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

时间:2019-05-14 21: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

第一篇: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学院名称(盖章):

文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间:

2011年3月18日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文学》科目由“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部分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等九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文学》科目“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各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科目大纲

一、考核要求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理解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具备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做概括性表述,或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证、评述,或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现代部分)

第一章

晚清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特征

第一节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第二节 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了解)

第三节 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理解)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了解)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文学阵营的分化,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熟练掌握)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文论。第五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解)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

鲁迅

(一)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熟练掌握)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阿Q正传》(掌握)

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第三节 《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理解)第四节

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

鲁迅的青少年生活,表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理解)第二节

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理解)第三节

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理解)第四节

通俗小说

(一)(了解)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熟练掌握)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理解)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了解)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

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熟练掌握)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赏析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四节

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第一节 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理解)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第二节 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理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创造社和“现代评论” 派散文(了解)

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第八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了解)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理解)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第三节 “爱美剧” 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第四节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理解)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 的成立,“左联” 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第二节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了解)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理解)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几个文**流并存的局面。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了解)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了解)第三节

茅盾小说艺术成就(理解)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熟练掌握)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十一章老舍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理解)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京味”与幽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三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 前后期小说创作(理解)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熟练掌握)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第三节

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理解)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况(了解)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了解)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

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了解)

1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

2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

3丁玲的创作。

3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

4“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理解)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劼人的创作。

第三节

海派的创作(理解)

新感觉派的创作。第四节

通俗小说

(二)(了解)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第十五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较熟练掌握)第四节

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第十六章鲁迅

(二)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三节

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了解)第十七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了解)第十八章曹禺

第一节

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了解)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第三节

早期剧作《雷雨》(熟练掌握)

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第四节 《北京人》与《家》(理解)第十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了解)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理解)

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熟练掌握)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活动(了解)

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理解)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理解)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第二十一章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熟练掌握)

能够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三节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掌握)第二十二章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第二节

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第三节

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等人的创作。第四节

现实与民间(理解)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第五节

通俗小说

(三)(了解)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艾青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了解)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理解)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熟练掌握)第二十四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

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解)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理解)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四节 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了解)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第二十五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了解)第二节

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理解)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抗战短剧的风行(了解)第二节

历史剧的兴盛(理解)第三节

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理解)第四节

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理解)第二十七章

台湾省的现代文学创作

第一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

三个时期:草创期、创作期、凋零期。第二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了解)

赖和、杨逵、吴浊流等人的文学创作。

(当代部分)

导言

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了解)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了解)第一章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和50年代前期的文艺运动(了解)

第二节

“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及“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了解)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文艺路线斗争(了解)第二章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诗歌的颂歌倾向,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老一代诗人的艺术困境及创作努力,七月派和九叶派的失落,《阿诗玛》等民间叙事诗的发掘整理,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第二节

主要诗歌群体的创作(理解)

李季、闻捷及“写实”倾向,郭小川、贺敬之与政治抒情诗,李瑛、公刘等新一代诗人的创作。

第三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其他题材的小说,十七年小说的艺术追求与成就,长篇小说创作概况,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点。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掌握)

1.杜鹏程、吴强、曲波等的创作

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红岩》。

2.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

农村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与历史认识问题,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浩然的《艳阳天》。

《创业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的典型意义。

3.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欧阳山的《三家巷》。

《红旗谱》对中国农民革命历史性转变的艺术展现,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义,梁斌融合东西方小说艺术的尝试及其意义。

《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林道静形象及林道静道路的典型意义,对《青春之歌》中有关小资产阶级倾向等问题的反思。

《三家巷》在人物塑造、表述方式上的特殊意义。4。《上海的早晨》、《李自成》

第三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理解)

1.路翎、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的创作

十七年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峻青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王愿坚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孙犁的小说思想艺术追求,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和《初雪》。

2.“山药蛋”派及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十七年农村生活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山药蛋”派的流派特征,赵树理的小说创作。3.李准、王汶石等的创作

王汶石的《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等小说,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4.王蒙、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短篇小说创作,“干预生活”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爱情题材小说《在悬崖上》、《红豆》。第四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十七年的散文作家。第二节

主要作家、作品(掌握)

1.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杨朔散文艺术追求在当代散文发展中的意义。

2.秦牧与刘白羽

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意义,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征,刘白羽散文美学风貌的当代意义。

3.吴伯箫

吴伯箫散文的艺术成就。

4.十七年的报告文学与杂文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文学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话剧创作演出的繁盛状况与几个重要时期,十七年话剧主要表现的生活内容,重要戏剧家的创作,历史剧、现实剧创作,新歌剧与现代京剧。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掌握)

《茶馆》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了解)

“文革”时期公开文坛的文学作品的概况及特征,“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活动与潜在创作。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的新时期(了解)

“四五”运动与“文革”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思想解放潮流,第四次文代会,文学的新时期概念,阶段性特征。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了解)

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现代主义的兴起、论争及文学的多元化走势,人文精神论争与新世纪展望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第一节

归来的歌(理解)

艾青的创作,曾卓、牛汉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等的创作,雷抒雁等青年诗人的创作。第二节

朦胧诗(掌握)

朦胧诗的形成与论争,朦胧诗创作群体与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朦胧诗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意义。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潮流(理解)

新生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新生代诗歌的主要倾向与审美追求,新生代诗歌的意义。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掌握)

伤痕文学产生与思想内容,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的创作。,反思文学,反思的内容与深度,反思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人的创作。

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独特反思。梁晓声、史铁生、叶辛等人的创作等。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掌握)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创作,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同类题材小说,高晓声、路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理解)

文化小说兴起的社会根源,寻根文学的由来与发展,寻根文学的意义和影响。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尝试与先锋小说(理解)

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问题,王蒙的意识流与心理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潮流。

第五节

都市生活与新写实小说(理解)

当代都市生活小说的发展。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作品。新写实的文学史意义。

第六节

“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的创作(理解)

“女性文学”的概念,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了解)第二节

巴金、孙犁、杨绛、张中行等的散文(了解)第三节

余秋雨、周涛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创作(了解)第十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影视文学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文学走势(了解)

第二节 高行健的剧作,新时期的京华风俗戏(理解)

高行健话剧的艺术探索

参考书目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618中国文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4年7月10日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文学》科目由“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部分构成。

“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等11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要求考生对中国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不同文学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历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文学》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各占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培恒等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 晚清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特征

第一节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第二节 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了解)

第三节 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理解)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了解)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文学阵营的分化,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熟练掌握)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文论。第五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解)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 鲁迅

(一)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熟练掌握)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二节 《阿Q正传》(掌握)

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第三节 《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理解)第四节 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

鲁迅的青少年生活,表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理解)第二节 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理解)第三节 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理解)第四节 通俗小说

(一)(了解)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熟练掌握)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理解)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了解)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 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熟练掌握)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赏析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四节

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

第一节 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理解)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第二节 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理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创造社和“现代评论” 派散文(了解)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第八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了解)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理解)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第三节 “爱美剧” 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第四节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理解)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 的成立,“左联” 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第二节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了解)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理解)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几个文**流并存的局面。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了解)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了解)第三节 茅盾小说艺术成就(理解)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熟练掌握)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十一章老舍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理解)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京味”与幽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 前后期小说创作(理解)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熟练掌握)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第三节 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理解)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了解)

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

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了解)

1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2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3丁玲的创作。

3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4“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理解)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劼人的创作。

第三节

海派的创作(理解)

新感觉派的创作。第四节 通俗小说

(二)(了解)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第十五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较熟练掌握)第四节

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第十六章鲁迅

(二)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三节 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了解)第十七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了解)第十八章曹禺

第一节 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了解)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第三节 早期剧作《雷雨》(熟练掌握)

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第四节 《北京人》与《家》(理解)第十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了解)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理解)

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熟练掌握)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活动(了解)

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理解)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理解)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第二十一章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熟练掌握)

能够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三节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掌握)第二十二章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第二节

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第三节

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等人的创作。第四节 现实与民间(理解)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第五节 通俗小说

(三)(了解)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艾青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了解)

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理解)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熟练掌握)第二十四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 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解)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理解)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四节

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了解)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第二十五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了解)第二节 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理解)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抗战短剧的风行(了解)

第二节 历史剧的兴盛(理解)

第三节 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理解)第四节 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理解)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插班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本考试大纲只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

Ⅱ.考试的目的、内容

1、命题指定参考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考试的目的:

A.熟悉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检查考生在专科阶段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六朝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及其特色形成的过程和文学史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情况;

B.运用所学知识,以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哲学、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学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内容:

A、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 B、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成就; C、代表作品分析; D、名词术语;

Ⅲ.考核的要求与考核的知识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导论:

1、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2、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

3、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创作的流变;

4、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文学

识记:原始歌谣;神话的概念、上古著名的神话片段;《山海经》; 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的特点;上古神话内容的分类;

掌握: 上古神话的历史化;精读,掌握四大神话及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识记:《诗经》的编定与体制;风、雅、颂,毛诗序,赋、比、兴的概念;四家诗;《关雎》、《蒹葭》、《氓》、《东山》、《七月》;

理解:《诗经》的内容分类;《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变风变雅;《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识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纵横家的概念。

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形成;《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战国策》的写人艺术;《左传》和《战国策》行人辞令的比较;

掌握:《左传·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宫之奇谏假道”的辞令特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战国策·苏秦始将连衡》的辞令及其形象特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识记: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理解:诸子说理散文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过程;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理论主张; 掌握:《论语》的思想内容、《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庄子·逍遥游》的艺术成就;《孟子》散文的文学性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先秦诸子寓言特点;诸子散文的总体文学特征及其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识记:楚辞体、《离骚》、《九章》、《九歌》的概念;

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展现的屈原美政理想;《离骚》的美人、香草意象;《离骚》、《九歌》的想象力;宋玉及其辞的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 掌握: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两汉文学

导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3、赋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4、史传散文《史记》等基本知识;

5、五言诗的发生、发展与七言诗的孕育。

第一章 秦与西汉散文

识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成书情况;贾谊《过秦论》;汉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梁园文学群体;李斯、陆贾、晁错、董仲舒、刘向、桓宽等作家的代表作品;

理解:西汉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汉赋的几个发展阶段;汉大赋的艺术特征;《七发》; 掌握:李斯《谏逐客书》辞采繁富、理气充足的特点;贾谊《过秦论》内容与文章特点;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识记:《报任安书》;纪传体;通史;互现法;

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司马迁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史记》的人物刻画;

掌握:本纪、世家、列传的概念;《史记》的体例及其巨大的艺术成就;《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艺术形象;《李将军列传》中李将军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 两汉乐府诗

识记:汉代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叙事诗;

理解:根据汉乐府诗歌理解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陌上桑》的人物描写艺术;《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

掌握:两汉乐府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第四章 东汉的散文

识记:京都赋;抒情小赋;班固;张衡;王充《论衡》;《汉书》;《吴越春秋》; 理解:东汉的政论散文;《汉书》的艺术特色;东汉抒情小赋的勃兴; 掌握:《苏武传》的悲剧人物形象;张衡对汉赋的贡献;东汉野史创作的特色;

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的概念:苏李诗。

理解: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感伤的风格;游子思妇的情感世界。掌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导论:

1、理解、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掌握此期文学批评兴盛的情况;

3、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

4、了解思想、宗教(玄学、佛学)及社会**对这个时期文学、文人的影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识记: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名教、玄学的概念;蔡琰、阮籍《咏怀诗》、嵇康。

理解:建安文学的兴盛;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苦闷与旷达;正始文学的转变成因; 掌握: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风骨特征;曹操《短歌行》的思想内容;曹植诗歌的 艺术成就;曹丕七言《燕歌行》的艺术特色;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两晋文学

识记:太康文学;左思风力;郭璞《游仙诗》;潘岳《悼亡诗》;玄言诗;兰亭雅集; 理解:西晋文学的繁荣;太康文学的特征;东晋玄言诗的特征;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色;陆机《文赋》的贡献;

掌握:左思《咏史诗》的开创与艺术价值;东晋文人的心态;

第三章 陶渊明

识记:田园诗;隐逸诗人;桃花源;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掌握:《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读山海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识记:《西洲曲》;《木兰诗》;吴声;西曲。

理解: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掌握:《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意义。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识记:山水诗的兴盛、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艺术的转变;“元嘉三大家”、七言诗的概念; 鲍照;

理解: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鲍照对七言诗的突破;

掌握: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鲍照《拟行路难》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寒士的呼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识记:“大小谢”、“永明体”、“宫体诗”、《玉台新咏》的概念;齐梁诗人集团; 理解:永明体新诗的特点;谢眺对山水诗的新发展;齐梁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齐梁宫体诗的特色;

掌握: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永明体新诗的改革及其对近体诗的贡献。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识记: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及《拟咏怀》;“徐庾体”;

理解: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结合作品理解庾信诗歌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掌握:庾信《拟咏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识记:曹丕兄弟的书札;抒情小赋、骈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登楼赋》; 理解:抒情小赋的繁荣;南朝骈文的兴盛;北朝散文的艺术特色;《水经注》对我国山水游记的开拓;

掌握:南朝的写景骈文;江淹的《恨赋》、《别赋》;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识记: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搜神记》;

理解: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的内容;

掌握:志怪小说与《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识记:文学自觉;批评的兴盛;《文选》;《文心雕龙》;《诗品》 理解:《文心雕龙》的体系特征;曹丕的“文气”说; 掌握:《诗品》对诗歌理论的贡献;

Ⅳ.考试的形式及考题类型

1、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

2、考题的类型:

试题分客观和主观题。客观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等类型;主观题有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类型。试卷覆盖所考各章节的内容,难易适度,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各占的比例大致是20%、30%、30%、20%。

Ⅴ.题型示例

一、填空(’×= ’):

1、我国古代神话在————————————————、————————————————、————————————————等古籍保存得较多。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品质中最本质的情操是“————————————————————————————————

”、“———————————————————————————。”

二、解释下列文句的词语(1 ’× = ’):

1、九月肃霜,十月涤埸。

肃霜: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

三、标点、翻译(’):

先标点下面(全对

’,错一句扣

’),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对

’,错一句扣’):

1、标点:民 之 有 口 犹 土 之 有 山 川 也 财 用 于 是 乎 出 犹 其 原 隰 之 有 衍 沃 也 衣 食于 是 乎 生 口 之 宣 言 也 善 败 于 是 乎 兴 行 善 而 备 败 其 所 以 阜 财 用 衣 食 者 也 夫 民 虑 之 于 心 而 宣 之 于 口 成 而 行 之 胡 可 壅 也 若 壅 其 口 其 与 能 几 何

2、译文:

四、简释下列名词(’× = ’):

1、赋比兴

2、《文心雕龙》

五、选择答案(将选中的标号填在黑线上,’× = ’):

1、下列先秦散文作家,属于战国时代的有————————————————。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E、韩非子

2、下列成语属于先秦史传传作品的有————————————————。A、狡免三窟; B、退避三舍; C、东道主; D、舍生取义; E、追亡逐北。

六、任意默写陶渊明一首诗,并分析其思想内容(’):

1、默写:

2、思想内容:

七、简答题(’× = ’):

1、简述《诗经·君子于役》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诗·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霜未晞”、“蒹葭采采,白

八、论述题(’× = ’):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本诗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手法。

2、《史记·项羽本纪》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第四篇:《中国文学专题(小说、戏曲)》考试大纲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课

考 试 大 纲

Ⅰ考试目的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属于考试课目。

本课程的考试兼顾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发展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与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戏曲、小说史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评价戏曲、小说作家作品及论证解决作家作品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Ⅱ考试内容

一、制定考试内容的依据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及范围,依据本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考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和本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戏曲、小说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确定。有关章节的设置,则是为了配合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性。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相关概念及理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

二、考试内容的具体范围

戏曲部分

绪论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戏曲的定义。了解关于戏曲起源的异议。领会并掌握中国戏曲的孕育与产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节 元杂剧的形成

了解元杂剧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元杂剧的形式

领会元杂剧的形式,包括结构体制、演员角色、组成因素及演出情况等。记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第三节 元杂剧的兴衰

了解元杂剧的创作发展情况,即前期兴盛、后期衰落。记忆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等知识点。

第二章 元杂剧分类概说 第一节 元代爱情戏

掌握元代爱情戏的五大类型,识记“元代四大爱情戏”及各类爱情戏的代表作品,并记忆作家作品与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元代历史剧

理解历史剧的概念。记忆元代历史剧的代表作品《赵氏孤儿》与《单刀会》,掌握其剧情大义与剧中人物。

第三节 元代公案戏

掌握公案戏的概念,理解公案戏就是当时的现实剧。了解元代公案戏的代表作品《窦娥冤》《陈州粜米》等,掌握剧情大义,识记剧中人物。

第四节 元代神仙道化剧

掌握神仙道化剧的概念,了解神仙道化剧出现的背景。识记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品及其剧情大义、剧中人物等。

第五节 元代伦理道德剧

掌握伦理道德剧的概念,理解伦理道德剧的现实意义。识记元代伦理道德剧的代表作品及其剧情大义、剧中人物等。

第三章 关汉卿及其剧作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了解关汉卿生活的社会背景及生平经历。掌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及散曲创作,并识记其代表作品。

第二节 关剧的思想内容

掌握关剧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分析关剧以下层人物为主、以女性形象为主、以正面人物为主的创作倾向。

第三节 关剧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掌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领会本色派的特点。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一节 关于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作者的异议。了解王实甫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关于作品《西厢记》

了解“西厢”故事的源流,并记忆其中的知识点。

了解《西厢记》的剧情大义,记忆剧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

第三节 “西厢”人物论

理解并分析崔莺莺、张君瑞、红娘、老夫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节 《西厢记》的思想主题

把握《西厢记》的主题思想。理解《西厢记》对男女之情的肯定与超越。

第五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掌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并能够具体分析《西厢记》的结构艺术、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领会文采派的创作特点。

第五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式

了解南戏的产生与发展。识记南戏的概念。

掌握南戏的结构体制,以及与北杂剧结构体制的不同。

第二节 南戏的创作发展

掌握元代南戏的创作发展情况。

识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等代表作品。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传奇

了解明代传奇的由来。掌握明代传奇的结构形式。识记相关名词概念。了解并记忆明初传奇的萧条与四大声腔。识记明初传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掌握明中叶传奇的发展与昆腔改革,识记昆腔改革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领会明末传奇的繁荣的原因,并识记明末出现的戏曲流派。理解临川派与吴江派的创作差异。识记“临川四梦”。理解并能分析《牡丹亭》的思想认识价值,以及作品对情的歌颂。

第二节 明代杂剧

了解明代杂剧创作上的衰落,以及结构体制方面的变化。识记明代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七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代传奇

总结传奇戏的发生、发展小史。了解清代传奇戏在创作上出现的新变化。

掌握苏州派作家的创作特点,识记苏州派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领会《清忠谱》“事俱按实”的创作特点。

识记解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

理解风情喜剧的创作风格,并识记其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大致掌握清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情况。

了解清中叶传奇戏创作的衰落。识记诗人剧作家蒋士铨、民间艺人作家陈嘉言、内廷大戏作家张照、案头之曲作家唐英及其代表作品。

掌握“南北双璧”的相关知识点。对《长生殿》和《桃花扇》不求甚解,但要识记作家、作品以及作品人物对应关系,了解作品的剧情大义,并大致掌握“南北双璧”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清代杂剧

了解清初杂剧的衰落及清中叶杂剧创作的回光返照。识记杨潮观及其《吟风阁杂剧》的相关知识点。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

了解地方戏的形成,识记地方戏四大声腔。大致掌握四大徽班进京与京剧的产生。了解地方戏的形式及代表作品。

小说部分

绪 论 中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小说的含义及其要素

记忆小说的含义、小说三要素。

识记国外对“小说”一词的定义中所强调的重点词是:散文、长度、虚构。

理解小说这一文体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的艺术特征。了解并识记“小说”一词含义的演变。

第二节 小说的起源与形成

掌握古代神话对小说的影响。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对小说产生的影响。

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著作对小说产生的影响。领会《史记》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成就。

认识先秦两汉诗歌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了解辞赋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笔记小说概说 第一节 关于笔记小说

识记笔记小说的概念。记忆教材上笔记小说的定义。

概括笔记小说的产生与发展。记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为志人类笔记小说的发源。领会《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正指出了笔记小说的起源。

识记《西京杂记》和《异闻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形成。

了解清谈之风极大地推动了笔记小说的发展,使笔记小说一步一步地趋向成熟。

识记杂俎类笔记小说之先声,代表作是晋·张华的《博物志》。

识记《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代表了南北朝笔记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世说新语》达到了志人小说的顶峰,后人称之为“世说体”;而《搜神记》中的《左慈》篇则开创了记体传奇小说的先河。

概括笔记小说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志怪小说

识记志怪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山海经》和《汲冢琐语》首开其源;汉代陈实的《异闻记》标志着志怪小说的形成。

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两个方面。识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了解唐代志怪小说的创作发展情况。

记忆宋代我国小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是洪迈的《夷坚志》。

记忆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字昌祺)的《剪灯余话》和邵景瞻的《觅灯因话》。

识记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了解清代出现的仿志怪之作、仿传奇之作、仿“聊斋”之作和仿“草堂”之作。

第三节 志人小说

概括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也包括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两个方面。

识记“世说体”志人小说也称清谈小说,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人物的轶闻琐事和高言异行,受魏晋清谈风气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今天所见最早的“世说体”志人类笔记小说,当首推晋·河东处士裴启所撰的《语林》。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则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识记“笑林体”志人小说又称诙谐小说,是志人小说的分枝,与《世说新语》中的“排调篇”比较接近。此类作品大多以幽默滑稽为内容,以讽刺寄托为目的。后世因称之为“笑话”或“寓言”。最早的诙谐小说当首推魏·邯郸淳的《笑林》。记忆《笑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

第四节 杂俎小说

识记杂俎小说全称为杂俎类笔记小说,为古代杂记之书,其内容广搜博取,无所不包,如肴蔬之杂陈于俎,故称杂俎小说。

记忆明·胡应麟称《洞冥记》为杂俎之源。《山海经》之类的地理博 7 物书,可以视为杂俎小说的源头,后经《十洲记》、《洞冥记》,到晋·张华的《博物志》,已具备了杂俎小说之雏形。唐代段成式的《酉阳阿俎》,宣告了杂俎小说的正式成熟。

第二章 传奇小说概说 第一节 关于传奇小说

识记传奇小说的概念。认识关于传奇小说的文体与称谓之辩。认识传奇小说的源流

第二节 传奇小说的创作发展(即传奇小说的作家作品)

识记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家作品,识记明代“三灯”,识记清代的“仿传奇”之作和“仿《聊斋》”之作。

分析李朝威的《柳毅传》的思想主题。

第三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关于作者——蒲松龄

记忆蒲松龄的生卒字号。了解作者的籍贯家世。了解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并领会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聊斋志异》的作用。识记蒲松龄的著述情况。

第二节 关于作品

了解《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并识记其中的知识点。概括《聊斋志异》的题材有三个来源。识记《聊斋志异》的卷次版本及异称别名。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分析《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包括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和科举主题。了解《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集,还表现出其他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分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理解《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特殊创作手法。理解《聊斋志异》塑造人物形象的二个显著的特点。

领会《聊斋志异》因人写事的传记体结构,以及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理解并能够分析《聊斋志异》古雅简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话本与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说话与话本

识记说话四家数:小说、讲史、说经、说合生。识记话本的含义。

第二节 话本小说分类概述

了解并识记搜神志怪类、婚姻爱情类、武侠公案类话本小说的代表作,以及明清时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

第三节 话本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概括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市民观念和市民理想。简述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二大方面。

第五章 冯梦龙与“三言” 第一节 关于作者——冯梦龙

了解冯梦龙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并记忆冯梦龙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 关于作品

识记“三言”的概念,及题材的来源。

第三节 “三言”的思想价值

领会并分析“三言”的思想认识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四节 “三言”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掌握“三言”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六章 章回小说概说 第一节 章回小说形成的条件

了解章回小说形成的条件:文学因素、经济因素、印刷条件的改善。

第二节 章回小说的特点

概括并理解章回小说的特点:

1、文体上的兼容性;

2、体制上的特殊性;

3、表现方式的叙事性;

4、描写内容的现实性;

5、语言上的通俗性。

第三节 章回小说发展概况

掌握章回小说的创作发展可分为形成期、繁荣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了解并识记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第七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一节 关于作者——罗贯中

了解罗贯中扑朔迷离的生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罗贯中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

第二节 关于作品——《三国演义》

理解明·高儒《百川书志》中的一段话:“《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概括《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认识《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第三节 “三国”人物论

概括、分析、评价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概括并分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概括并分析《三国演义》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理解《三国演义》处理历史题材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概括《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第八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 关于作者——曹雪芹与高鹗

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认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与高鹗二人。

第二节 关于作品——《红楼梦》

简述《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续书问题。

概括《红楼梦》的版本:抄本系统、刻本系统、通行本系统。识记《红楼梦》的异称别名。

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认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世系及关系。

第三节 “红楼”人物论

概括、分析、评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简析《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了解《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第四节 《红楼梦》的思想认识价值

理解并分析《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会《红楼梦》是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四大家族的罪恶与腐朽的。

了解《红楼梦》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概括、理解《红楼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 11 面。分析《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简述《红楼梦》现实性描写所起的作用。分析评价《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三、有关层次要求术语的说明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三个方面的能力。了解、认识、领会:指对中国小说史上一些常识性的文学现象、小说理论、作家生平、作品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基本的把握,不强调一定得记住。

识记、记忆: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求进一步记住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些知识点。比如作家作品、名词概念等。

理解、概括、简述:指在对知识点的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对中国小说史上发生的一些文学现象、小说理论、作家作品等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作简要叙述。

掌握、分析、论述、评价、评论:要求切实掌握中国小说史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小说理论和重要的作家作品,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家的文学思想或作品的人物、思想、艺术,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全面分析、评价。

Ⅲ考试方法

本课程考试的总体原则,一是考查对教学内容的识记、理解情况,二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本着这一总体原则,形成了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除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外,在学期开始与期中考查之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作品相关的随堂作业,在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之间,要求学生做一份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通常为闭卷方式,时间为120分钟。

期中考查则比较灵活,或组织座谈讨论,或撰写学期论文,或举行随堂提问,或抽查听课笔记。

随堂作业一般是对较短作品的评价赏析,或课堂发言,各抒己见;或随堂作业,任意发挥。

读书报告通常在学期初布置本学期要阅读的古典名著书目,要求学生课后及早阅读,十四周前后完成读书报告。

Ⅳ命题原则

考试命题通常依据教研室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通常由任课教师命题,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

鉴于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的进展,考试范围也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任课教师在讲课时补充的新内容、新成果,也属于考试的范围。

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客观性试题40-50%,主观性试题50-60%。

不同能力层次的比例:知识题50%,理解题30%,应用(能力)题20%。

不同难易度的比例:易15%,较易35%,较难35%,难15%。

Ⅴ成绩结构

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

学期成绩=10%随堂作业+10%读书报告+20%期中考查+60%期末考试

第五篇:中国文学教学大纲doc剖析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 文 名: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课

前 置 课:大学语文、文学概论

后 置 课:当代中国文学名篇赏析、唐诗宋词赏析 学 分:4学分 课 时:80课时 主讲教师:

选定教材: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课程概述: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规律;阐明重要作家作品和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并评价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活动,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其文学知识,活跃艺术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生存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文学鉴赏、文章写作在内的各种基本能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熟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艺术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历代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其得失,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设置的专业课,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有所区别。教学中既应具备宏观、系统及开阔的视野,又要把握深浅适度,做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对于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了解,能从以往较为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并养成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因受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其自学方法。还可采用课堂讲解、重点答疑和作业训练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与阅读指导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目)相结合,力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并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空一行)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大纲(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2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概念,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远古歌谣的产生与流传,上古神话的性质,中国古代神话的载体、分类和主要内容,中国神话传说与古代希腊神话在体系上的差异。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

1、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游戏说、情感说、巫术说、模仿说、劳动说。

2、原始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夏商文化,原始宗教文化。

3、上古歌谣。《蜡辞》,《弹歌》,《候人歌》。

第二节 古代神话传说

1、上古神话的性质。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百科全书式知识体系。

2、中国古代神话的载体。《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等。

3、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创世与始祖,洪水,战争,英雄,发明创造等。

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历史化,仙话化。思考题:

1、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不同说法?

2、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试比较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 《诗经》与楚辞(3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楚文化的特色和楚辞的形成,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人格,“屈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其他楚辞作家的创作,《诗经》与楚辞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差异,以及二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诗经》

1、《诗经》概说。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诗教等。

2、《诗经》的主要内容。风、雅、颂,变风、变雅。

3、《诗经》的艺术造诣。抒情言志,现实性,比兴,重章叠句等。第二节 楚辞

1、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2、屈原及其创作成就。《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3、宋玉等其他楚辞作家。《九辩》、《高唐》、《神女》。

4、楚辞的文学史意义。“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思考题:

1、何谓《诗经》六义?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

2、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各有何特色。

3、“楚辞”的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种文化与政治背景之下?

4、屈骚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成就?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先秦散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体皆备于战国”,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性成就,尤其要关注《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庄子》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出人意表的想象和虚构、富有诗意的语言等文学特色。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历史散文

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编年体史书之祖。

2、《左传》与《国语》。“叙事之最”;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3、《战国策》。纵横家书,刘向编校定名。第二节 诸子散文

1、《老子》、《论语》和《墨子》。

2、孟轲与《孟子》。“浩然之气”,知人论世。

3、庄周与《庄子》。寓言,想象与虚构,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4、《荀子》与《韩非子》等。集大成。思考题:

1、举例分析《战国策》的文学色彩。

2、孟子的“养气”说与其散文在文学上的显著特征有何关系?

3、就文学意义而言,《庄子》一书有哪些重要特质?

第四章 秦汉散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秦汉散文的基本状况,汉代论说散文的特点,两汉抒情散文以书信形式为主的特色,着重掌握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史记》和《汉书》的传记文学特征。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论说散文

1、秦与西汉的论说文。《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淮南子》。

2、东汉的论说文。《论衡》,《潜夫论》。第二节 抒情散文

1、西汉的抒情散文。《答客难》,《报任安书》,《报孙会宗书》。

2、东汉的抒情散文。书信体为主。第三节 《史记》与《汉书》

1、司马迁对历史的理解。

2、《史记》的文学成就。叙事、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艺术。

3、《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班固与《汉书》。叙事,传记文学。思考题:

1、汉代政论散文和先秦政论散文有何不同之处?

2、举例阐述《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3、试比较《史记》和《汉书》在史学观、艺术性上之同异。

第五章 汉代辞赋与诗歌(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赋的渊源、体制和发展概况,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两汉辞赋家的创作、文学特色,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掌握五言、七言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色、艺术风格,乐府的涵义和乐府诗的类别,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秦与西汉辞赋

1、辞赋兴盛的原因与特点。

2、秦与西汉前期辞赋。《吊屈原赋》,《七发》。

3、司马相如与西汉中期辞赋。《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王褒《洞箫赋》。

4、西汉后期辞赋。扬雄“四赋”,班婕妤等。

5、其他辞赋作品。出土竹简《神乌赋》。第二节 东汉辞赋

1、东汉前期辞赋。《两都赋》,《显志赋》。

2、东汉中期辞赋。张衡《二京赋》、《思玄赋》,马融,王延寿。

3、东汉后期辞赋。赵壹《刺世疾邪赋》,蔡邕《述行赋》等。第三节 五、七言诗的形成

1、楚歌的兴起。《垓下歌》,《大风歌》,《舂歌》。

2、关于五言诗。《佳人歌》,《怨歌行》。

3、关于七言诗。《郊祀歌》。第四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生命,人生,离人相思。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评价。“五言之冠冕”,长于抒情。

3、其他东汉文人诗。班固《咏史》,张衡《四愁诗》、《同声歌》,蔡邕五言诗。第五节 两汉乐府诗

1、“乐府”概说。乐府与新乐府,《乐府诗集》。

2、汉乐府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古诗为焦仲卿作》。长篇叙事诗和爱情诗,357句、1785字。思考题:

1、如何正确评价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其在两汉是怎样产生与演变的?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色和艺术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3、联系具体作品的内容,分析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4、《孔雀东南飞》作为叙事诗的杰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何特色?

第六章 魏晋文学(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之世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学自觉的时代,掌握建安文学(包括“建安风骨”)、正始文学、两晋文学的概况,以曹植为代表的“三曹”和“七子”以及“阮嵇”、“陆潘”、左思等作家的创作成就,并着重关注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的品格和自然平淡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魏晋社会思潮与文学意识

1、士族的兴起与专制制度的削弱。

2、思想的多元化。玄学,佛学,清谈。

3、文学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建安风骨”,“诗赋欲丽”,“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节 建安诗文

1、曹操。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改造文章的祖师”。

2、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王粲、刘桢等,蔡琰。

3、曹丕与曹植。《燕歌行》等乐府歌辞,《典论·论文》;“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第三节 正始诗文

1、阮籍。《咏怀诗》,“阮旨遥深”。

2、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师心以遣论”。第四节 西晋诗文

1、陆机、潘岳等。“缘情绮靡”,《赴洛道中作》;《悼亡诗》;“陆海潘江”。

2、左思与刘琨。《咏史诗》,《三都赋》,“左思风力”;“壮而多风”。第五节 东晋诗文

1、郭璞的游仙诗。“《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

2、玄言诗风。王羲之、孙绰等,《兰亭诗》。

3、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

4、陶渊明的其他文学成就。《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5、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典型意义。“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然平淡。第六节 魏晋小说

1、志怪小说《搜神记》。“志怪”与“志人”,“游心寓目”。

2、《搜神后记》等。思考题:

1、为什么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何谓“建安风骨”?

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期与后期在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风格具体表现为哪些艺术特色?

3、阮籍的《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何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4、综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 南北朝与隋代文学(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得失,文学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于诗歌声律的有益探索;掌握谢灵运、谢脁的山水诗创作成就,鲍照、庾信等作家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南朝与北朝乐府民歌内容与风格之差异,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的概貌。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南北朝与隋代文学思潮

1、南朝文学的唯美倾向与“新变”要求。“感荡心灵”,“文”、“笔”之分;骈文。

2、《文心雕龙》与《诗品》。集大成,风骨与文采;120家分为上中下三品。第二节 刘宋诗文

1、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开创山水诗派。

2、鲍照及其创新。《拟行路难》,七言歌行体。第三节 齐梁陈诗文

1、沈约、谢脁与永明体。声律和对偶,“四声八病”说;“大小谢”。

2、江淹与孔稚珪。《别赋》,《北山移文》。

3、何逊、吴均等。写景,小品。

4、萧氏父子与宫体诗。《昭明文选》,“放荡”,“轻艳”,“新变”。

5、徐陵、阴铿等陈朝作家。《玉台新咏》;清灵之感。第四节 北朝及隋诗文

1、北朝土著作家。“北地三才”,《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2、庾信与王褒。南北文学融合,《拟咏怀》、《哀江南赋》。

3、隋朝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第五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吴歌与西曲,清丽哀婉,《西洲曲》。

2、北朝乐府民歌与《木兰诗》。粗犷,刚健。第六节 南北朝小说

1、《幽明录》及其他。《刘阮入天台》,《卖胡粉女子》。

2、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名士风流。思考题:

1、山水诗是怎样取代玄言诗的?

2、元嘉三大家指的是谁?谢灵运、鲍照的诗歌有何重要成就?

3、为什么说庾信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者?

4、举例说明南朝乐府民歌与北朝乐府民歌之差异。

第八章 初、盛唐诗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初唐诗歌发展及格律诗定型的概况,盛唐诗歌兴盛繁荣的局面,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的形成和空前盛况,“四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创作实践,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代表性诗人的诗歌成就与特色,尤其是李白的传奇式人生和独特的个性,豪迈奔放而清新俊逸的诗歌风格。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初唐诗歌

1、初唐的宫廷文人。“上官体”,杜审言,“沈宋体”。

2、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绩。

3、陈子昂、张若虚等。《感遇》、《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

第二节 盛唐诗歌

1、王昌龄、李颀等。寒俊诗人,才高位卑,各有擅长。

2、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派,兴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高适、岑参。边塞诗派,长于古诗体。

4、李白其人。“谪仙”。

5、李白诗歌的艺术。乐府、歌行、绝句,清新俊逸。第三节 初、盛唐散文的变化

1、初唐散文。王勃,骆宾王。

2、盛唐散文。李白,王维。思考题:

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与创作实践对于唐诗有何作用与影响?如何评价其“汉魏风骨”的主张?

2、比较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诗歌之异同。

3、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各有什么特色?

4、联系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九章 中、晚唐诗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唐诗在中、晚唐时期所形成的异彩纷呈的局面,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的兴起、理论和实践,杜甫诗歌的“诗史”之誉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的地位和重大影响,韦应物、李益、孟郊、韩愈、元稹、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中唐诗人的诗歌成就,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晚唐诗作的艺术风格,韩、柳散文的突出成就。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中唐诗歌

1、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诗圣”,“诗史”。

2、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律诗,沉郁顿挫。

3、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

4、顾况与李益。“意外惊人语”;《夜上受降城闻笛》。

5、孟郊、韩愈与李贺等。元和诗风,“奇崛险怪”。

6、元稹、白居易及新题乐府诗。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讽喻、闲适、感伤诗,平易。

7、刘禹锡、柳宗元。咏史诗,《竹枝词》;冷峭,空灵淡泊。第二节 晚唐诗歌

1、贾岛、姚合等。苦吟,苦境;姚贾。

2、杜牧、许浑等。怀古咏史诗,《泊秦淮》、《赤壁》,《山行》;“许浑千首湿”;张祜。

3、李商隐、温庭筠等。《无题》、《锦瑟》,朦胧,“绮密瑰妍”;秾丽,艳情。

4、晚唐后期的诗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韦庄。第三节 中晚唐散文

1、关于“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由骈入散,“不平则鸣”。

2、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文起八代之衰”,横绝奔放,笔力雄健;简古峭拔,清冷晶莹。

3、晚唐散文。小品文,骈文复兴。思考题:

1、联系具体作品评析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现实意义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2、何谓唐代新乐府运动?何谓古文运动?并分别评价其得失。

3、李贺诗歌意象的奇特有何个性特色?他与“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的诗风有何区别?

4、举例说明白居易的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5、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例,具体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唐代词、传奇与俗文学(3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词的产生的源头和初步形成于唐代的历程,作为古典小说的成熟标志的唐代传奇的内容和艺术成就,其他俗文学因素也在孕育之中,温庭筠等中、晚唐词人的艺术探索和创造。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唐代词

1、词的起源与形成。燕乐之起,早期民间词,敦煌曲子词。

2、中唐的文人词。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3、温庭筠与晚唐词。花间派鼻祖,“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皇甫松等。第二节 唐传奇

1、初、盛唐时期的传奇。发轫期,《古镜记》、《游仙窟》。

2、中唐时期的传奇。兴盛期,沈既济,李朝威,元稹,蒋防,白行简,陈鸿,李公佐等。

3、晚唐时期的传奇。衰落期,牛僧儒,裴铏,薛用弱,李复言等。第三节 唐代的俗文学

1、俗赋与词文。敦煌俗赋,《韩朋赋》;《季布骂阵词文》。

2、讲经文与变文。敦煌讲经文,敦煌变文。

3、话本小说。“说话”,《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思考题:

1、温庭筠的词在题材、语言和风格上有哪些创造性特色?温词对于后世有何影响?

2、为什么说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十一章 五代与北宋词(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繁荣的概况,《花间集》与南唐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李煜、柳永、秦观、周邦彦等词人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苏轼词的创新和艺术特色,苏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一 五代词

1、西蜀词人与《花间集》。韦庄,欧阳炯等;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2、南唐词人与李煜。冯延巳,李璟,李煜“故国之思”;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第二节二 北宋词

1、晏殊、柳永及张先。疏淡清丽;慢词,“浅近卑俗”,市民情调;“张三影”。

2、欧阳修与晏几道。因循中求变;闲雅而有情思。

3、苏轼。诗词一体,“自是一家”;“以诗为词”;风格多样,豪放词风。

4、秦观、黄庭坚及贺铸。“词手”,情韵兼胜;雅俗并存;豪气柔情并存。

5、周邦彦。低沉感伤,“皆有法度”。思考题:

1、李煜词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何特点?在中国词史上有何地位?

2、柳永为什么称作“白衣卿相”?其词有哪些特点是值得肯定的?

3、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轼以诗为词的新变?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苏轼在词风上的创造性特色。

第十二章 北宋诗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北宋时期诗文的继承发展和革新的历程,以欧阳修为首的新“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大力实践,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诗风及其影响,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秦观等作家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尤其要关注艺术全才苏轼的生平仕履、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其诗文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诗文

1、王禹偁与“白体”。“独开有宋风气”;白体诗风。

2、“晚唐体”和“西昆体”。“九僧”,林逋;杨亿,钱惟演,刘筠,《西昆酬唱集》。

第二节 北宋中期的诗文

1、梅尧臣、苏舜钦的诗。“以深远闲淡为意”;“以超迈横绝为奇”。

2、欧阳修与宋诗文主流风格的确立。“诗穷而后工”,流丽宛转;尊韩崇道。

3、王安石。简洁峻切的文风,丰神远韵的诗格。

4、苏轼。儒道禅融合,自然雄放,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第三节 北宋后期的诗

1、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山谷体;江西诗派。

2、陈师道等。学苏与学黄;寒士写照,简练朴拙。

3、秦观等。“秦少游诗如词”。思考题:

1、如何评价欧阳修等倡导与实践的新古文运动及其道统文学观?

2、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诗学观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它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3、联系具体作品评析苏轼诗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4、苏轼诗歌题材内容的多样性和艺术风格的丰富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南宋与金代文学(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南宋文学的主流是洋溢着赤子心、故园情的爱国文学,辽金文学也是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的特点,代表性作家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姜夔和元好问等诗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尤其要关注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诗词

1、陈与义等。“涉老杜之涯涘”,奇巧。

2、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感受敏锐,文化内涵,细腻深婉。

3、张元幹、张孝祥。境界阔大,波澜起伏;感怀时事,《六州歌头》。第二节 南宋中期诗词

1、范成大与杨万里。使金诗,田园诗;“诚斋体”。

2、陆游。爱国情怀,复国主题,平易晓畅,恢宏雄放。

3、辛弃疾。将略才情,雄豪壮大,以文为词,刚柔兼济,多样风格。第三节 南宋后期诗词

1、姜夔与吴文英。别有寄托,幽冷悲凉,因词制曲;亦梦亦幻,密丽深幽。

2、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赵师秀,徐玑,徐照,翁券;戴复古,刘克庄。

3、周密、张炎、王沂孙。由宋入元的词人群体。

4、文天祥和汪元量等。《过零丁洋》;《湖州歌》。第四节 宋代的小说与戏曲

1、宋代的说话艺术与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宋代的文言小说。志怪与传奇两类。

3、宋代的戏曲。早期杂剧。第五节 金代的文学

1、元好问与金代的诗词。《中州集》(附《中州乐府》),《论诗》绝句30首,高古沉郁。

2、《西厢记诸宫调》及院本。董解元;金院本。思考题:

1、如何评价李清照的词及其词学理论和主张?

2、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有哪几个主要方面?

3、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与苏词比较,辛词有何不同特色?

4、元好问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何特色?

第十四章 元代文学(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元代文学及其成就最高的戏曲的发展概况,元代小说的突出成就,元曲四大家尤其是关汉卿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王实甫及其《西厢记》、高明及其《琵琶记》的艺术成就,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元代前期杂剧

1、元杂剧的体制。四折一楔子,旦、末、净、外、杂,旦本与末本。

2、关汉卿的杂剧。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单刀会》;冲突与悬念,本色当行。

3、白朴的杂剧。沧桑感;《梧桐雨》,《墙头马上》。

4、马致远的杂剧。“曲状元”;《汉宫秋》,神仙道化剧。

5、王实甫与《西厢记》。体制创新,题旨改造,矛盾冲突;人物塑造,文采与本色相生。

6、《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及其他。纪君祥,康进之,尚仲贤,石君宝,李潜夫等。第二节 元后期杂剧

1、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2、秦简夫的杂剧。《东堂老》等。

3、乔吉、宫天挺的杂剧。《两世姻缘》,《扬州梦》;《范张鸡黍》。第三节 元代南戏

1、南戏的形成和发展。“永嘉戏曲”,《张协状元》,《小孙屠》。

2、高明的《琵琶记》。“贞烈”、“忠孝”的道德主题,剧情双线并行,本色自然。

3、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施惠,柯丹邱。第四节 元代散曲

1、散曲的体式和特点。小令,套曲,带过曲。

2、元代前期散曲。元好问,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

3、元代后期散曲。贯云石,乔吉,张可久,张养浩,睢景臣。第五节 元代诗文

1、元代前期的北方诗人。耶律楚材,郝经,刘因。

2、赵孟頫、戴表元等。风流儒雅;鼓吹“唐风”。

3、“元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4、杨维桢与元代后期诗歌。萨都拉,杨维桢,高启,顾瑛。第六节 元代小说

1、话本与文言小说《娇红记》。小说、讲史二类;17000余字。

2、《三国演义》。罗贯中,成书,虚实结合,全景式战争扫描,人物画长廊,历史演义体。

3、《水浒传》。“施耐庵的本”,成书,“忠义”观,传奇性与现实性,英雄群像,白话语体。思考题:

1、杂剧这种戏曲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体制上有何特点?

2、关汉卿杂剧中塑造的窦娥、赵盼儿、谭记儿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有何异同之处?

3、具体分析《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刻画、剧情结构安排和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色。

4、如何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与“忠义”思想?

5、《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第十五章 明代诗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明代诗文发展演变的概况,其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交相论争的特点,高启、李梦阳、王世贞、归有光、徐渭、袁宏道、张岱等作家的思想、艺术的特色。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1、高启等。“明初四杰”,“闽中十子”。

2、宋濂、刘基。“开国文臣之首”;豪杰之气。

3、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第二节二 明代中期诗文

1、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

2、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

3、唐宋派及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龙门家法”,“至情”。

4、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

5、徐渭。佯狂与狂放,情感与个性。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

1、公安派的文学革新理论。“性灵说”。

2、从公安派到竟陵派的诗歌。“三袁”,袁宏道;锺惺,谭元春。

3、明后期其他诗人。陈子龙,夏完淳等。

4、张岱与晚明小品文。“小品”概念,王思任,《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第四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1、明代散曲。王磐,陈铎,沈仕,杨慎,冯惟敏,梁辰鱼。

2、明代民歌。冯梦龙《挂枝儿》、《山歌》。思考题:

1、明代诗文有哪些流派?其各自的文学理论和主张是什么?

2、如何评价公安派的文学革新理论?袁宏道的诗文有何特点

第十六章 明代小说与戏曲(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明代小说和戏曲的发展概况和突出成就,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艺术特色,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的问世及其开创性意义,“三言”、“二拍”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明代后期戏曲临川派与吴江派之论争,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成就及其“玉茗堂四梦”。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戏曲与小说

1、明代前期的戏曲。朱有燉《诚斋乐府》,丘濬。

2、明中期杂剧。王九思,冯惟敏,徐渭《四声猿》。

3、明中期传奇。李开先,梁辰鱼。

4、《剪灯新话》。瞿佑;李昌祺《剪灯余话》。

5、《西游记》。吴承恩,成书,历险记,物性、神性与人性统一,多色调人物画。第二节 明代后期小说

1、《金瓶梅词话》。世情小说;作者之谜,成书,人性扭曲,性描写,里程碑。

2、《醒世姻缘传》。刊行年代,劝善主旨,人物描写。

3、《封神演义》与《新列国志》。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小说。

4、冯梦龙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5、“二拍”及其他。《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型世言》等。第三节 明代后期戏曲

1、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至情”论,《牡丹亭》,“玉茗堂四梦”,“临川派”。

2、沈璟与吴江派。“沈汤之争”;《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吕天成,王骥德等。

3、吴炳等其他剧作家。《西园记》等;阮大铖《咏怀堂传奇》。思考题:

1、具体分析《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2、何谓“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取得哪些成就?有何不足之处?

第十七章 清代诗文(3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清代诗文发展演变的概况,“神韵”说、桐城派、性灵派等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顾炎武、黄宗羲、王士禛、纳兰性德、袁枚、姚鼐等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龚自珍、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的诗文革新及其成就。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清代前期诗文

1、清代前期的诗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禛等。

2、清代前期的词。“浙西词派”,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等。

3、清代前期的散文。清初三大家,侯方域;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第二节 清代中期诗文

1、清代中期的诗歌。“格调说”与“肌理说”,袁枚与性灵派,赵翼等。

2、清代中期的词。厉鹗,张惠言与常州派。

3、清代中期的散文。汪中,姚鼐,《浮生六记》。

4、龚自珍。变革意识,个性解放;尊情与尊史;呼唤风雷与人才。第三节 清代后期诗文

1、清代后期的诗歌。魏源,姚燮,王闿运,陈三立,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等。

2、清代后期的词。周济,蒋春霖,邓廷桢等。

3、清代后期的散文。曾国藩,吴汝纶,薛福成,梅曾亮,严复等。思考题:

1、如何评价“神韵”说、“性灵”说的文学主张?

2、桐城派提出了什么文学主张?他们的散文有何特色?

3、龚自珍的诗文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特色?对于近代文学有何影响?

第十八章 清代戏曲与小说(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的戏剧延续了晚明的繁盛局面,有清一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高峰期和总结期,《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思想艺术特色,《聊斋志异》的总结性成就,《儒林外史》讽刺意义和艺术特色,《红楼梦》的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戏曲与小说

1、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闲情偶寄》,《笠翁传奇十种》,《十二楼》。

2、李玉等剧作家。“一人永占”,《清忠谱》,《千钟缘》;“苏州派”。

3、《长生殿》与《桃花扇》。洪昇,孔尚任,悲剧结局。

4、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的创新。

5、《水浒后传》等长篇小说。英雄传奇;《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戏曲与小说

1、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名士”,“真儒”;批判精神,讽刺艺术。

2、曹雪芹与《红楼梦》。家世;悲剧世界,网状结构,人各一面与性格内涵,写实与诗化。

3、《镜花缘》及其他。李汝珍,寄寓理想,讽刺现实;《歧路灯》。

4、清代中期及以后的戏曲。唐英,蒋士铨,杨潮观;《雷峰塔》;皮簧戏。第三节 清代后期小说

1、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

2、《海上花列传》及其他。韩邦庆,“平淡而近自然”;《花月痕》,《品花宝鉴》 等。

3、《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谴责小说;李宝嘉,吴沃尧。

4、《老残游记》与《孽海花》。刘鹗,游记式;曾朴,历史小说,三重意蕴。思考题:

1、《长生殿》与《桃花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各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聊斋志异》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3、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4、《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为什么说他们爱情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5、《红楼梦》的整体艺术特色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得自然之趣的艺术杰作?

附录:参考书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3

下载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说明: 理解——指要求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知晓因果关系。 识记——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复述知识的要点。 了解——对要点有所认识,即一般性的了解。......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Ⅰ 基本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有关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史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Ⅱ 选用教材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78. 《中国古代......

    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Ⅰ考试大纲[范文]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3年7月10日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

    古代文学考试

    一、 名词解释 5*5=25 1、传奇:“传奇”最早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唐传奇都曾......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剖析

    导游基础知识》 《江苏导游基础知识》 Z 《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 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笔试共考3 门,即《导游服务技能》、 《导游法规知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B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B(2)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据明人胡应麟的《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达三十余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种之多。 2. 虞世基的《出塞》、杨素的《出塞篇》、卢思道的《从军行......

    大连外国语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大连外国语学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和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考 试 大 纲 大连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古代文学考试终结版

    一、填空题2。 3 4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金瓶梅知识点掌握几个第一: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奇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