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生活、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他们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独特的感受,将使他们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人生是如此的五光十色。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 „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健全个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尽管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忽视了学生独特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个性存在和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潜意思中仍然希望学生的阅读理解符合常规、符合成人所谓的标准。这样的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新理念相去甚远,又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呢?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高品位地、个性化地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使新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教师应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埋单”。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创新精神;感知效能
信息技术课是素质教育中最先进最有诱惑力的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结合学生的个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是每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审视的课题。个性化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独立地发现、解决新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中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一直积极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此,结合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因为兴奋和好奇,开始时往往有兴趣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难度加大,需要大量的记忆和重复的练习,同时也发现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信息技术又有一定距离,这样有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所以,“有教无类”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则。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
这一现象亟须得到教师的充分认识,如果长期按照固定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脱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是需要教师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各个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是操作较慢的女学生,选择将学生分组教学,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领着操作能力弱的学生,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带领三个学生,四人一小组,然后每小组之间进行操作比赛。组员之间互帮互学,小组与小组互相竞争,能力强的学生自然想力争上游,能力弱的学生也不甘下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可以形成默契的团队关系,还能够让所有学生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系统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PowerPoint,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PowerPoint方法。
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有趣的课程,在这个课堂中没有人会限制你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潜力,而且决定学习成败是取决于对信息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个性”被逐步建立起来,课堂也会随之活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纯粹地用演示操作法来授课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的。
例如,在Phototshop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海报,内容和版式均由学生自己决定,我发现有些学生能灵活地将一些图片插入到海报当中,做到图文并茂,更有一部分学生勇于探索各个菜单中命令的使用,给文字加上一些漂亮的边框,做出来的作品让人感觉到创意独特,简直不亚于专业级的报刊。这些知识我并未在课堂讲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看到学生有浓厚创新意识的作品,相信老师和学生都是同样自豪和快乐。
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感知效能
现在高中课程大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教师仅靠粉笔、黑板及纸质书籍为主的教学手段不再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求知欲。电脑和网络介入的教学模式,日渐成为高中课程信息化改革的主流方向。丰富多元的信息化教学更加凸显了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以往教学手段带来的种种局限,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学习中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和课程资源,在与教师同步学习交流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敢于异想天开,追求与众不同,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创新。
四、及时考查,学做合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快速了解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作业完成后,可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对于学生的考查不仅要在理论概念进行考查,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总而言之,要全面考查学生的整体水平,只有掌握学生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信息技术。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创设环境、寻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作用,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肯定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和.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外教学研究,2007(08).[2]沙凤林.整合课教学设计中新课改理念的实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5).[3]姜晓丽.新课改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1).[4]蔡永鸿.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09).(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中学)
??S编辑 王团兰
第三篇: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口算、笔算、估算等等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通过微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1书写要规范。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平常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正是因为书写格式不规范导致错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提高正确率。
2.2 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认真核对,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先审题,弄清算理,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认真书写计算。最后,就是要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规范。计算完,要认真检查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数字、符号有无写错等。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换个思路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往往有个思维定势,如果运用的正常解题思路有时很难发现问题。
(3)重视学生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借思维和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实践证明,口算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作用。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它对学生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4)重视计算的技巧性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做题的一些技巧。如:简便运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5)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想出对策。(6)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对一些学困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更要及时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以上是本阶段我们针对学生计算方面的问题谈到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当然这些还比较肤浅,下阶段还要不断加深,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大胆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比较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效果、成果。
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比较明显的效果: 1.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计算天天练,数学课前2分钟进行口算,每天晚上进行3-5分钟的计算练习。计算小竞赛极大的激发出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对计算题的解法进行钻研探索,相互合作讨论,并能及时请教,并能仔细观察,把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拿到班级中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时候,进行完4组计算小竞赛后,许多学生还要求老师再增加几组。
2.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逐步增强。通过实践,各班学生的计算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小竞赛活动中,取得满分的同学人数越来越多。
三、存在的问题:
1、开始阶段,学生有不诚实现象。出现了错多报少,有错不报的情况。经过批评、教育后基本消失。后面,我还采取同桌互帮互查的方法,杜绝此类现象。
2、学生中的反复现象比较突出。
①.知识上的错误,同一学生反复出现。我们班有个陈同学,在计算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时,开始用加法计算。我发现,把她叫到身边,给她举例画图。她理解了,但是,过几天,又出现同样的问题。一叫来改正,她很快意识到错误。后来,测验时,又出现类似的错误。②.我们班李同学和柏同学,书写潦草,杂乱。批评,帮助,观摩别人的卷面学习后,书写有进步,但过一两天,又乱了,又再说,又改。特别是家庭作业,和家长谈过很多次,希望家长监督。可效果也不大。
3、个别学生和别人差距偏大。我们班,有个许同学。学习明显比别人学的慢。开始学1-10,还可以数手指头,慢慢跟着。学到20以后,明显很吃力。到目前为止,从1不能轻松。准确地数到100。我也想了很多办法。让他数花生,理解数量与数的对应关系。用计数器帮她理解数位。用计数器来理解加法竖式。考试时给她一人读题,看着她完成试卷„„。和家长沟通,交流。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练习。可是,收效甚微。我还在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巩固、提高。
4、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活动都没有合适的时间进行。我们进行计算训练经常在自习课或者放学后的30分钟。一方面,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家长校门口等待,学生着急回家。效果大打折扣。
四、后续计划
继续坚持计算练习。增加计算练习的形式,提高趣味性。从而更加提高学生参加的兴趣。逐渐增加计算的数量。可以在其他年级进行尝试 试用。
一年级只是小学阶段的开始,加减法是计算的基础。我们的微课题从一年级开始,帮助学生打好计算的基础。而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今天的微课题只是开启了数学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大门。以后还会有发现更多的提高学生准确率的好点子,好方法。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黄剑锋
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教学大亮点,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旨在扭转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着眼点,以便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概念。那么在初中化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呢?
一、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根本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它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化学教学中所注重的“双基”并不等于科学素养,这只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的“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思维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如元素、化合物、PH等,否则就无法阅读和理解新闻媒体的科学报道,也无法参加有关科技决策的讨论;
2、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只有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才能分辨科学与伪科学;
3、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其局限性,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等。
二、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科本位”,树立学科兼容观的理念
自然界是一体的、开放的、交错的、兼容的大系统,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而划分的学科并不能割裂事物间固有的相互联系与交叉。但传统的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后续教育和能力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打破学科自身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局限,树立学科兼容观。一是要加强学科知识的交叉意识,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习化学,以更加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二是重视学科间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把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移植或嫁接到学习化学中来。三是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方面即要是“专才”,又需是“通才”,在融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知晓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打破学科教学封闭的旧局面,实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的教育新局面、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新课标理念。
三、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慢: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状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其次教学过程中,既要把基本教学内容在一定时间内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采取分层指导、分类要求的方法异步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相应的参与、发展和成功。这其中包括:目标设计分档次,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所有的学生都江堰市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快发展。
四、在教学中结论教学和过程教学并重
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同时更要使学生“知所以然”,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始点,学生获取知识则是终点,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不可避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新课标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2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奠定基础;二是要选择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性,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展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概念和规律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以便于抽象、概括和归纳,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体现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四是及时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进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教学中知识积累与科学探究并重
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学工作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正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而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因为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仅靠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把科学探究引进课堂,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实际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以及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二是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其探究意识。三是把课题探究的评价重点放在探究过程上,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获得探究的经验与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六、在教学中善于赏识激励,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进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 3 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究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但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学生如果只有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下,实施现代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积极探究,努力实践,发现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思想、新规律、新模式,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附:作者简介:黄剑锋
百色市那坡县德隆初级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1990年任初中化学教学至今
手机:***
韦老师: 你好!
望韦老师审阅并给予修改并能通过录用,若有何要求请电告之!
第五篇:教案:理念: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
理念: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
(节选自高谦民、黄正平主编《小学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为精神关怀者的班主任,其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胜任这种特殊的专业性劳动,就需要逐渐地走向专业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应然取向(略)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职业将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则成为衡量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班主任制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成熟制度,班主任在中小学的特殊作用是难以替代的,班主任工作应当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
1.从地位作用看班主任的专业性 2.从工作职责看班主任的专业性 3.从任职条件看班主任的专业性
(二)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诉求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劳动。班主任是专业工作者,这种认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活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的增多,增加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对班主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不少班主任经验缺少,威信不高,责任心不强,给班集体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班主任专业性是现实的迫切诉求。
1.班主任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班主任工作是以完整的人作为工作对象的,因此,班主任就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班主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当向现代社会领域全方位开掘。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班主任所受专业训练严重不足,加之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中没有能够表现出必要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专业技艺,班主任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少数班主任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工作方式的粗暴,角色认知的错位,在教育工作中制造了一系列的“反教育”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伤害,给班主任工作信誉蒙上了阴影,使班主任工作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境地。因此,班主任被看做是人人能为的,不具有专门学问的工作,这种观念必须彻底打破。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必须具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系统知识,实现专业发展。
2.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
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源于一般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又应高于一般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和扩展。班主任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班主任不仅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为此,现代班主任应当成为具有专门的职业理论、专门的职业道德、专门的职业技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相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更微观,同时也是更深入的领域,班主任岗位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题中之义,是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3.班主任专业化是改进班主任工作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广大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做了大量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的“三不”现象。“不愿做”是态度问题,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难管理,班主任工作很辛苦,风险大,吃力不讨好,弄不好两头受气,自寻烦恼、不值得。“不会做”是能力问题,一些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能够胜任,但缺乏当班主任的能力,不会管理班级、组织活动,不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虽然工作也很辛苦,但效果不佳,自己也常常感到很苦恼,领导和学生家长也不满意;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上好课的教师,却当不好班主任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出成效,其原因就是不会做班主任,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不宜做”是自身素养问题,这些教师虽然有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水平,但由于自身素质不理想,与班主任的要求有差距,让这些教师当班主任心里不踏实,因为,他们当班主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而是出于其他考虑,极少数甚至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如果让这些人当了班主任就会使学校被动、学生受害。这些人虽然有本事,但是靠不住。一个科任教师不合格,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会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班主任应当是一种专业性的岗位。班主任专业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必须通过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来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改变班主任队伍的这种现状。
4.班主任专业化是提高班主任地位的关键所在
班主任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提高,尽管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家庭的信赖有关,但是,仅靠改善待遇和提高声誉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使自己从经验型的班主任向研究型的班主任发展,使自己的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的职业形象,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教育科研意识,要彻底改变专家学者搞科研,班主任搞实践的传统观念。班集体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和班主任人格力量的支撑,而且更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能力。学生要成为合格的人才,班集体要由“松散群体”朝着“成熟班集体”发展,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主任“教育主体”与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以及“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班集体发展水平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三)班主任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专业化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班主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性工作,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能够上好课的教师,却当不好班主任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具体的要求。
1.专业化的含义 ......
2.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基本上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相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获得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教育理念,修炼崇高的职业道德,并经过教师职业培训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资格,确保专业地位的过程。班主任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具有共同性,因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然而,班主任的专业角色与教师的专业角色是有所不同的,他们除了和任课教师一样要完成好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履行班主任的职责......
由此可见,班主任专业化就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以专业的观念和要求对班主任进行选择、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在职业道德上,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专业精神发展,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在劳动形态上,从“经验型”向“创造型”发展。
(四)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策略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岗位,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的,但是班主任专业化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加强新时期小学班主1 梁杰.班主任,在负重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5-9-22. 任工作,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和班主任的专业特性,探索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1.做好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养 ......
班主任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理论的培训以及职后的工作实践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完成的,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班主任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监控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效能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形成和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特征体系,而这一切的大量工作还在于班主任的职后培训。因此,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2.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在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强以下几项制度建设:一要建立班主任职责制度。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是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按照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的要求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班主任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履行职责的过程。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二要建立班主任资格制度。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是班主任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资格认证也是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认可,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是班主任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逐步试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改变过去“班主任工作只是副业,兼一兼、代一代就行”的传统观念2。三要建立班主任薪酬制度。获得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任何一个专业成熟度很高的职业都有相当高的经济回报作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地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准、建立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从而提高这一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因此,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激励班主任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职业自我实现的一种激励制度,体现着国家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体现着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班主任的主体价值和人格尊严。
3.激发专业情意,促进自主发展
班主任专业地位的确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尽管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家庭的信赖有关,但是,仅靠改善待遇和提高声誉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使自己从经验型的班主任向研究型的班主任发展,使自己的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的职业形象,提高其社会地位,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教育科研意识,要彻底改变专家学者搞科研,班主任搞实践的传统观念。班集体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和班主任人格力量的支撑,而且更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能力。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岗位,班主任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才能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的专业工作者。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目标,是一种追求,也是一项事业,既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需要班主任个体的素质建构、内涵提升、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更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促进班主任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朱敏之.上海中小学班主任将持证上岗[N].教育文摘周报,200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