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20: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理念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师思考着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正是这样,我们进行多种新课改的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情景导入、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努力使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一堂数学课。

可是,在我们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学生喜欢的贺卡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探究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似乎无懈可击。然而课后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唯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显然没有到位,特别是过程与方法。于是,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琢磨、研究,不免生疑:“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宽?”这些在学生眼中“未完成的知识”,却被老师简单地认为是“已完成的知识”而忽略了,使学生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失去了对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已完成的知识”还原成“未完成的知识”来教,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堂课中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用了多媒体没有,变成了关键,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变得可有可无起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新理念的实践、新技术的运用,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一些数学课沾染上了形式主义色彩,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针对这些困惑,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在有很多人提出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那么我们要在这里提出在数学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的同时我们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的数学化。

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

冯振业博士在1998年推动〝数学化教学〞,在香港凝聚了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社群,持续地进行教学发展工作,他《透过〝数学化教学〞进行教材研发及教师培训》中提出〝数学化教学〞采用的策略是透过具有实效的教学设计,吸引教师重新学习数学。〝

在国际上,数学化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数学化”就是数学认知的产生和演进过程,这过程让数学观念形成和改进,由门外汉的认识过渡到具有数学特质的认识,或是由简陋的认识进化到精密的认识。他认为数学教育对一般人的意义,主要在于掌握数学化过程,而非数学产物。在弗赖登塔尔看来,数学化有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之分。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也可以这样理解:横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纵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一些专家也提出: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很难说是有效的,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满足不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堂堂搞数学化谁也做不到,孰轻孰重需探索,必须围绕每个新的概念、方法寻找数学化的切入点,一旦发现机会可别放松。

三、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数学化”:是指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数学化过程教学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

2、“生活问题数学化”: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

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

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二是研究如何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探索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有效策略,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构建一种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

—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创新之处:研究形成小学数学教学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运用新知——拓展新知。)策略,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重点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进行,后再扩大到其他年级。

八、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1、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在自然常态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过程。以行动研究为抓手,研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模式、途径与策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理论、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

(6)、对比法:实验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采用问卷调法进行调查分析,确立课题,采用文献法组织教师学习与收集相关资料,确定人员分工,填写申报表,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主要成果: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①实践研究,主要是数学课堂中数学化过程教学的策略研究。② 以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① 对研究所获材料,数据进行分析。② 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九、一年来的研究成果

(一)我们的做法

1、坚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平时在备课时尽量体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从中不断积累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地图。可以是校园里的地图,可以是一些中国地图等等;学生在找的同时自然的会学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把大家收集来的地图逐一展示,并说说它们都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在这动手与动口的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很积极,真正的是全员参与。经历了上面的一系列活动之后,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地图知识,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解决问题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于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和课后作业之中,为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经常安排学生调查、上网或通过书籍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为新课准备学习素材。如在教学《回收废品》之前,学生先去在生活中收集,在课堂上展示;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去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上也注重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途。体会数学化过程。

3、以数学周记和自编数学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生活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用生活的眼光来观察生活,逐渐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但是学生往往对身边存在或发生的事难以察觉或视而不见,通过对数学周记的辅导,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促进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能自觉地扑捉生活信息,并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以数学周记的形式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但刚开始学生觉得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所措,而且数学周记的取材仅限于买东西。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联系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一些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思考。平时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生活数学的练习,获得提示和灵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六年级的数学周记效果显著。

(二)研究成效的分析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发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班级的学生本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之后对数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数学学习渐渐的感兴趣了,慢慢的恢复了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从平时的作业反映,特别是研究课的作业设计反馈上看,学生能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懂得借助几何直观研究生活问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在一些实际问题中能够抽象出数学的本质,运用数学的计算、推理等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对他的后续学习以及走上社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习积极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到现在的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去应用数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很不在乎的态度。

4、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在研究中,教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和借鉴他人优秀的教案、案例和教学实践,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合作备课、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督促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效果,教学后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写作和教科研的能力。

(三)形成的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策略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全体成员注重对“(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这充分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1)情境导入——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的良好土壤

由于儿童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天性,因此,儿童的课堂应是有趣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特别是上课伊始,教师更要积极创设活泼生动的有趣的生活场景,抓住孩子的思维,吸引住孩子的眼球。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活动才是自主、自愿的,孩子们的探索才能付之真情实感,获得的知识才会是永久、有效的,在这一点上低年级教师的课堂导入尤其显得重要。本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每一节都能将孩子们带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空间自由地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课的开始,李老师充分运用生活知识,让学生计算土地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进行面积的计算,学生在这样的生活问题中积极主动的进入新课,效果都是比较显著的。

(2)活动体验——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有效策略

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的设计功夫放在课前,是教师的任务的话,那么活动体验环节就是检验情境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了——创设的生活场景对孩子们是否熟悉,是否有趣,最主要的是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牵引的作用。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由翱翔了

原先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被动、单一,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本环节的设计,给予孩子是多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3)对话互动——引发学生由生活问题转入数学思考的有效策略

对话互动的环节设置,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打破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格局,凸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课堂大放异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一年级《回收废品》一课,老师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但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示。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在师生的对话互动中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新知得以让学生掌握。

(4)建构生成——实施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有效策略

这一环节是给予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孩子们对于课堂上的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感到茫然;学习有什么用?学了干什么?在这里,孩子们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对于孩子们建立地科学的数学模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终身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让数学思维在建构的过程中生成形成。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十、结论与反思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数学历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不是计算就是证明,这些都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摆脱枯燥与乏味就需要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以学生身边的事和物来引入新知,然后在生活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对在生活情境中接受知识更感兴趣,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能让学生清楚数学的生活化,数学的实际用途。这样他才能有动力去学习数学,因为他能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学生怕应用题?我想可能还是和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有关,如果你平时不把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的话,学生对数学知识只能停留在表层,还不能达到应用的层次,所以学生一遇到应用的问题就没有解决的策略。而当我们实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带着学生去学数学、用数学。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意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逐步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教学的策略。由于我们实践时间较短,还需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因此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本学期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学习,在研究课的实践上,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上,作业设计上也有更进一步加强的空间;教师的总结不足等等。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商州区杨峪河镇中心小学

柯英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农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意识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向专家、教育名师、教学强校学习,充实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自己驾驭课堂创新教学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题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提高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创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采用“激趣(复习)-自学(铺路)-质疑(发现)-探索(释疑)-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激趣创境,孕育创新思维”。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激趣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问题创设、联系生活导入、游戏激趣等导课形式的研究),激起学生学习情感(激发情趣、思考、思维、唤起原知,感知等),扩宽学生视野、思考、探究。

2、研究“自学自想,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如何设计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猜想、相关生活实际或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验证、认知力,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3、研究“质疑自问、开启创新思维”。教师如何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诱发质疑、讨论、发现、比较、见解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知领域和创造能力。

4、研究“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再创造,去经历原过程,去验证,去体验,去归纳,去合作讨论等学习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5、研究“实践应用,增强创新思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法、多向方法、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多变)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1年的研究,为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总体效果进行全面深入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并结合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测验和评估。(问卷调查结果用第一次选项进行比较)。

1、成长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转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品质、技能及其它情感态度得到较大的增强。课题的研究,其出发点是通过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适合小学生进行有效创新性学习的“桥梁”,其归宿则是通过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技能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最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题研究前,我们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在创新思维学习策略相关的基本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后,我们又以同样的性质的问卷,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以期得到每年实践来的学生的递进变化,并作为研究成效的依据。(2)创新思维数学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创新思维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以上可以说明,创新性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记忆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成就老师

(1)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校教师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形成了一股科研实验潮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课题组成员自觉地运用创新性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每上完一节研究课后,能自觉集中在一起交流意见,对研究课进行分析、评价、谈体会、写心得。课题组成员不断地研讨、学习、交流,大大改变了教师的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念,扭转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旧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算法多样化,重视方法的指导,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下结论,真正做到问题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操作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合作的空间等五大空间的拓展。(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年来,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想结合,边研究边实践,积极参加举办的培训、讲座活动,也从课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获得了许多直接的经验,有三位教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等。

(3)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应用经常化

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后教师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常为学生布置创新式的作业,经常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常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经常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些说明了,教师在实际过程中由实验前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创新性教学方法转变为经常性使用创新性教学方法。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真真正正地转变了教学方式。

(4)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对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后有更多的老师感到创新意识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积极求知态度、创新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从创新教学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很不错,增强了信心。调查数据显示,98%的学生在创新中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构造出来的才对他们有意义,才变得可以理解。所以有96%的教师认识到创新意识教学学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得多。学生在师生心理相容的创新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发现了创新性教学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促进作用。这正符合了学生创新性学习要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与策略,要大胆实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能。

3、发展学校

(1)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2)提升了了办学水平和规模。实验后,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质量吸引了周边的学生来我校就读,在不少学校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我校生源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调动了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课题的研究切实、真实、踏实,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们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能力有所提高;教学创新,质量提高;成就师生,学校发展”的良好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1、思考:

(1)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有待于加强个案研究,建立起个案追踪档案。

(2)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长期地搞好自主创新学习。

2、建议:

(1)能够在本校内有组织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课题成果,及时发现不足。

(2)对于课题研究能够有更多的理论支持与政策支持。

第三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2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好的联系在一起,更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搬到了操场。

案例:操场上的数学课。

1、课前准备。

在教室里,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参加赛跑比赛吗?喜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好吗?

提出具体要求。

2、操场上的数学课。

a、第一组学生赛跑,其余学生观察“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

b、三组一起跑,其余学生继续观察。

C、教师问:你能说说哪时前面吗?帮助学生明确,要看运动员脸的方向来定前后。

3、巩固所学。

a、学生排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的前后有什么? b、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前后是谁。

4、总结:教师问,通过操场上得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吗?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时射线。

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是射线吗? 生齐答:是的。„„

3、分析讨论

看了这两个案例,想说什么?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1、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是学生形成背景性的经验,特别市一些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

3、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十分的广泛,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而并不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联系生活,数学并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今天的抽象是明天的具体,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数学化。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生活仅仅是为数学化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情境,数学是常识的系统化,但是,数学不是生活,特别市我们注意到许多数学的概念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

数学化的基本方式是学会数学抽象方法,也就是保留具体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

再创造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重要的是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学会探究发现的方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1、日常数学是指在日常生活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是指在学校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数学。

2、学生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上具有两个特点:直观形象性、不一致性。

3、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度,将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必要的回归,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案例: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展示自己在课堂中做得出色的案例。(老师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经验上,教师要积极地为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条件。

2、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意识强调的事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是“隐性”状态的数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无形成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总之,教学要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钟表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物品,不仅能让人准确掌握时间,同时可以美化居室、环境,另外它还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足迹。更有趣的是它还能用来解决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与问题,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利用时间。给小朋友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幸福、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从而养成惜时、守时、不虚度时光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钟表的教学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构建和美课堂,巧学时钟问题 1.课件辅助,学生初识“动态”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运用美育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可以把教材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的优美情境之中,从而感受数学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电脑课件恰恰具有这种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第六单元《认识时钟》一课中:“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个知识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人意。于是,我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又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

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化难为易,感知内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美妙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把数学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学生看到美丽的课件动画上课积极也大大提高,上课发言情况也较积极。

2科学交流,学生发现“内在”美。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猜生日”时,根据情境提供中的信息:让学生分小组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可以知道,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很容易得出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说是怎样猜的。比一比哪个小组猜的又准又快,再叫那一小组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其他同学充当听众与评委的角色。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还可以帮助成绩薄弱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同时,因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自由交流,也在交流中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在不着痕迹中领着学生经历了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及复习年月日的知识。课堂中教师应捕捉住每个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言。课堂中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把那些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挖掘出来,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3互动合作,师生共创“对称”美。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只作为班级普通一员参加学生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咨询者。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是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看钟表上的时间的经验。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课前,学生可参照家里的钟表绘制一个钟面,钟面上要有大格、12个数、指针(时针、分针)、形状不限,颜色各异。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三个效果:在绘制过程中使学生对钟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父母或同伴合作)。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

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当学生基本掌握认读整时、半时之后,再请学生拨一拨学具钟表以增强学生的直接感知经验。学生在拨钟表时,教师应说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每天的一些主要时间。再让学生自己拨钟表,并回答在那一刻他正在做什么事。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着痕迹的组织下进行,没有强调性,探究气氛轻松自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多么自然且和谐!

二、优化作业设计,巧解时钟问题 案例1:钟面问题

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关系的问题。钟面的一周分为60分格,当分针走60格时,时针正好走5格,所以时针的速度是分针的5÷60=1/12,我们可以将分针的速度看成是1格/分,时针就是1/12 格/分。分针每走60÷(1-1/12)= 65 5/11(分),与时针重合一次。时钟问题变化多端,也存在着不少的学问。这里列出一个基本公式:在初始时刻需追赶的格数÷(1-1/12)=追及时间(分钟)。其中,1-1/12为分针每分钟比时针多走的格数,即速度差。

作为研究对象的六年级学生,我让他们完成如下问题(其中包括小学奥数和课后作业的习题)。

例1:在四点与五点之间,两针成一直线(不重合),则此时时间是多少? A.4点40分 B.4点45分 C.4点50分 D.4点 55分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当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线上时,分针赶上了时针并且超过时针180度,解此题的关键就是找到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这里时针和分针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分针的路程-时针的路程=180度+120度=300度,而时针的路程=时针的速度×时间,分针的路程=分针速度×时间。解题思路出现了。

【解答】D。设两针从正四点开始,x分钟后两针成一直线,正四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120度。由题意解得 : 两针成一直线时,是4点55分。

例2 :某人晚上6点多钟外出买东西,看手表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为110o,晚上7点钟差一点回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又是110o,求这个人外出用了多少时间?

解:设时针从此人外出到回家走了xo,根据题意得到分针走了2×110o +xo,于是

2×110 +x=12x

解得x=20

由于xo/0.50=200/0.50=40(分)所以此人外出用了40分钟。

3钟面上从2点到3点有几次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是几点几分? 解:设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

则|30o×2-5.5o×x|=60o即|60o-5.5ox|=60 o 所以60o-5.5ox=60 o或60o-5.5ox=-60 o

解得x=0 或 x=21 9/11 注:此种类型的题目主要为成一定角度时候的情况,多数时候是画图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是时针和分针的路程差为一特定的值。将两针成一直线改为垂直?或改为两针成一个任意角 呢? 案例2:坏钟问题

例4:王亮与同学约好,下午4点半到球类馆打乒乓球,为此,他们在早上8点钟每人都将自己的表对准,王亮于4点半准时到达,而同学却没来。原来同学的表比正确时间每小时慢4分钟,如果同学按自己的手表4点到达,那么王亮还得等多少时间(正确时间)? A.36 分钟 B.35 分钟 C.36 分钟 D.35 分钟

【分析】此题是关于时钟正确与否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于前面来说是比较难的类型,需要实际进行考虑,同样考虑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里路程始终是不变的,变的就是速度,每小时慢4分钟,即时针的速度为(30–4×0.5)=28度/小

时= 度/分钟,分针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分针需要走的总路程为360×(16.5-8)=3060度,所需花费的实际时间为:3060÷5.6=546 分钟。

【解答】A。抓住关键点:路程、速度、时间。

1.路程:早8点到晚4点半,分针总共转的角度为:360×(16.5-8)=3060度;2.速度:由于每小时同学时间慢4分钟,则正确时候分针的速度为360度/每小时,现在的速度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3.时间:未知

时间 = 路程÷速度,即有3060÷5.6=546 分钟=9小时6 分钟

即同学要到下午5点6 分钟才能到,则有,王亮还将等同学36 分钟。

例5:一个快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快1分钟,一个慢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3分钟,将两个钟同时调到标准时间,结果在24小时内,快钟显示10点整时,慢钟正好是9点整。

那么,此时标准时间是()点()分

解:根据两钟的时间差计算出两钟共走了多少时间,再推算出标准时间 10点-9点=1时 1时÷(1+3)=15分 15×1时=15时 1.当此时为10时时

10时-15时-15分=18时45分 2.当此时为22时时 22时-15时-15分=6时45分

注:初次接触钟表问题似乎会觉得它很难,其实只要弄清楚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各自的特点,就能有效的解决时钟问题。

经调查,学生在解决钟面问题时对时针与分针的角速度掌握的好的同学能灵活应用上例中的钟面问题。在解决坏钟问题的第二题中,大部分同学只考虑其中一种

情况而忽视22时的情况。上述例题属于偏难的题型从学生作业中反映,解决抽象的时钟问题时需要有直观的时钟概念。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榆林市第七小学

刘兴林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为内容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经验和模式得以借鉴,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好的教学经验比较散乱。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方法和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期盼。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提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堂趣味化研究,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宝贵经验。

2、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课堂趣味化教学的构成和表现形式。

三、研究的方法。

以走进课堂,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记录精彩片段,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

四、研究的要求

1、以我校小学各年级数学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一节数学课堂为研究载体。

2、以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感受的趣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一)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特点

1、实践性。趣味化数学课堂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2、自主性。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由地发挥思维潜力。

3、多样性。趣味化数学课堂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体现多样化。

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数学、爱数学,一定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能安排很多趣味性强的活动。

5、合作性。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班级制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得到群体的作用。而在趣味化数学课中,教师能根据灵活选取的活动内容和选用的活动方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他们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际之间日显重要。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6、异步性。趣味化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并不是要所有学生都“考”优秀、人人过关,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更好的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自的个性,发展各人的特长。

(二)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类型

(1)知识整理类。这类型的活动课可以把数学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疏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零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又如在数学竞赛和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归纳、整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等。

(2)益智趣味类。设计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数学有关的、相近的“自由问题”。例如玩火柴棒、诡辩题、动“数学”棋等,这些内容富有思考性,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践应用类。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趣味化课堂正好给数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老师们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例如:现实生活中对称应用很广,在学习中可以找对称、画对称、拼对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钟面问题、行程问题、策略问题等。

(4)数学文艺类。数学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成份,在趣味数学中可设计数学墙壁报、数学手抄报、数学相声、数学绕口令、数学对联、数学谜语、几何艺术造型、家居装璜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丰富美学教育,使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5)名题赏析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和卓越成就,赏析著名数学家如:高斯、华罗庚、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做过的名题,通过讲故事、阅读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欣赏古今中外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三)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精彩案例

案例一:“去问题教学”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有机构成,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三步计算”公式,即依次计算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并概括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即侧面积加2个底面积。学生凭借“公式”较好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可是在质疑时,**同学提出意见,认为这样计算比较繁琐。随即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向老师提问:“有没有更巧妙的求法?”难道底面、侧面展开是“圆”与“长方形”就一定要依次算吗?这个问题,对教了多年圆柱体表面积的老师来说,也始料未及。老师一想,这是一个不可多求的好“问题”。展开讨论吧,即将下课,时间不允许。老师急中生智:学生的提问何不作为“新”的学习“教材”,组织一节趣味数学研究课呢? 于是,老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对同学们说:“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只要好好去研究它,新方法总会有的。”接着提出要求:大家回去先用厚纸去做一个圆柱体,然后拆开,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去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同时决定第二天数学课的内容就是研究“圆柱表面积的巧妙解法”。由于“作业新奇”,学生兴趣盎然,“作业”准备充足,第二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异想天开,答案丰富多采。经过讨论大家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简便计算公式,即是圆柱表面积=圆周长×(高+半径)。“新公式”的诞生,同学们万分激动,下课后,还围着老师一个劲地问:“下节课还这样上吗?”“这样的数学课我们就是喜欢!” 案例二:编顺口溜

老师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时这样小结: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法则“位对位,个位起,满十进,不满退”,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归纳为“0减几,要注意,前面退位再减几,0 上有点看成9,0上没点看成10”。这个小结简洁明了,抓住了本课教学内容与前面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了“0减几”这个重难点。末尾的“顺口溜”抓住了所教内容的关键,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特点。

又如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后,老师总结为:“相关量,找对象,积定反,商定正”等。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可以深化课尾的疲劳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老师就编写了这样一首顺口溜:“退位减法要记牢,先从个位减起来,哪位不够退前位,本位加十要记好,如果隔位退了1,0变十来最好记”。学生兴致勃勃地背起来,在愉快的朗读中记住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提升了,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案例三: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教师在课堂上带一些游戏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数学技能。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案例四:唱歌形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编成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

“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新知识。

案例五:讲小故事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的短片欣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位教师课件演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小结: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一听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也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更牢。

(四)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表现手法

趣味化数学课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动又有静,有游戏激趣又有动脑思考,有竞赛式又有讨论式,有个人活动又有群体活动,有动手操作又有动口训练,有课内的活动又有课外的延伸等等。总之,结合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我校教师的课堂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表现手法:

(1)游戏法。将训练内容寓于设计好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学生戏中学、玩中得,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适宜于低、中年级。

(2)讨论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转化为相关、相连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学生能合作探索问题和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实践探索法。对于一些规律、法则和解题方法,设计一些具体、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和发现,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探索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4)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校、社会、生活、生产等情况,提出一些相对原则性的要求,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数学创作法。要求学生将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与各种可融合的事与物结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想象,编制出应用题、数学趣题、谜语、故事、童话等,进而由教师及时加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趣味化数学课中,可以使数学结合音乐、舞蹈、体育、自然甚至语文的知识来活动。如我们在二年级一节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形神兼备的实例图、栩栩如生的动物图、造型优美的舞蹈图等,不是把数学图形的学习与其它各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了吗?

(6)数学沙龙法。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能力较强,适当地开设数学沙龙,让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自主地集合在一起,漫谈数学问题,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争论热点问题,教师适时指点,不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趣味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和学习观,但其中的规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探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本人水平及资料的限制,如何研制趣味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加以妥善处理;如何建立科学的趣味数学评价标准等还有待于全面的实验加以研究。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问卷调查分析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问卷调查分析 铜矿二小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课题开展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还不太高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课前预习,而且教师对学生课前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新 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江宁区江宁小学 陈海勇 内容提要:在新课改的今天,计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有关的计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华涌小学:郭永岳 新课程表准则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更显得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

    数学学困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的研究报告

    数学学困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的研究报告(修改稿)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分享到: 8 浏览量:822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应用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对于刚学习《元角分》的同学,让其解决“一支铅笔6角钱,小明给了售货员阿姨2元,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