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政治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课后练习.doc
《意识的本质》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有的意识纯粹是人脑瞎想的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我的幸福公式”登上某网站焦点专题榜,以下是一些网民的“2013+?=幸福”的幸福公式:
网民“天天美食”:2013+物价适宜+放心餐桌=幸福 网民“劳动致富”:2013+找到工作+涨工资+不拖欠=幸福 网民:“难得一笑”:2013+有车有房+环境优美+心情愉悦=幸福 这表明()①幸福是人们主观感觉的产物 ②幸福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③人们的幸福源自需求的满足 ④幸福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地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①电脑也会产生意识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国库也叫做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5.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网络热词“谣盐”取自“谣言”的谐音,意即空穴来风。从哲学的角度看,谣言来自于()A.人脑,因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 B.人们的想象,因为谣言是不属实的错误意识 C.客观存在,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物质世界,因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通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9.在谈到作文的夸张时,李白曾有关于“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精彩诗句。语文老师在教我们写作文时,也总要求发挥想象力。其实,人的任何想象()A.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臆造 D.都来源于人脑
10.宗教是信仰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宗教信仰的神,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这一事实说明()A.神是人的头脑中自生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B.神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C.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D.神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11.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飞天”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A.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B.它的内容不是客观存在 C.它来源于文学家的创作灵感 D.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12.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则的变化进行推论,发现了一些“空位”上的元素,这表明()A.有的规律也是可以创造的 B.有些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自然规律是主观对客观的映象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西方人的信仰不同
玉皇大帝像
耶稣像
释迦牟尼佛像
材料二 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一只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14.有人说: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人脑,请结合有关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解析】 材料中所提的大脑效应、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的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表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B项说法错误;C项本身表述错误。
【答案】 D 2.【解析】 由“2013我的幸福公式”看,不同的人幸福公式不一样,可见幸福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人们的幸福源自需求的满足,故选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①④说法错误。
【答案】 B 3.【解析】 只有人脑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①说法与题意相反。
【答案】 C 4.【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意识源于客观存在,因此A、C、D本身错误;人们对国库认识的片面性,主要受主体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事物相同,但人的认识不一定相同,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5.【解析】 题意旨在强调任何意识都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观念都经过了人脑的加工改造,与现实不完全相同,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6.【解析】 世界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你的感受的起伏而变化,是客观决定主观,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不科学;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7.【解析】 谣言是一种错误的意识,来自客观世界,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错误反映,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8.【解析】 感觉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因此A、D两项说法均错误。诗句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感受,也是对秋这一客观事物的反映,B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9.【解析】 “发挥想象力”、“夸张”是强调人脑对客观材料的加工制作,而“其实”则把题目的指向转到客观存在的决定性上。B项错误,想象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D两项错误,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答案】 A
10.【解析】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神”的观念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客观世界中能够找到某种“原型”,故C项入选。
【答案】 C 11.【解析】 “嫦娥奔月”、“飞天”的神话传说,说明意识能够反映客观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12.【解析】 A、B、D三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予以排除,只有C项正确分析题干提供的信息中所体现出的哲学道理,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 C 13.【答案】 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东方人崇拜的玉皇大帝活脱脱是生活中的帝王的再现;西方人崇拜的耶稣则是西方古代史上卓有成就的君王的再现;佛教信奉的释迦牟尼则是南亚次大陆人群的外貌再现。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离开了客观存在,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②鬼神观念也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14.【答案】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上述观点没有认识到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第五课 意识的本质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 《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活动启发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巩固提升】(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自学指导】
一、知识梳理:(请同学们利用课前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熟记教材中重点知识,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课堂上用展台展示,小组间进行点评)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 的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生物的(刺激反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更重要的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__的产物,__________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
(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因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________,还必须有被反映的___________。不管是正确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1页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的____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2)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____________是本原的,______________是派生的,物质 意识。
探究一(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以下观点,学会辩证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请你对此谈一谈看法。
【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讨论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讨论展示(请同学们利用课堂10分钟时间,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小组展示,其他小组随机发问、点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请谈一谈对此观点的理解。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2页
三、课堂检测(请同学们利用课堂上8分钟时间,完成当堂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B.人脑
C.思维着的精神
D.客观存在
2.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
4.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5.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6.2008年,有一些热词、新词进入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们折射出这一年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化。这些词包括“生态文明”、“物权法”、“又好又快”、“加息”、“消费价格指数”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反映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7.“万物皆有思想”的论调违背的是下列哲理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8.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3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9.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对西藏问题、新疆问题进行歪曲报道。从哲学观点看,这表明
A.主观应当超前于客观 B.主观很难与客观相符合
C.意识不一定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10.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12.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甲型H1N1流感病原体,并完成了对病毒的基因排序。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是说明
①想象是突发的 ②想象的内容是人脑自生的 ③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④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简析题
15.有人认为,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课堂上准备到黑板上展示)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4页
第三篇:人教高一英语必修2U2课后练习翻译
Unit 2 Healthy eating
1.这一饮食的缺点是包含了太多的脂肪和糖分,优点是有很多能提供能量的食品。(diet;strength;weakness)
The weakness of this diet is that it has too much fat and sugar;its strength is that it has plenty of energy-giving food.2.那个商店老板试图通过打折来赢回顾客。(win back;discount)
The shopkeeper is trying to win his customers back with a discount.3.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话,他们是不会放过你的。(get away with)
If you don’t say sorry for your mistake, they won’t let you get away with it.4.他已经负债很久了。对于他来说,如何谋生成了个大问题。(in debt;earn one’s living)He has been in debt for a long time.How to earn his living is a big problem.5.就在我等朋友时,突然发现有个男人在离我不远处正瞪眼看着我。(spy;glare at)
When I was waiting for my friend, I suddenly spied a man not far away glaring at me.6.我不想对你说谎,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他的智力有限。(lie;limited)
I don’t want to lie to you, but I have to say that his intelligence is limited.7.专家说吃胡萝卜对眼睛很有好处。(benefit;carrot)
Experts say eating carrots benefits your eyes.8.我吃饺子时通常都会加点醋,因为醋有助于消化食物。(vinegar;digest)
I usually eat dumplings with a little vinegar, which I believe helps me digest the food.
第四篇:必修4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4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
8拿来主义
关于练习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让学生试作论析。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参考答案: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具体实例。)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关于练习
一、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参考答案: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理由见“课文研讨”。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3.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一些: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二、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参考答案:略。
三、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可结合前几册学过的译文跟同学一起讨论。
参考答案:
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短文三篇
关于练习
一、分别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三篇短文分别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热爱生命》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还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这篇文章的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先指出信条在幼儿园就学过,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接着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对这十七条进行归纳。然后说明这十七条适用于个人、社会以至政府。最后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出门时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可以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3.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参考答案:
1.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2.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3.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4.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三、找出课文中富于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参考答案:略。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卒廷见相如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参考答案:
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这既是作者对蔺相如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也是作者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揭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12苏武传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参考答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参考答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二许多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义项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样。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古今语言比较意识,启发他们注意发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演变现象,为以后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这里只是举例,可不受此限。
例字
例句
课文中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
假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临时充任
虚假
稍
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稍微,些许
当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某时某地)
遗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送给
丢失,落下
会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三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
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13张衡传
关于练习
一、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5.时政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参考答案:
1.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2.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3.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5.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三、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第五篇:人教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牛埠中学
授课教师:黄小三
职称:中学二级
授课年级、学科:高一 语文
课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无为牛埠中学
黄小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
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
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2.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三、鉴赏分析
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
(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
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中的动词非常具有表现力。“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态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雪浪的汹涌,形象真切。
这几句中形容词用得也很好,“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惊”写巨浪声势。教师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上阕写景的句子,在上阕中,作者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出示投影)
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惊涛拍岸”一句,在黄庭坚抄录的版本里,写成了“惊涛裂岸”,请问是用“拍”好还是用“裂”好?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裂”显得更有气势,更具表现力。
“拍”有拟人色彩,好像江水也富有感情,在拍打着江岸。“拍”使得画面活泼,具有动态美。
“裂”与“惊”更能相配,是“惊涛”就应“裂岸”。“拍”有美感,而“裂”只能给人有恐怖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的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从修辞,有的从上下文关系,有的从美学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了“拍”与“裂”的不同。你们思考的每一个角度都是对的,都值得肯定。既然两种版本都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各有千秋。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地震引发海啸,掀起了巨浪。这能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讨论明确:海啸引发巨浪,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的灾难,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诵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要求读出壮美之势。3.欣赏“思历史人事”部分
(1)下阕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上阕哪一句话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人事串联起来?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一时多少豪杰”,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豪杰?(让学生一人回答一个)(3)三国豪杰层出不穷。那么,苏轼想到的又是谁?(明确:周瑜)讨论:作者苏轼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分别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明确后,出示投影)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三国周郎
羽扇纶巾
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4)齐读描写周瑜的部分,要求读出韵味。
诵读指导:“遥想”一句,应读出穿越时空之感,“羽扇纶巾”一句,要读出周瑜的儒雅之势,“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要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4.欣赏“抒一己之怀”部分
(1)思考:三国那么多英雄,苏轼为什么只想到周瑜,而不是其他人,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
(学生思考、讨论后,出示有关写作背景的投影)
教师小结:看看人家想想咱。作者想到周瑜实际上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比较,以周瑜的建功立业来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下面我们就来多方面地比较一下,体会作者的失意之情。(出示二者比较的投影)(2)齐读抒怀部分,看看苏轼是不是仅仅抒发了失意之情? ①找出表现苏轼失意情怀的词句。(学生讨论后,出示投影)人生如梦
多情、笑
一尊还酹江月
②讨论:除了失意之外,还有没有表现苏轼其他的什么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以下观点供教师参考:
观点一: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观点二: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在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没有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但并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精神。
观点三:我觉得这正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在《水调歌头》里,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那么人的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
教师小结: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在这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来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够迅速地从怅惘失意中解脱出来,表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5.集体诵读全词,完成背诵。
四、比较阅读,巩固提高(投影,学生讨论)
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的不同风格。
五、总结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壮美
思人
风流
抒怀
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