求归纳出来的,是通过学习案例本身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知识。“要点提示”是对基本问题的提示性解答,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大家学习和掌握拍卖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考试答题时,考生回答问题至少要达到这个程度。“分析点评”是对案例所涉及理论和知识的详细分析和扩充,是运用拍卖法基本原理和知识对相关问题的归纳、总结和对不同观点的分析点评。这是每个知识单元中最重要的内容,其范围不限于典型案例所直观反映的知识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准确把握分析点评所涉知识的范围,一般在正式分析点评之前,我会用一句话对每个典型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归纳。所以,这句归纳的话很重要。考虑到拍卖活动涉及到的法律规范非常广泛,为了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掌握除了拍卖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与拍卖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在每个知识单元中特意安排了“相关链接”这样一个内容,其主要作用是对案例及分析点评中涉及到的具体法律条文和知识背景的汇集。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解题方法、思路和原理主要还是教材中的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所收录的“典型案例”一般不会是考试案例,至少不会是考试案例的原题。对教材中典型案例要活学活用,不要死记典型案例的案件情节和人物故事,而要重点掌握典型案例所反映的拍卖法原理和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