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门第观与唐传奇的创作
摘要:门第观念在唐朝盛极一时,不但影响了士人、才女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念,还严重干预到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唐朝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在创作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门第观点。
本文将从唐朝的门第风气、传奇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唐传奇中描写出来的门第现象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中,表明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门第观、五姓七望、唐传奇、传奇作家、传奇作品
浅谈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一、门第观与五姓七望
门第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评估而来,即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高、文化水平高的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及影响尤为突出,从而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权。
在我国,门第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朝,社会就极为推崇家中人才济济、声名在外、历史悠久的氏族。时至三国,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士族子弟二十岁时就可以升作秘书郎,并且迁升极快,而寒门子弟到知天命之年才只能做小吏。这种不公平的选士制度不仅加深了把持政权的氏族制度,为望族得以入官提供便利,更使得门第之风大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得以兴盛。当时的朝廷极为重视家谱以及士族出身的人。当时的王谢家族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位居权力巅峰,甚至于在统治地位上超过皇权,也正是因为魏晋朝廷对以其两家为代表的氏族的重视。到唐朝时,门第观则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中原形成了以崔、卢、李、郑、王为代表的五姓七望及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隋唐诗话》上记载唐朝某相云“平生有三恨:是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不得修国史。”由此可以看出唐代门第观念的盛极一时,以及唐朝男子以娶五姓女为荣的婚姻观。同时陈寅恪也在他的《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中进一步阐述唐朝男子的这种婚姻观念,并将其概括为“人生阶段,中岁以前,重情感,即婚姻要配上高门第。”与此同时,身为望族的五姓内部则十分喜欢互通婚姻,并把娶嫁普通姓氏人作为耻辱。
唐朝门第观的兴盛,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自唐高宗时起,政府不断下达政令试图削弱氏族力量。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士族门阀实力才遭到大幅度削弱,科举制度更是使得进士后来居上,成为新兴阶级。用陈寅恪《隋唐之都渊源略论稿》上的话来概括这种形式,则是“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为正宗、薄进士为浮冶者,大抵处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然而,所谓百毒之虫死而不僵,门第观的破灭也没能如统治者所愿般迅速。即使当时的社会形势十分不利,唐朝那些
名门望族的社会影响力也并未削减多少。到唐文宗时期,门第观念依然十分突出。当时的宰相郑覃宁违皇帝好意也要将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而不愿其下嫁当朝太子。以至于文宗十分无语,并质疑起民间的婚姻:“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门阀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它的难以打破。同时,为了减小朝廷政令对自己的影响,五姓七望开始实行榜下择婿的方法,希望借助进士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进士、名门渐成一家,而门第观念的影响也更加严重。
二、传奇作者的门阀经历
门第观的盛行不仅表现为社会底层人民崇尚名门望族的不良风气,还表现为士人进士对五姓七望的固执。唐传奇一般是由男性知识分子创作,而他们的个人经历则大都与门第相关。
从出身门第来看,传奇作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以“陇西三李”为代表的名门子弟;其二则是出身卑微,通过攀附五姓女而步入氏族的作家,如元稹。
“陇西三李”出身望族,生来便富贵加身。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先后出现了飞将军李广、李渊等杰出子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大氏族。虽然随着时间的涤荡,陇西李氏逐渐衰落,但它依然在唐朝时先后出现10位宰相,引得无数百姓艳羡。唐太宗时期,李姓正式成为姓氏之首,位居国姓,并且由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组成的宗族演变成“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南宋郑樵在《李氏源流》上更是记载说后世李姓子弟大多以陇西自居,“言李者称陇西”。由此不难看出陇西李氏声望、影响之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素有“陇西三李”美誉的李公佐、李复言、李朝威三人虽仅是进士出生,官位底下,但依然没有辱没陇西李氏的声誉。他们的传奇作品历经千年,魅力依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那句“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更是将李朝威的《柳毅传》推向文学创作的极致。
但是相比“陇西三李”的生而富贵,出身布衣的普通百姓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往往只有参加科举与同望族结亲两种方法。然而,五姓七望大都喜欢互通婚姻,耻于同他姓之人通婚。武则天时虽颁布禁令严禁五姓通婚,但依旧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政治氛围、社会风气中,如同元稹那般并非望族却娶妻关中四姓的实是凤毛麟角。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身为秘书省校书郎的元稹娶妻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可以说,在门第观盛行的唐朝这是一个绝对能够引起一时轰动的婚姻。姑且不论元稹出身低微,单就其在朝官职来看也绝对是高攀韦家。结合陈寅恪先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概括“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以及崇望族、低进士的传统,元稹此举难免有遵从社会习俗的意味。然而门当户对、攀结名门是华夏传承五千年的诟病,因此元稹娶妻韦丛在人性的角度上实是无可厚非。当然时隔千年的我们,对于元稹的情感选择毫无盖棺定论的资格,而他迎娶韦丛是出于攀附权贵,或是两情相悦亦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他诗文的字里行间看出端倪。“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诗中的元稹同韦夏卿的关系显然是不和谐的,相比于韦夏卿的高头大马、锦衣绣袍,元稹的一骑羸马实是凄凉。然而面对着韦夏卿的低视,难堪、尴尬的元稹却带着他的清高不疾不徐的跟随其后,俨然一副趋炎附势的丑态。
三、唐传奇中的门第现象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而作家本身的经历也将影响文学创作的进行。生活在门第观念蔚然成风的唐朝,作家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自然会与门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唐传奇中的不少名篇都涉及到当时重门第的不良习俗。
《柳毅传》作者为“陇西三李”中的李朝威。书中的柳毅不畏强权、正直勇敢。他路遇荒郊放牧的龙女,帮她千里迢迢送书信到洞庭龙宫,同时约定“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这种明显夹杂爱慕的话语。但当钱塘君欲将龙女下嫁他时,他却愤然而起,坚决拒绝,同时说道:
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
须知与龙女结亲的好处是无可计量的,不说其貌惊为天人,单就龙王的身份地位也是凡人高攀不起的,打个比方便好比是一个黔首黎民同天子结亲一样。但是,柳毅却不假思索的拒绝了。而后,在他的妻子张氏、韩氏先后逝世之后,他娶妻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而这位卢氏的母亲又是同属望族的郑氏。在这里李朝威还说他们二人成亲之时,因“俱为豪族”,所以“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这里金陵人士健仰的不仅是婚礼排场,还有李朝威着墨较多的卢氏的家世。因此也可以说,柳毅第三次婚姻的亲家是唐朝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结亲对象。
《枕中记》中的卢生因精于“六艺”却不得为官而闷闷不乐。在他看来士人活在这世上,应当是建功立名,在朝为官,令家族更加昌盛更加富裕。他的这种想法是唐朝几乎所有书生寒窗苦读的原因和最终目的,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正是这种想法的未曾实现才使得他郁闷不得,并强烈渴盼。因此当他得到吕翁施下道法的枕头时,他以前想过却从未实现的事情便在他的梦中成为事实。在卢生的梦里他高中进士,得以为官,并且不断高升,最终登上宰相一职。而他在建功立名的同时,还迎娶了五姓七望中清河崔氏的女子。这位女子的到来使得卢生“资愈厚”,同时“衣装服驭,日益鲜盛”。至此他在现实中的两个愿望到这里得以实现,卢生终于在朝为官,同时娶妻望族,家庭富裕。但是对于卢生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他的儿子也要同他一样建功立业,并且“姻媾皆天下望族”。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门第与科举对唐朝士人的影响.当然唐传奇对门第观点的刻画并不仅限于此,歌姬假托姓氏,也是唐朝传奇小说重门第的重要表现。
霍小玉原为霍王小女,因其母为婢加之父亲病逝,被兄弟驱逐,由此由昔日贵人之女沦为贱籍。但纵然突逢大变,霍小玉也没有放弃自身的高贵与矜持。她虽为娼妓,却希望得到一个品格情调都与己相称的好郎君,同时她还易姓为郑,希望能够借助望族的姓氏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她心心念念的郎君却轻易将她舍弃。李益不是无情,他可以在小玉死后“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还可以在与表妹完婚后“感情伤物,郁郁不乐”。但他与霍小玉之间的感情却偏偏与当时的封建礼教、门第观念格格不入,同时与他的个人前途水火不容。所以当他的祖母决定撮合自己与表妹卢氏的婚事时,李益只是“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毕竟“卢亦甲族”并且还是唐五姓七望中有名的一家,同时他的表妹可是货真价实的卢姓,可不同于霍小玉,假借豪族之名,实行娼妓之事。李益的行为可以说是唐朝士人婚恋观的反应,当他们的人生中出现“婚”与“宦”的矛盾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将爱情视作仕途上的绊脚石,无情踢开。
另外像《柳参军传》、《李娃传》、《游仙窟》等传奇作品中也或以其为主体或间接隐含门第观点,令我们在阅读之余也能够窥得当时重门阀轻官品的社会风气。
结束语
门第观从形成到兴盛经历时间颇长,同时它对社会、百姓的影响也随着政府的敕令、氏族的地位、官员的选拔而逐渐加深,到了唐朝则直接表现到文学作品中,其中在当时的通俗文体—唐传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传奇中的男性主人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娶望族之女,女主角或是望族之后、或假托望族。唐传奇的作者也对望族之间的通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带有明显的艳羡之意,究其缘由,当在于作家难以超脱他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家族背景,亦即其门阀经历使得其“传奇”带有明显的门第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连文编著.唐传奇-跋扈王朝的飞扬旧事[M].安徽:黄山书社,2010年 [2] 陈虎、傅璇琮主编.爱情与狭义的倾诉—说传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
[3] 关四平.唐代小说意蕴探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三联书店,1954年 [5] 张有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致谢词
时光如梭,转瞬间便到了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而我三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结束。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去书写这三年的收获、失败、欢乐和痛苦,一如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那一指毕业文书与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活。但至少有一点我是清楚记得并了解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校时如此,毕业后也应如此。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承认我未尽到最大的努力,也正因为这种倦怠,我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深知师长的教导是十分重要并于己有益的,因此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我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听取老师的教诲,并最终将论文写完。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师毫无保留的批评和指导,我的这篇论文是无法成型的,而我消极懒散的缺点也将继续保留。因此,对于指导老师,我是十分感激的。他的教诲和鼓励,我一直记忆犹新。我想我会记得这些教导,哪怕踏足社会,再无法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
第二篇:唐传奇教案
唐传奇教案
一、传奇
传奇始自晚唐裴鉶《传奇》(该书已佚,今传多从宋代《太平广记》录出,如《昆仑奴》、《聂隐娘》、《裴航》等均出自《传奇》)此后逐渐成为这一新体小说的通名。然历代所谓“传奇”意义颇不一致:因传奇题材多为戏曲所吸收,故唐以后戏曲多称“传奇”:
宋代,指诸宫调; 元代,指杂剧。
明代,指戏曲中较长者,以别于北杂剧(四折一*子)清·乾隆间,黄文旸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清末以来,特指翻译小说中欧洲的“罗曼斯”(romance)小说(即冒险故事)。
二、唐传奇与六朝小说的异同
六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秩事(志人)小说两类。将它们与唐传奇对比,可以发现:
1、志怪、传奇,虽均有求奇、求怪的审美追求,然一重鬼神,一重人事。传奇摆脱了志怪的限制。
2、秩事、传奇,虽均以传写人事为主,然秩事小说多丛残小语,且以“史”的真实性为特征。(如裴启《语林》因记谢安事不实而受到指责);而传奇,不仅篇幅加长,结构完整,而且“有意为小说”,真正以虚构的笔法来创作,突破了“史”的限制。
宋人容迈《容斋随笔》:“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律诗可称一代之奇。”
明人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词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又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谕以抒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总的来看,传奇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虚构:从纪实到 “尽幻设语”、虚构想象。
2、文采(文词):从简朴到华艳。
3、结构:从“粗陈梗概”到“扩其波澜”,笔记体——故事体
4、叙事风格:从风趣有致到宛转、凄婉欲绝。
5、审美追求:作意好奇、有意为小说。
6、内容、题材:从鬼怪之奇转向人世之奇,传正规(宗)文体不传之奇。
三、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是传奇产生的社会基础,史官文化传统、通俗文学(变文、俗讲、市人小说等)、古文运动和诗歌等则从外部促进了传奇的兴盛。此外,最直接的原因又有两点:
1、文人游宴中述奇事、赋新诗的娱乐活动直接促进了传奇的创作。逞才斗智,无奇不传。李肇《唐国史补》“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
2、唐代举子“行卷”、“温卷”的风气也使一大批文人士子致力于传奇的创作。宋人赵颜彦卫《云麓漫钞》(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226页引)。
四、唐传奇发展分期及各期传奇的特点
1、初期:志怪向传奇的过渡期。尚未脱离“怪”的范围,从现存的几篇传奇来看,篇幅已较完整,描写已超细致,情节也较曲折。
(1)张鷟《游仙窟》在传奇发展史上有独特点的价值:
①骈、散、诗歌、俚语、俗谚并用,写法上不拘一格,颇多独创。②篇幅较长(一万余字),对人物外貌、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的刻画已较细致。篇幅为全部唐传奇之冠。
③内容上全写人事,虽被人斥为格调低下,但就志怪到传奇的过渡而言,其地位不可忽略。
(2)牛肃《纪闻》,牛肃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曾任岳州刺史,《纪闻》一书已佚失,《太平广记》收有该书佚文120则(个别为误收)。
①作者身世及其家人轶事。《牛肃女》(《太平广记》“才妇门”)写其女牛应贞于梦中精熟《左传》,“年十三,凡诵佛经三百余卷,儒书子史又数百卷”“学穷三教,博涉多能。”史传式的写法。开元28年(740)作《魍魉问影赋》,清人编《全唐文》收入,列牛应贞名下。
②人物传记类传奇。《吴保安》吴保安与郭仲翔为好友,郭在一次战争中被俘,吴为救郭,舍妻子,尽家财,贸易十年尚未凑足赎金,后得姚州都督相助才将郭赎出,重返长安。吴后在蜀为官,与妻皆死而无力归葬。郭乃亲至蜀地哭祭,将吴夫妻二人归葬原籍,并守墓三年,最后上书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吴保安之子。
《新唐书》编入《忠义传》。冯梦龙《吴保安弃家赎友》(《古今小说》)③写释道及鬼怪故事。《仪光禅师》、《吐法善》。(3)《灵怪集》,张荐(744—804)字孝举,张鷟之孙。早佚,《广平广记》存有一些佚文。卷68《郭翰》:
书生郭翰早孤独处,牛郎之妻织女降临人间与之欢会。戏曰:“牵郎何在,那敢独行?”对曰:“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无可复知之,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七夕,回天与牛郎相会,返,郭问曰:“相见乐乎?”笑而对曰:“天上那比人间?正以感运当耳。非有他故也,君无相忌!”
2、中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传奇: ①爱情题材的兴盛。《任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柳氏传》。
②历史传奇:郭湜《高力士外传》、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卢肇《李林甫外传》、陈鸿《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
③讽刺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④《广异记》,戴孚,与顾况同年进士,顾为其书序称“原为二十卷,用纸一千幅,盖十余万言。”《太平广记》收278条佚文。以记神仙鬼狐传说为主,集中体现了志怪向传奇演进之迹。其中写狐仙的一类,实为《聊斋》同类故事之滥觞。
3、晚期:与志怪合流
剑侠传奇兴起,剑侠与爱情与哲理的融合、并行,前者如《无双传》、后者如《裴航》,批判锋芒的丧头。
五、唐传奇的审美特征
1、重神似而略体貌的人物描写。李娃:“妖姿资要眇,绝代未有。” 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霍小玉:“姿质浓艳”,“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 任氏:“容色姝丽,妍姿美质。” 都只作粗线条的勾画,但对于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却极细腻。如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全过程也正是莺莺内在情感的变化过程。
云英:“露浥琼英,春融雪彩,胗期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兰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
2、理想化、道德化的审美追求:
多写贞女、节妇、忠臣、义仆、义士。如《任氏传》对任氏的描写,重点久在强调她对郑六的忠诚。
《李娃传》中的李娃,虽为娼女,但最后被封为汧国夫人,强调的也是其节行。“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踰也。”
《柳毅传》中柳毅的见义勇为,威武不屈。
3、实录写真与奇幻夸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张生——元稹 李生——李益 韩翊——韩翃 《沈中纪》、《南柯太守传》、《三梦记》(托名白纪简):梦 李公佐《谢小娥传》;被《新唐书》收入《烈女传》);《长恨歌传》历史与传说结合。
第三篇:观《楚汉传奇》有感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1
刘邦有很多女人,处处留情,而项羽只钟情虞姬一人。刘邦的多情不只体现在男女之情上,在兄弟情义上也是如此。而项羽相对来说就差一些,他身边只有虞姬和那几位兄弟,跟其他人便没有什么亲近的地方。他就是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士兵们敬佩敬仰,却无法靠近。而刘邦却接地气的.多他是鲜活的活在所有士兵心中的,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2
精彩的历史剧《楚汉传奇》是我寒假里最爱看的节目,它不仅演绎出了历史的精彩,而且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许多必不可少的战争古树。《楚汉传奇》就是我的最爱之一。
这部电视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汉王——刘邦。他的`出身只不过是一介布衣,相当于市井流氓,后来他在当地干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他既没有金钱,也没有什么地位,但他手底下,有一群忠诚的兄弟。刘邦善于用人,他对待手下亲如兄弟,朋友有难了,刘邦第一个带头帮忙,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捐出来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所以他结交了许多的朋友。
他和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起灭暴秦、平诸侯,最后终于迎来了和西楚霸王项羽决一雌雄的时刻,他审时度势,避其锋芒,使项羽的大军粮草以绝,又命韩信、周勃等几位大将分别包围住了项羽,不停的攻击,使其项羽的部队溃不成军,被汉军四面包围,最后项羽图为,被逼乌江,这时,刘邦用计,在乌江四周传出了悦耳的楚歌,使楚军士气涣散,土崩瓦解,不攻自破,最后,一代军事奇才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终于靠自己的雄才伟略得到了天下。看到这些,我不仅扼腕而叹,刘邦真乃一世枭雄啊!
看了《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让我深刻感受到干一件大事只有及时的审时度势、看清事态变化,能够知人善用、运筹帷幄才能成功。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3
每天中午都看两集《楚汉传奇》,看得每当有感慨的时候,思维又总是陷入困惑之中。虞姬的父亲被项羽亲兵项狄杀死,虞姬要求项羽为其报杀父之仇,项狄被迫逃到赵国,项羽亲自去赵国追杀项狄。项狄最后自杀于虞姬面前,项羽为项狄亲自砌坟,一把黄土一把黄土抹稀泥,虞姬说:“希望项狄在天之灵安息。”那一刻,真的`觉得人性之虚伪,再美好的祝福,要之何用呢?
项羽两次杀俘虏,第一次是为了提高军威,说是听到项家军擂鼓着不降,则杀!第二次是为了楚军生存大计,则杀了投降的20万俘虏,还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为那些死去的楚国兄弟报仇了!
项羽义正词严地告诉章邯,将军应该战死在沙场,而不是退缩。
刘邦从痞子出生,天生会搞女人,当然还有点小阴谋,小技巧,又带点仁爱之心。顺利打入咸阳,当然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搞秦朝的那些遗留下来的宫女。
而那个后来以残暴闻名于后世的吕后,却在家里用稀泥砌灶台,为了刘家老小,采野菜,甚至还杀了一个逃难讨水喝,又起歹心的士兵。
秦朝被赵高玩弄了,无回天之力。纵观秦始皇、刘邦、项羽又怎么评价呢?
以史为鉴,我们又能从这些历史中鉴定出什么来?
生存、阴谋、阳谋、私心、野心、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民,有多大?国,则有多大。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4
这周我读完了《楚汉传奇》这本书,根据以前读历史书的经验,我觉得这本书肯定非常有意思,果真这里面非常有意思,我这时候觉得,读历史书就像看电影一样,每一个情节都惊心动魄,身临其境,仿佛它就在我面前发生一样。
因为秦国到了胡亥那里,国家**,人心松散,这时秦国就有好多人想要去造反,把秦国灭掉,开始一个新的朝代,让国家恢复生机,可是他们哪知道秦军也是比拟强大的,就拿陈胜来说吧,他原本以为自己人多势众,就可以把章郸的那只黑色军团给打败,可是没想到被章郸打的落花流水,自己后来都被自己的部下暗杀。不过很快项家叔侄就起义了,因为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都很聪明,所以他们屡战屡胜,招募了一个大军团。就这样,他们慢慢的壮大起来。他们辅佐楚怀王继位。楚怀王给项羽派了一个助手,那就是刘邦,他那时候以为刘邦和自己会永远的好下去。还没想到以后他们就会互相残杀。他们合力打败了章郸大军。因为刘邦离咸阳城更近,所以刘邦先进了咸阳城,可是他并没有拿任何的东西,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都是项羽打下来的,他不能拿,可是就当项羽快要到的时候,刘邦手下一个没有脑子的士兵建议刘邦要封锁关口,不让项羽进来,然后说了一大堆理由,也不知道刘邦怎么了,就听了他的话,往关口设了一大堆士兵。项羽就非常生气,先把关口的士兵全打完,又在那里修养了一天,第二天决定去攻打刘邦。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非常懊悔当初听那个士兵的话。但是项羽也不接受谈判,所以刘邦觉得这次自己必死无疑。因为项伯的恳求,所以项羽没有杀刘邦是设置了鸿门宴,可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部下特别希望他只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是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的诚心认错,项羽心软了,没有杀刘邦。这时那个给他提这个建议的谋士就不快乐了,他使得千方百计想干掉刘邦,可都没有成功。后来因为一些矛盾,项羽和刘邦打了起来,刘邦把项羽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最后项羽自刎了。
虽然项羽的.军队非常的厉害,但是他们没有什么谋士。刘邦虽然军队不怎么厉害,现在。但是他身边有很多厉害的人,比方张良,韩信,因为他们的帮助下,刘邦有超过项羽的实力。所以我觉得。项羽固然厉害,但是敌不寡众,他身边只有范增一个谋士,后来还被刘邦他们气死了,所以,现在的项羽就是强弩之末。人多势众的刘邦,身边有很多厉害的人,而正是这些人帮他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段历史告诉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又想起了之前我之前听过的一句话:是即是多。而且我们也需要团结,不然的话就像项羽和刘邦一样,本来是战友,后来就成了敌人。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5
有些戏一看就知道必定将成为一出大戏。比如这部踩着20xx年底的开年大戏《楚汉传奇》。只要摆出2。4亿人民币总投资、80集超长篇幅、众星云集的演员阵容、2600天用于筹备、260天用于拍摄、200天用于后期这些数据,便足以令广大观众为之一振。有这样传奇一般的幕后投入,自然有底气给作品挂上“传奇”的名号。看过前几集后,我们发现这些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都是值得的。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奔着成就“传奇”大戏而去的古装巨制。
想做史诗,先做人物。对于《楚汉传奇》这类聚焦秦末汉初这段历史的所有影视作品而言,最先摆在面前,决定成败的便是塑造刘邦、项羽两位历史争议人物的角度和态度。一旦角度跑偏,即便是在细节上做到极致考究如《王的盛宴》,也会被主流观众所抛弃。已有史诗大戏《三国》拍摄经验的高希希,自然明白稳中求胜的道理。在他的导筒下,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风云人物,都剔除掉了被民间传说或其它娱乐产品所衍生出的臆想元素。尤其是把主角戏广泛地安排进群戏中,利用这些名人与他们的兄弟、下属、宿敌的大量对手戏来塑造角色,令本片中的这些楚汉人物,各个有血有肉有心有灵起来。
看了《楚汉传奇》的开头,我们就已经感到了传奇大戏的沉重感。因为80集的长度,且并非娱乐化的`糊弄事儿,决定了刘邦、项羽,以及他们手下的几个知名度较高的人物,如樊哙、萧何、夏侯婴、龙且等人都得在年龄、性格、心态、思想等方面演出超长的跨度来。尤其是刘邦这边。一群汉子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初,都已经在自己固有的生活圈里混了将近半辈子了。各种习惯、性格早已养成。剧集一开始就非常耐心地描绘了刘邦团队这些兄弟们的众生相,且比其它过往影视作品都要细都要全面。刘邦手下这几个人,每一个都能够被照顾到,在剧集开篇几集里便被区分刻画,将为后期他们经历时代骤变时的坚守和分歧,埋下过硬的伏笔。
项羽的塑造,《楚汉传奇》也比过往影视作品多用心了一些。它并没有把项羽的天生资本神化,没有让其一出场就是一个无敌霸王。没有像其它娱乐产品那样,一上来总会设计一些举鼎啊、狩猎啊、驯马啊之类的戏来故意凸显项羽超出人类生理极限的天赋。在这里,他没有可以砍杀一切的神兵利刃,没有夸张到虚假的神力。至少在《楚汉传奇》的前几集里,项羽的霸王本色,是被压着来写的,是一种青年的热血,和一种将领的武勇。这种不偏向神化印象的塑造方式,有利于在后期将项羽还原为人。将历史人物适当还原,脱离传说中的夸张和神化的形象,也许会让某些想象力丰富的观众略感失落,但是作为一部传奇大戏,这却是必须要担起的责任。古装戏,不能再那么浮夸浅薄了。
80集的篇幅,保证了《楚汉传奇》可以丰富很多细节。高希希不需要像《建党伟业》那样着急赶着把那些历史节点堆砌而出。他可以在几个历史节点之间加入更多的细节描写。把这些历史事件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影响都交待出来。让观众不仅看到这些历史上的事件,还能够了解改事件的起因,从而更深地理解事件参与者们当时所持有的心态,以及看到该事件对历史人物个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影响。如此一来,电视剧便比历史资料有了大大的连续性和可看性。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思路,让历史人物接住了现代的地气儿。从开头的几集来看,刘邦和项羽,还仅仅是具备帝王资质的普通人而已。这是一个“传奇”最好的开始。观众将随着这两位主人公,一同经历接下来的风云变幻、传奇再诞。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6
刘邦最开始是为了保命,不得不反抗,都是一步一步被逼出来的,就算是到最后,也是因为他知道项羽总有一天不会放过他,所以才自己主动进攻的。他的目标是不断变化,并不断扩大的。而项羽,从最开始他的`目标就是为了复楚,从没有要统一天下的目标。当实现了他的目标后,便以为一切就结束了。甚至后来刘邦提出一分为二各不相干的条件时,他也没有任何的疑心,所以才有了最终的失败。项羽太单纯,想的太简单,他不知道,有些事一旦做了,便没有了回头路,只能一条路走到底。在这一点上刘邦一直都很明确,所以他的目标很坚定,就是要一统天下,否则战争便永远没有尽头。
刘邦和项羽是不同的人,项羽原则性强,是那种刚正不阿的人,而刘邦有的时候却特别的小人;刘邦很注重民心,而项羽却只考虑自己;项羽单纯简单,刘邦老奸巨猾……谁好谁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7
当古装大片在电影市场赔得很严重,电视剧市场的古装大片却仍在不断刷新记录。2.4亿投资的跨年大戏《楚汉传奇》不仅令电视剧行业不敢望其项背,放在国产电影里也将是朵巨额奇葩,不仅轻松超越了《一九四二》和《十二生肖》的投入,甚至还是《王的盛宴》和《血滴子》投资之和,如果这笔钱给徐峥,那将会是八部《泰?》。
电视剧市场奢侈风潮起于两年前四大名著翻拍热潮。张纪中的《西游记》历时五年猛砸1.32亿,李少红的《红楼梦》从几千万预算一路狂飙过亿,新《水浒传》也不甘“小气”耗过了亿元大关,高希希的《三国》更是创下了1.55亿的记录,算是电视剧奢靡浪潮的'始作俑者。《三国》单集280万的天价亦刷新了历史,《楚汉传奇》虽未公布售价,但从高希希高调宣布收回成本的架势看,每集300万回账不在话下。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8
在那个叱咤风云的秦末乱世,群雄峰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首先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并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十分的带劲,于是群雄响应,浩浩荡荡的反秦斗争开始了。
秦灭六国时,楚怀王最冤,楚国灭亡时,大将军项燕说出了那句预言(也是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其他地方鲜有与之匹敌的。这个时候,项梁看到了光复楚国的时机,于是项梁遂起兵造反,侄子项羽也跟着项梁造反了,项羽力能抗鼎,一生自负天下无敌,天下莫敢于之争,他曾对着秦始皇的车队曾经说过:彼可取而代之,听!这是多么牛逼的志向啊!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可以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天子,这恐怕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不久,项梁轻敌战死,项羽成为军中主帅,掌握了军中大全,他痛恨秦人,新仇旧恨加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跃跃欲试的`“暴发户”,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巨鹿之战中,他命令军中将士只得带三日口粮,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楚军士兵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不如进攻而死,至少死的悲壮,于是乎,向死而生的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爆发了战斗力,所向披靡,横扫战场,秦军大败,秦将章邯等人见秦朝大势已去,遂顺应天意,投降了楚军;项羽赢得不那么愉快,没有在战争中斩杀所以秦军,而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现在又要管他们二十万秦军的饭,于是决定将二十万秦军活埋坑杀;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敌人已经投降了,你还去杀他,这显然是不义的,以后谁还敢投降你,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个死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项羽逐渐失去人心;鸿门宴上,项羽念及旧情,未杀刘邦,放虎归山,史书曾多次描写这一情结,都言:项羽刚愎自用,不纳范增忠言;是啊!当时霸王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巨鹿之战名震天下,天下谁人可与我匹敌?噫吁嚱!我雄武兮大楚强,由于痛恨秦朝,他反对郡县制,仍然选择淘汰的分封制;他讨厌嬴政创立的皇帝称号,自称为西楚霸王,他厌恶秦地,退出关中,选择以彭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建立西楚政权,他的心里只有大楚!当是时,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司马迁写他进入本纪可谓名副其实。
分封制之所以被后世历代君主禁用,就是因为分封的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分封一年以后,巴蜀一带的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大胆起用无名小卒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俯视中原,这些霸王都知道,韩信在他眼里算什么东西!霸王快意恩仇,恩仇必报,他从不喜欢用偷袭的方法去攻打敌军,他喜欢用正面强攻的方法,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击败敌人获取胜利,赢得坦坦荡荡,老子心里舒服。
楚汉战争最后一年,霸王意气用尽,最终兵败生死;作为一个通读史书的人来说,我十分佩服项羽,哪怕他最后失去天下,反观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天下,但我感觉他就是小人一个,精通厚黑之术,脸皮十分之厚,项羽是英雄豪杰,旷古绝世;我虽然鄙夷刘邦,但仍然承认他的功绩,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9
看了50多集了,先给个4星吧,怕看完没那么多星给了。阵容强大,多为实力派。主要是奔着演员来了,但结果不是演技不行,感觉不是那么过瘾,分集太多不紧凑,这些明星拿到哪个剧里都能独当一面淋淋尽致。但在这戏了发挥的空间不立体。感觉里面有磨洋工拉大锯之嫌(这是我看长的电视剧最讨厌之处),有些浪费了这些实力哥哥。比起《康熙王朝》各个方面都有差距,里面有很多的不和情理之处与一些情节着实不好脑补!导演也就这个格局了;可能腕多了,顾此失彼有点hold不住。跟他的《三国》如出一辙,说不出有多好之处,但肯定不是差。如剧集上能压缩30集我想会更精彩、更勾魂。但我不知道减少剧集对导演意味着什么,但我能感受到80集对观众意味着着什么!那是相当的挑战,看着这剧不错的'人肯定很多,但能从头看完的并且不快进的我想不多吧!!!高导的电视产量真高,但要抓下质量~~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10
用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把80节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看完,对楚汉历史有了些了解,对一些历史人物,有了充分的认识。
胸怀大志、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项羽浑身本领,但宁为义死,不为利活,做事中规中矩,有勇无谋,推翻了暴秦,得到了天下却又分于诸侯,最后被韩信逼得走投无路,自刎于乌江边上,年逾四十,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英雄悲歌。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40多岁还游手好闲,不谙劳作,其父骂其无赖的刘邦,却巧取胜利成果,建立大汉王朝。
自以为是的韩信,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但终遭汉高祖刘邦疑忌,后被贬为淮阴侯,最后以谋反罪被处死。既是功高盖主的下场,兔死狗烹的定则,自己却也不是没有问题。
刘邦的'胜利,与韩信的军事才能密切相关,他入汉中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奇袭彭城,背水一战,十面埋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让后人羡慕而又崇拜。刘邦的胜利,同样是谋士的杰作。特别是依了张良、陈平之计,离间亚夫,合围项羽,让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最终自刎。
吕后是个人物,她开始特别贤惠,帮扶刘邦,是刘的贤内助。薄姬是典型的女中张良,智者的化身,她无欲却得宠,富贵终身。戚姬想得到,却失去了一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韩信的恩人,同时害了韩信一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所谓的第一功臣,他与樊哙、周勃、曹参、卢绾、夏候婴等一样,都是为刘而生,刘因他们得了天下,他们也因刘才有了前途。凡事都是缘,一切都是命。后来的隋唐英雄,梁山好汉,都是一个道理。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历史在延续,每段历史皆如歌,恩爱情仇是音符。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11
随着《楚汉传奇》这部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或者这种热情根本从来没有冷却过。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篇文章,说现在热播的《楚汉传奇》电视剧中存在很多文史错误,批评编剧没有历史常识,比如某官职或某称谓在秦末已经不存在,或者是后世才出现的,某成语以及《三字经》是后世朝代出现的等等。批评之声非常苛刻,除非这是故意炒作。
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排除某些观众就是抱着“补课”,补历史常识的意图来观看的。而编剧一旦不尊重史实,则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然而,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强调影视剧对历史常识的遵守,另一方面,观众不应该过度的苛责,因为这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确凿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即使是历史教科书,也有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史实有史实的承当载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必须遵守起码的常识。但是艺术作品也需要一定的高度,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体现,或博得观众一乐,或激励一代人奋斗,或教会人如何生活。艺术应该有概括性,反映某个主旨,为了确切的反映这个主旨,可以不太拘泥于某些冷僻的常识,只要尊重明显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即可。
比如楚汉传奇这部剧,《三字经》确实晚于秦朝,焚书坑儒的场景或许真不是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那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儒生当时读什么书,秦始皇是如何焚书如何坑杀那些儒生的,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文化经典之作,被始皇帝焚烧,当时确实有儒生被坑杀。
当然,我很佩服这些能够发现那些错误的`观众,他们的历史常识可见一斑。为了造福其他观众,或者警示那些“不懂历史”的编剧,这些热心的观众或学者出于常识对该剧提出了批评。然而历史剧毕竟也是影视剧,是艺术作品,而非学术著作,难道一定要严格遵守历史常识而不得变通吗?
这部剧我也在追着看,不仅因为它是“最贵”的电视剧,而且我觉得该剧对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作为普通观众,我可以从该剧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中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于我而言,这就是该剧的价值所在,是娱乐带来的额外收获。我从来不会把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作品混为一谈,尽管两种通过常识的桥梁作用而有某些联系,但界限也是分明的。
观《楚汉传奇》有感 篇12
在这个漫长而又愉快的寒假里,是书籍陪伴我度过的,在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似一座航标,它能引导我们寻找求知的方向。书籍如一滴滴海水,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书籍如一把把蔬菜,给我们补上知识的营养。书籍如一指路明灯,让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楚汉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项羽、虞姬、刘邦、吕后等人物之间缠绵悱恻的传奇故事。书中的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常以“龙种”自诩,与县里小吏萧何等混的极熟。当年秦始皇猝死,奸臣赵高弄权,篡改诏书,胡亥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英雄豪杰、蜂起八荒,纷纷下海,群相逐鹿中原。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最终刘邦得胜,在延续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统治天下达400余年的大汉帝国,史称“汉高祖”。
历史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见自己做得对不对。残暴胡亥身上,我懂得了随意施暴不会有好下场;从项羽应性格过于刚烈而失败的事情,我懂得了要随时控制自己不能过于冲动。我懂得了……
第四篇:观《自然传奇》有感
大自然,自然有它传奇的色彩。
今天,我看了《自然传奇》,了解到:白犀牛在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我还了解到: 白犀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兽在求偶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作为情歌。雌兽每3年生产一次,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叫声很尖,较为耐寒,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哺乳期大约为一年,寿命为20—25年。
但由于那些那些贪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而残害这么多的白犀牛!由开始的七万多头,下降成两万多头,真的是有些骇人听闻了。由于过去人们的大量捕杀,白犀牛的繁殖就成了一大难题。因为钱,因为利,狩猎者生存的方式就是这样残杀稀有的生灵吗?就是这样毁坏大自然的和谐吗?就是这样剥夺动物们生存的权利吗?好自私好卑劣的狩猎者!不想其后果一昧地去杀害,捕捉,为的是生存吗?这也太离谱了呵,用生命换没有生命的钱,用生命换没有生命的利。
白犀牛是一种即将灭绝的动物,需要的是保护和爱惜。面对白犀牛,这可爱既笨拙大身躯,联想一下它们的未来.....
第五篇:论唐传奇中阻碍爱情发展的门第观念
论唐代传奇中阻碍爱情发展的门第观念
摘要:唐代是一个讲究出身、郡望、注重门第的朝代,这在传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本文结合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婚姻关系、家法门风四个因素来全面阐释唐代的门第观念。关键词:唐传奇、阻碍、门第观念
唐代是一个讲究出身、郡望、注重门第的朝代,这在传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们的婚姻往往是要讲究门当户对,即使这往往也失去了爱情,美好的爱情总是会受到阻碍,但归根究底阻碍美好爱情的无一不是世俗的眼光、封建的礼教及森严的门第制度。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矛盾冲突大多数发生在男女双方本身。但唐代社会的门第观念,以及知识分子在仕途前程上的实际考虑,常常成为酿成爱情悲剧的之间原因。可以说,门第是研究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我们都知道唐代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甚至因受胡文化影响,而有了自由开放和平等重人的思想,可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唐代传奇小说作者为何在作品中仍旧会在作品中强调男女主人公因家庭反对最终不能走到一起。
在结合唐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对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得出:唐代的门第观念主要由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婚姻关系、家法门风等四种因素影响下而形成。下面将对此进行分别阐述。
一、社会地位
当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地位,乃是包括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权势、官爵是门第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会要》卷八三《嫁娶》篇云:“氏族之盛,实繁于冠冕。”这条资料说明:政治地位对门第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唐太宗也曾在派遣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编写《氏族志》时就明确指出:“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也就是说在太宗时期就以官爵尤其是当时的官爵来决定门户的高低、姓氏的等第。
入唐以后,一些传统高门,如崔、卢、李、郑、王等大姓“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但是在当时仍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初确立这些高门大姓时,都是根据他们官爵的高低来决定的。久而久之,这些大姓失去显赫的权势和官爵,却仍然以门第自许。没有政治地位,空有大姓头衔,是难以长久兴盛的,即使有高门大户之名,也是有名无实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官爵并不是指一世一代的,太宗虽派人修《氏族志》希望“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他的主观愿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并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在一般人看来,一世一代的官职虽然显赫,却也只能算作“新贵”“暴贵”,并不能说明门第之高,即使官方认可,民间却没有完全接受。
唐代传奇小说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作者会不厌其烦的介绍作品中主人公祖先的显赫的社会地位。如《游仙窟》中,作者自称:“下官望属南阳,住居西鄂。在汉则七叶貂蝉,居韩则五重卿相。鸣钟食鼎,积代衣缨;长戟高门,因巡礼乐。„„青州刺史博望侯之孙,广武将军巨鹿侯之子。” 明白了唐
代门第重视数世官爵这一点,此类现象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唐代时门第与财富是不能划等号的,哪怕你高门清寒、庶族富有,各自的社会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唐代的门第观基本上不会重视财富因素,例如《霍小玉传》中李益“家素贫,事须求货”,但依然因为其陇西李姓而被当时人称作“门族清华”,而霍小玉虽为霍王之女,但因为是庶女,所以在霍王死后便被赶出了家门。甚至有些人即使“资产万计”,但就因为不是士族出身,而受排挤、讥笑。所以在唐代,门第与经济财富之间是有着严格的界限的。
二、文化传统
门第观念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相当重视文化的积淀。没有文化传统,即使有很高的官爵,也不能被视作高门大户。魏晋的山东氏族地主以门阀相标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上承继家学渊源。“魏晋山东士族起家玉东汉末年的经学世家,子孙继承父祖学业,历官清显,往往以清显贵。”唐代对文化传统虽不像六朝时那么严格,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构成门第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唐代人重“清”,传奇小说中更是出现不少诸如清途、清贯、清显、清要、清名、清貴、清望之类的字眼。“清”,主要便是指地位高贵,受人尊崇。在门第观念上,唐人也十分看重这个“清”字,哪怕是“清贫”。
清名、清族、清美等词语都是对高门大姓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赞赏。祖辈没有文化积淀、家学渊源的“新贵”是不能列入高门大户之列,武将更是受到士流的轻视排斥。就如进士出身的张九龄就很看不起武将牛仙客。在士族面前,武将、武士也存在自卑心里,有些武将会因“慕士流之德”而想把女儿嫁给清贫的文士,却会受到女婿的轻视。旧族徐善不愿与军人联姻,为了捍卫门第,竟然到了“临以白刃,亦不惧”的地步,可见在他的骨子里,门第观念是何等的深,对武士的轻视到了何等的地步。
在唐代还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士族之家不愿与皇室联姻。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李唐皇室的传统文化,李唐皇室源于突厥,而非汉族。正因为出自胡夷,所以在家族文化上,即使李唐贵为皇室也无法与以往的汉族高门大户相提并论。
所以文化传统之于门第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婚姻关系
门第观念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上面。整个唐代门第最高的是“五大姓”——崔、卢、李、郑、王。由于有其优美之门风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成为世人企羡攀附的对象。攀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与之联姻,唐人以娶五姓女为最大的荣耀。唐高宗时薛元超已经做到宰相位置上了,还有“三恨”:一不是进士出身;二没有娶到五姓女;三“不得修国史”(见《唐语林》)。高宗的弄臣李义府曾经为其子求婚于五大姓不得,觉得好没面子,于是上奏要求往后这些名门不得自我消化,搞内部联姻。与山东旧族通婚,这是唐人的一种人生目标,一种梦想。
但是五大姓之女择婿还是以门第为首要条件,年纪和官职倒在其次。有位博陵崔氏女年轻又有才学,嫁给了一个老年校书郎卢某,婚后郁郁不乐,写诗抱怨:“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
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述怀》)“卢郎年少时”,为何不早早找个女人?却非要等门第相当的好女呢!卢姓也是五大姓之一,岂能随便婚娶?
唐人婚姻就是那么奇怪,有些高门望族之女宁可老大不嫁,或者嫁得不好,也不愿和五姓以外的异姓为婚。五大姓人数毕竟有限,往往要等上好几年才能等到同样流着“蓝血”的人,所以“五大姓女”几乎都是怨女。怨女一旦嫁出去,就变成了“索女”,难免野蛮。
社会上那么多好男又都等着“五姓女”屈尊下嫁,这么一耽搁,下面门第既低又资财的贫家女就更难嫁了。“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言嫁不须臾。绿窗娼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值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娼家女难嫁,嫁晚孝其姑。”在这首《议婚》诗里,白居易愤愤不平的是,没有妇德的富家女易嫁却不嫁,搅乱了婚姻市场秩序,导致朴素美貌的贫家女等白了头。
《霍小玉传》指出:“(李益)未至家日,太夫人已与商量表妹卢氏,言约已定。太夫人素严毅,生生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便有近期。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李益家本也是望族,却是清贫,与另一卢姓高门联姻,也算卢姓屈就,但要李姓用百万之资去其女儿,却也不免有“卖婚”之嫌。
高门大户联姻屡见不鲜,但这样“卖婚”的后果便会使得高门大户家境更加殷实,即便是清贫的氏族嫁出一女便可以转贫为富。以至到了最后便成为“婚姻”求财的现象。
四、家法门风
所谓家法门风,是指某一家族世代相传、符合儒家理法的准则、风习。唐代时,人们对门风齐整的家族给予充分的肯定。小说作者津津乐道于崔、柳、卢等高门大姓的门风,并且对此表示充分肯定,甚至是不容破坏。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象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不一致的。可见在作者的想法里根深蒂固的便是那家法门风不容破坏。
其实所谓的家法门风,就是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家族整体乃至家庭成员身上的具体体现,家族成员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就会被视作“非名教中人”、“王化外物”,看作门风不正。
我们之前也提到,唐代士族之家不愿与李唐皇室联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高门看不起皇室的传统文化,而另一个原因就是皇室的门风不正,不少公主不修妇礼,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唐朝公主娇纵豪奢的有,专横跋扈的有,残暴恶毒的也有,而不修妇礼的更是多不胜数,这在历朝历代中都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也因此这样一个门风不正的李唐皇室,是没有士族高门愿意与之结为姻亲。
对门风齐整的家族予以肯定,对门风不正甚至败坏的家族是予以鄙视,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扼杀了多少对有情人。所以家法门风也是门第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唐朝是一个门第观念甚重的朝代,即使他再繁荣昌盛,仍旧有着不可僭越的尺度,此尺度便是由社会、文化、婚姻、家法门风所构成的门第观念,它便是挡在美好爱情前的一道墙,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