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家︱大国战略下的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发展分析(二)
独家︱大国战略下的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发展分析
(二)原创 2018-04-17 刘杰武 张宝婧 博看文旅上一节重点分析了在大国战略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为什么要设立海南自贸区、自由港,下面将分析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在明面的定位,以及它隐藏的定位。海南定位是什么?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给予海南的明面上的定位有四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其中全面深化开放试验区以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践行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深化定位。国家旅游消费中心,是对于2010年国务院推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升级,使之形成国家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是新增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就是针对大国战略转型来的,在这一定位中事实上暗藏了其他新的定位,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隐藏的定位:01南海离岛服务中心从海南岛本身的位置来看,海南岛隐含定位就是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离岛服务中心。从整个区位上看,珠三角城市群是海南最大的经济后台,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海南做离岛服务中心,但是珠三角本身却很难做这个离岛中心,因为从区位上来看,珠三角城市群距离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都太远,鞭长莫及,而且珠三角本身国际化程度高,再做南海离岛服务中心也力不从心。海南的位置则是最好的选择,距离西沙群岛非常近,中沙群岛与东沙群岛也远近适中,南部的南沙群岛及曾母暗沙也只有海南距离最短。同时海南岛又拥有足够的陆域面积,能够支撑离岛中心的各项基础建设,拥有足够的腹地,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支持。未来将通过旅游、物流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将海南建成离岛服务中心后,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能够得到明确而有力的支持与整合,形成南海内部的有序化海疆体系。之前三沙市的设立就是这一体系化布局的先手。图4 以海南岛为中心的离岛中心体系02南海贸易中心与物流中心中国通过海南以贸易的形式,将重新构建东南亚湾区的贸易结构。海南背靠着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一个巨大的洗盘,能够容纳下东南亚巨大的生产,同时中国国内的先进产能也能够通过海南,源源不断的向东南亚各国进行出口。这是一件这与东南亚国家来说互惠互利的事情,对中国而言,是另一个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大市场,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收益的。同时这是一个海运为主体的市场,它需要的基础设施成本,比公路、铁路更加低廉,可操作性更强。短期而言,海南双自贸区港的设立,中国甚至还会让渡利益,率先激活这个市场,因此进口贸易会成为近期的主流。贸易必然带来大量物流,尤其是现在东南亚对中国以农业出口为主,大宗物流的产生必定催生一个世界级的物流中心。图5 以海南岛为中心的东南亚贸易体系03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东盟共同体人口超过6.35亿,总面积450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达2.5万亿。总体而言,除了经济总量略逊,大致相当于半个中国,而且该区域多数国家GDP年均增长在4-6%之间,未来潜力巨大。对应整个国家的战略片区的划分,昆明、南宁成为了东南亚陆上战略中心,南宁已经是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务区等已经形成规模,南宁与东盟的陆上贸易渠道已经发展壮大。而昆明则是中国东南亚高铁的起点,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与东南亚的西侧陆上联系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图6中国高铁东南亚计划而中国与东南亚的西、南、东侧却是茫茫大海,与越南、泰国、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的联系在海上更为便捷,而且在中国南海及泰国湾、巴士海等共同形成的区域,岛屿星罗棋布,国家特色多样,最能对标的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其面向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海南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海上战略中心,如果能够引导区域内国家稳定发展,将能够成为中国临边最具活力的区域。4月1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就是在侧方位继续补强与东南亚的海陆交流的重要体现。海南与昆明、南宁一起组成面向东南亚的战略中心,确保在陆地与海洋都能够实现联动,构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流格局。图7 佛罗里达州与海南的区位比较图8.内外兼修的东南亚战略中心系统海南通过海上通道,能够充分的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拉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诸多国家建立紧密的海贸联系,在陆上东南亚高铁推进迟缓的情况下,海上渠道成为了目前除空中线路外最通达的线路。与离岛中服务中心体系结合,就是整个海南战略中心的全图了,即“内稳海疆,外联东盟”,形成综合体系。04南部航天海洋装备中心海南发展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全面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其中与海南息息相关的就是航天装备以及海洋装备。海南本身已经是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航天产业的配套势在必行。同时海南也是航母港口、军舰港口所在,未来我国海疆在南部的拓展将更加自如,这种情况下就近的海洋装备研发生产中心就很有必要。因此从定位中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南部航海洋装备中心的影子。图9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与三亚航母基地(图片来自百度)05南海科技中心与国际教育中心要能成为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成为南海、泰国海、巴士海等围合空间中的科技中心就非常重要了。目前整个东南亚地区或多或少产业都为欧美转移产业,自身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大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本地区虽然有新加坡这一发达地区,但它本身市场狭小,应用型研究能力与成果转换能力弱,不足以引领东南亚。未来的海南在基础教育提升的基础上积极,完全能够就本区域特色工业,例如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国际先进技术,例如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等实现教育与应用的双促进。同时海南教育与科技的提升,能耐大大节省东南亚地区人才提升的成本,未来的诸多东南亚人才将由此得到提升。未来的海南还将成为科技与国际教育的双中心,都是区域提升的重要中心。06低空产业应用中心与邮轮中心海南要成为离岛服务中心,势必有个前提就是南海诸岛礁的深入开发,不论是旅游开发还是其他产业开发,通行于各岛礁的基本是两条路径:空运与海运。根据美国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经验,空运而言,低空产业将成为首选,而海运方面,邮轮旅游作为串联诸岛的有利工具将被优先选择。而这两个选择都将带动相关产业,因此未来海南成为低空产业运用中心与邮轮中心是题内之议。因此,在海南明确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基础上,未来海南实际还不至于此,它还将是“南海离岛服务中心、南海贸易中心与物流中心、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南部航天海洋装备中心、南海科技中心与国际教育中心、低空产业应用中心与邮轮中心”。作者:刘杰武 陈宥蔓
第二篇: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之(二)
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政策解读系
列之
(二)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一直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海南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之一。本篇报告通过研究海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发展脉络,包括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成效、发展优劣势等方面,对海南省的过去30年发展做个总结,并对海南省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一、发展回顾
建省之初,海南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属于我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海南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从1988年到2018年,海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省办金融特区阶段、国际旅游岛建设阶段和自贸区自贸港建设阶段。
(一)1988-2008:省办经济特区阶段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此后,《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国发〔1988〕24号文件)明确提出“海南建省以后,实行比现行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搞活,加快开发建设的步伐。” 改革开放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高规格和高起点。
1988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简称“三十条”)颁布,允许贸易自由,海南省制定了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战略。
在1992 年初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南省于1993年7月确立“以旅游业为龙
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基本方针。然而,此后不久海南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热潮并最终形成了房地产泡沫,过热的发展加上监管政策趋严,海南房地产泡沫最终破裂,海南经济陷入了阶段性低谷。
1996年2月10日,《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该《纲要》正式提出了“一省两地”(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引领海南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阴影,从1998年起海南经济逐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发展的转变。
2003年非典之后,海南在国内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以及博鳌亚洲论坛落户三亚、启动“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等,海南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到2006 年,海南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双突破”。
(二)2009-2017:国际旅游岛阶段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自此,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进入了国际旅游岛建设阶段。
2010 年至2011年2月,海南相继推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前者定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要以发展海滨度假游为主导,打造海南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后者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制定了详细发展条例。
2017年,海南省出台《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纲领性规划,提出了对海南省旅游发展建设的近中长三个目标: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至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至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在2030年达到1.5亿人次的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达到3000亿元。
在这个阶段,国际旅游岛战略成为海南发展的主线条,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航空管制,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海南省旅游休闲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激增,2017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6745.01万,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对海南省GDP的贡献逐步上升,并
逐步成为海南省支柱性产业。
(三)2018年起:自贸区自贸港阶段
2016年1月,海南省就在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港、空港和贸易物流枢纽,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两年后的2018年4月13日,总书记正式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并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决定,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自此,海南全面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二、发展成效分析
(一)海南GDP分析
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特区30年来,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经济总量方面,1988年海南省GDP仅为77亿元,到2017年达到4462亿元,30年间增长了近57倍。经济增速方面,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海南的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6%逐步下滑到2017年的7%。但除了1994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一段时间内GDP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时间段普遍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
然而,从人均GDP角度来看,近年来海南省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全国人均GDP间的差额越来越大。2016年海南人均GDP为44347元/人,仅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 1/3 左右。海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人口总量较少等原因,没能建立起完备的工业基础,农业和旅游业是支撑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这与中国多数省份、城市依靠制造业为核心产业快速崛起的逻辑不一样。
(二)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海南经济发展影响很明显。三大产业在波动中保持增长,2014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一、二产业(图5)。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第一产业为主的53.1%:22.3%:24.6%,调整为 2017 年第三产业占主导的 21.9%:22.3%:55.7%(图6),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始终是海南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体现了海南省政策导向下的产业向服务业转移的演变路径。
(三)房地产投资分析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洋浦成片开发,吸引了大批投资商,房地产需求大增;同时中央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为房地产发展创造了条件,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增长最主要单一因素。但在1993 年下半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海南经济增速骤降。从1999年到2006年,海南用了七年时间,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才基本结束。此后海南不断出台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也逐步回归理性发展。
(四)旅游业发展分析
2008 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由外需转为内需。在此背景下,海南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旅游业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海南旅游年收入达到811亿元,并以20%的增速高速增长,以此发展速度,到2019年旅游收入就将超过1000亿元,这将比海南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海南旅游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
旅游收入的构成方面,从游客来源看主要分为境外游客和国内游客。从2000年以来,入境游客人数快速提升,但旅游外汇收入总量依然较低。这和海南缺乏高端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产品和特色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有关。目前,海南省从旅游产品供给端进行发力,如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以及开发海岛游、引入国际赛事和体育彩票等高端旅游业态等。新产品供给加上新的免签政策叠加影响,将进一步提高入境游客数量及消费水平。
(五)房地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比分析
虽然海南依托房地产增长的经济模式逐步向依托旅游业增长驱动转变,但目前对海南经济增长贡献度最高的依然是房地产业(图12)。近几年房地产投资对海南GDP占比维持在40%以上,而旅游产业在2017年占GDP比重尚未超过20%(虽然远高于我国11%的平均水平)。
一个积极的变化是自2016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占比开始降低,与此同时旅游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这一方面表明海南对房地产的调控显出成效。进入2018年,海南相继出台“史上最严土地管理措施”和“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政策”,保持对房地产高压态势。另一方面,近几年海南省密集出台政策发展旅游业,随着自贸区自贸港的建立,旅游产业在海南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全岛建设自贸区自贸港是海南省最大的机遇,自贸港也将成为海南省最大的金字招牌。自海南定位国际旅游贸易岛以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其支柱产业。近年来海南不断加码入境旅游、发展免税行业、拓展南海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等,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海南具备海洋资源优势和背靠大陆、面向东盟与连通海上丝路的区位优势,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南海区域的主力军。多个政策文件均强调海南要继续加强航空、海运等领域投资建设,打造泛南海国际贸易和航运枢纽,大力推进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空中和海上的互联互通。
3.生态环境是海南省的天然优势。对于海南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是其发展的根本。《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未来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二)劣势分析
1.综合海南与其他经济特区比较来看,海南在制造业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落后。一是因为海南省缺乏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海南制造业底子薄弱,在建省初期以农业为主导,服务业次之,工业极其薄弱。二是海南自身人口数量较少,无法提供发展制造业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另外由于广东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导致流入海南的人口也十分有限。
2.海南建省30年来,其发展重点多次调整,一直缺乏明确的、长期的发展战略。早期从以往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到1988年开始重点发展外贸,到1992年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再到1996年确定工业为主,农业和旅游业为基石,再到最终确定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每一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会暂缓海南的经济发展。
四、海南发展展望
第一、在国家去杠杆、严调控的背景下,在海南省深化对外开放、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导向下,能够明确的是海南省将彻底改变依托房地产投资的经济模式,这从
2016年以来海南省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可见一斑。
第二、基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最权威定位,预计海南将从打造生态环境、丰富旅游业态、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国际旅游岛,使海南真正成为旅游产业驱动型的绿色“经济体”。
第三、未来海南有望成为“离岸金融中心”,成为中国未来沟通东南亚等亚太地区金融、货物的重要“支点”。这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海南承担责任的需要,也是我国重大金融对外开放举措在海南先行先试的历史选择。现阶段海南的离岸金融政策仍处在试水阶段,政策空间较大。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冯阳光
第三篇: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分析
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各位学员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与外部密切联系,全球经济离不开中国。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重大问题,从中国3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改革开放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未来如何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成为判断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推行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尤其是提出了以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这些战略目前正在稳步的实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也成为未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判断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走向的重要内容。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话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谈一谈,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及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看一看当前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最后简单谈一谈,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及关系
(一)融入全球体系的三次开放战略调整
很多人都说,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思想、主要思路。但也有很多人将其割裂开来看,那么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到底有什么关系?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来说,它们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这堂课我们讲的不仅仅是“一带一路”,也不仅仅是自贸区的问题,而是理解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跟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迎来了新的、较快的发展时期,世界出现了新一轮的较快增长,其背后的重要的动力呢,那就是全球化加速,开放合作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势所趋,谁强调开放,谁就有可能迎来经济较快的发展。综合实力的较快提升,谁强调封闭,谁就可能丧失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开放与合作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这样一个判断,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1978年以来沿海开放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南巡,这个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及至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阶段。这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中国由原来的、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现在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通过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取得了三次质的飞跃,助推中国经济30多年来,保持在9%左右的这么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速。
前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点到线到面的开放,比如前面是几个点,再到沿海的14个城市,形成线,到最后开放期开放,内地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全面对外开放。前面的三次对外开放有一个严格的逻辑,那就是由点到线到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前面的三次对外开放,其实就是融入全球体系,接受西方大国所倡导的,开放的市场经济规则。所以说,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三次战略的调整,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使中国融入全球,使中国与外部对接,促进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前三次对外开放战略,使得中国接受现有的全球体系,融入现有的全球体系,同时又是现有全球体系的接受者。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成长,中国现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什么?那就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倡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同时跟欧洲倡导成立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议。其实美国就是想要通过TPP和TTIP,构建下一代的WTO,目标是要促进全球一体化的更快提升。当然从更严的目标来讲,应该说美国的这一套体系,有助于深化TPP跟TTIP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但这套体系并没有帮助过中国,外界的解读是,美国要通过TPP边缘化中国。为什么呢?中国前面30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体量快速上升,美国感到了压力,如果不对中国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是美国,就中国未来的较快增长,会使得美国处于劣势,所以美国现在加快推动全球规则的变革就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边缘化中国。我们刚才说了中国现在经济体量是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是全球第一。如果美国所主导的下一代的WTO构建成功的话,而且中国又不在其中,那么我们就会显得很被动。
(二)自贸(园)区战略:对接及制定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呢?2013年以来,我国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那就是通过自贸区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如TPP、TTIP。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工会制度、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是我们新一轮对外开放里的软肋,那怎么办?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要构建自贸区,在自贸区里先行先试,在自贸区里深化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倒逼中国国内的改革,构建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此来应对美国提出的TPP、TTIP。全球的这一套规则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构建的,所以我们现在跟别人合作,我们所能形成的这套体系,其实仍然是其他国家主导了这套体系,那怎么办呢?这一套体系我们不一定适用于中国?那中国通过自贸区跟外部的高标准对接以后,我们其实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形成适合中国的,有利于中国开放的经贸规则,那这个开放经贸规则要往哪里进行?谁来构建这样的经贸关系?新的领导人提出,通过一带一路释放中国开放理念的经贸规则,那什么是“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原来是没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等国家,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跟外部的合作也不是非常密切。
那怎么办呢?中国通过力推、倡导构建“一带一路”,这时就可以释放以中国开放理念为核心的国际经贸规则的构建,所以我认为,前面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是使得中国融入全球体系。而现在以自贸区一带一路为战略的,新的对外开放,开启了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对外开放的下半场,也就是由原来接受的体系转向我们现在要参与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优化的时代。比如,我们现在成立的天津、上海、广东、福建自贸园区,先行先试要探索对外的高标准。我们前一阵子刚刚签署的中澳自贸协定,是一个高标准的经贸协定。这些都体现,通过自贸区战略来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来释放中国开放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互利共盈的开放理念。
(三)全球或者区域治理体系中释放中国声音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里的声音已越来越大,比如说通过20国集团、APEC峰会,对外释放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力推的,在国际经贸规则、区域经贸规则上的调整优化,所以总的来看,前三次的对外开放战略使得中国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开启了中国参与或者主导国际经贸秩序调整优化的新时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开放阶段。所以我们刚才看的就是,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是开放,我们不能搞封闭,开放是重要的基础。
由原来融入的现有体系转向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定,更高层次的开放是一个背景,但这两个推出,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共同助推中国,由原来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推动规则调整优化,来转变,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都是推动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的两个重要的手段。所以这就是他们的背景跟关系,所以离开了自贸区一带一路不行,离开一带一路自贸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当前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
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我们提出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些战略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也就是第二个层面,当前自贸区战略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
(一)自贸区的概念
要讲自贸区战略之前,首先对自贸区做一个概念的辨析。我们现在看媒体的报道,很多都是不加区分的,都叫自贸区,比如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我们成立自贸园区,自由贸易实验区,很多媒体也说,上海、广东、福建是自贸区,我们跟中韩、中澳签署自贸协定,媒体也说,中韩、中澳自贸区。那这两者的概念其实不是完全一样的,为了更好理解自贸区的战略,我们必须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区分。自贸区其实包含了两种:第一种叫自贸园区,英文叫FTG,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设立的实施特殊贸易投资政策,所形成的开放区,这种是单边的开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成立的上海自贸园区,我们在上海自贸园区有很多特殊的政策,也就是对外部有很多优惠。但我们成立上海自贸园区,没有要求韩国给我们什么好处,没有要求新加坡给我们什么好处,因为我们是单边开放。这叫自贸园区,在国内也叫自由贸易试验区。而第二种自贸区,英文叫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主体之间达成的贸易协定,它是相互开放的,主要是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比如我们最近签署的中韩、中澳自贸区,那就是双向开发,我们中国给韩国什么优惠?给澳大利亚什么优惠?澳大利亚、韩国又给我们什么优惠?不然我们就不跟它签署协定,所以这个是相互开放。
(二)自贸区战略
自贸区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自贸园区战略,第二个是自贸区战略。自贸园区战略,目前以上海自贸园区为代表的自贸园区,已稳步发展,上海自贸园区已经运行1年多的时间,去年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的时候,对外交了一张很好的成绩单,这成绩单得到了各方的赞赏,尤其是得到了我们政府高层的肯定。它主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个方面是探索了负面清单管理的投资模式,我们原来投资的时候都是要正面清单,哪些能投,哪些不能投。但从现在开始要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要探索负面清单,像今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跟美国要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双方交换了货币清单,所以这个货币清单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方面是改革了海关的体制,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同时伴随着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下放很多审批权等一系列措施。当然上海自贸园区公布一周年的成绩单时,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上海自贸园区是低于外界预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原来上海自贸园区里边,说要进行很多的金融方面的尝试、金融方面的创新。但是到现在为止,上海自贸园区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比如说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债务开放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些改革会涉及全球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给上海自贸园区更多的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那就意味着这里面的资金回报会更高,那怎么办?他全国的资金都会跑到那里面去,如果说他的资金跟这个区域外的资金,存在利差、汇差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套利套汇的问题。就像刚才说的,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释放了重大的消息,比如说货币清单模式,这种原来我们是没有概念的,现在至少有概念了,这就重大的利好,重大的创新,当然我们不能单单看到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更多的是要推过自贸园区,来自己想,想清楚要干什么?
自贸园区战略是做什么的?很多人以为自贸园区就跟原来的经济特区一样,中央给予特殊的政策、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所以有些地方成立自贸园区,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争取中央的政策优惠。其实这是不对的。自贸园区的重要任务是探索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也就是要探索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什么叫制度创新?那就是探索像TPP里面的劳工标准,在此基础上先行先试。不是说西方所倡导的规则,我国要完全接受,而是针对西方提出的高标准规则,再结合国内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客观的、适合中国的、适合全球的开放发展理念的国际经贸规则。当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严重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沿海的产业也不一样,所以现在中央主要是在沿海地区构建了几个自贸园区,比如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我认为是非常好,这几个自贸园区分别在各自特殊的区域做专门的探索,比如福建应着力于两岸合作,广东应着力于深化港澳合作,天津应着力于京津冀一体化等等。这些形式再弄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般性的、适合全国推广的制度模式。
同时我们要加快推动自贸园区战略,跟其他国家合作。推动国际双边或者多边的区域经贸规则的调整、优化,2015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始签署了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14个自贸区,也就是东盟十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滨岛、瑞士、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14国家或地区构建了自贸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6月1号刚签署的中韩自贸协定,这是一个高标准的经贸协定,这个超过98%的贸易额,实现了零关税。这是一个很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当然相比中澳来说,中韩标准还是低了一点,中澳标准应该是更高,中澳双方在过渡期满以后,都接近100%的零关税。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中澳自贸区,它到底有什么重大的信息?最近几天官方或者其他一些媒体都在讨论,中澳自贸区为什么会比其他自贸区引起更多的关注?中澳自贸区引发社会关注有三层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从贸易合作来看,中澳自贸协定大幅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在货物贸易中,双方各有占出口贸易额85.4%的产品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减税过渡期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100%;中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分别达到96.8%和97%,这大大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
为什么说它是高标准呢?从降税的实现角度来看,其降税时限大幅缩短。和澳大利亚与韩国、日本的自贸协定相比,澳大利亚对中国产品的降税期最长为5年,而对日本和韩国产品的降税期最长均为8年;在澳大利亚通过降税期降税的产品中,澳大利亚对中国降税期为3年的税目所占比重高于同类产品在澳日和澳韩自贸协定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层因素是从创新国际投资合作看,中澳贸易协定积极同高标准国际规则接轨。中澳自贸协定既包括通常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也包括投资领域。此外,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21世纪议题在此次协定中也都涉及。尤其是在服务领域,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中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方则以正面清单方式向澳方开放服务部门。同时在投资领域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私营企业的投资审查的门槛由2.48亿美元提高到10.78亿美元。中澳自贸协定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具有显著的对接高标准自贸区的含义。第三个就是从国际影响来看,中澳自贸协定有助于应对美国TPP等高标准区域经贸规则边缘化中国的问题。我们刚才说了,美国要通过TPP来边缘化中国,TPP没有包括中国,中国可能会被边缘化,但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对我国应对TPP有重大的意义。澳大利亚是全球GDP排名第12位的西方发达经济体,是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成员,澳大利亚也是当前美国主导12个国家谈判的TPP的重要成员。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使得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将更加深入,有助于缓解TPP生效后可能对中澳经贸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以中澳自贸协定为样本促进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开展自贸区等国际合作。
同时,中澳自贸协定释放了中国对方开放的新思想:首先,中澳自贸协定着力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体现了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更体现了中国开放重点由政策优惠向制度规则创新的转变。在中澳自贸协定中,中澳双方不仅在减免关税等传统领域达成了共识,而且也涉及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更重要的是,中澳自贸协定还纳入了负面清单管理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设计。这些预示中澳双方深化开放合作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开放重点方面向高标准制度规则体系的转变。其次,中澳自贸协定释放了中国积极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理念。从中澳自贸协定的内容看,中澳双方充分考虑了中澳两国的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因素,既考虑了澳大利亚农产品、能源等优势产业释放比较优势的诉求,也考虑了中国在服装、电子机械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中澳双方分别重点在关税等方面给予取消或者减免,同时,重视构建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充分流动的开放制度体系,表明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理念在中澳自贸协定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预示中澳双方对“互利共赢”理念的认可。第三个方面就是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凸显自贸区战略在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除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外,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和韩国也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构建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构建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预示着中国继续推进自贸区的积极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将自贸区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内容的战略体现。
(三)“一带一路”战略
而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其实我们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原来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说一带一路到底指哪一些路、哪一些地带,也不完全清晰,但现在我们看到国家也开始发布了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总体来看,一带一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中国通过中亚到俄罗斯再到欧洲这么一条通道,同时是中国通过中亚到西亚到地中海到欧洲这么一条通道,应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从中亚这些地区穿越而过。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主要是从东南亚到南亚到印度洋,再到地中海和欧洲,或者从南海到印度洋到地中海,或者从南海到南太平洋,再往外的其他地区。其实“一带一路”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条路线涵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时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理论上就可以将美洲等这些包括在内,所以一带一路从广义上讲,可能包括了全球,但从狭义上讲,它可能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沿岸国家和地区。
那么一带一路该怎么推进了?应该说这里面的一些核心的思想也逐步成型了,比如,“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比如说中亚这些国家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而我们国家有比较强的制造业的工业发展经验,有高铁技术,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但是我们缺资源、缺能源,中亚这些国家,则缺的是基础设施,缺的是资金。这样的话,双方进行互补,我们提供资金,提供技术,他们提供能源,提供其他的能够一起合作的领域,互利共盈,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关系。
那怎么样让互利共盈的思想,真正在“一带一路”里落地呢?现在来看,一个很重要的思路也逐步成型,就是在一带一路里面构建自贸区。我们说“一带一路”充满想象,这么多个国家和地区怎么办?我们领导人每个国家走一天,走下来都要几个月,更不要说合作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要重点构建几个自贸区,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再大面积、大范围的推进,自贸区是抓手,自贸区着力于什么?就是将互利共盈的理念能够贯彻其中,什么是互利共盈,那就是在自贸区里面达成优势互补的协议、协定。达成协定构建自贸区以后怎么办?那就要钱,要注入资金,让他真正地落地、实施。我们现在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为什么呢?那就是现在我们看各个地方的债务比较高,地方政府的发展经济的空间,在缩窄,怎么办呢?没钱,银行不敢借给他,他要借了利率会比较高,所以没有钱的话,一切都是白搭,那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呢?“一带一路”里倡导通过自贸区的思想,将互利共盈真正地落到实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有资金。现在有两个重要的支柱,那就是保障一带一路有重要的资金支持,那就是前一阵子成立的丝路基金及目前社会热议的亚投行。亚投行现在已经有57个初始成员国,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有比较好的回报,那么57个成员国的这些国家的至亲,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一带一路的项目,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从短期来看,“一带一路”可能较难取得很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因为他毕竟还没有完全连通,或者说他即使连通了,但各方面的障碍还是比较多,那怎么办呢?我认为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先让互联互通的工作能够实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要富先修路,先把路一步步做好,再加以拓宽,然后让经贸往来、经贸合作能持续地加深,由此使得基础设施的回报快速提升。因为“一带一路”主要是中国在倡导,所以中国需要通过丝路基金来“打前仗”。在前期,可能因为亚投行的项目不是太好,人家不愿意投入,那该怎么办?丝路基金先打前站,把这个路先修起来,把一些关键的结点打通,让一带一路沿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开展深入的经贸合作,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提升。所以丝路基金跟亚投行其实是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两个很重要的保障。这两个支柱,一个已构建完成,开始运作,亚投行则在今年正式进入运作阶段。
同时这个“一带一路”,也开始与其他的经济体对接,这其实为“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竖立或确立了一个相当好的远景。比如,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普京总统会面后,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外界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一带一路跟其他的七亿经济一体化协定不是冲突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互利共盈的,所以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对接,对外界释放一个重大信号,那就是“一带一路”的空间是非常巨大、充满想象的。
三、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发展?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第三点,促进自贸区战略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自贸区战略:重视构建中美自贸区
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要重视中美自贸区。大家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中国主导构建的自贸区里如果没有美国,我认为这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在2009年,美国提出TPP、TTIP,对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重要制约或重要挑战,引起了我们国内的高度关注,那么这背后凸显了一个什么命题?就是TPP使得中国在新的对外开放当中,处于劣势。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说:“没有中国参与的TPP不完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服务贸易的第一大国,它把第一大国排除在外,那它肯定是不完整的。所以TPP出来以后,我们中国也不是非常着急,现在美国要单边地把我国排除在体系之外,还是很困难,所以短期内我们说可以通过WTO来稳定现有的市场,巩固现有的市场。但是未来怎么办?未来我们还得考虑要不要加入TPP的问题,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现在短期不怕。但是如果中国不重视美国,任由他自己做,那再过几年我们可能会十分被动。那怎么来破解呢?中美自贸区的谈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中美能够形成自贸区,那中国加入TPP也就不远了,或者说中国加入TPP的机会就大大提升了,或者说中国跟美国的合作就更加密切了。美国希望通过TPP来边缘化中国,也就不太成现实了。因此呢,中美之间构建自贸区,不仅仅是中国构建自贸区的一个完整性的一个诉求,同时也是中国应对TPP的诉求,中国要推动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优化的诉求。如果我们跟美国的体系不一样,那该怎么办?所以自贸区战略最核心的未来,就是要力推中美自贸区的谈判。虽然中美自贸区的谈判可能非常地艰难,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只要谈就有机会,只要谈就有可能,将这个事情做成,而且早谈肯定会比晚谈更好。
(二)“一带一路”第三支柱:区域治理平台建设
刚才我们说“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自贸区跟两大支柱——亚投行、丝路基金,我认为一带一路还得加快构建第三个支柱,那就是区域治理平台。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一带一路”里这么多国家和地区,你怎么让他们能够合作,怎么深化合作?我认为就要借鉴我们开人大会的思想,一年里或者几个月里,定期搞一个“一带一路”的平台,类似于达沃斯峰会,让大家去谈、去互相的思想碰撞,达成共识,统一思想,所以“一带一路”的区域治理平台非常重要,现在比较分散。
同时“一带一路”里面,我们要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视。大家知道呢,“一带一路”是我们未来要释放中国开放理念的一个全民领域,我们现在开始释放合作互利共盈的合作理念,那这里边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金融话语权由谁来主导。如果你在用美元、欧元、英镑,那以后你还是绕不开美国、绕不开英国,你的这个体系还是别人的体系,那怎么办?我认为人民币非常重要,在一带一路里要力推人民币的结算、投资、债券。现在“一带一路”里面要投资是吧,发行人民币债券,搞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中心,这些我认为非常重要。但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我们还得积极地、及时地总结经验,助推国内开放体制机制的完善,我们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个新体制到底是怎么新的也不知道?那随着“一带一路”这些新的战略,或者将中国的开放理念跟外部对接以后,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有什么启示?应该要倒逼国内进行新一轮的开放体制机制的变革,构建开放体制机制。
在开放体制机制构建当中,有人认为,中国短期内应该更加重视什么呢?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我们前面讲了贸易,讲了投资,讲了服务,那其实投资呢,我认为当前更为重要,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GDP的6.6%,若未来达到世界35%左右的平均水平,那么未来10至20年将增加3~5万亿美元。中国在未来几年,将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再不掌握国际投资规则,可能在未来就会处于劣势。
这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而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也就是双方交换了负面清单,这我认为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应该积极重视。如果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双边的投资协定,那么就可以以此为样本,来跟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推动国际投资规则的优化、调整、完善,构建有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注重治理人才培养及治理机制研究:提升秩序规则制定能力
第三个层面是要注重治理人才培养及治理机制的研究,提升秩序规则的制定能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接受别人的体系,接受别人的规则,我们很少在全球提出自己的规则,构建中国主打的经贸规则。这有两个信息,一个是指中国,还很少主导自己的规则,第二个中国很少参与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经验。那怎么办?要推动规则的调整,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秩序规则的制定能力比较弱。我们看世界上的强国,比如美国,像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打完的时候,就启用了著名经济学家怀特的怀特计划。而英国启用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计划”,这说明这两个国家都是早有准备、早有预谋,他们对全球治理理念、治理体系的理解、制定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国家现在有机会,提一个全球的规则,我们该如何提?改革开放前30多年是融入全球体系,未来主要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制度的创新。未来我们要提出什么样的方案?在我看来,中国在这个方面可能还需要有一些大的动作,或者加强研究,这里面主要是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快治理机制的研究。
结合现实来看,中国到底要在全球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第一,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国际经济的开放性,我认为是未来中国应该力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个是国际金融中性,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看到某些国家借助金融的优势,可以取得很多非常规的利益。比如俄罗斯,在去年以来,受到欧美金融自裁,尤其是金融自裁,让俄罗斯很难受。这其实反应了俄罗斯跟欧美大国非对称的金融话语权不是很对称的关系,非中性未来应该使得他更加中性,免得受某些国家的控制。第三个就是世界经济领域,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未来应该推动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加快国际投资协定的谈判,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宏观政策的非外溢性。这次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看到,欧美大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很多国家受其政策外溢的影响。尤其是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很多资金跑到其他国家,但现在你看它又要退出量化宽松,要提高利率缩减货币政策,中国等新兴国家又有资金流出的压力,所以这一些,综合起来使得全球经济很不稳定,因此我想短期里面,中国应该在全球倡导这些理念。也就是“五个性”:国际经济开放性、国际金融中性、世界发展均衡性,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宏观政策非外溢性。伴随着中国2013年以来,在自贸区在内,“一带一路”战略上面,稳步推进的一些重大战略的推动,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应该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了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调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未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我认为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将能够助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简单来说,就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下半场,它的稳步推进,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在未来取得新一轮的较持续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好,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自贸区片区发展情况汇报
自贸区片区发展情况汇报
一、**片区发展现状
自贸区**片区自挂牌以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在35.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区域性禀赋优势,破题制度型开放战略,助力构建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以机制创新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
国务院要求复制推广的6批278项试点经验、省总体方案明确的160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实;累计形成192项创新成果,其中《“四链融合”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3项案例入选《2021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递进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动态》刊发,在全国复制推广;2项改革创新入选**自贸试验区五周年改革创新10大标志性成果;《生物制品类兽药与非生物制品类兽药经营许可“两证合一”改革》等3项改革上报参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1-6月,片区推出了1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项目联合验收“一书通用”新模式》等8项为全省首创。(二)以制度创新构建投资贸易服务体系。
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五年来,累计入驻各类市场主体3.87万家,其中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67万家,是挂牌前的1.76倍;累计入驻企业2.04万家,是挂牌前的4.64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33亿美元、进出口额282.78亿元,分别是挂牌前6.52倍、19.53倍。今年1-6月,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990家,实际利用外资4.29亿美元,直接吸收外资资金20万欧元,进出口总额25亿元。一是围绕“准入”。
全国率先开设企业开办“单一窗口”,整合企业开办多环节,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打造“企业开办+N项服务”模式,实现市场准入“多合一”,办理时限压缩至24小时,最快60分钟内完成。全省率先开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线联通海关、商务、税务等多部门,外贸企业实现线下线上“一站式”通关,大幅提升了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落地生效的机遇,指导帮助企业吃透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今年1-6月,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17份,超过1.62亿元的出口商品享受到了自由贸易政策的红利。二是围绕“准营”。
出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关于从事拍卖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实施细则等7个审批制度改革文件的通知》,建立了改革试点事项清单制度。全国率先推出的“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实现了近20类市场需求量大的涉企许可信息集成到营业执照上,有效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三是围绕“准建”。
推进窗口服务集成,全省率先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建立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流转审核,统一窗口出件,免费邮寄上门”工作机制。扩大“跨省通办”朋友圈,与北京、天津、青岛等11省22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了“云端自贸审批互助联盟”,为企业提供“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服务。今年3月,仅用61分钟颁发了全市首张“跨区域通办”营业执照,展现了自贸速度。(三)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能级提升。
集聚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开放创新平台叠加优势,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调优存量、做大增量、激活变量,加快产业发展。在壮大市场主体方面,培育创新平台7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3家,高新技术企业375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小巨人”培育企业8家,“隐形冠军”企业及“隐形冠军”培育企业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3家(包括国家级科研院所13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8家;孵化载体45家,孵化面积91.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22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引进16家金融机构和52家类金融机构进驻,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市级以上后备上市企业20家,数量和规模全市排名第一。
在招大引强项目方面,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功能定位,锚定氢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两个细分领域作为“风口”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坚持“招平台、招基金、招龙头企业”的工作思路,绘制“风口”产业图谱,打造“中国氢城”。今年以来,片区先后签约了360中部数字安全产业基地、周山双创智慧岛、东旭氢能汽车产业园、中电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中西部节能降碳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注资前海方舟**基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引进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撬动各类资本达100多亿元,为片区“风口”产业发展引入“源源活水”。
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3+1”主导产业体系,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达到113家。1-5月,以双瑞特装、北玻股份等为重点企业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产值35.8亿元,同比增长9.9%;以中航光电、麦斯克、鸿泰半导体、伟信电子等为重点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87.3亿元,同比增长16.2%;以北方易初、中航锂电等为重点企业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48.4%;以普莱柯、普泰生物等为重点企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
在人才集聚赋能方面。率先出台《推进“头雁人才”行动暂行办法》,以“头雁”带领创新载体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引进“河洛英才计划”团队9个,集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中原学者2人、**省B类人才2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河洛创新人才”4人,“河洛创业人才”3人、“河洛工匠”3人。
(四)加快**综保区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自去年12月**综保区通过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评审验收正式封关运营以来,已完成建筑面积17.54万平方米,建成围网、卡口监管仓库、综合服务楼等基础和监管设施以及7栋保税仓库。6月1日,首单业务顺利通关,目前已完成6票实单报关业务,进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围绕打造“服务中原地区的保税物流基地”“辐射全国的保税智能制造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编制了《**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及招商规划》、《**综合保税区产业链招商图谱》,考察对接了中拉控股集团,引进了拉美综合保税物流枢纽(**)项目,分别与天津东疆港、苏州综保区建立了协作关系,推动龙恒供应链、奥巴博科技等12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额28亿元,可实现进出口额83.5亿元。二、存在主要问题及短板
**片区虽然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海、浙江等先进自贸试验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对制度创新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
自贸试验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片区虽然通过制度创新较好地促进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但对自贸试验区“为地方谋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有限,在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差距较大。(二)部门联动不足、合力不够。
市级层面统筹调度不够,个别部门仍然存在着“上级没有规定”、“实施细则未出”、“有没有参照”的“等靠”心态、“避险”心思,缺乏“先走一步”的勇气、“先试一试”的锐气。制度创新单个部门“零敲碎打”的特征明显,浅层创新多,带动产业发展的较少,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改革没有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片区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体系市级层面牵头单位作用发挥不够,联动协同乏力,没有推动形成集成性创新的放大效应。市级层面向国家、省争取试点的积极性不高,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至今没有一项国家、省试点在**片区落地。
(三)政策体系度有待加强。
今年全省自贸区外资外贸会议、商务部驻郑特派办副特派员来洛调研时均指出,在**自贸试验区的郑州、开封、**三个片区中,仅有**片区没有出台市级层面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外资外贸等缺乏针对性激励支持。(四)特色产业集聚度不高。
**片区定位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虽集聚了中航光电、中航锂电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但行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总体不足,产业链接度和集聚度都偏低,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主导企业规模小,缺少细分领域的百亿级规模企业。(五)整体开放度和国际化不足。
片区经济外向度不高,引进外资企业数量偏少、占比偏低,外资企业体量小,少有迅速做大做强的龙头型企业。今年新注册的外资企业仅有1家,整体外向度有待提升,国际人才引进、外籍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方面仍需提高,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落实**自贸区“十四五”规划、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为契机,发挥好“五区联动”优势,以更大力度推进**片区高质量发展,把**片区建设成为风口产业主战场、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增长极。
(一)强化制度创新,释放改革效应。
认真对《先进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对我市的启示与建议》进行研究,结合**片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定位,重点围绕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一是对启示与建议中关于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工作,我们将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试点经验,组建工作专班,抓紧与省发改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对接沟通,拟定《**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暂行办法》,在**片区先行先试开展QFLP试点,抓住**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引入境外资本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外资入资、基金落地,争取在全省争得先机亮点。二是对启示与建议中关于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跨省委托生产试点”工作,我们将认真借鉴北京、山东自贸试验区省委托生产试点经验,积极向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争取将二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生产许可审批权限,三类的生产许可权限下放至**片区,推动片区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跨省委托生产,迅速做大产业规模。三是对启示与建议中关于“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试点”工作,今年4月,省里已将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权限下放给市级,我们建议同时下放给片区管委会,扩大高企评审自主权。同时学习借鉴北京自贸试验区在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经验,选取氢能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五个重点产业领域,由省市领导带队赴京汇报,邀请科技部实地调研,获取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国务院能在**片区开展“报备即批准”试点。四是对启示与建议中提出的“兽用药品上市许可制度创新”工作,经与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沟通,目前改变兽药行业现行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管理制度阻力较大,突破现行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捆绑”制度暂时无法实现。但根据企业需求,我们将积极向国家、省农业农村部门争取,围绕兽药生物制品、兽用化学药品生产领域进行创新,探索推进同一集团控股(参股)具有相同生产线不同批准文号产品的生产企业实现委托生产,争取在同一集团控股(参股)的不同生产企业实现委托检验方面实现突破。五是对启示与建议中关于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工作,我们将学习合肥市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方面的经验,将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作为片区重点任务进行推进,积极培育引进信用评级机构和国有增信机构,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的对接,争取有所突破。六是加快推动市级层面尽快出台《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含金量较高的支持政策,增强政策的导向和杠杆效应。七是突出重点产业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探索智能制造全环节政策和制度体系,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源头式”保护等推出制度创新成果,力争2022年推出制度创新成果20个。(二)发挥平台优势,提升开放能级。
一是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借力国家层面的多双边投资促进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特别是利用外资的规模质效,力争在重大项目、领军企业引进,部口径外资方面实现新突破。二是发挥好综保区平台作用,重点引入建筑装备、矿山装备、工业装备、零售装备、农业装备、物流装备及配件等相关企业入驻,引进5-10家区域跨境电商入驻园区,力争5家以上贸易企业在区内交易结算,进出口交易额实现30亿人民币。(三)夯实项目支撑,壮大产业实力。
聚焦“3+1”主导产业,锚定氢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两大“风口”产业,对接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坚定“招平台、招基金、招龙头企业”工作思路,精准开展招商引资。一是着力打造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光电连接器及核心零部件、硅半导体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储能、氢能、生物医药八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二是加快项目招商引进。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以发展风口产业为主线,深化区域合作,瞄准重点产业和目标企业,引进一批领军企业、领军人物和领先科技项目。推进与中电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威(**)新材料制造产业园项目、月星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东旭氢能汽车产业园等一批“风口”项目合作落地。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项目为王”的有力抓手,全面实施“25425”专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普莱柯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航锂电智能工厂、**麦斯克大尺寸半导体硅晶圆生产线建设等32项省市重点项目、22个“三个一批”在库项目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四是深化国有运营公司与**高创、前海方舟等公司的资本合作,加强资本运作,服务产业招商,放大国有资本效用,推动形成“五区联动”产业集聚。(四)强化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
用好片区各类创新平台资源,加强创新布局,构建创业生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平台、政策在自贸区集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高质量建设周山双创智慧岛,尽快建成投用。在技术转化、中试基地、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智慧岛建设“**模式”。二是持续抓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在年内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50家。强化科技政策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备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确保年内规上企业研发覆盖率达到85%,研发经费占地方GDP比重不低于8.5%,新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0个以上。三是推进片区重点平台建设。加快省级产业研究院、**省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中航光电、麦斯克电子晋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四是推动国际创新交流与合作。支持**片区各类创新主体通过海外并购、联合运营、独立设置等在国(境)外设立实体化科技园区、孵化平台、研发中心、离岸实验室等,支持片区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等技术合作。五是持续推动科技金融试点建设,完善科技金融贷款政策,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五)营造便利条件,促进人才集聚。
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新形态、人才群体新需求,依托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推动高科技产业、人才生活环境的有机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项目+平台+人才”市场化引才机制,深度对接“中原英才”“河洛英才”计划,用好“头雁人才”计划,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团队);谋划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储备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力量。二是推进境外专业人士执业便利化,实施境外职业资格互认,为企业引入外籍人才申请签证、停留居留证件、永久居留证件提供便利,支持海内外人才引进。三是探索实行免评选“直通车”等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人才的市场价值、实际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管理体系。(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对标国际国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力破解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企业融资与投资贸易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围绕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构建全市最优营商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探索实施“一业一证”,持续加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力度。二是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推进工业、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引导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管理等创新功能加快集聚。三是继续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更多的“我要”打头的高频主题服务事项,通过业务整合和数据整合,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第五篇:几个自贸区的发展
几个自贸区的发展
(1)情景描述
经济学教授在“自贸区投资合作与创新发展论坛”上选择性地比较了几个自贸区的情况,并针对各自贸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词汇与表达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三边贸易 trilateral trade
受益者 beneficiary
中国-东盟自贸区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双边贸易额 bilateral trade volume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激发经济活力 jumpstart the economy;unleash the economic vitality
制度红利 dividends from institutional reforms
(3)篇章文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谈谈我对于世界上几大自贸区发展的看法,一些想法还不太成熟,欢迎大家在会后与我联系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成立于1994年1月1日。经过10年的发展,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了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北美自贸协定促进了墨西哥的出口,提高了工人工资,吸引了更多外资。2001年,墨西哥对北美自贸区出口1430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232%,出口增速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两倍。加上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墨西哥。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外商直接投资为914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
8.4%。//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离我们家门口最近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区内人口高达19亿,GDP之和接近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总额达到4千亿美元,年均增长22%。预期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将猛增至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预期可达1500亿美元。//
最后,我想提的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旨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正式挂牌。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在我看来,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必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产生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