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活动课程

时间:2019-05-14 20: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认识活动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认识活动课程》。

第一篇:如何认识活动课程

如何认识活动课程

一、课题导入

1、教师简介自己、问候学生。

2、介绍新课程名称,简单谈谈自己新学期的感受,鼓励学生学习信心。

二、交流探讨

提及有关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你通过简单浏览新教材后,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我们这门课将要学什么?(让学生先跟同桌讨论,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你能根据到幼儿园见习的经历,描述一下某个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吗?(要求说出活动的名称、教师组织活动的大体过程和你的感受、反思)

3、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实验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4人为宜),分别提供活动教具及活动目标,让她们尝试设计活动并大胆操练(片段展示即可,无需完整步骤)。

2、提供食物卡片若干,请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教师并讨论设计表演内容。

3、给出一个活动目标——教幼儿认识主要的身体器官(不超过5种),请学生分组尝试写下一份活动基本步骤(格式不统一要求)。

四、概念勾勒

1、根据对学生“课堂实验”完成情况的抽查,引出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简要说明)。

2、幼儿园教育活动含义、特点、类型的学习(教师梳理,学生略读)。

五、要求说明

1、教师说明本学期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模块划分)。

1)教材内容: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计划、方法和幼儿园环境的设计。

2)补充内容:如何划分活动类别、进行活动命名、把握活动难度、使用活动用语、导入活动内容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出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教法学法:教师教法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布置任务、组织讨论;说明方法、指导技能;引导评价,归纳要点。相应地,学生学法包括分析问题、表达见解;参与讨论、设计方案;学习方法、训练技能;评价教学、听取意见。

2)认识能力项目:任务计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指导评价能力、总结反思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40%,根据平时的出勤及课堂内外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平时成绩的打分,由教师给分,科代表记录在成绩册上,期末统计。期末测评占60 %,本学期考查一份活动计划的现场写作,命题和要求待定。

4)出勤纪律制度:迟到一次扣1分,病假或事假一次(班主任签字的才有效)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

六、知识学习

1、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2、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类型。(提炼内容,详见教材)

第二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历亲为,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有了如下感受: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地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富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第三篇:《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276学分:1周数:1周(土木系安排四天)

一、实习目的认识实习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立基本的感性认识,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基本概念、结构材料、主要的结构形式及构造。为后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做一定的准备。

二、实习内容

就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校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典型建筑工程进行参观和讲解。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认识实习

(1)砖混结构;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高层结构;

(4)大跨结构。

2.钢结构认识实习

(1)普通框架钢结构;

(2)网架钢结构。

三、实习时间

第二学期第7、8周的周六、周日。

四、实习方式和安排

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部分现场教学参观,三个教学点,时间各安排一天,最后一天时间为实习小结及考核。

五、考核内容和方式

1.实习课程出勤考核,由各实习教学指导教师现场点名;

2.认识实习日记或实习小结批阅,由指定指导教师统一批阅。

六、学生实习作业的保管

交由土木系资料室统一保管。

2014-04-12

第四篇:“认识实习”课程任务书

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

《认识实习》任务书

一. 实习目的通过对本地区现有的同类工程实例进行参观和评价,了解当前的商业步行街、滨水景观的功能、风格、用材等方面的讯息。

二. 实习地点、内容和时间

1. 地点和内容

工程实例:长春地区的各商业步行街、长春地区的滨水景观。

考察内容:商业步行街景观及滨水景观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做法、功能、各个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材质的应用。步行街景观设计需要对商业街周边小品、雕塑、设施、景观、绿地等进行综合考察,熟练掌握景观要素之间的综合设计能力。通过调研分析,了解滨水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的程序和内容,掌握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以及与城市设施包括建筑、街道、交通等之间的直接关系。

2. 时间

开学后第一、二周。

三. 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后,向系里上交实习报告,A3幅面5张彩图装订成册,内容包括:

1. 工程实例类:将你所参观过的商业步行街景观、滨水景观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个加以分析。对所考察地点的环境加以分析,主要体现在人文和地域环境。(有现场图片)

2. 对以上两类景观所涉及到的材质要有一定的调研,要熟悉其材质的外观特点、性能、规格、适用环境等内容,并在报告中用文字和草图详细说明。(至少两种以上材质)。

四. 实习方式

由学生组成小组自由行动,按照指导教师要求的内容、项目进行参观、评价。

五. 实习成绩、考核办法

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出成绩和评语,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打分。

公共艺术学院

景观设计教研室

2011年8月19日

第五篇: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及教学

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三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差异性教育:国家课程强调人才规格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别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作到因材施教。

4.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5.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计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三)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1.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现存的社会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认为学校除了传承文化之外,同时肩负着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冲破不合时代的落后的文化传统的务。

2.学校权力的重新组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利重新分配和权力结构重新调整。传统的国家课程所依附的是一个金字塔似的权力结构,学校及教师处于最底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本,政府下放一部分课程开发决策权,重新调整课程决策的权限和职能。就学校内部而言,教师、学生、家长也应该分享课程决策权。打破学校内部复制的社会权力机构及官僚体制。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

3.学校内部结构的重新调整

在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下,学校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单位,校长的任务只是上情下达,教师只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确保课堂教学按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和学校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为基础,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校外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审议。学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机构已很难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因此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的部门应该精简,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事务。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研究性,以一种以研究性的态度尊重差异,处理事实;学习性,鼓励教师集体学习和创作;发展性,学校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支持教师个人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开放性。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要向其他人开放,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合作交流中进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定。校本课程类型三大系列

1、文化引领课程: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和潜隐形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同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理念文化形成“价值链”,再辅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跟进与完善,那么学校办学思想、行为和物态才可能具备鲜明的文化个性,凸显出独特的学校气质,逐步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

“你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需要校长做第一阐述人。文化标识:显性的校徽、校歌、校刊等。

校园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三风一训”,落实在外显环境文化,要站在孩子角度,要具有教育启迪,让每一处都具有文化,而不是形成喷绘墙、装修体、标语牌。

班本文化:落实在班级文化,要具有浓郁的班级个性特征,满足孩子成长、张扬个性的需要。班级是图书室、实验室,是家园、乐园。

教师文化: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学生文化:包含行为礼仪、习惯养成、与人交往、个性特长等。

2、特色主题课程:从层次上可分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第一类: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 案例

1、成功教育开发建议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基本策略

1、以长扬长,着眼于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2、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3、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4、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5、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第二类: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师本化特色课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生活化作文、创意作文、阅读指导、诗词创作、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实验、发明创造启蒙、电子制作、科学与幻想、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与生活、美术创作及欣赏、摄影艺术、乐器演奏、舞蹈、武术等课程,涉及到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众多领域。

第三类: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可以用“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来形容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包括主题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故事微课程。主题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策略包或方法包;小现象微课程旨在研究某个小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解决;故事微课程旨在分析某个经历的过程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为解决学生微问题所形成的经典经验:

社团活动课程:从实施内容上可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类、益智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类等。

艺术类:演唱、舞蹈、乐器、曲艺、绘画、书法、摄影、泥塑、剪纸 体育类:球类、棋类、武术、跳绳等传统项目

科技类:科学实验制作小发明等、自然资源的考察、环境保护、网页制作、航模

语言类:朗诵、金话筒、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诗文吟唱、讲故事、小主持、广播站

益智类(学科延伸实践):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快乐写作、创意写作、文学社、诗社

角色体验:家政礼仪、社交礼仪、自我保护 实践活动:烹饪、集邮、刺绣、园艺、消费理财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先进理念 全员践行 坚持不懈 开拓创新。目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就应该这样,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师生发现自己;搭建一个个舞台,让师生展示自己;创造一个个机会,让师生成功自己。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二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我认为,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材料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教师没有任何教学自主权而言。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 2.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在各位校长的陈述中,似乎特别重视所谓校本课程的改革,而对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大都着墨不多。我认为,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惟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这里,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这就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情景的“经验”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各种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为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3.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不少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各位校长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并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俨然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长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清晰。我到许多学校考察,也在团队培训中与校长们沟通,发现不少校长对为什么开设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这说明许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4.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我知道,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学校建构所谓的三级课程体系本身是对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误解。我认为,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课程领域,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变革促进内涵式发展

课改就是“改课”,这在课程改革初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实践中,可以说找到了课程改革的高速路口。十年以后,我们该如何思考课改,希望刊发的这几篇具有实践色彩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起点

——编者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整体的改变,而且能聚合社区、家长和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课程整合与自主排课的实验

201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研究决定,率先在14所小学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为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实施与改进的系统行为。

我们确定的14所实验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验校包括大学附小、区属大校名校,也有城乡结合部的普通校,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突破一层空间。“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就是要带领学校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在“教什么”这个领域里作一些探究。打个比方,就像做饭,原来是拿准备好的食材由教师做,教师没有选择材料的余地。而进入“教什么”的空间,就必须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研究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改变一种状态。追问与反思中,我们认为,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定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改变被动、僵化的局面,主动建构课程结构体系,向丰富多彩、自主发展的方向去转变。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要关注学校课程结构性效率,重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教师要由被动地教教材内容,变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主动地筛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主动研究课程。要从在“一堂课”上下功夫转变为深入研究“一门课”。

实现科学减负。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限制作业量、提高课堂效率等。如果我们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其实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膨胀、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时间负担、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推动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实验方案。在各级专家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下,科学论证各校实验方案,从而指导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住一个底线,就是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二是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策略。三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需求分析、教师现状分析、社区资源调查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淡化行政强制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赋予实验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探索,积淀思想,敢于创新,使实验校能够放开手脚研究实验,用实践经验唤醒所有学校的课程意识,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坚持“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指导实验校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育人的功能。据此,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针对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对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主要探索了基于内在相关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方式整合和信息技术与专题教育互为载体整合等方式。打破了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复杂、完整的教育情境。

课程时空更加灵动

实验中,各校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时间,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开设长短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活动探究类课程、美术创作作类课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课程往往不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学校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长短不等的课时,交差进行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

例如“小课时”,每天10分钟的晨读、习字;35分钟的基础学科课堂;“大课时”则安排60分钟,方便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每天课时的长短穿插,富有弹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尝试大小课。对于一些有共性的课程内容,可安排一个年级或几个班集中在一起上大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如音乐欣赏课由一位老师在礼堂给一个年级6个班同时上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节课的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研究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将课程整合后节省出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增设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选择性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性学习”、“家校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等课程,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充分激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在自主建构课程的天地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研发了主题精品课程,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型和教学方式。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品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研究,而是主动思考这一门课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教师以极高的热情自发地整合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主动建构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工作幸福感和价值感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了,感兴趣的课程增多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更充分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有的还承担了课程开发与指导的任务,对实验的认同感达到了90%以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张彦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日第12版

下载如何认识活动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认识活动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海洋课程论文

    认识海洋课程论文 浅谈实验在海洋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对海洋的研究仅仅通过公式的演算推导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同物理学一样,是离不开实验的辅助的。理论的正......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爱我家乡 ——村史篇》的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2009-05-25 17:19 活动课程《爱我家乡 ——村史篇》的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近年来,在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深入......

    谈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谈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认识[范文]

    《工程力学》课程学习认识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是力学学科的基础,而且也是《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它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

    重庆大学《认识生命》课程报告

    XXXXXXX《认识生命》课程报告 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称,“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早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的范畴,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也在人类自然社会生活上发挥......

    道路桥梁课程认识实习报告.[★]

    课程实习报告 本次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 通过实 践活动,初步了解不同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对土木工程的功 能、材料、结......

    道路桥梁课程认识实习报告

    道路与桥梁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课程实习报告 本次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不同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