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
欧 美 文 学
----《1984》读后感
《1984》是我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作品,很高兴能够在王老师的欧美文学课上再去认识这样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预言小说。两周的的枕边时间带着《1984》的深深思考而入睡,作者奥威尔突出对现实的关注,用真实的笔触揭发乌托邦与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了解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乌托邦思想的反思。这部作品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闪光点,更像是西方政治史中的一道闪电,惊醒沉睡的世人,也震惊着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
Part1认识奥威尔,其人、其事、其书
本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名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由于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便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了一些思想基础。在著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作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1984》则是他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作品,作者先是描绘了一个在极权专制的、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下的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琐事,从而折射出他所处的整个时代大背景,以“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巧妙,着实引人深思。《一九八四》中,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击破了乌托邦一派的幻想,令读者心中震颤。而悲喜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Part2 关于《1984》的内容解读
《1984》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原型,构造了一幅人民生活在集权之下,却浑然不知的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世界被三大国分割——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战争不断,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每个国家都采取集权统治的方式,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温斯顿史密斯,书中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之一,大洋国中。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政府的优秀人民,他在政府的真理部工作,政府还有其他三个部门,和平部,富裕部和友爱部。温斯顿的主要工作就是篡改历史,抹杀一切不利于忠于国家,忠于党的言论与历史。我相信他一直坚信着自己的政党,是正义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的,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强大富裕而存在的。但是,当我读着读着,发觉这个国家的政权越来越腐朽,对人民的自由越来越束缚,甚至不能有任何反动言论时,就连在梦话中说出的反党言论都会被自己的儿女告发,拥有新思想就会被抹杀时,我只能说这个国家已经腐朽到极致,压抑人性到极致,让人失望到极致,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国家的集权统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人民的统治越发严厉,人们的言论自由被剥夺,人身自由无法得到保障,精神思想不再活跃,被政府束缚的紧紧的时候,他对自己曾忠心耿耿的政党开始了怀疑。而就是这种怀疑让他从一名政府的“优秀党员”沦为阶下囚,他接受了奥勃良的严刑拷打,因为即使是思想的上的,他也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背叛,而在集权统治之下,最畏惧的就是思想上的解放,温斯顿正是跨越了这条界线,才成为了不得不抹杀的存在。结局的温斯顿是悲惨的也是幸福的,他最终成为了一名“思想纯洁”的人,他得到了净化,他带着对老大哥的热爱升入天国。没有人会记得他,人民依旧会想往常一样生活,带着对老大哥坚贞不渝的热爱,坚信自己的精神领袖,没有人在他们耳边宣扬反动言论,就这样一直幸福地笼罩在老大哥神秘的光辉下,一直生存下去。正如书中所说,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或许可以说是整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盏小灯,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可怕,极权者控制了一切,人民没有任何自由,却还每天被监视。温斯顿想反抗,并且找到了组织,但是执政者太强大了,而且人民还没有觉醒,这导致最后温斯顿还是放弃了反抗思想而转化为“正统思想”。个人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又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
Part3 从作品中洞察作者
《1984》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描写,对黑暗的讽刺,对生活在这样的集权统治下人民的同情。当我读过这部作品,我只能用悲愤二字形容自己的心情。悲的是人民生活在束缚与压抑中却无动于衷,每当出现思想的觉醒者就会被扼杀,愤的是国家政府控制着自己的人民却认为理所应当,变本加厉,未为的不是人民的幸福而是政权的生死存亡,如此腐朽糜烂的国家怎能不令人愤怒。
不得不佩服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洞察力和锋利的笔耕,描绘出了现实的丑恶。我想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是密切联系的。他出生在英国,正值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殖民者的蛮横与粗鲁,目睹了被殖民者的悲惨命运。这使得它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善良的心。
如果说乔治奥威尔仅仅因为有童年的经历,他无法写出《1984》这部巨作,正是处于一个动荡战乱的年代,才让他看清政权的本质,是多么丑恶不堪。在西班牙内乱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战争,但又因伤回国。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共和党的迫害与追杀,目睹了社会主义内部是如何排除异党,进行大清洗和权力斗争。
他对这种政权搞到了深深的厌恶,他决定用一部作品来讽刺这种集权统治下的人民生活,揭露政党的腐朽与堕落。他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告诫后世的人们他们所处的社会,去唤醒人民麻木不仁的耳朵。就这样一部富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的作品横空出世,因为其辛辣的讽刺和浓厚的政治批判思想,《1984》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甚至乔治的后半生是在政府的监禁下度过,直至他去世。
在经受着诟病的同时,有人把《1984》看做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他用一个虚拟的世界深刻地影射出现实世界的腐朽与黑暗。在这本书中也不乏“黑色幽默”的使用手法,在刻画黑暗,腐朽,残酷中透露着一种喜剧色彩,用讽刺和两种相互矛盾的事物来表现出书中存在的政府,社会的可笑。比如在温斯顿工作的地方写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物质即力量”,明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在党的说教下画上了等号,人们还对此深信不疑,这又是多么的可笑。温斯顿在临死时,怀着对老大哥的热爱,我不知道他是可笑还是可悲。明明已经摆脱了思想的枷锁,在临死时又重新禁锢了自己。我想这应该是个悲剧。Part4 回归著作后启迪
书不仅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更是给人以启迪。乔治奥威尔已经预感到了这样一种社会的降临,所以他写出此书,未得是不让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为的是我们能有一颗抗争的心。不要屈居于威慑之下,当一个事物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真理,阻碍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就要抗争,用思想的利器打败他。不要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人生,即使经历磨难,那只是上帝对具有灵魂的人的考验,在排除万难后等待的是新时代的曙光,是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救赎。
最后,我想简单地引用当代著名作家范稳对此书的评价并加以总结——这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但却根植于满目疮痍的时代,作家把极权专制社会状态下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性扭曲描写到了极致,思想警察维系着这种残忍的社会体制。过去我们都相信文明在发展,社会总是会像官方钦定的历史教科书一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进步。但乔治•奥威尔反其道而行之,惊世骇俗地预言了三十多年后的世界,带给人无限的震撼!
看似荒诞,危险,极富煽动性的《1984》所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他就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是足以给人冲击。时刻警醒着人类,不要让书中的黑暗变为现实,要有一颗有思想的心,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经历苦难,也要和命运和腐朽,黑暗抗争!
商学院
郭怡群
1312123
第二篇:欧美文学鉴赏 论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
3112003925 陈裕发
我读了雨果写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以真实的事件作为基础:1801年,贫苦农民彼埃尔•莫因因为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叛5年苦役,出狱后,随身带着一张黄牌身份证,到处找不着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关注。约在1828年时,他打算以彼埃尔•莫因为题材写一部小说。雨果从1845年动笔,1862年在盖纳岛流亡时完成。他以一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终于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备受挫折,他的精神历程也是极其坎坷。他本是一个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变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生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新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冉阿让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劳动者。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的挣扎与奋斗的史诗。
雨果把世间一切的不幸成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的冉阿让、因贫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封建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这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能把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更让我为雨果这位文学巨匠写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叹当时阶级的社会对待穷人的残暴;也感叹当时法国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感叹人们你与我诈的阴险;更感叹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为了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伟大牺牲,那些心中充满爱和希望的人。
作者雨果把法国底层人民的苦难,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整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这本书里,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的不甘和抗议。
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传递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和谐平等的社会。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第三篇:欧美文学
19世纪文学
一、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1、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a、强烈的主观色彩 b、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c、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d、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超凡性等
2、德国文学
耶拿派: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施莱格尔兄弟(在《雅典娜杂志》上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诺瓦利斯、蒂克
海德堡浪漫派: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霍夫曼、沙米索:作品充满神秘、怪诞色彩
海涅:《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中世纪文艺的复活”“一多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3、英国文学
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理论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与华兹华斯合作)、《古舟子咏》;骚塞。拜伦:注重对现实的揭露。诗集《懒散的时刻》、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组诗《东方叙事诗》(包括6不诗篇:《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那》、《科林斯的围攻》)、叙事诗《锡龙的囚徒》、《别波》、《马泽巴》、《岛》、《曼弗雷德》、《该隐》、抒情诗《希伯来歌曲》、《雅典的少女》、《拿破仑抒情组诗》、《威尼斯颂》、《但丁的预言》、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影》、《青铜世纪》、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唐“璜》
雪莱:注重对未来的描绘,恩格斯“天才的预言家”。长诗《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么?”)约翰”济慈:长诗《安狄米恩》、《拉美亚》、《海披里安》、颂诗《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司各特:《艾凡赫》,擅长在艺术虚构的同时引入历史真实细节,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4、法国文学
夏多布里昂:《革命论》、《基督教的真谛》(由各种考证、哲学论述、游记、回忆、艺术评论以及《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构成)
史达尔夫人: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和《论德国》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诗与宗教的谐音集》
维尼:长诗《摩西》、《爱洛亚》、《洪水》,剧本《查铁敦》,小说《散—马尔斯》、《军人的屈辱和伟大》
贝朗瑞:《意弗都国王》、《白帽徽》、《传教士》
缪塞:法国的“莎士比亚”。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派领袖。剧本《克伦威尔》及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美丑对照原则”。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抒情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心声集》、《光与影集》、《凶年集》,剧本《马里红”德“洛尔姆》和《欧那尼》、颂诗《年轻的法兰西》、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小拿破仑》、《一个罪行的始末》、政治讽刺诗《惩罚集》 大仲马:《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乔治”桑:原名杜邦。《安蒂亚娜》、《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小法岱特》、《弃儿弗朗沙》
小仲马:大仲马的私生子,小说家、戏剧家。小说《茶花女》,戏剧《私生子》、《放荡的父亲》
5、俄国文学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十二月党诗人:浪漫主义贵族先进分子。普希金、以雷列耶夫。
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致恰达耶夫》、诗篇《强盗》、《希腊的女儿》、《先知》、《斯金卡“拉辛之歌》、《阿里昂》、《毒树》,抒情诗《致凯恩》、《皇村的回忆》、《十月十九日》、《窗》、《我爱过你》,政治抒情诗《自由颂》、《拿破仑》、《致西伯利亚》、《乡村》、《致大海》、《短剑》,抒情爱情诗“巴库妮娜情诗”包括《给她》、《心愿》、《是的,我幸福过》、《秋天的早晨》、《致梦神》,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巴奇萨拉的喷泉》、《强盗兄弟》、《茨冈人》(他叙事诗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他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波尔塔瓦》、《青铜骑士》、《科隆纳的小屋子》,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5个短篇组成的《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奥涅金形象,创造四音部抑扬格十四行诗节“奥涅金诗节”)
莱蒙托夫:《诗人之死》、《童僧》、《恶魔》、《当代英雄》(“多余人”毕巧林,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6、美国文学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睡谷的传说》、《瑞普“凡”温克尔》
库柏:“美国的华尔特“司各特”。航海题材小说《水手》(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以纳蒂”班波(绰号“皮袜子”)的猎人为中心人物的“边疆小说系列”包括《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打鹿将》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爱默生:《散文集》、《论自然》
纳撒尼尔”霍桑:短篇小说《重讲一遍的故事》、《古屋青苔》,长篇小说《红字》(被誉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带七个尖角顶的房子》、《玉石雕像》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我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创造了“自由体诗”
7、其他国家文学 意大利
白尔谢:《格利佐斯多莫给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宣言 曼佐尼:《婚约夫妇》
莱奥帕尔迪:抒情诗《致意大利》、《但丁纪念碑》 波兰密茨凯维奇: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匈牙利裴多菲:长诗《雅诺什勇士》、《自由与爱情》(“……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二、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b、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c、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思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意大利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游记《罗马漫步》、《一个旅行者的回忆录》、《法国南方旅行记》、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文艺评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短篇小说《法妮娜”法妮妮》、中篇小说《阿尔芒斯》、《加斯特罗女修道院院长》(收入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长篇历史小说《巴马修道院》、《拉米艾》。
长篇小说《红与黑》特征a、“人类心灵的观察家”b、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政治为经以恋爱为纬c、人物个性鲜明,如两个贵族女性在于连死后的不同表现d、叙事简洁明快、切入角度新颖别致、语言清丽流畅
巴尔扎克:作品总集《人间喜剧》分为三个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风俗研究分为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哲学研究探求道德腐化的根源;分析研究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悲剧《克伦威尔》、历史小说《朱安党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农民》、《禁治产》、《夏倍上校》、《贝姨》、《剥削者》、《驴皮记》。
《高老头》a、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b、对现实精确生动地描写c、广泛应用对比法则d、语言多姿、叙述生动、比喻深刻e、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突出特征。梅里美:“研究人的心灵”,历史小说《查理第九时代轶事》、《卡门》、《高龙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
3、英国文学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萨克雷:长篇小说《名利场》
狄更斯:代表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作品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英国宪章运动活跃。《博兹杂记》、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小人物”作品《老古玩店》
第二时期,批判力度加强。《董贝父子》、自传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访美札记》、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
第三时期,繁荣时期。《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a、情节结构复杂严谨b、大量运用对照手法c、广泛运用象征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4、俄国文学 “多余人”形象:普希金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自然派:果戈理
“小人物”形象:普希金的《驿站长》开了先河,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自然派创始者。《狄康卡近乡夜话》、《钦差大臣》、《死魂灵》、《密尔格拉德》、《彼得堡故事集》(“小人物”作品《狂人日记》、《外套》)
陀斯妥耶夫斯基:陀氏四大代表作《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穷人》、《死屋手记》、《同貌人》(另译《孪生兄弟》)、《普罗哈尔钦先生》、《女房东》、《白夜》、《叔叔的梦》、《斯杰潘科契沃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地下室手记》、《赌徒》、《少年》
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文学的幻想》、《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赫尔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的概念。大型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问题小说《谁之罪》 屠格涅夫:叙事长诗《巴萨拉》、《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社会心理小说《父与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是生活”、问题小说《怎么办》 杜勃罗留波夫:文学批评家,《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A”H“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大师,“生活的戏剧”《大雷雨》 涅克拉索夫: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
5、美国文学
希尔德烈斯:长篇小说《白奴》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三、后期。多元化的文学样式
1、后期文学基本特征
a、三种思想并存。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和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b、开始“退回内心” c、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
2、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a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b强调客观性c突出科学性。
滥觞于福楼拜,莫泊桑等人发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义运动的宣言书。
左拉:《泰莱丝”拉甘》、大型系列自然主义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包括a资产者和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娜娜》b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金钱》c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小酒店》《萌芽》d教会和教士的生活《穆雷教士的过错》e社会**时期各种人物的生活《卢贡家族的家运》
3、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a真实地记录了巴黎人民和反动派斗争的事迹b表现争取人权的主题c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形象d通俗化、大众化。让“特罗艾尔的《牺牲者和刽子手》、路易斯”米雪尔的《和平示威》、彼埃尔“狄盖特的《红色圣女》、茹尔”瓦莱斯的《巴黎公社》、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
4、唯美主义文学 康德的“美无利害关系说”
法国诗人戈蒂耶:《〈莫班小组〉序言》明确“为艺术而艺术”,《珐琅与雕玉》 佩特:理论家,《文艺复兴研究》是宣言书
王尔德:悲剧《莎乐美》、喜剧《温德米夫人的扇子》、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5、象征主义文学
应当找出与内心世界相对应的外在事物,即“象征的森林”,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和“交感”手法。美国的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是先驱。法国诗人让“莫里亚斯:《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 兰波:《醉舟》
魏尔伦:诗集《无词浪漫曲》
法国马拉美:“纯粹的美”《牧神的午后》
6、现实主义文学
内容拓展、艺术手法多样、悲观色彩浓重 a、法国文学
法朗士:四部曲《当代史话》、寓言小说《企鹅岛》和《诸神渴了》
都德:半自传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磨坊文札》和《月曜日故事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吉”德“莫泊桑:《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又译《俊友》)、《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 b、英国文学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桂冠诗人”丁尼生的音乐性诗、梅瑞狄斯的《利己主义者》、巴特勒的《众生之路》
托马斯”哈代: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史诗哲理剧《列王》,诗集《威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及其他》,性格环境小说又称“威塞克斯小说”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
肖伯纳(乔治“伯纳”肖):剧作家,幽默的台词、双关妙语、机警的俏皮话。《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 c、俄国文学
谢德林:《哥略夫一家》
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出色的喜剧家。
早期,a嘲讽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揭露造成这种现象的畸形社会《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b下层人民的悲惨痛苦生活《哀伤》《苦恼》《万卡》
中期,幽默讽刺减少,悲剧成份增加,注重挖掘心理。小说《乞丐》《渴睡》《草原》《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剧本《蠢货》《伊凡诺夫》《天鹅之歌》《求婚》,小说集《在黄昏》《天真的话》,长篇报告《萨哈林岛》
后期,触及重大社会问题,艺术上更加成熟。小说《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醋栗》《姚内奇》,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特征a主题思想严肃深沉b充分挖掘文学的真实性c大大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d主义塑造具有多方面人物性格形象e善用对比、讽刺、隐喻,注重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刻画,语言鲜明准确朴素,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生命力。
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篇小说《哥萨克》《波利库什卡》《一个地主的早晨》《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短篇小说《琉森》、长篇历史题材小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忏悔录》、“人民戏剧”《黑暗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关于饥荒的通信》、《艺术论》、《不许杀人》、《爱国主义与政府》、《我们时代的奴役》 d、美国文学
威廉“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亨利”詹姆斯 布朗特“哈特:西部文学代表作家《咆哮营的幸运儿》
弗兰克”诺里斯:自然主义《麦克提格》、《小麦》三部曲(《章鱼》)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利门斯,《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傻子出国旅行记》、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与人合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e、东欧、北欧及其他国家文学 波兰
显克微支: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
鲍列斯瓦夫”普鲁斯:《前哨》《傀儡》
捷克的伊拉塞克:历史小说《斯卡拉齐的人们》《狗头军》 保加利亚的伊凡“伐佐夫:长篇小说《轭下》 瑞典的斯特林堡:剧作《鬼魂奏鸣曲》
挪威批判现实主义文坛四杰:比昂逊、约纳斯”李、谢朗、易卜生
比昂逊:社会问题剧《破产》
易卜生:“现代喜剧之父”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第三个戏剧高峰。早期主要是浪漫主义历史剧《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布朗德》《培尔"金特》,中期“社会问题剧”《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晚期《野鸭》《海上夫人》《建筑师》 丹麦
安徒生:童话作家
勃兰兑斯:文学史家<<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第四篇:欧美文学赏析
欧美文学赏析
一个女人悲剧的人生:
看《包法利夫人》有感
在看完这部作品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些悲伤,一个女人这样悲剧的人生,放眼望去,又何止她一人呢。
爱玛服毒自杀了,包法利伤心过度去世了,小白尔特贫困潦倒进沙厂当童工了。一个本可以幸福美满让人羡慕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着,给世人留下那么多遗憾,那么多感慨,但事情为什么就这样发生了,到底谁是罪魁祸首,是爱玛自己,是她不切实际,她对幻想的过分执着;是包法利,是他的愚蠢和对夫人的热爱与无知;是罗道尔弗的冷漠无情,不,都不是,他们都只是爱玛人生悲剧的催化剂罢了。
爱玛,集美貌和智慧并存,但命运的多桀,使她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
一个在修道院里长大的女孩,遇到一个过着父母所设计的生活的已婚男人—,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便天真地以为爱神受到上帝的旨意降临。嫁给一个医生,是多么地幸福。她于是义无返顾,跟着一辆小马车,摇摇晃晃,驶到那个她梦想中的教堂。那年,他30岁,她,豆蔻年事。也许“人生正如一座坟墓”,一颗年青的心,却被装在一个宁静的城堡,终是不会满足。她开始疑惑人生的意义。
接着是鲁昂。她遇到了一个低靡的灵魂,总可能为哪怕一点火星点燃。于是跌入一个男人的诡计。她开端奔波于两个城市,乐此不疲。当她满怀盼望地想废弃一切与他共赴天涯的时候,一封信断绝了她的希望,爱情,或者幸福生活。他驾着马车,从她的门前分开,然后告知她,他现在正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岛。她看着他,在窗帘后,黑色的夜里,照亮的只有她银色的泪光。她发现,本来,世界并没有她想象的美妙。
那年,她大概25岁。她失望了,生了一场大病,认为自己快要死去,于是微笑。
有一天,却在街上遇到了赖,这是上帝的恩赐,还是另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他们去巴黎,那个她梦想中的城市,他们在那里,一起陶醉于酒醉灯迷,花红柳绿。她变得更加漂亮,容光焕发,异常动听。小道,大路,他们漫步,奔驰,享受着阳光。她更加衷情于小绒帽,蓝色裙摆,颜色鲜泽的地毯,也许还有黄金镀的钥匙。然而当一切的盼望都归零时,当法庭的传票达到时,尊严还有什么用呢?不如瞬间老去。砒霜,并不美味,可是她吃了;生活,并不痛苦,可是她这样想了;自己,并不仅仅为自己而活,可是她这样做了。早知如此,爱玛,你为何又要苦苦追寻那虚幻的快活?为什么总记着自己儿时美妙的梦想,以及与现实宏大的反差?于是带着机密死去了,纵使围着一大群好心的人,她还是孤单的。时间忽地回到道特的花园,她坐在荆棘篱笆前面的长登上,天真地望着天空;鲁昂街上;他们家门口;拜而斗的院落;苹果树下,她头发的香味,绕着她清脆清洁的笑声。她穿着月光般洁白的缎袍,乌黑的头发散着,表情安详。夜色很温顺。
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正是她悲剧人生的起点,而这个悲剧,也注定是她的宿命。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
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有时我会想,就算爱玛是个拥有无数财富的贵妇人,她也仍旧是个不幸的女人,她的梦想也不会因为她的财富而实现,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爱玛是个永不知道满足的女人,只因她的浪漫梦想总会因为环境、现实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向前发展、膨胀。
而她的浪漫主义幻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只会带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她的绝望、她的死。
与平庸烂俗的人相比,拥有梦想的人能享受的幸福是没有梦想的人所无法拥有的,但与满座现状的人相比,拥有过度的不切实际梦想的人,则是痛苦无比,甚至让人可怜叹息的,爱玛,即使如此,即使她嫁给了罗道尔弗或是莱昂,与她的生活轨迹、心灵的伤痕也还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同小异罢了,无论与谁在一起,她最初都是以一颗充满热情的心投身进去的,但到最后,她的热情总会燃烧完,连灰烬也变得冷了,她开始感到烦腻、空虚、彷徨,她脑中又出现那个完美的理想形象。
在写作手法上,作品还具有作为戏剧性的反面。(1)材料的反戏剧性:作为环境的外省乡镇、乡村婚礼、不为人知的通奸、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厌烦、悲叹等等。
(2)小说结构的反戏剧性:福氏运用靠一系列图景或场面向前推进的创作方法,以代替巴式借用于司各特的那种由慢慢形成的情节、高潮和结局构成的框架,他使人想到的是时间的流逝,而非凝聚的强烈效果。结合小说片断及昆德拉的相关论点分析。
(3)场景的反戏剧性:非巴式的舞台化的集中、过滤,不避偶然,但又与自然主义不同。以小说中爱玛与罗道尔弗于农展会约会一场及与赖昂于教堂约会一场为例。
福楼拜式的介入,场景的处理和彼此的连缀都是为了达到使所描绘的现实易于理解这一目的,对事件的解释是从结合在一起的种种事件中产生出来的,而并非小说家的直接介入。
年幼的人,是很难喜欢《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怀。虽然它具备一切浪漫剧的条件:年轻美丽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负心情人,毁灭的结局。可事实上,却没有期料中的那种伤情。尤其是在大量阅读各种西方小说的青春时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利斯朵夫》,特别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贵族之家》,《前夜》等,从中攫取的多是美丽的委婉的忧伤。青春时代,大都是崇尚感伤主义的。不幸和牺牲罩了幻想的光环,格外照耀着经验和认识都处于空虚的年轻时光。而《包法利夫人》却熄灭了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爱玛的美貌、爱情、忧郁、希望和绝望,甚至于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赞美的描写中,呈现眼前,更不要说别的了。这一切都不够热情和甜蜜,无法满足自恋的情结。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读《包法利夫人》,觉出了它的好,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时清醒,于是便冷静了,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写实的残酷。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题“外省风俗”,包法利医生就是“外省风俗”的最好体现。他比爱玛更早登场,也更晚退场,是为爱玛的剧情演出序幕和尾声。这大约就是左拉所说的,“和谐的展开秩序”,命运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规律渐次进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毕会留下影响。小说的开头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学读书。这是一个老实、呆笨、心底淳厚、少见识但尽职守责的孩子,有多少乡村医生是用这样的坯子做成。他们巡游乡间,会的就那么几手,可却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见怪,因为有上帝召唤做后盾呢!而医生的品格就是见证。像爱玛这样一个乡下地主的女儿,与好名声的包法利医生结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会有更加出奇制胜的机遇了,除非出现神话,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严谨的自然主义向来不制造神话,他们从不企图扭转“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于是他们便也无法扼止爱玛,这一个沉溺于自我幻觉的女人,一厢情愿地制造神话。当然,他们同样无法扼止生活的进程不断地击破她的臆造的神话。
虽然爱玛的梦想被毫无留情的彻底击碎了,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放弃过,她无力反抗,却用她那疯狂的、绝望的狞笑作为对生活的最后一次挑战,她,是可敬的。
爱玛的死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爱玛美好的东西,平庸的社会没能拥有它。
第五篇:欧美文学经典作业
《简爱》与《呼啸山庄》 魏家凤 2010220027 10国贸5
摘要:《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是两姐妹,她们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的,因此她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悲惨的经历,然而她们分别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诠释那个时代,并且用她们自己塑造的角色“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来体现她们的反抗与斗争。所以要理解主人公简爱与希斯克利夫的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也应从那个时代背景里寻找一点痕迹。关键词:简爱 希斯克利夫 性格 追求 对比
一、《简爱》简介
主人公简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舅妈家里她遭遇的是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力的佣人们的为虎作伥,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她屈服,她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勇敢地与她们进行反抗与斗争直到被逐出盖茨黑德。
随后她又进入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在那里她并没有得到解放而过上新的生活,相反,她得到的是更加非人的待遇。学校的施主罗克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但她从同样受辱的海伦那里获得了一种内在力量,变得格外刚强。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不断奋发进取,结果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后来她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在那里她遇见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他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而简爱虽然柔弱矮小,却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谁都敢于说不。简爱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她对罗切斯特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些对罗切斯特的震撼很大,同时也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是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毫不犹豫地离他而去,她的爱情不含杂质,她向往自由,所以尽管圣约翰是她离开桑菲尔德后危难中的救命恩人,品行端正,很有抱负,又拼命追求她,但由于“仅以这样的身份依附他,我常常会感到痛苦,我的肉体将会置于紧紧的枷锁之中„„”“„„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这简直难以忍受”,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最后,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在大火中为拯救发疯的妻子而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又妻亡财毁,她还是选择了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1、简爱的性格特点
1.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关心我自己。越孤单,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
“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
这些都表明了简爱自尊自主、叛逆反抗的性格,无论是在舅妈家,还是在寄宿学校,她所遭受的都不是同龄人所能承受的,可是她做到了,她像一颗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婚,而且结发妻子就在家中,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挽留和恳求,因为她自尊自主,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不愿做他人的附庸,她永远是独立的。
1.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
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后,面对罗切斯特—这个庄园的主人,简爱没有丝毫畏惧,虽然她们身份悬殊,但简爱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如她所说的“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不惧怕外界的阻挠,勇敢地向他表明心声。在简爱心中,爱情是不分贵贱的,是两个人灵魂的交流,是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同时也是自由的,不含任何杂质的。
1.3乐观坚强,奋发进取
简爱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她始终没有放弃生存下去的念头,永远是那么积极向上,她以顽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的磨难,最终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一名家庭教师。虽然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光鲜亮丽的,但至少她可以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
2、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主要阐述了主人公简爱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她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是因为她的童年经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她渴望家人的关爱,渴望亲情的呵护,渴望幸福的生活。她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关联的,贫穷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是不被人们尊重的,她无法摆脱这一社会现实,也无法扭转这样的局面,她只能从精神上寻找尊重和平等。
二、《呼啸山庄》简介
《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悲惨的爱情故事。希斯克利夫是一名吉普赛弃儿,被好心的厄恩肖先生带回了呼啸山庄,与凯瑟琳和辛德雷生
活在一起。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十分粗暴,嫌弃他、厌恶他,而凯瑟琳却和希斯克利夫成为了好朋友,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凯瑟琳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她还是选择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在绝望与悲愤中离开了呼啸山庄。当他小有成就,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后便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之路。凯瑟琳在情感的折磨中伤痕累累,她内心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却又割舍不下上流社会的生活,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在临死前她还远远地望着她们小时候常去的那片长满石楠花的山崖。
1、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特点
希斯克利夫是个极端的人,他爱的全心全意,恨的也彻彻底底。他报复凯瑟琳的方式是极其残忍的,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爱凯瑟琳已经刻骨铭心,就像凯瑟琳所说“他比我更想我自己,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就是我„„
2、希斯克利夫的形象
全文着重刻画了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他是恶势力的压迫者。这主要体现在辛德雷对他的残忍做法,他害怕希斯克利夫争夺他的财产,极力地打压他,把他当佣人使唤。他还是爱情的受害者,他以为凯瑟琳永远是他的皇后,那片石楠花丛和所谓的“城堡”就可以代表一切,然而凯瑟琳无法坚守这份只有贫寒的爱情,她向往的是衣食无忧,被众人瞩目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埃德加,这对希斯克利夫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以致使他成为一个复仇的魔鬼。他与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结婚,以此来报复凯瑟琳,在精神上折磨她,并将这种仇恨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小凯瑟琳,小林顿,还有哈里顿都是他复仇路上的受害者,然而最终当小凯瑟琳与哈里顿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和凯瑟琳,他的内心被再一次触动,他放弃了复仇,成为了人性的回归者。在那片他们曾经的石楠花丛和“城堡”里再次找回了自我。
三、《简爱》与《呼啸山庄》对比
1、关于作者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成长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多难的生活使她早熟,善于洞察世情,独特的经验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源泉。《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也就是夏洛蒂的妹妹却有着与姐姐不一样的性格,她外表沉静,内心刚强,外表如冰,内心似火,意志坚强,宁折不弯。但另一方面,艾米丽有偏于沉郁、孤傲,藏而不露,自自我遏制,这种性格有使得她不善交往,不愿合群。她渴望爱,但又得不到爱,不被理解,遭到冷落。
2、写作背景
夏洛蒂与艾米丽两姐妹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这些生活背景都是作者创作作品的源泉,她们将内心的反抗、不满等等全部赋予了小说中的人物,简爱的不屈不挠,追求
自由平等的性格以及希斯克利夫的扭曲的性格都被当时的环境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在那样的环境中去看希斯克利夫,我们会觉得他的复仇是可以被理解的,他的性格的扭曲是社会发展的扭曲造成的。而简爱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信念和举动,其实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贵族阶级凭借出身和世袭的财产而居于社会阶梯的顶端。虽然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整个英国正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贵族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但贵族们仍借用等级观念的法宝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上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要确立其相应的政治地位,就必须冲破旧有的等级观念,证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3、写作手法
《简爱》这部小说中反复引用了圣经、神话、史诗、古典名著、历史典故、莎士比亚的著作。这些典籍的引用,一方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大大的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厚度,丰富了它内在的意蕴,使其更具经典的价值。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富有激情和诗意,简爱与罗切斯特都用诗的话语来表达各自的心情,显得浪漫而富有魅力。
《呼啸山庄》在结构十分奇巧,不仅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悬念,而且从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互为补充,互为引证。作者本人不参与评论,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这件事,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其次手法也比较独特,尤其是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不论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精细,所用的语言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从而使作品打打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象。
4、总结
总之,这两部关于爱情的小说都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和思考。简爱所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杂质,也不允许他人介入,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启示,只有那样的爱情才可以长长久久;而希斯克利夫对待爱情虽然太过极端,但是我想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爱的那么刻骨铭心的了,这也正说明了背叛爱情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恨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