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自立国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技术形成与革新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近代日本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热衷以各种“道”为代表的系统性技艺,而不喜欢向传统的中国人那样,从宏观上解释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我认为,这植根于日本相对严酷、封闭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尊崇实力、注重实用的特点。
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掌握重视器物层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日本人较早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江户时代,兰学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争相追逐、标榜的学问;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大量废除封建私塾,开办新式学校,力争从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上脱亚入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最快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日本人也热衷于追求知识,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据一项市场调研表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日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
我认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着力点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把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而日本以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日本人认为,东方传统道德教育是“虚学”,近代西洋科技知识是“实学”。实学才是真正的文明。明治天皇带头学习西方技术,提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由于日本十分重视办学兴教,形成了热衷于知识技能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之风。和中华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历来不擅长抽象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愿做能工巧匠,只要有钱,就能继续购买外国的技术,只要有充足的工程学知识,用以改造西洋技术并使之产业化,日本就不会在工业技术上比外国落后很多。例如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快速起飞,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实业立国、技术立国。“即使GDP在一夜之间被地震摧垮,如果知识力、技术力还在,就留存住了经济的根本。”中国人的气质,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智者不惑”,既指对真理的确信,更指辨别善恶行为的不惑。中国人不太像日本人那样专注与精通某项技艺,而重视应该如何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日本人是具有工匠气质的国民,工匠把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而对之外的事情不发表任何意见。这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经济和技术有较快的发展,但是,轻视理论钻研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会使发展缺乏后劲和一个宏观的方向,这也是近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陷入经济危机泥潭不能自拔的根源。
日本的这种工匠技术型国家,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这首先表现在它的农业领域:日本田地面积狭小,所以自古以来,就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尤其重视品种改良与耕作技术的更新,以求千方百计提高产量。虽然日本的自然环境很适于水稻和某些旱地作物的生长,但就拿水稻来说,特别难以栽培。“米”这个字说明,需要经过“八十八”道步骤才能栽培出优质的水稻。所以日本农民一向很勤劳、耐心、敬业。进来,日本农业继续秉承“精益求精”的传统,农作物开始向微型化发展。例如最近日本推出的微型水果和蔬菜,不在大而在可口、富于营养,从我的专业角度(工商管理)来看,这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特点,适应了市场需求,符合日本人一贯的“节约”思想。
不过,最能反映日本产业精细化倾向的,是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产品。美国首先发明的半导体,由索尼公司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缩小,作为大众商品加以推广,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日本高新技术能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直保持高质量和高销量,首先得益于技术人员和工人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不厌其烦的革新精神,称得上日本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当今的新体现。日本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绝大部分是奋战在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并非在大学或研究机关的科学家。正式靠着这种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日本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已有十二位。
不单单是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才叫发明,日本到处充盈着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工巧匠。例如,我们都听说过安藤百福发明并且改进方便面的故事,也听说过在某酱油店打工的少年利用棕榈叶制作鲍鱼刷的故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取材皆可为发明。由于有了众多热爱技术、热爱发明的人,日本的创新精神才能汇聚成一股力量。
日本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战略也格外重视。日本主要由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挂帅,着重培养实战技术型人才,他们对人才的要求着重于具有迅速投入科研开发并能很快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反观中国大学,尤其是文科的一些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所教授内容上的与现实脱节和空洞无物,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
第二篇:日本人迎新年
日本人迎新年
日本的新年定在每年的1月1日。12月31日就是“大晦日”,也叫“除夕”,日本人29号结束所有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30号准备好一切,拿出所需的物品,开始迎年神了。31日晚上,喝着屠苏酒,吃着年糕、荞麦面、或杂煮,当听到各地神社的一百零八下钟响的时候,就意味着除去了一百零八个烦恼,可以迎接新的一年到了。
大年三十除夕夜,大多日本人都要到神社去,去请神参加神社的祭礼。这一夜,一般都不睡觉,而要活神活现地迎接年神的到来。现在不少人也会在家里看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红白歌手大赛”来迎新年。
不过,日本人的年节准备,是从十二月十三日开始的,至新年正月二十日结束。十二月十三日,日语为“正月事始”。在这天首先要进行扫尘,称为“煤扫”,扫尘的目的是为了迎神,因为日本人有一种信仰,认为神极忌讳罪、咎、秽,不洁净之处神是不降临的。因此,扫尘极仔细,房内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庭院都要清扫到。祭神的场所还要用专门的扫帚清扫。十三日扫尘成为全国性的活动是在江户时期。
扫尘后置办正月用品。每家每户要松和年木。春来,捣制粘糕,准备年饭等。所有新年祭神及家人使用的东西必须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之前准备停当,因为日本有一禁忌,二十九日不得准备任何新年用品。
新年期间将绳索、松柏枝挂在门上的习俗在我国早已见不到了,而此俗传到日本后一直保留至今,并成为点缀新年的一大特色。绳索在日本称作“注连绳”,用稻草编结,上面挂长青的树叶和橙子,也有挂白纸条、扇子、龙虾、海带、串柿的。挂“注连绳”标志着此地清洁无垢,属神佛保佑的领域,因而不仅门上,到处挂此物。
新年家家门前要立门松,似乎没有门松就没有新年的气氛。门松基本是有松竹两种植物组成,分别摆放在大门的两侧。也有在门两侧简单悬挂松枝。立门松这一习俗自平安时代已出现,是我国古时门户上悬挂松枝柏的变形。我国古人悬松枝柏是为逐疫,而日本立门松具有新的寓意,即门松是神降临的场所。<>
日本号称神祗800万,因此正月祭神是头等大事。日本的许多习俗都与“迎神、敬神有关。“注连绳”是指引神到该去的场所,“门松”是神寄宿的地方。祭祀年神要专设“年棚”前要摆放“镜饼”(上下两层的圆形粘糕,饰有橙子,稻穗等物),灯、神酒、盐等贡品。
除夕吃罢年饭,大部分人开始涌向著名的神社寺院,等待“除夕钟”敲响时正式参拜。也有人在钟声敲过后再去参拜,称“初诣”。由于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因此,“初诣”又有“二年参”之称。除夕神社参拜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全家平安。
日本人也有守岁的习惯,他们相信谁若在除夕睡觉便会头长白发,脸生皱纹。除夕迎众神降临各家,因此守岁时要谨行为慎言语。
日本新年也有特定的饮食,首先是用苏酒。我国新年饮屠苏酒的习惯传到日本后,首先是在宫中盛行。正月初一天皇用屠苏酒宴请前来贺正的文武百官,以后此习俗逐渐传到民间。日本屠苏酒的配方以及饮用程序完全同于我国。即用白术、桔梗、山椒、防风、肉桂、大黄等中药材浸在酒中喝。年幼者先饮,最后是年长者。
正月初一至初三的3天内主要食用“杂煮”,这是用各种食物掺杂在一起煮制而成的,主要有粘糕、胡萝卜、牛蒡、白萝卜、豆腐、青芋、海带、鲍鱼等。这些材料象征喜庆、吉祥、幸运、和谐、兴旺。据资料记载,杂煮始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商人和庶民也仿效并流传至今。
正月活动除全民性的外,还有地区性的,而且形式五花八门。有些地区性活动看来也与我国有关。如在山形地方农家有“成木责”活动。正月十五早晨一人手持装有米粉团汁的水桶,另一人手持厚刃刀敲打果树,边敲边问:“结不结果,结不结果?”手持水桶的人代替果树回答:“结,结!”然后将米粉团汁浇在果树上。有的地区用斧头或镰刀砍果树的根部,同样浇米团粉或小豆粥,以求果树大丰收。据我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古代有些地方的农民在正月初一早晨鸡叫时,点燃火把去照果树,为的是不让果树生虫,然后用镰刀、斧头敲打树身,希望他们多结果。
从以上种种来看,日本新年的习俗主要是受我国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但有一句话可以说,我们丢掉的好多风俗习惯今天仍在日本流传着,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篇:日本人常用问候语
日本语常用问候语
安否の挨拶(开头文): *贵社ますますご盛栄のこととお喜び申しあげます。*贵店いよいよご発展の由、心からお喜び申しあげます。
*贵社ますますご隆盛のことと拝察いたし、谨んでお庆び申しあげます。
*皆様にはますますご壮健のこととお喜び申しあげます。
*贵社いよいよご隆昌の段、お庆び申しあげます。
感谢の挨拶: *毎々格别のご高配を赐り、厚くお礼申しあげます。
*长年并々ならぬお引き立てをいただき、ありがたく深く感谢申しあげます。*平素はひとかたならぬご爱顾を赐り、ありがたく深く感谢申しあげます。*いつもお世话になりまし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このたびはひとかたならぬお骨折りにあずかり、お礼の言叶もございません。*平素は格别のお引き立てを赐り厚くお礼申しあげます。
*日顷ひとかたならぬお世话をいただき、ご恳情のほどありがたくお礼申しあげます。
第四篇:《日本人》读后感
[《日本人》读后感]
“日本人很能研究外国情形。有许多秘密的知识。比外国人自己还丰富。但正因为过於细密之故,倒把大的,普通的忘记了。譬如日本研究印度,比任何国人都详细,他很羡慕英国的获得印度。但他忘记了英国人对印度,是在大家都没有注意时代,用三百年的功夫才能完成,读后感《《日本人》读后感》。而日本人,却想在列强环视之下三十年内要成功。日本人又研究中国个人人物。他们的传记与行动,他很有兴奋的记得。但他忘记了中国地理的统一性与文字的普遍性而想用武力来改变五千年历史的力量,将中国分裂。他又羡慕新兴的意大利与德国,开口统制,闭口法西斯。但他忘记了他无从产生一个首领。”
第五篇:日本人如何学汉语
★日本人如何學漢語★
在大家拼命學日語的同時,漢語在日本,甚至是世界上逐漸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學習日語,首先要記住50音圖,然後一點點地記單詞、記語法、分析主謂賓定狀補。學過日語的同學都知道,不聽到最後一點都不知道日本人想肯定還是否定。所以,在學日語的時候常常會糾結於與漢語相反的日語語法上。那麼,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興趣知道日本人是不是也糾結於與日語相反的漢語語法呢。
漢語,除了語法之外,發音、語音語調對於日本人來講都很難。尤其是翹舌音,聽著就彆扭。所以,對於日本人來講首要突破的就是發音。在大學裡,大一大二一般都是很基礎的發音訓練。和練習50音圖一樣,先把拼音的聲母韻母以及規律記下(最少也要1、2個月)。然後就是簡單的主謂賓(還有數數呀,時間日期之類的)。其實和標準日本語的構成差不多。接下來,就是閱讀一些簡單的文章。日本人在學漢語時,比較注重多聽、多練。甚至要找個陪練每天進行2、3個小時的練習。大學裡,大三之後會有到中國交換留學的機會。大多是和中國比較有名的北大啦,復旦啦,北師範等大學作交換留學。假期中,還會舉行一些合宿,找一些中國留學生作交流。日本各個大學裡還會聘請一些中國教師上漢語發音課。不過,日本大學的漢語專業並不是很注重發音,只要可以通過翻譯等看懂文獻、寫出畢業論文也可以了,其實和中國的大學差不多
日本人的學習方案:
▲每週1—2次、每次2—3小時在外面和老師學習。需要交流物件。▲制定自學的計畫。需要一種易學的教材。完成後就可以達到初級對話的程度。教材為帶CD-ROM、可以確認拼音的最佳。漢語的拼音為最初的障礙,只要可以正確的掌握,發音、對話都會很容易成功。選教材時一定要聽過CD-ROM後決定。
▲簡單的漢語在每天上班的路上,睡覺前聽。
相信這樣的方法用在日語或者其他外語學習上都應該是有效的。